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突围——2022年度策略
(以下内容从中银证券《科技突围——2022年度策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引言:科技之光 自2019年以来,我们已经接受三年市场的馈赠,虽然没有全面牛市,但结构性行情此起彼伏,行业轮动经典有序,新冠疫情也没有浇灭市场做多的热情。2021年风险资产表现优异,商品获得过去十年最好的表现,发达国家股市因为强有力的政策刺激表现亮眼。A股市场进入扩张后期的周期演绎,重资产上游资源迎来了重估时刻。从股债风险溢价看,无论海外还是国内,股市仍然是跑赢通胀的不二选择。从库存短周期的角度看,A股已经进入到行业轮动的尾声,这加大了2022年取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但从资本开支中周期更高维度看,主导产业硬科技产业趋势方兴未艾;TMT软科技困境反转,技术耦合深化。科技突围势头愈演愈烈将为明年A股市场注入能量。 从自上而下的视角看,滞胀迷雾笼罩,A股面临的宏观环境难言乐观。但考虑到其阶段性特征,把过多的关注点放到滞胀下的配置策略非明智之举。结合宏观层面经济中枢下移的判断,我们认为衰退才是明年的主线,更进一步宽松才是投资的密码,科技突围将是自然的选项。从产业周期看,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上行趋势确立。在双碳减排和平价上网的双轮驱动下,新能源光伏、储能等增长持续性无忧;在新能源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半导体芯片应用前景打开;电动车终端渗透率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产业链利润传导顺畅。主导产业硬科技蓬勃发展催生了TMT软科技应用内容的迭代加速,5G应用,“元宇宙”应运而生是科技耦合的产物,将底层的技术和上层的应用场景有机的结合一起,形成闭环。在佩雷斯《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书中指出“滞胀是新技术的温床,新技术的爆炸带来金融资本的渗透,资本的创新性痴迷造成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从而渡过结构调整的迷茫期。”从这套理论出发,我们不难理解上世纪70年代滞胀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中小科技公司崛起的逻辑。 回到A股市场,按照先导国家的经验,经济增长中枢下移,鲜有牛市发生,明年大概率也是一个结构性行情,赛道方向重于指数整体将继续演绎。从盈利与估值对指数的贡献看,A股盈利进入下行周期,总体拖累指数;衰退宽松判断下,国内流动性对估值有一定支撑;如果考虑到海外通胀压力,加息因素,以及外资波动的影响,总体流动性对估值的支撑作用不宜评价过高。A股走势也无风雨也无晴,波动性有所增加,波动源在海外。市场节奏全年或呈现U型,海外美股的盈利下修大概率在上半年消化,而后市场整固上行。明年市场的风格和行业更加重要。盈利下行,增长的稀缺性使得成长风格仍然大概率领先GARP和价值方向;考虑到流动性对估值的影响以及业绩增速差的优势,今年占优中小市值风格大概率会延续;从而中小成长将是明年我们主推的市场风格。 行业层面,无论是周期定位,还是中观产业逻辑,明年市场的主线都指向科技成长。这既包括以锂电、光伏、半导体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趋势行情;也有以TMT软科技,专精特新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坚企业困境反转,估值修复。按照从硬件到软件闭环传导规律,本轮中小市值的科技行情或复制上世纪80年代的美股表现,将贯穿中周期始终,并与新一轮康波复苏周期叠加。超配主导产业硬科技、TMT应该是贯穿明年的策略。从短周期衰退逻辑,上游资源品价格筑顶回落,中游成本压力缓解,下游需求成长性优的行业毛利有改善的预期。从产业链利润分配的角度,应重视中游高景气成长方向。此外,从PPI与CPI剪刀差收敛看,必需消费盈利韧性使得板块仍有配置价值。传统价值蓝筹,经济增长下平台,历史估值中枢难以作为可靠参考,建议板块低配,优选有成长逻辑的个股。 专题策略方面,我们也建议围绕科技主线进行布局。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已拉开,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XR为代表新技术数字经济正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组织形态、政府治理结构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对中国而言,顺应主导产业构建的历史规律,选择产业链长、前向与后向效应显著的相关产业是当前产业政策的最优解,相关科技行业恰好齐聚这些属性。从供给角度,核心技术追赶/自主可控发展诉求迫在眉睫,半导体产业链、大飞机产业链、军工行业理应重点扶持;从需求角度,碳中和目标指引下能源结构转型趋势确立,能源技术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已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全球分工中占据重要位置,未来需巩固/扩大这一优势。元宇宙将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成为新技术落地/交叉融合的最终场景将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信、消费电子、半导体、底层软件、传媒内容制作等多领域有望迎来新浪潮。 如需报告全文欢迎联系中银策略团队及对口销售,感谢支持!
引言:科技之光 自2019年以来,我们已经接受三年市场的馈赠,虽然没有全面牛市,但结构性行情此起彼伏,行业轮动经典有序,新冠疫情也没有浇灭市场做多的热情。2021年风险资产表现优异,商品获得过去十年最好的表现,发达国家股市因为强有力的政策刺激表现亮眼。A股市场进入扩张后期的周期演绎,重资产上游资源迎来了重估时刻。从股债风险溢价看,无论海外还是国内,股市仍然是跑赢通胀的不二选择。从库存短周期的角度看,A股已经进入到行业轮动的尾声,这加大了2022年取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但从资本开支中周期更高维度看,主导产业硬科技产业趋势方兴未艾;TMT软科技困境反转,技术耦合深化。科技突围势头愈演愈烈将为明年A股市场注入能量。 从自上而下的视角看,滞胀迷雾笼罩,A股面临的宏观环境难言乐观。但考虑到其阶段性特征,把过多的关注点放到滞胀下的配置策略非明智之举。结合宏观层面经济中枢下移的判断,我们认为衰退才是明年的主线,更进一步宽松才是投资的密码,科技突围将是自然的选项。从产业周期看,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上行趋势确立。在双碳减排和平价上网的双轮驱动下,新能源光伏、储能等增长持续性无忧;在新能源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半导体芯片应用前景打开;电动车终端渗透率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产业链利润传导顺畅。主导产业硬科技蓬勃发展催生了TMT软科技应用内容的迭代加速,5G应用,“元宇宙”应运而生是科技耦合的产物,将底层的技术和上层的应用场景有机的结合一起,形成闭环。在佩雷斯《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书中指出“滞胀是新技术的温床,新技术的爆炸带来金融资本的渗透,资本的创新性痴迷造成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从而渡过结构调整的迷茫期。”从这套理论出发,我们不难理解上世纪70年代滞胀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中小科技公司崛起的逻辑。 回到A股市场,按照先导国家的经验,经济增长中枢下移,鲜有牛市发生,明年大概率也是一个结构性行情,赛道方向重于指数整体将继续演绎。从盈利与估值对指数的贡献看,A股盈利进入下行周期,总体拖累指数;衰退宽松判断下,国内流动性对估值有一定支撑;如果考虑到海外通胀压力,加息因素,以及外资波动的影响,总体流动性对估值的支撑作用不宜评价过高。A股走势也无风雨也无晴,波动性有所增加,波动源在海外。市场节奏全年或呈现U型,海外美股的盈利下修大概率在上半年消化,而后市场整固上行。明年市场的风格和行业更加重要。盈利下行,增长的稀缺性使得成长风格仍然大概率领先GARP和价值方向;考虑到流动性对估值的影响以及业绩增速差的优势,今年占优中小市值风格大概率会延续;从而中小成长将是明年我们主推的市场风格。 行业层面,无论是周期定位,还是中观产业逻辑,明年市场的主线都指向科技成长。这既包括以锂电、光伏、半导体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趋势行情;也有以TMT软科技,专精特新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坚企业困境反转,估值修复。按照从硬件到软件闭环传导规律,本轮中小市值的科技行情或复制上世纪80年代的美股表现,将贯穿中周期始终,并与新一轮康波复苏周期叠加。超配主导产业硬科技、TMT应该是贯穿明年的策略。从短周期衰退逻辑,上游资源品价格筑顶回落,中游成本压力缓解,下游需求成长性优的行业毛利有改善的预期。从产业链利润分配的角度,应重视中游高景气成长方向。此外,从PPI与CPI剪刀差收敛看,必需消费盈利韧性使得板块仍有配置价值。传统价值蓝筹,经济增长下平台,历史估值中枢难以作为可靠参考,建议板块低配,优选有成长逻辑的个股。 专题策略方面,我们也建议围绕科技主线进行布局。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已拉开,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XR为代表新技术数字经济正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组织形态、政府治理结构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对中国而言,顺应主导产业构建的历史规律,选择产业链长、前向与后向效应显著的相关产业是当前产业政策的最优解,相关科技行业恰好齐聚这些属性。从供给角度,核心技术追赶/自主可控发展诉求迫在眉睫,半导体产业链、大飞机产业链、军工行业理应重点扶持;从需求角度,碳中和目标指引下能源结构转型趋势确立,能源技术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已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全球分工中占据重要位置,未来需巩固/扩大这一优势。元宇宙将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成为新技术落地/交叉融合的最终场景将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信、消费电子、半导体、底层软件、传媒内容制作等多领域有望迎来新浪潮。 如需报告全文欢迎联系中银策略团队及对口销售,感谢支持!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