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预测新冠即将结束,靠谱吗?
(以下内容从中财期货《《柳叶刀》预测新冠即将结束,靠谱吗?》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柳叶刀》预测新冠即将结束,靠谱吗? 撰稿:胡逾之 “ 1月19日,《柳叶刀医学杂志》发表过一篇名为《COVID-19将继续,但大流行即将结束》的文章,预言新冠疫情即将结束。 ” 然而,该事件并未在国内各大媒体被广泛报道(估计是因为之前老被打脸)。 该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计量和评估研究所(IHME)主任默里。IHME应该说是全球新冠预测方面的权威,但“战绩”实在难以恭维。 2020年3月26日,IHME在Twitter上宣布,“我们预测未来4个月,美国死于新冠的人数将在3.8万至16万人之间,然后疫情有最大概率会在6月份结束”。 然而美国的新冠疫情并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到了2020年底,美国死于新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5万人。 2021年1月7日,IHME再次预测,疫情会在未来一个月达到巅峰,然后持续下落,直到疫情结束。 搞笑的是,美国的新冠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却一路攀升。截至2022年1月23日,美国感染人数超过700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过88万人,目前每日确诊超过70万例。 因此IHME最近的预测估计也不会靠谱。 虽然多次备受美国政府青睐,但IHME的新冠预测模型遭到了很多流行病学专家的批评。 据生命科学网站STAT报道,许多流行病学专家呼吁美国官方人士停止使用华盛顿大学的这一预测模型,称这个模型不准确、不可靠。 那么当前存在准确又可靠的新冠预测模型吗? 笔者认为不存在;新冠肺炎的发展趋势极难预测。 让我们来了解下为什么(IHME用的是以下SIR系列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模型)。 1 SIR系列模型 让我们从Kermack,W.O.和McKendrick,A.G.(1927)提出的最简单的SIR模型开始。"易感人群"可能遇到"感染者",并可能被确认为"感染者"。"受感染"患者稍后将转到"恢复"的组态,当然也有可能死亡。 流行病传导机制: N为人口总数,T为时间,并且变量符合以下关系: SIR型模型捕捉到了大流行病传播的基本动态、逻辑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影响,但它们经常因忽视接触率而遭受学界批评。更精致、复杂的SIR衍生模型虽然不同程度地考虑到了接触率,但经笔者自己实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依旧不是很高。 2 智能体模型 智能体模型旨在模拟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智能体(agents)与其社会环境互动的复杂过程。智能体模型弥补了SIR系列模型对个体接触(contact)过度简化的缺点;换言之,SIR的方法论是从面到面,而智能体模型是从点到点。 然而,智能体模型的一大缺点在于:它们依赖大量的非官方数据(问卷调查、公共交通数据、手机定位等等)。当然,在健康码、行程码被广泛推广和使用的中国,这一劣势基本不存在。 啊,厉害了,我的国! 3 基于时间序列的统计学模型 基于过去的时间序列数据来预测未来,假定过去的数据和将来数据存在自相关性,是纯粹的归纳法(induction),没有任何逻辑演绎(deduction)的成分。早期IHME的模型属于这一类型,虽然后来经过了一些改良,混搭了SIR的一些元素,最终成为了现在的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该类模型的优点在于:对数据种类要求很低!只要有历史的累计确诊数据就够了,并且建模相当容易(对有一定统计学知识和编程经验的人来说,花个把钟头就能完成)。 缺点在于该类模型看问题太过宏观,只对历史进行归纳总结,却无法在微观层面解释疫情蔓延的动态机理。 一言以蔽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 总结 比较之下,SIR系列模型、智能体模型和统计学模型中,最强大的当属智能体模型,如果数据都能凑齐的话。然而,这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个人主义文化极强的美国,是基本上做不到的。毕竟美国人没有行程码,因此政府和研究机构就很难在微观层面上对病毒的传播进行模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IHME当前的混合模型混的是SIR而不是智能体。 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中国的话,虽然具备使用智能体模型的条件,但是无奈全世界人民大多享受不到健康码、行程码这样的科技,自然也就做不到对新冠的精确预测了。 所以,新冠将何去何从,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吧。 往期推荐 图说“碳经济学” 留言互动 你对本文话题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分享 MORE 中财研究 金九银十甲醇价格有望创新高 艾达“流风余韵”尚存 油价后续会怎么走? 蒙古矿,汹涌而来 铝代钢革命的连锁反应 美国通胀谁来买单? 9月议息会议偏鹰派 “漂亮”国这次会赖账吗? 拉尼娜要来了?今冬橡胶要“冻哭”? 春节期间重磅宏观商品市场信息与解读 点击文末“在看” 扩散周知 THE END 特别声明 ▼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品种的操作依据,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未经我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 点击文末“在看” 扩散周知 添加中财研究微信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期货信息分享、研投咨询等
《柳叶刀》预测新冠即将结束,靠谱吗? 撰稿:胡逾之 “ 1月19日,《柳叶刀医学杂志》发表过一篇名为《COVID-19将继续,但大流行即将结束》的文章,预言新冠疫情即将结束。 ” 然而,该事件并未在国内各大媒体被广泛报道(估计是因为之前老被打脸)。 该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计量和评估研究所(IHME)主任默里。IHME应该说是全球新冠预测方面的权威,但“战绩”实在难以恭维。 2020年3月26日,IHME在Twitter上宣布,“我们预测未来4个月,美国死于新冠的人数将在3.8万至16万人之间,然后疫情有最大概率会在6月份结束”。 然而美国的新冠疫情并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到了2020年底,美国死于新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5万人。 2021年1月7日,IHME再次预测,疫情会在未来一个月达到巅峰,然后持续下落,直到疫情结束。 搞笑的是,美国的新冠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却一路攀升。截至2022年1月23日,美国感染人数超过700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过88万人,目前每日确诊超过70万例。 因此IHME最近的预测估计也不会靠谱。 虽然多次备受美国政府青睐,但IHME的新冠预测模型遭到了很多流行病学专家的批评。 据生命科学网站STAT报道,许多流行病学专家呼吁美国官方人士停止使用华盛顿大学的这一预测模型,称这个模型不准确、不可靠。 那么当前存在准确又可靠的新冠预测模型吗? 笔者认为不存在;新冠肺炎的发展趋势极难预测。 让我们来了解下为什么(IHME用的是以下SIR系列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模型)。 1 SIR系列模型 让我们从Kermack,W.O.和McKendrick,A.G.(1927)提出的最简单的SIR模型开始。"易感人群"可能遇到"感染者",并可能被确认为"感染者"。"受感染"患者稍后将转到"恢复"的组态,当然也有可能死亡。 流行病传导机制: N为人口总数,T为时间,并且变量符合以下关系: SIR型模型捕捉到了大流行病传播的基本动态、逻辑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影响,但它们经常因忽视接触率而遭受学界批评。更精致、复杂的SIR衍生模型虽然不同程度地考虑到了接触率,但经笔者自己实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依旧不是很高。 2 智能体模型 智能体模型旨在模拟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智能体(agents)与其社会环境互动的复杂过程。智能体模型弥补了SIR系列模型对个体接触(contact)过度简化的缺点;换言之,SIR的方法论是从面到面,而智能体模型是从点到点。 然而,智能体模型的一大缺点在于:它们依赖大量的非官方数据(问卷调查、公共交通数据、手机定位等等)。当然,在健康码、行程码被广泛推广和使用的中国,这一劣势基本不存在。 啊,厉害了,我的国! 3 基于时间序列的统计学模型 基于过去的时间序列数据来预测未来,假定过去的数据和将来数据存在自相关性,是纯粹的归纳法(induction),没有任何逻辑演绎(deduction)的成分。早期IHME的模型属于这一类型,虽然后来经过了一些改良,混搭了SIR的一些元素,最终成为了现在的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该类模型的优点在于:对数据种类要求很低!只要有历史的累计确诊数据就够了,并且建模相当容易(对有一定统计学知识和编程经验的人来说,花个把钟头就能完成)。 缺点在于该类模型看问题太过宏观,只对历史进行归纳总结,却无法在微观层面解释疫情蔓延的动态机理。 一言以蔽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 总结 比较之下,SIR系列模型、智能体模型和统计学模型中,最强大的当属智能体模型,如果数据都能凑齐的话。然而,这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个人主义文化极强的美国,是基本上做不到的。毕竟美国人没有行程码,因此政府和研究机构就很难在微观层面上对病毒的传播进行模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IHME当前的混合模型混的是SIR而不是智能体。 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中国的话,虽然具备使用智能体模型的条件,但是无奈全世界人民大多享受不到健康码、行程码这样的科技,自然也就做不到对新冠的精确预测了。 所以,新冠将何去何从,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吧。 往期推荐 图说“碳经济学” 留言互动 你对本文话题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分享 MORE 中财研究 金九银十甲醇价格有望创新高 艾达“流风余韵”尚存 油价后续会怎么走? 蒙古矿,汹涌而来 铝代钢革命的连锁反应 美国通胀谁来买单? 9月议息会议偏鹰派 “漂亮”国这次会赖账吗? 拉尼娜要来了?今冬橡胶要“冻哭”? 春节期间重磅宏观商品市场信息与解读 点击文末“在看” 扩散周知 THE END 特别声明 ▼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品种的操作依据,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未经我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 点击文末“在看” 扩散周知 添加中财研究微信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期货信息分享、研投咨询等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