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君电新】比亚迪:销量显著回升,电池业务成长可期

【国君电新】比亚迪:销量显著回升,电池业务成长可期

作者:微信公众号【国君电新深度观察】/ 发布时间:2021-08-1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电新】比亚迪:销量显著回升,电池业务成长可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作者:国泰君安电新团队 庞钧文/石岩 来源:具体请见2021年8月6日报告《销量显著回升,电池业务成长可期》。PDF版报告全文欢迎联系对口销售或团队成员获取。 报告导读 电池产能瓶颈缓解后公司DM-i系列销量提升,同时全新e平台的推出也将进一步丰富公司后续车型分布,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 投资要点 维持增持评级。考虑原材料涨价对业绩的影响,下调2021年EPS至1.70(-0.37)元,考虑后续新能源汽车销量回升带来的业绩弹性,上调2022年EPS至2.63(+0.09)元,预计2023年EPS为3.71元。参考可比公司2022年平均估值水平4.3X PS,给予公司行业平均估值水平,上调目标价至399元(原目标价为195.3元),维持增持评级。 DM-i超级混动系列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提升。比亚迪在2021年推出DM-i超级混动系列车型,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占公司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比重也从此前30%左右上升到21年6月的50%,我们预计后续销量占比或将进一步提升。此外公司还发布了e平台3.0版本,我们预计后续基于该平台打造的全新车型也有望尽快落地,成为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又一驱动力。 刀片电池打开公司电池外供成长空间。刀片电池在提高安全性同时降低了电池成本,随着其产能的陆续投放,产能瓶颈将进一步消除。近年来公司成立重庆弗迪加大外部客户开发,并与福特等企业达成合作,我们预计随着产品认证的推进公司电池外供有望取得新的进展。 公司有望享受储能行业成长红利。随着分时电价改革的推进以及国家储能发展目标的制定,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储能行业装机规模将保持年均50%以上增速,而公司作为国内外位居前列的储能系统提供商有望充分享受行业发展红利。 风险提示:电池产能释放进度低于预期,原材料继续大幅涨价 1.整车:DM-i 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上升: 2020年推出标杆车型汉,累计销量已经接近10万辆。2020年公司正式推出高端车型比亚迪“汉”,单车售价超过20万元,包括纯电动与DM两个版本,其中顶配更是采用SIC产品进一步提高整车驾驶性能。上市一年以来汉累计销量已经接近10万辆,且目前仍旧保持月销8000辆以上的水平。 2021年推出重磅产品DM-i系列,目标瞄准首辆车人群,加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2021年1月公司发布DM-i超级混动,DM-i超级混动搭载超级电混系统,是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具备快、省、静、顺、绿等多重优势;亏电油耗低至3.8L/百公里,可油可电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百公里加速时间比同级别燃油车快2-3秒;在提供无限接近纯电动车驾驶体验的同时,更无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并且在2021年上半年陆续发布秦plus DM-i、唐DM-i、宋plusDM-i三大旗舰车型,综合补贴后售价从10万-22万元不等,基本覆盖主流购车人群。 DM-i车型销量火爆,随着电池产能瓶颈的陆续解决公司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实现逐月改善。DM-i超级混动车型上市以来订单火爆,其主要采用功率型刀片电池,最初一直受制于其整体电池产能的制约。随着青海电池产能的陆续投放,公司DM-i销量快速上升,从而推动公司整体电动车销量逐月改善。从占比来看2021年以前公司插电混动乘用车占新能源汽车销量比重一直保持在30%上下;而随着DM-i车型的推出和电池瓶颈问题的陆续解决,插电混动车型占比快速提升至6月的50%左右,成为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打造全新e平台 3.0。公司于2021年4月发布了全新的e平台 3.0,构建了全新的车身结构、电子电气架构和车用操作系统BYD OS,搭载e平台3.0的电动车,百公里加速可快至2.9s,百公里电耗比同级别车型降低10%,冬季续航里程至少提升10%;此外还将全部搭载公司刀片电池,保障整车安全性。 2.电池市占率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比亚迪电池装机一直位居全球前十。公司动力电池此前基本以自供为主,因此其电池装机量与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息息相关,2020以及2021年前五月公司动力电池全球装机量占比在7%左右,国内装机量则继续位居行业前列,我们认为随着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环比改善,整体装机量占比有望回升。 产业链开放,刀片电池使得公司电池外供存在更多可能。尽管早在2018年公司电池配套外部新能源物流车车型就已经登上工信部目录,但是从销量来看进展有限。2021年比亚迪动力电池配套福特野马以及红旗则是公司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重大突破,从最新的公告目录显示福特野马和红旗新车型都将搭载比亚迪的动力电池;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外部重点客户的陆续开拓公司动力电池外供规模有望持续增加,从而进一步强化公司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力。 电化学储能是储能市场保持增长的新动力。2020年电化学储能达到14.25GW,占储能市场比重达到7.5%,而中国市场受益于电池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的快速下降,电化学储能装机达到3.27GW,占全球电化学储能的23%,占国内储能装机规模的9.2%,高于全球水平。我们认为随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不断改进,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不断下降、储能设备容量及寿命不断提高,电化学储能将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成为中国储能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储能在发电侧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1年电化学储能占比将超过14%。 锂离子电池在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截止2020年底,电化学储能装机量达到14.25GW,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92%;钠硫电池和铅蓄电池分别占比3.6%、3.5%;其他储能方式作为电化学储能多元发展的一部分,占比仅为1%,且大多为示范性工程,如超级电容仅在美国建设有示范性储能电站。 公司储能业务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根据CNESA的统计显示,公司2020年位居国内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第八名,而在海外市场方面则位居第一名。我们认为随着国内外电化学储能的爆发,公司磷酸铁锂电池外供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3.盈利预测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电池产能瓶颈解决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环比回升,以及公司动力电池和储能产品外供规模的扩大,公司整体收入规模有望快速增长。考虑2021年上游原材料涨价以及燃油车降价对业绩的影响,下调2021年EPS至1.70(-0.37)元,考虑后续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回升和电池外供带来的业绩弹性,上调2022年EPS至2.63(+0.09)元,预计2023年EPS为3.71元。 参考可比公司2022年平均估值水平4.3X PS,给予公司行业平均估值水平,上调目标价至399元(原目标价为195.3元) 4.风险提示 原材料大幅涨价影响公司盈利能力。公司从电池到整车为一体化生产模式,同时在电池四大材料也实现了一定比例的自产,如果更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一体化产品布局则需要全部吸收成本上涨的压力,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电池新增产能投放进度低于预期。目前刀片电池产能仍然是制约公司销量的因素之一,如果后续电池释放节奏低于预期,则可能会影响公司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