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2022年“两会”热点解读》会议纪要

《2022年“两会”热点解读》会议纪要

作者:微信公众号【债海观潮】/ 发布时间:2022-03-07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2022年“两会”热点解读》会议纪要》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2年“两会”热点解读》 会议纪要 会议时间:2022年3月5日 20:00 主持人:董德志,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嘉宾: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嘉宾观点: 一、克服三重压力,实现经济稳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5.5%左右。由于经济增长是有惯性的,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会受到去年四季度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叠加去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高基数,预计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不会很高,预计在4%左右。而要实现全年5.5%左右的预期目标,要求二、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持续回升,平均增速需要在5.5%以上。今年经济增速5.5%的目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视,将稳增长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振了市场的信心。 目前,我国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反映在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但我国仍有坚实的条件去支撑经济稳增长,我国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能生产220种左右的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我国人民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反映出中国国内市场有巨大的潜力。 二、赤字率下降不等于财政收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较去年下调0.3%,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但赤字率的下降不等同财政收缩,一方面中央财政多渠道筹集资金,特定的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要依法上缴今年结存的利润,并且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另一方面,如果今年实现经济稳增长的目标,税收收入也会进一步改善,缓解财政赤字。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拟安排政府专项债3.65万亿,持平去年规模,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而去年是6000亿元,均体现出今年财政政策扩张,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扩大内需转向扩大有效投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过去两年提出扩大内需,主要反映在向居民发放消费券以及企业免税降税等,希望通过提振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但是企业和居民都具有顺周期的行为特点,在预期转弱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没有动力扩大投资和消费。而今年则特别强调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反映要通过政府投资带动需求回暖。在项目安排方面,与过去两年主要围绕“新基建”投资相比,今年基建投资的范围显著扩大,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的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改造更新,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道建设等工程。 综合来看,今年政府投资力度较去年显著加强,基建发力会带动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长,对于扩大内需的实际效果要更好。 四、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双碳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特别强调要确保煤电油运的供给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供给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供给冲击会得到很大改善,因为中国的能源,包括大宗原材料生产能力非常强大,若产能得到释放,供给端的压力将会大大缓解,相应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价格就不会大幅的上涨。 综上,从经济的三重压力来看,需求收缩方面,今年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将会扩大内需;供给冲击方面,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双碳工作会缓解供给紧张;预期转弱方面,如果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都能够得到克服,预期转弱自然会改善。所以2022年中国经济整体会表现出回升向好的态势,随着政策重心从治理疫情到稳增长的转变,会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未来中国可能会迈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从这个角度来看,十四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应该要超过十三五时期。 国信证券观点: 一、经济增长稳中求进,通胀目标不会造成约束 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GDP的增速预期目标定在了5.5%,明显高于去年GDP两年平均同比增速5.1%,稳中求进的 GDP增速目标很好地体现了今年政府稳增长的信心和决心。通胀方面,今年CPI目标定在了3%,也是明显高于当前1%左右的同比增速,短期内,国内通胀仍然不会造成稳增长政策的约束。 二、不设具体能耗指标要求,降低经济增长能源供给约束 单位GDP能耗方面,此前政府工作报告每年均给出具体的下降幅度目标,这构成了一个较强的政策约束。去年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为3%,实际完成值是2.7%,并且国内出现了限电限产等供给压力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能耗强度,不再设置具体的目标值,相关表述修正为“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耗强度目标表述的转变,为今年国内打破能源的供给瓶颈,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依据,非常有利于降低国内经济增长的能源供给约束。 三、货币财政政策发力靠前,基建助力经济“稳增长” 货币政策表述较去年变化不大,但在行文中增加了“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预计2022年国内货币政策整体稳定,但上半年或比下半年要更偏宽松一些。 财政政策延续了“提升效能”、“可持续”等表述,同时下调了财政赤字率至2.8%,这体现了虽然2022年国内政府稳增长意愿较强,但在整体财政支出规模上仍保持一定的克制。但赤字率下调可能并不妨碍稳增长目标的实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下调赤字率和稳增长之间的矛盾做出了解释:预计今年的财政收入会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今年结存利润,还有调入预算的稳定的调节基金等,可用的财力是明显增加的,并且今年的财政支出规模会比去年扩大2万亿以上。所以综合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考虑,下调财政赤字率与财政政策发力不冲突。 从数据来看,考虑到去年的全国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为24.6万亿左右,基于今年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扩大2万亿以上,预计2022年国内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将提升至8%以上,较2021年全年0.3%的增速明显提速,很好体现了2022年稳增长的政策内涵。 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目标规模为3.65万亿,与去年持平。同时2021年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可能会留存至2022年支出,预计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明显强于2021年,这也很好体现了2022年稳增长的政策内涵。 2022年在扩大内需方面的表述中,较往年新增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表述。从18年开始,政府一直强调财政支出有效性,而“有效性”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会体现为对投资项目的盈利或现金流要求,考虑到基建项目或多或少存在公益性,因此这一要求构成了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政策约束。“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降低“有效性”约束,毕竟更远的未来总是不确定性更大,很难对更远的未来提出很明确的盈利或现金流要求,因此“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有利于推动更多项目顺利立项和开工,进而推动2022年国内基建投资较2021年有较明显的增长。 问答环节: 问:对于全年四个季度的经济走势分别怎么看? 答:预计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会逐季提高。一方面,稳增长的政策效果需要时间消化,政策效果越靠后表现越充分。另一方面,去年的经济增长基数逐季走低,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8.3%、7.9%、4.9%、4%。综合政策效果和基数的变化来看,经济整体的回升力度下半年会比上半年大。 问:2021年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水平都较高,但基建投资增速不高,是否为项目不足的问题,今年是否会出现同样问题? 答:项目不足是去年基建数据不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始的年份,但是专项规划在上半年很多都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过去两年各地的基建尚未全面铺开,项目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和创新驱动的新基建,而对于传统基建项目有一定的排斥。另一方面,去年地方政府更重视减碳和绿色发展,对于基建项目的重视程度不足。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头作用,突出体现了基建投资在扩大内需的方面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今年的资金保障力度较去年更大,除了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去年有很多政府专项债结转资金可以用于今年基建项目。总体来看,今年的基建增速可能会提升到两位数的水平。 问:国家今年会怎么部署雄安新区的基建投资? 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作为国家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今年的建设力度将会显著加大。 问:今年年初房地产销售下滑幅度较大,目前很多地方对房地产政策有些许放松,您对今年房地产投资怎么看? 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国家对于住房需求端的重视显得格外重要。过去政府对房价的调控是基于需求端实施的,通过银行对于房贷的严格控制,收缩房地产需求来遏制房价的上涨。而今年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有一些城市已经在为释放购房需求作出相关政策安排,利好因素不断增加,市场会逐步回暖,今年预计房地产投资筑底企稳的概率大大增加。 问:如果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同时发力,大宗商品价格是否会大幅上升? 答:目前欧美对于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对于中国来说是个机遇,俄罗斯的能源产品将大量的出口中国。同时由于国内的生产能力非常强大,随着我国今年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双碳工作,充分释放化工能源产能,保障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综合来看,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较小。 问:如果今年通过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否为“走老路”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消费怎么看? 答:大力发展基建投资不是“走老路”。我国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十分强烈,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布局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所以,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持高质量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市政、水利、医疗、教育等一系列基础设施进行优化改造、创新升级,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刺激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消费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是要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其中最重要就是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稳定就业增长,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市场需求收缩的背景下,居民增收不能仅仅依靠减税降费政府输血,必须形成自己的造血功能。短期内只有通过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恢复就业,使居民收入增加,扩大消费能力。 问:面对美联储加息和国际地缘政治等因素,是否会影响我国政策独立性? 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提“以我为主”,但是提到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儿,尊重发展规律,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今年我国坚持不结盟不选边,发展重心着力于“稳增长”,是非常正确的。中国在维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去年出口高增长表明很多国家的制造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较大。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能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带动国内国外双循环,有利于带动世界各国围绕中国形成更多的多变双边关系,提高我国的国际实力。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