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华创家电·双周报丨元宇宙来袭,AR眼镜风起

华创家电·双周报丨元宇宙来袭,AR眼镜风起

作者:微信公众号【一超家电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9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创证券《华创家电·双周报丨元宇宙来袭,AR眼镜风起》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摘要 家电朔望谈: 近期元宇宙概念迅速爆火于网络,并引爆投资、科技界。斯蒂文森提出的元宇宙概念为能够以虚拟身份进入的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前人奇思妙想在今天有希望将梦想变为现实,而建立能够与外部真实世界相联系的虚拟数字、网络世界,需要以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显示技术的支持与配合。本期双周报我们聚焦AR市场,以AR眼镜为例剖析其产业链模式、供给端技术迭代以及需求端人群画像及应用特点。 AR聚焦现实与虚拟世界交互和感知,VR为沉浸式虚拟世界。AR产品形态丰富,包含头戴、手持、空间显示三大类,其中AR眼镜以其轻量化、便捷化优势近年来广受关注,同时可以将AR技术与近视镜片相结合,未来将有希望发展为手机、电脑之外的个人“第三块屏幕”。 AR市场持续增长空间广阔,产业链成熟下AR头显设备均价持续下行。2020年全球、我国AR市场规模分别为280、60亿元,伴随全球AR头显设备均价持续下行,AR眼镜加速普及,预计2024年全球、我国AR眼镜出货量将提升至140、62万台。 AR产业链核心为底层技术架构及核心器件,其中光学显示+存储器占AR眼镜成本超70%。AR产业链包含底层技术架构+核心器件+内容供应+整机制造。底层算法技术架构主要包含交互技术和视觉技术;核心器件包含芯片、传感器、光学模组和显示器件等,构成AR设备核心处理芯片以及光机模组。当前国内厂商纷纷布局产业链核心环节加速国产化进程。 光波导技术为未来主流光学技术路径,直显面板式和投影式为两大硬件光机方案。不同硬件光机方案分别适配不同的光学技术路径,未来适配光波导技术的MicroLED和投影显示将产生主要竞争。从终端应用比例来看,光波导光学技术路径应用比例过半,成为当前主流光学技术路径;光机硬件技术路径中,OLED当前应用比例最高达41%,LCOS/DLP投影显示以及MicroLED也有较高的应用比例,形成多种光机硬件技术方案共存的局面。 AR用户画像主要为一二线城市的年轻消费群体,且偏好于使用中高端大屏设备。AR设备当前价格不菲,经济发达地区的年轻消费群体购买力更强,对新概念产品接受度更高。此外,终端市场AR应用需求广阔,包含消费、商用等多种场景和形态。 本期板块表现: 本期(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7日)沪深300指数下跌2.0%,申万家用电器指数上涨8.0%,跑赢沪深300指数10pcts,位列申万28个一级行业涨跌幅榜第1位。从行业PE(TTM)看,家电行业PE(TTM)为18.8倍,位列申万28个一级行业的第20位,估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原材料市场: 大家电主要原材料铝、塑料价格本期上涨,螺纹钢、铜价格本期下跌。我们分别选取SHFE螺纹钢、SHFE铝、SHFE铜、DCE塑料、液晶面板结算价格作为原材料成本跟踪指标。本期原材料价格涨幅情况分别为:SHFE螺纹钢价格相较上期-0.55%;SHFE铝价格相较上期+4.17%;SHFE铜价格相较于上期-0.64 %;DCE塑料价格相较上期+2.04%。液晶面板12月价格下降,32寸、43寸、55寸、65寸面板环比分别下降2、3、13、12美元/片,跌幅分别为4.9%,4.1%,9.7%,5.9%。。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扩容不及预期,新品研发不及预期。 正文内容 一、元宇宙来袭,AR眼镜风起 美国科幻小说家斯蒂文森1992年提出的元宇宙概念迅速爆火于网络,并引爆投资、科技界。元宇宙为能够以虚拟身份进入的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而建立能够与外部真实世界相联系的虚拟数字、网络世界,需要以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显示技术以及相关消费产品的支持与配合。以黑电为代表的传统显示领域已长期处于发展瓶颈,互联网时代下家用彩电面临智能微投、手机平板等多种产品冲击,终端需求持续疲软;而以智能微投、AR眼镜等新型显示技术为代表的消费产品为家用显示发展带来曙光,其中AR眼镜未来有希望发展为消费者手机平板之后的“第三块屏幕”。随ALPD激光技术等光机技术的发展迭代、以及光波导技术应用的逐渐成熟,以及国产企业持续布局底层算法、芯片等上游核心产业链环节,2020年以来国内企业推出了大量消费级AR眼镜产品。22年1月4日CES展国内传统黑电企业TCL展出两款AR眼镜产品NXTWEAR AIR和LEINIAO AR,新型显示技术代表公司光峰科技凭借其独创ALPD技术优势也在加速布局AR核心组件光机模组,AR眼镜在元宇宙概念持续发酵下未来有望引爆家用显示产品市场。本期双周报我们聚焦AR市场,以AR眼镜为例剖析其产业链模式、供给端技术迭代以及需求端人群画像及应用特点。 (一)AR供给端现状 AR聚焦现实与虚拟世界交互和感知,VR为沉浸式虚拟世界。提到AR技术必然会与VR技术相“联系”,二者一“字”之差,技术原理实则大相径庭,我们首先简析二者差异: AR包含现实与虚拟世界,VR完全为虚拟世界。从定义层面出发,AR为增强现实技术,即通过数字信息增强对现实世界感知;VR则为虚拟现实技术,使用者完全沉浸于计算机系统构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隔离; AR光学显示置于眼侧,VR光学显示置于眼前。从光学结构来看,典型AR光学结构光路置于人眼侧面,人眼接收真实和虚拟信息两种光线;而典型VR光学结构虚拟屏幕信息置于人眼前方,人眼只接收虚拟信息光线。 VR主要应用于游戏,AR应用更加广泛。从下游应用来看,VR主要应用于游戏沉浸式体验,AR则可用于工业制造、购物、与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结合等多个场景。 AR市场持续增长空间广阔,产业链成熟下AR头显设备均价持续下行。2020年全球、我国AR市场规模分别为280、60亿元,预计2024年分别达到2400、1605亿元,2020-2024年CAGR分别高达71%、127%,届时我国AR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比重将提升至66.9%。同时,2020年全球、我国AR眼镜出货量达到40、28万台,伴随全球AR头显设备均价持续下行,AR眼镜加速普及,预计2024年全球、我国AR眼镜出货量将提升至140、62万台。 AR产品形态多样,主要包含头戴、手持、空间显示三大类: 头戴式显示:包含头盔式和AR眼镜,其中AR眼镜以其轻量化、便捷化优势近年来广受关注,同时可以将AR技术与近视镜片相结合,未来将有希望发展为手机、电脑之外的个人“第三块屏幕”。 手持式显示:包含平板、手机、手持投影等,当前主要应用于手机平板等的AR换装等。 空间显示:包含展馆、车用HUD等显示场景,其中车用HUD有望伴随AR产品技术突破和汽车智能化属性提升迎来高速发展。 AR产业链核心为底层技术架构及核心器件。AR产业链包含底层技术架构+核心器件+内容供应+整机制造。AR技术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底层算法技术架构做支持,主要包含交互技术和视觉技术,分别实现用户与虚拟对象交互、视觉虚实结合;核心器件包含芯片、传感器、光学模组和显示器件等,构成AR设备核心处理芯片以及光机模组;此外,终端用户内容供应、整机生产也是产业链环节重要一环。 除国外龙头厂商外,国内厂商纷纷布局产业链核心环节加速国产化进程。底层技术架构方面,国内互联网巨头百度、科大讯飞等纷纷入局,核心器件芯片、光学模组等均有国内厂商布局,如华为、光峰科技等。 光学显示+存储器占AR眼镜成本超70%,光学模组及处理器是硬件设备核心器件。AR眼镜零部件主要包含光学显示部件(光机模组、屏幕)、处理器、存储、摄像头和传感器,以微软AR眼镜Holoens成本拆分为例,其光学显示成本占比高达43%,主要为光机模组,其次AR眼镜需要高算力的处理器,CPU、GPU等处理器成本占比高达31%。Holoens成本1500美元,光学显示及存储器成本高达1000美元以上。 (二)AR眼镜技术原理 AR眼镜基于现代信息处理和计算技术,对用户真实世界进行认知增强,结合传感器、摄像头技术实现用户与真实、虚拟信息的交互。其中,光机模组所涉及的光学技术和光机硬件技术是AR眼镜的核心技术,也是区别不同AR眼镜产品的关键。 AR眼镜光学技术持续发展迭代,光波导技术为未来主流光学技术路径。AR眼镜光学技术经历了棱镜、自由曲面、birdbath、光波导等光学技术的发展,光波导技术凭借其技术优势成为未来AR眼镜光学路径的主要发展趋势: 棱镜:棱镜光学技术主要应用产品为Google glass,其最大缺陷为棱镜厚度较高,导致产品难以轻薄、便捷化,难以提升可视角度; 自由曲面:自由曲面光学技术在棱镜光学技术基础之上将棱镜平面更改为内凹曲面,提升光机模组发出光线的反射效率,应用于Epson BT系列等产品; Birdbath:Birdbath技术较前两种技术进一步提高人眼可视角,但其光线透过率较低,产品亮度通常较低。 光波导:光波导技术包含几何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技术,利用全反射原理解决光学横向传输问题,其产品镜片薄、重量轻,与普通眼镜形态相似,光机模组一般置于眼镜腿一侧,主要应用产品如微软Hololens、Rokid Glass 2,但当前成本较高。 硬件光机方案分为直显面板式和投影式两大类,分别适配不同的光学技术路径,未来适配光波导技术的MicroLED和投影显示将产生主要竞争。直显面板式包含LCD、OLED、硅基OLED以及MicroLED,投影式主要为DLP和LCOS两大类: OLED主要与自由曲面、Birdbath技术搭配,由于光学技术原理其产品可视角度较小、透光率较低、产品亮度较低。 以LCOS和DLP为主的投影显示硬件通常与光波导技术搭配,产品亮度较高、可视角度较大,DLP技术路径下产品响应速度较高;此外,适配光波导技术路径的MicroLED显示也具有较好的产品体验效果,但当前成本较高,应用产品较少,未来将和投影显示产生主要竞争。 光波导技术主导AR眼镜光学技术路径,光机技术路径百花齐放。我们整理了19年以来发布的20余个消费级AR眼镜SKU光学技术及光机硬件技术路径应用比例,其中光波导光学技术路径应用比例过半,成为当前主流光学技术路径;光机硬件技术路径中,OLED当前应用比例最高达41%,LCOS/DLP投影显示以及MicroLED也有较高的应用比例,形成多种光机硬件技术方案共存的局面。 (三)AR眼镜应用需求 AR用户画像主要为一二线城市的年轻消费群体,且偏好于使用中高端大屏设备。一二线城市AR用户占比高达52%,AR用户中35岁以下的年轻消费群体占比超过70%,AR设备当前价格不菲,经济发达地区的年轻消费群体购买力更强,对新概念产品接受度更高。AR用户中使用中高端设备、5英寸以上大屏设备占比分别高达49%、74%,当前消费级产品更多应用于游戏体验,结合中高端大屏设备将带来更加良好的游戏体验。 终端市场AR应用需求广阔,包含消费、商用等多种场景和形态。商用市场方面,AR头盔可以使用于化工、电力、轨交等工人作业领域,如Rokid X-Craft可应用于油田作业,利用可视化交互弥补人工缺口提高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消费级场景方面AR眼镜可以与手机、电脑等设备互联,提升用户交互体验、沉浸式影音娱乐体验,同时也适用于展馆、教育等多个领域。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在探索真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21世纪进入互联网时代使其成为可能。元宇宙大门开启后,AR眼镜为虚拟与真实世界交互提供了接口。当前国内已有如百度、全志科技、舜宇光学等科技创新型企业布局AR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AR眼镜产品预计随产业链成熟不断提升渗透率。建议关注核心器件中光机模组生产厂商光峰科技,以及从传统黑电显示切入AR领域的TCL科技。 二、板块行情回顾 本期(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7日)沪深300指数下跌2.0%,申万家用电器指数上涨8.0%,跑赢沪深300指数10pcts,位列申万28个一级行业涨跌幅榜第1位。从行业PE(TTM)看,家电行业PE(TTM)为18.8倍,位列申万28个一级行业的第20位,估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板块个股涨跌幅方面,涨幅前五:创维数字(32.5%)、新宝股份(24.9%)、海信家电(19.0%)、小熊电器(17.4%)、奥佳华(15.4%);跌幅公司:海容冷链(-3.8%)、九号公司(-2.4%)、苏泊尔(-0.6%)。 外资持股方面,截至2022年1月7日,北上资金对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尔智家、老板电器、苏泊尔、三花智控和九阳股份的持股比例分别为11.1%、17.7%、10.9%、9.5%、8.0%、22.8%和11.8%,较上期分别-0.3pct、-0.2pct、+0.1pct、-0.9pct、+0pct、+0.1pct和+0.1pct,美的集团、海尔智家、三花智控和九阳股份获外资加配。(注:此处统计口径为北上资金持有股数/流通A股股数。) 三、行业数据变化 (一)原材料价格变化 大家电主要原材料铝、塑料价格本期上涨,螺纹钢、铜价格本期下跌。我们分别选取SHFE螺纹钢、SHFE铝、SHFE铜、DCE塑料、液晶面板结算价格作为原材料成本跟踪指标。本期原材料价格涨幅情况分别为:SHFE螺纹钢价格相较上期-0.55%;SHFE铝价格相较上期+4.17%;SHFE铜价格相较于上期-0.64 %;DCE塑料价格相较上期+2.04%。液晶面板12月价格下降,32寸、43寸、55寸、65寸面板环比分别下降2、3、13、12美元/片,跌幅分别为4.9%,4.1%,9.7%,5.9%。 (二)家电行业数据 地产竣工及销售数据:2021年11月地产竣工面积同比增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其中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6.29%;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3.24%。 家电社零数据:2021年11月社零累计总额4.1万亿元,环比增长1.5%,较2020年同期增长3.9%,其中家电类社零总额1104.8亿元,环比增加50.4%,较2020年同期增加5.4%。 家电行业11月部分数据已更新: 空调出货端方面,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21年11月空调产量1195.9万台,同比增加7.6%,总销量977.7万台,同比减少2.4%。其中内销量为517.41万台,增速为-4.5%;外销量为460.3万台,增速为0.1%。零售端方面,根据中怡康数据,2021年10月空调零售额同比-5.3%、零售量同比-12.6%,零售均价同比+8.3%,行情有所下降。行业格局方面,格力/美的零售额份额分别为34.8%、35.8%,环比上月分别+1.7pcts、+0.2pcts。 冰箱出货端方面,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21年10月冰箱产量755.4万台,同比减少4.3%,总销量734.2万台,同比减少4.6%。其中内销量为365万台,增速为-7.9%,而外销量为369万台,增速-1.0%。零售端方面,根据中怡康数据,2021年10月冰箱零售额同比-7.3%、零售量同比-21.1%,零售均价同比+17.5%,产业结构升级持续。行业格局方面,海尔/美的系零售额份额分别为42.3%、13.0%,环比上月分别+4.2pcts、+0.2pct。 洗衣机出货端方面,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21年10月洗衣机产量699.6万台,同比下降5.3%,总销量700万台,同比减少2.9%。其中内销量为456.1万台,增速为-0.5%,外销量为244.6万台,增速-7.0%。零售端方面,根据中怡康数据,2021年10月洗衣机零售额同比-10.2%、零售量同比-22.7%,零售均价同比+16.1%,价格持续上行。行业格局方面,海尔/美的系零售额份额分别为43.8%、26.3%,环比上月分别+2.8pcts、+0.1pcts。 油烟机出货端方面,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21年10月油烟机产量306.9万台,同比增长11.3%,总销量308.7万台,同比增长9.7%。其中内销量为164.5万台,增速为-5.0%,外销量为144万台,增速33.2%。零售端方面,根据中怡康数据,2021年10月油烟机零售额同比-13.2%、零售量同比-22.2%,零售均价同比+11.6%,价格持续上行。行业格局方面,老板/方太零售额份额分别为28.5%、28.0%,环比上月分别-1.2pcts、+0.1pct。 四、行业公告及新闻 (一)重点公司公告 1、【火星人】 限售股解禁:朱正耀、董其良等5名股东合计持有9990万股限售股股份于2021年12月31日解除禁售,占公司总股本的24.67%。 2、【光峰科技】高管变动:公司董事、总经理薄连明先生因个人健康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聘任董事长李屹先生兼任公司总经理,张伟先生、梁冠宁先生为公司副总经理。 3、【倍轻松】发行限售股: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网下配售限售股,限售股股东数量为382名,锁定期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6个月。该部分限售股股东对应的股份数量为55万股,占公司股本总数的比例为0.8973%。 4、【莱克电气】1)发行可转债预案:本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12亿元(含),用于新能源汽车项目、5G通信设备和工业自动产业配套的关键零部件新建项目(一期)、新增年产环境清洁和小家电扩建项目、智能数字化工厂技术改造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债券期限为发行结束日起6年。 2)未来三年(2022-2024 年)股东回报规划:公司未来三年(2022-2024年)年分配利润不少于可分配利润的30% (二)行业新闻 1、年度首发!2022年产业运行趋势调研报告新鲜出炉 2022年元月6日,产业在线发布了本年度的首份产业运行趋势调研报告。报告依旧分为家用电器和制冷空调两个版本。 其中,《2022年中国家用电器产业运行趋势调研报告》由产业在线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家用电器分会联合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家用电器产业总体规模依旧在7千亿以上,基本与2021年持平。细分产品来看,洗碗机以16.2%的高增长一枝独秀,空调、冰箱冷柜、新风净化产品的销售规模都将出现小幅下滑,洗衣机、干衣机和厨房电器产品将保持小幅增长。 《2022年中国制冷空调产业运行趋势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制冷空调产业预计将达到6879亿元,同比增长2.8%。细分产品来看,除家用空调和家用制冷产品呈下降趋势外,其他产品均将实现较好的增长,其中轻商制冷同比增幅最高约为14.4%,其次是空气源热泵和户式中央空调,同比增幅预计均在10%以上。 综合两份报告来看,2022年,商用产品走势要好于家用产品;内外销走势趋同,2021年内销和出口明显分化的情况不会再延续。预测2022年出口市场,除空气源热泵将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长外,大部分产品呈持平或小幅下滑。上游供应链产业受家用市场影响较大,基本与2021年持平,各产品的增幅波动大都在上下5%的区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从问卷结果来看,受访者对于趋势的判断普遍要比与预测数据更为乐观。以家用空调为例,分别有85%和90%以上的受访者预测内销和出口增长,而预测数据是内销和出口分别下滑2.1%和3.7%。上游产品中,半导体-MCU有将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内销增长将在10-30%区间,实际预测数据增长为1.6%。(产业在线) 2、“无增长的繁荣” | 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销售总结及2022年市场展望 【序】 若经济无增长、低增长也能实现繁荣吗?经济学家蒂姆·杰克逊认为:对于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来说,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惟一的选择。因为地球上的能源和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 我们终将面临市场的无增长/低增长,那么中国家电市场是否也能创造“无增长的繁荣”呢? 【复盘2021:市场进入“无增长”周期】 反观当前的中国家电市场,在地产红利消耗殆尽、渗透率逼近瓶颈、低频消费与弱周期属性、居民消费意愿减弱等诸多因素叠加下,也迈入了“无增长”时代。2021年,市场外部环境虽较2020年有所缓解但依旧恶劣,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高企,疫情分散爆发导致的区域发展不确定性,叠加消费者信心不足引致的需求释放不足等种种因素,截止到2021年11月,我国家电市场累计零售额规模为7022亿元,同比增长4.9%。但是如果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然下滑7.4个百分点。 市场分品类发展依然不平衡,成熟家电品类增长乏力,但新兴品类依然保持高景气度。分场景来看,厨房场景、客厅场景、作为市场容量最大的两大场景备受市场重视,鉴于客厅场景市场需求高度饱和,品类众多且仍处于增长期的厨房场景最为吸睛。海外出口业务在年中过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增长。 【展望2022:“无增长的繁荣”】 展望2022年,经济稳定持续复苏已是定局,但消费端预期持续承压。家电成本压力有望得以改善,无论是对生产端还是需求端均形成利好。但对于家电处于关注度较高的海运价格,目前来看仍无松动迹象。预计2021全年,我国家电零售市场规模达到7622亿元,同比增长4.1%。2022全年市场规模7795亿元,同比增长1.6%。 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家电从业者,我们如何从“无增长”的市场中寻求增长呢?或者说,我们当如何创造“无增长的繁荣”? 首先,我们要肯定一点,拥有14亿人口、4.9亿个家庭的中国市场仍是世界上最具规模和消费潜力的市场。其次,市场中的家电消费需求仍在,只是在结构上分布不均匀。既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慧眼识别市场上的需求浓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市场份额的竞争永远是一场“零和”游戏,但市场的增速不是!找到符合趋势的潜力市场,就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增速。 市场总是在奖励“捷足先登”的人,“高瞻远瞩”的人,和“善解用户”的人,与用户结盟,围绕不同用户圈层的具体需求进行产品创新,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并依据用户的需求重塑营销、销售流程。 向高端要增长:我国2035年的愿景发展目标是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就意味着人均GDP需要达到2.3万美元左右,我国的中产阶级数量可能翻倍。如果未来一定会发生,那么就先进入那个未来。高端化,就是正在发生的“未来”;此外,目前的家电市场低端需求几乎已全部转移至线上,高端需求正在全渠道全面布局并落地开花。高端化,也是无法回避的“未来”。 向场景套系要增长:家电销售正进入场景化,而其中套系化家电产品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欧美发达国家,有超过30%的家庭选择家电成套购买。而国内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市场份额的增长非常迅猛。从企业角度来看,套系化产品可以提升整体客单价,避免消费者外流,帮助强弱品类之间的引流。而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有助于家电产品与家装风格的协调统一,与单品相比在送装及售后方面更加便捷省力,且在价格方面也能享受到整体的打包优惠。 放大品牌共振效应,打造互补式的品牌矩阵。市场在变化,用户的需求在变化。从某些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第一步跨入全品类竞争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已经注定了多品牌运作的宿命。通常情况下,单一品牌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力往往无法覆盖不同的收入、年龄、偏好的人群,同时企业的差异化营销策略也无法得到最大力度的发挥和施展。此外,如果一个品牌长期在某个领域内运营时间较长的话,也会在消费者心理上打上具体的品类烙印,因而持续使用该品牌参与其他品类的竞争反倒不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品牌主动把自己的蛋糕切开,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打造不同的子品牌,通过品牌矩阵的建设参与市场竞争。而事实也证明,只有把蛋糕切开,才能把蛋糕做大。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既然是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和细分市场打造的品牌,各品牌之间应做好区隔,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的区隔、价格定位的区隔、营销方式的区隔,以及运营团队的组织区分。 利用高频带低频,在产品间相互引流,在结构的腾挪中寻求增长。 重新审视节奏,随着促销的常态化,大促节点在一年中的销售重要性也不断弱化,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平峰促销的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此处我们并不是在渲染大促节点不重要,其规模仍是任何企业都不能轻视的存在。我们只是强调,尤其是一些高端品,应积极推进平峰时的品牌认知和产品定位认知的培养,而在大促节点时通过活动促销,提升用户对降价额度的感知、突围突破销售。 新零售流量思维与传统流量思维的最大不同,就是将“人找货”转换成“货找人”。那么货如何才能找到人呢?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对电商成交平台的销售青眼有加,但是对内容平台的流量阵地打造仍显不足;然而事实确是经过分享、裂变、用户在内容平台被教育后直接到成交平台静默下单。因此,应加强对内容平台的打造,搭建属于自己的流量池。 重新定义下沉市场:内循环巨轮转动,一方面促进新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助力原有消费的升级。上述两方面,在下沉市场均大有可为,特别是在电商消费的带动之下。下沉市场虽已历经各大平台深耕细作,但消费增长动力依旧十足,且发生着较为深远的变化。然而目前企业对下沉市场的认知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固有思维下沉就是低端,企业只给低端产品,高端不给政策。然而事实却是,下沉渠道的店主有卖中高端的意愿,但缺少支持。 泛家居产业融合:家装市场将带来3万亿的巨量空间,家电家居一体化正在重构家电的消费链路。以前我们提到前装,都会建议大家向前走去截流、店铺前置,抢占用户触点、打开各种合作机遇。而今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庞大的换装/改造需求。事实上,很多的购买需求,例如智能坐便器,都是在用户装修或局部装修时才会释放,因此如何通过服务消减用户的改装复杂流程的担忧,真正做到简单留个客户,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用户的这份更新需求释放出来,考验着企业的服务和营销能力。 最后,也希望大家根据自身的实力或余力不断拓宽业务边界,从中期来看,家电出口仍是未来几年的主线业务逻辑之一,海外市场自主品牌的打造将成为大量企业的重点战略布局,对于品类单一的企业而言拓宽品类打造套系化产品组合与使用场景或可突破,最后也建议大家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家电主业以外的第二增长曲线。换而言之,如果市场是围墙内的厮杀,那么就只有“有限的竞争”带来的血腥和残忍,如果市场是突破边界的竞技场,那么它就变成了一场”无限的游戏”。 愿大家把握市场趋势,在无增长的时代也能创造繁荣,也愿大家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奥维云网) (三)近期报告速递 《光峰科技(688007.SH):激光显示创造视界,ALPD?独木成林》20211231 本篇报告系统性地对激光显示先驱光峰科技的核心优势ALPD?技术以及其商用和消费各业务的发展和空间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我们联合研究所电子组展开研究,全篇深度系统详实的涵盖了光峰科技的整体逻辑。以光峰科技独创的“根基+主干式”商业模式为报告展开框架,行业维度论证发展根基ALPD?技术引领家用新型显示技术未来,相较市场其他研究量化ALPD?相较三色激光技术的成本优势;公司维度分别从“两大主干”商用核心器件和消费增量两大赛道展开各“枝叶”业务及其未来空间预测,最后探讨子公司峰米科技以及布局新型显示赛道的公司其他特质。 五、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扩容不及预期,新品拓展不及预期。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1月9日发布的报告《家用电器行业双周报(20211227-20220107):元宇宙来袭,AR眼镜风起》 相关研究报告: 1、华创家电·双周报丨冉冉兴起的家电家装渠道 2、华创家电·双周报丨“黑五网一”新趋势,跨境国牌持续发力 3、华创家电·双周报丨海外关税政策变动,对家电行业影响几何? 欢迎关注华创家电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