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君互联网传媒】政策加持技术迭代,向体育强国奋进 ——体育行业专题研究之一

【国君互联网传媒】政策加持技术迭代,向体育强国奋进 ——体育行业专题研究之一

作者:微信公众号【国泰君安互联网传媒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5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互联网传媒】政策加持技术迭代,向体育强国奋进 ——体育行业专题研究之一》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导读 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参与锻炼的人数在未来10年均将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智能健身软硬件和体育IP有望获益,周边行业亦有望享受体育产业红利。 报告摘要 体育产业向五万亿进发,全民健身全面推进。 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95万亿元,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同比有所下滑,但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根据“十四五”规划,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5万亿元,五年增长规模绝对值超过2万亿元。同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2015年为3.99亿人,2020年为4.35亿人,5年间增加3,600万人,到2030年该人数计划达5.3亿人,十年间预计增加近亿人。无论是规模还是人数,体育行业都有望成为未来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全民健身计划》等多项重磅政策的出炉更有望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 智能健身突破场景限制,软硬件产品开创运动新模式。智能健身解决了传统健身进入门槛较高、结果反馈周期长、短期成就感低、对实体场地依赖度高等痛点,结合趣味性的课程和游戏体验,配合及时的数据反馈,提升了用户的成就感,并推动用户向更加科学专业的运动类型前进。目前智能健身软件已有Keep、悦动圈等千万级月活App,硬件也诞生了FITURE智能健身镜、VR健身等新型设备。智能健身对于推进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强国建设有重要意义。 重大赛事激发体育热情,全民体育偶像时代来临。北京冬奥会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在传递体育精神的同时也使运动员个人价值提升。谷爱凌、武大靖、苏翊鸣、任子威等夺金运动员关注较高,结合互联网多渠道宣传,偶像效应显著提升。竞技体育价值的落脚点是体育偶像的个人价值,能实现更长期的引导群众参与锻炼的目的。此外,重大赛事辐射利好多项周边产业,体育衍生品和互联网平台从中获益,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具有转播权的在线平台流量在赛事举办期间较快增长。 投资建议:体育产业在政策持续支持及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市场红利。建议关注以下投资主线:(1)全民健身健康市场领域,建议关注在互联网及沉浸式技术结合健身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公司,以及相关设备器材生产公司;(2)竞技类体育领域,建议关注在IP积淀、赛事运营、衍生品生产具备布局优势的公司。推荐标的姚记科技(002605.SZ)、元隆雅图(002878.SZ),受益标的中体产业(600158.SH)、当代文体(600136.SH)、力盛赛车(002858.SZ)等。 风险提示:智能健身发展不及预期,体育IP运营低于预期,疫情反复影响赛事正常举办。 报告目录 正文部分 01 科技驱动,政策支持,体育产业御风疾行 1.1.体育产业向五万亿进发,智能健身渐成潮流,传播技术塑造全民偶像 在政策支持,科技助力,场景拓展,模式创新,赛事激励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朝着2025年5万亿元的目标进发。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95万亿元,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同比有所下滑,但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而根据“十四五”规划的目标,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5万亿元,五年增长规模绝对值超过2万亿元,将创造出更多的产业空间。 同时,在全民健身的推动下,21世纪第三个十年有望新增近亿人的经常锻炼人数。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判定标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定义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该标准下2015年人数为3.99亿人,2020年为4.35亿人,5年间增加3,600万人。而参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3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计划达5.3亿人,十年间预计增加近亿人,且有望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不锻炼或很少锻炼发展至主动参与锻炼。持续增长的群众运动基础也能激发更多的行业创新。 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叠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在疫情的催化下,科技加持下的智能健身成为近两年增长最快的产业。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包括智能健身应用和硬件在内的智能健身市场规模有望在疫情后实现高速增长,在2025年或达820亿元,2021-2025年CAGR达46%。技术迭代带来的全新健身体验在拓展行业机遇的同时,也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此外,体育IP价值逐渐凸显,优质体育偶像的传播效应将成为全民健身的催化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多数体育产业类别增加值均为同比负增长,但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同比增速近20%。该产业包括互联网体育赛事服务、体育信息发布、体育网络直播、体育大数据处理等,对于传播体育文化,树立全民体育偶像,打造体育赛事IP拥有较强意义,该产业已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对比全球体育第一大国的美国,智能健身和体育IP已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2.美国线上健身收入高速增长,四大联盟IP价值显著 美国线上健身类应用在疫情后下载量激增,但增长趋势从2018年已经开始,疫情加快了趋势成形。根据Sensor Tower对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的数据监控,2020年美国线上健身应用单季度下载量过亿,峰值达1.2亿次,疫情影响下美国民众尝试互联网健身模式,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其实在2018年开始美国线上健身类应用单季度下载量已经突破9,000万次,反映美国民众对线上健身的关注并非因疫情导致,疫情更多是催化剂因素,线上健身在美国的普及是大势所趋。 同时,美国民众更愿意在线上健身应用消费,且趋势在2018年即已形成。根据SensorTower的统计数据,2020年美国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线上健身类应用收入合计超过8.3亿美元,单季度收入峰值达2.25亿美元。并且与下载量的趋势类似,自2018年开始线上健身类应用收入即开始较快提升,且收入提升幅度超过下载量增速。总体来看,美国线上健身应用,尤其是线上健身消费观念较为成熟,相比之下我国线上付费健身正处于萌芽阶段。 在体育IP培育方面,美国四大体育联盟全球知名度较高,更有助于推广体育文化。根据福布斯的资料,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和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单赛季收入均突破100亿美元,而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和美国国家冰球联盟(NHL)赛季收入在全球各大联盟中亦排名靠前。球类集体运动赛事的火热更能带动多数群众参与至相关体育锻炼中,也使体育氛围更加浓厚。 此外,美国是全球付费健身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该项数据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Fastdata的数据,美国付费健身渗透率超过30%,反映美国国民对体育运动的消费意愿较强,更愿意花钱在身体锻炼方面。中国该项比例仅为2.6%,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亦不及同为亚洲国家的近邻日本。通常付费健身意味着对心肺能力和身体塑形有更高的要求,也代表更科学和紧凑的运动方案,我国付费健身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参考美国体育发展的经验,加强线上健身的普及和推广体育IP或是增强群众更加热爱锻炼的重要方式之一。 1.3.政策相继出炉,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 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纲领性文件来看,在体育产业总规模,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指引。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开始,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即被写入文件,此后提出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3亿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并将体育认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体育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热度空前。 从体育健身行业融资金额可以看出政策对行业的支持效应,在2014年重磅政策相继出台后,体育健身行业备受投资者青睐。根据Fastdata的统计,在2011-2013年,体育健身行业每年的融资金额仅为3亿元以下,2014年融资金额达25亿元,此后在2016-2018年三年均突破100亿元。政策助力下体育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的体育市场,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按照GWI的统一口径,中国2018-2020年运动健身市场规模分别为1,103/1,211/1,18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且远远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但若考虑到健身付费率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我国现阶段仅为体育大国。政策制定的目的在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因此对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及智能健身等方面尤为关注。 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在承接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该《规划》提出了八大主要目标,涵盖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智能健身消费、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国际交流、体育科教和体育法治,为2025年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道路。根据国务院的纲领性文件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细化指引,智能健身和体育文化有望成为下一步体育发展的重点。 02 “软硬兼施”智能健身火爆,全民健身迭代升级 2.1.突破场景限制,智能健身开启新征程 技术与健身的融合并非新事物,但新一轮智能健身浪潮核心在于突破了场景的限制,这也是区别传统健身的关键点。参考艾瑞咨询的界定,智能健身经历了三轮浪潮,第一轮智能健身以O2O为主,目的是通过技术提升传统健身的效率。第二轮智能健身由互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组成,数据反馈更为高效。而最新一轮的智能健身在App推陈出新、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上,也开发出诸多硬件设备,这使得居家健身的效果大大提升。 对比传统线下健身和智能健身用户的性别年龄画像,我们发现由于场景限制弱化,女性和年轻用户更多的参与到健身锻炼中来。参考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2021年传统线下健身男性用户占比达73%,相比之下使用智能健身App的女性用户占比达到了40%,同时,智能健身App吸引了更多30岁以下用户参与运动。智能健身对场景的弱化使得家庭也能成为锻炼场所,且多数应用有科学合理的健身规划,“运动小白”更易上手参与。 而从用户消费画像来看,智能健身参与者消费能力相对更强。参考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使用智能健身App的用户每年健身开销集中在2,000元以上,该项数据远超传统线下健身用户,且智能健身吸引更多高收入者参与。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传统线下健身大多无消费或者仅为按次低消费,但智能健身App多为包月或者包年付费会员,一定程度上绑定了休息时间有限但对身体健康关注度较高的人群。 从运动频次和时间来看,智能健身和传统健身人群锻炼频次接近,但智能健身单次锻炼时间更长。参考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无论是否使用智能健身App或设备,多数锻炼人群运动频次集中于每周1-6次,而在这个频次区间内,智能健身用户单次锻炼时间更长。其原因可能在于智能健身单节课程设置多在30分钟以上,例如莱美的团操课程时间多在45-60分钟,课程前的准备运动和课程后的拉伸运动亦会延长锻炼时间。相比之下,传统线下健身有场地使用时间限制,若同行者较多则会进一步压缩单人的实际运动时长。 然而,智能健身之于传统健身并非是替代关系,相反通过智能健身App接触并喜爱运动后,更易引导用户转至线下健身房来进一步提升心肺能力且减脂塑形。若仅借助智能健身App运动,则心肺锻炼较难达到高强度,身体塑形主要以无器械或低重量为主,瓶颈期会在一段时间后到来,这使得对运动需求更强的人群乐意走进线下健身房。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有健身会员卡同时使用智能健身App的用户占比超过60%,智能健身对于降低运动门槛,同时向科学专业的健身过渡有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智能健身突破了传统健身的限制,同时又能提升运动的吸引力,为传统健身带来新用户。智能健身解决了传统健身进入门槛较高、结果反馈周期长、短期成就感低、对实体场地依赖度高等痛点,结合趣味性的课程和游戏体验,配合及时的数据反馈,智能健身提升了用户的成就感,并推动用户向更加科学专业的运动类型前进。对于推进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强国建设有重要意义。 2.2.智能健身App兴起,Keep、悦动圈领跑细分领域 智能健身类App正成为安装量同比增长最快的细分类别,新型健身模式已经被群众认可并接受。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2021年9月运动健身类App安装量累计达6.69亿次,为所有类型App中同比增长最快的类别。快速提升的安装量为智能健身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流量入口,同时也有望创造新的健身独角兽企业。 从用户流量上来看,2021年运动健身App月活规模维持在2亿人以上,这有助于培育出更多细分领域的头部应用。根据MobTech的数据,2021年我国运动健身App合计月活规模保持在2亿人以上,其中7月8月为月活顶峰,冬季用户规模有所下降,季节性因素对流量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运动健身类App已有足够的土壤生长出细分赛道的领跑者。 在流量的基础上,智能健身App分化成三种类型,包括运动健身服务软件、移动智能终端配套软件和体育用品品牌应用软件。其中,运动健身服务软件的代表包括Keep、悦动圈、糖豆等,每款App专注的领域略有差异。移动智能终端配套软件的代表包括小米运动、华为运动健康等,主要与可穿戴设备连接,自身功能完备程度较运动健身服务软件稍弱。体育用品品牌应用软件与运动品牌绑定。 从具体的健身App来看,Keep保持领先地位,悦动圈在细分领域称王。根据bigdata统计的2020年疫情后暑期健身App的月活情况,Keep月活超过2,000万人,在健身App中遥遥领先。专注户外运动的悦动圈以近千万的月活规模位居次席。相比之下,Keep的优势在于优质的课程设置和软硬件结合,悦动圈在户外健走和跑步方面具备优势,二者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领跑。 聚焦Keep来看,该款应用与可穿戴设备有较好的互动,且已经开发出智能手表的配套应用。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21年7月装备智能穿戴设备的用户群体中,Keep手机端App的月活规模为568.4万人,大幅领先于其他App,反映配备智能手表等智能健身设备的用户更乐意使用Keep帮助塑形健身。同时,Keep亦推出了手表端应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实现更为沉浸的健身体验。 目前,Keep的月活峰值已达3,000万人以上,可以进行更多的商业化尝试。参考易观分析的数据,2021年Keep月活峰值出现在7月,接近3,200万人。Keep逐渐加强了商业化尝试,除推出包月/包季/包年付费会员外,也有类似私教课程的减脂会员,此外,Keep的商城功能出售家庭器械、运动装备等多种类型产品,叠加平台广告,Keep已基本囊括了互联网平台变现的核心要素。 Keep在健身课程方面的优势可以在App日均分时活跃人数方面有所体现,单日峰值出现在20点以后,反映出用户更多使用该应用进行居家锻炼。根据易观分析的数据,全天24小时中,18时后Keep用户活跃度明显提升,峰值出现在20-21时,多数用户习惯在睡前按照App的课程内容有规律的锻炼,展现出Keep在居家健身方面的特色。 此外,除了健身App外,Keep的业务已涉及智能硬件和消费品领域。在智能硬件方面,Keep的产品涵盖智能动感单车、跑步机、运动手环产品,消费品主要集中于运动器械、低卡健康食品、运动服饰等领域。总体来看,以健身App起家的Keep正持续扩大自身业务范围,围绕高速发展的智能健身产业,Keep已成为我国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的有力推动者。 悦动圈的优势在于户外运动,且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悦动圈具备运动纪录、健康监测、社交媒体等功能,各种赛事和团体活动增强用户间的互动,提升运动的乐趣。同时,悦动圈也逐渐扩充课程体系,构建更为完善的平台生态。以较强数据反馈和社区交流氛围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体育锻炼中来。 2.3.智能健身硬件起势,望成家居生活标配 智能健身硬件在全球范围均是正当红状态,结合科学的心率控制和课程体系,智能健身硬件设备使用户在家庭场景下也能实现中高强度锻炼。目前,无氧运动、有氧运动和拉伸运动均有各自专属的智能健身设备,其中智能健身镜能实现多种类型的运动。同时,智能健身设备配合App课程,能更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并且由于智能健身硬件产品对空间要求相对较低,较少的跳跃动作亦能保持较为安静的环境,适合我国的居住现实,该类设备未来有望成为家居生活的标配。 在智能健身设备中,智能健身镜因较强互动性,Switch的《健身环大冒险》因较强趣味性,获得了先发优势。智能健身镜的代表企业为FITURE,红杉资本、腾讯均参与投资,其优势在于镜面能与用户实现强互动,使用户感受到较为直接的运动反馈,简单易上手。而以游戏产品为主的Switch在扩展硬件的基础上,推出《健身环大冒险》游戏,使用户在体验游戏乐趣的过程中实现运动的目标。综合来看,智能健身硬件的强参与度尤为关键,这成为提升产品使用频率,打造设备口碑的重点。 从广义角度来看,智能健身设备或是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重要方式。《运动医学名词》对“中等强度运动”的定义是“耗能是基础代谢3-6倍的运动,或强度范围接近于40%-60%的个人最大机能能力水平的运动”。以心率的角度直观解释即为30岁左右的中青年运动心率需要达到120次/分钟以上。这样的标准更契合有氧运动,也能在家庭环境中实现。目前,VR健身已经能够实现,通过VR设备的高沉浸感和强互动体验,传统健身在场景和形式方面的枯燥逐渐被克服,智能健身硬件助力全民健身在更多维度实现突破。 03 重大赛事激发全民热情,创造体育偶像大时代 3.1.奥运会成为“全民狂欢”,互联网加持造全民体育偶像 奥运会、亚运会等全球或地区重大赛事有望成为激发全民健身热情的突破口。考虑到我国各大体育联盟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有限,更能起到促进我国群众锻炼的是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根据清华大学的数据,北京冬奥会日均声量达1,525万,其中开幕式当天及后一天短道速滑中国首金声量较高。此后,中国选手在多个项目有突出表现均会激发声量增长。 观众观看冬奥会主要因为关注运动员的表现,同时能感受到体育精神。根据清华大学的调研,有40%以上的观众观看奥运会是因为关注运动员,同时从北京冬奥会群众关心的话题来看,谷爱凌、苏翊鸣等运动员夺得奖牌获得的关注度更高。而在观赛的同时,冬奥会亦能激发用户对赛事的热情,更有可能在赛后亲身体验相关项目。 同时,互联网渠道在本届北京冬奥会发挥重要作用,短视频成为传播赛事信息的关键媒介。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超过40%的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关注北京冬奥会,而互联网渠道中短视频是最常使用的媒介。对比北京夏奥会,移动互联网扩大了传播声量,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互动频率,即使在工作日,群众也能在午休等休息时间高效获取赛事资讯,通过回复评论或者发朋友圈等形式参与赛事讨论,激发对体育的热情,未来或更多的观看和参与各类运动。 此外,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直接提升了观众对冰雪运动的关注度,且扩展至对其他运动类型的热情提升。根据易观分析的调研数据,4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在北京冬奥会后会继续关注更多重大比赛项目,并且也会更多的关注冰雪赛事,3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会尝试更多冰雪运动或其他健身活动。北京冬奥会的完美收官将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扩展群众参与运动的项目类型。 更进一步来看,赛事价值落脚点是体育偶像的个人价值,能实现更长期的引导群众参与锻炼的目的。北京冬奥会赛程仅17天,赛事结束后,体育热情的传播更多是由运动员完成。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运动员中,谷爱凌、武大靖、苏翊鸣、任子威等夺金运动员关注较高,结合互联网多渠道宣传,偶像效应显著提升,更易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并且运动员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能帮助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助于在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引导全民走向健康的生活方式。 3.2.不止赛场内,体育IP价值辐射周边产业 重大赛事不止使运动员的价值提升,赛场外的周边衍生品和体育装备也受到观众青睐。北京冬奥会促进了冰雪消费,滑雪装备、冰上装备和冰雪旅游在春节期间集中爆发。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虎年春节消费趋势报告》,北京冬奥会开幕后,超100万网友涌入奥林匹克天猫官方旗舰店,多款冰墩墩周边一夜售罄。除夕至正月初四,天猫滑雪装备同比增长超180%,冰上运动品类同比增长超300%,冰雪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冬奥会带火周边消费,辐射作用明显。 同时,随着北京冬奥会一同爆火的还有本届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已成常态。在中外参赛运动员和赛事报道记者,以及社交平台的传播宣传下,本届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周边产品销售情况火爆,叠加春节工厂停工的影响,产品供应量较为短缺,“一墩难求”登上各个平台头条。而在日本二手市场,冰墩墩相关产品的价格已达官方售价的3-5倍,显示冰墩墩在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程度较高。 此外,随着互联网成为用户接受冬奥会信息的主流渠道,线上平台亦从冬奥会中受益。根据易观分析的数据,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中,腾讯系依托微信、QQ、腾讯视频、腾讯体育、腾讯新闻等多种类型的内容生态优势,获得60%以上的用户使用比例,字节系依托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紧随其后。 并且北京冬奥会的数字化促进拥有赛事转播权的平台用户流量快速增长。根据易观分析的统计数据,咪咕视频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流量增长最为明显,赛前一周咪咕视频DAU均值为582万人,在2月3日至9日北京冬奥会首周DAU均值提升50%至875万人,促进作用明显。另外拥有北京冬奥会转播权的腾讯视频和快手,即使在除夕和初一初二是日活全年顶点,但通过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依旧在开赛后首周流量稳步提升,反映北京冬奥会的IP价值帮助线上平台实现流量增长。 04 投资建议 体育产业在政策持续支持及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市场红利。建议关注以下投资主线:1、全民健身健康市场领域,建议关注在互联网及沉浸式技术结合健身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公司,以及相关设备器材生产公司;2、竞技类体育领域,建议关注在IP积淀、赛事运营、衍生品生产具备布局优势的公司。 推荐标的: 姚记科技(002605.SZ):公司涉足球星卡领域,战略投资Card Hobby发挥协同效应,借助高价值体育IP拓展新的业绩增长点。全球卡片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中国eBay卡片GMV涨幅205%,2021Q1eBay球星卡主要体育品类GMV涨幅均在200%以上。球星卡覆盖足球、篮球、棒球、橄榄球等多个体育联盟的核心球星,受众稳定且爱好者数量持续增加,有望乘体育IP价值的东风成为公司业绩助推器。 元隆雅图(002878.SZ):公司是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生产商和经营商,拥有生产和销售“冰墩墩”的资质。并且,公司是仅有的3家具有毛绒和其他材质玩具生产资格的企业。随着冬奥会吉祥物销售情况火爆,公司有望受益。 受益标的包括当代文体(600136.SH),手握西甲等顶级赛事版权,欧洲杯和亚足联赛事业绩持续释放。中体产业(600158.SH),国家体育总局唯一A股上市公司,赛事组织、赛事营销和体育IP打造经验丰富。力盛赛车(002858.SZ),投资智能健身平台悦动圈,助力全民健身计划。 此外,场馆建设和健身器材类公司亦有望受益于体育产业发展红利,包括大丰实业(603081.SH)、金陵体育(300651.SZ)、舒华体育(605299.SH)、英派斯(002899.SZ)。 05 风险提示 (1)智能健身发展不及预期; (2)体育IP运营低于预期; (3)疫情反复影响赛事正常举办。 团队介绍 陈筱 首席分析师 邮箱:chenxiao@gtjas.com 电话:021-38675863 / 18501685273 证书编号:S0880515040003 陈俊希 分析师 邮箱:chenjunxi@gtjas.com 电话:021-38032025 / 17521086851 证书编号:S0880520120009 张昱 分析师 邮箱:zhangyu022992@gtjas.com 电话:021-38032027 / 18021622131 证书编号:S0880120110005 李芓漪 分析师 邮箱:liziyi@gtjas.com 电话:021-38038428 / 18224455896 证书编号:S0880121080005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本报告仅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放,并仅为提供信息而发放,概不构成任何广告。 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本公司利用信息隔离墙控制内部一个或多个领域、部门或关联机构之间的信息流动。因此,投资者应注意,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或期权并进行证券或期权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的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到的公司的董事。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作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或进而交易本报告中提及的证券。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