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突遇回撤,如何抉择?
(以下内容从海通证券《量化突遇回撤,如何抉择?》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量化投资在2021年蓬勃发展,凭借着二三季度的优秀表现,量化产品深受市场追捧,相信不少投资者也参与其中,但就全年而言,量化产品呈现出了“先扬后抑”的走势,许多新入投资者的体验不甚理想,尤其是买在了8、9月高点的投资者。想必当前许多投资者都在犹豫该如何决策,在这里我们共同探讨下近期量化产品表现不佳的原因,以及未来量化投资的发展方向,供各位参考! 回望2021年,量化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至3月的混沌期,4至9月份的上升期,以及10至12月份的调整期,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倒V型的走势,这个回撤不仅仅是某一个量化策略的,而是大面积的集体回撤,涵盖了诸如指数增强、量化选股、灵活对冲、市场中性等各类量化策略。 以某指数增强产品为例,年初净值小幅调整,3月份开始爆发,一路飙涨至9月中旬的高点,之后开始回调,一直延续至2022年的第一周,调整回吐了大部分2021年收益。在此期间,中证500指数虽也有下跌,但回撤不到10%,导致前期超额收益部分呈现收敛状态。 这种集体回撤的现象,其实客观上也是遵循了盈亏同源的本质。此前该类策略产品持续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于市场风格因子的风险暴露以及动量因子的持续性,在市场风格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情况下,业绩表现也能够得到持续;然而2021年四季度以来,市场风格发生明显变化且飘忽不定,板块轮动切换迅速,动量因子周期缩短,缺少明显的市场主线,导致量化策略阶段性难以快速适应。其实,类似量化策略阶段性失效的情况并非第一次出现,如2020年四季度,也曾遇到过业绩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量化策略产品热度持续高涨,不论公募还是私募均积极发行该类产品,且策略同质化较高,导致资金规模遇到瓶颈。这对于资产管理人持续获取超额收益,自然是进一步提高了难度。 事实上,不仅仅是量化策略产品,任何一种投资策略或风格都不可能完美适应所有的市场环境,尤其当市场出现突然的风格切换,原先顺风顺水的投资策略大都会遭遇阶段性的阵痛期。最典型的例子,2021年市场属于比较极致的成长风格,许多长期业绩非常优秀的价值型公、私募管理人却在这一年遭遇了不小的压力。通常,我们不能简单据此认定一家资产管理人或一个策略的好与坏。我们要观察的是,在遇到阶段阵痛的时候,管理人对策略进行调整的反应速度和应对变化的能力。这才是管理人的核心能力,是我们长期且安心将资金交付其管理的重要保障。 回到量化策略类产品,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首先,部分头部量化私募主动收缩管理规模,以减缓策略执行的资金容量压力;其次,针对当前市场的风格变化调整量化策略模型,降低策略对市场风格因子的风险暴露,尤其是降低对成长、小盘风格的依赖度;此外,回归到量化投资的本源,从挖掘长期有效因子角度出发,加强策略模型的研发投入。因此,其实眼下投资者已经没必要过度担心,当市场意识到问题所在并着手积极调整时,通常最大的风险释放阶段已经过去。当前不妨多给市场和自己一点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不失为一种良策。 展望量化市场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今天A股市场正在上演的这一幕在西方成熟市场都曾出现过。自1969年成立第一只量化基金,美国量化市场至今已发展超过50年,现如今量化基金已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并且愈发成熟。据券商研报估算,其规模占比已达到美股总市值的10%左右,成交额占比达到75%左右。借鉴欧美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坚信,量化投资在A股的发展之路远未结束,正相反,它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未来,优质量化资产依旧具备很高的市场配置价值,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不存在一帆风顺,但更不会一蹶不起,量化市场同样如此。让我们共同拥抱波动,静待花开。 【直播预告】 2022年已经到来,在过去的一年,量化行业实现了较大的规模扩张,业绩也经历了高光及灰暗时刻,量化管理人在管理规模上也出现了较大分化。展望2022年,量化行业又将如何演绎?敬请关注1月18日名人堂跨年直播!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海通证券e海通财 将在01月18日 15:30 直播 Reserve 名人堂:规模激增至万亿!走过量化大年,2022年量化投资还能火吗? 视频号 名人堂 | 投资工具 | 基金 股票组合 | 风险关注 更多推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客户参考使用,客户须自主做出判断和投资决策。如本内容为海通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摘要,则仅为其研报观点的简要表述,客户仍需以海通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和专业的投资顾问的解读为准。
量化投资在2021年蓬勃发展,凭借着二三季度的优秀表现,量化产品深受市场追捧,相信不少投资者也参与其中,但就全年而言,量化产品呈现出了“先扬后抑”的走势,许多新入投资者的体验不甚理想,尤其是买在了8、9月高点的投资者。想必当前许多投资者都在犹豫该如何决策,在这里我们共同探讨下近期量化产品表现不佳的原因,以及未来量化投资的发展方向,供各位参考! 回望2021年,量化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至3月的混沌期,4至9月份的上升期,以及10至12月份的调整期,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倒V型的走势,这个回撤不仅仅是某一个量化策略的,而是大面积的集体回撤,涵盖了诸如指数增强、量化选股、灵活对冲、市场中性等各类量化策略。 以某指数增强产品为例,年初净值小幅调整,3月份开始爆发,一路飙涨至9月中旬的高点,之后开始回调,一直延续至2022年的第一周,调整回吐了大部分2021年收益。在此期间,中证500指数虽也有下跌,但回撤不到10%,导致前期超额收益部分呈现收敛状态。 这种集体回撤的现象,其实客观上也是遵循了盈亏同源的本质。此前该类策略产品持续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于市场风格因子的风险暴露以及动量因子的持续性,在市场风格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情况下,业绩表现也能够得到持续;然而2021年四季度以来,市场风格发生明显变化且飘忽不定,板块轮动切换迅速,动量因子周期缩短,缺少明显的市场主线,导致量化策略阶段性难以快速适应。其实,类似量化策略阶段性失效的情况并非第一次出现,如2020年四季度,也曾遇到过业绩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量化策略产品热度持续高涨,不论公募还是私募均积极发行该类产品,且策略同质化较高,导致资金规模遇到瓶颈。这对于资产管理人持续获取超额收益,自然是进一步提高了难度。 事实上,不仅仅是量化策略产品,任何一种投资策略或风格都不可能完美适应所有的市场环境,尤其当市场出现突然的风格切换,原先顺风顺水的投资策略大都会遭遇阶段性的阵痛期。最典型的例子,2021年市场属于比较极致的成长风格,许多长期业绩非常优秀的价值型公、私募管理人却在这一年遭遇了不小的压力。通常,我们不能简单据此认定一家资产管理人或一个策略的好与坏。我们要观察的是,在遇到阶段阵痛的时候,管理人对策略进行调整的反应速度和应对变化的能力。这才是管理人的核心能力,是我们长期且安心将资金交付其管理的重要保障。 回到量化策略类产品,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首先,部分头部量化私募主动收缩管理规模,以减缓策略执行的资金容量压力;其次,针对当前市场的风格变化调整量化策略模型,降低策略对市场风格因子的风险暴露,尤其是降低对成长、小盘风格的依赖度;此外,回归到量化投资的本源,从挖掘长期有效因子角度出发,加强策略模型的研发投入。因此,其实眼下投资者已经没必要过度担心,当市场意识到问题所在并着手积极调整时,通常最大的风险释放阶段已经过去。当前不妨多给市场和自己一点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不失为一种良策。 展望量化市场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今天A股市场正在上演的这一幕在西方成熟市场都曾出现过。自1969年成立第一只量化基金,美国量化市场至今已发展超过50年,现如今量化基金已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并且愈发成熟。据券商研报估算,其规模占比已达到美股总市值的10%左右,成交额占比达到75%左右。借鉴欧美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坚信,量化投资在A股的发展之路远未结束,正相反,它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未来,优质量化资产依旧具备很高的市场配置价值,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不存在一帆风顺,但更不会一蹶不起,量化市场同样如此。让我们共同拥抱波动,静待花开。 【直播预告】 2022年已经到来,在过去的一年,量化行业实现了较大的规模扩张,业绩也经历了高光及灰暗时刻,量化管理人在管理规模上也出现了较大分化。展望2022年,量化行业又将如何演绎?敬请关注1月18日名人堂跨年直播!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海通证券e海通财 将在01月18日 15:30 直播 Reserve 名人堂:规模激增至万亿!走过量化大年,2022年量化投资还能火吗? 视频号 名人堂 | 投资工具 | 基金 股票组合 | 风险关注 更多推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客户参考使用,客户须自主做出判断和投资决策。如本内容为海通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摘要,则仅为其研报观点的简要表述,客户仍需以海通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和专业的投资顾问的解读为准。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