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的着力点在哪?——2022Q1货政例会点评【华创固收 | 周冠南团队】
(以下内容从华创证券《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的着力点在哪?——2022Q1货政例会点评【华创固收 | 周冠南团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首席分析师:周冠南,SAC:S0360517090002 高级分析师:梁伟超,SAC:S0360519070002 联系人:许洪波,SAC:S0360120090077 正文 一、2022Q1货政例会点评: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的着力点在哪? 2022年3月30日,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召开,此次会议在两会以及金融委会议之后,基本延续前期会议基调,部分措辞新增以及微调,整体增量信息不多;金融委会议后,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发力有期待,但在美联储加息后,3月央行未兑现总量宽松操作,市场对此也颇感忧虑。故本次会议整体维持前期基调,对比来论也是一种“以内为主”的表态,并且细微措辞间或许也隐含了后续政策发力可能的着力点。具体而言: 第一,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延续“三重压力”的说法,新增一季度地缘政治冲突、国内疫情等外生冲击因素,整体形势更为严峻,央行预期引导的压力增大。(1)经济发展仍强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说法;(2)此外,外部形势新增“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内部环境新增“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强调外生冲击下宏观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显示当前基本面边际处于弱化的态势中,央行对此关注增强。时至一季度末,“三重压力”依旧,且新增地缘冲突和疫情的不确定性,年初宽松后形成的预期扭转态势有所弱化,也加剧了后续央行进行预期引导的压力。 第二,对于货币政策的总基调,延续3月重要会议对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和“主动应对”的要求,政策目标在于“提振信心”,支持实体,但短期未见具体作为兑现。(1)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明确当前还在政策发力窗口,例会公告中延续该基调;(2)3月16日金融委会议明确提出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的诉求,并要求各部门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回应,保持政策预期稳定和一致性,例会公告中同样提到货币政策要“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等相关措辞;(3)“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与1月降息后刘国强副行长对政策立场的阐述相同,当前总量层面对货币进一步宽松的诉求主要在于预期引导,从这个层面来看,货币政策是其他宏观调控措施无法取代的,也是我们预期后续仍将有总量层面宽松操作的最主要着眼点。 第三,例会新增“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表述,重新表述“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或隐含后续货币政策的发力点。(1)例会未出现降准或准备金使用的相关措辞,但此前货币宽松周期例会也未具体表述过降准,故不提并不意味降准不会落地,会议本身对具体操作的表述一贯不明确;(2)本次例会新增“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和“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是近期未提及的,前期对于结构性存款的治理和存款加点改革过程中对此多有论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是前期“降成本”的主要途径;(3)推断后续货币政策可能的发力点,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后,对于国内的冲击关键在于汇率的稳定和资本外流压力,其中国内与国外金融市场利率中枢水平的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故中美利差的压缩确实可能对国内“降息”进程,尤其是政策利率的降息,形成掣肘,央行可能有避免在海外加息加速的时点逆势降息的意图。但降准等数量型工具,在起到预期引导作用的同时,对利率中枢的直接影响要小得多,相应受到海外的掣肘可能也更小,同时可以完成“主动应对”的金委会任务。而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应维持政策利率稳定的LPR调降,负债端治理后,往往对资产端降成本的诉求也会增加。 第四,“双重功能”目标下央行对于结构性工具的诉求依旧,直达工具转换工作开始实施,重申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1)本次例会依旧强调“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或对结构性工具的运用提出诉求;(2)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类型较为多样,仍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领域:2022年直达工具的接续转换工作开始实施,故更改上次例会关于两项直达工具转换相关表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已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本次例会延续政府工作报告“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表述;此外,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再贷款两个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总体而言,一季度例会增量变动不多,主要跟随政府工作报告和金融委会议调整措辞,但有两点需要关注,一个是对当前形势的判断进一步恶化,也加大了后续央行预期引导的难度和压力;另一个是在美联储加速收紧后,仍着重维持了“以内为主”的表述,体现央行当前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态度。后续来看,对于金委会后货币政策尚未兑现的“主动应对”,4月在资金缺口大月,或仍可对降准有所期待。银行负债端稳定后,对于传导机制的疏导,或指向政策利率稳定下的LPR报价下调。而政策利率降息,当前或受到外围市场环境变化的掣肘。 二、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及预期。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3月31日发布的报告《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的着力点在哪?——2022Q1货政例会点评》 华创债券论坛 华创证券固定收益研究观点发布平台 1554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法律声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首席分析师:周冠南,SAC:S0360517090002 高级分析师:梁伟超,SAC:S0360519070002 联系人:许洪波,SAC:S0360120090077 正文 一、2022Q1货政例会点评: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的着力点在哪? 2022年3月30日,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召开,此次会议在两会以及金融委会议之后,基本延续前期会议基调,部分措辞新增以及微调,整体增量信息不多;金融委会议后,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发力有期待,但在美联储加息后,3月央行未兑现总量宽松操作,市场对此也颇感忧虑。故本次会议整体维持前期基调,对比来论也是一种“以内为主”的表态,并且细微措辞间或许也隐含了后续政策发力可能的着力点。具体而言: 第一,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延续“三重压力”的说法,新增一季度地缘政治冲突、国内疫情等外生冲击因素,整体形势更为严峻,央行预期引导的压力增大。(1)经济发展仍强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说法;(2)此外,外部形势新增“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内部环境新增“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强调外生冲击下宏观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显示当前基本面边际处于弱化的态势中,央行对此关注增强。时至一季度末,“三重压力”依旧,且新增地缘冲突和疫情的不确定性,年初宽松后形成的预期扭转态势有所弱化,也加剧了后续央行进行预期引导的压力。 第二,对于货币政策的总基调,延续3月重要会议对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和“主动应对”的要求,政策目标在于“提振信心”,支持实体,但短期未见具体作为兑现。(1)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明确当前还在政策发力窗口,例会公告中延续该基调;(2)3月16日金融委会议明确提出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的诉求,并要求各部门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回应,保持政策预期稳定和一致性,例会公告中同样提到货币政策要“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等相关措辞;(3)“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与1月降息后刘国强副行长对政策立场的阐述相同,当前总量层面对货币进一步宽松的诉求主要在于预期引导,从这个层面来看,货币政策是其他宏观调控措施无法取代的,也是我们预期后续仍将有总量层面宽松操作的最主要着眼点。 第三,例会新增“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表述,重新表述“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或隐含后续货币政策的发力点。(1)例会未出现降准或准备金使用的相关措辞,但此前货币宽松周期例会也未具体表述过降准,故不提并不意味降准不会落地,会议本身对具体操作的表述一贯不明确;(2)本次例会新增“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和“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是近期未提及的,前期对于结构性存款的治理和存款加点改革过程中对此多有论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是前期“降成本”的主要途径;(3)推断后续货币政策可能的发力点,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后,对于国内的冲击关键在于汇率的稳定和资本外流压力,其中国内与国外金融市场利率中枢水平的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故中美利差的压缩确实可能对国内“降息”进程,尤其是政策利率的降息,形成掣肘,央行可能有避免在海外加息加速的时点逆势降息的意图。但降准等数量型工具,在起到预期引导作用的同时,对利率中枢的直接影响要小得多,相应受到海外的掣肘可能也更小,同时可以完成“主动应对”的金委会任务。而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应维持政策利率稳定的LPR调降,负债端治理后,往往对资产端降成本的诉求也会增加。 第四,“双重功能”目标下央行对于结构性工具的诉求依旧,直达工具转换工作开始实施,重申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1)本次例会依旧强调“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或对结构性工具的运用提出诉求;(2)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类型较为多样,仍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领域:2022年直达工具的接续转换工作开始实施,故更改上次例会关于两项直达工具转换相关表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已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本次例会延续政府工作报告“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表述;此外,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再贷款两个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总体而言,一季度例会增量变动不多,主要跟随政府工作报告和金融委会议调整措辞,但有两点需要关注,一个是对当前形势的判断进一步恶化,也加大了后续央行预期引导的难度和压力;另一个是在美联储加速收紧后,仍着重维持了“以内为主”的表述,体现央行当前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态度。后续来看,对于金委会后货币政策尚未兑现的“主动应对”,4月在资金缺口大月,或仍可对降准有所期待。银行负债端稳定后,对于传导机制的疏导,或指向政策利率稳定下的LPR报价下调。而政策利率降息,当前或受到外围市场环境变化的掣肘。 二、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及预期。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3月31日发布的报告《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的着力点在哪?——2022Q1货政例会点评》 华创债券论坛 华创证券固定收益研究观点发布平台 1554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法律声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