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冶53%空间_24页深度:盐湖提锂/氢冶金/电子多晶硅技术领先,镍钴电池/BIPV高增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中国中冶53%空间_24页深度:盐湖提锂/氢冶金/电子多晶硅技术领先,镍钴电池/BIPV高增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导读 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认为:盐湖提锂技术成熟,氢冶金全球首例,镍钴矿全球成本最低,半导体芯片区熔级多晶硅投建,BIPV光伏风电EPC丰富。7月订单增82%超预期,市值53%空间。 投资要点 1、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维持增持,维持中国中冶预测2021-23年EPS为0.44/0.50/0.57元增15/14/13%。盐湖提锂/氢冶金/电子多晶硅技术领先,镍钴电池/BIPV高增,7月订单增82%超预期,上调目标价至5.69元,对应PE为13/11/10倍,增持。 2、中国中冶全球最大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商,中标全球首例氢冶金项目设计。“双碳”政策下,氢能需求量有望从2030年的5%提升至2060年的20%。应用领域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发电,工业占比最大。碳中和催化钢铁行业低碳升级,氢冶金技术是实现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公司占国内90%/全球60%的冶金市场,引领中国冶金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中标全球首例氢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设计。氢冶铁相关专利共42项,2020年研发投入133亿元。 3、中国中冶2012年开发"锂辉石一纯碱压煮法制取电池级碳酸锂"技术,2018年与五矿盐湖签订一里坪盐湖1万吨碳酸锂EPC合同,以30万吨氯化钾项目析钾后老卤为原料,梯度耦合膜分离提锂技术预处理,经双碱除杂净化后,用碳酸钠沉淀制取碳酸锂,当年11月实现一次投料,工艺流程全部打通,首批碳酸锂产品成功下线,打破了盐湖地区同类项目最快投产记录,意味着国内高镁锂比型盐湖提锂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4、中国中冶镍钴矿勘探权证范围249平方公里,采矿权证范围60平方公里,在25平方公里采矿权证范围内已探明镍矿石储量为1.3亿吨,镍金属量130万吨。2020年生产镍3.4万吨含钴2941吨,在世界红土镍矿单位现金生产成本最低,是全球现已投产红土镍矿中达产率和运营水平最高的矿山。中冶集团联合国轩高科/比亚迪等投资一期4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NCM622)/二期6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NCM811)等。 5、中国中冶计划投资42亿元建设半导体芯片等用区熔级多晶硅。公司所属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是国内有色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设计院,旗下中硅高科拥有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国内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多晶硅生产线,多年前形成万吨级光伏多晶硅和硅片生产能力。计划投资41.5亿元建设半导体芯片等用区熔级多晶硅、电子级多晶硅及硅基电子气体,光通讯用高纯四氯化硅生产线以及硅碳负极材料、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等高端硅基材料,达产后预计年营收30亿元。 6、中国中冶屋顶分布式等光伏/风电/垃圾发电EPC经验丰富。公司是新中国钢结构工程的奠基者,拥有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属的钢结构制造基地共32家设计总产能为165万吨。公司新能源方面拥有一大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在大型焚烧发电咨询设计领域占全国60%市场份额,近年中标风电约28个/垃圾发电约16个左右。屋顶分布式等光伏近年签单32个项目经验丰富,如2021年7月宝武铝业厂房屋顶集光伏一体化能源项目11MWP并网发电,2020年11月山西运城市临猗/万荣县 440MW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总承包。 7、中国中冶7月订单增82%超预期,镍等分部综合市值或约53%提升空间:(1)建筑净利润76亿,可比中国化学和中国电建PE约10倍,建筑市值或约为760亿左右。(2)铜锌铅利润2.4亿左右,可比江西/云南铜业打折PE21,该部市值或约为51亿左右。(3)镍钴利润预期7.1亿,参考华友钴业和格林美估值打折PE34,该部市值或约为241亿左右。(4)钢结构利润3亿左右,参照鸿路钢构和东南网架22倍PE或约为66亿市值左右。(5)多晶硅光伏约1.5亿利润,参照隆基股份PE39和森特股份PE93倍取低PE40,市值或约为60亿左右。中国中冶2021年1-7月新签高增37%,相比2019年同期增66%,7月新签增速82%超预期,相比2019年增速213%。下半年经济预期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趋松,财政加码发力,配置和估值创历史新低的建筑将迎超额收益期。 8、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海外疫情反复,镍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等。 目录 正文 01 全球最大冶金服务商,中标全球首例氢冶金设计 作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氢能在全球范围内被提升到国家级战略高度。美国早在1970年提出“氢经济”概念,也是最早将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能源战略的国家。欧盟提出到2030年,1/3的氢气将实现超低碳生产,探索水电解制氢商业化运行。日本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拥有利数全球第一,《氢能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氢气供应能力达30万吨/年,氢气供应成本下降至3美元/公斤,到2050年及以后实现无二氧化碳制氢,氢产量500万吨/年到1000万吨/年,成本下降至2美元/公斤。2019年,国务院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修订时提出“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这是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氢能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双碳”政策下,氢能需求量有望从2030年的5%提升至2060年的20%。《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指出在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2050年我国氢能年经济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拉动33万亿元经济产值,且预计2050年平均制氢成本不高于10元/公斤。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以及下游用氢,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发电,其中工业占比最大。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约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万吨,发电与电网平衡用氢600万吨。 碳中和催化钢铁行业低碳升级,氢冶金技术是实现钢铁行业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居制造业31个门类首位,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以上。根据冶金工程研究院,钢铁行业碳达峰初步定在2025年。氢冶金即用氢气取代碳作为还原剂和能量源炼铁,还原产物为水,可实现零碳排放(基本反应式为Fe2O3+3H2=2Fe+3H2O,还原剂为氢气,产物为铁和水)。我国当前的氢冶金工艺主要有高炉富氢冶炼和直接还原两种:高炉富氢减碳幅为10%-20%,效果有限;气基竖炉工艺能够从源头控制碳排放,相较于高炉富氢还原减碳幅度可达50%以上,是迅速扩大直接还原铁生产的有效途径。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低碳技改空间达万亿。 公司作为“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公司始终以卓越的科研、勘察、设计、建设能力为依托,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了以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四大板块为“梁”,以冶金工程、高端房建、中高端地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矿山建设与矿产开发、核心技术装备与中冶钢构、环境工程与新能源、特色主题工程为“柱”的“四梁八柱”关联互补、协同效应显著的综合性业务格局。 中国中冶作为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稳占国内90%、全球60%的冶金市场,牢牢巩固“冶金建设国家队”的绝对地位。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 5 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 39 项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科技投入持续加强。 公司紧跟国内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和智能制造的步伐,始终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领先的高度,用独占鳌头的国际一流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自主可控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集成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的“钢铁强国”责任。着力强化建筑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升级。深入挖掘钢铁冶金、矿业在水、气、尘、土以及能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持续移植、转化。 公司氢冶铁相关专利共42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2020年研发投入133亿元。专利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氢气生产热态海绵铁的系统、利用CH4非催化富氧转化生产海绵铁的直接还原工艺、COREX熔融还原炉煤气用于生产甲醇的方法和装置、以CO为主还原煤气生产直接还原铁方法、竖炉还原气的制备系统等。公司将研发投入用以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引领的技术创新,2020年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全年科技投入共计人民币 133 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比重为3.3%;其中研发投入为人民币 124 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 公司中标全球首例氢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设计,探索出一条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甚至“零碳”经济的最佳途径。在智能化方面,中标业内规模最大、产线最多、集成度最高的马钢铁前一体化智慧管控中心项目,实现了炼铁生产由经验驱动向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转变。 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的中标,是中冶京诚在该领域技术研究十年磨一剑的结果。中冶京诚一直致力于低碳冶金的研究,第一阶段2012年前完成了熔融还原炼铁和超高富氧制气炉试验降低炼铁过程中消耗的碳。第二阶段为2013-2018年对新型煤制气/氧煤炼铁/气基竖炉还原/基于DRI的电炉工艺及装备进行了技术开发。第三阶段为2019-2020年完成了基于干法的煤气精制技术世界首套装置,同时掌握了CO2脱出和深加工的工艺技术,同期完成了基于富氢气体的氢能利用技术和工程开发。(2020-12-14消费日报网) 中冶赛迪基于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提出了以“氢能制备→氢能冶炼→CCUS”为主线,通过富氢还原低碳高炉、氢基竖炉直接还原、基于高效预还原的氢基熔融还原三大技术路径,实现绿色低碳氢冶金的技术路线图,开展了氢冶金从理论到工艺、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冶赛迪制定了明确的减碳路线图:预计到2030年,实现富氢还原低碳高炉减少CO?排放≥35%,氢基直接还原减少CO?排放≥60%的目标,通过未来进一步开展碳捕集利用技术(CCUS)初步实现零碳冶炼。(2020-12-25世界金属报) 02 矿产资源:镍钴全球成本最低,8系高镍三元前驱体正式量产 中国中冶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公司的资源开发业务包括矿山开采及加工业务,从事矿山开采的主要有中冶铜锌有限公司、中冶金吉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从事加工业务的主要是所属多晶硅生产企业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及2019年,公司资源开发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8.24%及25.23%,同比增加3.01个百分点,主要是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公司成本管控措施影响。 中国中冶开发及运营中的矿产资源项目基本情况如下: (1)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项目:该项目是集采选冶输排为一体的世界级矿业项目,勘探权证范围249平方公里,采矿权证范围60平方公里,在25平方公里采矿权证范围内已探明镍矿石储量为1.3亿吨,镍金属量130万吨。项目2020年平均达产率103.2%,达产率位列世界湿法冶炼红土镍矿第一。2020年项目累计生产氢氧化镍钴含镍33659吨、含钴2941吨,在世界红土镍矿中单位现金生产成本最低,是全球现有已投产红土镍矿中达产率和运营水平最高的矿山。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高镍三元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扩大释放,预计镍价将继续高位运行,有望实现年度利润新的突破。 2017年9月中冶集团联合国轩高科、比亚迪、曹发展共同投资设立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瑞木镍钴矿的氢氧化镍钴产品加工成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提取高纯氧化钪。一期建成达产后达到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NCM622)等,一二期建成达产后将达到年产6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NCM811)等。 2019年1月21日中冶新材料一期项目顺利产出氧化钪产品,达产后项目一期将年产氧化钪20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氧化钪研发和生产基地。金属钪及其化合物和合金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航空航天、舰船、超导、激光、核能、电子等领域。 根据人民资讯报道,2021年6月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冶集团,是中冶集团一级子公司)8系高镍三元前驱体产品正式实现批量出货。中冶新能源自2019年正式进入生产期以来,已对1家客户实现批量供货,5家客户正在进行吨级验证,3家客户进行公斤级样品验证。预计2021年底中冶新能源高镍产品出货量或将会达到约700-1000吨/月,高镍产品比例达或到约25-35%。目前中冶新能源5系、6系高镍三元前驱体产品已部分应用于广汽、上汽、蔚来、小鹏、吉利等车企的常规续航里程车型,随着中冶新能源高镍三元前驱体的量产,部分产品或将会逐步应用于蔚来、理想、小鹏、广汽、宝马、大众等长续航里程高端车型。 (2)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项目:2020年实现采出矿量50.3万吨,连续2年实现采出矿量50万吨/年的达产目标,全年累计生产锌精矿含锌35054吨、铅精矿含铅7094吨,产销两旺,全年实现利润过亿元。 (3)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项目:项目设计采选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矿石12800吨,年均冶炼能力为20000吨,产品为粗铜。2020年7月上旬实现冶炼厂点火复产,2020年年累计生产粗铜13200吨,实现分红利润过亿元,圆满完成年度生产经营任务。目前项目已启动东矿体露天剥离工作,为今后东矿体资源的开发和项目的长期平稳生产运营奠定基础。 (4)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项目资源量6.62亿吨,铜金属量达1108万吨,铜平均品位为1.67%,属于世界级特大型铜矿床。受疫情及其他因素影响,公司仍在与阿富汗政府就继续开展采矿合同谈判进行磋商,并将继续加强与阿方的沟通工作,稳妥推进采矿合同修改谈判,努力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有理有据有节维护本公司的合法权益。 03 新兴产业一:区熔级电子多晶硅投建 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公司掌握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矿山采、选、冶金流程工艺和核心技术,在矿业工程领域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领导地位。公司拥有国内有色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设计院,具有完善的铜、铅、锌、镍、钴及其他多种金属的矿山、冶炼工艺和装备技术,拥有数字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冶金矿山开采方面,大型地下铁矿采矿技术、大型露天开采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简称“中国恩菲”)成立于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而设立的第一家专业设计机构,现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五矿、中冶集团子企业,拥有全行业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68年来,中国恩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1.2万个工程项目,立足有色矿冶工程,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高端咨询引领,发展科学研究、工程服务与产业投资三大业务领域。 恩菲在产业领域,是国内少有具备咨询、设计、建设、投资、运营“五位一体”服务能力的企业之一。作为行业技术引领者,中国恩菲拥有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建筑、结构、电气、热工等工艺及相关公辅配套共计40多个专业的设计力量,形成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诸多国家级、行业级设计大师、百名博士团队在内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搭建了全专业技术研发平台,拥有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实验室。 恩菲新高材料包括信息产业与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材料,主要包括服务于光伏领域、电子信息领域和光通信领域的以硅基材料为核心的高新材料;以钪基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基础材料。开发高纯稀土、电池级锂盐、锑材料、三元前驱体等基础材料及其高效清洁制备工艺技术及关键装备;研发集团公司优势金属钨铍铟铋等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 公司旗下“洛阳中硅高科”拥有国内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生产线,并于多年前形成万吨级光伏多晶硅和硅片生产能力。近年来,洛阳中硅确定了电子信息和光纤通信领域转型升级的新布局电子级多晶硅和相关副产品硅基电子气体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 洛阳网2020-01-08报道:中硅高科开展了电子级多晶硅专用还原炉装备、还原尾气干法回收及高纯氢气深度净化技术等研发,开发了硅基电子气体生产、密闭在线取样、硅基电子气体检测等工艺,最终建成了年产1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和年产3100吨的硅基电子气体生产线,打破了相关产品的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产品在下游客户中销售或试用。中硅高科电子级多晶硅已实现稳产,高纯四氯化硅国内市场份额已达到30%,电子级三氯氢硅市场份额在10%以上,打破以往相关产品的进口垄断。 洛阳网2020年12月30日报道: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的中硅高科电子信息材料项目在洛阳市孟津县华阳产业集聚区开工。洛阳中硅高科电子信息材料项目总用地715亩,计划总投资41.5亿元,达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30亿元,利税5亿元。其中一期项目占地约300亩,投资15.5亿元人民币,主要建设集成电路用区熔级多晶硅、电子级多晶硅及硅基电子气体,光通讯用高纯四氯化硅生产线以及硅碳负极材料、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等电子气体中试线等。该项目主要发展区熔级多晶硅、电子气体等电子功能材料,填补国内高端硅基材料的空白,是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转型升级项目。 04 新兴产业二:盐湖提锂、镍冶炼技术成熟 2012年5月中国恩菲召开"锂辉石一纯碱压煮法制取电池级碳酸锂"小型试验总结。2018年中国恩菲与五矿盐湖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一里坪盐湖1万吨碳酸锂EPC合同。本项目工艺技术路线为,以30万吨氯化钾项目析钾后老卤为原料,采用梯度耦合膜分离提锂技术预处理,经双碱除杂净化后,用碳酸钠沉淀制取碳酸锂。2018年11月项目实现一次投料,工艺流程全部打通,首批碳酸锂产品成功下线,打破了盐湖地区同类项目最快投产记录,意味着国内高镁锂比型盐湖提锂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05 新兴产业三:光伏BIPV、风电、垃圾发电 公司是新中国钢结构工程的奠基者,是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占鳌头的技术与产业优势。公司目前拥有“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冶钢结构制造与安装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公司的钢结构制造(含基地及现场制作)产能、产业规模和制造量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公司所属钢结构制造基地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经济热点地区,公司具有钢结构业务的二级子公司共13家,所属的钢结构制造基地(不包括筹建中及参股企业)共32家,钢结构基地(不含现场制作及外委部分)设计总产能为165万吨,主要代表产品为工业厂房、超高层、其它公共建筑、桥梁、塔桅,以及其它非标钢构件的加工制作。 公司新能源方面拥有一大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在大型焚烧发电咨询设计领域占全国60%市场份额。近年中标风电约28个/垃圾发电约16个左右。 屋顶分布式光伏等近年签单32个项目经验丰富,例如:(1)2021年7月宝武铝业厂房屋顶集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11MWP并网发电,(2)2021年安徽芜湖污水厂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17MWP正式开工,(3)2020年11月山西运城市临猗/万荣县440MW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总承包,(4)2020年11月崇明陈家镇裕安养殖场渔光互补110MW光伏并网发电,(5)2018年7月河北衡水冀州云彩服饰11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竣工,(6)2018年5月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20MW屋顶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7)2017年6月华润曹妃甸屋顶分布式光伏18MW并网发电等。 06 冶金建设国家队,7月订单增82%超预期 中国中冶以“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为发展愿景,在新常态下进一步提出了“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四梁八柱”是这一战略定位下的业务体系和产品定位。它们是未来发展方向、宏伟目标以及实现路径的有机统一体,彼此紧密关联、一脉相承。 服务于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公司组建了以中国中冶技术研究院为主平台,以冶金工程领域19个业务单元事业部为研究前沿平台的冶金工程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提升钢铁产业发展质量,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服务于打造基本建设主力军,公司充实了“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发挥它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技术先导和质量保障作用,为提升中国基本建设整体水平、为“一带一路”实施做出贡献;服务于打造新兴产业领跑者,公司先后组建了9个技术研究院,这些研究院紧跟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挖掘出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研究方向,确保中国中冶以技术领先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公司房地产业务继续全面完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重点发展区域并辐射全国的战略布局。在生态环保产业方面,公司积极投身生态环保建设,围绕市政污水处理、流域综合治理、黑臭水综合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土壤及矿山修复等市场进行重点开发。中国中冶作为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拥有国内唯一一家主题公园专业设计院,是国内唯一同时具有主题公园设计、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在康养产业方面,公司积极顺应公共卫生和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迫切需求,采用“研究院+康养投资平台”的双创模式,依托中国中冶康养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实力,以专业化、全方位视角,为业主提供“医疗、康复、养老、养生、健身、旅游、文化”等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 中国中冶主营业务业绩增速高、现金流好。2020年营收4001亿元(+18%)、归母净利78.6亿元(+19%),经营净现金流280.3亿元(+59%,3.6倍净利润)。2020年营收分业务看:(1)工程承包3640亿元增速17%(占比91%),其中冶金905亿元增速25%(占比23%),房建1650亿元增速12%(占比41%),基建774亿元增速15%(占比19%)。(2)地产开发241亿增21%,装备制造111亿增53%,资源开发44亿下降15%。 中国中冶2021年1-7月新签高增37%,相比2019年同期增66%;7月新签增速82%,相比19年增速213%。(1)2020年新签合同1万亿元增30%,2021年规划订单增20%央企最高。新签冶金工程合同额1434亿元,占新签工程合同额的比例为14.7%。(2)2021年1-7月新签合同额70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速37%,相比19年增速66%。(3)2021年7月订单金额8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速82%,相比19年增速213%。 07 投资建议:上调目标价至5.69元,分享综合市值或约53%上升空间 考虑到公司盐湖提锂、氢冶金、电子多晶硅技术领先,镍钴电池/BIPV高增,7月订单增82%超预期。维持预测2021-23年EPS为0.44/0.50/0.57元,增速15/14/13%。上调目标价至5.69元,对应PE为13/11/10倍,增持。 中国中冶的镍钴铜矿产等分部估值模拟测算约53%左右市值提升空间: (1)预期2021年建筑净利润76亿,央企中等量市值左右的可比中国化学和中国电建2021年PE为10倍,建筑市值或约为760亿左右。 (2)铜锌铅利润预期2.4亿左右,可比江西/云南铜业打折PE21,该部市值或约为51亿左右。 (3)镍钴利润预期镍1.8万美元/吨时贡献利润7.1亿,参考华友钴业和格林美估值打折34倍PE,该部市值或约为241亿左右。 (4)钢结构利润3亿左右,参照鸿路钢构和东南网架22倍PE或约为66亿市值左右。 (5)多晶硅光伏约1.5亿净利润,参照隆基股份PE39和森特股份PE93倍取低给40倍PE,市值或约为60亿左右。 总之,五个部分市值综合或约为1178亿左右,较目前市值有53%空间。下半年经济预期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趋松,财政加码发力,配置和估值创历史新低的建筑将迎超额收益期。 08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基建属于逆周期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存在下半年通胀政策紧缩超预期的风险。 海外疫情反复。德尔塔等疫情不稳定不平衡,海内外疫情反复,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公司的运行和业务发展带来风险。 镍产能过剩价格下跌。镍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下半年若镍因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则影响公司利润表现。 近期相关报告: (1)中国电建58%空间_第四篇30页深度:储能风光水具全球领先优势,五大发电集团驱动订单高增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2) [国君建筑韩其成]中国电建储能/光伏设计全球化经营具领先优势,中国中冶屋顶光伏及镍钴矿价值待重估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3)[国君建筑韩其成]中国电建51%空间_31页深度:锂电等储能51个领先行业,BIPV25个光伏装机增7倍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4)[国君建筑韩其成]光伏风水电工程33页深度:碳中和及新能源加速推进,电力工程行业迎来新契机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5)[国君建筑韩其成]中国化学51%空间_34页深度:硬科技企业转型“技术&产业”,实业营收涨十倍中报超预期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6)[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中国化学收入增52%超预期,中国中冶镍钴铜矿盈利超预期_建筑行业第229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7)[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政策趋松财政基建将再成核心,建筑迎整体超额收益期_建筑行业第228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8)[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中国化学高新材料产品梯队丰富,非单一己二腈或纯建筑_建筑行业第227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9)[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启试点,顺周期制造业EPC中报超预期_建筑行业第226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10)[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中国化学转型技术&产业模式,业绩超预期催化商业模式重估_建筑行业第225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导读 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认为:盐湖提锂技术成熟,氢冶金全球首例,镍钴矿全球成本最低,半导体芯片区熔级多晶硅投建,BIPV光伏风电EPC丰富。7月订单增82%超预期,市值53%空间。 投资要点 1、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维持增持,维持中国中冶预测2021-23年EPS为0.44/0.50/0.57元增15/14/13%。盐湖提锂/氢冶金/电子多晶硅技术领先,镍钴电池/BIPV高增,7月订单增82%超预期,上调目标价至5.69元,对应PE为13/11/10倍,增持。 2、中国中冶全球最大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商,中标全球首例氢冶金项目设计。“双碳”政策下,氢能需求量有望从2030年的5%提升至2060年的20%。应用领域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发电,工业占比最大。碳中和催化钢铁行业低碳升级,氢冶金技术是实现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公司占国内90%/全球60%的冶金市场,引领中国冶金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中标全球首例氢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设计。氢冶铁相关专利共42项,2020年研发投入133亿元。 3、中国中冶2012年开发"锂辉石一纯碱压煮法制取电池级碳酸锂"技术,2018年与五矿盐湖签订一里坪盐湖1万吨碳酸锂EPC合同,以30万吨氯化钾项目析钾后老卤为原料,梯度耦合膜分离提锂技术预处理,经双碱除杂净化后,用碳酸钠沉淀制取碳酸锂,当年11月实现一次投料,工艺流程全部打通,首批碳酸锂产品成功下线,打破了盐湖地区同类项目最快投产记录,意味着国内高镁锂比型盐湖提锂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4、中国中冶镍钴矿勘探权证范围249平方公里,采矿权证范围60平方公里,在25平方公里采矿权证范围内已探明镍矿石储量为1.3亿吨,镍金属量130万吨。2020年生产镍3.4万吨含钴2941吨,在世界红土镍矿单位现金生产成本最低,是全球现已投产红土镍矿中达产率和运营水平最高的矿山。中冶集团联合国轩高科/比亚迪等投资一期4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NCM622)/二期6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NCM811)等。 5、中国中冶计划投资42亿元建设半导体芯片等用区熔级多晶硅。公司所属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是国内有色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设计院,旗下中硅高科拥有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国内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多晶硅生产线,多年前形成万吨级光伏多晶硅和硅片生产能力。计划投资41.5亿元建设半导体芯片等用区熔级多晶硅、电子级多晶硅及硅基电子气体,光通讯用高纯四氯化硅生产线以及硅碳负极材料、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等高端硅基材料,达产后预计年营收30亿元。 6、中国中冶屋顶分布式等光伏/风电/垃圾发电EPC经验丰富。公司是新中国钢结构工程的奠基者,拥有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属的钢结构制造基地共32家设计总产能为165万吨。公司新能源方面拥有一大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在大型焚烧发电咨询设计领域占全国60%市场份额,近年中标风电约28个/垃圾发电约16个左右。屋顶分布式等光伏近年签单32个项目经验丰富,如2021年7月宝武铝业厂房屋顶集光伏一体化能源项目11MWP并网发电,2020年11月山西运城市临猗/万荣县 440MW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总承包。 7、中国中冶7月订单增82%超预期,镍等分部综合市值或约53%提升空间:(1)建筑净利润76亿,可比中国化学和中国电建PE约10倍,建筑市值或约为760亿左右。(2)铜锌铅利润2.4亿左右,可比江西/云南铜业打折PE21,该部市值或约为51亿左右。(3)镍钴利润预期7.1亿,参考华友钴业和格林美估值打折PE34,该部市值或约为241亿左右。(4)钢结构利润3亿左右,参照鸿路钢构和东南网架22倍PE或约为66亿市值左右。(5)多晶硅光伏约1.5亿利润,参照隆基股份PE39和森特股份PE93倍取低PE40,市值或约为60亿左右。中国中冶2021年1-7月新签高增37%,相比2019年同期增66%,7月新签增速82%超预期,相比2019年增速213%。下半年经济预期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趋松,财政加码发力,配置和估值创历史新低的建筑将迎超额收益期。 8、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海外疫情反复,镍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等。 目录 正文 01 全球最大冶金服务商,中标全球首例氢冶金设计 作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氢能在全球范围内被提升到国家级战略高度。美国早在1970年提出“氢经济”概念,也是最早将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能源战略的国家。欧盟提出到2030年,1/3的氢气将实现超低碳生产,探索水电解制氢商业化运行。日本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拥有利数全球第一,《氢能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氢气供应能力达30万吨/年,氢气供应成本下降至3美元/公斤,到2050年及以后实现无二氧化碳制氢,氢产量500万吨/年到1000万吨/年,成本下降至2美元/公斤。2019年,国务院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修订时提出“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这是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氢能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双碳”政策下,氢能需求量有望从2030年的5%提升至2060年的20%。《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指出在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2050年我国氢能年经济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拉动33万亿元经济产值,且预计2050年平均制氢成本不高于10元/公斤。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以及下游用氢,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发电,其中工业占比最大。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约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万吨,发电与电网平衡用氢600万吨。 碳中和催化钢铁行业低碳升级,氢冶金技术是实现钢铁行业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居制造业31个门类首位,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以上。根据冶金工程研究院,钢铁行业碳达峰初步定在2025年。氢冶金即用氢气取代碳作为还原剂和能量源炼铁,还原产物为水,可实现零碳排放(基本反应式为Fe2O3+3H2=2Fe+3H2O,还原剂为氢气,产物为铁和水)。我国当前的氢冶金工艺主要有高炉富氢冶炼和直接还原两种:高炉富氢减碳幅为10%-20%,效果有限;气基竖炉工艺能够从源头控制碳排放,相较于高炉富氢还原减碳幅度可达50%以上,是迅速扩大直接还原铁生产的有效途径。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低碳技改空间达万亿。 公司作为“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公司始终以卓越的科研、勘察、设计、建设能力为依托,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了以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四大板块为“梁”,以冶金工程、高端房建、中高端地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矿山建设与矿产开发、核心技术装备与中冶钢构、环境工程与新能源、特色主题工程为“柱”的“四梁八柱”关联互补、协同效应显著的综合性业务格局。 中国中冶作为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稳占国内90%、全球60%的冶金市场,牢牢巩固“冶金建设国家队”的绝对地位。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 5 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 39 项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科技投入持续加强。 公司紧跟国内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和智能制造的步伐,始终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领先的高度,用独占鳌头的国际一流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自主可控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集成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的“钢铁强国”责任。着力强化建筑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升级。深入挖掘钢铁冶金、矿业在水、气、尘、土以及能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持续移植、转化。 公司氢冶铁相关专利共42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2020年研发投入133亿元。专利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氢气生产热态海绵铁的系统、利用CH4非催化富氧转化生产海绵铁的直接还原工艺、COREX熔融还原炉煤气用于生产甲醇的方法和装置、以CO为主还原煤气生产直接还原铁方法、竖炉还原气的制备系统等。公司将研发投入用以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引领的技术创新,2020年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全年科技投入共计人民币 133 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比重为3.3%;其中研发投入为人民币 124 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 公司中标全球首例氢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设计,探索出一条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甚至“零碳”经济的最佳途径。在智能化方面,中标业内规模最大、产线最多、集成度最高的马钢铁前一体化智慧管控中心项目,实现了炼铁生产由经验驱动向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转变。 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的中标,是中冶京诚在该领域技术研究十年磨一剑的结果。中冶京诚一直致力于低碳冶金的研究,第一阶段2012年前完成了熔融还原炼铁和超高富氧制气炉试验降低炼铁过程中消耗的碳。第二阶段为2013-2018年对新型煤制气/氧煤炼铁/气基竖炉还原/基于DRI的电炉工艺及装备进行了技术开发。第三阶段为2019-2020年完成了基于干法的煤气精制技术世界首套装置,同时掌握了CO2脱出和深加工的工艺技术,同期完成了基于富氢气体的氢能利用技术和工程开发。(2020-12-14消费日报网) 中冶赛迪基于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提出了以“氢能制备→氢能冶炼→CCUS”为主线,通过富氢还原低碳高炉、氢基竖炉直接还原、基于高效预还原的氢基熔融还原三大技术路径,实现绿色低碳氢冶金的技术路线图,开展了氢冶金从理论到工艺、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冶赛迪制定了明确的减碳路线图:预计到2030年,实现富氢还原低碳高炉减少CO?排放≥35%,氢基直接还原减少CO?排放≥60%的目标,通过未来进一步开展碳捕集利用技术(CCUS)初步实现零碳冶炼。(2020-12-25世界金属报) 02 矿产资源:镍钴全球成本最低,8系高镍三元前驱体正式量产 中国中冶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公司的资源开发业务包括矿山开采及加工业务,从事矿山开采的主要有中冶铜锌有限公司、中冶金吉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从事加工业务的主要是所属多晶硅生产企业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及2019年,公司资源开发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8.24%及25.23%,同比增加3.01个百分点,主要是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公司成本管控措施影响。 中国中冶开发及运营中的矿产资源项目基本情况如下: (1)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项目:该项目是集采选冶输排为一体的世界级矿业项目,勘探权证范围249平方公里,采矿权证范围60平方公里,在25平方公里采矿权证范围内已探明镍矿石储量为1.3亿吨,镍金属量130万吨。项目2020年平均达产率103.2%,达产率位列世界湿法冶炼红土镍矿第一。2020年项目累计生产氢氧化镍钴含镍33659吨、含钴2941吨,在世界红土镍矿中单位现金生产成本最低,是全球现有已投产红土镍矿中达产率和运营水平最高的矿山。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高镍三元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扩大释放,预计镍价将继续高位运行,有望实现年度利润新的突破。 2017年9月中冶集团联合国轩高科、比亚迪、曹发展共同投资设立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瑞木镍钴矿的氢氧化镍钴产品加工成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提取高纯氧化钪。一期建成达产后达到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NCM622)等,一二期建成达产后将达到年产6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NCM811)等。 2019年1月21日中冶新材料一期项目顺利产出氧化钪产品,达产后项目一期将年产氧化钪20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氧化钪研发和生产基地。金属钪及其化合物和合金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航空航天、舰船、超导、激光、核能、电子等领域。 根据人民资讯报道,2021年6月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冶集团,是中冶集团一级子公司)8系高镍三元前驱体产品正式实现批量出货。中冶新能源自2019年正式进入生产期以来,已对1家客户实现批量供货,5家客户正在进行吨级验证,3家客户进行公斤级样品验证。预计2021年底中冶新能源高镍产品出货量或将会达到约700-1000吨/月,高镍产品比例达或到约25-35%。目前中冶新能源5系、6系高镍三元前驱体产品已部分应用于广汽、上汽、蔚来、小鹏、吉利等车企的常规续航里程车型,随着中冶新能源高镍三元前驱体的量产,部分产品或将会逐步应用于蔚来、理想、小鹏、广汽、宝马、大众等长续航里程高端车型。 (2)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项目:2020年实现采出矿量50.3万吨,连续2年实现采出矿量50万吨/年的达产目标,全年累计生产锌精矿含锌35054吨、铅精矿含铅7094吨,产销两旺,全年实现利润过亿元。 (3)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项目:项目设计采选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矿石12800吨,年均冶炼能力为20000吨,产品为粗铜。2020年7月上旬实现冶炼厂点火复产,2020年年累计生产粗铜13200吨,实现分红利润过亿元,圆满完成年度生产经营任务。目前项目已启动东矿体露天剥离工作,为今后东矿体资源的开发和项目的长期平稳生产运营奠定基础。 (4)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项目资源量6.62亿吨,铜金属量达1108万吨,铜平均品位为1.67%,属于世界级特大型铜矿床。受疫情及其他因素影响,公司仍在与阿富汗政府就继续开展采矿合同谈判进行磋商,并将继续加强与阿方的沟通工作,稳妥推进采矿合同修改谈判,努力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有理有据有节维护本公司的合法权益。 03 新兴产业一:区熔级电子多晶硅投建 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公司掌握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矿山采、选、冶金流程工艺和核心技术,在矿业工程领域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领导地位。公司拥有国内有色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设计院,具有完善的铜、铅、锌、镍、钴及其他多种金属的矿山、冶炼工艺和装备技术,拥有数字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冶金矿山开采方面,大型地下铁矿采矿技术、大型露天开采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简称“中国恩菲”)成立于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而设立的第一家专业设计机构,现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五矿、中冶集团子企业,拥有全行业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68年来,中国恩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1.2万个工程项目,立足有色矿冶工程,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高端咨询引领,发展科学研究、工程服务与产业投资三大业务领域。 恩菲在产业领域,是国内少有具备咨询、设计、建设、投资、运营“五位一体”服务能力的企业之一。作为行业技术引领者,中国恩菲拥有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建筑、结构、电气、热工等工艺及相关公辅配套共计40多个专业的设计力量,形成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诸多国家级、行业级设计大师、百名博士团队在内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搭建了全专业技术研发平台,拥有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实验室。 恩菲新高材料包括信息产业与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材料,主要包括服务于光伏领域、电子信息领域和光通信领域的以硅基材料为核心的高新材料;以钪基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基础材料。开发高纯稀土、电池级锂盐、锑材料、三元前驱体等基础材料及其高效清洁制备工艺技术及关键装备;研发集团公司优势金属钨铍铟铋等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 公司旗下“洛阳中硅高科”拥有国内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生产线,并于多年前形成万吨级光伏多晶硅和硅片生产能力。近年来,洛阳中硅确定了电子信息和光纤通信领域转型升级的新布局电子级多晶硅和相关副产品硅基电子气体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 洛阳网2020-01-08报道:中硅高科开展了电子级多晶硅专用还原炉装备、还原尾气干法回收及高纯氢气深度净化技术等研发,开发了硅基电子气体生产、密闭在线取样、硅基电子气体检测等工艺,最终建成了年产1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和年产3100吨的硅基电子气体生产线,打破了相关产品的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产品在下游客户中销售或试用。中硅高科电子级多晶硅已实现稳产,高纯四氯化硅国内市场份额已达到30%,电子级三氯氢硅市场份额在10%以上,打破以往相关产品的进口垄断。 洛阳网2020年12月30日报道: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的中硅高科电子信息材料项目在洛阳市孟津县华阳产业集聚区开工。洛阳中硅高科电子信息材料项目总用地715亩,计划总投资41.5亿元,达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30亿元,利税5亿元。其中一期项目占地约300亩,投资15.5亿元人民币,主要建设集成电路用区熔级多晶硅、电子级多晶硅及硅基电子气体,光通讯用高纯四氯化硅生产线以及硅碳负极材料、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等电子气体中试线等。该项目主要发展区熔级多晶硅、电子气体等电子功能材料,填补国内高端硅基材料的空白,是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转型升级项目。 04 新兴产业二:盐湖提锂、镍冶炼技术成熟 2012年5月中国恩菲召开"锂辉石一纯碱压煮法制取电池级碳酸锂"小型试验总结。2018年中国恩菲与五矿盐湖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一里坪盐湖1万吨碳酸锂EPC合同。本项目工艺技术路线为,以30万吨氯化钾项目析钾后老卤为原料,采用梯度耦合膜分离提锂技术预处理,经双碱除杂净化后,用碳酸钠沉淀制取碳酸锂。2018年11月项目实现一次投料,工艺流程全部打通,首批碳酸锂产品成功下线,打破了盐湖地区同类项目最快投产记录,意味着国内高镁锂比型盐湖提锂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05 新兴产业三:光伏BIPV、风电、垃圾发电 公司是新中国钢结构工程的奠基者,是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占鳌头的技术与产业优势。公司目前拥有“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冶钢结构制造与安装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公司的钢结构制造(含基地及现场制作)产能、产业规模和制造量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公司所属钢结构制造基地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经济热点地区,公司具有钢结构业务的二级子公司共13家,所属的钢结构制造基地(不包括筹建中及参股企业)共32家,钢结构基地(不含现场制作及外委部分)设计总产能为165万吨,主要代表产品为工业厂房、超高层、其它公共建筑、桥梁、塔桅,以及其它非标钢构件的加工制作。 公司新能源方面拥有一大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在大型焚烧发电咨询设计领域占全国60%市场份额。近年中标风电约28个/垃圾发电约16个左右。 屋顶分布式光伏等近年签单32个项目经验丰富,例如:(1)2021年7月宝武铝业厂房屋顶集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11MWP并网发电,(2)2021年安徽芜湖污水厂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17MWP正式开工,(3)2020年11月山西运城市临猗/万荣县440MW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总承包,(4)2020年11月崇明陈家镇裕安养殖场渔光互补110MW光伏并网发电,(5)2018年7月河北衡水冀州云彩服饰11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竣工,(6)2018年5月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20MW屋顶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7)2017年6月华润曹妃甸屋顶分布式光伏18MW并网发电等。 06 冶金建设国家队,7月订单增82%超预期 中国中冶以“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为发展愿景,在新常态下进一步提出了“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四梁八柱”是这一战略定位下的业务体系和产品定位。它们是未来发展方向、宏伟目标以及实现路径的有机统一体,彼此紧密关联、一脉相承。 服务于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公司组建了以中国中冶技术研究院为主平台,以冶金工程领域19个业务单元事业部为研究前沿平台的冶金工程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提升钢铁产业发展质量,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服务于打造基本建设主力军,公司充实了“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发挥它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技术先导和质量保障作用,为提升中国基本建设整体水平、为“一带一路”实施做出贡献;服务于打造新兴产业领跑者,公司先后组建了9个技术研究院,这些研究院紧跟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挖掘出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研究方向,确保中国中冶以技术领先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公司房地产业务继续全面完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重点发展区域并辐射全国的战略布局。在生态环保产业方面,公司积极投身生态环保建设,围绕市政污水处理、流域综合治理、黑臭水综合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土壤及矿山修复等市场进行重点开发。中国中冶作为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拥有国内唯一一家主题公园专业设计院,是国内唯一同时具有主题公园设计、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在康养产业方面,公司积极顺应公共卫生和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迫切需求,采用“研究院+康养投资平台”的双创模式,依托中国中冶康养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实力,以专业化、全方位视角,为业主提供“医疗、康复、养老、养生、健身、旅游、文化”等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 中国中冶主营业务业绩增速高、现金流好。2020年营收4001亿元(+18%)、归母净利78.6亿元(+19%),经营净现金流280.3亿元(+59%,3.6倍净利润)。2020年营收分业务看:(1)工程承包3640亿元增速17%(占比91%),其中冶金905亿元增速25%(占比23%),房建1650亿元增速12%(占比41%),基建774亿元增速15%(占比19%)。(2)地产开发241亿增21%,装备制造111亿增53%,资源开发44亿下降15%。 中国中冶2021年1-7月新签高增37%,相比2019年同期增66%;7月新签增速82%,相比19年增速213%。(1)2020年新签合同1万亿元增30%,2021年规划订单增20%央企最高。新签冶金工程合同额1434亿元,占新签工程合同额的比例为14.7%。(2)2021年1-7月新签合同额70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速37%,相比19年增速66%。(3)2021年7月订单金额8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速82%,相比19年增速213%。 07 投资建议:上调目标价至5.69元,分享综合市值或约53%上升空间 考虑到公司盐湖提锂、氢冶金、电子多晶硅技术领先,镍钴电池/BIPV高增,7月订单增82%超预期。维持预测2021-23年EPS为0.44/0.50/0.57元,增速15/14/13%。上调目标价至5.69元,对应PE为13/11/10倍,增持。 中国中冶的镍钴铜矿产等分部估值模拟测算约53%左右市值提升空间: (1)预期2021年建筑净利润76亿,央企中等量市值左右的可比中国化学和中国电建2021年PE为10倍,建筑市值或约为760亿左右。 (2)铜锌铅利润预期2.4亿左右,可比江西/云南铜业打折PE21,该部市值或约为51亿左右。 (3)镍钴利润预期镍1.8万美元/吨时贡献利润7.1亿,参考华友钴业和格林美估值打折34倍PE,该部市值或约为241亿左右。 (4)钢结构利润3亿左右,参照鸿路钢构和东南网架22倍PE或约为66亿市值左右。 (5)多晶硅光伏约1.5亿净利润,参照隆基股份PE39和森特股份PE93倍取低给40倍PE,市值或约为60亿左右。 总之,五个部分市值综合或约为1178亿左右,较目前市值有53%空间。下半年经济预期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趋松,财政加码发力,配置和估值创历史新低的建筑将迎超额收益期。 08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基建属于逆周期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存在下半年通胀政策紧缩超预期的风险。 海外疫情反复。德尔塔等疫情不稳定不平衡,海内外疫情反复,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公司的运行和业务发展带来风险。 镍产能过剩价格下跌。镍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下半年若镍因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则影响公司利润表现。 近期相关报告: (1)中国电建58%空间_第四篇30页深度:储能风光水具全球领先优势,五大发电集团驱动订单高增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2) [国君建筑韩其成]中国电建储能/光伏设计全球化经营具领先优势,中国中冶屋顶光伏及镍钴矿价值待重估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3)[国君建筑韩其成]中国电建51%空间_31页深度:锂电等储能51个领先行业,BIPV25个光伏装机增7倍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4)[国君建筑韩其成]光伏风水电工程33页深度:碳中和及新能源加速推进,电力工程行业迎来新契机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5)[国君建筑韩其成]中国化学51%空间_34页深度:硬科技企业转型“技术&产业”,实业营收涨十倍中报超预期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6)[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中国化学收入增52%超预期,中国中冶镍钴铜矿盈利超预期_建筑行业第229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7)[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政策趋松财政基建将再成核心,建筑迎整体超额收益期_建筑行业第228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8)[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中国化学高新材料产品梯队丰富,非单一己二腈或纯建筑_建筑行业第227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9)[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启试点,顺周期制造业EPC中报超预期_建筑行业第226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10)[国君建筑韩其成]周观点:中国化学转型技术&产业模式,业绩超预期催化商业模式重估_建筑行业第225期周报_国君建筑韩其成/满静雅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