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固收|机构行为】银行开门红,外资需求稳 ——2022年1月债券托管量数据点评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固收|机构行为】银行开门红,外资需求稳 ——2022年1月债券托管量数据点评》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吴宇航 S0570521090004 研究员 仇文竹 S0570521050002 研究员 报告发布时间: 2022年02月22日 摘 要 核心观点 1月利率整体下行,利率债和信用债供给双双走高,但配置盘需求不弱,交易盘行为相对谨慎。分机构来看,银行主要增配地方债和存单,信用债持仓也有所增长。广义基金增持信用债和商业银行债,外资需求相对稳定,保费不佳的保险和券商配置力量偏弱。信贷条件宽松可能通过企业申购货基、债基变为债市的需求力量。展望未来,银行配置需求仍在,但资源更向信贷倾斜。外部流动性弱化的大背景下外资需求可能放缓,但指数纳入仍有支撑。固收+和二级债基业绩表现不佳,赎回压力仍可能对市场构成扰动。 商业银行配置力量较强,主要增持利率债和存单 1月商业银行配置力量不俗,主要增持利率债。信用债增持力度显著提升,或源于中小银行配置需求走强。整体而言,年初信贷高增并未影响银行配债需求,“早配置、早收益”的诉求下开门红效应显著。展望未来,四季度执行报告强调缓解信贷投放的“流动性约束”,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中偏松,狭义流动性相对充裕,利好银行尤其中小行配债需求,但“增强信贷增长稳定性”意味着银行资源更多向信贷倾斜。 广义基金挖掘高票息,增信用、降存单 1月广义基金配置行为呈现出三大特征:第一,利率债增幅收窄,券种上偏好政金债和地方债。第二,信用债需求明显回升,以超短融和中票为主。第三,增持金融债,减持同业存单。后续关注三大边际变化:(1)重要货币基金监管新规发布后,部分货基可能倾向于缩久期、提资质、降杠杆,对应中长期债券需求可能小幅弱化;(2)首批存单指数基金发行效果不错,后续开始集中建仓,广义基金对存单需求大概率回暖;(3)2月以来股债表现均不佳,不少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固收+、二级债基等产品也出现浮亏,赎回风险对市场的扰动仍值得关注。 境外机构继续大幅增持国债 1月受海外通胀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中美利差大幅收窄至90BP左右,外资配置节奏略有放缓,但继续大幅增持国债,政金债持仓减少。展望未来,美联储加息带来外部流动性弱化,外资配置节奏可能逐步放缓,但长期看仍有支撑:一是WGBI指数纳入从去年10月开始,将持续36 个月,可以带来稳定的外资流入。二是尽管中美利差收窄,但人民币汇率偏强,考虑换汇成本之后,中债仍有很高的性价比。 债市杠杆率延续平稳 1月债市整体杠杆率为111%,较12月基本持平。1月资金面整体平稳,杠杆策略相对确定,但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明显压缩,息差空间不足,制约了加杠杆空间。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从宽货币到为宽信用保驾护航,仍有必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流动性约束,因此资金面大概率维持稳中偏松。上周我们发布的问卷调查显示,杠杆操作仍受到投资者青睐,不过杠杆的息差已经偏低,考虑后市整体走势,不妨稍降低杠杆操作。 风险提示:地方债供给规模超预期;债基赎回超预期。 分券种分析:地方债明显增长,存单规模收缩 截至2022年1月末,中债登、上清所债券总托管量117.4万亿元,增幅小幅回落,较12月环比增加11761亿元(12月环比增加15152亿元),其中中债登总托管量88.0万亿元,环比增加7552亿元(12月增加13851亿元)。上清所总托管量29.4万亿,环比增加4209亿(12月增加1301亿元)。 分券种来看: 利率债托管量明显增长,主要源于地方债前置供给。1月国债托管量增加748亿元,政金债增加483亿元,地方政府债增加5278亿元。1月国债到期规模大,但新增发行不多,带动托管量增幅收窄。地方债方面,去年底财政部下达提前批额度,其中一般债3280亿元,专项债14600亿元,1月迎来集中发行。2月国债到期规模为6273亿,比1月高近2000亿,净发行难以上量,但地方债在后半月明显提速。另外,由于春节假期落在2月初,工作日较少,政府债发行量也会收到一定影响。 同业存单托管量自2021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月同业存单托管量较12月减少663亿元(12月环比增加496亿元),为2021年7月以来首次负增长。存单供给减少主要反映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去年12月降准落地之后,由于银行超储比较富余,存单发行意愿始终很低,1月总发行规模下降了8000亿左右,导致托管规模收缩。展望未来,随着银行信贷持续投放,超储消耗增加,存单供给有望逐步回升。近期大行纷纷提价发行存单,或反映供求矛盾正在倾斜。 信用债迎来开门红,托管量明显增长。1月信用债托管量增长4067亿元,其中短融和企业债增幅较小,超短融、中票和PPN均大幅增加。具体来看,超短融托管量增加2413亿元,PPN增加455亿元,中票增加1250亿元。1月历来是信用债净融资高点,但今年1月净增量明显高于季节性,源于降准降息等宽松政策落地后,利率下行利好债券发行。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政策靠前发力,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都积极鼓励产业债发行,也起到积极效果。 分机构持仓分析 1月利率下行幅度较大,银行普遍“早配置早收益”,非银需求不俗,尤其广义基金积极增配商业银行债和信用债等高票息品种,境外机构继续增持国债,保险、券商配置力量有所减弱。 商业银行配置力量较强,主要增持利率债和存单 1月商业银行配置力量不俗,主要增持利率债。其中,国债托管量小幅增加566亿元(12月环比增加3277亿元),政金债托管量环比减少415亿元(12月环比减少821亿元),地方债托管量增加 4078亿元(12月环比增加3684亿元)。1月地方债新增供给较多,继续由银行表内消化。而政金债持仓有所减少,推测可能是地方债对配置额度形成挤占,也可能是通过公募基金(免税)持有。 信用债增持力度显著提升,或源于中小银行配置需求走强。银行通常较少在表内配置信用债,原因在于资本占用过高,风险收益比不如贷款。但1月份银行增持了1625亿信用债,超短融是主要贡献,存单持仓也较去年底增长3096亿元。我们认为这部分需求可能来自中小银行。年初信贷开门红政策性银行表现积极,大行身先士卒,是同比多增的主要贡献力量。而中小银行受制于信贷需求、项目储备和房地产调控,贷款增长可能偏弱,相应对债券配置需求也比较强。 整体而言,年初信贷高增并未影响银行配债需求,“早配置、早收益”的诉求下开门红效应显著。展望未来,四季度执行报告强调缓解信贷投放的“流动性约束”,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中偏松,狭义流动性相对充裕,利好银行尤其中小行配债需求。但考虑到房地产政策试探性调整,各地基建投资项目增多,节后开工旺季信贷需求可能有所好转,银行资源更多向信贷倾斜,主动配置意愿可能会受到一定制约。 广义基金挖掘高票息,增信用、降存单 1月广义基金配置行为呈现出三大特征: 第一,利率债增幅收窄,券种上偏好政金债和地方债。其中,政金债持仓增加921亿元,增幅较12月(1322亿元)略有下行,地方债增加632亿元。 第二,信用债需求明显回升,以超短融和中票为主。1月广义基金信用债持仓环比由负转正,合计增持2069亿元(12月环比减少186亿元)。细分来看,主要贡献在于超短融和中票,前者增加1002亿元(12月减少610亿元),后者增加932亿元(12月增加59亿元)。此外,PPN托管规模增加295亿元,短融和企业债分别减少23亿元和46亿元。 第三,增持金融债,减持同业存单。1月广义基金增配1508亿商业银行债,存单持仓则下降1964亿元,背后主要源于票息差异。1月利率下行幅度较大,尤其存单在降息之后一度下行至2.4%低点,套息空间大幅收窄。相比之下银行资本债等票息高、风险低,甚至有部分机构将资本债作为资质下沉工具,受到广义基金青睐。 1月广义基金配债热情相对积极,尤其偏好高票息品种,后续关注三大边际变化:(1)重要货币基金监管新规发布后,部分货基可能倾向于缩久期、提资质、降杠杆,对应中长期债券需求可能小幅弱化;(2)首批存单指数基金发行效果不错,后续开始集中建仓,广义基金对存单需求大概率回暖;(3)2月以来股债表现均不佳,不少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固收+、二级债基等产品也出现浮亏,赎回风险仍值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生需求弱,而信贷条件宽松,可能通过企业申购货基、债基变为债市的需求力。 境外机构继续大幅增持国债 1月境外机构配债力度较强,继续大幅增持国债。1月境外机构国债托管量继续走高,环比增加657亿元(12月环比增加619亿元),政金债托管量有所下降,环比减少114亿元(12月环比增加111亿元),地方债、信用债基本与12月持平,同业存单托管量近半年来首次上升,环比增加155亿元(12月环比减少110亿元)。 1月受海外通胀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中美利差大幅收窄至90BP左右,外资配置节奏略有放缓。随着美联储加息落地,外部流动性弱化,外资需求可能边际放缓,但长期看外资流入仍有支撑:一是WGBI指数纳入从去年10月开始,将持续36 个月,可以带来稳定的外资流入。二是尽管中美利差收窄,但人民币汇率偏强,考虑换汇成本之后,中债仍有很高的性价比。 保险、券商配置需求不强 保险“开门红”乏力,配置力量明显弱于往年。1月保险机构全面减持国债、政金债及同业存单,托管量分别减少112亿元、129亿元和41亿元。而正向贡献主要来自地方债和信用债,其中地方债托管量增加143亿元,信用债增加28亿元。今年险企经营策略的转换和监管影响使行业“开门红”缺乏驱动力,表现平淡,尤其寿险原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保险配置力量明显弱于往年。不过,保险配置资金更多体现在保险资管产品,计入广义基金中,后续需求如何还需观察。 券商热情不高,仅小幅增配地方债。1月证券公司主要增配地方债,托管量较去年底增加336亿元(12月环比减少125亿元)。国债持仓环比由正转负,减少326亿元。其余券种继续减持,政金债、信用债和同业存单托管量分别减少66亿元、21亿元和315亿元。 债市杠杆率延续平稳 1月债市整体杠杆率为111%,较12月基本持平。1月资金面整体平稳,杠杆策略相对确定,但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明显压缩,息差空间不足,制约了加杠杆空间。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从宽货币到为宽信用保驾护航,仍有必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流动性约束,因此资金面大概率维持稳中偏松。上周我们发布的问卷调查显示,杠杆操作仍受到投资者青睐,不过杠杆的息差已经偏低,考虑后市整体走势,不妨稍降低杠杆操作。 风险提示 (1)地方债供给规模超预期:地方债发行规模可能存在高于预期的可能性。 (2)债基赎回超预期:近期债基存在一定的赎回,主要是固收+、二级债基等产品年初以来出现浮亏,警惕未来出现债基赎回超预期的可能性。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02月22日发布的研报《银行开门红,外资需求稳——1月托管数据点评》,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华泰固收 · 张继强团队 欢迎关注【华泰固收|张继强团队】 感谢您与我们共同分享固收研究的心得、体会、经验与教训, 愿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吴宇航 S0570521090004 研究员 仇文竹 S0570521050002 研究员 报告发布时间: 2022年02月22日 摘 要 核心观点 1月利率整体下行,利率债和信用债供给双双走高,但配置盘需求不弱,交易盘行为相对谨慎。分机构来看,银行主要增配地方债和存单,信用债持仓也有所增长。广义基金增持信用债和商业银行债,外资需求相对稳定,保费不佳的保险和券商配置力量偏弱。信贷条件宽松可能通过企业申购货基、债基变为债市的需求力量。展望未来,银行配置需求仍在,但资源更向信贷倾斜。外部流动性弱化的大背景下外资需求可能放缓,但指数纳入仍有支撑。固收+和二级债基业绩表现不佳,赎回压力仍可能对市场构成扰动。 商业银行配置力量较强,主要增持利率债和存单 1月商业银行配置力量不俗,主要增持利率债。信用债增持力度显著提升,或源于中小银行配置需求走强。整体而言,年初信贷高增并未影响银行配债需求,“早配置、早收益”的诉求下开门红效应显著。展望未来,四季度执行报告强调缓解信贷投放的“流动性约束”,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中偏松,狭义流动性相对充裕,利好银行尤其中小行配债需求,但“增强信贷增长稳定性”意味着银行资源更多向信贷倾斜。 广义基金挖掘高票息,增信用、降存单 1月广义基金配置行为呈现出三大特征:第一,利率债增幅收窄,券种上偏好政金债和地方债。第二,信用债需求明显回升,以超短融和中票为主。第三,增持金融债,减持同业存单。后续关注三大边际变化:(1)重要货币基金监管新规发布后,部分货基可能倾向于缩久期、提资质、降杠杆,对应中长期债券需求可能小幅弱化;(2)首批存单指数基金发行效果不错,后续开始集中建仓,广义基金对存单需求大概率回暖;(3)2月以来股债表现均不佳,不少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固收+、二级债基等产品也出现浮亏,赎回风险对市场的扰动仍值得关注。 境外机构继续大幅增持国债 1月受海外通胀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中美利差大幅收窄至90BP左右,外资配置节奏略有放缓,但继续大幅增持国债,政金债持仓减少。展望未来,美联储加息带来外部流动性弱化,外资配置节奏可能逐步放缓,但长期看仍有支撑:一是WGBI指数纳入从去年10月开始,将持续36 个月,可以带来稳定的外资流入。二是尽管中美利差收窄,但人民币汇率偏强,考虑换汇成本之后,中债仍有很高的性价比。 债市杠杆率延续平稳 1月债市整体杠杆率为111%,较12月基本持平。1月资金面整体平稳,杠杆策略相对确定,但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明显压缩,息差空间不足,制约了加杠杆空间。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从宽货币到为宽信用保驾护航,仍有必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流动性约束,因此资金面大概率维持稳中偏松。上周我们发布的问卷调查显示,杠杆操作仍受到投资者青睐,不过杠杆的息差已经偏低,考虑后市整体走势,不妨稍降低杠杆操作。 风险提示:地方债供给规模超预期;债基赎回超预期。 分券种分析:地方债明显增长,存单规模收缩 截至2022年1月末,中债登、上清所债券总托管量117.4万亿元,增幅小幅回落,较12月环比增加11761亿元(12月环比增加15152亿元),其中中债登总托管量88.0万亿元,环比增加7552亿元(12月增加13851亿元)。上清所总托管量29.4万亿,环比增加4209亿(12月增加1301亿元)。 分券种来看: 利率债托管量明显增长,主要源于地方债前置供给。1月国债托管量增加748亿元,政金债增加483亿元,地方政府债增加5278亿元。1月国债到期规模大,但新增发行不多,带动托管量增幅收窄。地方债方面,去年底财政部下达提前批额度,其中一般债3280亿元,专项债14600亿元,1月迎来集中发行。2月国债到期规模为6273亿,比1月高近2000亿,净发行难以上量,但地方债在后半月明显提速。另外,由于春节假期落在2月初,工作日较少,政府债发行量也会收到一定影响。 同业存单托管量自2021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月同业存单托管量较12月减少663亿元(12月环比增加496亿元),为2021年7月以来首次负增长。存单供给减少主要反映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去年12月降准落地之后,由于银行超储比较富余,存单发行意愿始终很低,1月总发行规模下降了8000亿左右,导致托管规模收缩。展望未来,随着银行信贷持续投放,超储消耗增加,存单供给有望逐步回升。近期大行纷纷提价发行存单,或反映供求矛盾正在倾斜。 信用债迎来开门红,托管量明显增长。1月信用债托管量增长4067亿元,其中短融和企业债增幅较小,超短融、中票和PPN均大幅增加。具体来看,超短融托管量增加2413亿元,PPN增加455亿元,中票增加1250亿元。1月历来是信用债净融资高点,但今年1月净增量明显高于季节性,源于降准降息等宽松政策落地后,利率下行利好债券发行。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政策靠前发力,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都积极鼓励产业债发行,也起到积极效果。 分机构持仓分析 1月利率下行幅度较大,银行普遍“早配置早收益”,非银需求不俗,尤其广义基金积极增配商业银行债和信用债等高票息品种,境外机构继续增持国债,保险、券商配置力量有所减弱。 商业银行配置力量较强,主要增持利率债和存单 1月商业银行配置力量不俗,主要增持利率债。其中,国债托管量小幅增加566亿元(12月环比增加3277亿元),政金债托管量环比减少415亿元(12月环比减少821亿元),地方债托管量增加 4078亿元(12月环比增加3684亿元)。1月地方债新增供给较多,继续由银行表内消化。而政金债持仓有所减少,推测可能是地方债对配置额度形成挤占,也可能是通过公募基金(免税)持有。 信用债增持力度显著提升,或源于中小银行配置需求走强。银行通常较少在表内配置信用债,原因在于资本占用过高,风险收益比不如贷款。但1月份银行增持了1625亿信用债,超短融是主要贡献,存单持仓也较去年底增长3096亿元。我们认为这部分需求可能来自中小银行。年初信贷开门红政策性银行表现积极,大行身先士卒,是同比多增的主要贡献力量。而中小银行受制于信贷需求、项目储备和房地产调控,贷款增长可能偏弱,相应对债券配置需求也比较强。 整体而言,年初信贷高增并未影响银行配债需求,“早配置、早收益”的诉求下开门红效应显著。展望未来,四季度执行报告强调缓解信贷投放的“流动性约束”,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中偏松,狭义流动性相对充裕,利好银行尤其中小行配债需求。但考虑到房地产政策试探性调整,各地基建投资项目增多,节后开工旺季信贷需求可能有所好转,银行资源更多向信贷倾斜,主动配置意愿可能会受到一定制约。 广义基金挖掘高票息,增信用、降存单 1月广义基金配置行为呈现出三大特征: 第一,利率债增幅收窄,券种上偏好政金债和地方债。其中,政金债持仓增加921亿元,增幅较12月(1322亿元)略有下行,地方债增加632亿元。 第二,信用债需求明显回升,以超短融和中票为主。1月广义基金信用债持仓环比由负转正,合计增持2069亿元(12月环比减少186亿元)。细分来看,主要贡献在于超短融和中票,前者增加1002亿元(12月减少610亿元),后者增加932亿元(12月增加59亿元)。此外,PPN托管规模增加295亿元,短融和企业债分别减少23亿元和46亿元。 第三,增持金融债,减持同业存单。1月广义基金增配1508亿商业银行债,存单持仓则下降1964亿元,背后主要源于票息差异。1月利率下行幅度较大,尤其存单在降息之后一度下行至2.4%低点,套息空间大幅收窄。相比之下银行资本债等票息高、风险低,甚至有部分机构将资本债作为资质下沉工具,受到广义基金青睐。 1月广义基金配债热情相对积极,尤其偏好高票息品种,后续关注三大边际变化:(1)重要货币基金监管新规发布后,部分货基可能倾向于缩久期、提资质、降杠杆,对应中长期债券需求可能小幅弱化;(2)首批存单指数基金发行效果不错,后续开始集中建仓,广义基金对存单需求大概率回暖;(3)2月以来股债表现均不佳,不少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固收+、二级债基等产品也出现浮亏,赎回风险仍值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生需求弱,而信贷条件宽松,可能通过企业申购货基、债基变为债市的需求力。 境外机构继续大幅增持国债 1月境外机构配债力度较强,继续大幅增持国债。1月境外机构国债托管量继续走高,环比增加657亿元(12月环比增加619亿元),政金债托管量有所下降,环比减少114亿元(12月环比增加111亿元),地方债、信用债基本与12月持平,同业存单托管量近半年来首次上升,环比增加155亿元(12月环比减少110亿元)。 1月受海外通胀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中美利差大幅收窄至90BP左右,外资配置节奏略有放缓。随着美联储加息落地,外部流动性弱化,外资需求可能边际放缓,但长期看外资流入仍有支撑:一是WGBI指数纳入从去年10月开始,将持续36 个月,可以带来稳定的外资流入。二是尽管中美利差收窄,但人民币汇率偏强,考虑换汇成本之后,中债仍有很高的性价比。 保险、券商配置需求不强 保险“开门红”乏力,配置力量明显弱于往年。1月保险机构全面减持国债、政金债及同业存单,托管量分别减少112亿元、129亿元和41亿元。而正向贡献主要来自地方债和信用债,其中地方债托管量增加143亿元,信用债增加28亿元。今年险企经营策略的转换和监管影响使行业“开门红”缺乏驱动力,表现平淡,尤其寿险原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保险配置力量明显弱于往年。不过,保险配置资金更多体现在保险资管产品,计入广义基金中,后续需求如何还需观察。 券商热情不高,仅小幅增配地方债。1月证券公司主要增配地方债,托管量较去年底增加336亿元(12月环比减少125亿元)。国债持仓环比由正转负,减少326亿元。其余券种继续减持,政金债、信用债和同业存单托管量分别减少66亿元、21亿元和315亿元。 债市杠杆率延续平稳 1月债市整体杠杆率为111%,较12月基本持平。1月资金面整体平稳,杠杆策略相对确定,但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明显压缩,息差空间不足,制约了加杠杆空间。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从宽货币到为宽信用保驾护航,仍有必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流动性约束,因此资金面大概率维持稳中偏松。上周我们发布的问卷调查显示,杠杆操作仍受到投资者青睐,不过杠杆的息差已经偏低,考虑后市整体走势,不妨稍降低杠杆操作。 风险提示 (1)地方债供给规模超预期:地方债发行规模可能存在高于预期的可能性。 (2)债基赎回超预期:近期债基存在一定的赎回,主要是固收+、二级债基等产品年初以来出现浮亏,警惕未来出现债基赎回超预期的可能性。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02月22日发布的研报《银行开门红,外资需求稳——1月托管数据点评》,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华泰固收 · 张继强团队 欢迎关注【华泰固收|张继强团队】 感谢您与我们共同分享固收研究的心得、体会、经验与教训, 愿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