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对话: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债券分析师?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师徒对话: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债券分析师?》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注:本期嘉宾X博士为知名债券分析师,现任某银行理财,下文为根据3.29晚上9点中国债市电台第14期整理的纪要。 覃汉: 各位投资者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很荣幸的请到了一位老朋友,也是我的师傅,国君固收前首席分析师——X博士。上上轮国内债券牛市14-16年持续了三年时间,也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10年国债、10年国开从高点累计下行了差不多200bp,也是做债的朋友职业生涯一段高光时刻。那一批成长起来的很多小伙伴应该对X博士很熟悉。 X博士有很多金句,包括经典报告。他曾经教导我们,作为卖方,一年其实只需要几篇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报告就足够了。在2013年两波钱荒导致的大熊市之后,大家都很悲观,2014年初X博士写了一篇非常重磅的报告,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标题是《牛市前夜,不要怕黑》。2015年股灾之后,也是X博士第一个独家提出“资产荒”逻辑,然后债券牛市轰轰烈烈的下半场就出现了。 X博士对于利率大波段的把握,我觉得已经不仅仅是有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天赋。那么下面先请X博士做一些分享,后面我也会基于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请教。 X博士: 那我先和大家聊聊三个问题:二季度宏观和债市的看法,探讨下利率框架,债券分析师需要的一些素养。 第一个问题,站在3月底去看二季度走势: 很多时候,主导市场的因素还是蛮多的,无论从短期、中、长期的视角;看的视角越长,影响因素越少,而看的越短,影响因素就越多。去年年底我写了一篇报告,提出今年的主线是“分化”,即国内外经济走势分化、货币政策分化。当然今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所以,所以结合新的因素和主线,给出一些对市场的看法。 和以往对比来看,现在影响债市的主要因素有比较大的不同,现在我们更需要有国际视野;也是因为扰动因素增加了,所以去做判断可能就更难了。我觉得可以分内、外两个因素来讨论:国内形势,包括和增长相关、和政策相关;而增长相关又可以拆分为疫情相关、经济周期自身恢复相关,政策相关又可以拆分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但是做判断得有一个前提,就是符合常识,比如如果经济是放缓的,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利率大概率是向下的;如果经济是走强的,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利率大概率是向上的。 国内形势,短期还需要关注这一波疫情。2020-2021年我们和国外疫情周期是脱钩的,但是现在又出现了一些反复,尤其是上海,防控的难度和需要的力度都在加大。从我自身的感受来看,这一次上海的防控力度比以往都强,因为之前至少不会在供应链上或者在物资上出现短缺。而上海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经济的节点虽然,单看GDP占比不会特别高,但是会影响到长三角经济带,从而对3月份的经济数据负面影响。 此外,疫情对金融市场影响也比较大,至少从价格走势来看,目前是股票弱债券强。这背后也反映的是短期的经济复苏可能会被中断。这样的情况衍生出来的是政策可能动态变化,比如,货币政策会不会更松,地产政策是否有可能从调控到出现大的拐点? 首先,我觉得根据疫情去做经济走势的判断比较困难,我们毕竟不是传染病学专家,对于新冠病毒认识不太多,都还处于一个边适应边学习的过程。但总体上,疫情还是存在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至少短期肯定是偏负面的,只是强度和时间不确定。而从海外的数据来看,新的变异病毒危害性逐步下降,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次国内疫情当成一次小小的压力测试,看看是不是清明之后能出现大幅的缓解。特别是观察上海的数据,如果能出现好转,那么或许预示着这一轮疫情也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政策方面,从经济数据、地产数据来看,叠加疫情反复,很多人会猜测货币政策会不会更松。我认为宽货币的力度其实已经比较大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利率水平基本上已经是在历史最低水平了,还要搞到多低?我觉得很难讲。虽然和历史相比,我们的宽货币力度已经比较大了,但对比来看,宽信用的力度还没那么大,信贷、社融增速都不算高。 后面就对应了两种思路,一是认为宽货币力度还不够,不足以刺激宽信用,那么可以继续干利率;二是认为宽货币力度够了,政策需要直接宽信用。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现在很难说哪个工具最后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中国的情况是,信用更多的是和地产相关的政策有关。所以说,宽信用问题是比较明确的话,那就没有必要通过放水去解决。这样来看,宽信用的边际的力度会大于宽货币,因为宽货币已经宽不动了。后面讲国际因素的时候,我也会再谈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当前央行宽货币有些犹豫不决。 关于地产政策,从各地的信贷、限购限贷的政策来看,已经在放松,但是整体地产周期是不是能出现一个小的回升?从目前的看,还不太明朗。今年一季度,境内外的地产债还是在不断的调整中,并没有出现很大的修复行情,说明地产实际的现金流没有明显改善。所以无论是地产债还是地产企业,整体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当然,也有可能等扛过一季度到期量比较大这个时间点,地产后面能好转起来,至少地产股已经反映了这样的预期,而地产股往往是跑在地产债之前的。 总结一下,国内形势,短期确定无疑是偏弱的,政策方面,放水力度可能和大家预期的不太一样,存在超预期的可能(好于或者弱于都有可能),地产政策放松或者说效果还没有看到明显信号。我们还需要观察是不是等到疫情消退,能看到地产销量出现比较大的改善,从而对地产行业形成比较正面的作用,再叠加地产监管政策放松,能带动地产好转。 国际形势,主要关注两个因素,一是全球的通胀风险,二是全球的流动性收紧风险。目前两个因素都已经在发生。 首先,整个欧美国家的通胀增速也出现大幅上升。当然其中也有突发因素,今年年初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导致了油价的暴涨,对高通货膨胀“火上浇油”。总体逻辑来看,需求的恢复加上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叠加地缘政治的问题,以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能源方面资本开支的不足,导致海外整个通胀形势不是特别乐观。这从发达国家核心通胀指数,包括CPI指数来看都非常高。 美联储讲通胀已经讲了一年多了,今年表现比较鹰派,也是情理之中。这段时间美债突破2.5%,但按我估算,应该回到2018~2019年的水平,在3.3%的位置。即便如此,美债反映的实际利率还是负的,跟高通胀相比还是偏低的水平。 整个全球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大幅上行,一定会带来流动性冲击,这对整个国内的货币政策或流动性来讲,都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国内债市时,除基本面因素以外,还要看海外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通胀风险上升,全球收益率曲线上行,中国债券市场要走出一个特别大的独立行情难度是比较大的,想央行大幅宽松来支撑整个债市大幅上涨概率是比较低的。 以上是我要讲的第一大问题。但也有一些问题没有分析,比如在当前形式下,机构对形势的预期,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债券投资行为的变化,也很重要。但在这里我就不讲这么细了,因为这要分析起来,能解释的通但未必有预测力。如果看大的方向,我们前面分析的因素够了。 总结来看,如果把影响因素分为国内的经济形势,海外全球通胀,以及全球流动性,我觉得有两个指标是偏空的,一个指标是偏多的。所以春节以后债走势偏弱,是有一定逻辑支撑的。但实际上多头和空头都没赚多少钱,比如10年国债累计调整也就20bp不到,做多的话,反弹的幅度也就10~15个bp。 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基本在构筑利率水平的底部,在2.5~2.6%的位置就很难再突破了。我个人想法是,可以做一些,但没必要重仓做。其实很多投资者只能做债,而且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只能做利率债,所以今年的走势对他们来讲难度比较大,特别对比较大的机构来讲,除非是做配置。今年行情对大机构来讲,做太多和不动效果是差不多的,但对于中小机构来讲,今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因为交易波段比较多,如果运气好,每一波波段都踩对了,而且能用的工具也多。 另外,对于债市全年的看法,因为去年利率走势是震荡向下,我倾向认为今年会震荡向上,但是斜率比较平缓的向上走势。但现在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因为宏观经济形势可能会出现一些“黑天鹅”。 第二个问题,利率的研究框架: 我之前写过关于债券的研究框架的一些文章,把利率单独拿出来也可以,其他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框架比较成熟,有三个方面:①经济基本面;②机构行为;③市场微观结构,也可以理解为经济的周期,资产配置的周期,价量或技术的周期。其中,经济的周期决定了利率长期的变化,资产配置周期决定利率相对中期的变化,技术面波动决定利率短期的变化。但很难有一个完备的视角同时解出来利率的短、中、长期的变化,就好比运动员很难在短跑、长跑、马拉松都拿冠军,这难度太大。 以我的经验来讲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先决定好一个时间维度去看问题。比如,我在大机构里,我大概知道机构的行为,知道机构所面临的约束变量,以及大机构在做决策要经历的流程。那么中期的判断,比如一个季度的利率走势,就作为我主要的投资赛道。如果,我是中小机构,那么优势就是消息比较多,就可以做短线,一周两周或者两个月,而且更偏重技术面。还一种情况,我的盘子很大,每天几千亿稍微动一动,这就是做中长期基本面,定位成配置型选手。 基于不同投资预期和资金端的约束,来确定自己在哪个时间维度上看利率的波动非常关键。因为,我们确实不能假定自己是个全才,而且基于长期的观点做短期,或者基于短期观点看长期走势,都有很多会让我们犯错的地方。所以,第一个关键是选准自己看利率走势的时间维度。 第二个关键,要搞清楚这三个维度之间动态的影响。三个层次中,长周期会有部分和中周期联系在一起,中周期会有些和短周期联系在一起,三者之间会有动态的联系。比如,宏观层面的变化很可能是机构行为在经济宏观变量上的映射。比如,去年四季度,房地产一下爆了,因为所有人在收缩贷款,引起了一致性的趋配债券的行为,导致经济增速往下走。所以,在分析利率走势时,要关注三个维度的动态影响。比如,利率为什么和技术面相背离,我在2013年6月写的看空的文章,认为人民币会贬值50~100个点左右,所有人都不相信,结果到12月份果然上升很多。 比如,利率为什么会和基本面出现长期背离?有时候,基本面、机构行为、微观结构没办法完全解释,这就要仔细琢磨。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有个因素足够强,它就可以改变其他因素。经历利率波段多了我就会想,为什么大家都往一个方向看?会不会有其他因素?而往往大家忽略的因素是反而是最终决定利率走势的因素。比如,为什么现在疫情这么糟糕,但是利率下的不多?确实一季度GDP会比较弱,可能达不到经济增长目标。这时候要想什么因素在一季度起了作用,然后我们发现二月外资抛债力度非常大,资本流出的影响在逐渐体现。 我们需要研究研究旧的变量和新的变量的关系,以及这些变量增加了新的变量之后,驱动利率走势的风险因子,到底怎么综合影响利率?比如,我们看中美利差,当中美利差比较大时,两者独立性会越来越强;而当利差很低甚至倒挂的时候,两国货币政策相关性在增强。也就是说,我们要看边际的变化。现在中美利差比较窄,货币政策相关度就更高了。所以,现在央行货币政策宽松不及预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美利差大幅压缩,目前压缩到10年期中美债利差30bp不到时候,货币政策分歧就非常非常小了。我之前做过统计,中国货币政策和美国货币政策平均相关系数在80%左右。 另一个就是迭代问题,因为我觉得不太可能会有哪个利率框架能用5~10年。总是有新的变量、因素需要纳入进来,实现框架的不断修正。但主动做迭代,也可能是一种冒险。有时候会发现这个因素还没起作用,就放进框架去了,结果本来判断对的,这样加进去以后就判断错了。关注我研究的投资者朋友会发现,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对研究做一个比较大的修正,主要就是基于新因素的调整。 第三个问题,讲讲怎么做债券分析师: 成为一名合格的债券分析师需要具备什么素养?我想了这么几个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对研究和债市有足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的人不喜欢研究,不喜欢搞数据,做表做图,觉得还不如喝酒搞业务爽快。然后,要特别对债券感兴趣,因为有些人可能觉得债券波动太小。 其次,表达能力是基本的素质,主要是写作和数据分析。有时候看到一些报告,我没查原始数据,但我知道这报告数据大概是错的。因为我大概知道数据间的关系,这源自长期对数据观察出来的感觉。前几年我不用去看市场行情,我都不知道每天债券利率走势怎么样,但我大概也能拍准利率点位,因为我能有对利率走势的直觉。 另外,需要把分析的结果展现给客户,文字引起共鸣,图表令人印象深刻,还有演讲,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一个好的债券分析师,这三个能力都要用到。图有时候胜过千言万语,有时候也不能说清楚,层次感需要用语言。路演的时候也不能照本宣科,有时候在讲的过程中把两个东西联系起来了,就产生新的灵感。我很多好的报告,是在路演过程中形成的,因为这其中来自和客户互动交流的过程。 第三点,要不厌其烦持之以恒地打磨自己的能力。写作,路演,分析,要每周、每月坚持做。我也带了很多分析师,从基本数据,到专题报告,到常规报告。当时我让他们每周写一篇专题报告,把他们写的苦死了,但基本他们写了一年之后,他就发现他在这个领域每个角落的专题,他都写过一遍了。这样他们出去都可以做首席了。 第四和第五点,是作为首席要做的。第四点,做首席不仅是从一个人工作到管几个人工作,有一个质的变化,更要敢于承担风险。作为投资者,敢于去承担风险,是敢赌市场;作为首席,敢于承担风险,是要敢于在市场没有出现或没有发现拐点时,去指出这个拐点。 比如,2014年初时所有人认为利率还会上,我提出来说“牛市前夜”。比如,去年大家觉得利率会上,我基于一个大家完全没想到的逻辑,认为利率不会超过某个水平,结果还蒙对了。敢于被打脸,胆子要大,脸皮要厚,只有在这种过程中,你才会把自己对利率的拐点做一个大幅的提升,你才会成为真正的优秀的首席。 第五点,创新。因为已经是首席了,至少我不能接受抄别人的东西。首席就是领头的,如果不创新,那底下的人也不创新。我当首席时候,对手下人最大的约束就是,所有的报告都不能抄,起码不能原封不动的抄,如果你认为别人的图比较好,你把别人的原始数据拿过来自己画一个也可以。要逼着自己有原创的观点。当然,后两点可能要求比较高,我也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这两点我也能够及格。那我先讲这么多。 覃汉: 谢谢X博士,三个问题都讲的非常全面,我也很受启发。X博士谈到去年年初为什么要看多,其实去年3月份我也看多,然后4月份提的债券牛市。当时X博士跟我说,去年的环境怎么可能10年国债利率还超过2019年的高点?2019年高点是4月下旬出现的,而2021年高点在3.30% - 3.35%,很多东西是人为的想复杂了,逻辑越简单越好。我们内部所有首席开会,按照黄老师的标准,要求出去路演推一只股票,必须三句话能说清楚,大道至简。 我今年是干卖方的第11个年头,当年一入行,发现卖方市场上都是德高望重的大佬,观点犀利,逻辑缜密,比较鲜明的看多或者看空。现在市场迭代出现了很大变化,大家似乎不再追求影响力和知名度,把服务工作、数据库做好,也能拿XCF的好名次,卖方固收的风格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个问题,X博士您怎么看? X博士: 随着市场越来越大,交易难度越来越大,主要策略转为以配置为主,利率方向对机构业绩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另外很多机构仓位里利率债也不多。我做过分析,理财产品里面,利率债占比可能就5%-10%,债券基金可能占比最多20%,券商可能会多一点,但券商自营也没多少。 所以,市场盘子越来越大,但大家对交易需求下降,只需要你服务一下就行了。那么服务就看谁的数据比较全,谁跑的比较勤快。过去可能是方向或者观点的对错权重比较高,现在变成以服务的质量、力度、数量相关了,所以也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吧。 但如果市场利率波动很大,可能大家又重视交易。因为交易的好的话,可以比别人多三到四个点,对于固收产品很高了。发现利率大的波段或者方向,对整个产品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这也是个过程,像股票研究中,个股研究,行业研究,大势研判,主题研究等等,也有个进化过程。后面大家会更加重视利率研究的框架,更加重视不同因素对债券走势的影响和分析,当然这也只是我的预测。 另外,现在各类资产的混合型产品发的越来越多,比如固收+产品,导致不同资产的相关度可能会上升。比如今年来看,债券和股市相关度增加,资金在两个市场来回的配置就会使得股市出现剧烈调整后进入债市,导致债市波动也增大了。 覃汉: 我同意X博士的看法,第一个跟利率波动收敛有关系。如果说能够通过数据库,把各种课题堆上去,那就能够赚取相应的派点。因为现在XCF投票就是基于过去四个季度派点来计算排名,也不太需要对利率研判的水平有多高。也不知道这算是行业的幸事还是悲哀。 第二个问题,现在股债互动确实比过去大了很多。固收+从2019年起来以后规模逐渐增大,X博士现在也是在一家规模很大的银行理财工作,理财赎回导致市场的波动或趋势明显被放大了。之前很多人会觉得固收+的策略在资管新规以后,好像是能替代过去买非标的错配,达到能稳定一个相对高的收益,但过去一个季度都亏了不少。那往后看,对于理财的体量,能够靠一个什么样的策略,尽量使得收益率能够维持稳定的状态? X博士: 因为固收+本身脱胎于二级债基,二级债基本身4000亿以上的规模,而且大部分银行理财买的。大家觉得权益和固收有对冲作用,通过资产配置、择时、股票来做主动管理。但实际上里面隐含的假设是你能看对权益的方向。如果我用固收做底仓,用权益去博波动方向,有可能低估权益的波动,反向在出现波动时跌很多。然后,固收也可能出“幺蛾子”,当权益下跌时,固收又出现信用风险,就有可能两边都跌。 未来的方向,是不是能再增加一些资产进来,或者用衍生品的方法做?比如能用期权的,就对冲下波动率。比如用固收的收益部分做一个看涨期权,就赌一个单方向。那么我整个亏损是有限的,可以控制他的波动。或者里面放更多相关性比较弱的资产进去,在不降低预期回报率情况下,整个组合波动率下降了。现在做固收+时候,更多依赖公募基金,而公募基金认为他们的专长就是权益投资,所以将相关性弱的资产加进去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是现在也推进的比较慢。 覃汉: 今天聊的非常充分。X博士2016年底离开国泰君安仿佛像在昨天,这几年卖方生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我始终相信一个人还是要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感谢X博士的分享! (完)
注:本期嘉宾X博士为知名债券分析师,现任某银行理财,下文为根据3.29晚上9点中国债市电台第14期整理的纪要。 覃汉: 各位投资者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很荣幸的请到了一位老朋友,也是我的师傅,国君固收前首席分析师——X博士。上上轮国内债券牛市14-16年持续了三年时间,也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10年国债、10年国开从高点累计下行了差不多200bp,也是做债的朋友职业生涯一段高光时刻。那一批成长起来的很多小伙伴应该对X博士很熟悉。 X博士有很多金句,包括经典报告。他曾经教导我们,作为卖方,一年其实只需要几篇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报告就足够了。在2013年两波钱荒导致的大熊市之后,大家都很悲观,2014年初X博士写了一篇非常重磅的报告,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标题是《牛市前夜,不要怕黑》。2015年股灾之后,也是X博士第一个独家提出“资产荒”逻辑,然后债券牛市轰轰烈烈的下半场就出现了。 X博士对于利率大波段的把握,我觉得已经不仅仅是有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天赋。那么下面先请X博士做一些分享,后面我也会基于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请教。 X博士: 那我先和大家聊聊三个问题:二季度宏观和债市的看法,探讨下利率框架,债券分析师需要的一些素养。 第一个问题,站在3月底去看二季度走势: 很多时候,主导市场的因素还是蛮多的,无论从短期、中、长期的视角;看的视角越长,影响因素越少,而看的越短,影响因素就越多。去年年底我写了一篇报告,提出今年的主线是“分化”,即国内外经济走势分化、货币政策分化。当然今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所以,所以结合新的因素和主线,给出一些对市场的看法。 和以往对比来看,现在影响债市的主要因素有比较大的不同,现在我们更需要有国际视野;也是因为扰动因素增加了,所以去做判断可能就更难了。我觉得可以分内、外两个因素来讨论:国内形势,包括和增长相关、和政策相关;而增长相关又可以拆分为疫情相关、经济周期自身恢复相关,政策相关又可以拆分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但是做判断得有一个前提,就是符合常识,比如如果经济是放缓的,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利率大概率是向下的;如果经济是走强的,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利率大概率是向上的。 国内形势,短期还需要关注这一波疫情。2020-2021年我们和国外疫情周期是脱钩的,但是现在又出现了一些反复,尤其是上海,防控的难度和需要的力度都在加大。从我自身的感受来看,这一次上海的防控力度比以往都强,因为之前至少不会在供应链上或者在物资上出现短缺。而上海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经济的节点虽然,单看GDP占比不会特别高,但是会影响到长三角经济带,从而对3月份的经济数据负面影响。 此外,疫情对金融市场影响也比较大,至少从价格走势来看,目前是股票弱债券强。这背后也反映的是短期的经济复苏可能会被中断。这样的情况衍生出来的是政策可能动态变化,比如,货币政策会不会更松,地产政策是否有可能从调控到出现大的拐点? 首先,我觉得根据疫情去做经济走势的判断比较困难,我们毕竟不是传染病学专家,对于新冠病毒认识不太多,都还处于一个边适应边学习的过程。但总体上,疫情还是存在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至少短期肯定是偏负面的,只是强度和时间不确定。而从海外的数据来看,新的变异病毒危害性逐步下降,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次国内疫情当成一次小小的压力测试,看看是不是清明之后能出现大幅的缓解。特别是观察上海的数据,如果能出现好转,那么或许预示着这一轮疫情也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政策方面,从经济数据、地产数据来看,叠加疫情反复,很多人会猜测货币政策会不会更松。我认为宽货币的力度其实已经比较大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利率水平基本上已经是在历史最低水平了,还要搞到多低?我觉得很难讲。虽然和历史相比,我们的宽货币力度已经比较大了,但对比来看,宽信用的力度还没那么大,信贷、社融增速都不算高。 后面就对应了两种思路,一是认为宽货币力度还不够,不足以刺激宽信用,那么可以继续干利率;二是认为宽货币力度够了,政策需要直接宽信用。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现在很难说哪个工具最后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中国的情况是,信用更多的是和地产相关的政策有关。所以说,宽信用问题是比较明确的话,那就没有必要通过放水去解决。这样来看,宽信用的边际的力度会大于宽货币,因为宽货币已经宽不动了。后面讲国际因素的时候,我也会再谈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当前央行宽货币有些犹豫不决。 关于地产政策,从各地的信贷、限购限贷的政策来看,已经在放松,但是整体地产周期是不是能出现一个小的回升?从目前的看,还不太明朗。今年一季度,境内外的地产债还是在不断的调整中,并没有出现很大的修复行情,说明地产实际的现金流没有明显改善。所以无论是地产债还是地产企业,整体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当然,也有可能等扛过一季度到期量比较大这个时间点,地产后面能好转起来,至少地产股已经反映了这样的预期,而地产股往往是跑在地产债之前的。 总结一下,国内形势,短期确定无疑是偏弱的,政策方面,放水力度可能和大家预期的不太一样,存在超预期的可能(好于或者弱于都有可能),地产政策放松或者说效果还没有看到明显信号。我们还需要观察是不是等到疫情消退,能看到地产销量出现比较大的改善,从而对地产行业形成比较正面的作用,再叠加地产监管政策放松,能带动地产好转。 国际形势,主要关注两个因素,一是全球的通胀风险,二是全球的流动性收紧风险。目前两个因素都已经在发生。 首先,整个欧美国家的通胀增速也出现大幅上升。当然其中也有突发因素,今年年初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导致了油价的暴涨,对高通货膨胀“火上浇油”。总体逻辑来看,需求的恢复加上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叠加地缘政治的问题,以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能源方面资本开支的不足,导致海外整个通胀形势不是特别乐观。这从发达国家核心通胀指数,包括CPI指数来看都非常高。 美联储讲通胀已经讲了一年多了,今年表现比较鹰派,也是情理之中。这段时间美债突破2.5%,但按我估算,应该回到2018~2019年的水平,在3.3%的位置。即便如此,美债反映的实际利率还是负的,跟高通胀相比还是偏低的水平。 整个全球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大幅上行,一定会带来流动性冲击,这对整个国内的货币政策或流动性来讲,都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国内债市时,除基本面因素以外,还要看海外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通胀风险上升,全球收益率曲线上行,中国债券市场要走出一个特别大的独立行情难度是比较大的,想央行大幅宽松来支撑整个债市大幅上涨概率是比较低的。 以上是我要讲的第一大问题。但也有一些问题没有分析,比如在当前形式下,机构对形势的预期,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债券投资行为的变化,也很重要。但在这里我就不讲这么细了,因为这要分析起来,能解释的通但未必有预测力。如果看大的方向,我们前面分析的因素够了。 总结来看,如果把影响因素分为国内的经济形势,海外全球通胀,以及全球流动性,我觉得有两个指标是偏空的,一个指标是偏多的。所以春节以后债走势偏弱,是有一定逻辑支撑的。但实际上多头和空头都没赚多少钱,比如10年国债累计调整也就20bp不到,做多的话,反弹的幅度也就10~15个bp。 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基本在构筑利率水平的底部,在2.5~2.6%的位置就很难再突破了。我个人想法是,可以做一些,但没必要重仓做。其实很多投资者只能做债,而且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只能做利率债,所以今年的走势对他们来讲难度比较大,特别对比较大的机构来讲,除非是做配置。今年行情对大机构来讲,做太多和不动效果是差不多的,但对于中小机构来讲,今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因为交易波段比较多,如果运气好,每一波波段都踩对了,而且能用的工具也多。 另外,对于债市全年的看法,因为去年利率走势是震荡向下,我倾向认为今年会震荡向上,但是斜率比较平缓的向上走势。但现在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因为宏观经济形势可能会出现一些“黑天鹅”。 第二个问题,利率的研究框架: 我之前写过关于债券的研究框架的一些文章,把利率单独拿出来也可以,其他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框架比较成熟,有三个方面:①经济基本面;②机构行为;③市场微观结构,也可以理解为经济的周期,资产配置的周期,价量或技术的周期。其中,经济的周期决定了利率长期的变化,资产配置周期决定利率相对中期的变化,技术面波动决定利率短期的变化。但很难有一个完备的视角同时解出来利率的短、中、长期的变化,就好比运动员很难在短跑、长跑、马拉松都拿冠军,这难度太大。 以我的经验来讲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先决定好一个时间维度去看问题。比如,我在大机构里,我大概知道机构的行为,知道机构所面临的约束变量,以及大机构在做决策要经历的流程。那么中期的判断,比如一个季度的利率走势,就作为我主要的投资赛道。如果,我是中小机构,那么优势就是消息比较多,就可以做短线,一周两周或者两个月,而且更偏重技术面。还一种情况,我的盘子很大,每天几千亿稍微动一动,这就是做中长期基本面,定位成配置型选手。 基于不同投资预期和资金端的约束,来确定自己在哪个时间维度上看利率的波动非常关键。因为,我们确实不能假定自己是个全才,而且基于长期的观点做短期,或者基于短期观点看长期走势,都有很多会让我们犯错的地方。所以,第一个关键是选准自己看利率走势的时间维度。 第二个关键,要搞清楚这三个维度之间动态的影响。三个层次中,长周期会有部分和中周期联系在一起,中周期会有些和短周期联系在一起,三者之间会有动态的联系。比如,宏观层面的变化很可能是机构行为在经济宏观变量上的映射。比如,去年四季度,房地产一下爆了,因为所有人在收缩贷款,引起了一致性的趋配债券的行为,导致经济增速往下走。所以,在分析利率走势时,要关注三个维度的动态影响。比如,利率为什么和技术面相背离,我在2013年6月写的看空的文章,认为人民币会贬值50~100个点左右,所有人都不相信,结果到12月份果然上升很多。 比如,利率为什么会和基本面出现长期背离?有时候,基本面、机构行为、微观结构没办法完全解释,这就要仔细琢磨。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有个因素足够强,它就可以改变其他因素。经历利率波段多了我就会想,为什么大家都往一个方向看?会不会有其他因素?而往往大家忽略的因素是反而是最终决定利率走势的因素。比如,为什么现在疫情这么糟糕,但是利率下的不多?确实一季度GDP会比较弱,可能达不到经济增长目标。这时候要想什么因素在一季度起了作用,然后我们发现二月外资抛债力度非常大,资本流出的影响在逐渐体现。 我们需要研究研究旧的变量和新的变量的关系,以及这些变量增加了新的变量之后,驱动利率走势的风险因子,到底怎么综合影响利率?比如,我们看中美利差,当中美利差比较大时,两者独立性会越来越强;而当利差很低甚至倒挂的时候,两国货币政策相关性在增强。也就是说,我们要看边际的变化。现在中美利差比较窄,货币政策相关度就更高了。所以,现在央行货币政策宽松不及预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美利差大幅压缩,目前压缩到10年期中美债利差30bp不到时候,货币政策分歧就非常非常小了。我之前做过统计,中国货币政策和美国货币政策平均相关系数在80%左右。 另一个就是迭代问题,因为我觉得不太可能会有哪个利率框架能用5~10年。总是有新的变量、因素需要纳入进来,实现框架的不断修正。但主动做迭代,也可能是一种冒险。有时候会发现这个因素还没起作用,就放进框架去了,结果本来判断对的,这样加进去以后就判断错了。关注我研究的投资者朋友会发现,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对研究做一个比较大的修正,主要就是基于新因素的调整。 第三个问题,讲讲怎么做债券分析师: 成为一名合格的债券分析师需要具备什么素养?我想了这么几个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对研究和债市有足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的人不喜欢研究,不喜欢搞数据,做表做图,觉得还不如喝酒搞业务爽快。然后,要特别对债券感兴趣,因为有些人可能觉得债券波动太小。 其次,表达能力是基本的素质,主要是写作和数据分析。有时候看到一些报告,我没查原始数据,但我知道这报告数据大概是错的。因为我大概知道数据间的关系,这源自长期对数据观察出来的感觉。前几年我不用去看市场行情,我都不知道每天债券利率走势怎么样,但我大概也能拍准利率点位,因为我能有对利率走势的直觉。 另外,需要把分析的结果展现给客户,文字引起共鸣,图表令人印象深刻,还有演讲,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一个好的债券分析师,这三个能力都要用到。图有时候胜过千言万语,有时候也不能说清楚,层次感需要用语言。路演的时候也不能照本宣科,有时候在讲的过程中把两个东西联系起来了,就产生新的灵感。我很多好的报告,是在路演过程中形成的,因为这其中来自和客户互动交流的过程。 第三点,要不厌其烦持之以恒地打磨自己的能力。写作,路演,分析,要每周、每月坚持做。我也带了很多分析师,从基本数据,到专题报告,到常规报告。当时我让他们每周写一篇专题报告,把他们写的苦死了,但基本他们写了一年之后,他就发现他在这个领域每个角落的专题,他都写过一遍了。这样他们出去都可以做首席了。 第四和第五点,是作为首席要做的。第四点,做首席不仅是从一个人工作到管几个人工作,有一个质的变化,更要敢于承担风险。作为投资者,敢于去承担风险,是敢赌市场;作为首席,敢于承担风险,是要敢于在市场没有出现或没有发现拐点时,去指出这个拐点。 比如,2014年初时所有人认为利率还会上,我提出来说“牛市前夜”。比如,去年大家觉得利率会上,我基于一个大家完全没想到的逻辑,认为利率不会超过某个水平,结果还蒙对了。敢于被打脸,胆子要大,脸皮要厚,只有在这种过程中,你才会把自己对利率的拐点做一个大幅的提升,你才会成为真正的优秀的首席。 第五点,创新。因为已经是首席了,至少我不能接受抄别人的东西。首席就是领头的,如果不创新,那底下的人也不创新。我当首席时候,对手下人最大的约束就是,所有的报告都不能抄,起码不能原封不动的抄,如果你认为别人的图比较好,你把别人的原始数据拿过来自己画一个也可以。要逼着自己有原创的观点。当然,后两点可能要求比较高,我也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这两点我也能够及格。那我先讲这么多。 覃汉: 谢谢X博士,三个问题都讲的非常全面,我也很受启发。X博士谈到去年年初为什么要看多,其实去年3月份我也看多,然后4月份提的债券牛市。当时X博士跟我说,去年的环境怎么可能10年国债利率还超过2019年的高点?2019年高点是4月下旬出现的,而2021年高点在3.30% - 3.35%,很多东西是人为的想复杂了,逻辑越简单越好。我们内部所有首席开会,按照黄老师的标准,要求出去路演推一只股票,必须三句话能说清楚,大道至简。 我今年是干卖方的第11个年头,当年一入行,发现卖方市场上都是德高望重的大佬,观点犀利,逻辑缜密,比较鲜明的看多或者看空。现在市场迭代出现了很大变化,大家似乎不再追求影响力和知名度,把服务工作、数据库做好,也能拿XCF的好名次,卖方固收的风格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个问题,X博士您怎么看? X博士: 随着市场越来越大,交易难度越来越大,主要策略转为以配置为主,利率方向对机构业绩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另外很多机构仓位里利率债也不多。我做过分析,理财产品里面,利率债占比可能就5%-10%,债券基金可能占比最多20%,券商可能会多一点,但券商自营也没多少。 所以,市场盘子越来越大,但大家对交易需求下降,只需要你服务一下就行了。那么服务就看谁的数据比较全,谁跑的比较勤快。过去可能是方向或者观点的对错权重比较高,现在变成以服务的质量、力度、数量相关了,所以也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吧。 但如果市场利率波动很大,可能大家又重视交易。因为交易的好的话,可以比别人多三到四个点,对于固收产品很高了。发现利率大的波段或者方向,对整个产品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这也是个过程,像股票研究中,个股研究,行业研究,大势研判,主题研究等等,也有个进化过程。后面大家会更加重视利率研究的框架,更加重视不同因素对债券走势的影响和分析,当然这也只是我的预测。 另外,现在各类资产的混合型产品发的越来越多,比如固收+产品,导致不同资产的相关度可能会上升。比如今年来看,债券和股市相关度增加,资金在两个市场来回的配置就会使得股市出现剧烈调整后进入债市,导致债市波动也增大了。 覃汉: 我同意X博士的看法,第一个跟利率波动收敛有关系。如果说能够通过数据库,把各种课题堆上去,那就能够赚取相应的派点。因为现在XCF投票就是基于过去四个季度派点来计算排名,也不太需要对利率研判的水平有多高。也不知道这算是行业的幸事还是悲哀。 第二个问题,现在股债互动确实比过去大了很多。固收+从2019年起来以后规模逐渐增大,X博士现在也是在一家规模很大的银行理财工作,理财赎回导致市场的波动或趋势明显被放大了。之前很多人会觉得固收+的策略在资管新规以后,好像是能替代过去买非标的错配,达到能稳定一个相对高的收益,但过去一个季度都亏了不少。那往后看,对于理财的体量,能够靠一个什么样的策略,尽量使得收益率能够维持稳定的状态? X博士: 因为固收+本身脱胎于二级债基,二级债基本身4000亿以上的规模,而且大部分银行理财买的。大家觉得权益和固收有对冲作用,通过资产配置、择时、股票来做主动管理。但实际上里面隐含的假设是你能看对权益的方向。如果我用固收做底仓,用权益去博波动方向,有可能低估权益的波动,反向在出现波动时跌很多。然后,固收也可能出“幺蛾子”,当权益下跌时,固收又出现信用风险,就有可能两边都跌。 未来的方向,是不是能再增加一些资产进来,或者用衍生品的方法做?比如能用期权的,就对冲下波动率。比如用固收的收益部分做一个看涨期权,就赌一个单方向。那么我整个亏损是有限的,可以控制他的波动。或者里面放更多相关性比较弱的资产进去,在不降低预期回报率情况下,整个组合波动率下降了。现在做固收+时候,更多依赖公募基金,而公募基金认为他们的专长就是权益投资,所以将相关性弱的资产加进去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是现在也推进的比较慢。 覃汉: 今天聊的非常充分。X博士2016年底离开国泰君安仿佛像在昨天,这几年卖方生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我始终相信一个人还是要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感谢X博士的分享! (完)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