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创维数字(000810)深度覆盖:精准把握元宇宙入口,战略布局汽车电子【天风通信&家电】

创维数字(000810)深度覆盖:精准把握元宇宙入口,战略布局汽车电子【天风通信&家电】

作者:微信公众号【海陆清风】/ 发布时间:2022-01-08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创维数字(000810)深度覆盖:精准把握元宇宙入口,战略布局汽车电子【天风通信&家电】》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摘要 1、深耕通信设备二十载,主业回暖趋势确立 创维数字是业内领先的宽带网络连接设备、超高清智能终端供应商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主要服务于国内外电信及数字电视运营商客户,业务覆盖中国、欧洲、非洲、中东、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打造超高清及智慧互联+数字生活。 在全球新冠疫情反复,芯片等原材料供应紧张及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公司受益全球宽带化、光纤化、数字化及IP化发展。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6.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8%;实现归母净利润2.6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30%。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增长而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合计29,662.55万元,若不考虑此项减值损失,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实现增长。展望未来,国内运营商布局智慧家庭以及发展互联网宽带运营业务的需求增长,宽带网络迎来升级机会;海外市场新兴的Android TV市场与传统数字电视蓬勃发展,运营商宽带产品和物联网布局需求强劲,综合带动公司主业回暖。 2、VR硬实力突出,精准把握元宇宙入口 作为稀缺VR设备A股标的,公司具备7年以上VR硬件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研发经验,已量产多款VR头戴显示设备产品,产品参数比肩国际巨头且价格具备竞争优势。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垂直行业的应用场景,打造针对医疗探视、景区直播、K12教育VR等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在VR领域积淀多年,精准把握元宇宙入口,有望在VR产业整体复苏快速增长背景下乘风而起。 3、前瞻布局汽车电子,显示系统多屏化、大尺寸发展催生新机遇 公司通过深圳创维汽车智能有限公司布局汽车电子领域,定位为智能座舱模块化集成商,主要产品包括液晶仪表,触控屏等。公司具有完善资格认证与研发体系,与一汽大众、奇瑞、吉利汽车等车厂拥有深入合作,中标多个新车型供货。在目前汽车智能座舱蓬勃发展,仪表与屏幕呈现多屏化、大尺寸趋势带动产品量价齐升的趋势下,公司汽车电子布局有望为公司带来业绩快速增长的新机遇。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 公司是业内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长期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的数字家庭解决方案与服务,致力于打造超高清及智慧互联+数字生活。在深耕主业的基础上,公司发力VR领域,产品参数比肩头部产品,价格具备竞争优势。此外,公司前瞻布局汽车电子,中控屏、液晶仪表有望伴随行业量价齐声趋势,为公司带来业绩新增长点。我们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0、7.40和9.09亿元,对应21-23年市盈率分别为38、18、15倍,参考同行业可比公司2022年平均24倍估值,对应目标价16.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Wi-Fi6推进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激烈,价格下降风险;上游芯片、原材料涨价影响盈利能力;汽车订单执行进度低于预期;VR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等 目录 1. 立足通信设备制造,厚积薄发新产品催生新机遇 创维数字是业内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公司长期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的数字家庭解决方案与服务,致力于打造超高清及智慧互联+数字生活。深耕数字智能终端十余载,公司始终高度重视研发与创新,在深圳、北京、维也纳、伦敦、武汉设有五大研发机构,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新市场上的研究与开发。客户方面,公司主要面向国内通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海外电信与综合运营商及零售渠道市场,长期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提供产品服务,与900多家省、市广电运营商保持了稳定友好的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公司聚焦海外市场稳中求进,已为欧洲、东南亚、印度、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了产品和服务。 收购子公司发力VR领域。公司通过收购原创维集团子公司创维新世界99%股权布局VR领域,产品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同时积极开拓垂直行业的应用场景,打造针对医疗探视、景区直播、K12教育VR等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在产品技术的积累以及产品的价格优势有望在VR产业整体复苏快速增长背景下乘风而起。 公司前瞻布局汽车电子,车载显示发展催生新机遇。公司通过深圳创维汽车智能有限公司布局汽车电子领域,定位为智能座舱模块化集成商,主要产品包括液晶仪表,触控屏等。公司具有完善资格认证与研发体系,与一汽大众、奇瑞、吉利汽车等车厂拥有深入合作,中标多个新车型供货。在目前汽车智能座舱蓬勃发展,仪表与屏幕呈现多屏化、大尺寸趋势带动产品量价齐升的趋势下,公司汽车电子布局有望为公司带来业绩快速增长的新机遇。 公司始终坚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推出新产品。在智能系统技术支撑下,未来全球范围网络IP化转型与网络宽带化,以及超高清化及智能化趋势预计将为公司业绩带来增长动力。 1.1. 聚焦通信设备,深耕行业十余载 公司具有较长发展历史,深耕行业多年。2001年创维集团数字电视事业部成立,主要产品包括DVB-C、DVB-S、编码器和复用器。2002年创维集团数字电视事业部与创维宽频技术有限公司合并,正式成立创维数字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更名为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公司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通信设备产品服务领军企业。公司长期致力于数字智能终端、宽带连接设备及相关软件系统与平台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基于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联合国内外电信或综合运营商、内容商、应用商等战略伙伴,围绕“平台+内容+终端+应用”打造智能生态链,整体形成“智能终端、宽带设备、专业显示、运营服务”四大业务板块。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集中。母公司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公司股份54.98%,创维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多层投资结构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超过56.85%股权,为公司最终控股股东。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较为合理,一方面能保障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稳定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不易出现严重的控股股东“掏空”行为。 1.2. 通信设备中军企业,VR+汽车电子有望打开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产品更迭速度较快,目前正进入千兆时代。在产品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以及下游应用持续创新下,对于网络速率、时延、连接设备数量等性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衍生出对于新一代网络设备的需求。在新的需求出现背景下,公司作为通信设备领域的深耕者,将以技术积累、产品优势等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市场,推动业绩增长。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新领域业务发展,在VR、汽车电子等快速发展的赛道积极布局,预计将逐渐呈现规模收入,助推公司未来业绩增长。从总体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来看,公司净利润整体呈现较大幅度波动: 2017年,基于上游芯片原材料存储芯片全球供应紧缺及外汇汇率波动导致财务费用增加,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0.61% 2018年,公司通过推进供应链和研发融合、量产降成本以及新产品推广和需求归一化策略,收入增长7.02%,归母净利润增长247.64%。 2019年,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外汇风险管控政策有效,公司收入增长9.17%而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90.56%,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020年,疫情影响下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实现营业收入85.08亿元,同比下降4.43%,实现归母净利润3.84亿元,同比下降38.73%,尤其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外运营商客户复工延迟、订单延后。创维数字子公司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2020年实现净利润-439万元,亦是受上游原材料如玻璃、驱动IC等缺货涨价影响导致营业成本大幅提升。 2021年,在全球新冠疫情反复,芯片等原材料供应紧张及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公司克服原材料供应紧张、海外新冠疫情及物流承压等的影响,受益全球范围的宽带化、光纤化、数字化及IP化,宽带网络连接设备增幅较大,公司2021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6.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8%;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30%。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增长而净利润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计提了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合计29,662.55万元,若不考虑此项减值损失,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实现增长。 从公司主营业务结构来看,智能终端为公司第一营收来源,虽然近年来其占据公司营业收入比例持续下降,但目前占比仍超过50%。而专业显示和宽带业务近几年的主营业务占比增长较快,分别由2016年的11.12%和1.23%增长至2020年的30.06%和10.55%。我们认为,业务多元化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专业显示(VR、汽车电子)和宽带业务有望打开公司营业收入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收入区域来看,公司收入六成左右来自国内。海外业务方面,2018-2020年以来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海外营业收入仍然保持同比6.55%的增长,且销售占比重新达到40%以上,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海外市场终端与宽带连接业务方面持续突破,公司在欧洲运营商市场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法国Canal+集团、德国电信DT等欧洲主流运营商订单,Strong零售业务在欧洲“宅经济”刺激下不减反增,欧洲市场的持续突破,为公司未来海外业务的增长提供新的市场机会。我们认为,公司海外业务有望持续维持高速增长。国内业务方面,公司在2020年实现国内销售50.82亿元,同比下降10.63%,但我们认为,公司国内业务存在较强增长动力,公司VR产品具备较高的性价比与产品性能竞争力,汽车智能电子产品也在2020年获得奇瑞、吉利和大众多个项目,并获得长城汽车供应商代码,相信随着公司未来在VR领域以及汽车电子领域的发力,国内业务将重新恢复快速增长。 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近年整体呈现波动态势,2017年公司毛利率下降较大,主要受上游芯片供应影响;2020年同样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公司主要产品的毛利率均出现下滑。 从公司各项费用来看,公司2020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显著下滑,2020年销售费用为5.05亿元,同比下降12.17%,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93%。主要系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差旅费减少以及将合同约定运输至客户指定地点的运输费调整至营业成本。2021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出现下滑,分别为4.97%、1.70%和-0.13%,其中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转为负值主要为利息收入增加、利息支出及汇兑损失减少所致。我们认为,随着公司未来营业收入重回增长态势,公司的费用率有望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 公司持续加码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公司近年研发投入金额逐年攀升,不断加大新业务、新产品研发投入,2020年研发支出金额为5.17亿,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8%。截止2020年底,公司共有研发人员1328名,累计获得专利1125项,其中发明专利378项,在国内数字智能机顶盒行业中是专利积累(尤其是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汽车电子研发方面,公司申请汽车电子相关专利40余件,已授权专利29件,预计公司将持续投入汽车电子相关技术研发,赋能智能座舱打造。VR研发方面,创维新世界公司VR领域专利申请已授权100余项,当中发明类4项,实用新型95项,外观类8项,并预计于2022年上市具有折叠光学方案的六自由度VR硬件终端。持续的研发投入为公司新业务的开拓注入活力。 从现金流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稳步发展,客户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对销售回款控制的加强,2020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46亿元,较上年增长4048.45%。与此同时,从公司近几年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来看,截止2020年底,公司账面共有33.39亿元货币资金,整体流动性情况良好。 2. VR/AR市场复苏,元宇宙引爆需求 2.1. 行业高景气,元宇宙带动未来确定需求 AR/VR为元宇宙重要入口,行业未来需求火热。在全球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红利或趋于瓶颈,元宇宙概念的出现是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继承者的展望:元宇宙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是新时代的流量环境。在元宇宙的七层模型之中,包括基础设施、人机交互、去中心化、空间计算等,基础设施及设备环节奠定了元宇宙生态构建的基本技术框架与关键设备,而XR(VR、AR、MR等)设备以其三维化、自然交互、空间计算等特性被认为是元宇宙生态的关键连接设备,提供虚实连接的入口。 VR/AR市场进入复苏期,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VR/AR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低谷期和复苏期。VR设备在2012-2016年间十分火热,大批资本收购事件以及新设备推广宣传,然而由于生态不完善以及技术仍未达到应用水平,VR/AR产业进入低谷期,市场出清。自2019年后,随着5G的应用以及硬件内容生态不断完善,VR/AR产业重新进入复苏期,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单从VR来看,虚拟现实通过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给用户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感官刺激,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它的出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交互方式,有望成为新一代人机交互平台。 出货量预计将呈现高速增长,带动市场规模高增。全球方面,根据Omedia对30个国家预测数据,2021年将售出1250万台头盔,而VR内容的支出将达到20亿美元。国内方面,根据亿欧的预测,未来几年将成为VR/AR终端硬件出货放量的时期,终端硬件出货量预计在2020年-2025年间以CAGR 69.9%增长至共5665万台,其中VR设备数量由2020年的340万台增长至2025年的3577万台;AR/AR终端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到1790亿元,5年CAGR为51.8%。 2.2. VR产业链日渐完善,VR迎来快速增长期 VR产业链可以细分为5个环节,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网络、内容以及分发运营。目前,硬件技术已逐步成熟,内容数量快速增长。我们认为,2022-2023年是VR驶入产业发展快车道的关键发力窗口。 2.2.1. 海外巨头多年布局,龙头企业销量达阈值 参考上一代人机交互平台——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苹果App Store在2008年7月份上线,当时上线的iPhone应用数量为550多款,2008年底应用数量超过1万款,再到2009年底这个数字超过12万款。iPhone销量上,2007年累计超过138万,到2008年底累计超过1300万,到2009年底累计超过3375万台。由此推测,1万的软件应用+1000万的设备量会对新产业带来较大推动力。 1000万用户是VR内容和生态系统爆发前的关键阈值。2019年Oculus Connect上,马克·扎克伯格也曾表示VR平台需要达到1000万用户的门槛,才能成为开发商可持续盈利的生态系统。虽然目前尚未有公开资料公布2021年Quest 2的准确销量,但2021 年 8 月Meta虚拟现实实验室副总裁 Andrew Bosworth在 Instagram上表示:从目前来看Facebook 1000万用户的目标会比预期更快实现。此外,高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也曾表示:“Oculus Quest 2的销量达到了1000万台。”当VR行业用户达到1000万时,VR内容开发者才能获得足够的收益,开发者积极性提升带动应用商店的产品不断增加,从而继续催化VR用户数量增长,行业生态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我们认为,硬件设备Quest 2的热销将有可能形成引领作用,其他品牌纷纷以此为样板打造自己的VR产品,VR热潮有望来临。 2.2.2. 行业标准确立,内容日益丰富 OpenXR是Khronos提供的开放标准,旨在通过允许开发人员无缝地针对各种AR / VR设备来简化AR / VR开发,Khronos Group一直致力于统一XR没有标准的混乱问题。目前各种设备的问题在于,每个制造商都试图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编程接口。四年以来Khronos Group一直在推动接口标准,该软件自2019年夏季以来就已经准备好投放市场,并且由Valve,Oculus和Microsoft等平台提供商实施。 OpenXR既有应用程序接口(位于XR应用程序和平台之间),也有设备接口(位于平台和耳机之间)。构建专门针对OpenXR标准(而不是无数专有接口)的应用程序,平台和耳机,可以实现更具互操作性的生态系统。因此这一标准的实施意义巨大,打破了不同引擎、平台和硬件之间的藩篱。例如,为一个OpenXR头显构建的应用程序可以在完全不同的OpenXR头显上运行,而对底层代码没有任何变化。此外,这意味着游戏引擎市场的新进入者可以通过对OpenXR的支持,迅速得到对所有兼容头显的支持。我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供应商采用OpenXR,开发人员可以将XR应用开发部署到更广泛的设备上去,行业生态有望加速完善。 2020年之前,VR软件还不够成熟,平台非常有限,仅Steam、Oculus PC和Vive Port三家独大,可玩的应用程序相对较少。2020年之后, 题材形式日益丰富,内容与特定终端平台加速解耦,内容开发、调试与营销工具渐趋成熟,可自给、能盈利的内容生态开始成型。据青亭网统计,开放式Steam平台应用总量为107900款,其中支持VR的内容为6154款,占比约5.7%。Oculus Rift平台应用数量为999款,Oculus Quest平台应用数量为285款,第三方平台SideQuest最新应用数量达2121款。 2.2.3. 显示技术与交互技术逐步发展,硬件技术趋于成熟 VR硬件设备是基础,主要由处理器、存储、屏幕、光学器件、声学器件、壳料、辅料构成。由于VR产品目前使用场景主要是游戏和视频,以图像处理和显示为功能重点。从硬件成本来看,负责计算、渲染和图像处理的CPU和GPU占比较高,为16%左右;另外VR存储成本占比27%;屏幕和光学器件在内的显示器件占比约40%。 芯片:高通芯片成为VR主力芯片 2019 年 12 月,高通发布了基于骁龙 865 衍生的 XR2 平台。相较于骁龙 835,骁龙 XR2的CPU和GPU性能提升2 倍,视频处理能力提升4倍,分辨率输出能力提升6倍,AI性能提升11倍。XR2是首个支持7路并行摄像头和CV技术的AR/VR专用芯片,也是首个支持低延时Pass-Through方案的芯片。国产芯片虽然起步晚但近两年进步迅速,质量和品质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全志科技VR9、瑞芯微RK3399、RK3288等系列芯片提供了优秀的虚拟现实解决方案,并已应用于Pico、富士通等多种VR头显。 VR显示:Fast-LCD屏成首选,Micro-LED有望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 决定VR设备的显示效果有三大核心要素:视场角(FOV)、角分辨率(PPD)以及视觉暂留(Persistence)。其中,微型显示屏幕决定VR设备的角分辨率和视觉暂留,是决定沉浸体验的决定因素之一。从成本端来看,在VR头显中屏幕成本占比高达34%,是VR硬件核心环节。 提升PPD,降低Persistence能增加清晰度并减少眩晕程度,提升用户体验。提升PPD有两种方式:提升PPI与降低FOV。由于降低FOV则会影响沉浸感提升,因此厂商只能设计拥有更多像素点的屏幕从而增加VR头显屏幕的显示分辨率,这也对屏幕的显示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弱化Peisistence也有两种方式:提高刷新率或减少像素响应时间。提高刷新率会增加系统功耗,减少像素响应时间则对驱动技术及像素材料提出更大挑战。 一般而言,VR设备不眩晕至少需要120Hz及以上刷新率和4K及以上分辨率。目前,Fast-LCD兼顾高刷新率和性价比,逐步成为VR 厂商的主流选择。相比于2016-2018 年VR 产品(如HTC Vive、PSVR、Oculus Quest 1等)主要采用的OLED,LCD屏幕的次像素间距更小,纱窗效应减轻。改良后的Fast-LCD技术使用全新液晶材料(铁电液晶材料)与超速驱动技术(Overdrive),有效提升刷新率至75-90Hz,同时也具备较高量产稳定性及良率。产品方面,2019年4月10日,京东方VR显示解决方案技术专家邹斌就层透露,京东方大量出货的有3.5英寸单眼1.5K分辨率和5.5英寸单眼QHD分辨率等Fast-LCD产品。 硅基OLED创新性结合半导体与OLED,显示器件采用单晶硅芯片基底,硅基OLED微显示器件像素尺寸为传统显示器件的1/10,精细度远远高于传统器件。硅基OLED具备以下优势:(1)超高分辨率:硅基 OLED 2000PPI 分辨率较传统低温多晶硅 LTPS-OLED 显示器 800PPI 大幅提升,从而提升 VR 设备 PPD 至 60PPD;(2)超高刷新率:硅基 OLED 刷新率可达 2000Hz,大幅超越现有 VR 设备最高刷新率 90Hz;(3)体积小、重量轻: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件像素仅为传统显示器件的 1/10。此外,硅基OLED以单晶硅芯片为基底,减少了器件的外部连线,比采用其他显示方案减重 50%以上。然而,硅片价格昂贵导致成本偏高,目前应用在高端VR产品上。 此外,Micro LED也出现在三家知名厂商的产品中,包括小米、TCL雷鸟推出的VR/AR眼镜,以及近日的OPPO Air Glass。相比于DLP的毫秒级响应、硅基OLED的微秒级响应,Micro-LED已经能够实现纳秒级响应,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对比度亦从LCoS1000∶1和DLP2500∶1提升至100000∶1,亮度提升至100000尼特。可搭配光波导成像方案,生产的产品厚度更低。由于Micro-LED具备的上述特点,该类型屏幕更容易实现高PPI、体积小、易于携带、功耗低,更适合应用于近眼显示设备。由于单个LED灯珠的体积更小,Micro-LED将能够在单位面积的尺寸上实现更高的分辨率。行家说Research认为,随着Micro LED进一步发展,可达到2000PPI,将是最为适合VR/AR等设备的屏幕。从这个角度来看,Micro-LED将在AR/VR应用中具备更大的优势。2021年3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介绍:“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有望迅速发展,成为继LCD和OLED后业界期待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定位追踪:计算机视觉算法成熟,Inside-out成为主流追踪方案 交互性是VR/AR的关键要素,如何实现设备对人的感知,以及人和设备的交互成为 VR/AR 技术中重要一部分。目前,在感知交互领域中,主要包括追踪定位、手势交互、机器视觉、触觉反馈、眼球追踪、沉浸声场即虚拟移动等技术。定位追踪技术的目的是,感知人体的每一个动作(头部旋转、位置移动),并在虚拟世界产生相应的效果, 带来沉浸感。定位技术的原理简单概括,就是“信号源+传感器”,使用相应的算法,计算出物体的位置信息(包括xyz三轴及旋转共六个自由度,6Dof)。VR头显的定位追踪解决方案大致分为Outside-in和Inside-out两大类型。 Outside-in依靠外部的摄像头和发射器来捕捉和追踪用户的动作,因此具有较强的精度和准度。HTC Vive采用由Valve公司研发而成的Lighting House定位技术,是公认的效果最好的Outside-in定位技术之一。虽然Outside-in定位追踪技术效果较好、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追踪物体远离传感器的测距或是被物体遮挡时,就无法获得用户的准确位置;用户不能随意离开传感器的有效监测区,而这也就限制了其自由活动范围。 Inside-out内向外追踪定位,相对于Outside-in外向内追踪定位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需架设额外的定位装置,仅使用VR头显内的摄像头来进行定位。所以Inside-out的原理是依靠光学追踪,在VR头显上安装摄像头,让设备自己检测外部环境的变化,再经过SLAM算法计算出摄像头的空间位置。Inside-out技术的难点主要在于图像识别,将摄像头收集的数据经过视觉算法转换成空间数据。前置摄像头越多,精度越精准,随着摄像头数量的增多,算法也会更加复杂。近年来,采用该定位技术的厂商越来越多,有望成为VR主流趋势。 综上,VR终端设备快速增长。根据Roadtovr数据显示Steam上每月连接的VR头显的增长一直相当接近指数曲线,R2值为0.954,2020年4月,连接的VR头显设备数量首次突破200万台,11月份创造历史新高达到230万。根据DC 全球 VR趋势预测,到2021年底,每月连接的头盔数量可能达到450万台,不同设备适配的场景与功能定位体系日渐完备。我们认为,2022-2023年是VR驶入产业发展快车道的关键发力窗口。 2.3. 创维数字VR产品物美价廉,打造VR解决方案拓展下游应用 创维新世界为创维数字子公司,助力布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产业。2020年9月,创维数字以自有资金人民币 476万元收购关联方创维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维集团”)持有的深圳创维新世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维新世界”)99%股权。深圳创维新世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5月,专业打造VR/AR行业相关产品。目前创维VR已申请过百项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相关专利,研发量产多款VR头戴显示设备产品,参与了多项虚拟现实国标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课题“VR交互式智能终端与系统”。我们认为,公司收购创维新世界将赋能布局VR/AR产业,紧抓市场风口,为未来业绩增长增添动力。创维新世界合作伙伴实力强劲,助力打造VR生态,建立VR新世界。 2.3.1 硬件实力优异,超短焦光学技术积淀深厚 创维新世界VR产品价格优势明显,有望持续开拓市场。对比多家VR公司提供的产品性能参数与产品价格,创维新世界的VR产品性能方面与头部公司产品处于同一水平,但价格要显著低于竞争对手。公司有望凭借价格优势持续扩展市场,在广阔市场中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 此外,公司在Pancake短焦VR产品上领先布局,已实现产品设计和量产出货到美国市场。同时,公司短焦的VR产品支持高通系列游戏手机、主流华为、VIVO等手机以及8K盒子,也通过日本、韩国、泰国等渠道商实现批量销售。而国际巨头在Pancake短焦VR技术路线上还未推出对应产品。采用超短焦技术的VR头显体积都及其小巧。由于短焦光学原理,整个透镜模组和此前VR产品的体积和厚度都大幅降低,未来将有越来越多厂商跟进。 2.3.2. 内容资源丰富,8K视频数量达百余款 协同创维集团资源,拓展优质内容。创维VR借助于创维集团创维电视、创维机顶盒的优质资源,对VR主页视频内容进行升级,重磅推出8K全景、VR直播等高品质沉浸式内容的视频专区。创维VR将发挥业内领军的作用,扛起内容升级的大旗,为VR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体验,也借此打造优良的用户口碑。 内容资源丰富,8K全景视频百余款。创维VR内容制作团队正在拍摄国内5A级景区的8K全景视频,2021年年底实现100个5A景区的8K全景视频拍摄,计划2022年底完成国内5A级景区全景8K内容的拍摄,游戏方面与第三方适配的内容也有十多款VR游戏。此外,公司打造VR直播场景,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创维新世界打造了两类VR直播解决方案,分别为医疗VR探视与景区VR慢直播。医疗VR探视解决方案利用创维VR智慧探视方案360的全景视角和8K的清晰度的让探视者感觉自己就在站在患者面前,感受患者周围环境,并通过VR一体机或者手机和患者进行语音交流,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探视体验。而景区VR直播让对景区心神向往的朋友们,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近距离领略到景区的奇观,以提升线上引流效果及线下更深度的游玩体验。我们认为,打造解决方案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可以为公司的产品提供更多销售渠道和应用形式,有助于提升公司产品的出货量,与垂直行业B端用户形成合作。 3. 进军汽车座舱电子,市场需求火热催生业绩增长新机遇 3.1. 汽车功能需求转变,智能座舱发展引领汽车显示新需求 消费者对于汽车需求改变,新功能应运而生。汽车由1860年代发明内燃机开始至今发展已超过150年,2010年开始消费升级、新四化成为汽车主流趋势,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开始出现变化,从满足安全需求逐渐上升至个性化的需求,能体现使用者的自我意愿。汽车定义逐渐由出行工具转变为第三空间。 智能座舱新时代来临。由于人们对于汽车的新个性需求,力求打造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应运而生。驾驶舱的发展阶段历由电子座舱逐渐演变为智能助理、人机共驾和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将实现包括娱乐、互联、定位、服务等功能。 信息娱乐系统为智能座舱核心组成,价值量有望显著增长。整车电子电气相关价值预计将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子化而大幅提升。罗兰贝格预计至2025年汽车相关电子元器件BOM将对比2019年提升725美元,其中信息娱乐系统预计将提升140美元。 3.2. 中控显示与液晶仪表加速渗透,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3.2.1. 2020年中国乘用车车载显示出货量超3500万套 中控屏持续更迭,向智能化、多功能化发展。中控屏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从最初汽车中控全部由按键旋钮组成,到最初高端车型出现功能简单的屏幕,随后屏幕功能不断完善,向智能化发展。目前汽车中控屏已经可以实现包括自主导航、影音娱乐、倒车影像等多项功能,智能化、功能集成化的升级演变使汽车中控屏不断承载智能座舱关键核心功能,成为汽车座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带动整体需求。 液晶仪表历经技术革新,数字化科技化成为主要方向。汽车仪表经历了从机械式仪表、电气式仪表、模拟电路电子式仪表向虚拟仪表的不断演进,目前全数字化虚拟仪表已经成为应用主流,利用计算机的显示、处理、存储能力来模拟物理仪表的处理过程。数字化仪表采用液晶显示,其信息显示更加全面精准,进一步保障驾驶安全,并且提升了整车科技感与驾驶体验。 根据佐思汽车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乘用车车载显示(包括仪表、中控、娱乐屏、HUD等)出货量超过3500万套,同比增速在4%以上。 3.2.2. 未来发展趋势:多屏化、大尺寸,实现量价齐升 多屏化成为趋势,带动汽车触控屏需求增长。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21上半年多屏与联屏车型呈现激进式逆势增长。其中,中控多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61%,座舱联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55%。这一销售成绩表明车企推动多屏联屏的决心显著,同时市场接受度也较高,预计未来多屏联屏汽车将持续增加,提升汽车触控屏的整体需求。 新上市车型平均屏幕数量预计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车内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需要娱乐或其他活动,座舱成为人们的第二个办公室、第二个客厅。车企纷纷推出多屏化新车,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19-2025年新上市车型平均屏幕数量将呈现快速增长,由2019年1.62个增长至2025年2.66个,多屏将逐渐成为新车标配。 大尺寸也成为车企主要推动方向,增加屏幕价值量。除了屏幕数量的增加,屏幕尺寸也迎来不断增长,尤其以新能源汽车为典型代表。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中控显示屏CID 12.0”及以上尺寸段的销量占比为48%,较传统燃油车同尺寸段CID提升29个百分点。 此外,在液晶仪表方面,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液晶仪表8.0”-10.0”和12.0”及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0%和45%,较燃油车搭载同尺寸段的液晶仪表分别提升13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传统车企2021年新上市车型跟上大尺寸步伐。2021年新上市车型多搭载10英寸以上的液晶仪表。 预计汽车中控14英寸尺寸屏幕占比将显著提升。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19年汽车中控尺寸0-8英寸占比为72%,14英寸以上仅为2%,预计至2025年,14英寸占比将显著提升至20%,0-8英寸占比则将缩小至28%。大屏化趋势明显。 汽车仪表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乘用车液晶仪表装配量654.4万台,同比增长44.5%,其中12.0英寸(含)-13.0英寸(不含)液晶仪表装配车型装配量最高,为251.2万台,同比增长35.0%。10.0英寸(含)-12.0英寸(不含)区间的液晶仪表装配量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73.8%至118.6万台。预计未来10.0英寸-12英寸液晶仪表也将成为应用主流。 3.3 进军汽车触摸屏及仪表业务,贡献新增长动力 公司通过创维汽车智能布局汽车领域业务。创维汽车智能有限公司于2015年由创维数字持股,公司通过TS16949/ISO9000/ISO140001体系认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质检总局抽检合格认证(2009-2013)、欧洲CE认证、中国出口AAA级企业认证、2011中国汽车电子十大领军品牌、中检南方国家权威机构检测认证和产品通过CCC认证。公司共申请专利2,144件其中:发明1,056件;实用新型703件。外观设计385件。其中汽车电子相关专利40余件,已授权专利29件,在汽车智能领域拥有强劲的实力,主要定位为智能驾驶舱模块化集成商。 专利彰显研究能力,体系规范保障产品质量。公司产品致力于汽车前装市场,取得了多项专利,具备显示技术、视频图像、智能网联和工业设计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公司导入了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并建立了严格的品质控制标准和开发管理流程,通过了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CMMI L5等多项体系认证;对车载电子类产品的技术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所有方面都进行了完善的体系规范。 公司提供多款显示系统产品,拳头产品助力突破整车厂供应链。创维汽车智能以“车载显示系统”为发展方向,通过自主研发已经具备包括分体式中控显示屏、液晶仪表、智能中控系统、行车记录仪和流媒体后视镜的量产能力。目前公司合作客户包括吉利、大众、江淮等,也于2020年获得了长城汽车供应商代码。 近两年来持续深化建立客户关系,中标多款客户新车型产品供货。公司持续维护深化已有客户的合作关系,近期多次中标包括大众、吉利以及奇瑞的新车型显示屏与仪表供应,为公司业绩收入带来持续的贡献。 与创维汽车或将形成协同效应。创维推出创维汽车EV6,入局汽车行业。创维EV6为智能纯电SUV,搭载L2.5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和Skylink智能网联系统。创维汽车EV6的推出或将与创维汽车智能公司形成协同效应,完善汽车+智能座舱产业链布局。 4. 千兆时代到来,10G PON/Wi-Fi6需求提升明显 4.1. PON设备:10G PON成为主流,运营商采购需求逐年提升 网络持续演进,千兆时代已至。自互联网发明应用以来,网络带宽持续演进,由窄带逐渐向宽带、超百兆、千兆发展。目前千兆时代已至,高速率支撑下游应用逐渐丰富,入网方式也由GPON/EPON发展成为10G-PON。 10G PON产品成为运营商主要需求。分析三大运营商近年对PON产品的集采项目可以发现,GPON产品采购量呈现下降趋势,10G PON系列产品需求逐年提升,而在中国移动2022至2023年PON设备新建部分集中采购中,已全部采购10G PON相关设备。 全球范围来看,出货量快速提升。根据讯石光通讯援引BBT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10G PON出货量环比快速提升,2021年第一季度,10G PON OLT端口出货量达到117.3万个,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76%。其中XG-PON1占据最大份额,而XGS PON出货增长最快,OLT端口出货量环比增长68%,同比增长近400%。 4.2. Wi-Fi:Wi-Fi 6赋能无线千兆,性能优异 Wi-Fi设备性能提升需求迫切。如上所述,随着未来物联网相关设备、视频会议、AR/VR等应用的发展,更多移动终端需要接入网络,同时对于网络速率的要求也将提升,因此 Wi-Fi 网络仍需要不断提升速度,同时还需要考虑是否能接入更多的终端,适应不断扩大的客户端设备数量以及不同应用的用户体验需求。 Wi-Fi 6孕育而生。为了应对接入设备量和速率要求的提升,IEEE于2019年推出了802.11ax标准,即Wi-Fi 6。对比Wi-Fi4与Wi-Fi5,新一代Wi-Fi 6在网络速率上有了明显提升,这得益于Wi-Fi 6空间流数量、调制技术、有效子载波数量等的提升。 Wi-Fi6引入几项新技术提升性能。Wi-Fi 6主要引入了MU-MIMO技术、OFDMA技术、BSS着色技术、TWT技术提升网络性能,具体来看: MU-MIMO多用户多入多出技术允许路由器同时与多个设备通信,提升整体系统容量,带来多路复用增益。 OFDMA正交频分多址技术,可以将无线信道划分多个子载波形成多个资源块,用户数据不占据整个信道,支持同一时间段多个用户进行并行传输,解决OFDM技术下用户数据请求冲突的问题。 BSS Coloring着色机制在数据报头增加6bit的标识符区分不同AP,可识别是否是同一BSS内的干扰信号,如果不是则可以不用避让,提升频谱资源利用率。 TWT目标唤醒时间允许设备协商何时以及多久会被唤醒,WIFI AP可以将客户端设备分组到不同的TWT周期,减少唤醒后竞争无线介质设备数量,增加电池寿命。 2020年底,运营商Wi-Fi6招标拉开帷幕。2020年底电信和移动先后落地大规模的Wi-Fi 6家庭网关的集采,作为双千兆升级的主要接入网设备,Wi-Fi 6网关的采购规模与Wi-Fi 5基本对半开。中国电信计划集采合计1432.6万套Wi-Fi 6家庭网关(Wi-Fi 5 1314.2万台),中国移动计划集采1000万套Wi-Fi 6家庭网关(Wi-Fi 5 2450万台)。 预计WI-FI 6市场在2021年快速扩展。据IDC统计,2020年WI-FI 6占总体WLAN市场31.2%,规模达2.7亿美元。Wi-Fi 6在疫情期间逆势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是网络成为各数字化远程项目中的必要支持。IDC预测,2021年,Wi-Fi 6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中国市场将接近4.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4.3. 第一份额中标中国移动集采,彰显公司网络连接领域强劲实力 力压华为、烽火、中兴中标,公司网络连接领域实力不容小觑。中国移动2020年至2021年智能家庭网关产品集中采购(公开部分)中选候选人公示,采购包三10G GPON-双频 WiFi6 智能家庭网关中选候选人为深圳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创维数字以32.26%的份额力压华为、烽火和中兴位居标包三第一位,彰显出公司的不俗实力,未来有望乘网络发展更迭东风业务持续快速增长。 5.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5.1. 盈利预测 核心业务假设 宽带接入设备:根据2021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在原材料供应紧张、海外新冠疫情及物流承压的基础上,公司宽带连接业务增长42.29%。未来随着不确定因素缓解后,运营商千兆宽带建设、智慧家庭终端升级以及Wi-Fi6等新技术带来价值量提升,公司宽带接入收入增速有望提速; 智能终端:根据21年中报数据,智能终端业务增长18.93%。我们预计今年增速为17%,22-23年增速为10%、8%;且随着原材料价格下降,我们预计毛利率有望逐步提升; 运营、技术:根据21年中报数据,公司运营服务同比减少1.45%。我们预计该业务微幅增长。 专业显示:根据21年中报数据,公司专业显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36亿元,同比增长26.38%,我们预计今年全年专业显示业务约29亿。22-23年由于汽车电子业务加速,我们预测该业务增速分别为26.1%、24.6%。 毛利率方面,专业显示主要分为液晶以及汽车电子两项业务。液晶业务:根据2016-2018年年报曾单独列示液晶业务毛利率情况来看,该项业务毛利率均高于10%;汽车电子:对比同行业上市公司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企业,汽车电子稳态毛利率高达20%+;随着未来汽车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公司毛利率有望回升。 5.2. 投资建议 公司是业内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长期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的数字家庭解决方案与服务,致力于打造超高清及智慧互联+数字生活。在深耕主业的基础上,公司发力VR领域,产品参数比肩头部产品,价格具备竞争优势。此外,公司前瞻布局汽车电子,中控屏、液晶仪表有望伴随行业量价齐声趋势,为公司带来业绩新增长点。我们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0、7.40和9.09亿元,对应21-23年市盈率分别为38、18、15倍,参考同行业可比公司2022年(由于2021年公司计提大额减值,估值不具备可比性)平均24倍估值,对应目标价16.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6. 风险提示 1、Wi-Fi6推进不及预期:Wi-Fi 6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Wi-Fi6产品的使用量预计将持续提升,公司也将受益于产品批量出货,带来业绩增长,但Wi-Fi 6存在推进程度不及预期的风险,运营商Wi-Fi6集采的采购量将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 2、行业竞争激烈,价格下降风险:目前通信设备行业公司较多且实力强劲,抢占市场份额可能使用降价策略导致设备价格下降压缩公司盈利空间。 3、上游芯片、原材料涨价影响盈利能力:通信设备制造需要采用芯片,目前全球缺芯仍在持续,芯片价格增长将提高产品成本,减弱盈利能力。 4、汽车电子订单执行进度低于预期:可能面临芯片缺货风险以及制造验证周期缓于预期,导致订单执行进度低于预期,从而延缓公司收入确认,同时面临客户满意度降低的风险。 5、VR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国内VR行业生态建立尚存在不确定性,如果VR硬件需求放缓,公司相关业务发展将不及预期。 备注 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精准把握元宇宙入口,战略布局汽车电子》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月8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唐海清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30002 余芳沁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1080006 孙 谦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1050004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