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日钢铁行业发展史看我国钢铁业的现状和未来-钢铁行业年度策略(上)【招商钢铁】
(以下内容从招商证券《从美日钢铁行业发展史看我国钢铁业的现状和未来-钢铁行业年度策略(上)【招商钢铁】》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 本篇报告回顾了美日钢铁行业的发展历史,通过美日的发展经验来分析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考虑到未来钢铁行业仍有较多结构性机会、钢铁行业公司集中度会持续提升、龙头仍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我们给予行业“推荐”评级。 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强相关于粗钢表观消费量,高速城市化有效带动钢铁需求。结合美国钢铁行业发展情况,强力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需求相关系数达到0.53。20世纪开始至50年代末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较强的用钢需求,1900年至1959年粗钢产量复合增速达到4.8%,直至1990年以来,城市化成熟时期对钢铁需求的拉动有所削弱。美国制造业借助上个世纪40年代末的战争红利快速发展,制造业黄金年代对美国钢铁需求产生了较强的支撑作用,但21世纪以来负担系数的抬升导致投资放缓、消费疲弱,对钢铁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日本高速城市化刺激钢铁发展,70年代后出口有效拉动钢铁需求。日本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扩大,该阶段(1945年-1973年)粗钢产量复合增速达到22%。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样与钢铁产量有正强相关关系,前者相关系数达到0.71,后者0.62。70年代以后,日本钢铁行业重点进行产能置换、技术改进和出口调整,重点面向海外市场,钢铁行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自上个世纪末至今,制造业对钢铁需求有较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70。但人口抚养比的持续提高一定程度上对钢铁需求产生负面影响。 美日行业几个关键问题探讨:(1)美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年城市化率平均提升0.5个百分点以上)对钢铁需求的刺激尤为显著,带动钢铁行业景气度提升。(2)建筑业产值以及制造业产值与钢铁行业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通过拟合发现,90年代后,美日城市化基本完成,建筑业用钢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建筑业对粗钢产量的影响有限,制造业影响相对更强。(3)美日钢铁的转型升级都通过技术改进、环境治理和兼并重组实现去产能,但美国通过贸易保护扶持国内钢铁,但日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刺激需求。(4)依照美日经验,人均藏钢量达到9吨左右,会推动电炉钢的快速发展。(5)结合美日钢铁进出口情况,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比例和GDP占全球GDP比例的差额的正负是区分钢铁出口国和进口国的重要因素。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粗钢产量强相关,城市化、制造业拉动钢铁需求。除部分阶段受经济制度转型影响,其余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都较为稳定地拉动了中国粗钢产量,同时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粗钢产量也保持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较大需求支撑了钢铁行业发展,2000年至2020年,钢铁复合增速达到10.4%。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业迎来快速发展,制造业作为稳定的钢铁下游产业,从需求侧抬升了钢铁产量。从人口抚养比的维度,我国当前经历人口抚养比的缓慢抬升,老龄化增强带来的消费疲弱对钢铁需求产生抑制作用。 中国钢铁行业的五个预测:(1)未来我国粗钢产量将在2022年开始持续负增长,2030年粗钢产量约8.8亿吨,目前建筑业的影响大于制造业,但未来制造业将是拉动粗钢消费的重要因素。(2)我国人均藏钢量增速较为明显,人均藏钢量即将超过8吨,我国电炉冶炼的快速发展即将到来。(3)未来在我国低碳环保目标的要求下,钢铁行业的环保进程也将进一步提速,能源利用率提升,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进一步使用也将助力中国钢铁产品的高端化发展。(4)制造业创新带动中国钢铁高端化,我国特殊钢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5)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比例持续高于GDP占全球GDP比例,制造企业也在加大海外布局,我们预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将会推动未来我国成为高端钢材的出口国。考虑到未来钢铁行业仍有较多结构性机会、钢铁行业公司集中度会持续提升、龙头仍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我们给予行业“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分析准确度受限于数据可得性、美日发展经验有其特殊性、拟合预测解释度有限、分析中未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行业上游)的影响。 正文目录 正文 经历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日本是为数不多粗钢产量达到过一亿吨的国家,且它们的钢铁行业已进入较为成熟的时期,其钢铁制造流程变化情况、技术突破及工艺转变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及驱动因素等对中国当下及未来钢铁产业的发展情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篇报告全面研究了美国、日本、中国三国钢铁产业的变迁情况,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人口抚养比以及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产值等与钢铁产业息息相关的指标为抓手,分析上述宏观指标与钢铁行业景气度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了美日钢铁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总结了美日钢铁行业产能转型升级措施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以此预测我国钢铁行业未来消费量变化趋势及行业升级路径。 为衡量钢铁行业的景气度,我们选取粗钢产量和粗钢表观消费量作为景气度指标。考虑美国的钢材进口国地位,我们采用粗钢表观消费量的数据作为核心指标,同时本研究拟使用粗钢产量对部分年份不可得数据进行替代。而对于钢铁出口国日本,我们采用粗钢产量的数据作为衡量日本钢铁景气度的指标。在指标的运用上,我们主要选取增速指标进行分析,例如GDP增速与粗钢产量/表观消费量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粗钢产量/表观消费量增速等,以期衡量宏观指标与粗钢产量/表观消费量之间相互联系及发展程度的内在相关性,相较总量指标,能够更敏感地展示过去变化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美国钢铁行业分析 1、宏观影响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拉动钢铁繁荣,负担系数反向影响钢铁需求 (1)GDP正面推动粗钢行业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相关性整体增强 整体来看,美国GDP增速经历了前期大幅震荡,中期缓幅波动,90年代低位平稳运行和21世纪以来增长中枢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四个阶段GDP增速的波动幅度与美国粗钢增速的波动幅度大体一致,总体相关系数达到0.5。分阶段来看,1930年至1959年,相关系数为0.46,1960年至1989年,相关系数为0.74,1990年至2000年,相关系数达到0.59,2001至今相关系数稍有变动,达到0.65的强相关水平。 1930年以后,美国工业化水平稳步推进,美国确定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争的用钢需求都有效的刺激钢铁的生产,该阶段GDP增速和粗钢产量增速相关性较强。1960年至1989年二战带来的需求红利逐渐消退,70年代经济滞胀,钢铁产能过剩,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去产能期间,GDP增速与粗钢增速之间的相关性随之减弱。80年代末及90年代加工配送中心与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产量相关系数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增强,因此钢铁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也有所提升。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逐渐转变为钢铁净进口国且表观消费量数据可得,因此我们使用60年代以来的粗钢表观消费量数据进行分析。从消费的角度看,6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粗钢表观消费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相关性更强,1963年至1989年,相关性达到0.74,1990年至2000年,相关性提升至0.61,2001年至2020年,相关性仍达到0.64的水平。整体较粗钢产量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的相关性变化趋势一致。 (2)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对钢铁产量拉动较强,成熟发展阶段相关性减弱 1900年至2019年,根据美国城市化速率的不同,美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58年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59年至1989年进入城市郊区化发展阶段,1990年以来城市化成熟及自我完善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美国尚处于钢铁出口国地位,且该阶段与钢铁相关性较强,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采用粗钢产量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1900至1958年,城市化高速增长,从39.6%升至69.48%,1920年美国人口突破一亿,城市化率达到50.9%,虽然该阶段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城市化增速减慢,但是政府的干预性政策促使美国经济在较快时间内得以恢复。二战爆发后美国城市工业、服务业借战争有所发展,城市繁荣,进一步促升了城市化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住房等都支撑了钢铁需求。 第二阶段1959年始到1989年,城市化率从69.47%上升至75.09%,进入城市郊区化发展阶段,美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因此区域之间城市化的协调使对钢铁的需求仍然保持较高水平。1955年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增速有所放缓,该阶段城市化年均增加0.18个百分点。1960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0%。此阶段钢铁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973年达到13680.2万吨的阶段最高点,此后开始波动下降。 第三阶段自1990年美国工业化基本完成至今,美国城市化率年均增加0.24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82.26%,进入城市化成熟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建设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用钢需求,但整体上粗钢产量仍然呈现波动下降状态,或因70年代以来钢铁产能过剩,加之能源危机等冲击,钢铁行业持续处于买方市场。 总体上,城市化在加速发展时期整体趋势与粗钢产量变动趋势较为接近。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率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粗钢产量复合增速为4.76%;进入城市郊区化发展阶段,城市化增速放缓,粗钢产量基本处于持平阶段;城市化建设成熟稳定阶段时期,粗钢产量复合增速降为-1%。同一时期虽然有其他经济因素影响,但是相对而言,在美国城市化进展较快时期,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大。 (3)负担系数反向驱动钢铁表观消费,近20年人口抚养比抬升,钢铁消费下降 人口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1967年至2019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和负担系数整体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人口抚养比下降基本伴随着钢铁行业消费需求的提升,总体上以人口抚养比拐点为依据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钢铁消费端的影响更为明显,人口结构的变动对于钢铁行业下游市场例如制造业、建筑业有更直接和更显著的表现,供给侧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时滞和信息不对称,因此我们采用表观消费量数据与负担系数进行分析。 1962年至1980年左右,美国负担系数整体平滑下降,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社会抚养比较低,低龄人口数量上升对住房需求有正向推动作用,该阶段粗钢消费高位浮动。1980年往后,人口抚养比经历了小幅回升,钢铁表观消费量较1962年至1980年呈现持续下降情况。自1994年左右,美国经历新一轮人口抚养比的下降,粗钢表观消费在90年代呈现小幅回升。进入21世纪,美国人口负担系数再次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加强,住房需求下降,消费萎缩,此阶段粗钢消费同时受到经济危机、钢铁工人大罢工等因素影响,加之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负面推动作用,整体粗钢消费也呈现下滑趋势。 总体上看,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对钢铁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口抚养比下降带动的劳动力比重升高,人口红利影响会使制造业、建筑业需求提高,用钢需求增大。因此负担系数与表观消费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与粗钢表观消费量有较强正相关,因此整体上负担系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强负相关,但与制造业关系相对较弱。 (4)固定资产投资与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强相关,80年代加工中心有正向影响 整体上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和固定投资增速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53,属于较强相关,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流向大多是钢铁需求较强的基础建设、建筑更新改造等等。 根据粗钢表观消费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相关性,两者关系大概可分为两个部分,1950年至1989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相关系数大约为0.49,1990年至2020年,相关系数抬升至0.69。前期由于美国在二战中获得的红利,凭借着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在制造业方面领先于全世界,制造业与钢铁需求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随着制造业的黄金时期结束,80年代以来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物流、仓储的发展也推动了用钢需求的抬升,加工配送中心在该阶段已有较快发展,新建企业建设了大量的加工配送中心,由下图数据可以看出,占钢铁发货量的比重不断飙升。90年代美国房地产市值连续十年稳步增长,新屋出售增长时期超过以往历史时段,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产量相关系数的提升也有积极贡献。 此外,人口抚养比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负向相关关系,以美国为例,1950年至2019年美国人口抚养比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64,有较强负相关性。具体来讲,人口抚养比越高意味着劳动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越小,消费和投资活动乏力,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人口抚养比降低则意味着高消费、高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上升。 (5)制造业与钢铁需求保持强相关,20世纪中期强力拉动钢铁需求 美国制造业在20世纪中期二战前后经历了空前的繁荣时期,1953年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28.3%,战时军工行业对钢铁的巨大需求以及战后重建对制造业的支撑使得1948年至1957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化名义增速达到7.2%,美国迎来了工业化巅峰,此阶段制造业对钢铁行业需求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 二战前后的飞速发展后,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期迎来终点,此后制造业不断衰退下滑,1963年至202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增速总体波动幅度较大,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至2019年跌至10.93%,粗钢表观消费量增速与制造业产值增速变动趋于一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增速与制造业产值增速相关系数达到0.54,且相关关系较为稳定。制造业产值增速至80年代前半期降到谷底,80年代后期制造业增速回升,90年代更借助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达到新的高峰。 以制造业80年代以来新一轮复苏情况为依据划分两个阶段,1963年至1989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增速与制造业产值增速相关系数达到0.64,1990年至2019年相关系数为0.66,变动较小,由图6可见80年代以来制造业用钢有缓幅提升,制造业复苏对钢铁的需求拉动情况有所增强。 总体上,制造业作为较为稳定的钢铁重要下游需求产业,制造业和美国粗钢的相关性主要来自于钢铁的需求端,制造业繁荣需求量大则会带来美国粗钢产量的回升,反之则会下降。 2、美国钢铁综述:固定资产投资强相关于钢铁消费,高速城市化有效带动钢铁需求 综合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抚养比、城市化、下游行业等指标对钢铁产量和钢铁需求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消费量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固定资产形成额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一定的贡献,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对钢铁消费同样存在稍弱的正向相关关系。从钢铁需求的维度,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下游行业的发展对于钢铁需求会产生较强的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化也会产生正向影响。此外,人口抚养比与钢铁需求存在强负相关关系,人口抚养比上升意味着消费疲软,对钢铁的需求拉动减弱。 通过以上五个指标的分析,结合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我们认为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00年至1938年,美国工业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钢铁行业起步,产量波动大,增速变化幅度大。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带来较强用钢需求。美国钢铁工业开始实现规模化生产,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由于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城镇化增速放缓,钢铁工业一度停滞,此后政府加强干预经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 第二阶段1939年至1959年,持续战争为美国带来了旺盛的海外需求,美国工业空前繁荣,粗钢产量激增,从战争爆发前夕1939年钢产量4,700万吨,至战争结束年产最高值突破8,000万吨,占世界钢铁市场份额突破50%。到1953年美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此后连续保持在高位波动,直至50年代末才有所回落。同时此阶段美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前期,对钢铁需求也提供了较强的支撑。 第三阶段为1960年至1989年,美国后工业化阶段,产业出现停滞和下降,去产能措施见效慢,利用率持续下跌。70年代初之前,新技术和投资推动制造业较高用钢需求,70年代末为了追求高效益和低成本,美国制造业大规模外流,80年代第二次能源危机的冲击,带来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971年至1989年制造业产值复合增速低至0.23%,下游制造业用钢也随之大幅下滑,1960-1989年粗钢产量复合增速-0.05%,该阶段1962-1989年粗钢表观消费复合增速0.46%。该阶段尤其是60年代至7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钢铁需求量增大,相对较高的本国钢铁成本以及海外强竞争力的钢铁出口国崛起推动美国转变为钢铁进口国。 第四阶段自1990年始,美国钢铁工业完成转型,化解产能过剩初见成效,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对钢产量有比较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产量在高位缓慢增长,至2000年达到阶段性最高点1.04亿吨,粗钢产量复合增速为1%,较上一阶段有一定的增加,粗钢表观消费复合增速2.6%。 第五阶段自2001年至今,表观消费增速经历大幅波动。21世纪初美国受“911”事件影响,经济恶化,随后经济形势稍有恢复,但2008年受经济危机重创,钢铁需求大幅下跌,伴随危机的恢复,制造业产出复苏,钢铁需求有了新一轮增长。但整体不及危机前需求情况。同时此阶段美国人口抚养比出现抬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减弱消费增势,表观消费波动下降,复合增速-0.29%,但国内供需仍有缺口,美国依然是钢材净进口国。 二、日本钢铁行业分析 1、宏观影响因素:前期快速城市化拉动钢铁景气,后期制造业海外扩张影响钢铁需求 (1)GDP发展带动钢铁行业繁荣,二战后两者呈现强相关关系 整体来说,日本GDP经历了高速增长,增长中枢下移和低位缓速波动的阶段。二战后到1973年,日本经济和钢铁工业都迎来发展的高峰期,该阶段GDP增速和粗钢产量增速高度相关;此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结束,经济整体呈现波动趋势,而钢铁行业也进行转型升级和海外转移;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日本钢铁产量下降,GDP也呈下行趋势,该阶段日本产业升级和海外转移基本完成,钢铁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去产能和效率提升。 整体来看,日本粗钢产量增速和GDP增速正向强相关,总体相关系数达到0.62。经济上行时,建筑业、制造业等钢铁下游行业会迎来发展时期,下游需求会刺激钢铁厂商增加粗钢生产;此外,在经济景气时,钢铁行业本身会吸收一部分投资,其产量也会增加。特别地,日本GDP中约有1/4以上的占比为固定资产形成额,而日本粗钢产量的增速和GDP中该部分的增速强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1。 按照三个阶段的发展来看,1956年至1973年,相关系数为0.69。该阶段日本GDP实现高速增长,日本重点发展重工业,钢铁行业的投资增加,粗钢产量也实现激增,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1.97%,固定资产形成额占GDP的比例也从0.2增长至0.35。1974-2007年,粗钢产量增速和GDP增速几乎不相关,该阶段日本政府开始经济结构调整,钢铁产业进行升级以及汽车业等制造业海外转移,钢铁产量增速受海外钢铁需求影响大,且波动明显。2008年至今,相关系数达0.57,受金融危机影响,该阶段日本钢铁出口趋于收缩,日本GDP也呈下降趋势。整体经济的不景气会直接影响影响钢铁的供给。因此该阶段粗钢产量受经济形势影响大。 (2)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时期,钢铁需求得到有效刺激 1945年至2019年,日本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45年至1973年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74年至2000年进入城市化低速上升时期,2001年-2007年城市化再发展及自我完善阶段,2008年以后为城市化完成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5年-1973年,日本城镇化率从28%增长到74%左右,年均提升1.64个百分点,粗钢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也高达21.97%。该阶段日本粗钢产量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相关系数高达0.71。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扩大,从需求侧抬升钢铁产量。特别地,1945年-1951年,日本城市化率几近翻倍,但钢铁产量增长有限,这是由于日本受二战战败影响,钢铁行业的投资经历了逐步合理化的过程,因此前期粗钢产量增速有限。第二阶段为1974年-1999年,日本城市化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年均增幅仅为0.25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趋缓的背景下,日本粗钢产量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复合增速为-0.87%。 第三阶段为1999年后近10年,日本推行‘市町村大合并’,城市化水平从80%增长到91%,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成为全球城市化率之最。期间,日本钢铁产量也呈上升趋势,复合增速约为2.6%。因此,从日本和美国城市化的角度可以看出,年均增速在0.5%以上的城市化率水平会有的在需求端刺激钢铁的供给。 此后,日本城市化处于完成阶段,复合增速约为-0.8%,城市化水平基本维持不变,稳定的城市化水平难以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钢铁的产量,而该阶段日本钢铁行业重点提升销量并逐步降低产能。 (3)低负担系数促进钢铁行业发展;负担系数上升,粗钢产量呈下降趋势 1945年至2019年,日本粗钢产量和负担系数整体呈现负相关关系,人口抚养比下降基本伴随着钢铁行业产量的提升,总体上以拐点为依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战后日本处于战后重建时期,该阶段日本人口抚养比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显著提升,这为经济和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1973年-1995年,负担系数小幅上升后又呈现下降趋势。此后,日本负担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抑制消费,进而降低钢铁产量。 1945年-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和负担系数整体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该阶段日本负担系数下降15个百分点,日本粗钢产量的平均增速为20.6%。日本负担系数整体平滑下降,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此时日本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此外低龄人口数量上升对住房需求有正向推动作用,该阶段固定投资形成额的提升,也会扩大粗钢的产能,因此该阶段粗钢产量也会相应的提升。 1974年-1995年期间,日本负担系数在小范围内平滑变动,1973年以后,日本针对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积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制造业的海外转移。在减少本国制造业供给过剩问题的同时,提升了钢铁产品的海外需求(日本粗钢产量统计口径仅包括日本地区的粗钢产量)。日本钢铁贸易出口在1990年后实现迅速增长。因此,该阶段日本钢铁产量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相关性不强。 1995年以后,日本人口负担系数持续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加强,住房需求下降,日本国民对交通出行的需求大幅降低,消费萎缩。但2001年到2008年间,日本钢材总出口量由2949万吨迅速拉升至3692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26%。归功于日本的海外生产和钢铁出口,钢铁产量没有明显变化。2010年日本钢铁出口量下降,但为了筹备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积极推动交通设施新建、修缮活动;此外相关城市的重建计划以及体育设施的建设会有效拉动国内用钢需求,从而刺激钢铁产量的提升。 总体上看,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会抑制消费水平,对钢铁需求有一定的负作用,进而从需求端影响钢铁的产量;人口抚养比下降带动的劳动力比重升高,人口红利会降低劳动力成本,会使制造业、建筑业用钢需求扩大,从而刺激钢厂提升产量。 (4)FAI与日本粗钢产量强相关,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要影响因素 在二战后重建与快速工业化的背景下,日本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形势向好,也进一步刺激了投资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拉动钢铁的供需。1973年后,经济形势恶化,增长中枢下移,固定资产形成额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日本钢铁行业也进入漫长的转型时期。 由图可见日本粗钢产量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增速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整体相关系数高达0.71。分阶段来看,1956年-1977年,相关系数为0.75,远高于1977年后的相关系数,该阶段日本固定投资增长,带动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的发展,这也是该时间日本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表现,这会有效的从需求端刺激粗钢产量。1977年前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波动幅度较大,后期相对而言波动范围缩小。经济形势向好,投资活动增加,建筑业会吸纳大量的资金,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会导致建筑业钢材消费的增长,刺激上游钢铁产品的需求,刺激上游钢厂的生产。 1977年后,日本国内城市化建设的基本完成,日本也在积极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寻求海外市场的拓展,此阶段制造业对粗钢产量影响较大,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增速与日本粗钢产量增速仅呈现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8。 (5)制造业与钢铁需求强相关,制造业海外转移有效刺激钢铁需求 1991年至2018年日本粗钢产量增速与制造业产值增速总体呈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7。在该阶段两者都出现大幅度波动。制造业作为钢铁重要下游行业,整体上粗钢产量的增速波动较制造业产值增速波动更大,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粗钢产量增速在2009年跌至-26.2%,制造业增速跌至-16%,在后续两年中迅速回升,并恢复至正常水平,以汽车等为代表的制造业的繁荣从需求端刺激钢铁产量。在制造业海外产能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的推动之下,以制造业海外扩张为代表的海外投资高速扩张刺激了海外市场对于日本特殊钢材以及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粗钢的产量。因此该阶段日本粗钢产量增速和制造业增速呈现强相关性。 2、日本钢铁综述: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产值增速与钢铁产量增速强相关 上图为影响日本钢铁行业的宏观指标关系图。总的来说,日本GDP和钢铁产量成强正相关关系,经济上行时,投资会增加,相应地钢铁产量会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形成额作为GDP的一部分,和钢铁产量也呈现强相关关系。此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也会拉动钢铁需求,进而提升钢铁的产量。因此,城市化水平和钢铁产量以及固定资产形成额成正的强相关关系。 下游行业(建筑业和制造业)通过需求影响钢铁供给,从而和钢铁产量正相关。在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建筑业为代表的下游行业为影响钢铁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化基本完成后,以制造业为主的下游行业会主导钢铁需求,进而影响钢铁产量。此外人口负担系数与钢铁产量负弱相关。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抑制消费从而影响钢铁行业的产量,此外消费的下行,会使投资下降,固定资产形成额同样会下降。 纵观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整体按照发展情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6年-1973年,日本钢铁行业从1946年开始经历高速增长阶段,直到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达到峰值1.19亿吨。该阶段日本政府优先并重点发展重型制造工业,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激增,以建筑业为代表的钢铁下游行业蓬勃发展,日本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升。此外,该阶段日本的人口抚养比大幅下降,低龄人口数量上升对住房需求有正向推动作用,需求端的强力拉动导致粗钢产量的快速提升。1946年-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从56万吨激增到1.19亿吨,复合增速高达21.97%。 第二阶段为1974年-1990年,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衰退,同时城市化基本完成,日本开始经济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该阶段日本钢铁行业重点进行产能置换、技术改进和出口调整。1987年受益于泡沫经济的繁荣,钢铁下游行业的出口呈现增长趋势,日本制造业逐步推进海外转移,钢铁出口扩大,日本粗钢产量呈恢复趋势。此阶段日本粗钢产量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复合增速为-0.23%。 第三阶段为1991年-2007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建筑业和制造业的钢材消费同时下降;1997年消费税上升、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国内消费需求急剧下降,但由于日本钢铁下游制造业的出口的贡献,日本的粗钢产量并未剧烈下降。2002年-2007年,受益于亚洲经济的繁荣,日本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海外资金对于制造业的投资刺激了日本经济,日本制造业特殊钢材消费高速增长,粗钢产量也持续增长,在2007年达到峰值1.2亿吨,其中1/4用于出口,此外该阶段日本推行‘市町村大合并’,城市化水平从80%增长到91%,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刺激了国内的钢铁产量的提升。 第四阶段为2008年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粗钢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安倍内阁制定了数项经济政策恢复经济。该阶段日元贬值带来钢铁下游行业出口竞争力,这刺激钢材产量的恢复,但日本钢铁企业为进一步提升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仍在推进企业重组;此外,该阶段日本抚养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需求下降,因此粗钢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该阶段日本粗钢产量的复合增速为-1.48%。 三、关于美日钢铁行业发展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1、问题一:美、日钢铁业发展有什么共同特征? 大体上美国、日本钢铁行业的发展都经历了起步、高速发展、转型升级和波动发展时期。 从城市化的角度出发,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也就是城市化率从40%左右上升到70%左右,年化平均在0.5个百分点以上的阶段,该阶段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住房等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下游市场的需求会有效刺激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钢铁产量的较快提升。 城市化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即城市化率在70%-80%的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率增速明显放缓,此阶段钢铁产量与城市化相关性降低,该阶段美日都成为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在全球产业链条有着明显的制造业竞争力,这促使产业链上移、制造业优势增加,导致钢铁产量的增速和下游行业(制造业)的需求相关,制造业产出增加时,钢铁的需求会增大,钢铁产量的增速也会提升。同时因为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钢铁产业内部对转型升级的需求也逐渐上升。 就人口抚养比而言,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对钢铁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口抚养比下降,人口红利影响会使制造业、建筑业需求提高,用钢需求增大。此外,人口抚养比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样存在较强的负向相关关系,人口抚养比越高意味着劳动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越小,消费和投资活动乏力,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人口抚养比降低则相对而言会带来高消费、高投资的市场状况,固定资产投资上升。 同时,宏观变量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提升有力带动了城镇化建设,而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此外,建筑业产值以及制造业产值与钢铁行业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粗钢产量或消费量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建筑业和制造业。我们拟构建一个线性方程来观察他们之间的关系。 由于数据可得性问题,我们选取美国90年代以来的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显示,制造业产值增速和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是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制造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粗钢产量将增加2.6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粗钢产量将增加0.15个百分点。 我们选取日本1992年后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制造业产值增速和建筑业产值增速对日本钢铁产量的影响。拟合结果显示,制造业产值增速是日本粗钢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制造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粗钢产量将增加1.35个百分点,且该阶段建筑业产值增速的影响较小。 由于该阶段日本建筑业对粗钢产量的影响很小,所以未对日本的数据进行调整;美国该阶段建筑业对粗钢产量有明显影响,因此,通过采用建筑业增加值来调整价格等因素的影响。90年代后,美、日城市化基本完成,建筑业用钢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建筑业对粗钢产量的影响有限。 2、问题二:美、日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期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钢铁行业转型期指的是钢铁产业经过快速发展后,产能出现较为严重的过剩时期,该阶段钢铁企业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式管理、产品偏中低端等问题。美日均通过降低环境污染,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推动本国钢铁行业的升级转型,并优化钢铁行业的产能和效率。此外,美国主要通过贸易保护措施,促进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进步(但效果不佳),而日本则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出口,日本海外公司的设立提升了日本高端钢铁的海外需求。 (1)美国去产能措施:环境治理、贸易保护、技术突破、兼并重组 7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钢铁产能过剩时期,由wind公布的数据,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钢铁产能利用率波动幅度较大,年平均利用率约为73.26%,从80年代末至2008年,去产能措施增效,产能利用率持续维持高位波动,年平均利用率达到85.17%,钢铁产能在80年代后期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至2008年以后,整体利用率水平有所回落,但年平均利用率仍然达到72.68%。 为了实现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美国主要通过严格的环境治理措施倒逼不达标企业退出市场,同时通过实行贸易保护,控制钢铁进口,助推技术突破,推动电炉炼钢的发展,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化解过剩产能。 1)节能降耗推动钢铁行业变革,严格治理水污染空气污染 70年代美国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案》等,强制钢铁行业进行工艺流程改进和环保治理,法案的实施极大提升了钢铁企业环保成本,以美国第二大钢铁企业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为例,1977年该公司支付相关机构环保费用约7亿美元,1978年美国钢铁公司(USS)支付3.5亿美元用于环保治理,以达到法案要求的排放标准。 在较强的环保标准下,部分基础薄弱,无法达到标准的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降低了行业的供给压力,推动了节能降耗。据美国钢协公布的数据,1972年至1989年,美国钢铁厂吨钢能耗降低了35%,1990年至2011年,美国吨钢能耗下降约33%,节能降耗初显成效。 2)为了提升本国钢铁竞争力,美国在钢铁进出口方面不断施加保护措施 70年代初美国与日本、欧共体签署钢铁自愿限制协定,限制钢铁进口,随后自愿限制协定在数量、种类等方面不断加码;8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签订新的自愿出口协议,美国的钢材进口量一度下滑,1992年跌至1437万吨;至90年代后期,美国钢铁进口连续下滑,2002年美国政府更是对部分钢材进口实施三年关税配额,意图通过政府保护措施扶持钢铁行业。 但美国政府对钢铁行业的各类保护政策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本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力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成本较高、海外其他国家钢铁产业的崛起、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等,保护政策的实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滑坡。80年代美国进口钢材量虽有所下滑,但是90年代以来进口量又回到高位水平,并保持作为钢材净进口国。 3)钢铁企业积极进行技术革新,电炉炼钢崛起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平炉炼钢比例最高达到90%以上,但平炉炼钢存在反应速度慢、冶炼时间长、能耗较高的问题,以我国平炉炼钢较为成熟时期数据为例,1980年13个钢铁重点企业平炉炼钢工序能耗高达200kg标准煤/吨钢,而电炉炼钢的能耗仅约为平炉炼钢的1/2。因此,美国政府补贴超过300亿美元推动钢铁行业产品和技术升级,以此作为打破行业桎梏的手段,通过向研发环节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钢铁工艺实现技术突破。 技术更新带来的低能耗和技术升级,为短流程炼钢的崛起提供了利好,技术更新辅助钢厂提升环保效能,促进了电炉炼钢的崛起,到70年代初,平炉炼钢已从1953年的历史峰值94.5%降至30%以下,美国钢厂出清的产能主要由平炉贡献。到1992年,美国最后一座平炉关闭,更适宜低成本环保要求的短炼钢流程快速发展。 4)90年代后期,美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推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由于钢价一路下跌,美国不断有钢铁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甚至倒闭,低产能工厂关停,亏损企业退出市场,部分大型联合钢铁企业进行并购,提升了行业集中度,提高了钢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助推了钢厂的转型升级。根据美国钢铁行业份额集中度指标CR4,美国钢铁行业在21世纪初集中幅度大幅提升,2000年为40%,至2010年已跃升至70%。 (2)日本去产能措施:技术改进、出口调整、兼并重组、污染治理 日本钢铁行业70年代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该阶段日本的钢铁消费量在7000万吨左右,而日本粗钢产量则在1亿吨左右呈现波动趋势。日本钢铁行业产能指数也达到最高值115(以2010年日本钢铁产能为基准=100),此后,日本钢铁行业产能指数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到2020年,该指数下降到94左右。1977年以后,日本的钢铁行业去产能措施主要有技术改进、出口调整、兼并重组、污染治理等,但不同阶段的重点措施不同。 1)节能降耗推动钢铁行业变革,污染治理投资持续投入 日本粗钢产能在1977年达到峰值1.7亿吨。面对能源问题,日本积极研发使用节能设施并淘汰落后设备,吨钢能耗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日本钢铁行业持续将资本投资总额的10%-20%用于污染控制,直至1980年环境问题得以改善。该阶段日本钢铁产能利用率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产能利用率指数由1978年初的81.1上升到1990年的106.7。 在环保政策的要求下,日本每吨钢的能源消耗从1973年的788kg标准煤,下降到1979年的731kg标准煤,到1989年吨钢能耗仅为634kg标准煤。为了满足环保要求,日本钢厂大规模投资建设节能设备:如TRT、CDQ、连铸机、余热锅炉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大量投产使得日本的二次能源回收率从1980年的28%,提升到1987年的33%。此外,日本钢厂也开始建设自备电站,自发电量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稳步提升,1990年占比在40%左右。 2)推动高端钢铁产品出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70年代,面对美国和欧洲对日本的进口限制,日本钢厂重点向美国和欧洲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积极开拓亚洲市场。1985年起,日本钢材产品出口量持续下降,日本开始扩大海外投资来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在美国和欧洲,日本将投资重心放在汽车行业,日本的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也增加了日本特殊钢材的海外需求。 特殊钢的冶炼方法之一是废钢-电炉法,70年代-80年代日本电炉实现大型化,电炉钢生产能力扩大;1977年后,日本采用富氧、喷吹碳粉等工艺,缩短炼钢时间;此外,通过LF和RH技术组合精炼,进一步提升电炉生产效率和钢材质量。并且日本钢铁行业普遍使用连铸技术、大开坯机、连续化生产技术以及自动化生产技术,日本特钢成材率以及连铸比也逐年提高。 80年代日本钢铁行业投入使用节能技术。石油危机导致能源价格上涨,日本研发并使用废钢预热装置、助燃装置等节能设备;并采用炉底出钢技术和直流电弧炉等新变革,到1989年日本电弧炉特钢连铸比已达64.7%。此外,日本进一步研发精炼技术,轧钢控制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金属杂质;精密轧制技术提升了精度;为了向汽车业提供更高的钢材,日本进一步研发使用表面探伤、超声波探伤、精整检查作业线自动化等技术。随着特殊钢冶炼技术的升级,日本特殊钢粗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从1960年的10%提升到1989年的18%,2018年达到25%。该阶段日本特殊钢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工业;汽车的各种零部件都需要高质量的钢铁为基础,日本汽车的轻型化也刺激了钢铁行业相关技术的发展。 3)日本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持续进行,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日本钢铁行业产业升级是通过兼并重组走规模化的道路。70年代日本国内产过剩,为了缓解日本钢铁行业国内的无序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积极推进国内民族资本的壮大,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1976年,日本三家钢铁公司合并成立大同特殊钢。 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国内钢铁需求低迷,钢铁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国际方面,钢铁行业兼并活动持续发生,国家也有意放松资本管制。2002年,日本钢管公司和川崎制铁重组,JFE成立。与此同时, 新日铁、住友金属、日本神户制钢和日新制钢以交叉持股和战略结盟的方式在过剩产能利用、紧急响应援助、谈判力提升和物流合作方面进行结盟。日本钢铁行业成本竞争力得到提升。2012年新日铁与住友金属重组,2家公司旨在通过重组加速全球化战略,扩张海外制造和加工基地,以及通过整合管理与制造设备进一步降低成本。 日本通过兼并重组产能逐渐集中,产业集中也稳步上升,粗钢产量增速也趋于稳定。到2008年日本CR4近80%。1973年后,在国内钢铁需求饱和的情形下,日本钢铁企业的规模化提升了日本钢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出口钢铁数量占粗钢产量的比例明显上升。此外,日本也重点优化产品结构,1973年后,日本特钢产量明显提升,到1985年日本特钢产量近200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约为20%;2018年,日本特钢产量达最高值为2536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约为25%。 3、问题三:美、日人均藏钢量和电炉炼钢发展的联系? (1)美国人均藏钢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高达14.9吨 钢铁积蓄量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拥有的金属资产中的钢铁总量,是钢铁生产和使用的阶段性积累,具体计算方式是钢铁积蓄量=Σ钢材实际消费量-间接净出口量-社会回收废钢量+进口再生钢铁原料。 美国人均钢铁积蓄量整体呈现缓幅上升趋势,根据人均钢铁蓄积量年均人均增长情况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70年代以前、70年代后半期至今。70年代以前人均藏钢量增速相对较快,1935年至1970年,美国年均人均藏钢量增长0.12吨,1935年美国人均藏钢量约为7吨,此时总体体量达到9亿吨,到1955年,人均藏钢量突破9吨,整体增势平稳,至1965年人均藏钢量突破10吨。进入70年代以后受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影响,人均藏钢量增势稍弱于第一阶段,1971年至今年均人均藏钢量增长0.07吨。自9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美国人均藏钢量突破14吨,2019年升至14.9吨。 受产能过剩的影响,80年代美国人均藏钢量约12吨左右,废钢储量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了短流程钢厂大规模出现(表11),短流程钢厂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相对而言布局也更为分散,规模较小,其拥有的灵活优势对长流程钢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打击,短流程钢厂迅速获得市场的青睐。 (2)日本人均藏钢量持平20年后迎来增长,2019年人均藏钢量达11吨 日本人均钢铁积蓄量经历了一定时期的较快发展后进入明显的持平期。60年代由于日本国内废钢资源的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废钢,但国际废钢供给不稳定,因此该阶段日本控制电炉炼钢的比例。日本电炉厂在1973年石油危机时对产品结构和设备进行了合理化改造,1975年日本人居钢铁积蓄量超过5吨,此后日本国内的废钢供给逐步增加,电炉炼钢从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量比例逐年升高,从1975年的17%提至1996年33%的峰值水平。 随着电炉厂设备的升级日本短流程钢厂开始大量出现,日本人均钢铁积蓄量从1972年的4.1吨上升至1988年的8.2吨,到1995年,该数值增至9.5吨。90年代后期以及进入2000年以后,日本人均藏钢量呈现较为平稳的持平态势,甚至出现轻微幅度的下降,至2015年近20年间,日本人均藏钢量维持在9吨左右,至2016年突破10吨,2019年出现新的增长,人均藏钢量达到11吨。 一般而言,废弃废钢产生与钢铁积蓄量成正比,电炉炼钢一般以废钢为原材料炼钢。1996年以后日本电炉钢产量比例开始持续下滑,主要归因于电炉钢产品需求下降。90年代后日本经济出现停滞、房地产泡沫破灭,而电炉钢厂生产的普碳钢材大都是建筑用钢(螺纹),建筑业低迷且建筑类H型钢占比增大令电炉钢产品需求开始下降,这导致日本国内的废钢产生冗余;此外,虽然日本废钢资源充裕,但由于电价限制,日本特殊钢以转炉生产为主,电炉冶炼的特殊钢占特殊钢产量比例在1/3左右仍然较低,日本逐渐成为废钢净出口国。此外,该阶段日本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也导致日本国内消费的下降,因此该阶段钢铁的消费量会呈现稳定甚至是下降的趋势,进而钢铁的积蓄量也会停止增长。如图所示,该阶段日本人均钢铁积蓄量处于持平阶段。 从美日对比的角度来看,美国工业化较早,钢铁工业发展也较早,因此美国钢铁积蓄非常充足,在1950年时,美国钢铁积蓄量已达11.3亿吨,1973年,美国钢铁工业达到拐点时钢铁积蓄量高达23亿吨,人均钢铁积蓄为11吨,远高于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到达拐点时的积蓄总量和人均积蓄量。尽管后期美国粗钢产量有所下降,但钢铁消费量未减,1950-1995年间,美国钢铁积蓄增量就高达23.1亿吨。而日本在二战期间,大量的钢铁用于战争需求,二战后,日本国内积蓄量远远低于美国同期水平。 4、问题四:美、日工业发展与钢铁进出口的关系? 美国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长期处于钢铁进口国地位不变,二战后美国经济迎来发展的高速期,制造业发展处于黄金年代,借助战争红利市场飞速发展,进口需求扩大。70年代初爆发钢铁行业工人大罢工等运动,钢铁企业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削弱了美国钢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制造业黄金年代逐渐终结,70年代后期美国粗钢市场衰退、80年代初期美国钢铁行业受能源危机影响,需求萧条,同时在该阶段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大量投资,产业转移导致钢铁行业设备陈旧落后,竞争能力的进一步下降。90年代美国经历转型之后经历了一定时期的稳定发展,美国较为平稳的环境抬升了美国钢铁需求,因此该阶段美国钢铁进口有所增加。 因此总体来看,美国钢铁竞争力下降、处于钢铁进口国地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本土制造业的颓势与国内需求不匹配;同时钢铁企业生产成本高,导致价格上升;世界钢铁市场竞争加大,日本为代表的钢铁出口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冲击了美国国内钢铁市场。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目前美国钢铁主要进口来自拿大,墨西哥,韩国,荷兰,德国等国;而中国钢铁主要向东盟国家、南美洲国家和韩国等国家出口。 1967年,日本钢铁的产能已经高于国内的钢铁需求,日本粗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差额逐渐扩大,该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日本政府积极推进日本钢铁的出口。1968年日本钢铁出口超1000万吨,到1974年日本钢铁出口为3223.9万吨,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70年代后半期开始直到80年代末,日本的粗钢产量稳定保持在1亿吨左右,出口所占比重也在30%以上。60年代后钢铁成为日本第一位出口商品,1977年汽车代替钢铁成为第一位出口商品,但钢铁的出口仍呈扩大趋势。 日本钢铁的海外市场不仅容量大,而且地域广。根据日本钢铁出口联合会的统计,1972年从日本进口钢铁的国家和地区共169个,其中亚洲 42个。日本对其出口量达5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中国、南朝鲜、台湾、新加坡、伊朗、印度等。70年代后,面对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限制,日本开始重点向美国和欧洲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积极开拓亚洲市场,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也带动了日本钢铁的出口。到1973年钢板类占普通钢材出口的73%,1974年以后比重逐渐下降,条钢类比重增大,从12%-15%急增至22%-26%。该变化与出口对象国的变化有关。以板材为主的向美国的出口比重年年减少,而以中近东地区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作为建设资材的条钢类需求扩大。 自1989年以来,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比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89年的13.7%上升到2018年的峰值36.8%,近两年该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在30%以上。日本海外生产比例的提升将带动钢铁等产品的海外需求;此外,日本汽车和机械等行业的海外生产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相关制造业海外投资和设厂会进一步促进日本特殊钢材的出口。 通过美日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和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的差额来分析国家是钢铁进口国还是出口国。高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体现国家工业加工和制造能力,而越高的占比意味着更高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而工业增加值的占比高于GDP的占比,则说明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是高于国内的相应的工业产品需求的(通过GDP占比反应),因此该国家会呈现工业产品的出口国地位,工业所需的钢铁也会呈现出口地位,如上图所示,美国为钢铁进口国,日本为钢铁出口国,这也是与事实相符的。以日本为例,1980年后,该比例的差值呈扩大趋势,而该阶段日本正积极扩大海外投资,开拓海外市场,日本的钢铁的出口也呈显著增加趋势。 报告下半部分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预测的详细正文请扫描此小程序码,进入招商研究小程序进行查看,或等待我们的下期推送:从美日钢铁行业发展史看我国钢铁业的现状和未来(下)。 证券研究报告:《钢铁行业年度策略暨深度研究系列一:从美日钢铁行业发展史看我国钢铁业的现状和未来》 报告发布机构: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唐笑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90521050001 / 岳恒宇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90521050002 / 重要声明 本报告由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证券”)编制。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报告基于合法取得的信息,但招商证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包含的分析基于各种假设,不同假设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重大不同。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法律或规则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外,招商证券及其雇员不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招商证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客户应当考虑到招商证券可能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 本报告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否则,招商证券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唐笑 首席分析师 联系电话:15002199686 邮箱:tangxiao2@cmschina.com.cn 岳恒宇 资深分析师 CPA 联系电话:13021250915 邮箱:yuehengyu@cmschina.com.cn 贾宏坤 分析师 联系电话:18916920590 邮箱:jiahongkun@cmschina.com.cn
核心观点: 本篇报告回顾了美日钢铁行业的发展历史,通过美日的发展经验来分析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考虑到未来钢铁行业仍有较多结构性机会、钢铁行业公司集中度会持续提升、龙头仍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我们给予行业“推荐”评级。 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强相关于粗钢表观消费量,高速城市化有效带动钢铁需求。结合美国钢铁行业发展情况,强力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需求相关系数达到0.53。20世纪开始至50年代末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较强的用钢需求,1900年至1959年粗钢产量复合增速达到4.8%,直至1990年以来,城市化成熟时期对钢铁需求的拉动有所削弱。美国制造业借助上个世纪40年代末的战争红利快速发展,制造业黄金年代对美国钢铁需求产生了较强的支撑作用,但21世纪以来负担系数的抬升导致投资放缓、消费疲弱,对钢铁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日本高速城市化刺激钢铁发展,70年代后出口有效拉动钢铁需求。日本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扩大,该阶段(1945年-1973年)粗钢产量复合增速达到22%。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样与钢铁产量有正强相关关系,前者相关系数达到0.71,后者0.62。70年代以后,日本钢铁行业重点进行产能置换、技术改进和出口调整,重点面向海外市场,钢铁行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自上个世纪末至今,制造业对钢铁需求有较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70。但人口抚养比的持续提高一定程度上对钢铁需求产生负面影响。 美日行业几个关键问题探讨:(1)美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年城市化率平均提升0.5个百分点以上)对钢铁需求的刺激尤为显著,带动钢铁行业景气度提升。(2)建筑业产值以及制造业产值与钢铁行业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通过拟合发现,90年代后,美日城市化基本完成,建筑业用钢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建筑业对粗钢产量的影响有限,制造业影响相对更强。(3)美日钢铁的转型升级都通过技术改进、环境治理和兼并重组实现去产能,但美国通过贸易保护扶持国内钢铁,但日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刺激需求。(4)依照美日经验,人均藏钢量达到9吨左右,会推动电炉钢的快速发展。(5)结合美日钢铁进出口情况,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比例和GDP占全球GDP比例的差额的正负是区分钢铁出口国和进口国的重要因素。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粗钢产量强相关,城市化、制造业拉动钢铁需求。除部分阶段受经济制度转型影响,其余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都较为稳定地拉动了中国粗钢产量,同时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粗钢产量也保持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较大需求支撑了钢铁行业发展,2000年至2020年,钢铁复合增速达到10.4%。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业迎来快速发展,制造业作为稳定的钢铁下游产业,从需求侧抬升了钢铁产量。从人口抚养比的维度,我国当前经历人口抚养比的缓慢抬升,老龄化增强带来的消费疲弱对钢铁需求产生抑制作用。 中国钢铁行业的五个预测:(1)未来我国粗钢产量将在2022年开始持续负增长,2030年粗钢产量约8.8亿吨,目前建筑业的影响大于制造业,但未来制造业将是拉动粗钢消费的重要因素。(2)我国人均藏钢量增速较为明显,人均藏钢量即将超过8吨,我国电炉冶炼的快速发展即将到来。(3)未来在我国低碳环保目标的要求下,钢铁行业的环保进程也将进一步提速,能源利用率提升,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进一步使用也将助力中国钢铁产品的高端化发展。(4)制造业创新带动中国钢铁高端化,我国特殊钢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5)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比例持续高于GDP占全球GDP比例,制造企业也在加大海外布局,我们预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将会推动未来我国成为高端钢材的出口国。考虑到未来钢铁行业仍有较多结构性机会、钢铁行业公司集中度会持续提升、龙头仍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我们给予行业“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分析准确度受限于数据可得性、美日发展经验有其特殊性、拟合预测解释度有限、分析中未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行业上游)的影响。 正文目录 正文 经历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日本是为数不多粗钢产量达到过一亿吨的国家,且它们的钢铁行业已进入较为成熟的时期,其钢铁制造流程变化情况、技术突破及工艺转变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及驱动因素等对中国当下及未来钢铁产业的发展情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篇报告全面研究了美国、日本、中国三国钢铁产业的变迁情况,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人口抚养比以及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产值等与钢铁产业息息相关的指标为抓手,分析上述宏观指标与钢铁行业景气度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了美日钢铁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总结了美日钢铁行业产能转型升级措施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以此预测我国钢铁行业未来消费量变化趋势及行业升级路径。 为衡量钢铁行业的景气度,我们选取粗钢产量和粗钢表观消费量作为景气度指标。考虑美国的钢材进口国地位,我们采用粗钢表观消费量的数据作为核心指标,同时本研究拟使用粗钢产量对部分年份不可得数据进行替代。而对于钢铁出口国日本,我们采用粗钢产量的数据作为衡量日本钢铁景气度的指标。在指标的运用上,我们主要选取增速指标进行分析,例如GDP增速与粗钢产量/表观消费量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粗钢产量/表观消费量增速等,以期衡量宏观指标与粗钢产量/表观消费量之间相互联系及发展程度的内在相关性,相较总量指标,能够更敏感地展示过去变化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美国钢铁行业分析 1、宏观影响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拉动钢铁繁荣,负担系数反向影响钢铁需求 (1)GDP正面推动粗钢行业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相关性整体增强 整体来看,美国GDP增速经历了前期大幅震荡,中期缓幅波动,90年代低位平稳运行和21世纪以来增长中枢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四个阶段GDP增速的波动幅度与美国粗钢增速的波动幅度大体一致,总体相关系数达到0.5。分阶段来看,1930年至1959年,相关系数为0.46,1960年至1989年,相关系数为0.74,1990年至2000年,相关系数达到0.59,2001至今相关系数稍有变动,达到0.65的强相关水平。 1930年以后,美国工业化水平稳步推进,美国确定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争的用钢需求都有效的刺激钢铁的生产,该阶段GDP增速和粗钢产量增速相关性较强。1960年至1989年二战带来的需求红利逐渐消退,70年代经济滞胀,钢铁产能过剩,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去产能期间,GDP增速与粗钢增速之间的相关性随之减弱。80年代末及90年代加工配送中心与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产量相关系数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增强,因此钢铁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也有所提升。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逐渐转变为钢铁净进口国且表观消费量数据可得,因此我们使用60年代以来的粗钢表观消费量数据进行分析。从消费的角度看,6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粗钢表观消费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相关性更强,1963年至1989年,相关性达到0.74,1990年至2000年,相关性提升至0.61,2001年至2020年,相关性仍达到0.64的水平。整体较粗钢产量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的相关性变化趋势一致。 (2)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对钢铁产量拉动较强,成熟发展阶段相关性减弱 1900年至2019年,根据美国城市化速率的不同,美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58年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59年至1989年进入城市郊区化发展阶段,1990年以来城市化成熟及自我完善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美国尚处于钢铁出口国地位,且该阶段与钢铁相关性较强,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采用粗钢产量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1900至1958年,城市化高速增长,从39.6%升至69.48%,1920年美国人口突破一亿,城市化率达到50.9%,虽然该阶段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城市化增速减慢,但是政府的干预性政策促使美国经济在较快时间内得以恢复。二战爆发后美国城市工业、服务业借战争有所发展,城市繁荣,进一步促升了城市化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住房等都支撑了钢铁需求。 第二阶段1959年始到1989年,城市化率从69.47%上升至75.09%,进入城市郊区化发展阶段,美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因此区域之间城市化的协调使对钢铁的需求仍然保持较高水平。1955年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增速有所放缓,该阶段城市化年均增加0.18个百分点。1960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0%。此阶段钢铁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973年达到13680.2万吨的阶段最高点,此后开始波动下降。 第三阶段自1990年美国工业化基本完成至今,美国城市化率年均增加0.24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82.26%,进入城市化成熟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建设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用钢需求,但整体上粗钢产量仍然呈现波动下降状态,或因70年代以来钢铁产能过剩,加之能源危机等冲击,钢铁行业持续处于买方市场。 总体上,城市化在加速发展时期整体趋势与粗钢产量变动趋势较为接近。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率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粗钢产量复合增速为4.76%;进入城市郊区化发展阶段,城市化增速放缓,粗钢产量基本处于持平阶段;城市化建设成熟稳定阶段时期,粗钢产量复合增速降为-1%。同一时期虽然有其他经济因素影响,但是相对而言,在美国城市化进展较快时期,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大。 (3)负担系数反向驱动钢铁表观消费,近20年人口抚养比抬升,钢铁消费下降 人口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1967年至2019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和负担系数整体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人口抚养比下降基本伴随着钢铁行业消费需求的提升,总体上以人口抚养比拐点为依据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钢铁消费端的影响更为明显,人口结构的变动对于钢铁行业下游市场例如制造业、建筑业有更直接和更显著的表现,供给侧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时滞和信息不对称,因此我们采用表观消费量数据与负担系数进行分析。 1962年至1980年左右,美国负担系数整体平滑下降,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社会抚养比较低,低龄人口数量上升对住房需求有正向推动作用,该阶段粗钢消费高位浮动。1980年往后,人口抚养比经历了小幅回升,钢铁表观消费量较1962年至1980年呈现持续下降情况。自1994年左右,美国经历新一轮人口抚养比的下降,粗钢表观消费在90年代呈现小幅回升。进入21世纪,美国人口负担系数再次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加强,住房需求下降,消费萎缩,此阶段粗钢消费同时受到经济危机、钢铁工人大罢工等因素影响,加之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负面推动作用,整体粗钢消费也呈现下滑趋势。 总体上看,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对钢铁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口抚养比下降带动的劳动力比重升高,人口红利影响会使制造业、建筑业需求提高,用钢需求增大。因此负担系数与表观消费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与粗钢表观消费量有较强正相关,因此整体上负担系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强负相关,但与制造业关系相对较弱。 (4)固定资产投资与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强相关,80年代加工中心有正向影响 整体上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和固定投资增速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53,属于较强相关,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流向大多是钢铁需求较强的基础建设、建筑更新改造等等。 根据粗钢表观消费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相关性,两者关系大概可分为两个部分,1950年至1989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相关系数大约为0.49,1990年至2020年,相关系数抬升至0.69。前期由于美国在二战中获得的红利,凭借着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在制造业方面领先于全世界,制造业与钢铁需求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随着制造业的黄金时期结束,80年代以来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物流、仓储的发展也推动了用钢需求的抬升,加工配送中心在该阶段已有较快发展,新建企业建设了大量的加工配送中心,由下图数据可以看出,占钢铁发货量的比重不断飙升。90年代美国房地产市值连续十年稳步增长,新屋出售增长时期超过以往历史时段,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产量相关系数的提升也有积极贡献。 此外,人口抚养比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负向相关关系,以美国为例,1950年至2019年美国人口抚养比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64,有较强负相关性。具体来讲,人口抚养比越高意味着劳动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越小,消费和投资活动乏力,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人口抚养比降低则意味着高消费、高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上升。 (5)制造业与钢铁需求保持强相关,20世纪中期强力拉动钢铁需求 美国制造业在20世纪中期二战前后经历了空前的繁荣时期,1953年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28.3%,战时军工行业对钢铁的巨大需求以及战后重建对制造业的支撑使得1948年至1957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化名义增速达到7.2%,美国迎来了工业化巅峰,此阶段制造业对钢铁行业需求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 二战前后的飞速发展后,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期迎来终点,此后制造业不断衰退下滑,1963年至202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增速总体波动幅度较大,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至2019年跌至10.93%,粗钢表观消费量增速与制造业产值增速变动趋于一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增速与制造业产值增速相关系数达到0.54,且相关关系较为稳定。制造业产值增速至80年代前半期降到谷底,80年代后期制造业增速回升,90年代更借助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达到新的高峰。 以制造业80年代以来新一轮复苏情况为依据划分两个阶段,1963年至1989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增速与制造业产值增速相关系数达到0.64,1990年至2019年相关系数为0.66,变动较小,由图6可见80年代以来制造业用钢有缓幅提升,制造业复苏对钢铁的需求拉动情况有所增强。 总体上,制造业作为较为稳定的钢铁重要下游需求产业,制造业和美国粗钢的相关性主要来自于钢铁的需求端,制造业繁荣需求量大则会带来美国粗钢产量的回升,反之则会下降。 2、美国钢铁综述:固定资产投资强相关于钢铁消费,高速城市化有效带动钢铁需求 综合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抚养比、城市化、下游行业等指标对钢铁产量和钢铁需求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消费量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固定资产形成额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一定的贡献,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对钢铁消费同样存在稍弱的正向相关关系。从钢铁需求的维度,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下游行业的发展对于钢铁需求会产生较强的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化也会产生正向影响。此外,人口抚养比与钢铁需求存在强负相关关系,人口抚养比上升意味着消费疲软,对钢铁的需求拉动减弱。 通过以上五个指标的分析,结合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我们认为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00年至1938年,美国工业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钢铁行业起步,产量波动大,增速变化幅度大。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带来较强用钢需求。美国钢铁工业开始实现规模化生产,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由于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城镇化增速放缓,钢铁工业一度停滞,此后政府加强干预经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 第二阶段1939年至1959年,持续战争为美国带来了旺盛的海外需求,美国工业空前繁荣,粗钢产量激增,从战争爆发前夕1939年钢产量4,700万吨,至战争结束年产最高值突破8,000万吨,占世界钢铁市场份额突破50%。到1953年美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此后连续保持在高位波动,直至50年代末才有所回落。同时此阶段美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前期,对钢铁需求也提供了较强的支撑。 第三阶段为1960年至1989年,美国后工业化阶段,产业出现停滞和下降,去产能措施见效慢,利用率持续下跌。70年代初之前,新技术和投资推动制造业较高用钢需求,70年代末为了追求高效益和低成本,美国制造业大规模外流,80年代第二次能源危机的冲击,带来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971年至1989年制造业产值复合增速低至0.23%,下游制造业用钢也随之大幅下滑,1960-1989年粗钢产量复合增速-0.05%,该阶段1962-1989年粗钢表观消费复合增速0.46%。该阶段尤其是60年代至7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钢铁需求量增大,相对较高的本国钢铁成本以及海外强竞争力的钢铁出口国崛起推动美国转变为钢铁进口国。 第四阶段自1990年始,美国钢铁工业完成转型,化解产能过剩初见成效,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对钢产量有比较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产量在高位缓慢增长,至2000年达到阶段性最高点1.04亿吨,粗钢产量复合增速为1%,较上一阶段有一定的增加,粗钢表观消费复合增速2.6%。 第五阶段自2001年至今,表观消费增速经历大幅波动。21世纪初美国受“911”事件影响,经济恶化,随后经济形势稍有恢复,但2008年受经济危机重创,钢铁需求大幅下跌,伴随危机的恢复,制造业产出复苏,钢铁需求有了新一轮增长。但整体不及危机前需求情况。同时此阶段美国人口抚养比出现抬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减弱消费增势,表观消费波动下降,复合增速-0.29%,但国内供需仍有缺口,美国依然是钢材净进口国。 二、日本钢铁行业分析 1、宏观影响因素:前期快速城市化拉动钢铁景气,后期制造业海外扩张影响钢铁需求 (1)GDP发展带动钢铁行业繁荣,二战后两者呈现强相关关系 整体来说,日本GDP经历了高速增长,增长中枢下移和低位缓速波动的阶段。二战后到1973年,日本经济和钢铁工业都迎来发展的高峰期,该阶段GDP增速和粗钢产量增速高度相关;此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结束,经济整体呈现波动趋势,而钢铁行业也进行转型升级和海外转移;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日本钢铁产量下降,GDP也呈下行趋势,该阶段日本产业升级和海外转移基本完成,钢铁行业的主要目标是去产能和效率提升。 整体来看,日本粗钢产量增速和GDP增速正向强相关,总体相关系数达到0.62。经济上行时,建筑业、制造业等钢铁下游行业会迎来发展时期,下游需求会刺激钢铁厂商增加粗钢生产;此外,在经济景气时,钢铁行业本身会吸收一部分投资,其产量也会增加。特别地,日本GDP中约有1/4以上的占比为固定资产形成额,而日本粗钢产量的增速和GDP中该部分的增速强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1。 按照三个阶段的发展来看,1956年至1973年,相关系数为0.69。该阶段日本GDP实现高速增长,日本重点发展重工业,钢铁行业的投资增加,粗钢产量也实现激增,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1.97%,固定资产形成额占GDP的比例也从0.2增长至0.35。1974-2007年,粗钢产量增速和GDP增速几乎不相关,该阶段日本政府开始经济结构调整,钢铁产业进行升级以及汽车业等制造业海外转移,钢铁产量增速受海外钢铁需求影响大,且波动明显。2008年至今,相关系数达0.57,受金融危机影响,该阶段日本钢铁出口趋于收缩,日本GDP也呈下降趋势。整体经济的不景气会直接影响影响钢铁的供给。因此该阶段粗钢产量受经济形势影响大。 (2)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时期,钢铁需求得到有效刺激 1945年至2019年,日本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45年至1973年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74年至2000年进入城市化低速上升时期,2001年-2007年城市化再发展及自我完善阶段,2008年以后为城市化完成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5年-1973年,日本城镇化率从28%增长到74%左右,年均提升1.64个百分点,粗钢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也高达21.97%。该阶段日本粗钢产量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相关系数高达0.71。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扩大,从需求侧抬升钢铁产量。特别地,1945年-1951年,日本城市化率几近翻倍,但钢铁产量增长有限,这是由于日本受二战战败影响,钢铁行业的投资经历了逐步合理化的过程,因此前期粗钢产量增速有限。第二阶段为1974年-1999年,日本城市化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年均增幅仅为0.25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趋缓的背景下,日本粗钢产量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复合增速为-0.87%。 第三阶段为1999年后近10年,日本推行‘市町村大合并’,城市化水平从80%增长到91%,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成为全球城市化率之最。期间,日本钢铁产量也呈上升趋势,复合增速约为2.6%。因此,从日本和美国城市化的角度可以看出,年均增速在0.5%以上的城市化率水平会有的在需求端刺激钢铁的供给。 此后,日本城市化处于完成阶段,复合增速约为-0.8%,城市化水平基本维持不变,稳定的城市化水平难以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钢铁的产量,而该阶段日本钢铁行业重点提升销量并逐步降低产能。 (3)低负担系数促进钢铁行业发展;负担系数上升,粗钢产量呈下降趋势 1945年至2019年,日本粗钢产量和负担系数整体呈现负相关关系,人口抚养比下降基本伴随着钢铁行业产量的提升,总体上以拐点为依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战后日本处于战后重建时期,该阶段日本人口抚养比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显著提升,这为经济和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1973年-1995年,负担系数小幅上升后又呈现下降趋势。此后,日本负担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抑制消费,进而降低钢铁产量。 1945年-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和负担系数整体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该阶段日本负担系数下降15个百分点,日本粗钢产量的平均增速为20.6%。日本负担系数整体平滑下降,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此时日本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此外低龄人口数量上升对住房需求有正向推动作用,该阶段固定投资形成额的提升,也会扩大粗钢的产能,因此该阶段粗钢产量也会相应的提升。 1974年-1995年期间,日本负担系数在小范围内平滑变动,1973年以后,日本针对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积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制造业的海外转移。在减少本国制造业供给过剩问题的同时,提升了钢铁产品的海外需求(日本粗钢产量统计口径仅包括日本地区的粗钢产量)。日本钢铁贸易出口在1990年后实现迅速增长。因此,该阶段日本钢铁产量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相关性不强。 1995年以后,日本人口负担系数持续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加强,住房需求下降,日本国民对交通出行的需求大幅降低,消费萎缩。但2001年到2008年间,日本钢材总出口量由2949万吨迅速拉升至3692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26%。归功于日本的海外生产和钢铁出口,钢铁产量没有明显变化。2010年日本钢铁出口量下降,但为了筹备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积极推动交通设施新建、修缮活动;此外相关城市的重建计划以及体育设施的建设会有效拉动国内用钢需求,从而刺激钢铁产量的提升。 总体上看,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会抑制消费水平,对钢铁需求有一定的负作用,进而从需求端影响钢铁的产量;人口抚养比下降带动的劳动力比重升高,人口红利会降低劳动力成本,会使制造业、建筑业用钢需求扩大,从而刺激钢厂提升产量。 (4)FAI与日本粗钢产量强相关,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要影响因素 在二战后重建与快速工业化的背景下,日本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形势向好,也进一步刺激了投资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拉动钢铁的供需。1973年后,经济形势恶化,增长中枢下移,固定资产形成额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日本钢铁行业也进入漫长的转型时期。 由图可见日本粗钢产量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增速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整体相关系数高达0.71。分阶段来看,1956年-1977年,相关系数为0.75,远高于1977年后的相关系数,该阶段日本固定投资增长,带动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的发展,这也是该时间日本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表现,这会有效的从需求端刺激粗钢产量。1977年前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波动幅度较大,后期相对而言波动范围缩小。经济形势向好,投资活动增加,建筑业会吸纳大量的资金,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会导致建筑业钢材消费的增长,刺激上游钢铁产品的需求,刺激上游钢厂的生产。 1977年后,日本国内城市化建设的基本完成,日本也在积极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寻求海外市场的拓展,此阶段制造业对粗钢产量影响较大,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增速与日本粗钢产量增速仅呈现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8。 (5)制造业与钢铁需求强相关,制造业海外转移有效刺激钢铁需求 1991年至2018年日本粗钢产量增速与制造业产值增速总体呈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7。在该阶段两者都出现大幅度波动。制造业作为钢铁重要下游行业,整体上粗钢产量的增速波动较制造业产值增速波动更大,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粗钢产量增速在2009年跌至-26.2%,制造业增速跌至-16%,在后续两年中迅速回升,并恢复至正常水平,以汽车等为代表的制造业的繁荣从需求端刺激钢铁产量。在制造业海外产能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的推动之下,以制造业海外扩张为代表的海外投资高速扩张刺激了海外市场对于日本特殊钢材以及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粗钢的产量。因此该阶段日本粗钢产量增速和制造业增速呈现强相关性。 2、日本钢铁综述: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产值增速与钢铁产量增速强相关 上图为影响日本钢铁行业的宏观指标关系图。总的来说,日本GDP和钢铁产量成强正相关关系,经济上行时,投资会增加,相应地钢铁产量会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形成额作为GDP的一部分,和钢铁产量也呈现强相关关系。此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也会拉动钢铁需求,进而提升钢铁的产量。因此,城市化水平和钢铁产量以及固定资产形成额成正的强相关关系。 下游行业(建筑业和制造业)通过需求影响钢铁供给,从而和钢铁产量正相关。在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建筑业为代表的下游行业为影响钢铁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化基本完成后,以制造业为主的下游行业会主导钢铁需求,进而影响钢铁产量。此外人口负担系数与钢铁产量负弱相关。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抑制消费从而影响钢铁行业的产量,此外消费的下行,会使投资下降,固定资产形成额同样会下降。 纵观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整体按照发展情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6年-1973年,日本钢铁行业从1946年开始经历高速增长阶段,直到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达到峰值1.19亿吨。该阶段日本政府优先并重点发展重型制造工业,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激增,以建筑业为代表的钢铁下游行业蓬勃发展,日本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升。此外,该阶段日本的人口抚养比大幅下降,低龄人口数量上升对住房需求有正向推动作用,需求端的强力拉动导致粗钢产量的快速提升。1946年-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从56万吨激增到1.19亿吨,复合增速高达21.97%。 第二阶段为1974年-1990年,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衰退,同时城市化基本完成,日本开始经济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该阶段日本钢铁行业重点进行产能置换、技术改进和出口调整。1987年受益于泡沫经济的繁荣,钢铁下游行业的出口呈现增长趋势,日本制造业逐步推进海外转移,钢铁出口扩大,日本粗钢产量呈恢复趋势。此阶段日本粗钢产量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复合增速为-0.23%。 第三阶段为1991年-2007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建筑业和制造业的钢材消费同时下降;1997年消费税上升、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国内消费需求急剧下降,但由于日本钢铁下游制造业的出口的贡献,日本的粗钢产量并未剧烈下降。2002年-2007年,受益于亚洲经济的繁荣,日本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海外资金对于制造业的投资刺激了日本经济,日本制造业特殊钢材消费高速增长,粗钢产量也持续增长,在2007年达到峰值1.2亿吨,其中1/4用于出口,此外该阶段日本推行‘市町村大合并’,城市化水平从80%增长到91%,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刺激了国内的钢铁产量的提升。 第四阶段为2008年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粗钢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安倍内阁制定了数项经济政策恢复经济。该阶段日元贬值带来钢铁下游行业出口竞争力,这刺激钢材产量的恢复,但日本钢铁企业为进一步提升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仍在推进企业重组;此外,该阶段日本抚养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需求下降,因此粗钢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该阶段日本粗钢产量的复合增速为-1.48%。 三、关于美日钢铁行业发展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1、问题一:美、日钢铁业发展有什么共同特征? 大体上美国、日本钢铁行业的发展都经历了起步、高速发展、转型升级和波动发展时期。 从城市化的角度出发,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也就是城市化率从40%左右上升到70%左右,年化平均在0.5个百分点以上的阶段,该阶段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住房等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下游市场的需求会有效刺激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钢铁产量的较快提升。 城市化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即城市化率在70%-80%的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率增速明显放缓,此阶段钢铁产量与城市化相关性降低,该阶段美日都成为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在全球产业链条有着明显的制造业竞争力,这促使产业链上移、制造业优势增加,导致钢铁产量的增速和下游行业(制造业)的需求相关,制造业产出增加时,钢铁的需求会增大,钢铁产量的增速也会提升。同时因为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钢铁产业内部对转型升级的需求也逐渐上升。 就人口抚养比而言,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对钢铁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口抚养比下降,人口红利影响会使制造业、建筑业需求提高,用钢需求增大。此外,人口抚养比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样存在较强的负向相关关系,人口抚养比越高意味着劳动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越小,消费和投资活动乏力,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人口抚养比降低则相对而言会带来高消费、高投资的市场状况,固定资产投资上升。 同时,宏观变量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提升有力带动了城镇化建设,而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此外,建筑业产值以及制造业产值与钢铁行业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粗钢产量或消费量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建筑业和制造业。我们拟构建一个线性方程来观察他们之间的关系。 由于数据可得性问题,我们选取美国90年代以来的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显示,制造业产值增速和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是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制造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粗钢产量将增加2.6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粗钢产量将增加0.15个百分点。 我们选取日本1992年后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制造业产值增速和建筑业产值增速对日本钢铁产量的影响。拟合结果显示,制造业产值增速是日本粗钢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制造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粗钢产量将增加1.35个百分点,且该阶段建筑业产值增速的影响较小。 由于该阶段日本建筑业对粗钢产量的影响很小,所以未对日本的数据进行调整;美国该阶段建筑业对粗钢产量有明显影响,因此,通过采用建筑业增加值来调整价格等因素的影响。90年代后,美、日城市化基本完成,建筑业用钢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建筑业对粗钢产量的影响有限。 2、问题二:美、日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期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钢铁行业转型期指的是钢铁产业经过快速发展后,产能出现较为严重的过剩时期,该阶段钢铁企业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式管理、产品偏中低端等问题。美日均通过降低环境污染,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推动本国钢铁行业的升级转型,并优化钢铁行业的产能和效率。此外,美国主要通过贸易保护措施,促进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进步(但效果不佳),而日本则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出口,日本海外公司的设立提升了日本高端钢铁的海外需求。 (1)美国去产能措施:环境治理、贸易保护、技术突破、兼并重组 7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钢铁产能过剩时期,由wind公布的数据,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钢铁产能利用率波动幅度较大,年平均利用率约为73.26%,从80年代末至2008年,去产能措施增效,产能利用率持续维持高位波动,年平均利用率达到85.17%,钢铁产能在80年代后期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至2008年以后,整体利用率水平有所回落,但年平均利用率仍然达到72.68%。 为了实现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美国主要通过严格的环境治理措施倒逼不达标企业退出市场,同时通过实行贸易保护,控制钢铁进口,助推技术突破,推动电炉炼钢的发展,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化解过剩产能。 1)节能降耗推动钢铁行业变革,严格治理水污染空气污染 70年代美国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案》等,强制钢铁行业进行工艺流程改进和环保治理,法案的实施极大提升了钢铁企业环保成本,以美国第二大钢铁企业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为例,1977年该公司支付相关机构环保费用约7亿美元,1978年美国钢铁公司(USS)支付3.5亿美元用于环保治理,以达到法案要求的排放标准。 在较强的环保标准下,部分基础薄弱,无法达到标准的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降低了行业的供给压力,推动了节能降耗。据美国钢协公布的数据,1972年至1989年,美国钢铁厂吨钢能耗降低了35%,1990年至2011年,美国吨钢能耗下降约33%,节能降耗初显成效。 2)为了提升本国钢铁竞争力,美国在钢铁进出口方面不断施加保护措施 70年代初美国与日本、欧共体签署钢铁自愿限制协定,限制钢铁进口,随后自愿限制协定在数量、种类等方面不断加码;8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签订新的自愿出口协议,美国的钢材进口量一度下滑,1992年跌至1437万吨;至90年代后期,美国钢铁进口连续下滑,2002年美国政府更是对部分钢材进口实施三年关税配额,意图通过政府保护措施扶持钢铁行业。 但美国政府对钢铁行业的各类保护政策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本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力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成本较高、海外其他国家钢铁产业的崛起、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等,保护政策的实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滑坡。80年代美国进口钢材量虽有所下滑,但是90年代以来进口量又回到高位水平,并保持作为钢材净进口国。 3)钢铁企业积极进行技术革新,电炉炼钢崛起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平炉炼钢比例最高达到90%以上,但平炉炼钢存在反应速度慢、冶炼时间长、能耗较高的问题,以我国平炉炼钢较为成熟时期数据为例,1980年13个钢铁重点企业平炉炼钢工序能耗高达200kg标准煤/吨钢,而电炉炼钢的能耗仅约为平炉炼钢的1/2。因此,美国政府补贴超过300亿美元推动钢铁行业产品和技术升级,以此作为打破行业桎梏的手段,通过向研发环节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钢铁工艺实现技术突破。 技术更新带来的低能耗和技术升级,为短流程炼钢的崛起提供了利好,技术更新辅助钢厂提升环保效能,促进了电炉炼钢的崛起,到70年代初,平炉炼钢已从1953年的历史峰值94.5%降至30%以下,美国钢厂出清的产能主要由平炉贡献。到1992年,美国最后一座平炉关闭,更适宜低成本环保要求的短炼钢流程快速发展。 4)90年代后期,美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推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由于钢价一路下跌,美国不断有钢铁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甚至倒闭,低产能工厂关停,亏损企业退出市场,部分大型联合钢铁企业进行并购,提升了行业集中度,提高了钢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助推了钢厂的转型升级。根据美国钢铁行业份额集中度指标CR4,美国钢铁行业在21世纪初集中幅度大幅提升,2000年为40%,至2010年已跃升至70%。 (2)日本去产能措施:技术改进、出口调整、兼并重组、污染治理 日本钢铁行业70年代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该阶段日本的钢铁消费量在7000万吨左右,而日本粗钢产量则在1亿吨左右呈现波动趋势。日本钢铁行业产能指数也达到最高值115(以2010年日本钢铁产能为基准=100),此后,日本钢铁行业产能指数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到2020年,该指数下降到94左右。1977年以后,日本的钢铁行业去产能措施主要有技术改进、出口调整、兼并重组、污染治理等,但不同阶段的重点措施不同。 1)节能降耗推动钢铁行业变革,污染治理投资持续投入 日本粗钢产能在1977年达到峰值1.7亿吨。面对能源问题,日本积极研发使用节能设施并淘汰落后设备,吨钢能耗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日本钢铁行业持续将资本投资总额的10%-20%用于污染控制,直至1980年环境问题得以改善。该阶段日本钢铁产能利用率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产能利用率指数由1978年初的81.1上升到1990年的106.7。 在环保政策的要求下,日本每吨钢的能源消耗从1973年的788kg标准煤,下降到1979年的731kg标准煤,到1989年吨钢能耗仅为634kg标准煤。为了满足环保要求,日本钢厂大规模投资建设节能设备:如TRT、CDQ、连铸机、余热锅炉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大量投产使得日本的二次能源回收率从1980年的28%,提升到1987年的33%。此外,日本钢厂也开始建设自备电站,自发电量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稳步提升,1990年占比在40%左右。 2)推动高端钢铁产品出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70年代,面对美国和欧洲对日本的进口限制,日本钢厂重点向美国和欧洲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积极开拓亚洲市场。1985年起,日本钢材产品出口量持续下降,日本开始扩大海外投资来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在美国和欧洲,日本将投资重心放在汽车行业,日本的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也增加了日本特殊钢材的海外需求。 特殊钢的冶炼方法之一是废钢-电炉法,70年代-80年代日本电炉实现大型化,电炉钢生产能力扩大;1977年后,日本采用富氧、喷吹碳粉等工艺,缩短炼钢时间;此外,通过LF和RH技术组合精炼,进一步提升电炉生产效率和钢材质量。并且日本钢铁行业普遍使用连铸技术、大开坯机、连续化生产技术以及自动化生产技术,日本特钢成材率以及连铸比也逐年提高。 80年代日本钢铁行业投入使用节能技术。石油危机导致能源价格上涨,日本研发并使用废钢预热装置、助燃装置等节能设备;并采用炉底出钢技术和直流电弧炉等新变革,到1989年日本电弧炉特钢连铸比已达64.7%。此外,日本进一步研发精炼技术,轧钢控制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金属杂质;精密轧制技术提升了精度;为了向汽车业提供更高的钢材,日本进一步研发使用表面探伤、超声波探伤、精整检查作业线自动化等技术。随着特殊钢冶炼技术的升级,日本特殊钢粗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从1960年的10%提升到1989年的18%,2018年达到25%。该阶段日本特殊钢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工业;汽车的各种零部件都需要高质量的钢铁为基础,日本汽车的轻型化也刺激了钢铁行业相关技术的发展。 3)日本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持续进行,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日本钢铁行业产业升级是通过兼并重组走规模化的道路。70年代日本国内产过剩,为了缓解日本钢铁行业国内的无序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积极推进国内民族资本的壮大,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1976年,日本三家钢铁公司合并成立大同特殊钢。 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国内钢铁需求低迷,钢铁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国际方面,钢铁行业兼并活动持续发生,国家也有意放松资本管制。2002年,日本钢管公司和川崎制铁重组,JFE成立。与此同时, 新日铁、住友金属、日本神户制钢和日新制钢以交叉持股和战略结盟的方式在过剩产能利用、紧急响应援助、谈判力提升和物流合作方面进行结盟。日本钢铁行业成本竞争力得到提升。2012年新日铁与住友金属重组,2家公司旨在通过重组加速全球化战略,扩张海外制造和加工基地,以及通过整合管理与制造设备进一步降低成本。 日本通过兼并重组产能逐渐集中,产业集中也稳步上升,粗钢产量增速也趋于稳定。到2008年日本CR4近80%。1973年后,在国内钢铁需求饱和的情形下,日本钢铁企业的规模化提升了日本钢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出口钢铁数量占粗钢产量的比例明显上升。此外,日本也重点优化产品结构,1973年后,日本特钢产量明显提升,到1985年日本特钢产量近200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约为20%;2018年,日本特钢产量达最高值为2536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约为25%。 3、问题三:美、日人均藏钢量和电炉炼钢发展的联系? (1)美国人均藏钢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高达14.9吨 钢铁积蓄量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拥有的金属资产中的钢铁总量,是钢铁生产和使用的阶段性积累,具体计算方式是钢铁积蓄量=Σ钢材实际消费量-间接净出口量-社会回收废钢量+进口再生钢铁原料。 美国人均钢铁积蓄量整体呈现缓幅上升趋势,根据人均钢铁蓄积量年均人均增长情况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70年代以前、70年代后半期至今。70年代以前人均藏钢量增速相对较快,1935年至1970年,美国年均人均藏钢量增长0.12吨,1935年美国人均藏钢量约为7吨,此时总体体量达到9亿吨,到1955年,人均藏钢量突破9吨,整体增势平稳,至1965年人均藏钢量突破10吨。进入70年代以后受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影响,人均藏钢量增势稍弱于第一阶段,1971年至今年均人均藏钢量增长0.07吨。自9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美国人均藏钢量突破14吨,2019年升至14.9吨。 受产能过剩的影响,80年代美国人均藏钢量约12吨左右,废钢储量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了短流程钢厂大规模出现(表11),短流程钢厂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相对而言布局也更为分散,规模较小,其拥有的灵活优势对长流程钢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打击,短流程钢厂迅速获得市场的青睐。 (2)日本人均藏钢量持平20年后迎来增长,2019年人均藏钢量达11吨 日本人均钢铁积蓄量经历了一定时期的较快发展后进入明显的持平期。60年代由于日本国内废钢资源的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废钢,但国际废钢供给不稳定,因此该阶段日本控制电炉炼钢的比例。日本电炉厂在1973年石油危机时对产品结构和设备进行了合理化改造,1975年日本人居钢铁积蓄量超过5吨,此后日本国内的废钢供给逐步增加,电炉炼钢从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量比例逐年升高,从1975年的17%提至1996年33%的峰值水平。 随着电炉厂设备的升级日本短流程钢厂开始大量出现,日本人均钢铁积蓄量从1972年的4.1吨上升至1988年的8.2吨,到1995年,该数值增至9.5吨。90年代后期以及进入2000年以后,日本人均藏钢量呈现较为平稳的持平态势,甚至出现轻微幅度的下降,至2015年近20年间,日本人均藏钢量维持在9吨左右,至2016年突破10吨,2019年出现新的增长,人均藏钢量达到11吨。 一般而言,废弃废钢产生与钢铁积蓄量成正比,电炉炼钢一般以废钢为原材料炼钢。1996年以后日本电炉钢产量比例开始持续下滑,主要归因于电炉钢产品需求下降。90年代后日本经济出现停滞、房地产泡沫破灭,而电炉钢厂生产的普碳钢材大都是建筑用钢(螺纹),建筑业低迷且建筑类H型钢占比增大令电炉钢产品需求开始下降,这导致日本国内的废钢产生冗余;此外,虽然日本废钢资源充裕,但由于电价限制,日本特殊钢以转炉生产为主,电炉冶炼的特殊钢占特殊钢产量比例在1/3左右仍然较低,日本逐渐成为废钢净出口国。此外,该阶段日本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也导致日本国内消费的下降,因此该阶段钢铁的消费量会呈现稳定甚至是下降的趋势,进而钢铁的积蓄量也会停止增长。如图所示,该阶段日本人均钢铁积蓄量处于持平阶段。 从美日对比的角度来看,美国工业化较早,钢铁工业发展也较早,因此美国钢铁积蓄非常充足,在1950年时,美国钢铁积蓄量已达11.3亿吨,1973年,美国钢铁工业达到拐点时钢铁积蓄量高达23亿吨,人均钢铁积蓄为11吨,远高于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到达拐点时的积蓄总量和人均积蓄量。尽管后期美国粗钢产量有所下降,但钢铁消费量未减,1950-1995年间,美国钢铁积蓄增量就高达23.1亿吨。而日本在二战期间,大量的钢铁用于战争需求,二战后,日本国内积蓄量远远低于美国同期水平。 4、问题四:美、日工业发展与钢铁进出口的关系? 美国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长期处于钢铁进口国地位不变,二战后美国经济迎来发展的高速期,制造业发展处于黄金年代,借助战争红利市场飞速发展,进口需求扩大。70年代初爆发钢铁行业工人大罢工等运动,钢铁企业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削弱了美国钢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制造业黄金年代逐渐终结,70年代后期美国粗钢市场衰退、80年代初期美国钢铁行业受能源危机影响,需求萧条,同时在该阶段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大量投资,产业转移导致钢铁行业设备陈旧落后,竞争能力的进一步下降。90年代美国经历转型之后经历了一定时期的稳定发展,美国较为平稳的环境抬升了美国钢铁需求,因此该阶段美国钢铁进口有所增加。 因此总体来看,美国钢铁竞争力下降、处于钢铁进口国地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本土制造业的颓势与国内需求不匹配;同时钢铁企业生产成本高,导致价格上升;世界钢铁市场竞争加大,日本为代表的钢铁出口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冲击了美国国内钢铁市场。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目前美国钢铁主要进口来自拿大,墨西哥,韩国,荷兰,德国等国;而中国钢铁主要向东盟国家、南美洲国家和韩国等国家出口。 1967年,日本钢铁的产能已经高于国内的钢铁需求,日本粗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差额逐渐扩大,该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日本政府积极推进日本钢铁的出口。1968年日本钢铁出口超1000万吨,到1974年日本钢铁出口为3223.9万吨,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70年代后半期开始直到80年代末,日本的粗钢产量稳定保持在1亿吨左右,出口所占比重也在30%以上。60年代后钢铁成为日本第一位出口商品,1977年汽车代替钢铁成为第一位出口商品,但钢铁的出口仍呈扩大趋势。 日本钢铁的海外市场不仅容量大,而且地域广。根据日本钢铁出口联合会的统计,1972年从日本进口钢铁的国家和地区共169个,其中亚洲 42个。日本对其出口量达5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中国、南朝鲜、台湾、新加坡、伊朗、印度等。70年代后,面对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限制,日本开始重点向美国和欧洲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积极开拓亚洲市场,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也带动了日本钢铁的出口。到1973年钢板类占普通钢材出口的73%,1974年以后比重逐渐下降,条钢类比重增大,从12%-15%急增至22%-26%。该变化与出口对象国的变化有关。以板材为主的向美国的出口比重年年减少,而以中近东地区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作为建设资材的条钢类需求扩大。 自1989年以来,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比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89年的13.7%上升到2018年的峰值36.8%,近两年该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在30%以上。日本海外生产比例的提升将带动钢铁等产品的海外需求;此外,日本汽车和机械等行业的海外生产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相关制造业海外投资和设厂会进一步促进日本特殊钢材的出口。 通过美日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和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的差额来分析国家是钢铁进口国还是出口国。高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体现国家工业加工和制造能力,而越高的占比意味着更高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而工业增加值的占比高于GDP的占比,则说明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是高于国内的相应的工业产品需求的(通过GDP占比反应),因此该国家会呈现工业产品的出口国地位,工业所需的钢铁也会呈现出口地位,如上图所示,美国为钢铁进口国,日本为钢铁出口国,这也是与事实相符的。以日本为例,1980年后,该比例的差值呈扩大趋势,而该阶段日本正积极扩大海外投资,开拓海外市场,日本的钢铁的出口也呈显著增加趋势。 报告下半部分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预测的详细正文请扫描此小程序码,进入招商研究小程序进行查看,或等待我们的下期推送:从美日钢铁行业发展史看我国钢铁业的现状和未来(下)。 证券研究报告:《钢铁行业年度策略暨深度研究系列一:从美日钢铁行业发展史看我国钢铁业的现状和未来》 报告发布机构: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唐笑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90521050001 / 岳恒宇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90521050002 / 重要声明 本报告由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证券”)编制。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报告基于合法取得的信息,但招商证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包含的分析基于各种假设,不同假设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重大不同。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法律或规则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外,招商证券及其雇员不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招商证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客户应当考虑到招商证券可能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 本报告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否则,招商证券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唐笑 首席分析师 联系电话:15002199686 邮箱:tangxiao2@cmschina.com.cn 岳恒宇 资深分析师 CPA 联系电话:13021250915 邮箱:yuehengyu@cmschina.com.cn 贾宏坤 分析师 联系电话:18916920590 邮箱:jiahongkun@cmschina.com.cn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