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晨报1020】【宏观】【行业】非银、轻工【个股】安踏体育、万华化学、中科创达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东吴晨报1020】【宏观】【行业】非银、轻工【个股】安踏体育、万华化学、中科创达》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东吴晨报20211020 音频: 进度条 00:00 / 04:29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宏观 为什么GDP跌破5,人民币却升破6.4? 2021年第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上升,美联储Taper在即,人民币汇率却稳步升破6.4。周一(2021年10月18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下半年我国经济的逆风较强,同时11月美联储宣布Taper几乎已成市场“共识”,美元指数上周刚刚刷新年内高位,但人民币汇率不为所动:9月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稳步上涨,人民币汇率指数更是创下2016年初以来的新高。 我们认为境内美元流动性“淤积”是导致汇率脱离基本面的重要原因。根据历史经验,市场往往习惯于使用中美利差来判断人民币的升贬值压力,但疫情之后一些经济和制度安排上的变化使得境内外美元和人民币相对充裕程度发生了变化,我们试着从对外贸易、中国央行流动性操作方式和美联储的制度安排三个方面来分析: 疫情的爆发使得中国贸易顺差扩大、海外总体净增持国内资产,导致居民部门外汇收入增加,银行代客的涉外收付款规模上升。 不过,央行已经退出了常态化的外汇干预。表现在数据上是外汇占款的变化平稳,而境内机构又缺乏对外投资的渠道、面临的限制较多,这导致大量外汇(主要是美元)堆积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 全球美元流动性方面,疫情爆发之后美联储越来越重视自己全球央行的地位,发力保障离岸美元市场的平稳运行。美联储先后通过货币互换和FIMA(海外和国际货币当局)回购工具为离岸美元市场保驾护航,2021年7月28日则进一步将FIMA工具常态化,在这一工具下非美央行可以用手中的美债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进行美元融资,再通过回购、掉期等政策工具为国内需要美元的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境内的美元流动性十分充裕,我们构建的流动性指标的显示2021年9月境内美元流动性的相对充裕程度已经到达2015年8月汇改以来的新高。而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已经回归境内,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在境内美元流动性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有时会明显偏离基本面因素。 当前我们正面临这样的偏离,人民币的升值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遏制输入性通胀,但是当前很可能是弊大于利。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汇率的大幅升值对于经济的景气程度和企业的盈利能力都会产生负面冲击。 第二,由于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不足,汇率升值在结构上对于出口向的中小企业冲击更大。 如何解决?从境内人民币和美元相对流动性角度,可能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方面,可以将境内的美元流动性向境外疏导。债券南向通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推进金融向外开放,允许和放宽符合条件的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外币资产。其他的手段可能还包括通过调整宏观审慎系数提高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的额度。 另一方面,可能是提高境内人民币流动性投放的规模。一方面缓解汇率压力,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2015年、2018年和2019年汇率大幅升值的阶段,货币政策之后均转向了宽松、甚至进行汇率改革。 汇率升值短期对于市场可能利多大于利空。汇率升值一方面会影响景气度,另一方面会带来宽松预期,前者市场已经有所消化,三、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基本已成市场共识,但对于货币政策的动作市场则有所疑虑,2021年10月29日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富时罗素指数,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可能更大,而这可能是央行采取结构性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的重要窗口。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超预期,国内外政策超预期。 (分析师 陶川) 行业 非银: 上市险企9月保费数据点评 负债端颓势延续,静待曙光显现 事件:上市险企披露2021年9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1-9月上市险企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中国人寿5,534亿元、中国平安3,920亿元、中国太保1,817亿元、新华保险1,366亿元、中国人保1,086亿元,A股上市险企合计13,723亿元,同比增速-0.4%;上市险企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中国财险3,458亿元、平安产险1,993亿元、太保产险1,180亿元、众安在线158亿元,上市险企合计6,789亿元,同比增速-1.5%。 点评: 寿险:行业持续低迷,9月保费同比延续放缓趋势。1)累计保费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2021年1-9月,上市险企寿险原保险保费累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中国人寿(+1.8%)>新华保险(+1.6%)>中国太保(-0.6%)>中国人保(-0.8%)>中国平安(-3.6%),累计同比增速持续下挫。2)9月单月保费同比增速仍处历史低位。2021年9月,上市险企寿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中国人保(+0.2%)> 新华保险(-0.7%)>中国人寿(-3.4%)>中国太保(-5.6%)>中国平安(-6.8%),险企单月保费同比下滑态势较8月小幅收窄,其中中国人保较上月环比修复23.1 pct,恢复正增长,而中国平安负增势头较上月则继续扩大5.8 pct。3)行业负债端压力延续,修复仍需时日。考虑①疫情反复对作为可选消费品的保险的需求压制;②普惠保险快速普及对商业保险的替代与挤出;③险企渠道转型与代理人升级进程缓慢;④产品供给结构性问题待解等因素,短期内保费尚未显现边际改善迹象。 财险:非车险欣欣向荣,整体保费表现继续分化。1)传统险企累计保费增速继续回落,互联网险企增速保持强劲。2021年1-9月,上市险企财险原保险保费累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众安在线(+41.8%)>太保产险(+2.9%)>中国财险(+0.5%)>平安产险(-9.2%),传统险企除平安产险外均保持低速增长,而众安在线增长势头不减,继续引领行业数字化发展。2)车险对业绩拖累持续,非车险增长态势良好。2021年1-9月,中国财险车险业务保费收入1830亿元,同比下降8.2%;平安产险车险业务保费收入1355亿元,同比下降7.9%,伴随车险综改届满一年,保费、保单压力仍存;而非车险业务,特别是意外健康险板块保持高速增长,同期中国财险意健险保费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18.0%,平安产险意健险保费收入167亿元,同比高增31.8%。 短期压力持续,中长期成长性可期。财险:车险综改负面效应正完整显现,行业格局强者愈强。车险综改届满一年,短期内监管仍未放松,同时,近期出现的芯片短缺抑制了车辆购买,进而降低车险需求;但从中长期来看,车险综改深刻影响行业格局,龙头险企得益于强大的市场和渠道能力,能够充分控制保费充足度下滑带来的综合成本率抬升影响,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寿险:短期负债端承压,随行业重构,长期发展空间广阔。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增速持续下滑,一方面,渠道转型困难重重,代理人高质量转型进程改变原有粗放式的保单增长模式,新单销售远不及预期;另一方面,产品供给结构性问题凸显,作为支柱性产品的长期重疾险已进入增长瓶颈。长期来看,伴随渠道改革进行、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寿险行业面临深刻重构:险企医养生态的逐步形成配合康养需求的日益旺盛,驱动行业走向发展与增长的良性循环,有望推动行业资产、负债两端的趋势性改善。截至10月18日,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预计行业最差的时点即将过去,中长期配置价值仍可被看好。 投资建议:推荐关注【中国平安】、【中国财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已基本出尽华夏幸福带来的资产端负面影响,整合北大方正资源后的医疗健康生态圈将增强差异化竞争力。中国财险作为行业龙头,将在综改优化的行业格局中取得更大的优势。中国太保“长航行动”对打造职业代理人队伍的坚定和转型态度的坚决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风险提示:1)经济复苏情况不及预期抑制保险需求;2)长端利率下行与权益市场振荡影响投资端;3)险企转型成效不及预期。 (分析师 胡翔、朱洁羽) 轻工: 9月社零数据点评 家具板块α明显,推荐顾家、敏华 投资要点 社零增速环比加快,线上表现持续提升。2021M9社零总额3.68万亿元,同比+4.4%(2021M8同比+2.5%),较2019M9月同比+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除汽车以外消费品零售额3.33万亿元,同比+6.4%。分渠道看,2021M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8702亿元,同比+11.2%(2021M8为+7.6%),2021M1-M9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合计7.50万亿元,同比+15.2%(2021M1-8为11.2%)。2021M9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的比例为23.6%,环比-0.3pp,同比+1.4pp。分品类来看,2021M9增速前三的品类有:通讯器材类(同比+22.8%,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12.2%)、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22.6%,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 12.3%)、金银珠宝类(同比+20.1%,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 11.3%)、家具类(同比+3.4%,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 4.3%)。 文化办公及金银珠宝维持强势表现,家具类增速放缓,日用品类表现偏弱。家具类:2021M9同比+3.4%(2021M8为+6.7%),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4.3%。地产方面,2021M9竣工增速环比回落较多,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略有收窄。2021M9房屋竣工面积同比+1.0%(2021M8为+28.4%),2021M1-9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23.4%;2021M9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13.2%(2021M8为-15.6%),2021M1-9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11.3%。家具社零增速放缓或与竣工增速下降有关,但龙头α依旧明显。短期看,我们预计2021Q4地产信贷或边际好转,带动行业景气度提升。中长期看,随着新房销售放缓,后续存量房翻新需求在家具C端消费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渠道变迁下将凸显龙头企业优势;此外出口产业链有望受益于中美贸易关系缓和。推荐【顾家家居】、【敏华控股】、【欧派家居】,建议关注【恒林股份】、【永艺股份】、【麒盛科技】。文化办公用品类:2021M9同比+22.6%(2021M8为+20.4%);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12.3%(2021M8为+14.8%)。文化办公用品2021年表现优秀,或与办公文具及设备2020年基数较低有关。学生文具方面,双减政策对行业需求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但龙头【晨光文具】渠道及运营优势突出,我们预计其份额仍将继续提升。日用品类:日用品2021M9同比0.5%(2021M8为-0.2%),延续较弱表现。金银珠宝类:2021M9同比+20.1%(2021M8为+7.4%);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11.3%(2021M8为+11.3%),行业景气度继续上行。 投资建议:家具板块短期关注出口产业链弹性,中期内新房销售放缓将加速流量结构变迁,头部企业优势显现,软体类推荐【敏华控股】【顾家家居】;定制类推荐【欧派家居】;同时建议关注【恒林股份】、【永艺股份】、【麒盛科技】。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地产调控超预期,行业景气度下降等。 (分析师 张潇、邹文婕) 个股 安踏体育(02020) 主品牌2021Q3同比10%-20%低段增长 FILA流水受疫情和洪水有一定影响 投资要点 2021Q3安踏主品牌同比10%-20%低段增长,FILA同比中单位数增长:公司于2021年10月18日公告其2021年Q3各品牌流水增长情况,其中安踏主品牌(包括安踏大货和安踏儿童)流水同比10%-20%低段增长,相比2019年10%-20%中段增长,FILA同比增长中单位数,比2019年增长25%-30%。其他品牌同比增长35%-40%,相比2019年增长105%-110%。 安踏主品牌受疫情影响较小,线上流水保持高增,DTC改革效果显现:安踏主品牌线下门店主要以街边店为主,受疫情影响较轻,线上仍保持了25%-30%的高增长。线下折扣率和售罄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库销比优于2019和2020年水平,DTC改革下对于门店效率提升效果开始显现。 FILAQ3流水受疫情,洪水,9月高温等因素影响较大。FILA线下门店主要以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店为主,受疫情和洪水影响较大,同时FILA服饰占比偏高, 9月份高温对其秋款的销售影响较大,同时2020年Q3基数较高,因此2021年Q3整体的流水增速有一定回落。FILA在现有体量的基础上,仍在品牌建设,产品设计,代言合作,渠道发展等等多方面有积极的投入,洪水,天气等均为短期影响,我们预计FILA Q4销售会有一定好转。 国货崛起的长期逻辑不改,期待“双十一”和冬奥会等多项活动拉动销售:国产品牌的崛起,是必然的趋势。本质上是“国崛起”而不是“货崛起”。中国是世界上消费品制造供应链最完善,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随着中国国力持续发展,成长在国力不断增强背景下的95后,00后,具备消费能力之后,对于国产品牌的认知,会进一步体现在消费行为上。未来,中国国产品牌崛起是一个大的趋势。虽然公司Q3整体流水受到疫情和极端天气的影响较大,但安踏作为国产运动品牌的达标,国货崛起的长期趋势不变,同时公司有出色的管理运营能力,随着双十一,冬奥会等多项活动的来临,我们预计公司可以较快恢复到正常的高增长水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安踏体育是我国少有的多品牌运营的运动鞋服的龙头企业,有出色的管理运营能力,但2021Q3终端销售受疫情和极端天气等短期因素有一定影响,我们保守下调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从79/102/123亿元至74/91/113亿元,最新收盘价对应2021-2023年PE分别为38/31/2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景气度下降,FILA流水增长不及预期,Amer整合和DTC改革推进不及预期。 (分析师 吴劲草) 万华化学(600309) 2021年三季报点评 成本提升及检修拖累Q3单季度业绩 不改中长期成长 事件:2021年10月18日晚,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73.18亿元,同比+117.99%;归母净利润195.42亿元,同比+265.32%。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396.61亿元,同比+116.43%,环比+9.13%;归母净利润60.11亿元,同比+139.13%,环比-12.99%。 投资要点 2021年Q3单季度业绩略低于市场预期,总体靓丽:2020Q1-2021Q3,公司单季度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3.77亿元、14.58亿元、25.14亿元、46.92亿元、66.21亿元、69.09亿元、60.11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95.42亿元,同比+265.32%,表现靓丽。2021年Q3单季度盈利环比下滑12.99%,略低于市场预期,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如下:(1)原料成本提升,21Q3单季度毛利率环比下滑3.26pcts至26.9%;净利率环比下滑3.96pcts至15.39%。2021年三季度原料纯苯市场均价8,068元/吨,同比+142%;丙烷CP均价648美元/吨,同比+78%;丁烷CP均价647美元/吨,同比+87%;5000大卡动力煤均价1,055元/吨,同比+104%。(2)公司三季度检修较多,我们预计主要影响了石化板块的利润。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聚氨酯系列产品、石化系列产品产量分别环比下降8.93%和13.09%,销量分别环比增长4.18%和下滑4.59%。具体检修装置包括:烟台工业园MDI装置(110万吨/年)、BC公司MDI装置(30万吨/年)和TDI 装置(25万吨/年)、烟台工业园TDI装置(30万吨/年)、PO装置(24万吨/年)、PDH装置(75万吨/年)。 自我造血,三大板块奠定中长期成长: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21.49亿元,同比+50.64%,持续高研发投入支持公司提质增效,进军更多新材料领域。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系列产品产量(+40.5%)、销量(+39.4%)、营业收入(108.03亿元,+99.3%)保持高增长。“碳中和”背景下,公司依然自我造血,围绕聚氨酯板块、石化板块、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板块,布局多个聚氨酯(MDI/TDI/聚醚等)、新材料(尼龙12/PC/双酚A/TPU/可降解塑料/柠檬醛/POE/电池材料等)及石化产业链(MMA/IB/DIBE/NPG/POCHP等)项目。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量价变化,我们调整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的预测,分别为249.15(前值237.84)亿元、255.25(前值250.72)亿元和265.50(前值257.05)亿元,EPS分别为7.94元、8.13元和8.46元,对应PE分别为13.2X、12.9X和12.4X。考虑公司技术实力雄厚,自驱型管理层,自我造血,三大板块齐发展,增量项目多,推动公司中长期成长,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及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项目投产及盈利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滑。 (分析师 柳强) 中科创达(300496) 中科创达Q3业绩预告点评 行业持续景气,助推业绩稳健增长 投资要点 事件:10月15日,中科创达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4.23-4.53亿元,同比增长45%-55%,其中第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1.46-1.75亿元,同比增长24.44%-49.28%,业绩符合我们预期。 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得益于中国智能网联产业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中科创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公司2021年9月发布股票激励计划,扩大了激励对象的覆盖范围,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业绩表现突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预计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 48%,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4.23-4.53亿元,同比增长45-55%,其中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1.46-1.75亿元,同比增长24.44%-49.28%。 深耕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推动产业变革:中科创达持续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业务。2021年9月7日,中科创达子公司Rightware在正式发布全球首个与安卓系统完全兼容的汽车HMI工具链—Kanzi One,使汽车制造商能够创建极致的用户界面,打造先进的智能汽车驾驶舱。整车电子电气(EE)架构变革快速发生,中科创达自研SOA智能软件平台能够实现车云一体、跨域、跨OS的灵活部署和配置方案,确保整车环境下不同平台的兼容性。此外,中科创达宣布成为Autoware基金协会的行业会员,并将携手协会成员共同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普及。 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持续注重研发创新:中科创达坚持“技术+生态”的平台发展战略,打造全面覆盖智能操作系统领域的核心技术, 保持全球领先且稀缺的, 能够提供从芯片层、系统层、应用层到云端的全面技术覆盖的全栈式操作系统技术公司的战略地位。公司通过与产业链中领先的芯片、终端、运营商、软件与互联网以及元器件厂商开展紧密合作,垂直整合,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动智能操作系统技术发展的产业连接和生态赋能。2021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强化平台技术的壁垒和核心竞争优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随着5G应用的持续推进,智能汽车和物联网市场景气上行。我们维持公司2021年-2023年EPS预期为1.47/1.99/2.62元,当前市值对应的PE估值为80.71/59.52/45.33倍。考虑到车联网赛道保持高景气,经营效率稳步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5G产业进度不及预期,物联网产业近度不及预期,人才流失风险。 (分析师 侯宾) 十月十大金股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东吴晨报20211020 音频: 进度条 00:00 / 04:29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宏观 为什么GDP跌破5,人民币却升破6.4? 2021年第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上升,美联储Taper在即,人民币汇率却稳步升破6.4。周一(2021年10月18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下半年我国经济的逆风较强,同时11月美联储宣布Taper几乎已成市场“共识”,美元指数上周刚刚刷新年内高位,但人民币汇率不为所动:9月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稳步上涨,人民币汇率指数更是创下2016年初以来的新高。 我们认为境内美元流动性“淤积”是导致汇率脱离基本面的重要原因。根据历史经验,市场往往习惯于使用中美利差来判断人民币的升贬值压力,但疫情之后一些经济和制度安排上的变化使得境内外美元和人民币相对充裕程度发生了变化,我们试着从对外贸易、中国央行流动性操作方式和美联储的制度安排三个方面来分析: 疫情的爆发使得中国贸易顺差扩大、海外总体净增持国内资产,导致居民部门外汇收入增加,银行代客的涉外收付款规模上升。 不过,央行已经退出了常态化的外汇干预。表现在数据上是外汇占款的变化平稳,而境内机构又缺乏对外投资的渠道、面临的限制较多,这导致大量外汇(主要是美元)堆积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 全球美元流动性方面,疫情爆发之后美联储越来越重视自己全球央行的地位,发力保障离岸美元市场的平稳运行。美联储先后通过货币互换和FIMA(海外和国际货币当局)回购工具为离岸美元市场保驾护航,2021年7月28日则进一步将FIMA工具常态化,在这一工具下非美央行可以用手中的美债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进行美元融资,再通过回购、掉期等政策工具为国内需要美元的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境内的美元流动性十分充裕,我们构建的流动性指标的显示2021年9月境内美元流动性的相对充裕程度已经到达2015年8月汇改以来的新高。而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已经回归境内,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在境内美元流动性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有时会明显偏离基本面因素。 当前我们正面临这样的偏离,人民币的升值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遏制输入性通胀,但是当前很可能是弊大于利。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汇率的大幅升值对于经济的景气程度和企业的盈利能力都会产生负面冲击。 第二,由于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不足,汇率升值在结构上对于出口向的中小企业冲击更大。 如何解决?从境内人民币和美元相对流动性角度,可能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方面,可以将境内的美元流动性向境外疏导。债券南向通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推进金融向外开放,允许和放宽符合条件的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外币资产。其他的手段可能还包括通过调整宏观审慎系数提高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的额度。 另一方面,可能是提高境内人民币流动性投放的规模。一方面缓解汇率压力,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2015年、2018年和2019年汇率大幅升值的阶段,货币政策之后均转向了宽松、甚至进行汇率改革。 汇率升值短期对于市场可能利多大于利空。汇率升值一方面会影响景气度,另一方面会带来宽松预期,前者市场已经有所消化,三、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基本已成市场共识,但对于货币政策的动作市场则有所疑虑,2021年10月29日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富时罗素指数,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可能更大,而这可能是央行采取结构性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的重要窗口。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超预期,国内外政策超预期。 (分析师 陶川) 行业 非银: 上市险企9月保费数据点评 负债端颓势延续,静待曙光显现 事件:上市险企披露2021年9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1-9月上市险企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中国人寿5,534亿元、中国平安3,920亿元、中国太保1,817亿元、新华保险1,366亿元、中国人保1,086亿元,A股上市险企合计13,723亿元,同比增速-0.4%;上市险企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中国财险3,458亿元、平安产险1,993亿元、太保产险1,180亿元、众安在线158亿元,上市险企合计6,789亿元,同比增速-1.5%。 点评: 寿险:行业持续低迷,9月保费同比延续放缓趋势。1)累计保费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2021年1-9月,上市险企寿险原保险保费累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中国人寿(+1.8%)>新华保险(+1.6%)>中国太保(-0.6%)>中国人保(-0.8%)>中国平安(-3.6%),累计同比增速持续下挫。2)9月单月保费同比增速仍处历史低位。2021年9月,上市险企寿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中国人保(+0.2%)> 新华保险(-0.7%)>中国人寿(-3.4%)>中国太保(-5.6%)>中国平安(-6.8%),险企单月保费同比下滑态势较8月小幅收窄,其中中国人保较上月环比修复23.1 pct,恢复正增长,而中国平安负增势头较上月则继续扩大5.8 pct。3)行业负债端压力延续,修复仍需时日。考虑①疫情反复对作为可选消费品的保险的需求压制;②普惠保险快速普及对商业保险的替代与挤出;③险企渠道转型与代理人升级进程缓慢;④产品供给结构性问题待解等因素,短期内保费尚未显现边际改善迹象。 财险:非车险欣欣向荣,整体保费表现继续分化。1)传统险企累计保费增速继续回落,互联网险企增速保持强劲。2021年1-9月,上市险企财险原保险保费累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众安在线(+41.8%)>太保产险(+2.9%)>中国财险(+0.5%)>平安产险(-9.2%),传统险企除平安产险外均保持低速增长,而众安在线增长势头不减,继续引领行业数字化发展。2)车险对业绩拖累持续,非车险增长态势良好。2021年1-9月,中国财险车险业务保费收入1830亿元,同比下降8.2%;平安产险车险业务保费收入1355亿元,同比下降7.9%,伴随车险综改届满一年,保费、保单压力仍存;而非车险业务,特别是意外健康险板块保持高速增长,同期中国财险意健险保费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18.0%,平安产险意健险保费收入167亿元,同比高增31.8%。 短期压力持续,中长期成长性可期。财险:车险综改负面效应正完整显现,行业格局强者愈强。车险综改届满一年,短期内监管仍未放松,同时,近期出现的芯片短缺抑制了车辆购买,进而降低车险需求;但从中长期来看,车险综改深刻影响行业格局,龙头险企得益于强大的市场和渠道能力,能够充分控制保费充足度下滑带来的综合成本率抬升影响,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寿险:短期负债端承压,随行业重构,长期发展空间广阔。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增速持续下滑,一方面,渠道转型困难重重,代理人高质量转型进程改变原有粗放式的保单增长模式,新单销售远不及预期;另一方面,产品供给结构性问题凸显,作为支柱性产品的长期重疾险已进入增长瓶颈。长期来看,伴随渠道改革进行、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寿险行业面临深刻重构:险企医养生态的逐步形成配合康养需求的日益旺盛,驱动行业走向发展与增长的良性循环,有望推动行业资产、负债两端的趋势性改善。截至10月18日,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预计行业最差的时点即将过去,中长期配置价值仍可被看好。 投资建议:推荐关注【中国平安】、【中国财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已基本出尽华夏幸福带来的资产端负面影响,整合北大方正资源后的医疗健康生态圈将增强差异化竞争力。中国财险作为行业龙头,将在综改优化的行业格局中取得更大的优势。中国太保“长航行动”对打造职业代理人队伍的坚定和转型态度的坚决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风险提示:1)经济复苏情况不及预期抑制保险需求;2)长端利率下行与权益市场振荡影响投资端;3)险企转型成效不及预期。 (分析师 胡翔、朱洁羽) 轻工: 9月社零数据点评 家具板块α明显,推荐顾家、敏华 投资要点 社零增速环比加快,线上表现持续提升。2021M9社零总额3.68万亿元,同比+4.4%(2021M8同比+2.5%),较2019M9月同比+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除汽车以外消费品零售额3.33万亿元,同比+6.4%。分渠道看,2021M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8702亿元,同比+11.2%(2021M8为+7.6%),2021M1-M9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合计7.50万亿元,同比+15.2%(2021M1-8为11.2%)。2021M9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的比例为23.6%,环比-0.3pp,同比+1.4pp。分品类来看,2021M9增速前三的品类有:通讯器材类(同比+22.8%,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12.2%)、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22.6%,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 12.3%)、金银珠宝类(同比+20.1%,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 11.3%)、家具类(同比+3.4%,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 4.3%)。 文化办公及金银珠宝维持强势表现,家具类增速放缓,日用品类表现偏弱。家具类:2021M9同比+3.4%(2021M8为+6.7%),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4.3%。地产方面,2021M9竣工增速环比回落较多,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略有收窄。2021M9房屋竣工面积同比+1.0%(2021M8为+28.4%),2021M1-9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23.4%;2021M9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13.2%(2021M8为-15.6%),2021M1-9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11.3%。家具社零增速放缓或与竣工增速下降有关,但龙头α依旧明显。短期看,我们预计2021Q4地产信贷或边际好转,带动行业景气度提升。中长期看,随着新房销售放缓,后续存量房翻新需求在家具C端消费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渠道变迁下将凸显龙头企业优势;此外出口产业链有望受益于中美贸易关系缓和。推荐【顾家家居】、【敏华控股】、【欧派家居】,建议关注【恒林股份】、【永艺股份】、【麒盛科技】。文化办公用品类:2021M9同比+22.6%(2021M8为+20.4%);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12.3%(2021M8为+14.8%)。文化办公用品2021年表现优秀,或与办公文具及设备2020年基数较低有关。学生文具方面,双减政策对行业需求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但龙头【晨光文具】渠道及运营优势突出,我们预计其份额仍将继续提升。日用品类:日用品2021M9同比0.5%(2021M8为-0.2%),延续较弱表现。金银珠宝类:2021M9同比+20.1%(2021M8为+7.4%);2019-2021两年复合增速11.3%(2021M8为+11.3%),行业景气度继续上行。 投资建议:家具板块短期关注出口产业链弹性,中期内新房销售放缓将加速流量结构变迁,头部企业优势显现,软体类推荐【敏华控股】【顾家家居】;定制类推荐【欧派家居】;同时建议关注【恒林股份】、【永艺股份】、【麒盛科技】。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地产调控超预期,行业景气度下降等。 (分析师 张潇、邹文婕) 个股 安踏体育(02020) 主品牌2021Q3同比10%-20%低段增长 FILA流水受疫情和洪水有一定影响 投资要点 2021Q3安踏主品牌同比10%-20%低段增长,FILA同比中单位数增长:公司于2021年10月18日公告其2021年Q3各品牌流水增长情况,其中安踏主品牌(包括安踏大货和安踏儿童)流水同比10%-20%低段增长,相比2019年10%-20%中段增长,FILA同比增长中单位数,比2019年增长25%-30%。其他品牌同比增长35%-40%,相比2019年增长105%-110%。 安踏主品牌受疫情影响较小,线上流水保持高增,DTC改革效果显现:安踏主品牌线下门店主要以街边店为主,受疫情影响较轻,线上仍保持了25%-30%的高增长。线下折扣率和售罄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库销比优于2019和2020年水平,DTC改革下对于门店效率提升效果开始显现。 FILAQ3流水受疫情,洪水,9月高温等因素影响较大。FILA线下门店主要以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店为主,受疫情和洪水影响较大,同时FILA服饰占比偏高, 9月份高温对其秋款的销售影响较大,同时2020年Q3基数较高,因此2021年Q3整体的流水增速有一定回落。FILA在现有体量的基础上,仍在品牌建设,产品设计,代言合作,渠道发展等等多方面有积极的投入,洪水,天气等均为短期影响,我们预计FILA Q4销售会有一定好转。 国货崛起的长期逻辑不改,期待“双十一”和冬奥会等多项活动拉动销售:国产品牌的崛起,是必然的趋势。本质上是“国崛起”而不是“货崛起”。中国是世界上消费品制造供应链最完善,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随着中国国力持续发展,成长在国力不断增强背景下的95后,00后,具备消费能力之后,对于国产品牌的认知,会进一步体现在消费行为上。未来,中国国产品牌崛起是一个大的趋势。虽然公司Q3整体流水受到疫情和极端天气的影响较大,但安踏作为国产运动品牌的达标,国货崛起的长期趋势不变,同时公司有出色的管理运营能力,随着双十一,冬奥会等多项活动的来临,我们预计公司可以较快恢复到正常的高增长水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安踏体育是我国少有的多品牌运营的运动鞋服的龙头企业,有出色的管理运营能力,但2021Q3终端销售受疫情和极端天气等短期因素有一定影响,我们保守下调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从79/102/123亿元至74/91/113亿元,最新收盘价对应2021-2023年PE分别为38/31/2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景气度下降,FILA流水增长不及预期,Amer整合和DTC改革推进不及预期。 (分析师 吴劲草) 万华化学(600309) 2021年三季报点评 成本提升及检修拖累Q3单季度业绩 不改中长期成长 事件:2021年10月18日晚,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73.18亿元,同比+117.99%;归母净利润195.42亿元,同比+265.32%。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396.61亿元,同比+116.43%,环比+9.13%;归母净利润60.11亿元,同比+139.13%,环比-12.99%。 投资要点 2021年Q3单季度业绩略低于市场预期,总体靓丽:2020Q1-2021Q3,公司单季度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3.77亿元、14.58亿元、25.14亿元、46.92亿元、66.21亿元、69.09亿元、60.11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95.42亿元,同比+265.32%,表现靓丽。2021年Q3单季度盈利环比下滑12.99%,略低于市场预期,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如下:(1)原料成本提升,21Q3单季度毛利率环比下滑3.26pcts至26.9%;净利率环比下滑3.96pcts至15.39%。2021年三季度原料纯苯市场均价8,068元/吨,同比+142%;丙烷CP均价648美元/吨,同比+78%;丁烷CP均价647美元/吨,同比+87%;5000大卡动力煤均价1,055元/吨,同比+104%。(2)公司三季度检修较多,我们预计主要影响了石化板块的利润。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聚氨酯系列产品、石化系列产品产量分别环比下降8.93%和13.09%,销量分别环比增长4.18%和下滑4.59%。具体检修装置包括:烟台工业园MDI装置(110万吨/年)、BC公司MDI装置(30万吨/年)和TDI 装置(25万吨/年)、烟台工业园TDI装置(30万吨/年)、PO装置(24万吨/年)、PDH装置(75万吨/年)。 自我造血,三大板块奠定中长期成长: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21.49亿元,同比+50.64%,持续高研发投入支持公司提质增效,进军更多新材料领域。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系列产品产量(+40.5%)、销量(+39.4%)、营业收入(108.03亿元,+99.3%)保持高增长。“碳中和”背景下,公司依然自我造血,围绕聚氨酯板块、石化板块、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板块,布局多个聚氨酯(MDI/TDI/聚醚等)、新材料(尼龙12/PC/双酚A/TPU/可降解塑料/柠檬醛/POE/电池材料等)及石化产业链(MMA/IB/DIBE/NPG/POCHP等)项目。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量价变化,我们调整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的预测,分别为249.15(前值237.84)亿元、255.25(前值250.72)亿元和265.50(前值257.05)亿元,EPS分别为7.94元、8.13元和8.46元,对应PE分别为13.2X、12.9X和12.4X。考虑公司技术实力雄厚,自驱型管理层,自我造血,三大板块齐发展,增量项目多,推动公司中长期成长,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及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项目投产及盈利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滑。 (分析师 柳强) 中科创达(300496) 中科创达Q3业绩预告点评 行业持续景气,助推业绩稳健增长 投资要点 事件:10月15日,中科创达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4.23-4.53亿元,同比增长45%-55%,其中第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1.46-1.75亿元,同比增长24.44%-49.28%,业绩符合我们预期。 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得益于中国智能网联产业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中科创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公司2021年9月发布股票激励计划,扩大了激励对象的覆盖范围,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业绩表现突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预计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 48%,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4.23-4.53亿元,同比增长45-55%,其中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1.46-1.75亿元,同比增长24.44%-49.28%。 深耕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推动产业变革:中科创达持续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业务。2021年9月7日,中科创达子公司Rightware在正式发布全球首个与安卓系统完全兼容的汽车HMI工具链—Kanzi One,使汽车制造商能够创建极致的用户界面,打造先进的智能汽车驾驶舱。整车电子电气(EE)架构变革快速发生,中科创达自研SOA智能软件平台能够实现车云一体、跨域、跨OS的灵活部署和配置方案,确保整车环境下不同平台的兼容性。此外,中科创达宣布成为Autoware基金协会的行业会员,并将携手协会成员共同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普及。 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持续注重研发创新:中科创达坚持“技术+生态”的平台发展战略,打造全面覆盖智能操作系统领域的核心技术, 保持全球领先且稀缺的, 能够提供从芯片层、系统层、应用层到云端的全面技术覆盖的全栈式操作系统技术公司的战略地位。公司通过与产业链中领先的芯片、终端、运营商、软件与互联网以及元器件厂商开展紧密合作,垂直整合,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动智能操作系统技术发展的产业连接和生态赋能。2021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强化平台技术的壁垒和核心竞争优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随着5G应用的持续推进,智能汽车和物联网市场景气上行。我们维持公司2021年-2023年EPS预期为1.47/1.99/2.62元,当前市值对应的PE估值为80.71/59.52/45.33倍。考虑到车联网赛道保持高景气,经营效率稳步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5G产业进度不及预期,物联网产业近度不及预期,人才流失风险。 (分析师 侯宾) 十月十大金股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