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拐点不要含糊,小波段尽力就好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大拐点不要含糊,小波段尽力就好》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作者:覃汉、王佳雯 大拐点不要含糊,小波段尽力就好 音频: 进度条 00:00 / 09:12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核心观点:从我们过去统计的波段规律来看,如果趋势性行情没有结束,那么一个波段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10年国债利率上行的幅度大约20bp。从1月24日低点算起,截至目前(除去春节假期),债市调整时间已达三周,10年国债利率累计上行18bp(从2.67%上行至2.85%)。我们认为牛市还没有结束,目前已经接近这一波调整的尾声。 正文 地产放松政策频出,触发宽信用预期升温。最近一周以来,多地陆续出台地产首付比例调降的政策,市场对于宽信用预期出现上修。到周一下午,四大行对广州降低贷款利率的新闻发布,预期进一步剧烈修正。市场担忧地产可能转向全面放开,这也意味着加杠杆主体的缺失,这一宽信用最大的障碍可能被扫除。盘面显示,利率债各期限普遍调整3~5bp。 短期虽然市场情绪不佳,但并不代表中期逻辑转为支持看空。结合债市的表现,目前还不能确认短期和中长期逻辑皆转为看空,并形成共振。 一是看央行给出的信号:周一早盘,2月份LPR报价结果公布,1年期LPR报3.70%,5年期以上品种报4.60%,均未调整。此前,市场主流预期认为1年期LPR调降概率不大,但比较担心5年期LPR利率下调,因为这意味着地产可能从“局部”走向“全面”放松。报价结果公告后,长久期活跃券成交利率盘中小幅下行,市场担忧情绪有所缓解。 二是看底层逻辑:地产的边际放松是确定的,新房销售和房企拿地数据显示,行业下行风险依旧存在。但从近期政策观察来看,主要基调是对行业进行“纾困”,重点是涉及民生的“保交楼”以及“稳预期”,而非转为全局放开,搞“刺激”。反过来说,在地方财政约束较强的状况下,基建靠前发力,也是为了避免走上刺激地产的老路。 虽然近期地产政策回暖的信号越来越多:预售资金监管全国统一,给予房企更多资金利用的弹性;保障房贷款不纳入集中度管理;不少地方陆续下调首付比例,意在促进房市回暖;更多银行牵头发放房企并购贷。但没有更高级别的定调。以上信息似乎还不足够做出地产转为“全面”放松的判断。 此外,关于经济,市场预期已经上修。首先,结合1月份信贷投向来看,1月份基建“单兵突进”,市场对基建投资增速普遍上修。另外,结合地方两会制定的目标,对3月份全国两会制定的2022年GDP目标也出现上修,从此前的5%的下限到设定5.5%的目标。虽然方向是上修,但幅度存在分歧。因此在预期调整后,经济还能有多少超预期的“好”成为了新的分歧点。 从经济增长目标倒推货币政策,比较顺理成章的解释是,“稳增长”诉求越强,则要求货币政策有更大幅度的宽松。但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央行“放水”已经显而易见,后续会看到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发力。即“水”多了,开始进入加“面”的环节。 关于货币政策放松的另一个分歧在于时点,即便是认为阶段性降准降息概率下降的机构,也不否认若经济反弹力度不及预期,或者信贷和经济先上后下,后续货币政策的宽松还会陆续出台。 三是看短期维度的数据:对于2月份的信贷数据,预计解读仍会存在分歧。高频来看,票据利率明显下行,因此总量级别再像1月份那么超预期概率不大。而结构上大概率也没那么快看到明显好转,微观调研显示银行增加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的动力基本持平。排除总量和结构双“超预期”的组合,更有可能的是,虽然结构边际好转,但总量反而没那么超预期,那么市场解读依旧会存在分歧。 四是看中长期逻辑,需要关注以下时间点:3月1日公布2月份PMI指标,结合高频数据,市场对经济预期会有新的判断;3月4日,全国两会召开制定2022年经济目标。 当短期和中长期逻辑不共振,很难对利率的大势研判做方向性判断。根据我们提出的债市第一性原理,短期和中长期逻辑共振,同时看多或看空,则构成相对大级别行情。而若短期和中长期逻辑背离,则演绎为熊市反弹或牛市回调,行情级别相对小,主要看机构的抓波段能力。 以上的四种组合只是简化的分析框架。在实操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市场对于中长期逻辑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没有中长期逻辑,此时可以认为短期逻辑占据主导。更为尴尬的状况是,短期的主线逻辑也不明确,并不指示多空方向。这样的情况主要来自于“可解读”的“实质性”增量信息不多。 大的拐点前后,行情的研判往往是“进阶式”的。回顾我们2020年以来主要的拐点性行情研判,几乎都会经历一个从小波段把握向大拐点预判的进阶。 2020年4月份,我们最初看空是对长端利率谨慎,但认为债市转熊的理据还不够,建议“替代性”做陡曲线;到了5月中旬,我们建议市场不必急于抄底长债,债市下跌形成反身性;5月下旬则更明确牛市结束,建议有序撤退。 2021年3月中旬,我们看多的理由是基于债市微观交易结构优化,彼时还不确定会形成全年牛市的格局;其后,对市场担忧的供给冲击和通胀均进行了分析,认为风险不大;4月初开始坚定看多,明确了债市风险在于踏空,利率下行趋势非常明确。 2021年12月初,我们从谨慎转为看多,对第一次降准后提示风险进行了纠偏。整体的依据在于认为加杠杆主体缺失的情况下,宽信用进程偏缓,最多是个远期利空并且极有可能被证伪;2022年元旦后,通过对股市和高频数据观察,确认稳增长预期要反向修正,对利率下行行情继续乐观。 在对过去几轮牛熊行情的复盘中,我们得出的经验在于,在准确把握大级别拐点的前提下,再努力细化对小波段的把握。一方面,这是赔率决定的,大级别的拐点可能有50~100bp空间,而小波段仅10~20bp。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圈,小波段更考验择时和应对能力。 目前来看,并不能认为市场一致预期已经转为看空。但从利率的交易属性来看,短期确实会更多对增量信息做出反映。在下一次PMI数据公布前,还有5个交易日,在此之前,利率预计会维持相对偏弱的走势。 在当前这个时点,我们并不清楚利率具体哪一天会重新掉头向下,我们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有这种能力。但基于我们的分析框架,当前并无法得出利率要转向的结论。而从过去经验来看,每次都精准踩对小波段几乎不可能,我们也有自知之明,但核心在于别弄错大拐点的节奏。 从我们过去统计的波段规律来看,如果这一轮牛市没有结束,那么一个波段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10年国债利率上行的幅度大约20bp。从1月24日低点算起,截至目前(除去春节假期),债市调整时间已达三周,10年国债利率累计上行18bp(从2.67%上行至2.85%)。我们认为牛市还没有结束,目前已经接近这一波调整的尾声。 (完)
作者:覃汉、王佳雯 大拐点不要含糊,小波段尽力就好 音频: 进度条 00:00 / 09:12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核心观点:从我们过去统计的波段规律来看,如果趋势性行情没有结束,那么一个波段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10年国债利率上行的幅度大约20bp。从1月24日低点算起,截至目前(除去春节假期),债市调整时间已达三周,10年国债利率累计上行18bp(从2.67%上行至2.85%)。我们认为牛市还没有结束,目前已经接近这一波调整的尾声。 正文 地产放松政策频出,触发宽信用预期升温。最近一周以来,多地陆续出台地产首付比例调降的政策,市场对于宽信用预期出现上修。到周一下午,四大行对广州降低贷款利率的新闻发布,预期进一步剧烈修正。市场担忧地产可能转向全面放开,这也意味着加杠杆主体的缺失,这一宽信用最大的障碍可能被扫除。盘面显示,利率债各期限普遍调整3~5bp。 短期虽然市场情绪不佳,但并不代表中期逻辑转为支持看空。结合债市的表现,目前还不能确认短期和中长期逻辑皆转为看空,并形成共振。 一是看央行给出的信号:周一早盘,2月份LPR报价结果公布,1年期LPR报3.70%,5年期以上品种报4.60%,均未调整。此前,市场主流预期认为1年期LPR调降概率不大,但比较担心5年期LPR利率下调,因为这意味着地产可能从“局部”走向“全面”放松。报价结果公告后,长久期活跃券成交利率盘中小幅下行,市场担忧情绪有所缓解。 二是看底层逻辑:地产的边际放松是确定的,新房销售和房企拿地数据显示,行业下行风险依旧存在。但从近期政策观察来看,主要基调是对行业进行“纾困”,重点是涉及民生的“保交楼”以及“稳预期”,而非转为全局放开,搞“刺激”。反过来说,在地方财政约束较强的状况下,基建靠前发力,也是为了避免走上刺激地产的老路。 虽然近期地产政策回暖的信号越来越多:预售资金监管全国统一,给予房企更多资金利用的弹性;保障房贷款不纳入集中度管理;不少地方陆续下调首付比例,意在促进房市回暖;更多银行牵头发放房企并购贷。但没有更高级别的定调。以上信息似乎还不足够做出地产转为“全面”放松的判断。 此外,关于经济,市场预期已经上修。首先,结合1月份信贷投向来看,1月份基建“单兵突进”,市场对基建投资增速普遍上修。另外,结合地方两会制定的目标,对3月份全国两会制定的2022年GDP目标也出现上修,从此前的5%的下限到设定5.5%的目标。虽然方向是上修,但幅度存在分歧。因此在预期调整后,经济还能有多少超预期的“好”成为了新的分歧点。 从经济增长目标倒推货币政策,比较顺理成章的解释是,“稳增长”诉求越强,则要求货币政策有更大幅度的宽松。但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央行“放水”已经显而易见,后续会看到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发力。即“水”多了,开始进入加“面”的环节。 关于货币政策放松的另一个分歧在于时点,即便是认为阶段性降准降息概率下降的机构,也不否认若经济反弹力度不及预期,或者信贷和经济先上后下,后续货币政策的宽松还会陆续出台。 三是看短期维度的数据:对于2月份的信贷数据,预计解读仍会存在分歧。高频来看,票据利率明显下行,因此总量级别再像1月份那么超预期概率不大。而结构上大概率也没那么快看到明显好转,微观调研显示银行增加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的动力基本持平。排除总量和结构双“超预期”的组合,更有可能的是,虽然结构边际好转,但总量反而没那么超预期,那么市场解读依旧会存在分歧。 四是看中长期逻辑,需要关注以下时间点:3月1日公布2月份PMI指标,结合高频数据,市场对经济预期会有新的判断;3月4日,全国两会召开制定2022年经济目标。 当短期和中长期逻辑不共振,很难对利率的大势研判做方向性判断。根据我们提出的债市第一性原理,短期和中长期逻辑共振,同时看多或看空,则构成相对大级别行情。而若短期和中长期逻辑背离,则演绎为熊市反弹或牛市回调,行情级别相对小,主要看机构的抓波段能力。 以上的四种组合只是简化的分析框架。在实操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市场对于中长期逻辑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没有中长期逻辑,此时可以认为短期逻辑占据主导。更为尴尬的状况是,短期的主线逻辑也不明确,并不指示多空方向。这样的情况主要来自于“可解读”的“实质性”增量信息不多。 大的拐点前后,行情的研判往往是“进阶式”的。回顾我们2020年以来主要的拐点性行情研判,几乎都会经历一个从小波段把握向大拐点预判的进阶。 2020年4月份,我们最初看空是对长端利率谨慎,但认为债市转熊的理据还不够,建议“替代性”做陡曲线;到了5月中旬,我们建议市场不必急于抄底长债,债市下跌形成反身性;5月下旬则更明确牛市结束,建议有序撤退。 2021年3月中旬,我们看多的理由是基于债市微观交易结构优化,彼时还不确定会形成全年牛市的格局;其后,对市场担忧的供给冲击和通胀均进行了分析,认为风险不大;4月初开始坚定看多,明确了债市风险在于踏空,利率下行趋势非常明确。 2021年12月初,我们从谨慎转为看多,对第一次降准后提示风险进行了纠偏。整体的依据在于认为加杠杆主体缺失的情况下,宽信用进程偏缓,最多是个远期利空并且极有可能被证伪;2022年元旦后,通过对股市和高频数据观察,确认稳增长预期要反向修正,对利率下行行情继续乐观。 在对过去几轮牛熊行情的复盘中,我们得出的经验在于,在准确把握大级别拐点的前提下,再努力细化对小波段的把握。一方面,这是赔率决定的,大级别的拐点可能有50~100bp空间,而小波段仅10~20bp。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圈,小波段更考验择时和应对能力。 目前来看,并不能认为市场一致预期已经转为看空。但从利率的交易属性来看,短期确实会更多对增量信息做出反映。在下一次PMI数据公布前,还有5个交易日,在此之前,利率预计会维持相对偏弱的走势。 在当前这个时点,我们并不清楚利率具体哪一天会重新掉头向下,我们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有这种能力。但基于我们的分析框架,当前并无法得出利率要转向的结论。而从过去经验来看,每次都精准踩对小波段几乎不可能,我们也有自知之明,但核心在于别弄错大拐点的节奏。 从我们过去统计的波段规律来看,如果这一轮牛市没有结束,那么一个波段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10年国债利率上行的幅度大约20bp。从1月24日低点算起,截至目前(除去春节假期),债市调整时间已达三周,10年国债利率累计上行18bp(从2.67%上行至2.85%)。我们认为牛市还没有结束,目前已经接近这一波调整的尾声。 (完)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