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专题报告】发改委发布《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对甲醇影响几何

【专题报告】发改委发布《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对甲醇影响几何

作者:微信公众号【建信期货研究服务】/ 发布时间:2022-02-2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建信期货《【专题报告】发改委发布《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对甲醇影响几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发改委发布《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对甲醇影响几何 从业资格号:F3075681 一、发改委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 2022年2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通知从引导改造升级、加强技术公关、促进聚集发展、加快淘汰落后4各方面阐述了节能降碳的工作方向。通知中并附有炼油、乙烯、现代煤化工(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合成氨等17个重点行业发布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二、《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现代煤化工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阐述了现代煤化工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今后节能降碳的工作方向,并指出了2025年的工作目标。 《指南》指出,现代煤化工行业先进与落后产能并存,企业能效差异显著。用能主要存在余热利用不足、过程热集成水平偏低、耗汽/耗电设备能效偏低等问题,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较大。 按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截至 2020 年底,我国煤制甲醇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 15%,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 25%。煤制烯烃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48%,且全部产能高于基准水平。煤制乙二醇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 20%,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 40%。 《指南》中提出工作目标,到2025年,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分别达到 30%、50%、30%,基准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三、 发改委解读《指南》并提出细化举措 17 日国家发改委再发文对《指南》进行解读,指出《指南》的印发实施对于有效提升煤化工行业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针对《指南》中提出的工作方向提出细化举措。 对于落后低效产能,要加快淘汰推出,推动行业整体提升。下一步,建成时间早、装置能耗高的煤制甲醇产能、以及建设时技术尚不成熟、装置效率低的煤制乙二醇产能,是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改造和淘汰退出的重点。 四、《指南》发布,对甲醇影响几何 1. 淘汰出清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 根据指南提出的2025年目标,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分别提高 15%、2%、10%,煤制甲醇需要提高的比重最高;要求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实现清零,考虑到煤制甲醇产能总量显著高于煤制乙二醇,综合来看煤制甲醇产能结构优化的压力最大。粗测算,截至2020年底,国内甲醇产能为 9230 万吨,煤制占比达到 70%,煤制甲醇 25%产能低于能效基准水平,对应产能达到 1615 万吨。2.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煤制甲醇起步时间早,行业内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50 万吨以下的装置产能占比较高。2019年,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我国限制建造年产能少于 100 万吨的煤制甲醇生产企业等政策的实施,国内大型装置投产增加,同时部分中小落后的装置逐步淘汰,1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在产能中的占比大幅提升。 截至 2020 年,国内煤制甲醇规模前五所占产能比重达 17%,且前五均隶属于大型能源集团。从装置投放时点来看,19 年后集中投产的大型装置在技术及单耗上具有优越性,预测甲醇优化产能结构过程逐步出清的装置将集中在产能为 50 万吨以下的、投放时间较早的装置。 3. 高CO2浓度尾气为发展碳捕集、利用及封存项目提供先天条件 《指南》中对生产环节的措施集中作用于缩减生产工艺环节,提高制备效率,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废物综合利用环节,《指南》中提到因地制宜开展CO2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试点项目。结合 “双碳”战略来看,碳捕捉技术在净零排放的道路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旦碳被捕获,处理方式可以选择注入海洋 1000 米以下或地下岩层进行储存,也可以用于建筑材料、工业化学品或燃料。CO2在运输和封存时需要以较高的纯度存在,多数情况下工业尾气中的 CO2 浓度不达要求,而我国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CO2 浓度高达 95%以上,可大幅降低捕集成本,有利于开展 CO2捕集、利用及封存试点项目。 根据 2021 年 7 月发布的《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我国 CCUS 技术整体处于工业示范阶段,但现有示范项目规模较小。CCUS 的技术成本是影响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CCUS 技术成本未来有较大下降空间。预计到 2030 年,我国全流程CCUS(按250公里运输计)技术成本为 310~770 元/吨二氧化碳。 4. 绿氢与煤化工项目耦合 《指南》中提出加强前沿技术开发应用,其中明确提及绿氢与煤化工耦合等前沿技术的开发。所谓绿氢,指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氢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由于原料煤炭的碳氢元素很高,煤气化后需要通过变换工艺制取氢气并排放大量的CO2,而低成本的新能源制氢可以直接供应煤化工,进而替代煤气化的变换工艺,避免了CO2生成和排放,从而实现煤化工工艺系统的净零碳排放。在同等用煤量的条件下,原有系统还可以产出更多化工产品。以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间接液化项目测算(气化工艺采用粉煤气化),同等耗煤量下,烯烃、甲醇、油品等主产品产量接近原来的2.5倍,吨产品煤耗将分别下降至 1.5、0.5、1.2 t/t。 当前新能源水解制氢仍受较高成本的制约。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中电费成本占比高达 80%左右,如以0.3 元/kW·h 电费计取,制氢成本约为22 元/kg(约为以煤价300 元/t 测算的煤制氢成本的2 倍)。但随着制氢技术及绿电成本的下降,未来绿氢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当电费下降至0.1~0.13元/kW·h,电解水制氢可以与当前煤制氢成本相当。据预测,2030 年“绿氢”成本将下降至约 12.3 元/kg,煤化工与绿氢耦合将体现出更强的经济竞争力。 五、 影响分析 2021 年,“双碳”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碳中和”元年正式开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性提上日程,相关品种因此被赋予能源属性而颇受市场青睐。但同时,合理的能源需求与能耗双控的要求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三季度部分地方为遏制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采取限电、限产甚至关停等措施,对经济生产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引发了煤化工多个品种脉冲式的行情。针对能耗双控制度中的不完善之处,发改委出台《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深化能耗双控机制改革的举措,包括推行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深化节能审查制度改革等,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 今年 2 月四部门共同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在升级实施指南》,其中涉及 17 个高耗能行业。其中《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三个重点领域明确了降碳工作方向和技术路径。其中明确了甲醇各工艺路径能效标杆水平、基准水平,设置了行业内部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对甲醇产能结构优化设定目标,将有助于行业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此外,《指南》中结合 CO2捕集、利用及封存、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关键技术,引导提高甲醇生产各环节的经济竞争力。在《方案》及《指南》的共同指导下,甲醇等煤化工行业在配合能源消费转型的过程谋求可持续发展。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 021-60635739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4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6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021-60635738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021-60635732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021-60635726 建信期货研究服务 ?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ID :jxqhyfb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