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天风通信 | 海风行业50页深度:3060双碳目标明确,海风平价趋势下大有可为

天风通信 | 海风行业50页深度:3060双碳目标明确,海风平价趋势下大有可为

作者:微信公众号【海陆清风】/ 发布时间:2022-01-06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天风通信 | 海风行业50页深度:3060双碳目标明确,海风平价趋势下大有可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摘要 1、规模和前景:碳减排势在必行,海上风电平价趋势下,未来发展仍是星辰大海。 全球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碳减排行动成为各国确定目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风电、光电、水电可形成互补发展,尤其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沿海发达地区就近消纳能力强、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未来发展潜力大。 全球来看,根据GWEC数据,2020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93GW,其中陆风86.9GW,海风6.1GW,其中中国以外,欧洲市场最大,根据WindEurope的数据,2020年欧洲海上风电装机量仅为2.9GW,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预测欧洲的海上风电建设将再次提速,至2025年新增装机量将达到9.2GW。欧洲是风电建设的早期践行者,风电建设也将为欧洲带来正向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市场来看,World Bank预测中国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潜力总量达到2982GW,市场空间广阔,而中国2020年累计装机海上风电规模9GW,占总风电比例(3.20%)较全球平均水平(4.72%)仍较低,在双碳目标和平价上网趋势下,未来成长空间广阔。具体看,中国风电市场2020新增装机量71.67GW,同比增长178%,2020年累计装机281.53GW,同比增长34%,保持高速发展。海上风电方面,中国2020新增装机量3.06GW,同比增长54.5%。 短期来看,抢装潮后海风市场招标在2021年第三季度重启,目前已公布三峡新能源前期服务3GW以及粤电的招标项目1GW,超出市场此前对于抢装潮后的市场预期。中长期来看,十四五阶段各省海上风电建设规划有望超过40GW,其中沿海基地海上风电规划装机量2035年达到7100万千瓦,空间广阔。 2、发展趋势:平价化、大型化、深远海趋势明显,海上风电技术持续演进。 ①全球海风LCOE持续下降,逐步向平价化发展。2010年LCOE平均约为0.162美元/千瓦时,2020年降低至0.084美元/千瓦时,其中欧洲已实现平价。国内来看,随着:1)风机大型化降低度电成本以及提升发电效率;2)电价市场化机制;3)剥离电网接入工程降低资本支出;4)“3060”目标推动,绿色金融支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我们认为,产业链共同推进海上风电持续降低成本,预计中国海上风电有望在2023年实现平价上网,一旦实现平价,海风将有望进一步加速发展。 ②风机将持续向大型化发展。据GWEC预测,海上风电风机容量在2025年将达到15-17MW,风机大型化带来成本的降低,同时海工作业能力要求提升,以及海缆电压等级提升。目前国际与国内领先风机厂商均陆续推出容量大于10MW的风机机组。 ③走向深远海,开发广阔风能资源。目前随着近海资源的逐渐开发,项目不断走向深远海,离岸距离和水深预计将在未来持续增长,而这也将带动漂浮式风机的需求以及海缆长度。 3、格局和壁垒:海缆格局最优,海缆&海工壁垒高筑强者恒强。 海缆是海上风电的电力通道,是产业链重要一环。海上风电成本中约8%-10%为海缆成本,其中阵列电缆约占3%,送出电缆约占5%-10%,海工预计占25%左右。 市场规模来看,海缆市场稳步发展,2020年全球海底电缆市场规模为119亿元,2016-2020复合增速约为29%。预计全球海底电缆将从2020年的119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578亿元,期间复合增速37%,中国海底电缆市场将从2020年的6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54亿元,复合增速33%。我们测算,预计中国海风电缆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44亿元,有望增长至2025年的208亿元。 海缆竞争格局,海缆行业拥有包括技术门槛,地理位置资源,资金门槛,资历门槛等行业壁垒,竞争格局稳定且集中度高,国内而言中天科技、东方电缆以及亨通光电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海工方面,目前海上风电施工船成为核心稀有资产,全国目前仅有42艘安装船,预计难以满足未来需求。同时风机大型化对海上风电安装船的作业要求进一步提升。 分析主要龙头厂商: ①中天科技:公司具备海缆领域第一的市场份额,近年海洋业务呈现高速发展。公司在手订单充足,行业竞争力强劲。公司打造“两型三船”,形成从海缆到海上施工全产业链模式服务,未来有望充分受益于国内海上风电建设浪潮。 ②亨通光电:亨通光电承担了国内与国际多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葡萄牙海上浮式风电项目是中国厂商西欧地区首次签约海缆总包项目;海工方面,公司拥有华电稳强+亨通一航海上风电作业平台,以及亨通蓝德基础柱施工船,掌握稀缺资源 ③东方电缆:东方电缆与中天科技存在竞争差异,其海洋业务专注提供海缆产品与敷设工程。2020年至今海缆业务已累计中标70.7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 风险提示 海上风电招标不及预期、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海缆价格下降高于预期的风险、上游原材料涨价的风险等 目录 1. 新能源发展大趋势,风光互补未来方向 1.1. 全球环境问题严峻,各国未来推进碳减排 全球碳排放量持续增长。根据Our World in Data数据,全球碳排放量在1950年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达到最高峰值367亿吨。 我国碳排放量改革开放后快速增长。我国碳排放量在1949年建国时每年5936万吨缓慢上升至1978年约14.9亿吨,随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年后增速再次上升,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已经达到104.9亿吨。 气候变化预计将影响经济增长。根据bp的预测,假设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当前水平不变,至2050年,气候变化将对全球大部分地区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在当前平均气温最高的区域,气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如非洲、中东、印度等)。 全球正积极推动碳减排工作。全球主要经济体多次召开有关于环境保护会议,联合国大会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bp预计可再生新能源应用比例逐渐增加,2050年达到40%以上,而煤炭、石油等使用减少。 预期主要经济体人均碳排放将呈现快速下滑。根据bp预测,乐观条件下至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耗将有所降低,发展中国家大体维持相同水平;而人均碳消耗方面,预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有明显下降,主要经济体如美国、中国、欧盟等均呈现明显降低。 1.2. 政策推动新能源发展,风光形成互补 政策频频出台重视发展新能源。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陆续出台多条有关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重视对于风电、光电项目的健康发展,推动平价上网项目建设,提出构建以消纳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清洁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 风电光电日内形成互补。在24小时内,风电发电曲线与光伏发电曲线分别呈现“U型”和“倒U型”,白天太阳能发电、晚上风力发电,正好可以“互补”上,让供电曲线更平缓。此外风电和水电在季节上将互补,春夏季水电多、风电少,以夏季水电最多;而秋冬春季风电多、水电少,以冬季风电最多。 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球积极推动风光发展,尤其以中国装机容量为领先。我国2020年风能装机容量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2. 欧洲与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2.1. 全球风电装机持续增长,中国海风建设快速发展 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根据GWEC数据,2020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93GW,其中陆风86.9GW,海风6.1GW,2016-2020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CAGR约为14%。同时海风建设的占比正逐渐增长,2001-2009年为海风建设初期,占比仅为约1%,此后快速发展,至2017-2020年达到7%-10%。 中国与欧洲是海风建设主力军。根据GWEC发布的《2021全球海上风电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2020年实现了3GW以上的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欧洲市场保持稳定增长,荷兰以近1.5GW的新增装机排在全球第二位,比利时位列第三(706 MW);存量海风装机方面,中国也逐渐追赶英国的海上风电霸主地位,截止2020年中国占全球海上风电整体装机量为28.3%,落后英国仅为0.6%。 2.2. 欧洲风电建设展望 2.2.1. 欧洲海上风电建设将提速 欧洲海上风电建设早,预计未来建设再次加快。根据WindEurope的数据,2020年欧洲陆上风电建设装机量约为11.8GW,海上风电装机量仅为2.9GW。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预测欧洲的海上风电建设将加快,至2025年新增装机量将达到9.2GW。 英国与德国将是建设主推动手。根据WindEurope的预期,英国在2021-2025年的海上风电建设将提速,2025年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5GW,此外德国也将作出重要贡献,预计2024-2025年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GW左右。 2.2.2. 风电建设将为欧洲带来正向经济和社会效益 欧洲风电建设带动GDP增长。根据CWEA数据,风电建设对欧洲各国GDP有正向贡献,2019年风电建设为欧洲各国GDP直接贡献达到228亿欧元,间接贡献达到143亿欧元,整体GDP贡献达到371亿欧元。 预计2030年创造500亿欧元GDP。CWEA预测,至2030年,风电建设将创造总计500亿欧元的GDP,同时除了对GDP拉动外,还带动包括就业、二氧化碳减排等福利。发展风电建设将为社会创造效益。 2.3. 中国海上风电建设情况与展望 2.3.1. 中国风电建设增长快速,弃风率降低助力健康建设发展 中国风电发展迅速,2020年抢装增量较高。中国风电市场2020新增装机量71.67GW,同比增长178%,2020年累计装机281.53GW,同比增长34%。中国风电建设整体呈现稳步快速发展。 弃风率显著下降,红色预警解除促进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我国风电平均弃风率近年呈现稳步下降,2020年全国平均弃风率仅为3%,较2016年(17%)下降显著。新疆、甘肃等地取消红色预警,将迎接风电正常建设发展。 2.3.2. 中国海上风电快步追赶,潜力十足 中国海风建设较晚,目前增速较快。相较于欧洲自21世纪初便开始建立海上风电,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较晚,但增速较高。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海上风电2020新增装机量3.06GW,同比增长54.5%;2020年累计装机规模9GW,同比增长51.8%。 中国海上风电占比仍偏低,发展潜力大。2020年底,全球风电累计总装机容量744GW,其中海上风电累计装机35GW,占比总风电的4.72%;而中国2020年风电累计总装机容量为281GW,其中海上风电累计装机约9.0GW,占比总风电的3.20%,跟全球比较,中国海上风电占比仍偏低,未来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充足,开发潜力可观。根据worldbank统计,中国海岸线绵长,预计总计可发展海上风电达到2982GW,而目前总装机量仅为9GW,未开发的海上风电资源充足,发展潜力较大。 2.3.3. 海上风电对比陆风存在优势,未来快速发展 海风建设具备优势。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欧美国家以及中国预计将持续推动海上风电建设发展。 同时也存在维护费用高,建设成本与风险大的缺点。海上风电建设对码头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针对海上复杂的施工环境,在海上风电建设过程中,还需对海洋气象、潮位等信息进行监测,以防止台风、腐蚀等方面的影响,建设成本整体较高。此外,海上风电设备的维修和保养难度大,费用高,直接影响风电成本;海上风电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系统培训,不仅要具备电气、机械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海洋水文气象相关知识。 海上风能资源充足,开发海上风电势在必行。我国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岛屿6000余个,相对于陆地,我国近海风能资源更为丰富,同时海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用电需求较大的东南沿海,开发海上风电将有助于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满足沿海城市电力需求。 2.3.4. 政策刺激抢装,仍有大量未并网项目 政策引起抢装浪潮。2018年的海上风电项目“抢核准”浪潮;海上风电价格调整以及取消国补,引发2020-2021年的海上风电抢装浪潮。此外,2020年1月,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三部委印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自2020年起,新增海上风电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由地方按照实际情况予以支持。按规定完成核准(备案)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存量海上风力发电项目,按相应价格政策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因此,为了赶上0.85元/千瓦时的电价,获取国家补贴,2020-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的“抢装潮”力度进一步提升。 仍有大量未并网存量项目。2018年核准39GW左右项目,2019、2020年装机1.98GW、3.06GW,大量项目未装机并网。我们认为,抢装后仍可能有高于预期的招标并网容量。 2.3.5. 抢装后市场招标重启,未来可期 整体风电市场招标量截止21Q3已超2020年全年规模。根据金风科技数据,2020年风电市场招标量为31.1GW,3Q21已达到41.9GW,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115.1%,已超过2020年整年风电招标量。 海上风电重启招标,2021年Q4招标达到6GW。在经历2021Q1-Q2无海上风电招标后,Q3迎来1GW的海上风电招标。三峡新能源3GW海上风电项目前期服务招标也已在2021年7月公布,EPC项目招标于2021年12月23日开启。中广核新能源帆石一、二总计2GW海上风电项目也已经公开招标导管架基础钢管桩制作与施工项目。此外粤电在阳江的海上风电招标项目1GW也已经公开招标,2021年第四季度招标达到6GW,高于此前市场预期。 2.3.6. 十四五规划出台,海上风电未来空间广阔 多省出台海上风电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年多省公布了十四五海上风电建设规划,其中广东预计2025年装机容量达到18GW,江苏新增规模9.09GW,山东省启动10GW项目。浙江省、广西省、海南省总计也有约10GW海上风电项目规划。福建省暂未出台正式十四五规划,此前预计2030年达到5GW以上。 合算来看,十四五期间各省合计海上风电规划超过40GW。 沿海基地规划装机量超100GW。根据《中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将在广东、江苏、福建等多沿海地区开发海上风电。文件规划建设沿海大型基地,规划装机量2035年、2050年总装机规模分别达到7100万、1.32亿千瓦。 实际装机量通常高于规划装机量。根据过去情况来看,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期间的实际装机量远高于规划装机量。因此,我们预期预计十四五期间装机量仍将大于规划值,中国海上风电建设前景广阔。 3. 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3.1. 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显现 海上风电未来五点发展趋势已显现: ①风机平价上网: 海上风电将逐渐平价,成本降低,LCOE逐步下降,实现平价上网。 ②风机大型化: 风机容量将持续提升,由目前5-8MW逐渐向10MW以上演变。 ③风机深远海化: 随着近海资源逐渐开发建设完毕,以及深远海风力资源更好,风机建设将逐渐向深海和远海发展。 ④漂浮式风机应用: 深海(>50m)适用漂浮式风机。 ⑤将利用风机产生氢能: 利用海上风机产生氢能。 3.1.1. 海上风电成本下降,招标价格持续降低 全球海上风电LCOE持续下降。根据IRENA数据,2010年LCOE平均约为0.162美元/千瓦时,2020年降低至0.084美元/千瓦时,接近腰斩。其中中国从0.178美元/千瓦时降低至0.084美元/千瓦时,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漂浮式海上风机LCOE较固定式更高,2019年约为0.16美元/千瓦时。 预计未来持续快速下降,漂浮式下降幅度最大。根据WindEurope预测,由于涡轮机尺寸和容量系数的增加以及风电场安装和运营方式的优化,未来30年风能成本将继续大幅下降。其中欧洲固定式风机2050年较2020年下降57%,漂浮式风机下降78%。 国内风机招标价格显著降低。根据金风科技披露的数据,国内招标均价持续下降,2021年9月,3S机组投标均价均为2410元/千瓦,2020年同期3250元/千瓦;4S机组2326元/千瓦,2020年同期3163元/千瓦。 国内多个项目已接近平价。根据风芒能源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广核象山、华润苍南两个海上风电项目开标,项目投标报价均低于5000元/kW,而5000元/kW是此前行业认为的海上风电项目要想做到平价,风电机组报价的临界点。我们认为,海上风电持续降低成本,未来有望加快实现平价上网。 3.1.2. 风机大型化趋势显著 风机平均容量近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以欧洲为例,根据WindEurope披露的数据,2020年欧洲风机平均容量达到8.2MW。2020年运行的海风项目中其中2/3的项目风机容量要高于此平均值。 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根据GWEC的预测,海上风电风机容量在2025年将达到15-17MW,海上风机大型化将带来成本的降低。根据Rystad Energy推算,对于1GW海上风电项目,采用14MW风电机组将比采用10MW风电机组节省1亿美元的投资。此外,Henrik Stiesdal预测下一代风电机组将在2030年之前出现,功率达到20MW左右。 目前全球领先风电机组厂商陆续推出大容量风机。近期,包括如明阳智能、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等厂商均已推出10MW以上的风机。14MW以上机组预计将在2024年进行量产。 3.1.3. 海上风电逐步走向深远海 欧洲海上风电项目水深增加。根据千尧科技披露的数据,2020年欧洲在建海上风场平均水深36米(2019年34米)。2020年在建水深最深的风场是67米水深的英国 Kincardine浮式项目和拥有100米水深的葡萄牙Windfloat Atlantic浮式项目。目前英国在建的Moray East平均水深45米。 新项目离岸距离增加。随着近海资源逐渐开发,海上风电项目持续向远海发展,据千尧科技数据,海上风电项目的离岸距离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预计到2024年将会减少。这一趋势可能的解释为海上风电快速扩张进入亚洲市场,主要项目与欧洲相比更靠近岸。但在2024年后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项目将远离海岸。 3.1.4. 漂浮式风机应用逐渐增多 漂浮式风机使用增加,预计趋势持续。漂浮式风机在2016年后逐渐由样机走向了小批量,根据千尧科技预计2020年-2025年装机量明显增多,漂浮式风机在技术上已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对深水风资源的开发。 国内多个规划中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十三五期间国内对漂浮式风机的研究热度逐渐提高起来,并有了示范工程项目。目前,我国有多个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在规划中,预计将在2021-2023年建成。 4. 海上风电海缆与海工行业分析:壁垒显著,强者恒强 海缆位于海上风电产业链中游。海上风电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叶片材料如纤维、树脂等,中游为风电机组安装,风电机组安装包括轴承、齿轮箱、控制系统、发电机等,海缆属于风电机组一部分,一部分为风场风机阵列缆,一部分为风场向陆地传输电力的送出缆。下游则是风电运营及维护。 4.1. 海缆:海底电缆占海上风电成本不大,但核心作用无可替代 4.1.1. 海缆是传输电力的通道,占整体成本约8%-10% 海底电缆作为电力传输通道。海底电缆是指在深海底敷设的电力电缆,由于海底环境较为复杂,海底电缆需要面临潮汐、冲刷、地震等干扰,需保证高质量安全可靠。 海上风电场用海底电缆包括集电线路海底电缆和送出海底电缆两部分。多台风力机组所发的电能通过集电线路海缆汇总到升压站,将电压升高,然后通过高压送出海缆传输到岸上集控中心。其中集电线路海底电缆一般为35kV海底电缆,而送出海底电缆根据海上风电场距海岸距离远近而不同,送出海底电缆根据海上风电场接入电网的要求可选择110kV或220kV海底电缆,未来随着风场规模持续增长,海缆电压等级也将持续增高。 海上风电成本构成中,海缆约占8%-10%。海上风电场成本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设备购置费、建安费用、其它费用、利息。设备费用中风电机组及塔筒约占设备费用的85%,送出海缆约占5%。建安费用包括海上施工、船班费用等。其它费用包括项目用海用地费、项目建管费、生产准备费等。 细分配置来看,海缆约占总成本8-10%,包括阵列电缆(约3%)以及送出电缆(约5-10%)。 4.1.2. 海底电缆市场规模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海底电缆市场规模增长。根据华经情报网数据,2020年全球海底电缆市场规模为119亿元,2016-2020复合增速约为29%。国内市场规模增长快速,受益于抢装2021年预计有大幅度增长。 预期2022年将好于预测。根据前文对海上风电市场的整体预测,在2021年第三季度重启海上风电招标后,整体市场景气度复苏。海缆市场的增速有望受益于海上风电市场建设景气,高于此前市场预期。预计全球海底电缆将从2020年的119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578亿元,期间复合增速37%,中国海底电缆市场将从2020年的6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54亿元,复合增速33%。 我国海缆交付量持续提升。根据材赋研究院数据,中国海缆交付量2020年达到2904km,近年持续提升。中国以外地区海缆交付量2020年重新增长,同比2019年增长65.7%。我们认为,随着海上风电建设需求持续向好,海缆交付量将进入持续增长轨道。 海上风电离岸距离增加,进一步带动海缆长度需求提升。近期已招标海上风电项目风电场中心离岸距离持续增加,目前已有超过70km的项目(大丰H8-2),参考欧洲目前离岸距离(项目近200km),叠加我国近海资源已大量开发,未来预计离岸距离持续增长。 对海底电缆的未来空间进行测算: 从已建的项目来看,每座海上升压站加上陆上集控中心造价在2亿元以上,海上风电35kV的海缆造价基本上在60万到150万元每公里左右,220kV海缆造价在400万到500万元每公里左右。据中天科技年报披露,2019年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总招标容量为10.7GW,招标金额约148亿元,则对应单价为13.8亿元/GW。 据新能源网数据显示,2019年底前我国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已超过47GW,参考2019年海上风电项目海缆招标平均价格13.8亿元/GW,则对应海底电缆市场空间648.6亿元。 假设:2020年新增装机3GW,2021年达到8GW,2022年6GW,2023年10GW,2024年13GW,2025年16GW。2021-2025年对应市场规模128亿元、81亿元、130亿元、169亿元以及208亿元。 4.1.3. 海上风电趋势对海缆影响分析:价格担忧或可以减弱 风机大型化带来担忧。此前市场对于风机大型化后海缆价格和需求影响产生担忧,因为风机大型化意味着风电场风机数量会减少,相应阵列海缆(连接风机与风机)需求也会减少。但风机大型化对于海缆的电压等级要求将提升:阵列电缆电压容量从此前33kV上升到66kV,行业专家预计大型化下电缆电压升高趋势将持续。电压升高将带动截面面积提升,提升海缆单价。同时,随着风场距离越来越远,单个项目的送出缆距离也会越来越长,因此我们预计海缆整体价格和毛利率将不会有较大的下滑。 深远海化带动柔性直流海缆需求。从国外发达地区经验看,远海风电,特别是100km以上的远海风电,多以柔性直流方式进行并网。对于±320kV甚至更高等级的柔性直流海底电缆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 如东项目顺利启动试运,国内柔性直流输电预计将逐步应用。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项目是亚洲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启动试运圆满完成,为后续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4. 竞争格局:海缆壁垒高、竞争格局高度集中 海缆行业壁垒高,新晋玩家难以抢占份额。海缆的特性决定了进入海缆行业门槛高,1.地理位置:海缆企业运输需要,须临近港口,且需要配上接驳的码头,目前万吨级别码头资源有限;2.技术门槛:由于海底特殊的环境,海缆系统对于技术指标的要求非常高;3.资金门槛;4.品牌/业绩门槛:海缆招标通常需要投标人近3年具有至少1个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海缆敷设工程业绩。 海缆竞争格局稳定,集中度高,国内中天科技一家独大地位。早期国内受限高压大功率三相同心无接头海缆技术未能突破,全球海上风电基本由海外厂家垄断。2019年公告中标统计情况看,国内海缆市场中天科技占据近半壁江山(44%),东方电缆(20%)、亨通光电(5%)紧随其后。 海电缆参与厂商实力雄厚。海缆行业主要企业包括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东方电缆、青岛汉缆、宝胜股份等,实力强劲,2020年收入规模有数家达到百亿以上。 中天科技与亨通光电涉及风机海工业务。对比各公司海洋业务板块的差异性,可以发现中天科技与亨通光电的业务涉及海缆敷设,风机安装、运维等业务,而东方电缆、宝胜股份、汉缆股份以及起帆电缆业务仅为提供电缆产品及其敷设安装。 中天科技海洋业务后来居上。中天科技海洋业务(海缆+海工)成长迅速,2018年与东方电缆收入相当,2020年收入规模已为东方电缆2倍。亨通光电同样成长迅速。(汉缆、宝胜以及起帆没有分拆海上电缆业务,不纳入比较) 海缆毛利率较高。对比几家企业的毛利率情况,汉缆、宝胜以及起帆没有分拆海上电缆业务,其电力电缆毛利率约为10%-20%,而中天科技与亨通光电海洋相关业务中除海缆业务外还包含海工业务、海洋勘测业务等毛利率相对偏低的业务,故整体海洋业务毛利率约为40%,较东方电缆的海缆业务毛利率(50%)略低。 4.2. 海工:海上施工船成为核心稀有资产,工程经验及人才积累凸显重要性 风电组基础选型,导管架与漂浮式适用深海,未来预计应用增加。导管式架构借鉴了海洋石油平台的概念,其上部采用桁架式结构,当水深较深时,刚度较高的特点就能从经济性上反应出来;漂浮式基础属于柔性支撑结构,其中半潜式基础单位吃水成本较低,经济性较好,国内漂浮式基础大都处于研发阶段。 欧洲未来漂浮式海上风电建设热度持续。根据千尧科技披露,欧洲是目前海上风电漂浮式风机建设主力军,截至2020年底,欧洲安装了全球83%以上的浮式风机(62MW)。此外千尧科技预计未来建设热度持续,未来10年欧洲共有约7GW浮式海上风电将开发建设,英国、法国、挪威的计划装机最多。 截止2021年6月,国内海上风电安装船仅有42艘,未来成为核心稀有资产。未来海上风电建设加速,安装船需求将持续提升,目前数量有限,海上风电安装船成为核心资产。 4.2.1. 船只需求高涨,供应紧缺推动租金提高 目前风电安装船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世界各地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海上风电安装船的需求增加,2020年需求超过50艘;有关海上风电船的建造合同也频频出现,苏格兰近海船舶建造商北极星航运获得了3.75亿美元的合同,为世界最大的近海风电项目Dogger Bank Wind Farm建造和运营3 艘服务运营船(SOV)。 租金增加明显,未来缺口价值高。根据海运圈聚焦微信公众号披露消息,海上风电施工船的租金价格增长明显,甚至有钱租不到船。此外,根据欧盟提出的2030年的海上风电发展目标,若要完成则每年需要安装的海上风力涡轮机数量将增加两倍,预计到2025年,风力涡轮机安装船的缺口将达到10艘,价值超过20亿美元。 4.2.2. 风机大型化对安装船作业要求提升 现有船只部分难以满足12MW以上风机安装。目前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未来风机容量将向12MW,15MW甚至更高发展,然而根据塔夫茨大学的研究,其研究选取的8艘现有安装船中,仅有3艘可以安装12MW或以上的风机。这意味着未来更先进安装船的制造需求迫切。 5. 行业内重点公司分析 5.1. 中天科技 中天科技是国内海底线缆绝对龙头,第一个获得国际UJ、UQJ认证;第一个出口美国、欧洲等高端市场;第一个参与我国海马号4500米深海试验;第一个实现了我国高压直流电缆从±160kV到±200kV再到±320kV的“三级跳”;第一个成功开发研制我国首条世界最大容量±525kV柔性直流电缆;近年来,中天科技在浅海光缆、深海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海底电缆、海底光电复合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中天科技海洋业务收入和利润规模快速扩张。公司海洋业务板块收入从2012年的2.21亿元,持续增长至2020年的46.67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24%),2012-2020年期间复合增速46.4%。海洋业务子公司的净利润从2012年的2100万元,持续增长至2020年的13.35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34%),2012-2020年期间复合增速68%。 多家子公司进行特定业务覆盖。中天科技旗下有5家子公司对海洋业务不同子版块进行业务覆盖,其中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装备电缆有限公司提供海缆产品;源威建设提供海缆敷设工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海上风电建设服务。 项目建设经验丰富。中天科技海缆业务覆盖全球,承接包括国际海缆项目、海底观测项目、柔性直流海缆项目等等,同时参与多个国内海上风电项目的海缆敷设以及海上风电工程,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 形成海洋业务完整产业链。中天科技已形成海底光缆、海底电缆、接驳盒、水下连接器件等海洋系列产品,实现海底通信、输电、观测完整产业链;率先完成“两型三船”施工队伍建设,已形成海上风电工程EPC总包能力,未来将充分受益这轮国内海上风电建设浪潮。 中天科技于2019年初完成了“两型三船”的建设,已形成行业领先的“两型三船”海上风电 EPC 总承包工程能力,将极大提高公司海洋工程的装备水平。其中: “中天5号”是目前国内排水量最大的6000吨地转盘海缆敷设工程船,承载量最大(6000吨)的船用电动转盘,适用于超高压、大截面、大长度海底电缆敷设。 公司的“两型三船”——“中天7号”、“中天8号”、“中天9号”都已顺利交付。“中天7、8”号为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为600吨风电安装船,吊重能力600t,可完成4-8MW风机的吊装。“中天9号”为1600T全回转起重船,船长102m,船宽39.6m,配备吊重能力1600t吊机,可以完成1300t重物的空中翻身,适用于现在主流的大功率风机,同时,该船甲板面积达2200㎡,甲板荷载2000t,可以将包括稳桩平台、冲击锤、锚桩、钻机的施工机具置于甲板面,相对于传统的驳船运输更加便捷。 自公司施工装备船只投入运行以来,中天科技在海工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投运当年即中标了 3 个总包项目及若干个分包项目,是业内唯一一家仅用一年时间实现从投运到分包,再到工程总承包跨越的企业。2019 年承担的总包项目包括华能射阳南区 H1#、苏交控如东 H5#、三峡如东 H6#,累计中标金额约 30 亿元。针对苏交控如东 H5#、三峡如东 H6#项目,中天科技均是提供从海缆到海上施工全产业链模式服务,也是行业内首家实现全产业链服务模式的企业。完善的产品线以及先进的施工总承包能力,夯实了中天科技在国内海上风电项目的领先地位。 我们认为,中天科技在海缆产品保持领先地位的同时,“中天7、8、9”顺利交付,公司将形成从海缆到海上施工全产业链模式服务,向海洋工程总包转型迈出了新的步伐,公司有望继续保持海上风电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将有望充分受益国内海上风电建设浪潮。 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饱满。公司自2018年9月到现在已披露的海上风电项目中标金额合计已达到154.71亿元,其中公司中标的如东三峡±400kV柔性直流海缆项目,其直流海缆输电距离约100公里,是目前国内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长的柔性直流输电海上风电项目。同时,公司圆满完成德电总包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海缆制造商中标的首个欧洲风电总承包项目,成功实现了国内海缆厂家在欧洲重大海上风电市场供货零的突破。 中天科技海缆业务弹性测算。中天科技2019年度中标3.08GW海上风电项目,累计海缆中标金额达65亿元,对应海缆单价21.1亿元/GW。公司中标海缆单价高于平均中标水平,主要系公司中标电压更高、价格更贵的送出缆占比更大。 中天科技海洋业务子公司2020年净利润为13.35亿元,公司2020年海洋业务收入为46.7亿元,则对应净利率为28.6%,考虑到中天科技海缆公司有小部分利润为陆缆贡献,因此海洋业务实际净利率应低于28.6%,我们假设为25%左右,考虑2021年后国补到期后叠加施工能力和产能的释放,海缆价格上涨动力减弱,我们预计2021-2022年海缆净利率略有下降。 5.2. 东方电缆 东方电缆三大业务板块布局。公司提供三大产业板块的产品与服务,包括海缆系统、陆缆系统、海洋工程,全面覆盖了从陆地到海洋、从产品到服务的相关业务。为客户提供四大整体系统解决方案,包括深远海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解决方案、超高压电缆和海缆系统解决方案、智能配网电缆和工程线缆系统解决方案、海陆工程服务和运维系统解决方案。 海缆系统收入快速增长,海洋工程处于快速发育期。东方电缆的海缆系统业务2020年收入21.79亿元,同比增长48.11%。海洋工程业务主要是海缆的敷设施工,目前处于快速发育期,2020年收入2.29亿元,体量较小,增速较高,2020年同比增长71.20%。 东方电缆研发实力出众。东方电缆持续加码研发投入,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1.8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3.71%。公司在海缆方面具备了 500kV 交流海陆缆系统、±535kV 直流海陆缆系统等高端能源装备的设计、制造及工程服务能力,各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公司累计承接承担了 18 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科研实力出众。 获得国际认可,加强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根据公司年报披露,公司位列全球海缆最具竞争力企业 10 强,同时公司也成为欧洲领先电力供应商Tennet(德电)的±525kV柔性直流海底电缆系统研发项目合作商。 东方电缆海缆产品布局广泛。东方电缆海缆产品覆盖中压、高压、超高压交流海缆以及柔性直流海缆。拥有强大的自主设计能力。 国内领先推出脐带缆产品,业内研发竞争优势凸显。2018年6月,东方电缆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首根国产化大长度海洋脐带缆在公司专用码头正式交付。公司领先推出海洋脐带缆产品,打破国外关键设备的垄断。 东方电缆2020年中标项目数量可观。东方电缆2020年海缆业务收获颇丰,累计项目中标数量达到14个,金额总计为70.70亿元。我们预计,在海上风电持续建设下,公司海缆业务订单持续饱满,推动业绩增长。 海工方面,公司海上施工业务处于成长期,体量较小,拥有两艘海上施工船:东方海工01号/02号。 5.3. 亨通光电 亨通光电海洋业务实力强劲。亨通光电是国内早期研发生产海缆产品的公司之一,公司海洋业务布局包括海上石油平台、水下特种通信、跨洋通信传输、海底观测以及海上风电系统。海上风电业务拥有超高压电力电缆、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等,同时涉足海上风电施工领域。 海洋业务收入增长迅速。2020年亨通光电海洋电力通信与系统集成业务收入达到33.14亿元,同比增长47.8%。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8.62%。我们预期公司海洋业务收入在未来海缆需求增大以及海上风电建设持续景气的背景下,维持快速增长。 项目经验丰富,项目总长突破40000km。亨通光电海电缆+陆缆项目总长已超过40000km。同时公司电缆业务进行国际化布局,在国内+欧美广泛布局海电缆项目。公司在葡萄牙、土耳其、俄罗斯等地均斩获海底电缆项目。 亨通光电具有强劲科研实力。亨通光电参与多项国际行业标准制定,截止2021H1,亨通累计发布各类标准35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22项,国际专利33项。拥有多项海缆科技研究,如自主研发500KV电压、35km及以上长度无接头、3500mm2截面海底电缆,2020年额定电压220kV三芯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等产品通过认证。 承担多个领先海上风电项目,品牌认可度高。亨通光电承担如中广核阳江南鹏岛400MW海上风电项目为当时国内单体最大400MW海上风电项目。此外公司中标的葡萄牙海上服饰风电高压海底电缆项目为中国国际工程总承包企业在西欧地区首次签约海缆总包项目。 亨通光电在手海缆订单超过20亿元。统计从2018年至今披露的中标海缆业务,合计金额超过20亿元。 海工方面,亨通海洋业务拥有华电稳强+亨通一航海上风电作业平台,以及亨通蓝德基础柱施工船。另有两艘海缆敷设工作船。 6. 风险提示 1、海上风电招标不及预期:根据我们预测,海上风电在2022年招标将高于预期,但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十四五海上风电建设规划也存在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的可能性,对海上风电整体产业链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2、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海上风电未来将推动建设成本不断降低,这需要通过风机大型化、技术进步等途径实现,可能存在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导致整体成本降低节奏放缓,影响海上风电需求。 3、海缆价格下降高于预期的风险:海缆价格由于风机大型化以及整体建设成本控制面临价格下降的风险,将对海缆企业的毛利率与净利率造成影响。 4、上游原材料涨价的风险:海上风电机组以及海缆均需要上游树脂、金属等原材料,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对下游企业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备注 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3060双碳目标+平价上网趋势下,未来海风发展前景可观》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月4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唐海清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30002 王奕红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90004 姜佳汛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9050001 林竑皓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0040001 余芳沁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1080006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