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虹普:全球领先的再生PET工艺包提供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三联虹普:全球领先的再生PET工艺包提供商》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导读 碳中和政策带动资源再生行业发展,百亿再生PET工艺包需求的释放速度将超预期。公司通过专利技术及安全认证抢占再生PET工艺包市场,新订单持续高增长可期。 投资要点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净利润为1.91、2.26、2.64亿元,对应EPS为0.60、0.71、0.82元。考虑到,1)公司为A股稀缺的掌握再生PET核心工艺包的技术提供商;2)欧盟与我国再生PET工艺包市场需求的整体规模及释放速度超预期;3)公司技术与安全认证受到龙头PET材料生产商认可,未来持续获得订单竞争力强。综合PE、PB两种估值法更保守的结果,给予目标价24.73元,32%向上空间。 公司拓展再生PET工艺包业务,快速切入碳中和市场。 再生PET减碳效果出众,每吨再生PET替代原生聚酯可实现减碳1.13吨,如国内PET循环打通,可实现减碳千万吨/年。为切入碳中和市场,公司收购瑞士技术龙头公司Polymetrix。目前全球再生PET集成技术服务市占率已达40%。 欧盟与我国再生PET工艺包市场空间和释放节奏均超预期。 1)欧盟计划到2025年再生PET使用率25%,将释放再生PET产能97万吨/年,增加42亿元工艺包市场。2)我国加速资源再生利用,未来几年将在废PET瓶回收率94%的高基础上,通过政策提升“瓶对瓶”再生PET模式的经济性,高端再生PET产能有望释放125万吨/年,增加54亿元工艺包市场。 公司凭借核心技术及世界级食品安全认证,争夺龙头PET生产商订单。 1)公司已与全球前八PET制造商中的五位签订合同,技术受认可。2)拥有领先PET专利技术包及全球最大项目落地经验,项目和技术复制能力强。3)“瓶对瓶”高端生产线已获得FDA及EFSA食品包装安全认证。 风险提示 我国回收价值链整合进度、欧盟再生塑料政策进度不及预期。 正文 1. 三联虹普:技术见长的化工EPC服务商 1.1 公司是聚合物生产工艺包提供商 三联虹普主要客户为聚合物生产商(PET等材料),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全套设计、供货及安装到交付的一站式“交钥匙”解决方案,具备国际领先的PET等长链大分子聚合物生产的核心技术与工艺包。公司在合成高分子材料领域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及工艺技术,拥有业界首个工业AI集成应用方案,可根据客户的创新需求提供专业定制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系统集成服务。 公司目前在聚合物生产领域布局三大板块。 聚酯(PET):PET广泛应用于制造饮料瓶等食品包装领域,PET颗粒经固相聚合后具有安全性好、耐磨性强、耐温及透明度高等特点。公司拥有领先的固相聚合(SSP)技术,可以为原生聚酯(vPET)与再生聚酯(rPET)制造商提供一站式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聚酰胺(PA):PA生产工艺包是公司起家的优势技术,提供国际先进的聚酰胺(PA,尼龙)6/66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技术、品牌和渠道方面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再生纤维素(Lycocell):再生纤维素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纺织面料,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可进行回收,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较小。公司是国内首家提供再生纤维素工艺解决方案的企业,成功签署国内首条单线年产4万吨的Lyocell项目总承包合同,打破Lyocell高度依赖进口技术的瓶颈。 1.2 食品级PET系统集成服务全球市占率高 公司于2017年收购瑞士技术龙头Polymetrix Holding AG 80%股权,布局食品级PET市场。Polymetrix Holdings AG (下称Polymetrix)是全球SSP技术引领者,根据公司2020年年报,食品级vPET及rPET集成技术服务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0%、40%。Polymetrix SSP技术与三联虹普尼龙业务形成协同效应,经SSP处理的尼龙粒子可满足下游纺丝工艺要求。 1.3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 公司实际控制人刘迪及关联人持股比例稳定。董事长、总经理刘迪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刘迪、刘学斌、章志坚为公司前三大股东,截至2021年8月27日,持股比例分别为40.65%、13.80%、2.09%。其中,第二大股东刘学斌为实际控制人刘迪之弟,属于一致行动人。刘迪及一致行动人近五年持股比例稳定,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 1.4 董事长在聚合物领域具有丰富研究及销售经验 公司董事长刘迪在聚合物生产工艺领域,具备丰富的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及销售经验。刘迪曾在我国与联合国合作建立的纺织部合成纤维研究所承担成纤聚合物系列研究工作,掌握聚合物领域领先技术,获得全国化纤行业“十二五”领军人物奖等奖项。刘迪设立三联虹普后,结合其早期销售经验,引导公司有针对性地开拓核心技术,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公司业绩。公司自创立以来,尼龙工艺解决方案已覆盖国内80%的产能,尼龙方案总产能增长10倍,成为国内首家Lyocell纤维工艺解决方案供应商,瓶级原生聚酯及再生聚酯工艺方案全球市占率领先。 2. 再生PET利用: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聚酯切片PET是最主要可回收塑料之一 全球塑料产业持续迅速扩张,造成大量碳排放。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自1950年开始大规模应用以来,全球塑料产量持续上升,且塑料产量的增长率高于其他常用材料。以2019年为例,全球塑料产量3.68亿吨,较2018年增长900万吨。大量的塑料材料再生产过程中和后续焚烧、降解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全球85%的塑料使用石油及天然气精炼的衍生物,经过高温裂解以及塑性加工形成不同特性的聚合物。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测算,如保持目前的塑料使用率,2050年塑料产业占全球原油需求量比例达20%,是全球高碳排放产业之一。国际能源署统计,2020年塑料行业全球碳排放量为14亿吨,占全球能源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比例为4%。 聚酯切片PET是全球最主要的再生塑料之一。常用于包装的可回收热塑性塑料主要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酯切片)、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苯乙烯泡沫(EPS)。2019年,PET、PP、HDPE等可回收材料占全球塑料包装使用量的65%,其中PET占可回收塑料包装的比例近60%,为最主要的可回收再生塑料的种类。 2.2 再生PET可有效抵减原生聚酯造成的高碳排放 PET瓶经回收可实现“瓶对瓶”循环再生。瓶级PET材料为非纤维级聚酯切片,主要用于加工各类容器,其生产商的上游为石化产品等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为食品饮料生产厂商。PET根据原材料可分为原生PET(vPET)以及再生PET(rPET),vPET主要原材料为石化产品精对苯二甲酸(PTA)以及乙二醇(MEG),rPET原材料为已回收PET包装经处理后达到卫生标准的PET颗粒,可以实现“瓶对瓶”的高端再生循环利用模式。 每吨再生PET可减碳1.13吨。美国环保署(US EPA)对比了焚烧、填埋以及回收PET的全生命周期净碳排放量,回收再利用是三种终端处理方式中唯一可实现减碳的模式。美国EPA将使用100%vPET以及使用100%rPET作为原材料的产品进行对比,认为利用rPET作为原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化石原料使用,每吨再生PET可减少1.13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2.3 碳中和压力之下,我国塑料再生利用政策频出 我国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全球第二大PET消费市场。据Plastics Europe统计,2019年,我国塑料产量占全球总产量比例为31%,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根据Bloomberg,2019年,我国PET消耗量509万吨,为全球第二大PET消费市场。 我国近五年塑料回收率总体稳定,废弃PET为最主要的回收废塑料品种。根据中国再生物资协会,2019年,我国产生废塑料6,300万吨,回收废塑料约1,890万吨,较2018年增长3.3%。以回收废塑料占年度废塑料总量的比例计算,2019年废塑料回收率为30%。因为经济性较好的原因,废弃PET是最主要的回收废塑料品种,占我国回收废塑料的比例达到33%。其中废弃PET瓶为主要的废弃PET终端产物,年回收废PET瓶416万吨。 我国废塑料重复利用率低,百万吨可回收资源被填埋及焚烧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在重复利用之外,我国废塑料主要处置方式为填埋及焚烧发电,2019年分别占总废塑料量的比例为32%、31%,高于前文中提到的废塑料重复利用30%的比例。此外,2019年未得到终端处置的遗弃废塑料量达441万吨,遗弃废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同时造成海洋塑料垃圾污染,产生高昂的海洋塑料清理成本。据UNEP测算,亚太地区清理海洋塑料垃圾的成本为13亿美元,欧洲每年清理海岸塑料垃圾成本为6.3亿欧元。 我国相继出台垃圾分类及塑料回收利用政策,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1)我国目前塑料回收率存在增长空间。近五年,我国平均废塑料回收率为32%,平均废塑料回收价值为1,010亿元。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认为整体回收利用率偏低,同时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规模化不足等问题。2)推进塑料再生利用将有效减污降碳,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据再生物资协会测算,使用再生塑料相较原生塑料减少约45%的污水排放和60%至70%的能耗。提升再生塑料处置产能,有利于妥善处置目前存在的百万吨遗弃废塑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碳中和政策将约束化石材料使用,再生塑料有效减碳创造新的工艺需求。1)我国已多年组织化工行业碳排放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并已委托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提出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系统后将面临碳配额履约压力,将促使产业链向低碳减排方向转型。2)根据百事亚洲研发中心,我国2019年PET瓶消耗量为442万吨,假定保持目前的PET回收率,经4次“瓶对瓶”高端循环,PET瓶可每年抵减2,42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PET“瓶对瓶”再生利用可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政策。 3. 政策驱动全球再生PET需求释放,公司抢占市场 3.1 饮料企业对于再生PET需求提升,创造新的产能需求 全球PET材料的主要终端产物为饮料企业的灌装容器瓶。按终端产品分类,碳酸饮料瓶、矿泉水瓶以及啤酒瓶合计占2020年全球PET消费量的60%,PET下游的需求格局总体稳定。 终端饮料行业销售额及竞争格局总体稳定,近六年饮料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基本持平。根据Bloomberg数据,近六年全球饮料行业销售额复合增长率为1.77%,饮料业销售额总体稳定。饮料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以瓶装水市场为例,全球龙头企业雀巢、可口可乐、达能、百事的全球瓶装水销售量近六年稳居全球前四。 全球食品饮料企业提出2025再生塑料利用计划,释放再生PET材料商扩产需求。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组织PET制造商及PET终端用户参与新塑料经济承诺,响应全球相继出台的再生资源利用政策。为符合日趋严厉的塑料管控要求以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近三百家企业及机构设立2025年再生塑料使用比例的目标值。自新塑料经济承诺开展以来,2019年塑料回收量同比增长22%,根据 2025年目标值进行最保守估计,原生塑料的需求将下降110万吨/年,其中需求空白将由再生PET填补,必然引起再生PET材料商扩产。 龙头食品企业,如可口可乐、达能、雀巢及百事可乐等提出更加激进的再生塑料利用计划,至2025年创造超167万吨/年的再生塑料需求。全球前四的饮料企业在新塑料经济承诺中设立2025年使用再生塑料的目标比例均为25%以上。然而,据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统计,2019年四家全球龙头饮料企业实际使用再生塑料占塑料包装总量比例的均值低于10%。如饮料行业维持目前稳定的年销售额,四家龙头企业至2025年存在167万吨/年的再生塑料产能需求。 龙头PET制造商Indorama应对终端再生塑料包装需求缺口,将扩产75万吨/年rPET生产线。参与新塑料经济承诺的再生塑料生产厂商目标至2025年将产能由110万吨/年提升至370万吨/年,以应对食品饮料企业对于再生塑料包装需求的缺口。仅龙头PET生产商之一的Indorama,就在2020年度报告中宣称,将投入15亿美元拓展塑料回收的产能,计划至2023年新增75万吨/年再生塑料制造产能。 3.2 公司横向与竞争对手开展合作,拓展rPET市场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塑料回收设备龙头企业史太林格以及埃瑞玛。 史太林格(Starlinger):总部设立于奥地利,分公司设立于东南亚、北美、非洲等地,其回收系统和SSP反应器可生产食品安全级的再生PET及HDPE,均获得FDA以及EFSA食品级认证。 埃瑞玛(EREMA):总部设立于奥地利,提供PE、PP、PET、PS等塑料回收设备,已为全球提供约6,500条塑料回收生产线,总产能达1,400万吨/年,子公司设于北美、亚洲、非洲等地。 公司与埃瑞玛开展合作,为其生产线提供SSP技术形成组合设备,并凭借埃瑞玛的渠道切入市场。埃瑞玛瓶到瓶Vacunite产品线结合埃瑞玛专利VACUREMA设备以及Polymetrix V-LeaN SSP设备,以组合设备的形式向下游客户提供安全质量更高的瓶级PET工艺解决方案。Polymetrix通过横向合作,利用其SSP技术优势,通过埃瑞玛已有的渠道拓展了下游客户群。近三年,公司与埃瑞玛签订食品级再生PET /SSP VleaN设备供应合同金额为7,734万元,占近三年食品级PET工艺解决方案重大合同金额总额的7%。 4. 国内rPET市场:高端再生经济性优势凸显,行业正规化加速 我国目前PET回收清洗企业总体规模小且分散,亟需向高品质“瓶对瓶”循环模式转型。1)据《中国R—PET瓶到瓶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我国目前PET瓶回收清洗产能在2,000至3,000吨/年的小型企业占比为95%以上。回收分拣企业规模较小且缺乏环保设施,存在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隐患。2)小型回收清洗企业由于工艺技术受限,无法将分拣的PET瓶达到瓶级再生的标准,因此我国目前再生PET超80%的终端产物为纺织品,仅实现一次再生利用,为降级循环。由于废织物难以分解,目前多以填埋处置为主,造成终端废弃物处置压力。3)我国早期废塑料由个体户收集经由垃圾站最终流转至回收清洗企业。而目前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进完善了垃圾回收体系,提升了塑料垃圾转运、分拣的成本,对小型回收清洗企业的利润进行挤压。回收体系的完善有望整合目前回收企业分散的竞争格局,促使回收企业将生产线由低端降级循环转型为规模化高品质“瓶对瓶”再生。 我国PET瓶回收率领先全球,已具备实现“瓶对瓶”再生利用的回收基础,长期有望超过欧美瓶到瓶再生利用率。1)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我国2020年PET瓶回收率已达到94%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根据《循环经济:绿色未来的必经之路》,欧洲及美国PET瓶回收率分别为59.8%及29.9%,远低于我国PET瓶回收率。2)美国与回收水平较高的德国已具备塑料回收体系以及食品级再生PET产能,目前PET瓶实现食品级再生利用占回收瓶的比例分别为25%、34%。参照美国及德国先例,在我国已具备世界领先的PET瓶回收率的基础上,我国回收清洗企业经整合及转型高品质塑料再生产业链后,有望超过欧美PET瓶再生利用率。 伴随PET高端再生产业链打通,将释放125万吨/年再生PET工艺包需求,新增54亿元市场空间。虽然我国目前PET瓶回收率已达到94%,但回收分拣企业规模较小、工艺技术水平较低,PET瓶主要降级循环为再生织物,终端仍存在废织物处置问题。回收分拣企业面临上游废塑料回收体系成本提升、中间生产过程环保二次污染及下游纺织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参照欧盟目前回收分拣企业逐步转型高品质塑料回收的实例,我国塑料回收清洗行业将进行规模整合并将工艺路线由低端降级循环向高品质瓶到瓶回收转型,提升利润空间。我国PET瓶由回收分拣企业至PET制造商的中间环节有望打通,形成PET瓶到瓶再生利用的闭环,PET制造商将对现有vPET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及针对rPET生产线扩产。 在我国的高回收率基础上,参照欧盟要求饮料瓶采用30% rPET的目标值,我国再生PET制造厂商将新增125万吨/年rPET产能。根据Indorama回收项目吨rPET产能所需资本开支约4,300元测算,我国PET制造商将投入53.6亿元资本开支,并有望在未来5年内全部释放。 5.全球rPET市场格局:欧盟扩产高峰将至,带动超40亿新增投资 欧洲为全球第三大塑料生产市场,主要终端产物为塑料包装,年PET消耗量为全球最高。根据Plastics Europe数据,2019年,欧洲塑料产量近5,800万吨,为全球第三大塑料市场,占全球塑料产量比例为16%。塑料包装为最大的塑料终端去向,占总需求的比例为39.6%。目前欧洲塑料包装采用的塑料主要为HDPE、LDPE、PP和PET,其中PET以及HDPE为可回收再利用的塑料,将逐步替代PP等不可再生塑料。2019年,欧洲PET年消耗量已达549万吨,为全球最大的PET消费市场。 欧洲塑料再生利用率不断提高。2006年至2018年,欧洲塑料垃圾回收量增长19%,再生利用量增长100%,塑料回收量占废塑料的比例由16%攀升至32%。2018年,约5百万吨塑料废弃物经回收处理后用于再生利用,其中80%直接在欧洲进行再生利用。 欧盟政策加速推进,至2025年rPET新增产能将释放97万吨/年,创造42亿元rPET工艺包市场。1)根据KPMG,欧盟塑料包装使用再生塑料的比例为5%,以经过预处理后可进行再生利用的废塑料量作为分子计算,2018年欧盟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为29%,距欧盟2025年塑料包装回收率55%的目标值存在增长空间,需求处于加速释放阶段。2)欧盟委员会循环塑料联盟已征集近300家机构自发推进塑料回收利用,目标于2025年实现1,000万吨/年塑料回收再生量,目前塑料分拣及再生利用产能缺口分别为420万吨/年、380万吨/年,相应需要投入76亿至91亿欧元。3)根据PET占欧盟塑料总需求比例为8%计算,如欧洲维持现有塑料消耗量,目标25% rPET使用率将释放欧洲rPET产能97万吨/年,新增42亿rPET工艺包市场。 6. 凭借技术优势与安全认证,抢夺大客户订单 6.1 技术优势突出,受下游龙头PET生产商认可 全球瓶级PET材料产能不断向龙头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CR8持续上升。近五年,全球瓶级PET产能总体呈上升趋势,瓶级PET产能增长225万吨。2015年至2019年,全球瓶级PET生产厂商产能规模口径CR8值增加8%,全球前八的PET制造商总产能5年内增长348万吨,高于全球新增产能值。 全球主要的瓶级PET制造企业终端客户为国内外食品饮料龙头企业,对于工艺要求非常严苛。2019年全球前八的PET制造商的全球市占率(产能口径)已接近50%,主要由亚洲企业构成。前八的企业中,除了DAK总部设立于北美,其余的制造商总部均设于亚洲。主要的终端PET客户为国内外龙头食品饮料企业,包括可口可乐、达能、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统一、康师傅等,对于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要求严苛,行业进入壁垒较高。 公司凭借技术优势,获得多家龙头企业订单,未来持续增长无忧。1)自2018年至今,公司签约瓶级PET重大合同21项,累计合同金额为10.46亿元,年签约合同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签约方涵盖下游PET制造龙头企业,包括Indorama、三房巷、远东、万凯、华润化学,占全球前八PET制造企业中的五位。2)碳中和政策提升rPET再生利用经济性的背景下,为迎合食品饮料企业设定的再生PET利用率目标,龙头PET制造商将扩张rPET产能,加大资本开支。凭借全球领先的再生PET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公司将迎来rPET生产线工艺技术解决方案订单的增加,持续增长无忧。 6.2 拥有领先技术及全球最大PET工程项目成功经验 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PET技术及专利权,具备全球最大PET工程项目落地经验,项目和技术复制能力强。1) Polymetrix瓶级原生PET专利Ecosphere SSP技术已应用于全球最大的PET工程项目,具有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能耗有效降低以及节省厂区空间的特点。再生PET已拥有V-leaN SSP等专利技术,有望借鉴原生PET核心SSP技术及大型项目落地经验竞争下游rPET订单。2)根据Polymetrix估值报告,截至2017年6月,Polymetrix及其子公司拥有40余项专利权和专利申请,注册国家涵盖亚洲、欧洲、北美及南美等国,专利有效期均为20年,超四分之三的专利于2025年后到期。 6.3 公司的再生PET生产线获世界级食品包装认可 欧盟EFSA及美国FDA为全球权威食品安全认证机构,对再生塑料生产线是否符合食品级包装的食品安全要求进行审查。1)欧盟EFSA为独立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机构,下设独立的科学委员会及小组针对食品安全风险提出观点及建议,服务于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及成员国。EFSA独立对再生塑料产品线进行风险测试,根据EFSA内部科学委员会的意见决定该产品线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2)美国FDA为美国联邦政府下设机构,管理包括食品的生产及包装等过程。FDA通过审查再生塑料的生产线描述情况,对生产线去处再生塑料污染物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根据风险测试决定该再生塑料生产线是否符合食品级标准。 公司工艺技术方案已获得欧盟EFSA及美国FDA认证,符合世界级食品包装安全标准,对于新进入者造成进入壁垒。1)欧盟EFSA自2012年至今共审批通过近100条食品级再生PET生产线,公司子公司Polymetrix提供的2项食品级再生PET解决方案已获得EFSA认证。EFSA风险认证的实验阶段需3至12个月,由于公司工艺路线已获EFSA认可,将有望使得新签约PET制造商加速获得EFSA认证。2)自1991年至今,美国FDA审核通过183条食品级再生塑料生产线,公司子公司Polymetrix目前已有2项食品级再生PET产品线获得美国FDA认证。已被美国FDA审核通过的产品线工艺以再许可的方式应用于其他生产场景时无需重新申请,因此公司可通过再许可的方式使得下游PET制造商有望加速获得FDA认证。 7. 投资建议与估值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净利润为1.91、2.26、2.64亿元,对应EPS为0.60、0.71、0.82元。我们选择上市时间较近的再生资源、再生塑料公司作为可比标的。参考可比标的估值:1)可比公司2021年PE加权均值41倍,PE法给予公司2021年41倍PE,合理估值24.73元。2)可比公司PB加权均值4倍,PB法给予公司2021年4倍PB,合理估值27.94元。 考虑到,1)三联虹普为A股稀缺的掌握再生PET核心工艺包的技术型公司;2)欧盟与我国再生PET产能释放规模超预期,未来几年百亿新增市场有望快速释放,为公司未来发展创造较大弹性;3)公司技术与安全认证受到龙头客户认可,未来持续获得订单的竞争力强。综合PE、PB两种估值法更保守的结果,给予公司2021年41倍PE,目标价24.73元,32%向上空间。 关键假设包括: 聚酰胺工程技术整体解决方案:2021/2022/2023年营收增速5.4%/4.9%/2.9%,毛利率50.49%/49.99%/46.49%。 聚酯工程技术服务:2021/2022/2023年营收增速5.40%/34.68%/28.54%,毛利率26.05%/27.85%/29.65%。 其他聚合物工艺解决方案:2021/2022/2023年营收增速5.4%/4.9%/2.9%,毛利率40.6%/40.1%/39.6%。 其他业务:2021/2022/2023年营收增速5.4%/4.9%/2.9%,毛利率68.71%/68.81%/68.91%。 8. 风险提示 我国瓶到瓶回收链整合不及预期。我国目前还未建立明确的食品级再生塑料食品包装安全检测方法及认证体系,因此终端饮料企业或出于食品安全考量仍采用原生PET作为原材料。 欧盟推进再生塑料的进度不及预期。海外项目受疫情影响延长项目周期,因此欧盟塑料分拣及再生利用产能的计划或受疫情影响而延期。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备注: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导读 碳中和政策带动资源再生行业发展,百亿再生PET工艺包需求的释放速度将超预期。公司通过专利技术及安全认证抢占再生PET工艺包市场,新订单持续高增长可期。 投资要点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净利润为1.91、2.26、2.64亿元,对应EPS为0.60、0.71、0.82元。考虑到,1)公司为A股稀缺的掌握再生PET核心工艺包的技术提供商;2)欧盟与我国再生PET工艺包市场需求的整体规模及释放速度超预期;3)公司技术与安全认证受到龙头PET材料生产商认可,未来持续获得订单竞争力强。综合PE、PB两种估值法更保守的结果,给予目标价24.73元,32%向上空间。 公司拓展再生PET工艺包业务,快速切入碳中和市场。 再生PET减碳效果出众,每吨再生PET替代原生聚酯可实现减碳1.13吨,如国内PET循环打通,可实现减碳千万吨/年。为切入碳中和市场,公司收购瑞士技术龙头公司Polymetrix。目前全球再生PET集成技术服务市占率已达40%。 欧盟与我国再生PET工艺包市场空间和释放节奏均超预期。 1)欧盟计划到2025年再生PET使用率25%,将释放再生PET产能97万吨/年,增加42亿元工艺包市场。2)我国加速资源再生利用,未来几年将在废PET瓶回收率94%的高基础上,通过政策提升“瓶对瓶”再生PET模式的经济性,高端再生PET产能有望释放125万吨/年,增加54亿元工艺包市场。 公司凭借核心技术及世界级食品安全认证,争夺龙头PET生产商订单。 1)公司已与全球前八PET制造商中的五位签订合同,技术受认可。2)拥有领先PET专利技术包及全球最大项目落地经验,项目和技术复制能力强。3)“瓶对瓶”高端生产线已获得FDA及EFSA食品包装安全认证。 风险提示 我国回收价值链整合进度、欧盟再生塑料政策进度不及预期。 正文 1. 三联虹普:技术见长的化工EPC服务商 1.1 公司是聚合物生产工艺包提供商 三联虹普主要客户为聚合物生产商(PET等材料),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全套设计、供货及安装到交付的一站式“交钥匙”解决方案,具备国际领先的PET等长链大分子聚合物生产的核心技术与工艺包。公司在合成高分子材料领域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及工艺技术,拥有业界首个工业AI集成应用方案,可根据客户的创新需求提供专业定制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系统集成服务。 公司目前在聚合物生产领域布局三大板块。 聚酯(PET):PET广泛应用于制造饮料瓶等食品包装领域,PET颗粒经固相聚合后具有安全性好、耐磨性强、耐温及透明度高等特点。公司拥有领先的固相聚合(SSP)技术,可以为原生聚酯(vPET)与再生聚酯(rPET)制造商提供一站式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聚酰胺(PA):PA生产工艺包是公司起家的优势技术,提供国际先进的聚酰胺(PA,尼龙)6/66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技术、品牌和渠道方面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再生纤维素(Lycocell):再生纤维素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纺织面料,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可进行回收,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较小。公司是国内首家提供再生纤维素工艺解决方案的企业,成功签署国内首条单线年产4万吨的Lyocell项目总承包合同,打破Lyocell高度依赖进口技术的瓶颈。 1.2 食品级PET系统集成服务全球市占率高 公司于2017年收购瑞士技术龙头Polymetrix Holding AG 80%股权,布局食品级PET市场。Polymetrix Holdings AG (下称Polymetrix)是全球SSP技术引领者,根据公司2020年年报,食品级vPET及rPET集成技术服务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0%、40%。Polymetrix SSP技术与三联虹普尼龙业务形成协同效应,经SSP处理的尼龙粒子可满足下游纺丝工艺要求。 1.3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 公司实际控制人刘迪及关联人持股比例稳定。董事长、总经理刘迪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刘迪、刘学斌、章志坚为公司前三大股东,截至2021年8月27日,持股比例分别为40.65%、13.80%、2.09%。其中,第二大股东刘学斌为实际控制人刘迪之弟,属于一致行动人。刘迪及一致行动人近五年持股比例稳定,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 1.4 董事长在聚合物领域具有丰富研究及销售经验 公司董事长刘迪在聚合物生产工艺领域,具备丰富的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及销售经验。刘迪曾在我国与联合国合作建立的纺织部合成纤维研究所承担成纤聚合物系列研究工作,掌握聚合物领域领先技术,获得全国化纤行业“十二五”领军人物奖等奖项。刘迪设立三联虹普后,结合其早期销售经验,引导公司有针对性地开拓核心技术,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公司业绩。公司自创立以来,尼龙工艺解决方案已覆盖国内80%的产能,尼龙方案总产能增长10倍,成为国内首家Lyocell纤维工艺解决方案供应商,瓶级原生聚酯及再生聚酯工艺方案全球市占率领先。 2. 再生PET利用: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聚酯切片PET是最主要可回收塑料之一 全球塑料产业持续迅速扩张,造成大量碳排放。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自1950年开始大规模应用以来,全球塑料产量持续上升,且塑料产量的增长率高于其他常用材料。以2019年为例,全球塑料产量3.68亿吨,较2018年增长900万吨。大量的塑料材料再生产过程中和后续焚烧、降解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全球85%的塑料使用石油及天然气精炼的衍生物,经过高温裂解以及塑性加工形成不同特性的聚合物。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测算,如保持目前的塑料使用率,2050年塑料产业占全球原油需求量比例达20%,是全球高碳排放产业之一。国际能源署统计,2020年塑料行业全球碳排放量为14亿吨,占全球能源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比例为4%。 聚酯切片PET是全球最主要的再生塑料之一。常用于包装的可回收热塑性塑料主要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酯切片)、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苯乙烯泡沫(EPS)。2019年,PET、PP、HDPE等可回收材料占全球塑料包装使用量的65%,其中PET占可回收塑料包装的比例近60%,为最主要的可回收再生塑料的种类。 2.2 再生PET可有效抵减原生聚酯造成的高碳排放 PET瓶经回收可实现“瓶对瓶”循环再生。瓶级PET材料为非纤维级聚酯切片,主要用于加工各类容器,其生产商的上游为石化产品等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为食品饮料生产厂商。PET根据原材料可分为原生PET(vPET)以及再生PET(rPET),vPET主要原材料为石化产品精对苯二甲酸(PTA)以及乙二醇(MEG),rPET原材料为已回收PET包装经处理后达到卫生标准的PET颗粒,可以实现“瓶对瓶”的高端再生循环利用模式。 每吨再生PET可减碳1.13吨。美国环保署(US EPA)对比了焚烧、填埋以及回收PET的全生命周期净碳排放量,回收再利用是三种终端处理方式中唯一可实现减碳的模式。美国EPA将使用100%vPET以及使用100%rPET作为原材料的产品进行对比,认为利用rPET作为原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化石原料使用,每吨再生PET可减少1.13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2.3 碳中和压力之下,我国塑料再生利用政策频出 我国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全球第二大PET消费市场。据Plastics Europe统计,2019年,我国塑料产量占全球总产量比例为31%,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根据Bloomberg,2019年,我国PET消耗量509万吨,为全球第二大PET消费市场。 我国近五年塑料回收率总体稳定,废弃PET为最主要的回收废塑料品种。根据中国再生物资协会,2019年,我国产生废塑料6,300万吨,回收废塑料约1,890万吨,较2018年增长3.3%。以回收废塑料占年度废塑料总量的比例计算,2019年废塑料回收率为30%。因为经济性较好的原因,废弃PET是最主要的回收废塑料品种,占我国回收废塑料的比例达到33%。其中废弃PET瓶为主要的废弃PET终端产物,年回收废PET瓶416万吨。 我国废塑料重复利用率低,百万吨可回收资源被填埋及焚烧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在重复利用之外,我国废塑料主要处置方式为填埋及焚烧发电,2019年分别占总废塑料量的比例为32%、31%,高于前文中提到的废塑料重复利用30%的比例。此外,2019年未得到终端处置的遗弃废塑料量达441万吨,遗弃废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同时造成海洋塑料垃圾污染,产生高昂的海洋塑料清理成本。据UNEP测算,亚太地区清理海洋塑料垃圾的成本为13亿美元,欧洲每年清理海岸塑料垃圾成本为6.3亿欧元。 我国相继出台垃圾分类及塑料回收利用政策,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1)我国目前塑料回收率存在增长空间。近五年,我国平均废塑料回收率为32%,平均废塑料回收价值为1,010亿元。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认为整体回收利用率偏低,同时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规模化不足等问题。2)推进塑料再生利用将有效减污降碳,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据再生物资协会测算,使用再生塑料相较原生塑料减少约45%的污水排放和60%至70%的能耗。提升再生塑料处置产能,有利于妥善处置目前存在的百万吨遗弃废塑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碳中和政策将约束化石材料使用,再生塑料有效减碳创造新的工艺需求。1)我国已多年组织化工行业碳排放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并已委托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提出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系统后将面临碳配额履约压力,将促使产业链向低碳减排方向转型。2)根据百事亚洲研发中心,我国2019年PET瓶消耗量为442万吨,假定保持目前的PET回收率,经4次“瓶对瓶”高端循环,PET瓶可每年抵减2,42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PET“瓶对瓶”再生利用可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政策。 3. 政策驱动全球再生PET需求释放,公司抢占市场 3.1 饮料企业对于再生PET需求提升,创造新的产能需求 全球PET材料的主要终端产物为饮料企业的灌装容器瓶。按终端产品分类,碳酸饮料瓶、矿泉水瓶以及啤酒瓶合计占2020年全球PET消费量的60%,PET下游的需求格局总体稳定。 终端饮料行业销售额及竞争格局总体稳定,近六年饮料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基本持平。根据Bloomberg数据,近六年全球饮料行业销售额复合增长率为1.77%,饮料业销售额总体稳定。饮料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以瓶装水市场为例,全球龙头企业雀巢、可口可乐、达能、百事的全球瓶装水销售量近六年稳居全球前四。 全球食品饮料企业提出2025再生塑料利用计划,释放再生PET材料商扩产需求。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组织PET制造商及PET终端用户参与新塑料经济承诺,响应全球相继出台的再生资源利用政策。为符合日趋严厉的塑料管控要求以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近三百家企业及机构设立2025年再生塑料使用比例的目标值。自新塑料经济承诺开展以来,2019年塑料回收量同比增长22%,根据 2025年目标值进行最保守估计,原生塑料的需求将下降110万吨/年,其中需求空白将由再生PET填补,必然引起再生PET材料商扩产。 龙头食品企业,如可口可乐、达能、雀巢及百事可乐等提出更加激进的再生塑料利用计划,至2025年创造超167万吨/年的再生塑料需求。全球前四的饮料企业在新塑料经济承诺中设立2025年使用再生塑料的目标比例均为25%以上。然而,据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统计,2019年四家全球龙头饮料企业实际使用再生塑料占塑料包装总量比例的均值低于10%。如饮料行业维持目前稳定的年销售额,四家龙头企业至2025年存在167万吨/年的再生塑料产能需求。 龙头PET制造商Indorama应对终端再生塑料包装需求缺口,将扩产75万吨/年rPET生产线。参与新塑料经济承诺的再生塑料生产厂商目标至2025年将产能由110万吨/年提升至370万吨/年,以应对食品饮料企业对于再生塑料包装需求的缺口。仅龙头PET生产商之一的Indorama,就在2020年度报告中宣称,将投入15亿美元拓展塑料回收的产能,计划至2023年新增75万吨/年再生塑料制造产能。 3.2 公司横向与竞争对手开展合作,拓展rPET市场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塑料回收设备龙头企业史太林格以及埃瑞玛。 史太林格(Starlinger):总部设立于奥地利,分公司设立于东南亚、北美、非洲等地,其回收系统和SSP反应器可生产食品安全级的再生PET及HDPE,均获得FDA以及EFSA食品级认证。 埃瑞玛(EREMA):总部设立于奥地利,提供PE、PP、PET、PS等塑料回收设备,已为全球提供约6,500条塑料回收生产线,总产能达1,400万吨/年,子公司设于北美、亚洲、非洲等地。 公司与埃瑞玛开展合作,为其生产线提供SSP技术形成组合设备,并凭借埃瑞玛的渠道切入市场。埃瑞玛瓶到瓶Vacunite产品线结合埃瑞玛专利VACUREMA设备以及Polymetrix V-LeaN SSP设备,以组合设备的形式向下游客户提供安全质量更高的瓶级PET工艺解决方案。Polymetrix通过横向合作,利用其SSP技术优势,通过埃瑞玛已有的渠道拓展了下游客户群。近三年,公司与埃瑞玛签订食品级再生PET /SSP VleaN设备供应合同金额为7,734万元,占近三年食品级PET工艺解决方案重大合同金额总额的7%。 4. 国内rPET市场:高端再生经济性优势凸显,行业正规化加速 我国目前PET回收清洗企业总体规模小且分散,亟需向高品质“瓶对瓶”循环模式转型。1)据《中国R—PET瓶到瓶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我国目前PET瓶回收清洗产能在2,000至3,000吨/年的小型企业占比为95%以上。回收分拣企业规模较小且缺乏环保设施,存在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隐患。2)小型回收清洗企业由于工艺技术受限,无法将分拣的PET瓶达到瓶级再生的标准,因此我国目前再生PET超80%的终端产物为纺织品,仅实现一次再生利用,为降级循环。由于废织物难以分解,目前多以填埋处置为主,造成终端废弃物处置压力。3)我国早期废塑料由个体户收集经由垃圾站最终流转至回收清洗企业。而目前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进完善了垃圾回收体系,提升了塑料垃圾转运、分拣的成本,对小型回收清洗企业的利润进行挤压。回收体系的完善有望整合目前回收企业分散的竞争格局,促使回收企业将生产线由低端降级循环转型为规模化高品质“瓶对瓶”再生。 我国PET瓶回收率领先全球,已具备实现“瓶对瓶”再生利用的回收基础,长期有望超过欧美瓶到瓶再生利用率。1)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我国2020年PET瓶回收率已达到94%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根据《循环经济:绿色未来的必经之路》,欧洲及美国PET瓶回收率分别为59.8%及29.9%,远低于我国PET瓶回收率。2)美国与回收水平较高的德国已具备塑料回收体系以及食品级再生PET产能,目前PET瓶实现食品级再生利用占回收瓶的比例分别为25%、34%。参照美国及德国先例,在我国已具备世界领先的PET瓶回收率的基础上,我国回收清洗企业经整合及转型高品质塑料再生产业链后,有望超过欧美PET瓶再生利用率。 伴随PET高端再生产业链打通,将释放125万吨/年再生PET工艺包需求,新增54亿元市场空间。虽然我国目前PET瓶回收率已达到94%,但回收分拣企业规模较小、工艺技术水平较低,PET瓶主要降级循环为再生织物,终端仍存在废织物处置问题。回收分拣企业面临上游废塑料回收体系成本提升、中间生产过程环保二次污染及下游纺织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参照欧盟目前回收分拣企业逐步转型高品质塑料回收的实例,我国塑料回收清洗行业将进行规模整合并将工艺路线由低端降级循环向高品质瓶到瓶回收转型,提升利润空间。我国PET瓶由回收分拣企业至PET制造商的中间环节有望打通,形成PET瓶到瓶再生利用的闭环,PET制造商将对现有vPET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及针对rPET生产线扩产。 在我国的高回收率基础上,参照欧盟要求饮料瓶采用30% rPET的目标值,我国再生PET制造厂商将新增125万吨/年rPET产能。根据Indorama回收项目吨rPET产能所需资本开支约4,300元测算,我国PET制造商将投入53.6亿元资本开支,并有望在未来5年内全部释放。 5.全球rPET市场格局:欧盟扩产高峰将至,带动超40亿新增投资 欧洲为全球第三大塑料生产市场,主要终端产物为塑料包装,年PET消耗量为全球最高。根据Plastics Europe数据,2019年,欧洲塑料产量近5,800万吨,为全球第三大塑料市场,占全球塑料产量比例为16%。塑料包装为最大的塑料终端去向,占总需求的比例为39.6%。目前欧洲塑料包装采用的塑料主要为HDPE、LDPE、PP和PET,其中PET以及HDPE为可回收再利用的塑料,将逐步替代PP等不可再生塑料。2019年,欧洲PET年消耗量已达549万吨,为全球最大的PET消费市场。 欧洲塑料再生利用率不断提高。2006年至2018年,欧洲塑料垃圾回收量增长19%,再生利用量增长100%,塑料回收量占废塑料的比例由16%攀升至32%。2018年,约5百万吨塑料废弃物经回收处理后用于再生利用,其中80%直接在欧洲进行再生利用。 欧盟政策加速推进,至2025年rPET新增产能将释放97万吨/年,创造42亿元rPET工艺包市场。1)根据KPMG,欧盟塑料包装使用再生塑料的比例为5%,以经过预处理后可进行再生利用的废塑料量作为分子计算,2018年欧盟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为29%,距欧盟2025年塑料包装回收率55%的目标值存在增长空间,需求处于加速释放阶段。2)欧盟委员会循环塑料联盟已征集近300家机构自发推进塑料回收利用,目标于2025年实现1,000万吨/年塑料回收再生量,目前塑料分拣及再生利用产能缺口分别为420万吨/年、380万吨/年,相应需要投入76亿至91亿欧元。3)根据PET占欧盟塑料总需求比例为8%计算,如欧洲维持现有塑料消耗量,目标25% rPET使用率将释放欧洲rPET产能97万吨/年,新增42亿rPET工艺包市场。 6. 凭借技术优势与安全认证,抢夺大客户订单 6.1 技术优势突出,受下游龙头PET生产商认可 全球瓶级PET材料产能不断向龙头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CR8持续上升。近五年,全球瓶级PET产能总体呈上升趋势,瓶级PET产能增长225万吨。2015年至2019年,全球瓶级PET生产厂商产能规模口径CR8值增加8%,全球前八的PET制造商总产能5年内增长348万吨,高于全球新增产能值。 全球主要的瓶级PET制造企业终端客户为国内外食品饮料龙头企业,对于工艺要求非常严苛。2019年全球前八的PET制造商的全球市占率(产能口径)已接近50%,主要由亚洲企业构成。前八的企业中,除了DAK总部设立于北美,其余的制造商总部均设于亚洲。主要的终端PET客户为国内外龙头食品饮料企业,包括可口可乐、达能、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统一、康师傅等,对于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要求严苛,行业进入壁垒较高。 公司凭借技术优势,获得多家龙头企业订单,未来持续增长无忧。1)自2018年至今,公司签约瓶级PET重大合同21项,累计合同金额为10.46亿元,年签约合同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签约方涵盖下游PET制造龙头企业,包括Indorama、三房巷、远东、万凯、华润化学,占全球前八PET制造企业中的五位。2)碳中和政策提升rPET再生利用经济性的背景下,为迎合食品饮料企业设定的再生PET利用率目标,龙头PET制造商将扩张rPET产能,加大资本开支。凭借全球领先的再生PET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公司将迎来rPET生产线工艺技术解决方案订单的增加,持续增长无忧。 6.2 拥有领先技术及全球最大PET工程项目成功经验 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PET技术及专利权,具备全球最大PET工程项目落地经验,项目和技术复制能力强。1) Polymetrix瓶级原生PET专利Ecosphere SSP技术已应用于全球最大的PET工程项目,具有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能耗有效降低以及节省厂区空间的特点。再生PET已拥有V-leaN SSP等专利技术,有望借鉴原生PET核心SSP技术及大型项目落地经验竞争下游rPET订单。2)根据Polymetrix估值报告,截至2017年6月,Polymetrix及其子公司拥有40余项专利权和专利申请,注册国家涵盖亚洲、欧洲、北美及南美等国,专利有效期均为20年,超四分之三的专利于2025年后到期。 6.3 公司的再生PET生产线获世界级食品包装认可 欧盟EFSA及美国FDA为全球权威食品安全认证机构,对再生塑料生产线是否符合食品级包装的食品安全要求进行审查。1)欧盟EFSA为独立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机构,下设独立的科学委员会及小组针对食品安全风险提出观点及建议,服务于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及成员国。EFSA独立对再生塑料产品线进行风险测试,根据EFSA内部科学委员会的意见决定该产品线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2)美国FDA为美国联邦政府下设机构,管理包括食品的生产及包装等过程。FDA通过审查再生塑料的生产线描述情况,对生产线去处再生塑料污染物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根据风险测试决定该再生塑料生产线是否符合食品级标准。 公司工艺技术方案已获得欧盟EFSA及美国FDA认证,符合世界级食品包装安全标准,对于新进入者造成进入壁垒。1)欧盟EFSA自2012年至今共审批通过近100条食品级再生PET生产线,公司子公司Polymetrix提供的2项食品级再生PET解决方案已获得EFSA认证。EFSA风险认证的实验阶段需3至12个月,由于公司工艺路线已获EFSA认可,将有望使得新签约PET制造商加速获得EFSA认证。2)自1991年至今,美国FDA审核通过183条食品级再生塑料生产线,公司子公司Polymetrix目前已有2项食品级再生PET产品线获得美国FDA认证。已被美国FDA审核通过的产品线工艺以再许可的方式应用于其他生产场景时无需重新申请,因此公司可通过再许可的方式使得下游PET制造商有望加速获得FDA认证。 7. 投资建议与估值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净利润为1.91、2.26、2.64亿元,对应EPS为0.60、0.71、0.82元。我们选择上市时间较近的再生资源、再生塑料公司作为可比标的。参考可比标的估值:1)可比公司2021年PE加权均值41倍,PE法给予公司2021年41倍PE,合理估值24.73元。2)可比公司PB加权均值4倍,PB法给予公司2021年4倍PB,合理估值27.94元。 考虑到,1)三联虹普为A股稀缺的掌握再生PET核心工艺包的技术型公司;2)欧盟与我国再生PET产能释放规模超预期,未来几年百亿新增市场有望快速释放,为公司未来发展创造较大弹性;3)公司技术与安全认证受到龙头客户认可,未来持续获得订单的竞争力强。综合PE、PB两种估值法更保守的结果,给予公司2021年41倍PE,目标价24.73元,32%向上空间。 关键假设包括: 聚酰胺工程技术整体解决方案:2021/2022/2023年营收增速5.4%/4.9%/2.9%,毛利率50.49%/49.99%/46.49%。 聚酯工程技术服务:2021/2022/2023年营收增速5.40%/34.68%/28.54%,毛利率26.05%/27.85%/29.65%。 其他聚合物工艺解决方案:2021/2022/2023年营收增速5.4%/4.9%/2.9%,毛利率40.6%/40.1%/39.6%。 其他业务:2021/2022/2023年营收增速5.4%/4.9%/2.9%,毛利率68.71%/68.81%/68.91%。 8. 风险提示 我国瓶到瓶回收链整合不及预期。我国目前还未建立明确的食品级再生塑料食品包装安全检测方法及认证体系,因此终端饮料企业或出于食品安全考量仍采用原生PET作为原材料。 欧盟推进再生塑料的进度不及预期。海外项目受疫情影响延长项目周期,因此欧盟塑料分拣及再生利用产能的计划或受疫情影响而延期。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备注: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