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开源刘翔团队|天准科技首次覆盖报告:立足机器视觉核心通用技术,1-N至光伏、半导体、PCB、智能驾驶

开源刘翔团队|天准科技首次覆盖报告:立足机器视觉核心通用技术,1-N至光伏、半导体、PCB、智能驾驶

作者:微信公众号【刘翔电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9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开源证券《开源刘翔团队|天准科技首次覆盖报告:立足机器视觉核心通用技术,1-N至光伏、半导体、PCB、智能驾驶》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报告摘要 机器视觉龙头,积极拓展新业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基于工业视觉核心技术,公司工业AI能力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新业务快速成长,同时公司核心竞争力强,成长动力充足。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36亿元/1.95亿元/2.56亿元,EPS 0.70/1.01/1.32元,当前股价对应PE 40.6/28.4/21.6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天准科技深耕机器视觉领域,技术研发实力强劲、客户资源优秀。机器视觉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检测、判断和控制。据机器视觉产业联盟数据,中国机器视觉行业规模2020年126亿元,预计2025年393亿元。由于下游应用广泛,行业格局分散。公司技术实力强大,产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具备上游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有利于公司降低原材料成本和保证供应链安全。公司客户资源优秀,主要客户包括苹果、三星、富士康、欣旺达、德赛集团、博世集团、法雷奥集团、隆基集团、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协鑫集成、菜鸟物流等,成功实现对3000余家客户产品的2D/3D尺寸及缺陷检测,形成数万个应用案例。 公司积极拓展新市场,光伏、半导体、PCB开始放量,前景可期。光伏:硅片分选设备已进入放量阶段,2021H1实现收入1.28亿元,同比+206%,超过2020年全年收入。在光伏行业积极扩产背景下,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半导体:收购MueTec,针对晶圆提供高精度光学检测和测量设备,在套刻对准、掩膜检测设备领域,可填补国内市场空白。PCB:LDI设备产能效率领先,对位精度达先进水平,2021年收入6739万元,随着未来LDI设备在行业渗透率不断提高,市场份额有望提高。汽车领域:推出多种智能生产线方案,2021年收入2.2亿元,同比+423%。其他:(1)智能网联,AI边缘计算设备及车路协同方案在2021年营收4968.08万元,同比+330.87%;(2)研发点胶检测一体设备等。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等。 目录 1、机器视觉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1.1、机器视觉应用领域广泛,识别、测量、定位、检测为主要功能 1.2、国内机器视觉渗透率低,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2、天准科技深耕机器视觉领域,基于AI平台拓展新业务 2.1、深耕机器视觉领域,装备覆盖四大产品线 2.2、营收增长稳定,立足消费电子、开拓下游市场 3、技术研发实力强劲、客户资源优秀 3.1、注重技术研发,核心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3.2、上游软件、零部件自主性可研,下游客户资源优秀 4、新市场开拓:光伏、半导体、PCB前景可期 4.1、光伏:公司光伏硅片分选设备已开始放量 4.2、半导体:收购MueTec,切入前道晶圆检测设备 4.3、PCB:LDI激光直接成像设备前景广阔 4.4、其他:积极拓展汽车制造、AI边缘计算设备等新业务 5、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6、风险提示 附:财务预测摘要 正文 1 机器视觉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1.1、机器视觉应用领域广泛,识别、测量、定位、检测为主要功能 机器视觉,是通过光学装置和非接触式的传感器,自动地接受和处理一个真实物体地图像,以获得所需信息用于控制机器人运动的装置。简单说来,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检测、判断和控制,是一门涉及机械、电子、光学、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的交叉学科。 机器视觉相较人工视觉有许多优势。在色彩识别能力、灰度分辨力、空间分辨 力、速度、感光范围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工业是目前机器视觉应用中比重最大的领域之一。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错误,工业生产和管理中的某些人工环节逐渐被机器替代,机器视觉系统的特点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智能化程度,其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核心技术之一。 随着工业领域对测量和检测精度要求的提高,目前机器视觉系统已经渗透到电子、汽车、电池、半导体、包装、食品、药品等诸多行业之中。目前,电子行业是工业视觉第一大应用市场,市场占比达25%,如芯片缺陷检测、引导点胶复查等场景均需要工业视觉。其次是平板显示市场,占比12.15%,具体的应用有PCB板焊点检测等。汽车、电池、机器人、半导体等场景应用的市场占比也均在5%以上。 机器视觉在工业中主要应用于识别、测量、定位、检测。工业视觉应用可以总结为四大方向:(1)识别:指基于目标的外在特征进行甄别,例如二维码识别、颜色识别等,是工业视觉最基础的应用;(2)测量:指利用图像信息计算目标的几何尺寸,例如测量芯片高度、组装缝隙等;(3)定位:指获得目标位置信息,主要用于定位后引导机械臂作业、定位组装器件接口等场景;(4)检测:指检测目标外观,判断是否有缺失、损坏等,例如划痕检测、磨损检测等。 工业视觉产业链由上游的软件及核心零部件、中游的工业视觉装备、下游的各类应用场景组成。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数据,我国机器视觉市场中视觉设备占比约41.7%。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0年),全产业链中,上游的软件与核心零部件价值占比接近80%,是工业视觉系统的核心。 1.2、国内机器视觉渗透率低,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人口结构变化、用工成本提升驱动机器视觉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1年的9.1%提升至2020年的13.5%,截至2020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91亿人,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因此劳动力供给逐渐紧张,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上涨从2011年的4.18万元提升至2020年的9.74万元。就业人口下降、人均工资上升,导致制造业成本不断提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错误,对机器视觉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提升。 从“工业制造”到“智能制造”,机器视觉作为关键技术,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机器视觉的优势是先进制造业必不可少的技术。2016-2020年,多项政策频频出台支持“类人视觉”、“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视觉作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将充分受益。 作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我国机器视觉渗透率偏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UNSD数据, 2019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比重为29%,大幅领先第二名美国的17%,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但2019年我国机器视觉产值占比仅为15.54%,与我国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不匹配,我国机器视觉渗透率偏低。 全球机器视觉市场空间广阔,国内增速高于全球。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数据,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62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07亿美元,CAGR达10.43%,且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44亿美元,2021年~2025年CAGR达6%。国内方面,据机器视觉产业联盟数据,2015年至2020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市场规模从36亿元增长至129亿元, CAGR达29%,预计2025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93亿元。我们认为,中国工业视觉行业仍处于高速增长期,未来发展将快于全球。 由于下游应用广泛,机器视觉行业格局分散。机器视觉行业的下游应用丰富,包括消费电子、半导体、汽车、食品等各类工业领域,各类行业对检测内容、精度要求差异较大。例如PCB检测精度在10-20um,FPD在1-20um,半导体达1um以下精度,且即使为同行业内,也因为检测的部件、产品不同,而差异较大。 2 天准科技深耕机器视觉领域,基于AI平台拓展新业务 2.1、深耕机器视觉领域,装备覆盖四大产品线 天准科技成立于2005年,2019年成为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自公司成立以来,公司以工业视觉为基础,不断拓宽业务边界,由精密测量仪器起家、逐步向智能检测设备、智能制造系统拓展,陆续切入消费电子、光伏、PCB、半导体等多个行业。 公司致力于以领先技术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通过夯实一套工业AI能力平台,面向消费电子、PCB、半导体、新能源、新汽车和智能网联六大行业,提供工业视觉装备和产业智能方案。在工业视觉方面,天准面向消费电子、新能源、新汽车、半导体、PCB等工业领域,提供视觉测量装备、视觉检测装备、视觉制程装备等高端装备产品,促进工业向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和更高智能化发展。在产业智能方面,天准面向智能网联等产业场景,提供车路协同、智能驾驶、通用AI计算单元等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生产力和社会效率的提升,改善人们的生活。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管理人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一华通过青一投资、天准合智享有公司62.14%控制权,自2015年以来保持控股地位,股权结构稳定。徐一华先生分别于2020年8月、2021年1月提议回购股份,彰显实控人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充足。天准合智是公司高管持股平台,由徐一华、杨聪、蔡雄飞、温延培持有,持有公司股份20.82%,几人均为公司董事及高管,体现了管理层与公司利益的深度绑定,同时几人均具有机器视觉相关专业或从业背景,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2、营收增长稳定,立足消费电子、开拓下游市场 受益于机器视觉技术持续进步、下游产业需求持续增长,公司收入持续增长。公司营收从2016年的1.8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64亿元,CAGR达51.91%。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16年的0.3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7亿元,CAGR达36.3%。根据业绩快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64亿元,同比增长31.14%;实现归母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26.06%。2021年公司业绩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光伏半导体、汽车、PCB、智能网联等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工业AI能力平台建设已显现出成效。 分产品看,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于智能检测设备。2020年智能检测设备收入占比达85.27%。受下游客户以及新业务拓展的影响,智能检测设备毛利率近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40%以上水平。 分地区来看,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有56%位于中国大陆。 分应用领域来看,公司收入主要分布于消费电子、光伏半导体和汽车。消费电子营收2020年占比达88%,主要面向苹果及其供应商提供玻璃、电池检测设备,毛利率分别在50%、60%左右。汽车行业业务收入2020年占比4.36%,光伏半导体行业业务收入2020年占比5.91%。 公司直销为主,经销为辅。公司产品包括标准品与非标准品,其中标准品为精密测量仪器、光伏硅片分选机、PCB LDI设备等,市场化程度较高,根据市场需求安排,采取经销模式;非标准品主要是向苹果提供的视觉设备,定制化程度较高,采取直销模式。由于苹果业务占公司营收比重较大,公司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 公司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2018-2020年公司毛利率有所降低主要系公司新业务仍处于成长期,占比有所提升,但盈利能力受限,如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设备等。2021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43.10%,同比提升 1.92pct,主要原因为新业务拓展成效显现,毛利率逐步提升。2019-2021Q3公司净利率有所减低,主要系2020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业务拓展,以及股份支付费用有所增加。 公司费用率管控良好。2020年整体期间费用率与2019年基本持平,在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展现了较强的经营韧性,2021Q3费用率大幅上升主要系公司2021Q3研发费用率提升至25.03%所致。 3 技术研发实力强劲、客户资源优秀 3.1、注重技术研发,核心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重视研发,研发费用率持续领先同行,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天准科技不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55亿元,同比提升64.89%,且研发费用率为可比公司最高水平。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公司员工学历水平较高。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2017年的173人增加至2021Q3的667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从2017年的34.0%提升至2021Q3的41.3%。2020年公司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数量合计占比74%,截止2020年底,公司员工本科以上占比达87%,其中硕士占22%,博士占1%。 强调研发人员激励,增强员工积极性。2020年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2021H1公司确认股份支付费用2687万元,其中计入研发费用的股份支付费用为1124.17万元,占比达41.8%,体现了公司对研发人员激励的重视,为公司持续迭代技术提供了保障。 公司重视研发取得了优异成果,围绕机器视觉、精密光机电等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专利。截至2021H1公司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23项,其中47项发明专利,累计取得96项软件著作权。 公司核心技术通过产品的性能指标体现其先进性,各类产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基恩士、康耐视、海克斯康等国际知名企业同类最高产品的水平: 1.精密测量仪器:精密测量仪器产品体现了公司机器视觉算法、先进视觉传感器和精密驱控技术的技术先进性。精密测量仪器的关键性能指标为检测精度。 公司牵头的复合式高精度坐标测量仪器开发和应用项目入选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检测精度达到0.3微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在精密检测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 在售精密测量仪器精度达到全球领先。海克斯康是瑞典知名企业,是全球领先的计量与制造方案供应商,天准科技持续的研发投入使公司测量产品精度与海康克斯同类型产品水平接近,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2.智能检测装备:目前公司智能检测装备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行业和光伏半导体行业。 (1)在应用于消费电子零部件检测的智能检测装备中,主要技术参数为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公司产品检测精度在5微米~20微米以内,和国际先进同行美国DWFritz公司可提供的最先进设备处于同等水平。检测速度通常用UPH(Unit per Hour)来衡量,指平均每小时所能检测的零部件数量。公司产品检测速度达1636 UPH,和国际先进同行美国DWFritz公司可提供的最先进设备检测速度一致。天准科技得到苹果公司等知名客户认可,并成功实现对DWFritz公司等国际先进同行产品的替代。 (2)在应用于光伏硅片检测的智能检测装备中,主要技术参数为缺陷检测准确率和检测速度。缺陷检测准确率指标主要可细分为误判率和漏检率,公司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技术在光伏硅片缺陷检测的智能检测装备应用中可达到误判率≤2%,漏检率≤0.55%,与国际先进同行德国Hennecke公司同类最先进产品的水平相当。公司产品检测速度可达8500 UPH,高于国际先进同行德国Hennecke公司8000 UPH的水平。天准科技得到协鑫集团、隆基集团等客户认可,实现对德国Hennecke公司等国际先进同行产品的替代。 3.智能3D视觉传感器:公司为了满足自身产品的技术需求和构筑技术壁垒,自行研发先进视觉传感器并深度研发相关技术。 公司成功研发的智能3D视觉传感器(激光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包括检测范围、检测精度和扫描频率。与国际可比公司相比,天准科技智能3D视觉传感器具有更高精度和更快扫描频率,技术指标已超过基恩士、康耐视同类最先进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精密驱动控制器:体现了公司精密驱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指标主要为控制精度,包括对光源控制的细分度和运动控制的轨迹精度。 公司自主研发的精密测量专用控制器是国内首款影像测量仪专用控制器,可以实现对传感器和机械运动的综合控制和光源的精细控制。光源控制细分度达256级、区域控制细分度达6环8区,达到业内最高细分度。公司的高性能多轴运动控制技术通过多轴高速精密插补,使轨迹控制精度达到0.5微米,同时结合精密机械结构、高精度传感器及先进的机器视觉算法最终在复合式高精度坐标测量仪器实现0.3微米的系统检测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2、上游软件、零部件自主性可研,下游客户资源优秀 上游:公司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为主要构成部分,2018年占比92.75%。天准科技核心零部件包括:传感器类中的激光传感器(2018年成本占比17%,下同)、颜色传感器(7%)和光谱共焦传感器(0.4%),电气类中的运动控制器(4%)以及机械类中的运动模组(4%)等。 公司具备上游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体现了公司技术实力强大,既有利于公司降低原材料成本,又有利于公司供应链安全。(1)激光传感器:自行研发3D传感器设计能力,公司已应用在光伏硅片分选设备中。(2)光源:具备轮廓光、表面光、同轴光等三种光源的设计能力,且已全线应用在公司精密测量仪中。(3)软件:测量平台 Vispec自主开发,至今已迭代6次。(4)运动模组、运动控制器:2018年自产率已分别达56%、20%。 公司供应商集中度较低,对上游议价能力强,且第一大供应商占比呈降低趋势。2016-2020年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不超过31%,集中度较低。其中,基恩士为最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10%左右,主要采购激光传感器。随着公司引入替代供应商乐姆迈,公司激光传感器采购中,基恩士份额逐渐降低,议价能力逐渐显现。 下游: 公司的工业视觉装备和产业智能方案获得下游行业国际知名客户的认可,在行业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公司主要客户包括苹果公司、三星集团、富士康、欣旺达、德赛集团、博世集团、法雷奥集团、隆基集团、通威、晶科、协鑫、菜鸟物流等,公司成功实现对3000余家客户产品的2D/3D尺寸及缺陷检测,形成数万个应用案例。 公司为苹果公司视觉检测核心供应商,长期合作下综合能力持续获得锤炼,借苹果背书有望拓展国内新客户。公司2012年成为苹果供应商,为其提供电池、玻璃及结构件检测设备,公司2016年至2018年来自苹果公司及其供应商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9.98%/67.99%/76.09%,实力获得苹果的认可。2020年,公司新研发了手机无线充电模块检测、玻璃透光度检测等检测设备,满足了大客户新的检测领域需求。我们认为,公司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瑕疵检测、曲度检测等其他检测功能以及无线耳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等其他产品的检测业务,同时在国内手机品牌高端化趋势下,公司凭借大客户苹果的背书,有望拓展更多国内新客户,替代国内厂商此前使用的不检、离线抽检、精度较低的在线全检等模式。 4 新市场开拓:光伏、半导体、PCB前景可期 4.1、光伏:公司光伏硅片分选设备已开始放量 光伏硅片分选设备是对光伏硅片进行自动化尺寸及缺陷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自动分级分选的智能装备,是良率把控的重要一环。 天准科技2018年进入该领域,基于自身强大技术实力,实现了对单晶、多晶、黑硅等多种工艺硅片的尺寸、线痕、翘曲、崩缺、表面缺陷、隐裂、电性能等特性一站式高速全检和分级,服务于隆基集团、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协鑫集成等主要光伏厂商,同时光伏产品已全面采用公司自研的激光传感器。 目前公司该设备已进入放量阶段,2021H1实现收入1.28亿元,同比增加206%,已超过2020年全年收入。 “双碳”政策推动光伏行业景气上升,国内主要光伏硅片厂商积极公布扩产计划,景气度持续向好。根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国内2021H1硅片扩产规模达222GW,投资总额超339.24亿元。 大尺寸硅片为未来发展趋势,硅片尺寸变化促使厂商更新分选设备。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1年版)》报告显示,我国2021年182mm和210mm尺寸合计占比由2020年的4.5%迅速增长至45%,未来占比仍将继续扩大。 目前公司正在开发新一代光伏硅片分选机。新产品基于线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扫描相机等传感器对光伏硅片的高速扫描,可实现硅片厚度、TTV、电阻率、翘曲、线痕值、隐裂、可见裂纹、杂质、穿孔、缺角、脏污、崩边、边长、倒角、对角线、直角边长、垂直度、平行度等特性的高速、高精度一站式自动检测分选,其检测效率及检测精度行业领先。公司从2021年2月开始开发210mm大尺寸硅片分选机,目前已小批量验证及完成对210硅片检测速度优化,预计于2022年完成。我们认为光伏行业积极扩产的背景下,公司作为光伏设备供应商,且不断开发新设备,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4.2、半导体:收购MueTec,切入前道晶圆检测设备 半导体前道检测基于参数量测、缺陷检测两大功能,可以向下细分超十种检测设备。参数量测可分为膜厚量测、关键尺寸量测、套刻对准;缺陷检测可分为缺陷检测、缺陷复检。 2016-2020年间全球半导体检测和量测设备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据QYResearch数据,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76.5亿美元。中国大陆市场增速领先于全球,至2020年中国大陆半导体检测与量测设备的市场规模增长到21.0亿美元。 进一步按产品细分,膜厚测量占比约12%、套刻误差测量占比9%、CD-SEM测量占比约12%;缺陷检测中有图形晶圆检测占比34%、无图形晶圆检测占比5%、电子束检测占比12%、宏观缺陷检测占比6%。 前道检测设备被国外厂商垄断。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前道检测设备领域科磊独占52%的份额,应用材料、日立高新则分别占比12%、11%,CR3合计占比接近80%,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不足1%。 2021年5月天准科技完成对德国MueTec公司100%股权收购,收购总价为1819万欧元(约合1.4亿人民币),另受让标的公司200万欧元债务。MueTec主要针对晶圆类产品提供高精度光学检测和测量设备,2020年收入大约7732万元人民币。 助推半导体产业升级,天准科技在国内的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与国内厂商相比,MueTec 产品品类齐全,技术更加成熟。我们认为,在国内厂商尚未出货的套刻对准、掩膜检测设备领域,MueTec可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在其他检测领域,在国产替代逻辑下,MueTec也有望出货国内重要厂商。根据公司公告,天准半导体设备已经出货第三代半导体厂商,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发展。 4.3、PCB:LDI激光直接成像设备前景广阔 PCB 制造环节包括曝光、刻蚀等多道工序,其中曝光工序根据是否使用底片可分为使用底片进行曝光的传统曝光以及激光直接成像的LDI设备。LDI设备利用激光将电路设计图“刻”在覆有感光材料的基板上,完成曝光。相对于传统曝光技术而言,LDI目前在最小线宽的性能指标方面能够满足多层板、柔性板、HDI板以及IC载板等中高端PCB产品的制造需求,精度更高,生产效率也更高,渗透率呈不断提升趋势。 全球PCB市场总体发展稳定。根据芯碁微装招股书数据及预测,2018年全球PCB产值为635.50亿美元,同比增长8%,到2023年,全球PCB制造业产值有望达到747.56亿美元。曝光设备是主要的PCB制造设备之一,据深南电路和鹏鼎控股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扩产募投项目设备采购数据,曝光设备投资金额占项目设备总投资金额的比例约为17%。 全球LDI设备市场规模预计稳定增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企业处于主导地位。据QY Research数据,全球LDI设备收入预计将从2020年的6.6亿美元增加至2027年的7.4亿美元,2021年至2027年的CAGR为2.17%,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276台量。LDI设备主要生产企业有Orbotech、大族数控、芯碁微装、影速集成电路、新诺科技、德龙激光、芯硕精密机械等企业,2019年全球CR5达80%,以色列巨头Orbotech约占53%。当前国内高端领域对于激光直接成像设备需求仍旧依赖进口,但随着本土产品性价比提升,国内产品借助本土服务优势也将逐渐替代进口。 天准科技LDI设备产能效率领先,对位精度达先进水平。国产LDI厂商主要包括芯碁微装、江苏影速等,天准科技于2020年切入该市场,与可比公司产品对比,天准科技最细线宽可达12微米,落后于部分厂商,但是生产效率上已经缩小了差距。据公司2021业绩快报披露,公司LDI设备2021年已形成收入6738.75万元,随着未来LDI设备在行业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同时据公司2021半年报在研项目披露,公司正在持续研发改进LDI设备,未来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 4.4、其他:积极拓展汽车制造、AI边缘计算设备等新业务 在汽车制造领域,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中的电子零部件的成本占比将会达到整车的一半以上,大量的雷达(激光、毫米波、超声波)、传感器、通信(GPS、DSRC、4G/5G)、摄像头、监控、检测、娱乐系统将会被装载在汽车之上。随着汽车行业的电子化、智能化发展,汽车产业链对生产精度、智能化的要求均不断提高。汽车行业对采用机器视觉技术的检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量将不断提高。 公司在汽车领域,推出了电子真空泵组装测试解决方案等多种智能生产线方案。据公司2021业绩快报,在汽车行业,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422.67%。 公司基于自身技术,还积极研发其他新产品: (1)研发面向智慧交通、自动驾驶无人车的AI边缘计算控制器及感知算法,为智慧出行场景提供大算力、低延时的计算能力,以及精准的实时感知能力,拓展其在无人物流车、智慧交通及新零售等场景的落地。据公司2021业绩快报,在智能网联领域,公司的AI边缘计算设备及车路协同方案在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968.08万元,同比增长了330.87%; (2)面向高精度点胶工艺,研发通用在线式及桌面式点胶检测一体设备等。 5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关键假设: 消费电子业务:虽然2021年受行业周期以及下游客户变动等原因出现下降,但随着消费电子业务向缺陷检测等新应用及国内等新客户拓展,预计收入将稳步增长,毛利率保持稳定; 光伏产品、汽车、PCB新业务以及其他业务: LDI产品于2020年底推出,2021年已放量达6738.75万元收入,光伏产品、汽车发展迅速,进入放量阶段,且预计各项业务收入仍将快速提升,毛利率逐渐提高。 基于工业视觉核心技术,公司工业AI能力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新业务快速成长,同时公司核心竞争力强,成长动力充足。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36亿元/1.95亿元/2.56亿元,EPS0.70/1.01/1.32元,当前股价对应PE 40.60/28.42/21.59倍,天准科技为国内机器视觉龙头,估值低于可比公司,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6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等。 研究报告信息: 刘翔(分析师) 罗通(联系人) liuxiang2@kysec.cn 证书编号:S0790520070002 luotong@kysec.cn 证书编号:S0790120070043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3月19日 开源电子首席介绍 刘翔,开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浙江大学学士、中科院硕士,4年半导体行业工作经验、10年证券研究经验,多年大满贯分析师(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水晶球最佳分析师、金牛奖最佳分析师、金麒麟最佳分析师等)。曾先后任职于MStar(晨星)半导体、联发科(上海、新竹)、第一创业证券、国信证券、 太平洋证券,参与过北斗卫星规划与设计、数字电视主芯片及手机基带芯片的核心研发;主持设计的 DisplayPort芯片年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 法律声明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机构或个人客户(以下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是发送给开源证券客户的,属于机密材料,只有开源证券客户才能参考或使用,如接收人并非开源证券客户,请及时退回并删除。 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邀请或向人做出邀请。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客户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本公司未确保本报告充分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公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若本报告的接收人非本公司的客户,应在基于本报告做出任何投资决定或就本报告要求任何解释前咨询独立投资顾问。 本报告可能附带其它网站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对于可能涉及的开源证券网站以外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开源证券不对其内容负责。本报告提供这些地址或超级链接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客户使用方便,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客户需自行承担浏览这些网站的费用或风险。 开源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本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本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开源证券可能与本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