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号召?A股“脊梁”行动开启,基金自购总金额超10亿!
(以下内容从国海证券《响应号召?A股“脊梁”行动开启,基金自购总金额超10亿!》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国海内参 大事解析 热门题材 海叔看市 响应号召?A股“脊梁”行动开启,基金自购总金额超10亿! 音频: 进度条 00:00 / 05:52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1月27日,大盘早盘探底回升,但各大指数仍处于下跌状态,反弹力度有限。午后,大盘持续走低,沪指失守3400点整数关口,创业板指跌超3%。总体上个股普跌,超4300只个股下跌,跌停及跌幅超10%的个股超100只。 板块方面,无任何板块上涨,数字货币、贵金属、旅游、网络安全、国产软件等板块跌幅居前。 资金面上,两市成交额8229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287亿。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146.24亿元。 |6家公募基金巨头出手自购 周四,略有缓和的情绪再度被打入冰点,三大指数集体大跌,所有板块悉数收跌,几乎看不到一点亮眼的地方。即便是有政策利好刺激的贵州板块和白酒板块,也在短暂上涨后回落收跌,出手护盘的银行板块也没止住大盘下跌的步伐。 该说不说,近期A股的表现着实伤了不少投资者的心。 尽管市场一直在寻求导致A股市场疲软弱势的外因,比如俄乌危机、美联储加息预期、外围市场集体下跌等等。诚然这些确实对市场情绪有影响,使得一部分投资者乃至机构投资者恐慌外逃。 但这些其实都不是关键,真正的原因其实在内。 说到底,我国经济发展或许有所承压,但整体相比国外其实是好了不少的,防疫水平也堪称世界第一梯队,那些外因对经济的影响其实相当有限。 正如此前证券日报文中所说的,不少机构投资者确实没能起到压舱石的作用。而呼吁挺起A股的脊梁来又何尝没有希望A股自强的意思呢。 值得欣慰的是,终究还是有部分机构展现了担当。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月27日,今年已有近30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旗下基金,自购总金额超10亿元。 而仅昨日,就有6家公募基金巨头出手宣布自购。汇添富基金出资2亿自购旗下A50互联互通ETF;易方达出资1亿自购公司旗下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并承诺持有时间不少于一年;广发基金出资8000万自购旗下权益公募基金;富国基金出资6000万自购旗下旗下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持有期限不短于一年;嘉实基金出资5000万自购旗下偏股型基金5000万元,持有期限不短于一年;南方基金出资不低于5000万元自购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并持有3年以上。 此前还有中欧基金、华安基金、博道基金、汇丰晋信基金、信达澳银基金等公司也曾公告自购。 但基金自购会有效果吗?又该如何看待基金的自购行为呢?一起来看。 |该如何看待基金自购?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自购从一定程度上传递出的是对市场的信心,但投资者也应该进一步辨别自购行为,有的确实是基于对中长期市场的看好,自购的金额也较多,诚意比较足,而有的只是发起式产品所要求的自购,这种意义并不大。 而从基金行业历史来看,出现两次力度较大的“自购潮”,一次是2015年6月份大跌之后,管理层和各路机构均积极出招,基金公司也参与其中,当时7月初合计有62家基金公司动用22.32亿元申购或者认购自家偏股型基金。 另一次出现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当时是有41家基金公司集体行动,申购自家权益基金,合计自购资金量达到26亿元。 相比这两次大规模的“自购潮”,今年以来的基金公司自购的量级略弱一些。不过,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基金自购总金额已超10亿元还是说明了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对长期市场的看好。 而随着后续行情的展开,基金公司自购或许还将继续进行。 当然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自购基金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但这仅仅是基金管理人的态度和意愿,不能代表其管理基金能力的好坏。 据wind数据统计,在2021年被公司自购的460只基金(按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中,截至今年1月25日,创金合信于去年1月15日自购1000万的创金合信数字经济收益率最高,自购以来已经大涨约54%;此外,长江新能源产业、国泰中证环保等4只基金也为公司带来了超40%的收益;但也有超250只基金在自购发生以来的收益为负,最多一只亏损了超30%。 所以,对于是否进行投资操作,更重要的还得看历史业绩、基金经理风格是否与自己相契合,不能盲目跟风。至于本次基金自购潮究竟是另类的“老乡别走”还是经过专业分析后仍旧看好的结果就看后市表现了。 |海叔看市:保持谨慎,控制仓位以待节后市场回暖 目前市场恐慌情绪较重,外围动荡,消息面频频出利空,在春节长假这个关键时点,资金避险情绪仍占市场主导地位,加上今天是节前最后一天交易日,盘面情绪高昂的可能性不大。 而基金公司开始扎堆自购,对于机构重仓的白马股、蓝筹股会有一定的托底效应。但是弱势行情下,自购行为很难立即扭转情绪上的悲观,节前保持谨慎,控制好仓位以待节后市场回暖或是更好的选择。 风险提示 *文中观点仅作分享,不代表本微信平台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本订阅号推送信息仅面向国海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C3、C4、C5的普通投资者。 若您并非国海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C3、C4、C5的普通投资者,请取消关注本订阅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推送信息。 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点亮 ,照亮投资之路
国海内参 大事解析 热门题材 海叔看市 响应号召?A股“脊梁”行动开启,基金自购总金额超10亿! 音频: 进度条 00:00 / 05:52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1月27日,大盘早盘探底回升,但各大指数仍处于下跌状态,反弹力度有限。午后,大盘持续走低,沪指失守3400点整数关口,创业板指跌超3%。总体上个股普跌,超4300只个股下跌,跌停及跌幅超10%的个股超100只。 板块方面,无任何板块上涨,数字货币、贵金属、旅游、网络安全、国产软件等板块跌幅居前。 资金面上,两市成交额8229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287亿。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146.24亿元。 |6家公募基金巨头出手自购 周四,略有缓和的情绪再度被打入冰点,三大指数集体大跌,所有板块悉数收跌,几乎看不到一点亮眼的地方。即便是有政策利好刺激的贵州板块和白酒板块,也在短暂上涨后回落收跌,出手护盘的银行板块也没止住大盘下跌的步伐。 该说不说,近期A股的表现着实伤了不少投资者的心。 尽管市场一直在寻求导致A股市场疲软弱势的外因,比如俄乌危机、美联储加息预期、外围市场集体下跌等等。诚然这些确实对市场情绪有影响,使得一部分投资者乃至机构投资者恐慌外逃。 但这些其实都不是关键,真正的原因其实在内。 说到底,我国经济发展或许有所承压,但整体相比国外其实是好了不少的,防疫水平也堪称世界第一梯队,那些外因对经济的影响其实相当有限。 正如此前证券日报文中所说的,不少机构投资者确实没能起到压舱石的作用。而呼吁挺起A股的脊梁来又何尝没有希望A股自强的意思呢。 值得欣慰的是,终究还是有部分机构展现了担当。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月27日,今年已有近30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旗下基金,自购总金额超10亿元。 而仅昨日,就有6家公募基金巨头出手宣布自购。汇添富基金出资2亿自购旗下A50互联互通ETF;易方达出资1亿自购公司旗下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并承诺持有时间不少于一年;广发基金出资8000万自购旗下权益公募基金;富国基金出资6000万自购旗下旗下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持有期限不短于一年;嘉实基金出资5000万自购旗下偏股型基金5000万元,持有期限不短于一年;南方基金出资不低于5000万元自购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并持有3年以上。 此前还有中欧基金、华安基金、博道基金、汇丰晋信基金、信达澳银基金等公司也曾公告自购。 但基金自购会有效果吗?又该如何看待基金的自购行为呢?一起来看。 |该如何看待基金自购?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自购从一定程度上传递出的是对市场的信心,但投资者也应该进一步辨别自购行为,有的确实是基于对中长期市场的看好,自购的金额也较多,诚意比较足,而有的只是发起式产品所要求的自购,这种意义并不大。 而从基金行业历史来看,出现两次力度较大的“自购潮”,一次是2015年6月份大跌之后,管理层和各路机构均积极出招,基金公司也参与其中,当时7月初合计有62家基金公司动用22.32亿元申购或者认购自家偏股型基金。 另一次出现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当时是有41家基金公司集体行动,申购自家权益基金,合计自购资金量达到26亿元。 相比这两次大规模的“自购潮”,今年以来的基金公司自购的量级略弱一些。不过,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基金自购总金额已超10亿元还是说明了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对长期市场的看好。 而随着后续行情的展开,基金公司自购或许还将继续进行。 当然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自购基金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但这仅仅是基金管理人的态度和意愿,不能代表其管理基金能力的好坏。 据wind数据统计,在2021年被公司自购的460只基金(按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中,截至今年1月25日,创金合信于去年1月15日自购1000万的创金合信数字经济收益率最高,自购以来已经大涨约54%;此外,长江新能源产业、国泰中证环保等4只基金也为公司带来了超40%的收益;但也有超250只基金在自购发生以来的收益为负,最多一只亏损了超30%。 所以,对于是否进行投资操作,更重要的还得看历史业绩、基金经理风格是否与自己相契合,不能盲目跟风。至于本次基金自购潮究竟是另类的“老乡别走”还是经过专业分析后仍旧看好的结果就看后市表现了。 |海叔看市:保持谨慎,控制仓位以待节后市场回暖 目前市场恐慌情绪较重,外围动荡,消息面频频出利空,在春节长假这个关键时点,资金避险情绪仍占市场主导地位,加上今天是节前最后一天交易日,盘面情绪高昂的可能性不大。 而基金公司开始扎堆自购,对于机构重仓的白马股、蓝筹股会有一定的托底效应。但是弱势行情下,自购行为很难立即扭转情绪上的悲观,节前保持谨慎,控制好仓位以待节后市场回暖或是更好的选择。 风险提示 *文中观点仅作分享,不代表本微信平台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本订阅号推送信息仅面向国海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C3、C4、C5的普通投资者。 若您并非国海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C3、C4、C5的普通投资者,请取消关注本订阅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推送信息。 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点亮 ,照亮投资之路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