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西南策略】中国经济战略的大转变

【西南策略】中国经济战略的大转变

作者:微信公众号【冰眼观市】/ 发布时间:2021-09-26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西南证券《【西南策略】中国经济战略的大转变》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1/9/22—2021/9/24 西南策略 2021年9月 摘要 我们认为,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转变有两大特征:由“软”转到“硬”;由“南”转到“北”。这两大战略转变需要引起投资者的高度重视。 由“软”转到“硬”,指的是国家对于产业支持的重心,逐步从相对软性的产业,转移到更加注重科技水平、能够实现进口替代甚至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可贸易型制造业上来。三类“软”产业无疑在特定时期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大国对抗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在“硬”实力上更加有所突破;新时代,呼唤“硬”科技,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心也因此有所调整。 由“南”转到“北”,指的是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培育,中西部、东北部等以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正有一大批取得世界级先进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在冒出来。中西部、东北部等原先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地区,开始逐渐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显示出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影响,这些地区不论是从人的思想意识上,还是从企业的组织架构上,都逐步融入进了市场经济的基因;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相当多的制造业方面的历史积淀,不论是从技术路径、诀窍、配方的传承,还是人力资源的储备,都有相当深厚的基础。这是以相对“软”产业占优的东南沿海经济带所不具备的。当前北京交易所的成立,更是为这些地区多年积累并即将形成突破的各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开了一扇快速、大批量上市的大门,成为“北”方优质企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这种战略格局的大转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实际上2012年以来,中国领导层一直在致力于新时代的中国战略大转型。而2018年以来,至少有两大催化剂,加速了中国的这一战略转变。这两大催化剂是:一,中美之间的对抗明朗化;其二,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 投资策略:从投资角度讲,这两大战略转型中,“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特别值得关注。因为“专精特新”的企业集群,就是这两大转变的直接体现。有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有成长为大企业的潜力。建议关注西部超导(688122)、航宇科技(688239)、光峰科技(688007)、欧林生物(688319)、冰轮环境(000811)、东方电子(000682)、密封科技(301020)、正海生物(300653)等优质中小企业。 风险提示:业绩不及预期,技术突破不及预期。 1 中国发展战略转变的深远意义 我们认为,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转变有两大特征:由“软”转到“硬”;由“南”转到“北”。这两大战略转变需要引起投资者的高度重视。 由“软”转到“硬”,指的是国家对于产业支持的重心,逐步从相对软性的产业,转移到更加注重科技水平、能够实现进口替代甚至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可贸易型制造业上来。其中,“软”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商业模式创新、软件技术创新等相对偏软一些的产业,如互联网产业、K12教育等行业,这些产业前期获得了长足进步,但进一步的扩张却会增加整体经济的“内卷度”,且在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下,对于取得博弈优势的贡献相对有限;其二,是指房地产这样的虽然属于制造业,但产品没有可贸易性,且在大国对抗中贡献也不大的产业,这类产业国家早就有调整的意图,但囿于各方利益牵涉太深,国家调控一直未能起到特别明显的效果;其三,是可贸易产业当中实力相对“疲软”的产业,如各类粗放型发展、进入门槛较低、缺乏品牌或技术壁垒的贸易产业。上述三类“软”产业无疑在特定时期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大国对抗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在“硬”实力上更加有所突破;新时代,呼唤“硬”科技,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心也因此有所调整。 由“南”转到“北”,指的是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培育,中西部、东北部等以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正有一大批取得世界级先进技术的“硬科技”企业正在冒出来。中国经济的重心在“南方”,这是大众与市场的普遍认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东南沿海由于承接了对外贸易的东风,“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满足国际市场的大需求,获得了飞速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相当多的制造业领域,东南沿海的产业积淀还是相对薄弱的。而中西部、东北部等原先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地区,开始逐渐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显示出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影响,这些地区不论是从人的思想意识上,还是从企业的组织架构上,都逐步融入进了市场经济的基因;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相当多的制造业方面的历史积淀,不论是从技术路径、诀窍、配方的传承,还是人力资源的储备,都有相当深厚的基础。这是以相对“软”产业占优的东南沿海经济带所不具备的。从数量指标来看,比如“专精特新”类的制造业企业数量,“北”方相比“南”方毫不落下风,甚至有赶超之势:中西部和北部12个省市共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34家,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企业数量只有554家。虽然中西部地区每省的平均企业数量少于产三角和珠三角,但是总量规模上,“北”方已经显著超越“南”方。而当前北京交易所的成立,更是为这些地区多年积累并即将形成突破的各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开了一扇快速、大批量上市的大门,成为“北”方优质企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我们相信,未来“北”方省份,会冒出来越来越多的制造业“硬”科技企业,在众多关键领域实现对“南”方的赶超。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战略格局的大转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实际上2012年以来,中国领导层一直在致力于新时代的中国战略大转型。而2018年以来,至少有两大催化剂,加速了中国的这一战略转变。这两大催化剂是:一,中美之间的对抗明朗化;其二,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让原本会在更远时间节点发生的中美“硬”对抗提前了,这也更加激发了中国对于半导体、军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技术突破的急迫感。而新冠疫情的肆虐,更让中国领导层意识到了完整产业链的宝贵性。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依靠强大而完整的出口贸易产业链,中国的外贸出口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新冠疫情爆发的当年,2020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5240亿美元,是历史上第二大的贸易顺差值。仅次于2015年的5939亿美元。新冠疫情的第二年,2021年,中国的外贸顺差规模又创新高。截至到2021年8月,中国当年累计的贸易顺差已经达到了3624.9亿美元,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值。这两大催化剂在可见的未来仍然将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中国由“软”到“硬”、由“南”到“北”的战略大转型也将持续推进。 从投资角度讲,这两大战略转型中,“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特别值得关注。因为“专精特新”的企业集群,就是这两大转变的直接体现。有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有成长为大企业的潜力。建议关注西部超导(688122)、航宇科技(688239)、光峰科技(688007)、欧林生物(688319)、冰轮环境(000811)、东方电子(000682)、密封科技(301020)、正海生物(300653)等优质中小企业。 风险提示:业绩不及预期,技术突破不及预期 2 本周市场行情 本周(9月22日至9月24日),上证综指下跌0.02%,深证成指下跌0.01%,沪深300下跌0.13%,创业板指上涨0.46%,科创50上涨1.88%。恒生指数下跌0.12%,标普500指数上涨2.33%,纳斯达克指数上涨2.04%,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2.59%。 申万行业中,公用事业(+5.32%)领涨,房地产(+3.43%)、国防军工(+3.34%)、交通运输(+1.85%)、食品饮料(+1.60%)涨幅居前;化工(-5.11%)、有色金属(-3.76%)、钢铁(-3.16%)跌幅居前。 3 股市流动性追踪 北上资金:本周北上资金净流出16亿元,北上资金净流入最多的个股是五粮液、阳关电源、贵州茅台,分别流入15亿元、11亿元和8亿元。 基金发行:本周新成立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41只,规模262亿元。 融资融券:截至9月23日,两融余额19056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为2.64%。 新股上市:本周上市新股5家,增发与IPO共募资50亿元。 限售股解禁:本周限售股解禁1292亿元,预计下周解禁1003亿元。 4 板块及行业估值水平 全部A股当前PE(TTM,整体法)为17. 10,上周为16. 51,上升0.59;全部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当前PE(TTM,整体法)为25.28,上周为24.41,上升0.87;创业板当前PE(TTM,整体法)为50.30,上周为48.94,上升1.36;科创板当前PE(TTM,整体法)为56.55,上周为57.13,下降0.58。 5 新股投资标的梳理 6 疫情数据跟踪及重要政策事件回顾 9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要求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定合理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审议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扩内需、促转型、增后劲;部署加快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升供水和防灾减灾能力。 9月24日,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南向合作(简称“南向通”)正式上线运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南向通”首个交易日,共有40余家内地机构投资者与11家香港做市商达成了150余笔债券交易,成交金额约合人民币40亿元,涵盖了香港市场的主要债券品种。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第一财经日报,西南证券整理) 朱斌,西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经济学博士。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具有理工科与经济学交叉背景。曾就职于体制内智库上海社科院,从事宏观与产业研究,之后进入基金公司与证券公司,从事宏观研究、策略研究。2015年加入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具有宽广的研究视野,对宏观经济、行为金融学有深入研究;对国家政策动向,市场资金博弈十分敏感。曾获得2016年彭博通讯社A股最准策略分析师称号,2017年天眼最佳策略分析师称号,2019年“慧眼”行业配置策略分析师第4名。2020年,在上海证券报社主办的“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入围最佳分析师奖。 常潇雅,策略组分析师,克拉克大学金融硕士,多年行业研究经验,对科技板块产业链、大金融板块等都有深刻理解,擅长行业比较和主题研究。 周鑫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