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CES(汽车篇):索尼下场造车,Mobileye开始掉队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CES(汽车篇):索尼下场造车,Mobileye开始掉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黄乐平 | TMT 研究组负责人/科技与电子首席 S0570521050001/ AUZ066 陈旭东 | 电子研究员 S0570521070004/BPH392 张宇 | 电子研究员 S0570121090024 终端智能电动市场竞争加剧,上游汽车电子零部件迭代提速 本届CES大会上,我们看到智能驾驶领域以下三大趋势:1)随着索尼宣布下场造车,以及此前小米、华为等消费电子巨头纷纷宣布入局计划,未来全生态服务可能成为智能驾驶车企的新竞争点;2)芯片方面,Mobileye发布了计划2025年量产的第一款L4芯片EyeQ Ultra,但算力方面尚不足英伟达现有芯片Orin,引起公司在无人驾驶赛道上是否开始掉队的争议。3)激光雷达方面,半固态成为新产品的主流,禾赛,Innovusion,Luminar等发布了相应产品。 整车:索尼下场造车,全生态化服务可能成为新竞争焦点 索尼集团(6758 JP)在CES上宣布将在22年春天成立专注电动汽车业务的索尼移动(Sony Mobility)子公司,并发布Vision-S 02概念车。车内车外总共搭载40个传感器,配备全面屏,同时支持索尼Bravia Core流媒体服务,用户可通过该服务与其PlayStation终端共享云端生态。类似此前已发布汽车战略的华为、小米,以及特斯拉的FSD服务,各科技巨头均以生态化服务作为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力可能从续航里程、智能驾驶能力向全生态服务延伸。 芯片&计算平台:高性能+开放性+快速迭代;Mobileye开始掉队 本次CES大会,Mobieye发布了计划于2023-2024年量产的EyeQ6系列以及于2025年量产的L4级别的EyeQ Ultra。但EyeQ Ultra的算力仅176TOPS,尚不足英伟达Orin(2022年量产)的200TOPS,引起行业内关于公司在无人驾驶赛道上是否开始掉队的争议。英伟达发布了面向L3-L4自动驾驶的新平台Drive Hyperion 8。高通提供了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车载影音设备的全套开放平台Ride Vision,践行其2021年投资者大会提出的汽车相关收入 5 年内达到 35 亿美元,10 年内达到 80 亿美元的目标。 激光雷达:半固态成为新产品主流,2022年量产有望提速 我们看到半固态激光雷达成为这次CES上新产品的主流。速腾聚创宣布其第一代半固态已于1H21完成车规级量产并成功交付客户。禾赛科技, Innovusion,Luminar等在这次会上都发布了各自的半固态产品,并预计于2022年迎来量产。和机械式相比,半固态激光雷达具有结构简化、可靠性高、量产成本低、扫描速度快等特性,更适合车载,我们认为短期将成为主流搭载方案。 车载显示:第三空间概念强化,大屏、HUD、柔性薄膜等技术层出不穷 车载显示领域,汽车作为第三空间概念进一步强化,大屏、HUD、柔性透明薄膜等人机交互设备迎来发展期。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企业推出了搭载了贯穿屏/多联屏、HUD、智能交互等配置的全新电动汽车产品,为用户打造可以提供更多软件服务的第三智能空间。此外,大陆集团发布ShyTech内饰技术,打造由柔性透明薄膜构成自适应隐形屏幕,可在不同材质的内饰上显示。 车企:索尼下场造车,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 索尼下场造车,汽车业务带动软硬件一体化生态圈成型 索尼集团(SONY US)在CES上宣布将在22年春天成立专注电动汽车业务的索尼移动(Sony Mobility)子公司,并发布Vision-S 02概念车。Vision-S 02概念车配备两台200千瓦的电动机,百公里加速度约4.8秒。车内车外总共搭载40个传感器,配备全面屏,支持索尼Bravia Core流媒体服务,用户可通过该服务与其PlayStation终端共享云端生态。 从索尼FY2Q21业务结构来看,索尼造车打通了电子产品(占比24%)及图像传感器(占比11%)等硬件业务;与游戏网络服务(占比27%)及音乐图像(占比22%)等软件业务,建立了软硬件一体化的独特生态圈。 造车新势力: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新势力市占率提升 受益于电动化大幅简化了整车生产的复杂度;智能化使得软件定义汽车;索尼等造车新势力纷纷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Mark Lines,全球销量TOP30品牌中,造车新势力的市场份额由2016年的9%提升到1-11M21的25%。 传统车企:传统车企电动化、智能化进程提速 传统车企开启了电动化转型。宝马推出了车身“一键变色”的纯电动车iXM60、BMWiX;奔驰发布了VISIONEQXX概念车,其单次充电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奥迪也推出了首款电动跑车;通用发布了SilveradoEV,配备智能纯电平台Ultium,单次充电续航可达400英里。克莱斯勒则在CES上宣布,计划在2028年全面实现电动化。 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进程加快。大众、福特、吉利、沃尔沃等传统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携手Mobileye等合作方。沃尔沃计划与Mobileye合作推出L4级自动驾驶平台Ride Pilote。Zeekr宣布,计划在2024年前为消费者提供由Mobileye Drive驱动的全电动自动驾驶汽车。 未来出行模式的设想:模块化机器人的MoT(Mobility of things)生态系统。现代汽车在CES推出了即插即用模块平台PnD (Plug & Drive Module)、驱动升级模块平台DnL (Drive & Lift Module),以及基于此的万物互联机器人出行概念。 零部件:Mobileye开始掉队,激光雷达、显示技术快速发展 芯片&自动驾驶平台:平台开放性及性能竞赛中,Mobileye开始掉队 本次CES大会,Mobileye发布了计划于2023-2024年量产的EyeQ6系列以及于2025年量产的L4级别的EyeQ Ultra。英伟达则发布了自动驾驶平台Drive Hyperion 8。对比自动驾驶芯片和计算平台,我们观察到Mobileye在芯片开放性和算力上均落后于英伟达,较为封闭的商业模式导致其算法迭代、智能化落地等方面开始掉队(详见图9)。我们看到,Mobileye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更多的赋能传统车企(详见图12),而英伟达开放度更高的自动驾驶平台则更多的与具有一定自研能力、对算法迭代和智能驾驶功能落地有更高要求的新势力合作(详见图13)。 具体来看,2022CES上Mobileye宣布了与大众、福特、吉利、沃尔沃等传统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通过Travel Assist 2.5,大众集团利用Mobileye的众包地图技术来增强ADAS的舒适性功能,如大众、斯柯达和西亚特品牌车辆的车道保持/中心定位。Mobileye和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全球高端电动汽车技术品牌Zeekr宣布,计划在2024年前为消费者提供由Mobileye Drive驱动的全电动自动驾驶汽车。沃尔沃计划与Mobileye合作推出L4级自动驾驶平台Ride Pilote。 英伟达在CES上发布自动驾驶平台Drive Hyperion 8拟合作的车企为造车新势力——小鹏、蔚来、理想、R汽车、智己和Polestar。Drive Hyperion 8配备9个雷达、12 个超声波、1 个前置雷达、12 个以上的摄像头,并计划于2022年开始生产。CES大会上,百度集度也宣布其英伟达Orin上车计划。 高通则提供了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车载影音设备的全套开放平台。在本届CES期间,高通公司发布了全新的Snapdragon Ride Vision系统,基于4nmSoC,并搭载Arriver的全新软件堆栈,预计量产时间是2024年。在此次 CES 上,高通与本田、雷诺、沃尔沃等 40 多家大小车企达成合作,签订芯片供应协议,计划推动骁龙数字底盘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标准平台,其中包括了骁龙汽车智联平台、影音娱乐解决方案的座舱平台、具备 ADAS / AD 的骁龙 Ride 平台以及车对云平台。 激光雷达:短期混合固态式是车载主流,2022年量产有望提速 激光雷达成为本届CES展会的一大亮点,速腾聚创、禾赛科技、Innovusion等国内激光雷达厂商,以及Velodyne、Luminar、Ibeo等海外厂商均携带最新激光雷达产品参展。我们注意到:1)激光雷达量产有望于2022年加速落地,速腾聚创宣布其RS-LiDAR-M1产品已于1H21完成车规级量产并成功交付客户;禾赛科技发布的AT128、Innovusion发布的猎鹰、Luminar发布的Iris等新品均预计于2022年迎来量产;2)半固态激光雷达预计成为各厂商布局重点方向。 显示:第三空间概念强化,大屏、HUD、柔性透明薄膜等人机交互设备迎来发展期 我们观察到:宝马、奔驰、凯迪拉克在内的老牌车企概念款汽车不约而同的搭载了大显示屏/车载影院。未来车载显示屏、HUD、人机交互设备或将迎来发展机遇,汽车作为第三空间的人机交互概念得到强化,车内服务趋向多样化。宝马iX M60 31英寸车载显示屏,支持影院等四种模式,拓展驾乘感官体验;奔驰VISIONEQXX概念车搭载47.5英寸无缝大屏;索尼Vision-S 02概念车亦配备全面屏。 未来车载显示的设想:柔性透明薄膜构成的隐形屏幕、沉浸式环绕屏可期。大陆集团展示的ShyTech内饰技术,更在柔性隐形技术的加持下,由柔性透明薄膜构成自适应隐形屏幕,可以轻松与内饰设计相互融合,而不受内饰设计的限制。凯迪拉克InnerSpace概念车的沉浸式环绕SMD液晶显示屏也指出了车载显示设备发展的可能路径。 点击查看报告原文 风险提示:智能化配置需求不及预期、参与企业众多竞争加剧。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2022年1月11日发布的《CES#2:索尼造车,Mobileye开始掉队》,分析师:黄乐平 SAC NO.S0570521050001 | SFC No. AUZ066;陈旭东 SAC No. S0570521070004 | SFC No. BPH392;张宇 SAC No. S0570121090024;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End-----
黄乐平 | TMT 研究组负责人/科技与电子首席 S0570521050001/ AUZ066 陈旭东 | 电子研究员 S0570521070004/BPH392 张宇 | 电子研究员 S0570121090024 终端智能电动市场竞争加剧,上游汽车电子零部件迭代提速 本届CES大会上,我们看到智能驾驶领域以下三大趋势:1)随着索尼宣布下场造车,以及此前小米、华为等消费电子巨头纷纷宣布入局计划,未来全生态服务可能成为智能驾驶车企的新竞争点;2)芯片方面,Mobileye发布了计划2025年量产的第一款L4芯片EyeQ Ultra,但算力方面尚不足英伟达现有芯片Orin,引起公司在无人驾驶赛道上是否开始掉队的争议。3)激光雷达方面,半固态成为新产品的主流,禾赛,Innovusion,Luminar等发布了相应产品。 整车:索尼下场造车,全生态化服务可能成为新竞争焦点 索尼集团(6758 JP)在CES上宣布将在22年春天成立专注电动汽车业务的索尼移动(Sony Mobility)子公司,并发布Vision-S 02概念车。车内车外总共搭载40个传感器,配备全面屏,同时支持索尼Bravia Core流媒体服务,用户可通过该服务与其PlayStation终端共享云端生态。类似此前已发布汽车战略的华为、小米,以及特斯拉的FSD服务,各科技巨头均以生态化服务作为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力可能从续航里程、智能驾驶能力向全生态服务延伸。 芯片&计算平台:高性能+开放性+快速迭代;Mobileye开始掉队 本次CES大会,Mobieye发布了计划于2023-2024年量产的EyeQ6系列以及于2025年量产的L4级别的EyeQ Ultra。但EyeQ Ultra的算力仅176TOPS,尚不足英伟达Orin(2022年量产)的200TOPS,引起行业内关于公司在无人驾驶赛道上是否开始掉队的争议。英伟达发布了面向L3-L4自动驾驶的新平台Drive Hyperion 8。高通提供了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车载影音设备的全套开放平台Ride Vision,践行其2021年投资者大会提出的汽车相关收入 5 年内达到 35 亿美元,10 年内达到 80 亿美元的目标。 激光雷达:半固态成为新产品主流,2022年量产有望提速 我们看到半固态激光雷达成为这次CES上新产品的主流。速腾聚创宣布其第一代半固态已于1H21完成车规级量产并成功交付客户。禾赛科技, Innovusion,Luminar等在这次会上都发布了各自的半固态产品,并预计于2022年迎来量产。和机械式相比,半固态激光雷达具有结构简化、可靠性高、量产成本低、扫描速度快等特性,更适合车载,我们认为短期将成为主流搭载方案。 车载显示:第三空间概念强化,大屏、HUD、柔性薄膜等技术层出不穷 车载显示领域,汽车作为第三空间概念进一步强化,大屏、HUD、柔性透明薄膜等人机交互设备迎来发展期。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企业推出了搭载了贯穿屏/多联屏、HUD、智能交互等配置的全新电动汽车产品,为用户打造可以提供更多软件服务的第三智能空间。此外,大陆集团发布ShyTech内饰技术,打造由柔性透明薄膜构成自适应隐形屏幕,可在不同材质的内饰上显示。 车企:索尼下场造车,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 索尼下场造车,汽车业务带动软硬件一体化生态圈成型 索尼集团(SONY US)在CES上宣布将在22年春天成立专注电动汽车业务的索尼移动(Sony Mobility)子公司,并发布Vision-S 02概念车。Vision-S 02概念车配备两台200千瓦的电动机,百公里加速度约4.8秒。车内车外总共搭载40个传感器,配备全面屏,支持索尼Bravia Core流媒体服务,用户可通过该服务与其PlayStation终端共享云端生态。 从索尼FY2Q21业务结构来看,索尼造车打通了电子产品(占比24%)及图像传感器(占比11%)等硬件业务;与游戏网络服务(占比27%)及音乐图像(占比22%)等软件业务,建立了软硬件一体化的独特生态圈。 造车新势力: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新势力市占率提升 受益于电动化大幅简化了整车生产的复杂度;智能化使得软件定义汽车;索尼等造车新势力纷纷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Mark Lines,全球销量TOP30品牌中,造车新势力的市场份额由2016年的9%提升到1-11M21的25%。 传统车企:传统车企电动化、智能化进程提速 传统车企开启了电动化转型。宝马推出了车身“一键变色”的纯电动车iXM60、BMWiX;奔驰发布了VISIONEQXX概念车,其单次充电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奥迪也推出了首款电动跑车;通用发布了SilveradoEV,配备智能纯电平台Ultium,单次充电续航可达400英里。克莱斯勒则在CES上宣布,计划在2028年全面实现电动化。 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进程加快。大众、福特、吉利、沃尔沃等传统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携手Mobileye等合作方。沃尔沃计划与Mobileye合作推出L4级自动驾驶平台Ride Pilote。Zeekr宣布,计划在2024年前为消费者提供由Mobileye Drive驱动的全电动自动驾驶汽车。 未来出行模式的设想:模块化机器人的MoT(Mobility of things)生态系统。现代汽车在CES推出了即插即用模块平台PnD (Plug & Drive Module)、驱动升级模块平台DnL (Drive & Lift Module),以及基于此的万物互联机器人出行概念。 零部件:Mobileye开始掉队,激光雷达、显示技术快速发展 芯片&自动驾驶平台:平台开放性及性能竞赛中,Mobileye开始掉队 本次CES大会,Mobileye发布了计划于2023-2024年量产的EyeQ6系列以及于2025年量产的L4级别的EyeQ Ultra。英伟达则发布了自动驾驶平台Drive Hyperion 8。对比自动驾驶芯片和计算平台,我们观察到Mobileye在芯片开放性和算力上均落后于英伟达,较为封闭的商业模式导致其算法迭代、智能化落地等方面开始掉队(详见图9)。我们看到,Mobileye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更多的赋能传统车企(详见图12),而英伟达开放度更高的自动驾驶平台则更多的与具有一定自研能力、对算法迭代和智能驾驶功能落地有更高要求的新势力合作(详见图13)。 具体来看,2022CES上Mobileye宣布了与大众、福特、吉利、沃尔沃等传统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通过Travel Assist 2.5,大众集团利用Mobileye的众包地图技术来增强ADAS的舒适性功能,如大众、斯柯达和西亚特品牌车辆的车道保持/中心定位。Mobileye和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全球高端电动汽车技术品牌Zeekr宣布,计划在2024年前为消费者提供由Mobileye Drive驱动的全电动自动驾驶汽车。沃尔沃计划与Mobileye合作推出L4级自动驾驶平台Ride Pilote。 英伟达在CES上发布自动驾驶平台Drive Hyperion 8拟合作的车企为造车新势力——小鹏、蔚来、理想、R汽车、智己和Polestar。Drive Hyperion 8配备9个雷达、12 个超声波、1 个前置雷达、12 个以上的摄像头,并计划于2022年开始生产。CES大会上,百度集度也宣布其英伟达Orin上车计划。 高通则提供了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车载影音设备的全套开放平台。在本届CES期间,高通公司发布了全新的Snapdragon Ride Vision系统,基于4nmSoC,并搭载Arriver的全新软件堆栈,预计量产时间是2024年。在此次 CES 上,高通与本田、雷诺、沃尔沃等 40 多家大小车企达成合作,签订芯片供应协议,计划推动骁龙数字底盘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标准平台,其中包括了骁龙汽车智联平台、影音娱乐解决方案的座舱平台、具备 ADAS / AD 的骁龙 Ride 平台以及车对云平台。 激光雷达:短期混合固态式是车载主流,2022年量产有望提速 激光雷达成为本届CES展会的一大亮点,速腾聚创、禾赛科技、Innovusion等国内激光雷达厂商,以及Velodyne、Luminar、Ibeo等海外厂商均携带最新激光雷达产品参展。我们注意到:1)激光雷达量产有望于2022年加速落地,速腾聚创宣布其RS-LiDAR-M1产品已于1H21完成车规级量产并成功交付客户;禾赛科技发布的AT128、Innovusion发布的猎鹰、Luminar发布的Iris等新品均预计于2022年迎来量产;2)半固态激光雷达预计成为各厂商布局重点方向。 显示:第三空间概念强化,大屏、HUD、柔性透明薄膜等人机交互设备迎来发展期 我们观察到:宝马、奔驰、凯迪拉克在内的老牌车企概念款汽车不约而同的搭载了大显示屏/车载影院。未来车载显示屏、HUD、人机交互设备或将迎来发展机遇,汽车作为第三空间的人机交互概念得到强化,车内服务趋向多样化。宝马iX M60 31英寸车载显示屏,支持影院等四种模式,拓展驾乘感官体验;奔驰VISIONEQXX概念车搭载47.5英寸无缝大屏;索尼Vision-S 02概念车亦配备全面屏。 未来车载显示的设想:柔性透明薄膜构成的隐形屏幕、沉浸式环绕屏可期。大陆集团展示的ShyTech内饰技术,更在柔性隐形技术的加持下,由柔性透明薄膜构成自适应隐形屏幕,可以轻松与内饰设计相互融合,而不受内饰设计的限制。凯迪拉克InnerSpace概念车的沉浸式环绕SMD液晶显示屏也指出了车载显示设备发展的可能路径。 点击查看报告原文 风险提示:智能化配置需求不及预期、参与企业众多竞争加剧。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2022年1月11日发布的《CES#2:索尼造车,Mobileye开始掉队》,分析师:黄乐平 SAC NO.S0570521050001 | SFC No. AUZ066;陈旭东 SAC No. S0570521070004 | SFC No. BPH392;张宇 SAC No. S0570121090024;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End-----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