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行则将至——2021Q4基金持仓分析【民生电新】
(以下内容从民生证券《咬定青山,行则将至——2021Q4基金持仓分析【民生电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咬定青山,行则将至——2021Q4基金持仓分析 报告摘要 ■电新持仓稳定高位,行业龙头仍为配置重点 2021年四季度电新板块持仓占比从上季度的20.14%小幅上升至20.80%,相较于中信电新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电新股持仓依然稳定维持在超配水平;分板块来看,新能源发电从2021Q3的6.04%上升至2021Q4的6.57%;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从1.59%小幅下降至1.57%;新能源汽车维持上季度的高水平配置,从12.83%小幅下降至12.82%。 ■光伏和新能源车维持高景气度,强势引领基金持仓 2021Q4以来,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市值保持稳定,Q4持仓市值为7227.38亿元,环比微降1.1%。2021Q4基金持仓电新板块公司174家,较上季度191家环比下降8.9%。从持仓市值前十的公司来看,Q4的集中度有所提高, TOP10持仓市值比重占电新行业公司比重为61%,环比增加2.79pcts;若从TOP20持仓市值来看,则占电新总基金持仓市值的78.37%,环比增加3.51pcts。以基金持仓市值测算,电新板块持股中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合计占比达92.43%,仍引领板块持仓。 ■展望 新能源车: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下,中国、欧洲、美国在政策端加速推动电动化发展;产品端,优质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电动化的产品驱动正蔓延全球。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1060万辆,同比增长41%,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2500万辆,四年复合增速约39%。 新能源发电:在产业链和海外政策光伏利好的边际变化下,我们认为2022年行业景气度逐渐递增,需求震荡上行,维持对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230GW以上的判断。风电陆上基本已实现平价,海上风电平价节奏加快,行业有望熨平周期、成长性持续强化。 电力设备与工控:低压电器国产化替代趋势显著,行业集中化和产品智能化趋势明显。特高压作为解决新能源消纳的主要措施之一,未来有望随电网投资上升带来2-3年的业绩弹性。电网走向智化化与数字化,既是行业技术趋势也是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由之路。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政策不达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致价格超预期下降。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1 仓位稳定高位,仍处超配水平 1.1.电新持仓稳定高位,行业龙头仍为配置重点 电新板块2021Q4基金持仓维持高位,仍处超配水平。基金2021年报已经披露完毕,从中信一级行业分类来看,电新行业持仓比重从2021Q3的12.43%提高到2021Q4的14.07%,相较于中信电新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电新股持仓处于超配水平。考虑到行业分类的一些误差,我们针对电新行业的304支股票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21Q4电新板块持仓占比从上季度的20.14%小幅上升至20.80%,相较于电新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电新股持仓仍稳定维持在超配水平。 新能源发电板块小幅上升,电力设备与工控和新能源汽车板块基本稳定。分板块来看,新能源发电持仓占比从2021Q3的6.04%上升至2021Q4的6.57%;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从2021Q3的1.59%小幅下降至1.57%;新能源汽车基本维持上季度的高配置水平,从12.83%小幅下降至12.82%。电新行业整体持仓从20.14%小幅提高至20.80%。 持仓公司数量减少,集中度提高。2021年四季度以来,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市值保持稳定,Q4持仓市值为7227.38亿元,环比微降1.1%。2021Q4基金持仓电新板块公司174家,较上季度191家环比减少8.9%。从持仓市值前十的公司来看,2021Q4的集中度有所提高, TOP10持仓市值比重占电新行业公司比重为61%,环比增加2.79pcts;若从TOP20持仓市值来看,则占电新总基金持仓市值的78.37%,环比增加3.51pcts。 减持中游环节,聚焦新能源车板块和光伏板块龙头。2021年新能源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产业链基本面情况持续向好,尤其是新能源车下游需求爆发、产业处于历史性高景气,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市值环比上浮。四季度末以来锂电、光伏产业估值调整,基金配比有所下滑。从加减仓排名情况来看,新能源车中游材料环节相对弱化,市场资金有进一步向能源汽车板块和光伏板块龙头集中的趋势。 1.2. 光伏和新能源车维持高景气度,强势引领基金持仓 光伏和新能源车两大板块继续引领基金持仓。从前十名基金持仓市值企业变动来看,总体格局较为稳定,宁德时代和隆基股份稳居前二,亿纬锂能反超阳光电源回到第三。除此之外,一体化光伏组件公司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进入前十,锂电材料环节天赐材料和赣锋锂业退出前十。以基金持仓市值测算,电新板块持股中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合计占比达到了92.43%,仍引领板块持仓。 新能源汽车:板块持仓小幅收缩,仍维持较高水平。四季度来看,亿纬锂能、比亚迪大幅增持,璞泰来跻身前十,持仓状况较上季度小幅回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电池龙头公司更受青睐。从集中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金持仓的集中度有所上升,前十名基金持仓占比为80.05%,环比增长4.91pcts。 新能源发电:需求持续向好,景气度提升。集中度有明显提高,前十名持仓市值占比达到82.85%,环比上升6.47Pcts。从具体排名来看,隆基股份仍稳居首位,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保持第二,一体化光伏组件公司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受市场青睐,排名上升至第三、第四。 电力设备和工控:总体持仓略有回落。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在三季度上行,四季度以来持仓则稍有回落。汇川技术和正泰电器稳居前二,三星医疗、中际旭创、湘电股份跻身前十,公牛集团、东方电气、天融信退出前十。集中度大幅提高,从三季度的74.62%上升至四季度85.12%,环比增长10.5pct。 2 新能源汽车:黄金时代,未来已来 2.1.2021年全球车市回顾 中国新能源车产销显著提升,全年整体超预期。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累计产量实现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0%;累计销量实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0%。其中,2021年12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产销量分别为51.8万辆和53.1万辆,环比增长6.7%和11.1%,同比增长120.0%和113.9%,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量均保持高速增长。 1-12月国内新能源厂商批发和零售渗透率分别为15.7%和14.8%,较2020年全年渗透率提高了9.9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12月国内新能源车厂商批发和零售渗透率分别为21.3%和22.6%,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量均保持高速增长,批发零售渗透率突破20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欧洲缺芯影响逐渐缓解,新能源市场稳定发展。2021年,欧洲主要新能源车市销量同比延续高增长趋势。参考EV sales统计的7个主要车市的12月销量数据,结合主要车市销量在欧洲总体新能源车市场占比约78%,预计欧洲2021年新能源车12月份销量近27.8万辆,同比降低1.9%。德国市场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66.58万辆,同比增长64.51%;法国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30.62万辆,同比增长62.72%;英国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32.48万辆,同比增长88.54%;挪威市场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15.19万辆,同比增长43.93%;瑞典市场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13.45万辆,同比增长50.05%;西班牙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4.28万辆,同比增长34.92%;意大利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10.38万辆,同比增长105.8%。整体上,欧洲地区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显著。 从渗透率来看,欧洲各国12月渗透率维持同比高增长趋势,环比增长放缓。7国2021年全年新能车渗透率达到20%,同比提升8%,其中北欧挪威、瑞典渗透率增长较快,南欧意大利、西班牙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欧洲市场缺芯情况得以缓解,逐渐走出传统淡季,2022年有望出现高增长态势。 美国新能源市场销量稳定,政策推动电动化进程。2021年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达62.75万辆,同比增长93.7%。12月单月美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7.7万辆,同比增长76.8%,环比增长28.9%。从渗透率上看,2021年12月渗透率达6.1%,较11月提升了0.48个百分点,较2020年12月提升了3.48个百分点。随着美国新能源车相关政策的推进,2022年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电动化进程随之加快。 2.2.政策:中美欧共振,补贴退坡推进市场向产品驱动型转变 中国:政策退坡,补贴方式逐步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短期补贴如期退坡,长期电动化趋势不改。根据四部委21年12月末印发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20%,对于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2022年要注重调结构、调能量密度、实现总量增长和保证传统车销量稳定。第一是锁定200万目标;第二是调结构,调能量密度。通过政策补贴方式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有助于保证乘用车高端车型能拿到补贴、实现总量增长和保证传统车销量稳定的作用,同时促进合资品牌发展新能源车的热情走高。 优质供给持续增加,产品驱动提速。2021年以来,有超40款涵盖SUV、轿车和微型车类别的车型陆续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上市。2022年,优质供给将会持续增加,加速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产品驱动。 欧洲:严格供给端碳排要求,驱动车企电动化进程加速 欧洲针对乘用车设定了特定的碳排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标准逐渐严格。电动车如BEV碳排为0可显著降低企业平均碳排。此外,欧洲为促进电动车的发展,对碳排放<50g/km的车型设定超级乘数,本质上是加大电动车在和燃油车计算平均碳排的权重。 欧洲政策退坡幅度不大,且已退坡国家销量未见大幅减少。欧洲销量主力为德法英,2022年补贴政策变化如下: 德国:单车补贴延长一年至2022年底,随后计划对有资格获得支持的车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现行政策为20年6月开始,1)BEV:售价4万欧以下的补贴9000欧,4万欧以上补贴7500欧;2)PHEV:售价4万欧以下补贴6750欧,4万欧以上补贴5625欧。 法国:21年7月单车补贴退坡1000欧,22年7月再退坡1000欧。现行政策为21年7月开始,1)BEV:售价4万欧以下的个人购买补贴售价的27%,上限6000欧,4万欧以上补贴2000欧;2)PHEV:补贴1000欧。从法国今年下半年看,退坡1000欧后,销量未见大幅减少。 英国:现行补贴政策期限为2018-2023年。具体为低于50g/km,售价低于5万英镑,续航>112km,补贴购置价的35%,补贴上限为3000欧 美国:联邦补贴法案落地在即,新车型成长潜力巨大 大部分企业补贴如期退坡,未来需求高涨。美国联邦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始于2009年,补贴方式为税收抵免,上限为7500美金。单一车企补贴总车辆达20万辆时,在1年内退坡完毕。目前,特斯拉、通用已达到20万辆限制,处于无联邦补贴状态,福特还未达上限。从电动车销量来看,21年1-11月全国实现55万辆电动车的销售,同增97%,未来需求潜力明显。 单车补贴政策提案已走至最后一步,落地在即。自21年3月发酵以来,美国单车补贴政策提案目前已经走至最后一步,提交给参议院表决,若参议院顺利通过,将交由总统签字生效。具体补贴方案如下:对符合要求的电动车提供7500美元的单车补贴;额外为在工会工厂组装的电动车(通用、福特、Stellantis)补贴4500 美元;电池包(电芯+PACK)组件超过50%在美国生产再补贴500美元。政策落地后,预计最高单车可获1.25万美金补贴 2.3.展望:2025年全球销量或突破2500万辆 全球电动化趋势明确,2025年销量有望破2500万辆,四年CAGR达39%。电动化大时代已至,新能源车将是未来10年科技领域最为关键的赛道,正在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关键技术加速融合。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中国、欧洲、美国在政策端加速推动电动化发展,而在产品端,优质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电动化的产品驱动正蔓延全球。在此基础上,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1060万辆,同比增长41%,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2500万辆,四年复合增速约39%,其中: (1)中国: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352万辆,同比增长157%,预计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可达600万辆,同比增长70%。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1100万辆,四年CAGR35%。从中长期来看,一方面,2021-2022年双积分趋严,补贴延期将有利于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发展;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国已进入产品驱动的黄金时代,随着不同级别,不同价位面向不同细分人群的新能源车选择多样化,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我们预计2025年电动车销量有望达1100万辆,四年CAGR达35.1%,新能源车渗透率将有望超39%。 (2)欧洲:主要车企全生态布局新能源,欧洲市场接棒中国后半程发力。2021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约227万辆,同比增长66%,预计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可达318万辆,同比增长40%,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约870万辆,四年CAGR40%。碳排放政策倒逼欧洲新能源车市场生长,众车企电动化战略频亮剑。大众平台化战略引领传统车企转型,并再次上调电动化目标,到2030年,将把欧洲电动汽车的份额从之前计划的35%增长到70%。除大众外,包括奔驰、奥迪、沃尔沃等车企纷纷加大投资规划,加速自身在平台化车型的开拓,随各大车企对新能源车产能的加大投入及新型车型的持续研发,未来欧洲新能源车无论是车型数量还是销量均将进入快速增长期。我们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约870万辆,四年CAGR40%,渗透率超35%。 3 新能源发电:风光渐好,景气回升 3.1.光伏:各环节价格松动,行业景气回升 2022年,硅料、硅片生产企业持续开工扩产导致产能陆续释放,供求关系有望趋松。自2021年12月至今,硅料价格开始向下调整,最新价格较最高点累计跌幅15%。主要原因是2021Q4开始,前期扩产的硅料产能陆续释放,其中:通威乐山新增20万吨产能,其中10万吨已启动建设,计划2022年底建成投产;大全新能源在包头扩产项目一期建设10万吨/年高纯多晶硅+1000吨/年半导体多晶硅,预计在2022年一季度开工建设,并于2023年二季度建成投产;保利协鑫徐州在建3万吨颗粒硅项目预计2022年后半年开始投产。2022年下半年以通威、协鑫、新特能源为首的传统多晶硅企业的新产能将密集投产,硅料供需紧平衡随之结束;2023年叠加多晶硅新军产能陆续投产,届时多晶硅供应过剩或难以避免。 2022年上半年,考虑到硅料产能释放节奏,能耗双控及产线检修影响,硅料新增有效产能有限,叠加下游刚性装机需求,硅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或将高位震荡;随着上游头部厂商扩产产能的逐步释放,预计2022年上半年末,硅料供需紧平衡状况将得到缓解,价格或将迎来拐点,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到2022年下半年,硅料企业扩产项目陆续达产,除满足下游刚性装机需求外,硅料或将小有余量。 各环节价格博弈结果逐渐明晰:下游需求火热带动硅片价格短期回升,带动1月玻璃硅基组件电池片价格略有上扬。从下游光伏需求侧来看,尽管全球光伏组件售价从去年下半年出现上涨,印度从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的零关税窗口期推动印度光伏组件进口量不断增加,在2021年11月进口高达2GW的光伏组件。目前印度的发电厂正在利用零关税窗口期,努力完成建设因2021年新冠疫情而被迫推迟的项目。同时在2022Q1,为提前布局夏季新增装机需求,缓解2021年Q3Q4因新冠疫情导致的项目运营资本积压,印度市场在维持组件高进口量的同时正向盈利能力更高的大尺寸组件和双面光伏技术快速转型。日本、波兰等西方国家光伏储能政策的补贴退坡引起的抢装潮也促进了海外装机需求的增长。 受21年下半年取消光伏压延玻璃产能置换的政策影响,玻璃厂商快速扩产,以量换价。玻璃价格从21年年初40元/平米的价格高点快速回落至年中的23元/平米.22年1月3.2mm玻璃均价从2021年年底的25.5元/平米微调至26元/平米、2.0mm玻璃均价一直稳定在20元/平米。根据硅业分会口径数据,以2021年10月为拐点,截至2022年1月19日,多晶硅料(致密料)价格持续下跌,降幅达12%,但在当月价格略有回调。受硅料环节短期涨价影响,中下游价格陆续调整,供应链上游开始涨价,然而组件端考量需求、终端接受度,价格尚未出现大幅调整,目前1月执行价格以前期订单交付为主,其中国内一线厂家主流交付价格尚未出现明显调整,仅少数厂家预期现货价格调涨约每瓦2-3分人民币,166 单玻价格约每瓦1.8-1.85元人民币,500W+单玻组件价格约每瓦1.88-1.9元人民币。而低价区段略微调整,二线厂家166单玻交付价格约每瓦1.81-1.83元人民币,500W+单玻组件价格约每瓦1.83-1.85元人民币。根据通威最新报价显示,2021年10月210mm单晶PERC电池单价上调至1.12元/瓦,环比8月低的公告,电池片上涨0.08元/W;166mm单晶PERC电池分别上涨0.06元/w,158.75mm单晶硅电池价格保持不变。电池片价格出现上行与下游市场需求出现增长相对应,是光伏产业链释放出的明显积极信号。我们判断,明年硅料供给仍处于偏紧状态,但硅料新产能释放后,为激发更多的下游需求,预计硅料与组件价格会回落。由于终端需求锚定IRR,因此即使组件价格无法降低至1.6元/W,预计明年需求也将在1.8元/W大规模启动。我们测算,组件由2元/W回落至1.8元/W时,全国平均IRR提高1pct,近半数省级行政区地面电站IRR已超过5%。 从国内全年需求来看:光伏发电集中式与分布式共同推进,户用装机占比显著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53GW,较2020年增长9.95%。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约29GW,约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5%,历史上首次突破50%。2020年全国新增集中式光伏装机32.68GW,2021年同比降幅达36%。不完全统计,各省光伏电站配置规模(包括部分风电)合计89.28GW,已公布大基地规模超过60GW。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累计纳入2021年国家财政补贴规模户用光伏项目装机容量为21.59GW,占总装机比重约41%。 从海外需求来看,2022年上半年硅料价格下降、组件价格下降对装机需求的刺激将首先表现在海外市场上。因为海外本身对组件价格微涨接受度较高,且很多海外项目2021年因为新冠变异株疫情的肆虐还在继续延期,预计在2022年随着民众疫苗接种和疫情有效控制下,并网的需求重新变得比较迫切。参考PV Tech消息,全球光伏项目招标价格不断走低,2021年沙特光伏招标单价达到1.04美分/kwh。当前欧洲大型光伏项目的预期内部收益率(IRR)已从前期的10%下调至5-6%,低点甚至可达4%。 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景气上行。2020年9月17日,欧盟宣布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从32%以上提升至38%-40%;由于在减排目标的倒逼下,未来欧洲碳减排减排目标或提升至60%,因此未来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持续提升至约42%-44%的水平。美国方面,在2021年4月22日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总统拜登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50%-52%,并在电力、交通和其他领域进行重大转型,在2035年实现无碳电力、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随着多国明确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目标,各国光伏装机容量有望快速提升。经历油价暴跌和疫情两轮冲击,全球油气产能收缩明显。2020-2021年欧洲经历冷冬,天然气库存快速消耗,降至历史低位。2021年欧洲来风条件恶化,风电供给较之前两年明显下降。俄罗斯-欧洲天然气管道输气量位于低位,且较为不稳定。能源危机下欧洲国家更加倾向于提升清洁能源在能耗中占比,光伏装机具有巨大潜在空间。美国民用电电价显著高于工商业用电,且处于长期上行通道,分布式光伏竞争力强。由于分布式多具备“自发自用”的特点,在居民电价较高的情况下,发展分布式有助于降低居民生活成本。2021Q3,美国光伏PPA电价相较2018Q4提高约14%,而当前组件价格水平与2019年初较为接近,因此我们判断美国光伏装机对组件价格接受度较高。 光伏装机弹性较大,2022年行业景气逐渐递增,全年需求预期保持稳定增速。回顾历史,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全年装机最终依然超出预期,显示出行业需求顽强的韧性。2022年上半年随着硅料产能释放,随着硅料价格下行和组件价格下行,海外需求将首先爆发。国内在大基地和户用侧两个维度支撑下需求韧性较强,预测今年下半年硅料价格下跌到20万、组件价格下跌到1.8元/w以下,国内需求将会大量起量。美国和欧洲电价IRR上行,会提升光伏价格容忍度。在产业链和海外政策光伏利好的边际变化下,我们认为2022年行业景气度逐渐递增,需求震荡上行,基本面存在强支撑。结合上述判断,我们维持对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230GW以上的判断。 3.2.风电:成长之路,价值重估 3.2.1 行业整体:经济性凸显,成长性强化 历史上风电装机受政策影响呈现一定的周期波动。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风电经历了国家“乘风计划”、“双加工程”、“国债项目”的培育以及技贸合作项目的示范,风电特许权项目的促进,并在2006年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迎来了大发展,于2010年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累计装机容量约4.5GW,第一次成为全球风电装机第一大国。自2010年开始,中国每年稳居风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的位置,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1年保持全球第一。2020年达到了第二次高峰,主要是由于补贴政策的调整所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超过 54GW,新增并网容量72GW,创历史新高;累计装机容量2.9亿千瓦,累计并网容量2.8亿千瓦。 大型化降本节奏加快,风电经济性增强。2021年初至今风机大型化和轻量化进程加速,风机价格大幅下降,当前陆风主流价格大致在2,200-2,400元/kW,海风最低报价已降至3548元/KW(含塔筒)。风机的大型化又带来了风场BOM成本的下降。在建设成本大幅下降、平价时代项目收益率不降反升的背景下,2021年国内风电招标量约60GW,同比增长超90%。 自下而上的经济性驱动需求,行业内生动力增强。2021年是国内陆上风电行业的平价元年,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据我们测算,以III类资源区50MW项目为例,假设:1)陆上风电发电利用小时数为2000h,光伏为1150h;2)陆上风电单位建造成本降至6500元/千瓦,光伏当前单位建造成本为4000元/千瓦;3)折旧年限为20年,建设周期为1年。测算得出当前价格水平下,陆上风电项目全资本金的IRR约为8.0%,光伏项目的IRR约为6.2%,阶段性的陆上风电项目收益率要高于光伏。因此2021年行业招标量的大幅放量基本源于投资成本下降带来的风场收益率提升,即自下而上的经济性驱动。 大型化进程提速是本轮降本的主要推动力。风电机组大型化是降低风电的度电成本的主要方式,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三条:1)摊薄单位零部件用量和采购成本,单GW风机的铸件耗量已经从2.5万吨下降至2万吨,塔筒配套量已经从12万吨下降至8万吨;2)摊薄非风机成本,即随着风电机组数量减少,在基础、电缆、安装及运营上的单位投入都会降低;3)提升发电小时数,在同等风速情况下,叶片更长,扫风面积更大,发电量也相应增大;塔筒越高、切变值越大,风能利用价值也越大。 据CWEA统计,2020年国内陆上风电场主流机型单机容量已提高到2.0MW-2.9MW (最大为 5MW),陆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达到2.6MW,较2010年提升 76%;海上风电场主流机型单机容量已达5.0MW以上(最大为10MW),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达到4.9MW,较2010年提升85%。而从2021年的招标情况来看,陆上机组单机容量基本在3MW以上,低风速区域也出现4.65MW-182、5.0MW-191级别的大容量机组,中高风速区域项目的投标中出现5.0MW、5.2MW机型,大型化趋势明显加快 3.2.2 海风:趋势清晰,前程远大 长期看,海上风电可开发资源量充足,且靠近用电负荷地。据《中国近海的风能资源》统计,从粤东到浙江中部近海年平均风速达8m/s,台湾海峡最大8-9m/s,浙北到长江口7-8m/s,江苏近海6.5-7.5m/s,渤海和黄海北部为5.8-7.5m/s。根据《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我国水深5-50米海域的海上风能资源可开发量为5亿千瓦,50-100米的近海固定式风电储量2.5亿千瓦,50-100米的近海浮动式风电储量12.8亿千瓦,远海风能储量9.2亿千瓦。总体来看,我国海风潜在可开发资源量丰富。此外,由于海风资源分布的临近省份多为经济发达、用电量较大的地区,因此较容易解决消纳的问题。 中期看,主要省份“十四五“规划明确,或可支撑60GW海风装机。目前,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已公布较为明确的“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一方面在量上,预计“十四五”期间各省份的规划将支撑60GW左右的装机规模;另一方面,从各省规划来看,已经描摹出较为清晰的海上风电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风机大型化,风场规模化、产业集群化,近海向深远海推进、固定基础变漂浮式平台。 短期看,平价进程提速,2022年招标量或达15GW。我们认为海风可类比平价前的光伏。今年是平价元年,从当前招投标价格来看,占比最大的主机价格降幅相当瞩目。当前平价提速打开向上空间,结合产业链调研情况和公开数据统计,预计22年海风装机触底约6-8GW,招标量大幅增长或达15GW。 4 电力设备与工控:结构性机遇凸显,工控中长期成长稳健 4.1.电力设备 为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国南网“十四五”电网投资规模大幅提升。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用电负荷结构变化等因素导致电网结构复杂性大幅提高,电网加速升级改造的需求显著提升。国网方面,2022年电网计划投资将达5012亿元,为国家电网年度电网投资计划首次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4%。南网方面,“十四五”期间,南网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较“十三五”增加51%;年均投资额为1340亿元,较投资额最高年度的2019年同比增加27%,以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化电网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十四五”国网特高压投资超预期,产业链上下游有望高度受益。“十三五”期间的投资全国口径约3000亿,国网投资约2700亿元。“十四五”期间,国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总投资3800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大幅增长;2022年,国网计划开工“10交3直”,规划翻番,交直流特高压建设规模均超市场预期。特高压作为电网新基建重点环节,特高压建设投资规模庞大,逆周期拉动投资的效果明显,其涉及的产业链环节众多,除高压电气开关设备、换流阀、线缆、变压设备等硬件需求将显著扩容外,依托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智能化终端、智能芯片等需求也有望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南网和国网对配电侧及智能化改造越发重视。“十三五”期间,南网累计完成配电网投资3031亿元,配电网的网架结构逐步得到加强,供电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十四五”期间,南网配电网侧投资预计上升至3200亿元,投资占比近50%,从而促进配电网更新改造和智能设备升级迭代。国网“十四五”期间计划加大中压配电网智能终端部署、配电通信网建设和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并向低压配电网延伸。 特变、许继、平高、西电等有望受益于一次关键设备需求提升。十四五期间,配网侧投资占比有望提升,变压器、开关柜等为配网侧核心一次设备,有望迎新增需求。根据国网2021年招标结果,变压器的中标份额排名前列的企业为山东电力、特变电工、常州东芝;开关柜的中标份额排名前列的企业为山东泰开、许继电气、上海平高。一次设备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但市场空间巨大且代表性企业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有望受益于行业需求提升。 二次设备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南瑞、许继、四方、思源。二次设备壁垒较高,根据2021年国网前四批招标份额统计,变电站二次设备中,南瑞及其子公司继保合计份额占到保护、监控市场40%,思源、许继、四方等中标比例均保持前列。除此之外,智洋创新、宏力达、杭州柯林等民企凭借高性价比、及时响应等优势,逐步由区域市场向全国区域扩展。 “一二次融合”设备市场需求、行业渗透率提升,未来发展空间较大。智能配电网建设及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同时需要配电自动化终端等二次设备和配电开关等一次设备,但传统一二次设备之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接口不匹配,兼容性、扩展性、互换性差,一二次厂家责任纠纷等。一二次融合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在反应速度、诊断准确率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一二次融合设备主要为智能柱上开关(架空线路)、智能环网柜(地下电缆)。 数据采集是万物互联的基础,终端设备智能化潜力巨大。预计2022年将迎来智能电表新一轮换表周期来临,换表需求约7亿只,所需智能芯片根据单表价值量60元/只测算,未来市场空间有望突破400亿元。除了智能电表外,开关设备、指示器等其他终端智能化的渗透空间巨大,且产品价值量较智能电表大幅提升,预计未来35亿只终端的智能化改造存在超1500亿元的市场空间,将为相关公司带来较大业绩弹性。 低压电器需求有望增长,优质龙头长期受益。发电侧光伏、风电占比提升迅速,预计2025/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量为10.95/18.25亿千瓦,2020-2025年CAGR为15.62%,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将带动低压电器需求高涨。此外,随着配电智能化趋势和低压电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低压电器产品的需求上升,低压电器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低压电器需求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纺锤型发展。目前S1/S2/S3市场占比约20%/30%/50%,呈现金字塔型结构,未来中端市场不断扩大,需求结构向纺锤型发展。此外,低压电器厂商数量不断下降,内资优质企业加速崛起。预计至2045年低压电器行业厂商数量有望下滑至20-30家,同时外资企业市场份额逐渐下降;以正泰、良信为代表的本土民营企业在中高端市场的多个应用领域不断实现进口替代。 国网呈现强示范作用,综合能源服务重视度显著提升。国网明确将综合能源服务地位提升至国网第二主业,计划2025/2030年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实现营收800/3000亿元,2020-3030年CAGR超30%。根据中电联数据,2020-2025年综合能源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0.8-1.2万亿元,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1.8万亿元,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4.2.工控 2021Q3,OEM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根据MIR数据,即使受到芯片缺货和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21Q3 OEM市场仍保持较高增速,规模为282亿元,同比增长21%。项目型市场实现小幅正增长:由于大宗原材料涨价、能耗双控的影响,项目型市场整体增速不如OEM型市场。根据MIR数据,2021Q3项目型自动化市场规模为448.5亿元,同比增长1.5%,2021年项目型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1716亿元,同比增长10%。 PMI持续保持回升,下游景气度有望回暖。工控下游的工业企业投资逻辑为PMI-工业企业利润-存货,PMI可被视作工控景气度的前瞻指标。自2021年11月PMI指数重回荣枯线以上,12月PMI指数继续保持稳定上涨,达50.3%。作为工控景气度的前瞻性指标,PMI指数持续回暖,表明工控下游需求正不断回暖,有望驱动对上游工控产品的需求增长。 2021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稳定,工业企业利润保持高水平。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9.6%,两年平均增长6.1%。随着振作工业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12月较11月环比增长0.42%。2021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较2020年上升3.0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8%,上升2.9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上升的同时,企业利润也保持较高水平。2021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增速延续较高水平。 工控需求长期向好,进口替代加速。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生产线自动化率仍较低,随着人口红利逐步转为工程师红利及生产精度等要求的提升,提高产线自动化水平成为必然趋势,将驱动工控产品迎来广阔的增长空间。从下游结构来看,工控下游覆盖面较广,纺织等传统行业在疫情恢复后将保持稳中有增,双碳背景下以锂电、光伏、半导体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资本开支高企,维持较高景气度。此外,经历多年沉淀积累,内资优质工控企业与外资一线企业的技术差距正加速收敛,并凭借高性价比、快速交付、灵活响应等本土化优势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正加速由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渗透,订单、业绩增速持续远超行业。 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倒逼“智能制造”发展。新生代工人难以接受低工资和恶劣的用工环境,以及中国人口持续低增长,意味着廉价劳动力时代开始衰减。1996-2020年,制造业平均工资从5,642元攀升至82,783元。自动化率的提升能够让传统产业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逐步转化为对技术红利的依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效率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制造业自动化率提升具备必然性 细分产品成长性分化,关注高景气成长领域。 1)国产小型PLC已逐渐突破技术壁垒。2020年小型PLC市场规模为63.4亿元,同比增长22%,占PLC总体规模48.77%。以信捷电气、汇川技术等代表的优质内资在小型PLC市场已率先突破。 2)节能需求下,高效电机为变频器带来新增量。2019年变频器市场规模达到495亿元,同比增长4.7%。《电机能效提升计划》提出2023年高效节能电机年产量达1.7亿千瓦、在役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20%以上,高效电机需1:1配备变频器,目前我国异步电机中只有小部分匹配了变频器,行业未来增量空间巨大。 3)新兴行业需求高涨,伺服系统进口替代已加速。伺服系统在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伺服系统处于市场成长期,2020年市场规模达202亿元,同比增长17%,未来智能制造对伺服系统的需求将持续高涨。伺服系统主要市场仍被外资占据,随着本土厂商在产品技术及市场推广上的提升,汇川技术、雷赛智能等优质内资品牌加速国产化进程,增速远超行业均值。 国产替代加速进行,优质内资成长性佳。 1)国内工控行业格局不断优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规模较小、研发实力较弱的工控企业难以凭借规模化效应来降本增效;实力较强的工控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客户、品牌壁垒进一步加固。行业格局方面,2015-2019年,低压变频器CR5从39%提升至62%;伺服系统CR5从59%提升至68%;小型PLC CR5从70%提升至77%。 2)工控主要市场份额仍被外资占据,内资厂商成长空间充足。目前国内工控行业仍以进入市场较早、实力雄厚的日系、欧美系等外资厂商为主导,内资厂商加速追赶。从细分产品国产化率来看,2019年变频器、伺服系统、PLC的国产化率分别为33%、27%、8%,内资厂商仍处于成长早期阶段,远低于外资市场份额,成长性充足。 5 投资建议 新能源车 从当前业绩预告来看,众多标的业绩超预期,2022年已回归20X/30X估值,再次重申新能车是高增长高确定性赛道,中美欧有望持续共振,强Call当前布局时点。长期来看,电动车十年黄金赛道上,中国锂电产业链具备高成长性,投资价值持续凸显,我们建议对电动车板块超配,并重点推三条主线: 主线1:长期竞争格局向好,且短期有边际变化的环节。重点推荐:电池环节的【宁德时代】、隔膜环节的【恩捷股份】、热管理的【三花智控】、高压直流的【宏发股份】等,建议关注【法拉电子】、【中熔电气】等。 主线2:4680技术迭代,带动产业链升级。4680目前可以做到210 Wh/kg,后续若体系上使用高镍91系和硅基负极,系统能量密度有可能接近270Wh/kg,并可以极大程度解决高镍系热管理难题。重点关注:大圆柱外壳的【科达利】、【斯莱克】和其他结构件标的;高镍正极的【容百科技】、【当升科技】、【芳源股份】、【振华新材】、【长远锂科】、【华友钴业】、【中伟股份】、【格林美】;布局LiFSI的【天赐材料】、【新宙邦】和碳纳米管领域的相关标的。 主线3:看2-3年维度仍供需偏紧的高景气产业链环节。重点关注:隔膜环节【恩捷股份】、【星源材质】、【沧州明珠】、【中材科技】;铜箔环节【诺德股份】、【嘉元科技】、【远东股份】;负极环节【璞泰来】、【中科电气】、【杉杉股份】、【贝特瑞】、【翔丰华】等。 换电建议关注:【山东威达】、【协鑫能科】、【瀚川智能】、【科大智能】、【展鹏科技】等。 光伏 上游原材料产能释放,供应链价格下行带动需求放量,重点关注: 1)【组件一体化】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中来股份等; 2)2022年受光伏+储能高景气度双线拉动的【逆变器环节】阳光电源、固德威、锦浪科技、德业股份、科士达、盛弘股份、上能电气等; 3)【热场环节】的金博股份、天宜上佳、楚江新材等; 4)【玻璃环节】的福莱特、信义光能等; 5)【EVA环节】的福斯特、海优新材、赛伍技术、东方盛弘、联泓新科等。 风电 建议关注: 1)壁垒高、格局好,且具有产品结构升级逻辑的海缆环节,东方电缆、亨通光电、中天科技等; 2)盈利能力相对稳定,受益海风价值量提升的塔筒/管桩环节,天顺风能、海力风电、天能重工、大金重工等; 3)市场地位和大型化配套能力领先的零部件龙头,金雷股份、恒润股份、广大特材、日月股份、振江股份等; 4)具有较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大机型研发生产能力的整机厂,运达股份、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等。 电力设备与工控 1)低压电器国产化替代趋势显著,行业集中化和产品智能化趋势明显,重点推荐良信股份;建议关注正泰电器、天正电气、众业达、宏发股份等; 2)特高压作为解决新能源消纳的主要措施之一,未来有望随电网投资上升带来2-3年的业绩弹性,推荐特变电工;建议关注平高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中国西电、思源电气、四方股份、保变电气、长缆科技、长高集团等; 3)电网走向智化化与数字化,既是行业技术趋势也是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由之路,推荐威胜信息;建议关注国电南瑞、思源电气、许继电气、国网信通、四方股份、宏力达、亿嘉和、申昊科技、杭州柯林、南网能源、涪陵电力、金智科技、华自科技等。 4)工控方面,重点推荐汇川技术、麦格米特、雷赛智能、鸣志电器;建议关注信捷电气、伟创电气、正弦电气等。 6 风险提示 1)全球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若全球疫情反复,影响供需两端,则行业增长可能受限; 2)政策不达预期:各主要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若不及预期,则新兴产业增长将放缓; 3)行业竞争加剧致价格超预期下降:若行业“玩家”数量增多,竞争加剧下,价格可能超预期下降。 相关报告 1、新能车年销量超350万,海风迈向平价“大”时代【民生电新·周观察·20220116】 2、碳碳热场深度:22年供给边际宽松、第二增长曲线提升行业成长性【民生电新】 3、低谷期已过,看好春节前后光伏需求快速提升【民生电新】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第一线最深度研究 期待与您的交流 民生电新 邓永康:S0100521100006 李京波:S0100121020004 郭彦辰:S0100121110013 王一如:S0100121110008 李 佳:S0100121110050 叶天琳:S010012112002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咬定青山,行则将至——2021Q4基金持仓分析 报告摘要 ■电新持仓稳定高位,行业龙头仍为配置重点 2021年四季度电新板块持仓占比从上季度的20.14%小幅上升至20.80%,相较于中信电新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电新股持仓依然稳定维持在超配水平;分板块来看,新能源发电从2021Q3的6.04%上升至2021Q4的6.57%;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从1.59%小幅下降至1.57%;新能源汽车维持上季度的高水平配置,从12.83%小幅下降至12.82%。 ■光伏和新能源车维持高景气度,强势引领基金持仓 2021Q4以来,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市值保持稳定,Q4持仓市值为7227.38亿元,环比微降1.1%。2021Q4基金持仓电新板块公司174家,较上季度191家环比下降8.9%。从持仓市值前十的公司来看,Q4的集中度有所提高, TOP10持仓市值比重占电新行业公司比重为61%,环比增加2.79pcts;若从TOP20持仓市值来看,则占电新总基金持仓市值的78.37%,环比增加3.51pcts。以基金持仓市值测算,电新板块持股中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合计占比达92.43%,仍引领板块持仓。 ■展望 新能源车: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下,中国、欧洲、美国在政策端加速推动电动化发展;产品端,优质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电动化的产品驱动正蔓延全球。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1060万辆,同比增长41%,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2500万辆,四年复合增速约39%。 新能源发电:在产业链和海外政策光伏利好的边际变化下,我们认为2022年行业景气度逐渐递增,需求震荡上行,维持对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230GW以上的判断。风电陆上基本已实现平价,海上风电平价节奏加快,行业有望熨平周期、成长性持续强化。 电力设备与工控:低压电器国产化替代趋势显著,行业集中化和产品智能化趋势明显。特高压作为解决新能源消纳的主要措施之一,未来有望随电网投资上升带来2-3年的业绩弹性。电网走向智化化与数字化,既是行业技术趋势也是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由之路。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政策不达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致价格超预期下降。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1 仓位稳定高位,仍处超配水平 1.1.电新持仓稳定高位,行业龙头仍为配置重点 电新板块2021Q4基金持仓维持高位,仍处超配水平。基金2021年报已经披露完毕,从中信一级行业分类来看,电新行业持仓比重从2021Q3的12.43%提高到2021Q4的14.07%,相较于中信电新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电新股持仓处于超配水平。考虑到行业分类的一些误差,我们针对电新行业的304支股票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21Q4电新板块持仓占比从上季度的20.14%小幅上升至20.80%,相较于电新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电新股持仓仍稳定维持在超配水平。 新能源发电板块小幅上升,电力设备与工控和新能源汽车板块基本稳定。分板块来看,新能源发电持仓占比从2021Q3的6.04%上升至2021Q4的6.57%;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从2021Q3的1.59%小幅下降至1.57%;新能源汽车基本维持上季度的高配置水平,从12.83%小幅下降至12.82%。电新行业整体持仓从20.14%小幅提高至20.80%。 持仓公司数量减少,集中度提高。2021年四季度以来,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市值保持稳定,Q4持仓市值为7227.38亿元,环比微降1.1%。2021Q4基金持仓电新板块公司174家,较上季度191家环比减少8.9%。从持仓市值前十的公司来看,2021Q4的集中度有所提高, TOP10持仓市值比重占电新行业公司比重为61%,环比增加2.79pcts;若从TOP20持仓市值来看,则占电新总基金持仓市值的78.37%,环比增加3.51pcts。 减持中游环节,聚焦新能源车板块和光伏板块龙头。2021年新能源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产业链基本面情况持续向好,尤其是新能源车下游需求爆发、产业处于历史性高景气,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市值环比上浮。四季度末以来锂电、光伏产业估值调整,基金配比有所下滑。从加减仓排名情况来看,新能源车中游材料环节相对弱化,市场资金有进一步向能源汽车板块和光伏板块龙头集中的趋势。 1.2. 光伏和新能源车维持高景气度,强势引领基金持仓 光伏和新能源车两大板块继续引领基金持仓。从前十名基金持仓市值企业变动来看,总体格局较为稳定,宁德时代和隆基股份稳居前二,亿纬锂能反超阳光电源回到第三。除此之外,一体化光伏组件公司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进入前十,锂电材料环节天赐材料和赣锋锂业退出前十。以基金持仓市值测算,电新板块持股中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合计占比达到了92.43%,仍引领板块持仓。 新能源汽车:板块持仓小幅收缩,仍维持较高水平。四季度来看,亿纬锂能、比亚迪大幅增持,璞泰来跻身前十,持仓状况较上季度小幅回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电池龙头公司更受青睐。从集中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金持仓的集中度有所上升,前十名基金持仓占比为80.05%,环比增长4.91pcts。 新能源发电:需求持续向好,景气度提升。集中度有明显提高,前十名持仓市值占比达到82.85%,环比上升6.47Pcts。从具体排名来看,隆基股份仍稳居首位,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保持第二,一体化光伏组件公司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受市场青睐,排名上升至第三、第四。 电力设备和工控:总体持仓略有回落。电力设备与工控板块在三季度上行,四季度以来持仓则稍有回落。汇川技术和正泰电器稳居前二,三星医疗、中际旭创、湘电股份跻身前十,公牛集团、东方电气、天融信退出前十。集中度大幅提高,从三季度的74.62%上升至四季度85.12%,环比增长10.5pct。 2 新能源汽车:黄金时代,未来已来 2.1.2021年全球车市回顾 中国新能源车产销显著提升,全年整体超预期。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累计产量实现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0%;累计销量实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0%。其中,2021年12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产销量分别为51.8万辆和53.1万辆,环比增长6.7%和11.1%,同比增长120.0%和113.9%,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量均保持高速增长。 1-12月国内新能源厂商批发和零售渗透率分别为15.7%和14.8%,较2020年全年渗透率提高了9.9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12月国内新能源车厂商批发和零售渗透率分别为21.3%和22.6%,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量均保持高速增长,批发零售渗透率突破20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欧洲缺芯影响逐渐缓解,新能源市场稳定发展。2021年,欧洲主要新能源车市销量同比延续高增长趋势。参考EV sales统计的7个主要车市的12月销量数据,结合主要车市销量在欧洲总体新能源车市场占比约78%,预计欧洲2021年新能源车12月份销量近27.8万辆,同比降低1.9%。德国市场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66.58万辆,同比增长64.51%;法国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30.62万辆,同比增长62.72%;英国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32.48万辆,同比增长88.54%;挪威市场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15.19万辆,同比增长43.93%;瑞典市场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13.45万辆,同比增长50.05%;西班牙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4.28万辆,同比增长34.92%;意大利方面,2021年累计销量达10.38万辆,同比增长105.8%。整体上,欧洲地区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显著。 从渗透率来看,欧洲各国12月渗透率维持同比高增长趋势,环比增长放缓。7国2021年全年新能车渗透率达到20%,同比提升8%,其中北欧挪威、瑞典渗透率增长较快,南欧意大利、西班牙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欧洲市场缺芯情况得以缓解,逐渐走出传统淡季,2022年有望出现高增长态势。 美国新能源市场销量稳定,政策推动电动化进程。2021年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达62.75万辆,同比增长93.7%。12月单月美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7.7万辆,同比增长76.8%,环比增长28.9%。从渗透率上看,2021年12月渗透率达6.1%,较11月提升了0.48个百分点,较2020年12月提升了3.48个百分点。随着美国新能源车相关政策的推进,2022年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电动化进程随之加快。 2.2.政策:中美欧共振,补贴退坡推进市场向产品驱动型转变 中国:政策退坡,补贴方式逐步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短期补贴如期退坡,长期电动化趋势不改。根据四部委21年12月末印发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20%,对于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2022年要注重调结构、调能量密度、实现总量增长和保证传统车销量稳定。第一是锁定200万目标;第二是调结构,调能量密度。通过政策补贴方式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有助于保证乘用车高端车型能拿到补贴、实现总量增长和保证传统车销量稳定的作用,同时促进合资品牌发展新能源车的热情走高。 优质供给持续增加,产品驱动提速。2021年以来,有超40款涵盖SUV、轿车和微型车类别的车型陆续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上市。2022年,优质供给将会持续增加,加速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产品驱动。 欧洲:严格供给端碳排要求,驱动车企电动化进程加速 欧洲针对乘用车设定了特定的碳排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标准逐渐严格。电动车如BEV碳排为0可显著降低企业平均碳排。此外,欧洲为促进电动车的发展,对碳排放<50g/km的车型设定超级乘数,本质上是加大电动车在和燃油车计算平均碳排的权重。 欧洲政策退坡幅度不大,且已退坡国家销量未见大幅减少。欧洲销量主力为德法英,2022年补贴政策变化如下: 德国:单车补贴延长一年至2022年底,随后计划对有资格获得支持的车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现行政策为20年6月开始,1)BEV:售价4万欧以下的补贴9000欧,4万欧以上补贴7500欧;2)PHEV:售价4万欧以下补贴6750欧,4万欧以上补贴5625欧。 法国:21年7月单车补贴退坡1000欧,22年7月再退坡1000欧。现行政策为21年7月开始,1)BEV:售价4万欧以下的个人购买补贴售价的27%,上限6000欧,4万欧以上补贴2000欧;2)PHEV:补贴1000欧。从法国今年下半年看,退坡1000欧后,销量未见大幅减少。 英国:现行补贴政策期限为2018-2023年。具体为低于50g/km,售价低于5万英镑,续航>112km,补贴购置价的35%,补贴上限为3000欧 美国:联邦补贴法案落地在即,新车型成长潜力巨大 大部分企业补贴如期退坡,未来需求高涨。美国联邦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始于2009年,补贴方式为税收抵免,上限为7500美金。单一车企补贴总车辆达20万辆时,在1年内退坡完毕。目前,特斯拉、通用已达到20万辆限制,处于无联邦补贴状态,福特还未达上限。从电动车销量来看,21年1-11月全国实现55万辆电动车的销售,同增97%,未来需求潜力明显。 单车补贴政策提案已走至最后一步,落地在即。自21年3月发酵以来,美国单车补贴政策提案目前已经走至最后一步,提交给参议院表决,若参议院顺利通过,将交由总统签字生效。具体补贴方案如下:对符合要求的电动车提供7500美元的单车补贴;额外为在工会工厂组装的电动车(通用、福特、Stellantis)补贴4500 美元;电池包(电芯+PACK)组件超过50%在美国生产再补贴500美元。政策落地后,预计最高单车可获1.25万美金补贴 2.3.展望:2025年全球销量或突破2500万辆 全球电动化趋势明确,2025年销量有望破2500万辆,四年CAGR达39%。电动化大时代已至,新能源车将是未来10年科技领域最为关键的赛道,正在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关键技术加速融合。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中国、欧洲、美国在政策端加速推动电动化发展,而在产品端,优质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电动化的产品驱动正蔓延全球。在此基础上,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1060万辆,同比增长41%,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2500万辆,四年复合增速约39%,其中: (1)中国: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352万辆,同比增长157%,预计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可达600万辆,同比增长70%。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1100万辆,四年CAGR35%。从中长期来看,一方面,2021-2022年双积分趋严,补贴延期将有利于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发展;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国已进入产品驱动的黄金时代,随着不同级别,不同价位面向不同细分人群的新能源车选择多样化,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我们预计2025年电动车销量有望达1100万辆,四年CAGR达35.1%,新能源车渗透率将有望超39%。 (2)欧洲:主要车企全生态布局新能源,欧洲市场接棒中国后半程发力。2021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约227万辆,同比增长66%,预计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可达318万辆,同比增长40%,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约870万辆,四年CAGR40%。碳排放政策倒逼欧洲新能源车市场生长,众车企电动化战略频亮剑。大众平台化战略引领传统车企转型,并再次上调电动化目标,到2030年,将把欧洲电动汽车的份额从之前计划的35%增长到70%。除大众外,包括奔驰、奥迪、沃尔沃等车企纷纷加大投资规划,加速自身在平台化车型的开拓,随各大车企对新能源车产能的加大投入及新型车型的持续研发,未来欧洲新能源车无论是车型数量还是销量均将进入快速增长期。我们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约870万辆,四年CAGR40%,渗透率超35%。 3 新能源发电:风光渐好,景气回升 3.1.光伏:各环节价格松动,行业景气回升 2022年,硅料、硅片生产企业持续开工扩产导致产能陆续释放,供求关系有望趋松。自2021年12月至今,硅料价格开始向下调整,最新价格较最高点累计跌幅15%。主要原因是2021Q4开始,前期扩产的硅料产能陆续释放,其中:通威乐山新增20万吨产能,其中10万吨已启动建设,计划2022年底建成投产;大全新能源在包头扩产项目一期建设10万吨/年高纯多晶硅+1000吨/年半导体多晶硅,预计在2022年一季度开工建设,并于2023年二季度建成投产;保利协鑫徐州在建3万吨颗粒硅项目预计2022年后半年开始投产。2022年下半年以通威、协鑫、新特能源为首的传统多晶硅企业的新产能将密集投产,硅料供需紧平衡随之结束;2023年叠加多晶硅新军产能陆续投产,届时多晶硅供应过剩或难以避免。 2022年上半年,考虑到硅料产能释放节奏,能耗双控及产线检修影响,硅料新增有效产能有限,叠加下游刚性装机需求,硅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或将高位震荡;随着上游头部厂商扩产产能的逐步释放,预计2022年上半年末,硅料供需紧平衡状况将得到缓解,价格或将迎来拐点,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到2022年下半年,硅料企业扩产项目陆续达产,除满足下游刚性装机需求外,硅料或将小有余量。 各环节价格博弈结果逐渐明晰:下游需求火热带动硅片价格短期回升,带动1月玻璃硅基组件电池片价格略有上扬。从下游光伏需求侧来看,尽管全球光伏组件售价从去年下半年出现上涨,印度从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的零关税窗口期推动印度光伏组件进口量不断增加,在2021年11月进口高达2GW的光伏组件。目前印度的发电厂正在利用零关税窗口期,努力完成建设因2021年新冠疫情而被迫推迟的项目。同时在2022Q1,为提前布局夏季新增装机需求,缓解2021年Q3Q4因新冠疫情导致的项目运营资本积压,印度市场在维持组件高进口量的同时正向盈利能力更高的大尺寸组件和双面光伏技术快速转型。日本、波兰等西方国家光伏储能政策的补贴退坡引起的抢装潮也促进了海外装机需求的增长。 受21年下半年取消光伏压延玻璃产能置换的政策影响,玻璃厂商快速扩产,以量换价。玻璃价格从21年年初40元/平米的价格高点快速回落至年中的23元/平米.22年1月3.2mm玻璃均价从2021年年底的25.5元/平米微调至26元/平米、2.0mm玻璃均价一直稳定在20元/平米。根据硅业分会口径数据,以2021年10月为拐点,截至2022年1月19日,多晶硅料(致密料)价格持续下跌,降幅达12%,但在当月价格略有回调。受硅料环节短期涨价影响,中下游价格陆续调整,供应链上游开始涨价,然而组件端考量需求、终端接受度,价格尚未出现大幅调整,目前1月执行价格以前期订单交付为主,其中国内一线厂家主流交付价格尚未出现明显调整,仅少数厂家预期现货价格调涨约每瓦2-3分人民币,166 单玻价格约每瓦1.8-1.85元人民币,500W+单玻组件价格约每瓦1.88-1.9元人民币。而低价区段略微调整,二线厂家166单玻交付价格约每瓦1.81-1.83元人民币,500W+单玻组件价格约每瓦1.83-1.85元人民币。根据通威最新报价显示,2021年10月210mm单晶PERC电池单价上调至1.12元/瓦,环比8月低的公告,电池片上涨0.08元/W;166mm单晶PERC电池分别上涨0.06元/w,158.75mm单晶硅电池价格保持不变。电池片价格出现上行与下游市场需求出现增长相对应,是光伏产业链释放出的明显积极信号。我们判断,明年硅料供给仍处于偏紧状态,但硅料新产能释放后,为激发更多的下游需求,预计硅料与组件价格会回落。由于终端需求锚定IRR,因此即使组件价格无法降低至1.6元/W,预计明年需求也将在1.8元/W大规模启动。我们测算,组件由2元/W回落至1.8元/W时,全国平均IRR提高1pct,近半数省级行政区地面电站IRR已超过5%。 从国内全年需求来看:光伏发电集中式与分布式共同推进,户用装机占比显著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53GW,较2020年增长9.95%。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约29GW,约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5%,历史上首次突破50%。2020年全国新增集中式光伏装机32.68GW,2021年同比降幅达36%。不完全统计,各省光伏电站配置规模(包括部分风电)合计89.28GW,已公布大基地规模超过60GW。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累计纳入2021年国家财政补贴规模户用光伏项目装机容量为21.59GW,占总装机比重约41%。 从海外需求来看,2022年上半年硅料价格下降、组件价格下降对装机需求的刺激将首先表现在海外市场上。因为海外本身对组件价格微涨接受度较高,且很多海外项目2021年因为新冠变异株疫情的肆虐还在继续延期,预计在2022年随着民众疫苗接种和疫情有效控制下,并网的需求重新变得比较迫切。参考PV Tech消息,全球光伏项目招标价格不断走低,2021年沙特光伏招标单价达到1.04美分/kwh。当前欧洲大型光伏项目的预期内部收益率(IRR)已从前期的10%下调至5-6%,低点甚至可达4%。 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景气上行。2020年9月17日,欧盟宣布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从32%以上提升至38%-40%;由于在减排目标的倒逼下,未来欧洲碳减排减排目标或提升至60%,因此未来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持续提升至约42%-44%的水平。美国方面,在2021年4月22日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总统拜登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50%-52%,并在电力、交通和其他领域进行重大转型,在2035年实现无碳电力、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随着多国明确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目标,各国光伏装机容量有望快速提升。经历油价暴跌和疫情两轮冲击,全球油气产能收缩明显。2020-2021年欧洲经历冷冬,天然气库存快速消耗,降至历史低位。2021年欧洲来风条件恶化,风电供给较之前两年明显下降。俄罗斯-欧洲天然气管道输气量位于低位,且较为不稳定。能源危机下欧洲国家更加倾向于提升清洁能源在能耗中占比,光伏装机具有巨大潜在空间。美国民用电电价显著高于工商业用电,且处于长期上行通道,分布式光伏竞争力强。由于分布式多具备“自发自用”的特点,在居民电价较高的情况下,发展分布式有助于降低居民生活成本。2021Q3,美国光伏PPA电价相较2018Q4提高约14%,而当前组件价格水平与2019年初较为接近,因此我们判断美国光伏装机对组件价格接受度较高。 光伏装机弹性较大,2022年行业景气逐渐递增,全年需求预期保持稳定增速。回顾历史,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全年装机最终依然超出预期,显示出行业需求顽强的韧性。2022年上半年随着硅料产能释放,随着硅料价格下行和组件价格下行,海外需求将首先爆发。国内在大基地和户用侧两个维度支撑下需求韧性较强,预测今年下半年硅料价格下跌到20万、组件价格下跌到1.8元/w以下,国内需求将会大量起量。美国和欧洲电价IRR上行,会提升光伏价格容忍度。在产业链和海外政策光伏利好的边际变化下,我们认为2022年行业景气度逐渐递增,需求震荡上行,基本面存在强支撑。结合上述判断,我们维持对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230GW以上的判断。 3.2.风电:成长之路,价值重估 3.2.1 行业整体:经济性凸显,成长性强化 历史上风电装机受政策影响呈现一定的周期波动。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风电经历了国家“乘风计划”、“双加工程”、“国债项目”的培育以及技贸合作项目的示范,风电特许权项目的促进,并在2006年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迎来了大发展,于2010年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累计装机容量约4.5GW,第一次成为全球风电装机第一大国。自2010年开始,中国每年稳居风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的位置,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1年保持全球第一。2020年达到了第二次高峰,主要是由于补贴政策的调整所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超过 54GW,新增并网容量72GW,创历史新高;累计装机容量2.9亿千瓦,累计并网容量2.8亿千瓦。 大型化降本节奏加快,风电经济性增强。2021年初至今风机大型化和轻量化进程加速,风机价格大幅下降,当前陆风主流价格大致在2,200-2,400元/kW,海风最低报价已降至3548元/KW(含塔筒)。风机的大型化又带来了风场BOM成本的下降。在建设成本大幅下降、平价时代项目收益率不降反升的背景下,2021年国内风电招标量约60GW,同比增长超90%。 自下而上的经济性驱动需求,行业内生动力增强。2021年是国内陆上风电行业的平价元年,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据我们测算,以III类资源区50MW项目为例,假设:1)陆上风电发电利用小时数为2000h,光伏为1150h;2)陆上风电单位建造成本降至6500元/千瓦,光伏当前单位建造成本为4000元/千瓦;3)折旧年限为20年,建设周期为1年。测算得出当前价格水平下,陆上风电项目全资本金的IRR约为8.0%,光伏项目的IRR约为6.2%,阶段性的陆上风电项目收益率要高于光伏。因此2021年行业招标量的大幅放量基本源于投资成本下降带来的风场收益率提升,即自下而上的经济性驱动。 大型化进程提速是本轮降本的主要推动力。风电机组大型化是降低风电的度电成本的主要方式,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三条:1)摊薄单位零部件用量和采购成本,单GW风机的铸件耗量已经从2.5万吨下降至2万吨,塔筒配套量已经从12万吨下降至8万吨;2)摊薄非风机成本,即随着风电机组数量减少,在基础、电缆、安装及运营上的单位投入都会降低;3)提升发电小时数,在同等风速情况下,叶片更长,扫风面积更大,发电量也相应增大;塔筒越高、切变值越大,风能利用价值也越大。 据CWEA统计,2020年国内陆上风电场主流机型单机容量已提高到2.0MW-2.9MW (最大为 5MW),陆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达到2.6MW,较2010年提升 76%;海上风电场主流机型单机容量已达5.0MW以上(最大为10MW),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达到4.9MW,较2010年提升85%。而从2021年的招标情况来看,陆上机组单机容量基本在3MW以上,低风速区域也出现4.65MW-182、5.0MW-191级别的大容量机组,中高风速区域项目的投标中出现5.0MW、5.2MW机型,大型化趋势明显加快 3.2.2 海风:趋势清晰,前程远大 长期看,海上风电可开发资源量充足,且靠近用电负荷地。据《中国近海的风能资源》统计,从粤东到浙江中部近海年平均风速达8m/s,台湾海峡最大8-9m/s,浙北到长江口7-8m/s,江苏近海6.5-7.5m/s,渤海和黄海北部为5.8-7.5m/s。根据《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我国水深5-50米海域的海上风能资源可开发量为5亿千瓦,50-100米的近海固定式风电储量2.5亿千瓦,50-100米的近海浮动式风电储量12.8亿千瓦,远海风能储量9.2亿千瓦。总体来看,我国海风潜在可开发资源量丰富。此外,由于海风资源分布的临近省份多为经济发达、用电量较大的地区,因此较容易解决消纳的问题。 中期看,主要省份“十四五“规划明确,或可支撑60GW海风装机。目前,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已公布较为明确的“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一方面在量上,预计“十四五”期间各省份的规划将支撑60GW左右的装机规模;另一方面,从各省规划来看,已经描摹出较为清晰的海上风电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风机大型化,风场规模化、产业集群化,近海向深远海推进、固定基础变漂浮式平台。 短期看,平价进程提速,2022年招标量或达15GW。我们认为海风可类比平价前的光伏。今年是平价元年,从当前招投标价格来看,占比最大的主机价格降幅相当瞩目。当前平价提速打开向上空间,结合产业链调研情况和公开数据统计,预计22年海风装机触底约6-8GW,招标量大幅增长或达15GW。 4 电力设备与工控:结构性机遇凸显,工控中长期成长稳健 4.1.电力设备 为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国南网“十四五”电网投资规模大幅提升。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用电负荷结构变化等因素导致电网结构复杂性大幅提高,电网加速升级改造的需求显著提升。国网方面,2022年电网计划投资将达5012亿元,为国家电网年度电网投资计划首次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4%。南网方面,“十四五”期间,南网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较“十三五”增加51%;年均投资额为1340亿元,较投资额最高年度的2019年同比增加27%,以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化电网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十四五”国网特高压投资超预期,产业链上下游有望高度受益。“十三五”期间的投资全国口径约3000亿,国网投资约2700亿元。“十四五”期间,国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总投资3800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大幅增长;2022年,国网计划开工“10交3直”,规划翻番,交直流特高压建设规模均超市场预期。特高压作为电网新基建重点环节,特高压建设投资规模庞大,逆周期拉动投资的效果明显,其涉及的产业链环节众多,除高压电气开关设备、换流阀、线缆、变压设备等硬件需求将显著扩容外,依托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智能化终端、智能芯片等需求也有望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南网和国网对配电侧及智能化改造越发重视。“十三五”期间,南网累计完成配电网投资3031亿元,配电网的网架结构逐步得到加强,供电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十四五”期间,南网配电网侧投资预计上升至3200亿元,投资占比近50%,从而促进配电网更新改造和智能设备升级迭代。国网“十四五”期间计划加大中压配电网智能终端部署、配电通信网建设和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并向低压配电网延伸。 特变、许继、平高、西电等有望受益于一次关键设备需求提升。十四五期间,配网侧投资占比有望提升,变压器、开关柜等为配网侧核心一次设备,有望迎新增需求。根据国网2021年招标结果,变压器的中标份额排名前列的企业为山东电力、特变电工、常州东芝;开关柜的中标份额排名前列的企业为山东泰开、许继电气、上海平高。一次设备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但市场空间巨大且代表性企业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有望受益于行业需求提升。 二次设备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南瑞、许继、四方、思源。二次设备壁垒较高,根据2021年国网前四批招标份额统计,变电站二次设备中,南瑞及其子公司继保合计份额占到保护、监控市场40%,思源、许继、四方等中标比例均保持前列。除此之外,智洋创新、宏力达、杭州柯林等民企凭借高性价比、及时响应等优势,逐步由区域市场向全国区域扩展。 “一二次融合”设备市场需求、行业渗透率提升,未来发展空间较大。智能配电网建设及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同时需要配电自动化终端等二次设备和配电开关等一次设备,但传统一二次设备之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接口不匹配,兼容性、扩展性、互换性差,一二次厂家责任纠纷等。一二次融合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在反应速度、诊断准确率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一二次融合设备主要为智能柱上开关(架空线路)、智能环网柜(地下电缆)。 数据采集是万物互联的基础,终端设备智能化潜力巨大。预计2022年将迎来智能电表新一轮换表周期来临,换表需求约7亿只,所需智能芯片根据单表价值量60元/只测算,未来市场空间有望突破400亿元。除了智能电表外,开关设备、指示器等其他终端智能化的渗透空间巨大,且产品价值量较智能电表大幅提升,预计未来35亿只终端的智能化改造存在超1500亿元的市场空间,将为相关公司带来较大业绩弹性。 低压电器需求有望增长,优质龙头长期受益。发电侧光伏、风电占比提升迅速,预计2025/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量为10.95/18.25亿千瓦,2020-2025年CAGR为15.62%,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将带动低压电器需求高涨。此外,随着配电智能化趋势和低压电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低压电器产品的需求上升,低压电器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低压电器需求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纺锤型发展。目前S1/S2/S3市场占比约20%/30%/50%,呈现金字塔型结构,未来中端市场不断扩大,需求结构向纺锤型发展。此外,低压电器厂商数量不断下降,内资优质企业加速崛起。预计至2045年低压电器行业厂商数量有望下滑至20-30家,同时外资企业市场份额逐渐下降;以正泰、良信为代表的本土民营企业在中高端市场的多个应用领域不断实现进口替代。 国网呈现强示范作用,综合能源服务重视度显著提升。国网明确将综合能源服务地位提升至国网第二主业,计划2025/2030年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实现营收800/3000亿元,2020-3030年CAGR超30%。根据中电联数据,2020-2025年综合能源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0.8-1.2万亿元,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1.8万亿元,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4.2.工控 2021Q3,OEM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根据MIR数据,即使受到芯片缺货和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21Q3 OEM市场仍保持较高增速,规模为282亿元,同比增长21%。项目型市场实现小幅正增长:由于大宗原材料涨价、能耗双控的影响,项目型市场整体增速不如OEM型市场。根据MIR数据,2021Q3项目型自动化市场规模为448.5亿元,同比增长1.5%,2021年项目型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1716亿元,同比增长10%。 PMI持续保持回升,下游景气度有望回暖。工控下游的工业企业投资逻辑为PMI-工业企业利润-存货,PMI可被视作工控景气度的前瞻指标。自2021年11月PMI指数重回荣枯线以上,12月PMI指数继续保持稳定上涨,达50.3%。作为工控景气度的前瞻性指标,PMI指数持续回暖,表明工控下游需求正不断回暖,有望驱动对上游工控产品的需求增长。 2021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稳定,工业企业利润保持高水平。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9.6%,两年平均增长6.1%。随着振作工业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12月较11月环比增长0.42%。2021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较2020年上升3.0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8%,上升2.9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上升的同时,企业利润也保持较高水平。2021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增速延续较高水平。 工控需求长期向好,进口替代加速。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生产线自动化率仍较低,随着人口红利逐步转为工程师红利及生产精度等要求的提升,提高产线自动化水平成为必然趋势,将驱动工控产品迎来广阔的增长空间。从下游结构来看,工控下游覆盖面较广,纺织等传统行业在疫情恢复后将保持稳中有增,双碳背景下以锂电、光伏、半导体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资本开支高企,维持较高景气度。此外,经历多年沉淀积累,内资优质工控企业与外资一线企业的技术差距正加速收敛,并凭借高性价比、快速交付、灵活响应等本土化优势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正加速由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渗透,订单、业绩增速持续远超行业。 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倒逼“智能制造”发展。新生代工人难以接受低工资和恶劣的用工环境,以及中国人口持续低增长,意味着廉价劳动力时代开始衰减。1996-2020年,制造业平均工资从5,642元攀升至82,783元。自动化率的提升能够让传统产业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逐步转化为对技术红利的依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效率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制造业自动化率提升具备必然性 细分产品成长性分化,关注高景气成长领域。 1)国产小型PLC已逐渐突破技术壁垒。2020年小型PLC市场规模为63.4亿元,同比增长22%,占PLC总体规模48.77%。以信捷电气、汇川技术等代表的优质内资在小型PLC市场已率先突破。 2)节能需求下,高效电机为变频器带来新增量。2019年变频器市场规模达到495亿元,同比增长4.7%。《电机能效提升计划》提出2023年高效节能电机年产量达1.7亿千瓦、在役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20%以上,高效电机需1:1配备变频器,目前我国异步电机中只有小部分匹配了变频器,行业未来增量空间巨大。 3)新兴行业需求高涨,伺服系统进口替代已加速。伺服系统在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伺服系统处于市场成长期,2020年市场规模达202亿元,同比增长17%,未来智能制造对伺服系统的需求将持续高涨。伺服系统主要市场仍被外资占据,随着本土厂商在产品技术及市场推广上的提升,汇川技术、雷赛智能等优质内资品牌加速国产化进程,增速远超行业均值。 国产替代加速进行,优质内资成长性佳。 1)国内工控行业格局不断优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规模较小、研发实力较弱的工控企业难以凭借规模化效应来降本增效;实力较强的工控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客户、品牌壁垒进一步加固。行业格局方面,2015-2019年,低压变频器CR5从39%提升至62%;伺服系统CR5从59%提升至68%;小型PLC CR5从70%提升至77%。 2)工控主要市场份额仍被外资占据,内资厂商成长空间充足。目前国内工控行业仍以进入市场较早、实力雄厚的日系、欧美系等外资厂商为主导,内资厂商加速追赶。从细分产品国产化率来看,2019年变频器、伺服系统、PLC的国产化率分别为33%、27%、8%,内资厂商仍处于成长早期阶段,远低于外资市场份额,成长性充足。 5 投资建议 新能源车 从当前业绩预告来看,众多标的业绩超预期,2022年已回归20X/30X估值,再次重申新能车是高增长高确定性赛道,中美欧有望持续共振,强Call当前布局时点。长期来看,电动车十年黄金赛道上,中国锂电产业链具备高成长性,投资价值持续凸显,我们建议对电动车板块超配,并重点推三条主线: 主线1:长期竞争格局向好,且短期有边际变化的环节。重点推荐:电池环节的【宁德时代】、隔膜环节的【恩捷股份】、热管理的【三花智控】、高压直流的【宏发股份】等,建议关注【法拉电子】、【中熔电气】等。 主线2:4680技术迭代,带动产业链升级。4680目前可以做到210 Wh/kg,后续若体系上使用高镍91系和硅基负极,系统能量密度有可能接近270Wh/kg,并可以极大程度解决高镍系热管理难题。重点关注:大圆柱外壳的【科达利】、【斯莱克】和其他结构件标的;高镍正极的【容百科技】、【当升科技】、【芳源股份】、【振华新材】、【长远锂科】、【华友钴业】、【中伟股份】、【格林美】;布局LiFSI的【天赐材料】、【新宙邦】和碳纳米管领域的相关标的。 主线3:看2-3年维度仍供需偏紧的高景气产业链环节。重点关注:隔膜环节【恩捷股份】、【星源材质】、【沧州明珠】、【中材科技】;铜箔环节【诺德股份】、【嘉元科技】、【远东股份】;负极环节【璞泰来】、【中科电气】、【杉杉股份】、【贝特瑞】、【翔丰华】等。 换电建议关注:【山东威达】、【协鑫能科】、【瀚川智能】、【科大智能】、【展鹏科技】等。 光伏 上游原材料产能释放,供应链价格下行带动需求放量,重点关注: 1)【组件一体化】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中来股份等; 2)2022年受光伏+储能高景气度双线拉动的【逆变器环节】阳光电源、固德威、锦浪科技、德业股份、科士达、盛弘股份、上能电气等; 3)【热场环节】的金博股份、天宜上佳、楚江新材等; 4)【玻璃环节】的福莱特、信义光能等; 5)【EVA环节】的福斯特、海优新材、赛伍技术、东方盛弘、联泓新科等。 风电 建议关注: 1)壁垒高、格局好,且具有产品结构升级逻辑的海缆环节,东方电缆、亨通光电、中天科技等; 2)盈利能力相对稳定,受益海风价值量提升的塔筒/管桩环节,天顺风能、海力风电、天能重工、大金重工等; 3)市场地位和大型化配套能力领先的零部件龙头,金雷股份、恒润股份、广大特材、日月股份、振江股份等; 4)具有较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大机型研发生产能力的整机厂,运达股份、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等。 电力设备与工控 1)低压电器国产化替代趋势显著,行业集中化和产品智能化趋势明显,重点推荐良信股份;建议关注正泰电器、天正电气、众业达、宏发股份等; 2)特高压作为解决新能源消纳的主要措施之一,未来有望随电网投资上升带来2-3年的业绩弹性,推荐特变电工;建议关注平高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中国西电、思源电气、四方股份、保变电气、长缆科技、长高集团等; 3)电网走向智化化与数字化,既是行业技术趋势也是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由之路,推荐威胜信息;建议关注国电南瑞、思源电气、许继电气、国网信通、四方股份、宏力达、亿嘉和、申昊科技、杭州柯林、南网能源、涪陵电力、金智科技、华自科技等。 4)工控方面,重点推荐汇川技术、麦格米特、雷赛智能、鸣志电器;建议关注信捷电气、伟创电气、正弦电气等。 6 风险提示 1)全球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若全球疫情反复,影响供需两端,则行业增长可能受限; 2)政策不达预期:各主要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若不及预期,则新兴产业增长将放缓; 3)行业竞争加剧致价格超预期下降:若行业“玩家”数量增多,竞争加剧下,价格可能超预期下降。 相关报告 1、新能车年销量超350万,海风迈向平价“大”时代【民生电新·周观察·20220116】 2、碳碳热场深度:22年供给边际宽松、第二增长曲线提升行业成长性【民生电新】 3、低谷期已过,看好春节前后光伏需求快速提升【民生电新】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第一线最深度研究 期待与您的交流 民生电新 邓永康:S0100521100006 李京波:S0100121020004 郭彦辰:S0100121110013 王一如:S0100121110008 李 佳:S0100121110050 叶天琳:S0100121120027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