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见闻系列之三 | 旧城尚有新路,万象乘风更新——从皖北小县城道路变化窥探皖北经济发展
(以下内容从申万宏源《春节见闻系列之三 | 旧城尚有新路,万象乘风更新——从皖北小县城道路变化窥探皖北经济发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序言 申万宏源建筑团队成员唐猛在春节期间返回家乡过年,对家乡变化有所感受,返乡见闻如下: 笔者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坐落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年11月,太和县常住人口138万人,全国十大县城人口排名第六。作为人口大县,太和县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根据太和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46.2%,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亿元,同比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发展质量稳中向好。 作为承载着儿时记忆的城市(笔者仍然少年),“挤”是寒暑假回家时车站的景象。百万人口的县城逢年过节时学子、务工返乡人员汇聚一堂,熙熙攘攘地等着乡镇短途客运车的到来。但是,实在是太挤了,有限的交通运输力量在此时经受着年终大考。大家都在汽车临时停靠点等待着属于自己乡镇的客运车,往往车辆刚到便挤满乘客,书包、行李、编织袋等一应俱全,场面只能说一片混乱,“挤”是笔者儿时返乡的记忆。 成功上车不代表着返乡成功,这只是开始。车辆沿着G105国道一路向北,途径各乡镇,绝大部分道路为双向两车道,仅为二级公路级别,让人很难把它与“国道”联系在一起。当时道路上参与主体不多,以客运车和货车为主,同时夹杂着些许私家车。但是较差的道路环境使得返乡旅途形势严峻,路途颠簸且车祸频出,道路改扩建成为居民一大诉求点。 1 G105国道改建有序推进,道路致广大而尽精微 G105国道为北京-澳门公路,简称京澳线,全程2717千米,纵贯京、津、冀、鲁、豫、皖、赣、粤八省市,为全国公路主干线之一。G105太和段老路为二级公路,穿越乡镇较多,街道化较为严重;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量不断增大,特别是重载车辆较多,交通压力大,道路环境难以保障当前通行质量,改扩建诉求持续提升。 2018年G105太和桑营至三角元段改建工程进入开工建设阶段,道路致广大而尽精微。改建前路基宽17米,路面宽14米,为二级公路,拟改建为一级公路,改建后非城镇路段路基宽28米,路面宽23米,双向四车道,概算投资20亿元。工程分为二期建设,一期北段桑营至双浮已于2018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路线全长28.9公里,计划工期24个月;二期为南段G105双浮至三角元,路线全长10.6公里,拟于2024年6月竣工。 路依旧在那里,风景已焕然一新。伴随着G105国道的改扩建实施,道路面貌发生了大幅的改变,路边的小摊已经不在,道路施工紧密筹备。由于此前道路较为狭窄,仅为双向两车道,本次改扩建为双向四车道需对部分房屋进行拆除,存在较大投资建设空间。 2 以点窥探皖北经济发展,建设需求仍在 “十三五”期间,安徽全域被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范围,经济发展步入“总量靠前”新阶段。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8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属规划中心区。乘长三角发展东风,“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经济保持高增速,GDP年均增速为7.3%,较全国高1.6pct。 对标沪苏浙,安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2020年安徽的地区生产总值为3.87万亿元,在全国位次由2015年的第14位提升至第11位,但和长三角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省会城市合肥产业链完善,但是周边地区经济和产业链的带动依然不足,GDP差距较大,安徽在政策倾斜下发展潜力巨大。 要致富,先修路,“十四五”时期安徽交通运输建设(不含铁路)规划投资5000亿元,公路投资重心由国省道转向高速公路。根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000亿以上,与“十三五”实际完成投资相比增长17.9%,增幅显著。细分领域看,公路投资42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2500亿元)、水运400亿元、机场350亿元、场站枢纽50亿元。投资重心由”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国省道转向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计划投资额占总投资额50%。 “十四五”规划目标合理清晰,助力安徽建设投资。根据安徽省政府规划,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目标清晰,要求到2025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8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00公里以上,较20年末水平提升30%-40%,存在较大建设投资空间。 最后,在这个“卷”的时代,家乡无疑是最后的净土,路上的行人也从此前的客运车、货车为主变成了私家车一家独大,生活已大有不同。希望每个人的那份净土能够更加的便利与舒适,因为每个城市的发展都牵动百万人民的心。
序言 申万宏源建筑团队成员唐猛在春节期间返回家乡过年,对家乡变化有所感受,返乡见闻如下: 笔者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坐落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年11月,太和县常住人口138万人,全国十大县城人口排名第六。作为人口大县,太和县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根据太和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46.2%,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亿元,同比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发展质量稳中向好。 作为承载着儿时记忆的城市(笔者仍然少年),“挤”是寒暑假回家时车站的景象。百万人口的县城逢年过节时学子、务工返乡人员汇聚一堂,熙熙攘攘地等着乡镇短途客运车的到来。但是,实在是太挤了,有限的交通运输力量在此时经受着年终大考。大家都在汽车临时停靠点等待着属于自己乡镇的客运车,往往车辆刚到便挤满乘客,书包、行李、编织袋等一应俱全,场面只能说一片混乱,“挤”是笔者儿时返乡的记忆。 成功上车不代表着返乡成功,这只是开始。车辆沿着G105国道一路向北,途径各乡镇,绝大部分道路为双向两车道,仅为二级公路级别,让人很难把它与“国道”联系在一起。当时道路上参与主体不多,以客运车和货车为主,同时夹杂着些许私家车。但是较差的道路环境使得返乡旅途形势严峻,路途颠簸且车祸频出,道路改扩建成为居民一大诉求点。 1 G105国道改建有序推进,道路致广大而尽精微 G105国道为北京-澳门公路,简称京澳线,全程2717千米,纵贯京、津、冀、鲁、豫、皖、赣、粤八省市,为全国公路主干线之一。G105太和段老路为二级公路,穿越乡镇较多,街道化较为严重;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量不断增大,特别是重载车辆较多,交通压力大,道路环境难以保障当前通行质量,改扩建诉求持续提升。 2018年G105太和桑营至三角元段改建工程进入开工建设阶段,道路致广大而尽精微。改建前路基宽17米,路面宽14米,为二级公路,拟改建为一级公路,改建后非城镇路段路基宽28米,路面宽23米,双向四车道,概算投资20亿元。工程分为二期建设,一期北段桑营至双浮已于2018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路线全长28.9公里,计划工期24个月;二期为南段G105双浮至三角元,路线全长10.6公里,拟于2024年6月竣工。 路依旧在那里,风景已焕然一新。伴随着G105国道的改扩建实施,道路面貌发生了大幅的改变,路边的小摊已经不在,道路施工紧密筹备。由于此前道路较为狭窄,仅为双向两车道,本次改扩建为双向四车道需对部分房屋进行拆除,存在较大投资建设空间。 2 以点窥探皖北经济发展,建设需求仍在 “十三五”期间,安徽全域被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范围,经济发展步入“总量靠前”新阶段。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8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属规划中心区。乘长三角发展东风,“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经济保持高增速,GDP年均增速为7.3%,较全国高1.6pct。 对标沪苏浙,安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2020年安徽的地区生产总值为3.87万亿元,在全国位次由2015年的第14位提升至第11位,但和长三角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省会城市合肥产业链完善,但是周边地区经济和产业链的带动依然不足,GDP差距较大,安徽在政策倾斜下发展潜力巨大。 要致富,先修路,“十四五”时期安徽交通运输建设(不含铁路)规划投资5000亿元,公路投资重心由国省道转向高速公路。根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000亿以上,与“十三五”实际完成投资相比增长17.9%,增幅显著。细分领域看,公路投资42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2500亿元)、水运400亿元、机场350亿元、场站枢纽50亿元。投资重心由”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国省道转向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计划投资额占总投资额50%。 “十四五”规划目标合理清晰,助力安徽建设投资。根据安徽省政府规划,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目标清晰,要求到2025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8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00公里以上,较20年末水平提升30%-40%,存在较大建设投资空间。 最后,在这个“卷”的时代,家乡无疑是最后的净土,路上的行人也从此前的客运车、货车为主变成了私家车一家独大,生活已大有不同。希望每个人的那份净土能够更加的便利与舒适,因为每个城市的发展都牵动百万人民的心。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