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回落凸显三大潜在风险因素——PMI数据分析(21.7)
(以下内容从申万宏源《PMI回落凸显三大潜在风险因素——PMI数据分析(21.7)》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PMI回落凸显三大潜在风险因素 PMI数据分析(21.7) 秦泰 博士 首席宏观分析师 屠强 宏观分析师 申万宏源宏观 主要内容 7月,中采制造业PMI回落0.5至50.4,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均明显回落。且结构上呈现出外部环境严峻、商品内需偏弱、服务短期受扰的经济增长三大风险因素。 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同时回落,前者下滑幅度更大,显示下半年外需、国内消费展望均趋弱,而国内工业品通胀传导形成的“需求抑制效应”或更显著。7月新订单指数回落0.6至50.9,结构上呈现两大线索。其一,新出口订单回落0.4至47.7,显示随着近期美国财政补贴快速退坡,出口商展望下半年外需趋于降温。其二,新出口订单回落幅度小于整体新订单指数,指向7月内需走弱的幅度或更明显,7月内需订单指数回落0.6至51.3,显示通胀的“需求抑制效应”进一步加剧,上游工业品过快通胀一方面传导至耐用消费品价格,抑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直接抬升投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建筑业PMI也大幅回落2.6至57.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等涨价较多的行业新订单指数均明显下滑。 生产延续年初以来向需求收敛的趋势,7月生产指数回落幅度大于新订单。回顾近3个月的生产指数波动,5月生产指数在新订单指数大幅回落背景下曾出现“逆势”上行,充分反映出企业在原材料涨价预期下、提前购置生产的“短期化”行为;6月生产端的短期走强已经明显降温,生产指数大幅回落0.8至51.9;至7月进一步向需求趋势收敛,再度大幅下行,生产指数回落0.9至51,降至20年3月以来单月最低水平。 价格指数小幅上行,结构性扭曲的供需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6月以来,受安全生产等短期因素影响煤炭供给阶段性偏紧,叠加用电高峰,煤价再度走高,并带动钢价出现一轮反弹,加之国际油价再度走高,共同推动7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回升1.7、2.4至62.9和53.8。7.30政治局会议也特别强调纠正运动式“减碳”,并且更加强调“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排放权事关“双循环”与制造业高级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潜力,不可操之过急。煤炭、钢铁结构性扭曲的供需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 服务业PMI技术性滞后于7月下旬南京等地的疫情散发情况,预计8月服务业或再度因防控转冷。6月受个别地区疫情的“零星散发”扰动,服务业PMI大幅回落2至52.3,生活性服务业更是回落明显,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0以下。而7月下旬以来虽然国内再次出现南京等地散发疫情,但考虑到PMI调查时点较早这一技术原因,7月服务业PMI仍大幅回升,其中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PMI均较上月上升10,推动整体服务业PMI 7月小幅回升0.2至52.5。但这一数据表现是滞后的,随着全国多省市防控政策的同步升级,预计8月服务业消费情况或将再度转冷,并可能影响到3季度GDP整体表现。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回落0.3至60.1。 外部环境严峻、商品内需偏弱、服务短期受扰,宏观经济政策在已经实现正常化之后,下半年稳定需求导向将更为突出。7月PMI数据充分显示出下半年经济增长三大风险因素。其一,伴随美国财政补贴退坡,纵使海外疫情复杂化或阶段性支撑我国出口,但整体出口增速预计趋于回落。其二,通胀的“需求抑制效应”进一步凸显,一方面传导至耐用消费品价格,直接抑制商品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抬升投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其三,服务消费或受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影响也呈现阶段性偏弱的情况。三大因素可能导致三季度经济增长动能减弱风险有所提升。结合昨日政治局会议传递的政策信号: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已经基本实现正常化,下半年稳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政策导向将更为凸显。 以下为正文 7月中采制造业PMI回落0.5至50.4,整体符合我们此前预期。其中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均明显回落。且结构上呈现出外部环境严峻、商品内需偏弱、服务业短期受扰动等三大风险因素。 一、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同时回落,前者下滑幅度更大,显示下半年外需、国内消费展望均趋弱,而国内工业品通胀传导形成的“需求抑制效应”或更显著。 7月新订单指数回落0.6至50.9,结构上呈现两大线索。其一,新出口订单回落0.4至47.7,显示随着近期美国财政补贴快速退坡,出口商展望下半年外需趋于降温。其二,新出口订单回落幅度小于整体新订单指数,指向7月内需走弱的幅度或更明显,7月内需订单指数回落0.6至51.3,显示通胀的“需求抑制效应”进一步加剧,上游工业品过快通胀一方面传导至耐用消费品价格,抑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直接抬升投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建筑业PMI也大幅回落2.6至57.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黑色金属等涨价较多的行业新订单指数均明显下滑。 二、生产延续年初以来向需求收敛的趋势,7月生产指数回落幅度大于新订单 回顾近3个月的生产指数波动,5月生产指数在新订单指数大幅回落背景下曾出现“逆势”上行,充分反映出企业在原材料涨价预期下、提前购置生产的“短期化”行为;6月生产端的短期走强已经明显降温,生产指数大幅回落0.8至51.9;至7月进一步向需求趋势收敛,再度大幅下行,生产指数回落0.9至51,降至20年3月以来单月最低水平。 三、价格指数小幅上行,结构性扭曲的供需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 虽然5月以来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持续推进、力度提升,尤其是聚焦遏制脱离供需基本面的“价格不合理上涨”,煤炭钢铁价格也一度回落,但6月以来,受安全生产等短期因素影响煤炭供给阶段性偏紧,叠加用电高峰,煤价再度走高,并带动钢价出现一轮反弹,加之国际油价再度走高,共同推动7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回升1.7、2.4至62.9和53.8。7.30政治局会议也特别强调纠正运动式“减碳”,并且更加强调“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排放权事关“双循环”与制造业高级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潜力,不可操之过急。煤炭、钢铁结构性扭曲的供需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详细分析请参考《纠正运动式“减碳”,正常化后政策稳增长——7月政治局会议点评》2021.7.30) 四、服务业PMI技术性滞后于7月下旬南京等地的疫情散发情况,预计8月服务业或再度因防控转冷 6月受个别地区疫情的“零星散发”扰动,服务业PMI大幅回落2至52.3,生活性服务业更是回落明显,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0以下。而7月下旬以来虽然国内再次出现南京等地散发疫情,但考虑到PMI调查时点较早这一技术原因,7月服务业PMI仍大幅回升,其中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PMI均较上月上升10,推动整体服务业PMI 7月小幅回升0.2至52.5。但这一数据表现是滞后的,随着全国多省市防控政策的同步升级,预计8月服务业消费情况或将再度转冷,并可能影响到3季度GDP整体表现。7月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并未跟随整体服务业PMI上升,而是回落0.3至60.1。 五、外部环境严峻、商品内需偏弱、服务短期受扰,宏观经济政策在已经实现正常化之后,下半年稳定需求导向将更为突出 7月PMI数据充分显示出下半年经济增长三大风险因素。其一,伴随美国财政补贴退坡,纵使海外疫情复杂化或阶段性支撑我国出口,但整体出口增长趋势仍预计趋于回落。其二,通胀的“需求抑制效应”进一步凸显,一方面传导至耐用消费品价格,直接抑制商品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抬升投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其三,服务消费或受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影响也呈现阶段性偏弱的情况。三大因素可能导致三季度经济增长动能减弱风险有所提升。 结合昨日政治局会议传递的政策信号: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已经基本实现正常化,下半年稳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政策导向将更为凸显。我们在此前报告《纠正运动式“减碳”,正常化后政策稳增长——7月政治局会议点评》(2021.7.30)中指出,本次政治局会议在货币政策表述方面清晰传递出三个信号:已经完全正常化、明年M2和社融增速不会随名义GDP增速同步大幅回落、未来“中性降准”的潜在操作并无政策框架约束。我们预期在流动性缺口较大的今年11月,央行再度开展一次“中性降准”。财政政策方面透露出对二季度以来基建投资改善力度偏弱的担忧,号召专项债发行等财政融资活动、以及财政支出对基建投资形成合理保障,避免下半年进一步趋势下滑。后续财政发力亦有望对内需形成一定程度的支撑。 内容节选自申万宏源宏观研究报告: 《PMI回落凸显三大潜在风险因素——PMI数据分析(21.7)》 证券分析师:秦泰 / 屠强 发布日期:2021.07.31
PMI回落凸显三大潜在风险因素 PMI数据分析(21.7) 秦泰 博士 首席宏观分析师 屠强 宏观分析师 申万宏源宏观 主要内容 7月,中采制造业PMI回落0.5至50.4,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均明显回落。且结构上呈现出外部环境严峻、商品内需偏弱、服务短期受扰的经济增长三大风险因素。 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同时回落,前者下滑幅度更大,显示下半年外需、国内消费展望均趋弱,而国内工业品通胀传导形成的“需求抑制效应”或更显著。7月新订单指数回落0.6至50.9,结构上呈现两大线索。其一,新出口订单回落0.4至47.7,显示随着近期美国财政补贴快速退坡,出口商展望下半年外需趋于降温。其二,新出口订单回落幅度小于整体新订单指数,指向7月内需走弱的幅度或更明显,7月内需订单指数回落0.6至51.3,显示通胀的“需求抑制效应”进一步加剧,上游工业品过快通胀一方面传导至耐用消费品价格,抑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直接抬升投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建筑业PMI也大幅回落2.6至57.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等涨价较多的行业新订单指数均明显下滑。 生产延续年初以来向需求收敛的趋势,7月生产指数回落幅度大于新订单。回顾近3个月的生产指数波动,5月生产指数在新订单指数大幅回落背景下曾出现“逆势”上行,充分反映出企业在原材料涨价预期下、提前购置生产的“短期化”行为;6月生产端的短期走强已经明显降温,生产指数大幅回落0.8至51.9;至7月进一步向需求趋势收敛,再度大幅下行,生产指数回落0.9至51,降至20年3月以来单月最低水平。 价格指数小幅上行,结构性扭曲的供需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6月以来,受安全生产等短期因素影响煤炭供给阶段性偏紧,叠加用电高峰,煤价再度走高,并带动钢价出现一轮反弹,加之国际油价再度走高,共同推动7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回升1.7、2.4至62.9和53.8。7.30政治局会议也特别强调纠正运动式“减碳”,并且更加强调“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排放权事关“双循环”与制造业高级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潜力,不可操之过急。煤炭、钢铁结构性扭曲的供需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 服务业PMI技术性滞后于7月下旬南京等地的疫情散发情况,预计8月服务业或再度因防控转冷。6月受个别地区疫情的“零星散发”扰动,服务业PMI大幅回落2至52.3,生活性服务业更是回落明显,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0以下。而7月下旬以来虽然国内再次出现南京等地散发疫情,但考虑到PMI调查时点较早这一技术原因,7月服务业PMI仍大幅回升,其中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PMI均较上月上升10,推动整体服务业PMI 7月小幅回升0.2至52.5。但这一数据表现是滞后的,随着全国多省市防控政策的同步升级,预计8月服务业消费情况或将再度转冷,并可能影响到3季度GDP整体表现。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回落0.3至60.1。 外部环境严峻、商品内需偏弱、服务短期受扰,宏观经济政策在已经实现正常化之后,下半年稳定需求导向将更为突出。7月PMI数据充分显示出下半年经济增长三大风险因素。其一,伴随美国财政补贴退坡,纵使海外疫情复杂化或阶段性支撑我国出口,但整体出口增速预计趋于回落。其二,通胀的“需求抑制效应”进一步凸显,一方面传导至耐用消费品价格,直接抑制商品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抬升投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其三,服务消费或受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影响也呈现阶段性偏弱的情况。三大因素可能导致三季度经济增长动能减弱风险有所提升。结合昨日政治局会议传递的政策信号: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已经基本实现正常化,下半年稳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政策导向将更为凸显。 以下为正文 7月中采制造业PMI回落0.5至50.4,整体符合我们此前预期。其中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均明显回落。且结构上呈现出外部环境严峻、商品内需偏弱、服务业短期受扰动等三大风险因素。 一、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同时回落,前者下滑幅度更大,显示下半年外需、国内消费展望均趋弱,而国内工业品通胀传导形成的“需求抑制效应”或更显著。 7月新订单指数回落0.6至50.9,结构上呈现两大线索。其一,新出口订单回落0.4至47.7,显示随着近期美国财政补贴快速退坡,出口商展望下半年外需趋于降温。其二,新出口订单回落幅度小于整体新订单指数,指向7月内需走弱的幅度或更明显,7月内需订单指数回落0.6至51.3,显示通胀的“需求抑制效应”进一步加剧,上游工业品过快通胀一方面传导至耐用消费品价格,抑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直接抬升投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建筑业PMI也大幅回落2.6至57.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黑色金属等涨价较多的行业新订单指数均明显下滑。 二、生产延续年初以来向需求收敛的趋势,7月生产指数回落幅度大于新订单 回顾近3个月的生产指数波动,5月生产指数在新订单指数大幅回落背景下曾出现“逆势”上行,充分反映出企业在原材料涨价预期下、提前购置生产的“短期化”行为;6月生产端的短期走强已经明显降温,生产指数大幅回落0.8至51.9;至7月进一步向需求趋势收敛,再度大幅下行,生产指数回落0.9至51,降至20年3月以来单月最低水平。 三、价格指数小幅上行,结构性扭曲的供需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 虽然5月以来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持续推进、力度提升,尤其是聚焦遏制脱离供需基本面的“价格不合理上涨”,煤炭钢铁价格也一度回落,但6月以来,受安全生产等短期因素影响煤炭供给阶段性偏紧,叠加用电高峰,煤价再度走高,并带动钢价出现一轮反弹,加之国际油价再度走高,共同推动7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回升1.7、2.4至62.9和53.8。7.30政治局会议也特别强调纠正运动式“减碳”,并且更加强调“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排放权事关“双循环”与制造业高级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潜力,不可操之过急。煤炭、钢铁结构性扭曲的供需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详细分析请参考《纠正运动式“减碳”,正常化后政策稳增长——7月政治局会议点评》2021.7.30) 四、服务业PMI技术性滞后于7月下旬南京等地的疫情散发情况,预计8月服务业或再度因防控转冷 6月受个别地区疫情的“零星散发”扰动,服务业PMI大幅回落2至52.3,生活性服务业更是回落明显,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0以下。而7月下旬以来虽然国内再次出现南京等地散发疫情,但考虑到PMI调查时点较早这一技术原因,7月服务业PMI仍大幅回升,其中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PMI均较上月上升10,推动整体服务业PMI 7月小幅回升0.2至52.5。但这一数据表现是滞后的,随着全国多省市防控政策的同步升级,预计8月服务业消费情况或将再度转冷,并可能影响到3季度GDP整体表现。7月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并未跟随整体服务业PMI上升,而是回落0.3至60.1。 五、外部环境严峻、商品内需偏弱、服务短期受扰,宏观经济政策在已经实现正常化之后,下半年稳定需求导向将更为突出 7月PMI数据充分显示出下半年经济增长三大风险因素。其一,伴随美国财政补贴退坡,纵使海外疫情复杂化或阶段性支撑我国出口,但整体出口增长趋势仍预计趋于回落。其二,通胀的“需求抑制效应”进一步凸显,一方面传导至耐用消费品价格,直接抑制商品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抬升投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其三,服务消费或受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影响也呈现阶段性偏弱的情况。三大因素可能导致三季度经济增长动能减弱风险有所提升。 结合昨日政治局会议传递的政策信号: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已经基本实现正常化,下半年稳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政策导向将更为凸显。我们在此前报告《纠正运动式“减碳”,正常化后政策稳增长——7月政治局会议点评》(2021.7.30)中指出,本次政治局会议在货币政策表述方面清晰传递出三个信号:已经完全正常化、明年M2和社融增速不会随名义GDP增速同步大幅回落、未来“中性降准”的潜在操作并无政策框架约束。我们预期在流动性缺口较大的今年11月,央行再度开展一次“中性降准”。财政政策方面透露出对二季度以来基建投资改善力度偏弱的担忧,号召专项债发行等财政融资活动、以及财政支出对基建投资形成合理保障,避免下半年进一步趋势下滑。后续财政发力亦有望对内需形成一定程度的支撑。 内容节选自申万宏源宏观研究报告: 《PMI回落凸显三大潜在风险因素——PMI数据分析(21.7)》 证券分析师:秦泰 / 屠强 发布日期:2021.07.31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