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纠偏运动式“减碳” 强调“先立后破”,煤炭暴跌!中国农业部:河南灾情未对粮食、猪肉造成明显波动
(以下内容从冠通期货《中央政治局纠偏运动式“减碳” 强调“先立后破”,煤炭暴跌!中国农业部:河南灾情未对粮食、猪肉造成明显波动》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简讯必读 疫情追踪:数据显示全美疫苗突破感染病例超过11万例,佛罗里达州成为新的疫情中心;传染病专家福奇表示,虽然在完成疫苗接种的人群中出现疫情,但疫苗效果极佳,不太可能再次实施2020年式的封锁;北京通报新增新冠病例并提升进京管控等级;郑州新增11例新冠确诊病例、16例无症状感染病例;中国正在研究是否有必要为部分人群接种加强针;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中国企业IPO,直至风险披露更为完善。中国证监会表示,中美两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就中概股监管问题加强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为市场营造良好的政策预期和制度环境。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中国证监会将进一步统筹处理好投资者、企业、监管等各方关系,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上周五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 中国7月份官方制造业PMI从6月的50.9降至50.4,低于经济学家预估;统计局称,7月份部分企业集中进入设备检修期,加之局部地区高温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影响,制造业扩张力度有所减弱; 中国工信部要求阿里巴巴、腾讯等25家大型互联网和硬件企业在数据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开展自查;中国互联网协会召集阿里巴巴等12家企业开会,要求加强重要数据出境管理。监管当局还将加大对滴滴、满帮集团等网约车和货运平台的监察力度; 中国央行表示将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保持高压态势,将督促指导平台企业对照监管要求全面整改;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周五公布的月度报告显示,5月美国原油产量增加8万桶/日,至1,123.1万桶/日。EIA还将4月产量估计修正至1,115.1万桶/日。原油产量同比上升,但尚未恢复到大流行前超过1,280万桶/日的高位。全球价格战,加上疫情导致的需求减少,拖累2020年美国石油产量大幅下降。5月美国汽油需求量为913.7万桶/日,高于4月的879.1万桶/日。包括柴油在内的馏分油消费量为387.4万桶/日,低于4月的398.8万桶/日。尽管在旅行限制放松之际,汽油需求已从新冠大流行期间的低迷状态反弹,但5月的需求水平仍低于2019年同期。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周五表示,俄罗斯石油产量预计将在2022年5月达到1,050万桶/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俄罗斯等产油大国组成的OPEC+一直在放松产量限制。他还表示,俄罗斯有潜力让石油产量在2022年5月后的10个月就达到1,150万桶/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下半年用钢需求增速将放缓,钢材出口量或呈下降态势,而压减粗钢产量的面将会更广。 专题资讯 中央政治局纠偏运动式“减碳” 强调“先立后破” 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运动式“减碳”点名纠偏,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先立后破。也即是说双碳目标作为长期目标,在没“立”住前,并不急于“破”,避免由于各地层层加码、不顾实际的减碳行为可能带来的经济和通胀双重压力。政治局会议也再度提到要“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表明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挤占企业利润仍是当前政策持续关注的方向。而纠偏运动式减碳显然也是“保供稳价”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提出“减碳”目标后,有些地方、企业已经积极行动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在空喊口号、蹭热度,还有一些地方有过度行动的倾向,超过了目前的发展阶段。有一些地方则将“碳达峰”曲解为“攀高峰”,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日前生态环境部就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必须坚决遏制。 中央政治局周五会议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国家发改委周日下午召开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亦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彰显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但“双碳”之路怎么走,迄今还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指导方案出台。 经济日报周日在“经济论坛”栏目发表评论文章称,应科学把握工作节奏,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碳达峰当成碳冲锋不行,不能不顾经济发展需求轻率冒进;应清醒地看到,中国是尚处工业化中期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仍处中低端,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仍达56.8%。文章提出两个“不可取”:短期内过快过猛关停煤电机组不可取,否则可能影响能源供应安全;把碳达峰、碳中和当概念炒作更不可取,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一场资本狂欢。 此外,受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影响,中国月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在今年1月同比转正后,快速在5月冲高到了9%创逾12年半高点,6月虽然小幅回落至8.8%,但PPI料在高位盘旋一段时间。中国政府通过约谈大型企业、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和查处违法违规倒卖大宗商品、投放国家储备等,成功抑制了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但近期国内煤价再度走高。 有分析师指出,近期主要由国际定价的铜和原油等大宗商品涨势趋缓,而国内定价的焦煤、动力煤等大宗商品价格再度走高,背后原因是供需缺口的存在,而运动式“减碳”或也是触发因素之一。当前铜、铁、原油价格高位震荡,输入型通胀总体可控但仍不可忽视。国内煤炭供需错配在短期内仍将延续,煤价高增或促使通胀压力的来源重回国内,缺煤缺电局面下通胀将呈现圆弧顶,回落速度或进一步趋缓,国内通胀压力仍需警惕,煤炭或成为短期内通胀压力的主要来源。 时值迎峰度夏的需求高峰,国家发改委日前已经印发通知,鼓励符合条件的煤矿核增生产能力。发改委周五还称,内蒙古38处停产露天煤矿目前已全部复产,预计8月初即可形成实际产量,达产后日可稳定增加产量20万吨。 中国农业部:河南灾情未对粮食、猪肉造成明显波动,“菜篮子”供应有保障 中国农业大省河南遭遇强降雨灾情,是否会造成中国粮食、猪肉、蔬菜等价格大幅波动?中国农业农村部周五表示,河南暴雨洪涝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对中国粮食生产供给全局影响较为有限,对全国畜产品生产影响也有限。全国“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产销顺畅,供应有保障。 据农情调度,1-7月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6,300多万亩,比去年同期少9,000多万亩,比近5年同期少1.2亿亩。从受灾的面积来看,比去年同期是少的,去年这个时候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也非常重的。目前受灾最重的还是河南。河南的粮食作物受灾1,000多万亩,主要在蓄滞洪区。河南秋粮面积有7,500多万亩,这就是说还有6,000多万亩没有受灾,而且长势好于常年。没有受灾的区域,如果后期没有大范围灾害,田间管理措施到位,有望通过无灾区的好形势,来弥补灾区的部分损失。从全国来看,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2.9亿亩以上,比去年有所增加。特别是大家都关心的玉米,面积增加较多。现在看除河南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灾害发生程度轻于上年,秋粮长势较好,夺取丰收还是有基础的。 河南是中国冬小麦和夏玉米主产区,这次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后,从监测情况看,粮食价格没有出现明显波动,市场运行仍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小麦市场购销总体正常,价格继续呈稳中偏弱趋势。 由于去年以来,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受到市场各方高度关注,从今年6月开始,随着供给偏紧的局面缓和,玉米价格高位回落。河南等地暴雨灾害发生后,市场担心玉米生产供给受影响,华北部分地区价格短期内出现了小幅反弹,收购价每斤上涨2-3分钱,但并没有带动全国玉米价格上涨。7月26日全国玉米收购均价约每斤1.3元,仍然保持基本稳定。从国际市场看,近期也没有出现大幅波动,总体仍然是高位震荡回落的走势。 猪肉价格,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今年以来,畜牧业生产总体是平稳的,生猪产能继续增加,猪肉市场供应由偏紧转向充足,价格大幅回落,目前全国生猪生产已经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提前半年完成了三年行动方案确立的目标任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末的102.1%。今年上半年,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加35.9%。近期河南等地发生洪涝、台风等灾害,局部地区畜牧业的损失很重。截至7月29日,全国有1.5万家养殖场户受灾,倒塌损毁的圈舍427.6万平方米,死亡生猪24.8万头,大牲畜和羊4.5万头(只),家禽644.6万羽,直接经济损失22.5亿元。“从全国面上看,畜牧业生产秩序总体正常,洪涝灾害对全国畜产品生产影响是有限的。”杨振海称。据监测,近期全国畜禽养殖和出栏上市总体保持正常,猪肉市场价格比较平稳。与7月中旬也就是灾情发生前相比,近期,禽肉、禽蛋和牛羊肉价格略有上涨,总体平稳。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品种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报告仅向特定客户传送,版权归冠通期货所有。未经我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
简讯必读 疫情追踪:数据显示全美疫苗突破感染病例超过11万例,佛罗里达州成为新的疫情中心;传染病专家福奇表示,虽然在完成疫苗接种的人群中出现疫情,但疫苗效果极佳,不太可能再次实施2020年式的封锁;北京通报新增新冠病例并提升进京管控等级;郑州新增11例新冠确诊病例、16例无症状感染病例;中国正在研究是否有必要为部分人群接种加强针;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中国企业IPO,直至风险披露更为完善。中国证监会表示,中美两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就中概股监管问题加强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为市场营造良好的政策预期和制度环境。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中国证监会将进一步统筹处理好投资者、企业、监管等各方关系,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上周五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 中国7月份官方制造业PMI从6月的50.9降至50.4,低于经济学家预估;统计局称,7月份部分企业集中进入设备检修期,加之局部地区高温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影响,制造业扩张力度有所减弱; 中国工信部要求阿里巴巴、腾讯等25家大型互联网和硬件企业在数据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开展自查;中国互联网协会召集阿里巴巴等12家企业开会,要求加强重要数据出境管理。监管当局还将加大对滴滴、满帮集团等网约车和货运平台的监察力度; 中国央行表示将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保持高压态势,将督促指导平台企业对照监管要求全面整改;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周五公布的月度报告显示,5月美国原油产量增加8万桶/日,至1,123.1万桶/日。EIA还将4月产量估计修正至1,115.1万桶/日。原油产量同比上升,但尚未恢复到大流行前超过1,280万桶/日的高位。全球价格战,加上疫情导致的需求减少,拖累2020年美国石油产量大幅下降。5月美国汽油需求量为913.7万桶/日,高于4月的879.1万桶/日。包括柴油在内的馏分油消费量为387.4万桶/日,低于4月的398.8万桶/日。尽管在旅行限制放松之际,汽油需求已从新冠大流行期间的低迷状态反弹,但5月的需求水平仍低于2019年同期。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周五表示,俄罗斯石油产量预计将在2022年5月达到1,050万桶/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俄罗斯等产油大国组成的OPEC+一直在放松产量限制。他还表示,俄罗斯有潜力让石油产量在2022年5月后的10个月就达到1,150万桶/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下半年用钢需求增速将放缓,钢材出口量或呈下降态势,而压减粗钢产量的面将会更广。 专题资讯 中央政治局纠偏运动式“减碳” 强调“先立后破” 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运动式“减碳”点名纠偏,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先立后破。也即是说双碳目标作为长期目标,在没“立”住前,并不急于“破”,避免由于各地层层加码、不顾实际的减碳行为可能带来的经济和通胀双重压力。政治局会议也再度提到要“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表明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挤占企业利润仍是当前政策持续关注的方向。而纠偏运动式减碳显然也是“保供稳价”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提出“减碳”目标后,有些地方、企业已经积极行动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在空喊口号、蹭热度,还有一些地方有过度行动的倾向,超过了目前的发展阶段。有一些地方则将“碳达峰”曲解为“攀高峰”,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日前生态环境部就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必须坚决遏制。 中央政治局周五会议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国家发改委周日下午召开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亦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彰显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但“双碳”之路怎么走,迄今还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指导方案出台。 经济日报周日在“经济论坛”栏目发表评论文章称,应科学把握工作节奏,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碳达峰当成碳冲锋不行,不能不顾经济发展需求轻率冒进;应清醒地看到,中国是尚处工业化中期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仍处中低端,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仍达56.8%。文章提出两个“不可取”:短期内过快过猛关停煤电机组不可取,否则可能影响能源供应安全;把碳达峰、碳中和当概念炒作更不可取,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一场资本狂欢。 此外,受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影响,中国月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在今年1月同比转正后,快速在5月冲高到了9%创逾12年半高点,6月虽然小幅回落至8.8%,但PPI料在高位盘旋一段时间。中国政府通过约谈大型企业、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和查处违法违规倒卖大宗商品、投放国家储备等,成功抑制了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但近期国内煤价再度走高。 有分析师指出,近期主要由国际定价的铜和原油等大宗商品涨势趋缓,而国内定价的焦煤、动力煤等大宗商品价格再度走高,背后原因是供需缺口的存在,而运动式“减碳”或也是触发因素之一。当前铜、铁、原油价格高位震荡,输入型通胀总体可控但仍不可忽视。国内煤炭供需错配在短期内仍将延续,煤价高增或促使通胀压力的来源重回国内,缺煤缺电局面下通胀将呈现圆弧顶,回落速度或进一步趋缓,国内通胀压力仍需警惕,煤炭或成为短期内通胀压力的主要来源。 时值迎峰度夏的需求高峰,国家发改委日前已经印发通知,鼓励符合条件的煤矿核增生产能力。发改委周五还称,内蒙古38处停产露天煤矿目前已全部复产,预计8月初即可形成实际产量,达产后日可稳定增加产量20万吨。 中国农业部:河南灾情未对粮食、猪肉造成明显波动,“菜篮子”供应有保障 中国农业大省河南遭遇强降雨灾情,是否会造成中国粮食、猪肉、蔬菜等价格大幅波动?中国农业农村部周五表示,河南暴雨洪涝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对中国粮食生产供给全局影响较为有限,对全国畜产品生产影响也有限。全国“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产销顺畅,供应有保障。 据农情调度,1-7月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6,300多万亩,比去年同期少9,000多万亩,比近5年同期少1.2亿亩。从受灾的面积来看,比去年同期是少的,去年这个时候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也非常重的。目前受灾最重的还是河南。河南的粮食作物受灾1,000多万亩,主要在蓄滞洪区。河南秋粮面积有7,500多万亩,这就是说还有6,000多万亩没有受灾,而且长势好于常年。没有受灾的区域,如果后期没有大范围灾害,田间管理措施到位,有望通过无灾区的好形势,来弥补灾区的部分损失。从全国来看,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2.9亿亩以上,比去年有所增加。特别是大家都关心的玉米,面积增加较多。现在看除河南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灾害发生程度轻于上年,秋粮长势较好,夺取丰收还是有基础的。 河南是中国冬小麦和夏玉米主产区,这次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后,从监测情况看,粮食价格没有出现明显波动,市场运行仍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小麦市场购销总体正常,价格继续呈稳中偏弱趋势。 由于去年以来,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受到市场各方高度关注,从今年6月开始,随着供给偏紧的局面缓和,玉米价格高位回落。河南等地暴雨灾害发生后,市场担心玉米生产供给受影响,华北部分地区价格短期内出现了小幅反弹,收购价每斤上涨2-3分钱,但并没有带动全国玉米价格上涨。7月26日全国玉米收购均价约每斤1.3元,仍然保持基本稳定。从国际市场看,近期也没有出现大幅波动,总体仍然是高位震荡回落的走势。 猪肉价格,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今年以来,畜牧业生产总体是平稳的,生猪产能继续增加,猪肉市场供应由偏紧转向充足,价格大幅回落,目前全国生猪生产已经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提前半年完成了三年行动方案确立的目标任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末的102.1%。今年上半年,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加35.9%。近期河南等地发生洪涝、台风等灾害,局部地区畜牧业的损失很重。截至7月29日,全国有1.5万家养殖场户受灾,倒塌损毁的圈舍427.6万平方米,死亡生猪24.8万头,大牲畜和羊4.5万头(只),家禽644.6万羽,直接经济损失22.5亿元。“从全国面上看,畜牧业生产秩序总体正常,洪涝灾害对全国畜产品生产影响是有限的。”杨振海称。据监测,近期全国畜禽养殖和出栏上市总体保持正常,猪肉市场价格比较平稳。与7月中旬也就是灾情发生前相比,近期,禽肉、禽蛋和牛羊肉价格略有上涨,总体平稳。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品种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报告仅向特定客户传送,版权归冠通期货所有。未经我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