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生猪:前半程四面楚歌,后半程拭目以俟

生猪:前半程四面楚歌,后半程拭目以俟

作者:微信公众号【鲁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鲁证期货《生猪:前半程四面楚歌,后半程拭目以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侯广铭 农产品分析师 期货从业资格:F3059865 投资咨询资格:Z0013117 联系人:朱殿霄 联系电话:13051524133 摘要 中期看,现货价格企稳的有利因素正在积累。 第一,消费淡季渐近尾声,猪肉需求复苏可期。在季节性需求增加叠加低价刺激消费的背景下,需求端正完成从“需求不足”到“消费拉动”的逻辑转变,下半年消费端对生猪现货价格的拉动作用值得期待;第二,市场大肥加速出栏,对现货价格的压制逐步减弱。截至6月中旬,生猪出栏均重连续4周下跌,且近期规模厂有集中出栏降体重的操作,肥猪出清利于下半年猪价轻装上阵,触底企稳;第三,不高估“断档期”,不代表无视“断档期”。前文虽指出不宜高估6-7月份“断档期”价格的反弹力度,但也不能无视春节前后生猪死淘增加形成的阶段性供给缺口。综上,我们认为目前推动现货价格企稳甚至上涨的有利因素正在积累,现货价格在三季度企稳并走出一波上涨行情是大概率事件。 长期看,价格将在触底过程中实现再平衡。 “猪周期”是生猪价格波动的宿命,但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上半年现货价格在利润修复逻辑下持续下跌,预期在扩产与非瘟的博弈中回归理性,行业经历了从“非常态”到“常态”的转变与过渡过程。常态思维下,非瘟疫情不再是限制规模扩张的底层逻辑,未来生猪产能的变化将回归市场调节。生猪养殖利润在价格和成本两端挤压下正持续萎缩,目前全行业已经陷入亏损状态,利润压力导致的产能紧缩拐点或已经来临。在深度亏损压力下,不宜过分高估下半年产能持续扩张的速度和幅度,短期下行后长期筑底或是未来半年到一年现货市场的主要节奏。在未来消费持续复苏和供给回归常态的背景下,下半年现货供给或重回平衡状态,市场或将在成本基础上给行业参与者以合理利润(参考非瘟前行业平均利润),生猪价格走势或以综合成本为锚波动。 一、行情回顾—现货飞流直下,期货起伏跌宕 生猪是我国市场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生猪期货上市进一步填补了我国畜牧期货品种的空白,与玉米、豆粕等期货期权一起,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养殖的完整风险管理工具体系,有利于平抑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增强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促进生猪养殖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上半年是现货价格走势及未来猪价预期的过渡与修正阶段,现货价格在利润修复逻辑下持续下跌,猪价预期在扩产与非瘟的博弈中回归理性。我们可以用“飞流直下”与“起伏跌宕”分别概括上半年生猪现货及期货市场走势,非瘟扰动、产能扩张、新冠余威、需求不足,多因素交错驱动现货与期货市场走势出现明显分化。具体到不同阶段价格波动的核心矛盾,可以将上半年市场行情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元旦—2月中旬):现货冲高回落,期货价值回归 该阶段是2020年产能持续恢复的初步验证阶段。2020年生猪现货价格持续走高,周度均价一度超过35元/公斤。新年伊始,生猪现货价格在供需两端挤压下开启下跌模式。从供给端看,2020年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生猪现货供给缺口不断缩小,叠加养殖户春节前集中出栏的影响,现货市场供给充足,前期支撑猪价高位的供给不足逻辑开始松动。从需求端看,需求疲软拖累现货价格持续下跌,该阶段受新冠疫情散发影响,春节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形成假期猪肉消费“旺季不旺”的局面,春节过后猪肉消费骤减,现货价格趋于季节性下跌。截至2月15日,生猪现货均价30.11元/公斤,较1月1日现货价格36.27元/公斤下跌16.9%。 2021年1月8日生猪期货于今日正式挂牌上市,挂牌合约分别为LH2109 、LH2111、LH2201,挂牌价分别为 30680、 29680、28680元/吨。受挂牌价大幅高于市场预期影响,期货盘面持续下跌,最终在前期市场普遍预期的25000点附近形成震荡,充分发挥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第二阶段(2月中旬-4月底):非瘟扰动市场,期现明显背离 该阶段是产能恢复与非瘟致损预期的集中博弈阶段。从 2020 年 12 月份开始,北方地区非瘟疫情开始散发,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疫情开始扩散。同时,受疫苗使用不当影响,南方地区非瘟疫苗毒也开始流行,两湖、安徽等地受损严重。与以往不同,本次非瘟病毒对能繁母猪的感染性和致死性更强,对母猪存栏造成较大冲击。受非瘟疫情影响,北方多地出现恐慌性抛售,小体重猪冲击市场,根据涌益等市场调研机构数据,疫情爆发后全国商品猪出栏均重由年初的134.42公斤持续下滑至二月下旬的122.99公斤,90kg以下生猪出栏占比由年初14.01%快速增加至18.29%,现货市场在恐慌性出栏带动下再度接力下跌。截至4月30日,生猪现货价格21.73元/每公斤,较1月1日现货价格36.27元/公斤下跌超过40%。 目睹2018年、2019年非瘟疫情的巨大威力后,市场开始交易疫情对猪价预期的影响,期货主力合约盘面自二月中旬开始向上脱离震荡区间,最高触及29805元/吨,基本收复前期跌幅。狂欢之后,市场终将恢复平静。市场对本次疫情影响程度出现明显分歧:悲观者认为,作为生猪产能大省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基础产能受损严重,且南方疫情防控形势也不容乐观,下半年现货市场仍将在非瘟导致的供给缺口中挣扎。乐观者认为,虽然河南、山东等地产能再度受损,但是南方地区、东北地区生猪产能恢复将超预期,且随着养殖端防控手段升级,生猪调运新规施行,南方地区大概率不会遭受疫情重创,因此生猪产能恢复仍是今年生猪市场的主旋律。两军对垒,势均力敌,期货盘面自三月初开始陷入弱势震荡区间。 第三阶段(5月初-6月中旬):供需明显错配,期现大幅走跌 该阶段是产能恢复速度大于非瘟致损的逻辑确认阶段。进入5月份北方疫情趋于稳定,南方地区也尚未进入疫情高发季节,生猪现货价格在没有恐慌抛售压力情况下仍出现持续性下跌,市场开始重新审视产能恢复程度与非瘟致损之间的强弱关系。5月14日,农业部负责人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表示:我国生猪生产保持恢复,已接近常年水平。随着供给端肥猪踩踏式出栏,现货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市场基本确认当前生猪产能的恢复速度大于非瘟疫情所致的损失,产能缺口持续缩小,失去现实及预期支撑的现货价格开始加速下跌,6月15日全国标准生猪价格跌至14.11元/公斤,较5月1日跌幅达35%。 期货方面,产能的超预期恢复摧毁了期货高升水的逻辑基础,且随着时间推移南方疫情的不确定预期也逐步证伪,期货在高升水压力下开始持续走跌。截至6月17日,生猪主力合约LH2109盘面价格收于18465元/吨较5月6日26700元/吨,下跌超过8000点,跌幅超过30%。 图1:商品猪出栏均重周度走势(周度)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 鲁证期货整理 图2:生猪主力合约LH2109走势 数据来源:wind 鲁证期货整理 二、影响因素—“猪周期”是轮回,但历史不简单重演 产能持续恢复叠加需求提振不足,我们可以用“供需双杀”解释上半年价格持续走跌的驱动因素。站在当前节点,价格博弈的焦点正从供给驱动转变为供给和需求边际作用的双核驱动,下半年生猪现货市场即将进入“供需博弈”阶段。综合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①长期价格驱动—产能恢复与“猪周期”波动②最大不确定性—非瘟疫情与产能扩张的博弈③中期价格支撑—需求复苏背景下的供需缺口④短期价格转折—全口径猪肉库存的去化节奏。四方面刨析影响未来现货市场走势的核心逻辑。 2.1长期价格驱动—产能恢复与“猪周期”波动 猪肉产能的持续恢复是驱动本次生猪价格深度下跌的核心要素。 仅从供给绝对量角度看,目前国内猪肉产能已经超过正常年份水平。第一,基础产能及生猪总存栏量恢复到较高水平。根据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21年4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1.1%,同比增长23%,已经相当于2017年末的97.6%。同时,4月份全国生猪存栏4.16亿头,基本接近正常水平。第二,生猪出栏均重持续处于高位。通常情况下,考虑饲料经济性以及猪舍的使用效率,生猪出栏体重一般保持在110-120公斤。2019年以来,由于生猪价格的上涨幅度远高于饲养成本增加幅度,养殖端通过压栏以扩大头均利润,导致生猪出栏体重持续居于高位。据统计近期全国生猪出栏均重超过135公斤,较正常年份高出12%-23%,且高体重猪出肉率更高,综合估计出栏体重的增加将导致近期猪肉供应增加超过25%。因此,综合考虑存栏及出栏均重的趋势变化,在上半年猪肉消费淡季的背景下,当前国内猪肉综合产能已经处于阶段性过剩状态。 图3:商品猪出栏均重周度走势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 鲁证期货整理 从“猪周期”的角度看,现货价格仍没有触底。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的“猪周期”现象,历史一再重演,“猪周期”是猪价波动的宿命。根据供需弹性理论,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生猪市场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猪周期”波动分析更应侧重对生猪供给情况的分析。上文提到目前猪肉供给已经出现阶段性过剩,生猪现货价格自年初下跌幅度已经超过50%,那么从猪价周期性波动的角度分析,生猪现货价格已经到底了吗?自2006年以来,我们大致经历了3轮完整的“猪周期”过程。总结三轮猪价周期波动,可以发现2个维度5个方面明显的特征:第一,从技术分析的维度看,“猪周期”存在明显的时间周期性和形态对称性。具体来说,猪周期一般持续3-4年,上行周期和下行周期各半①,并且上行轨迹和下行轨迹有明显的对称性②。第二,从猪周期的诱发因素及底部特征看,外部冲击往往是猪周期的触发或助推因素(蓝耳病、腹泻、严查环保)③,周期低点往往伴随半年以上的持续亏损④,且底部均有母猪产能的持续淘汰⑤。从本轮猪周期目前的走势看,其走势特点仍满足上述前三个特征,因此仅基于类技术分析角度分析,目前生猪价格的下跌可能仍没有触及底部。另外,从猪周期的底部特征看,当前外购仔猪模式亏损周期不超过3个月,自繁自养模式亏损周期小于1个月,且当前二元母猪价格依然坚挺,基础产能的淘汰或许刚刚开始,生猪现货价格应该仍处在持续探底阶段,全国现货均价短期或触及10-12元/公斤区间。 图4:2006年至今“猪周期”波动 数据来源:wind 鲁证期货整理 图5:50公斤二元母猪价格趋势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 鲁证期货整理 2.2最大不确定性—非瘟疫情与产能扩张的博弈 从2020年10月份开始,北方冬季猪病疫情逐渐从散发走向扩散,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损失惨重。从四月份各地区生猪价差看,作为主产区的河南、山东等地现货价格较高,五月初甚至出现了“南猪北运”的情况,充分验证了山东等地区的产能受损事实。随着防控水平提升叠加天气转暖等因素,北方疫情趋于稳定,南部疫情防控情况成为决定今年产能恢复质量及判断下半年生猪现货价格的核心变量。非瘟疫情在寒冷及潮湿环境下易于传播和爆发,因此冬季北方疫情较为严重,夏季南方疫情容易流行,进入五月份后南方地区降雨明显增加,强降雨导致南方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增加。近期西南地区毛猪价格持续下跌,除考虑该地区持续扩张的产能因素外,需高度关注该地区非瘟疫情的发展情况,该地区因非瘟传播导致的提前出栏有所加剧。但总体看,南方地区疫情仍为散发状态,各地区产能恢复势头良好,我们必须吸取前期市场高估北方疫情损失的教训,客观、理性评估南方产能因疫损失情况。考虑到南方地区产能大幅扩张的实际,结合各机构的调研情况,我们认同以下观点:第一,目前从国家层面到产业层面均高度重视非瘟疫情防控工作,在群策群力、积极防控的背景下南方疫情大面积流行概率不高。第二,在疫情保持当前状态且养殖端亏损可控的前提下,下半年南方省份月度出栏量继续增加是较为确定的事情。 驱动下半年产能变化的核心要素已经从非瘟防控形势转变为产业利润约束。 2018年以后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直接影响是产能的断崖式下降,价格在供需缺口下持续上涨,部分防控措施到位的养殖单位获得了超额利润。可以说,非瘟导致的供给缺口和未来产能的不确定性是养殖端超额利润的保障。暴利起源于非瘟,也必然终结于非瘟,目前上述两个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第一,供给缺口持续缩小,产能或将进入阶段过剩阶段;第二,经过持续斗争,产业对非瘟的看法已转为可防可控。因此,非瘟疫情不再是限制规模扩张的底层逻辑,未来生猪产能的变化将回归市场调节。上半年,生猪养殖利润在价格和成本两端挤压下持续萎缩,目前全行业已经陷入亏损状态,利润压力导致的产能紧缩拐点或已经来临。据统计当前自繁自养头均亏损幅度已超过300元,外购仔猪头均亏损幅度已超过1000元,中小养殖单位补栏积极性明显降低(6月中旬,15公斤仔猪价格已跌跌至575元),规模企业扩张步伐也明显放缓,因此不宜过分高估下半年产能持续扩张的速度和幅度。 图6:15公斤仔猪价格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 鲁证期货整理 2.3中期价格支撑—需求不足到消费支撑的转变 生猪具有自然属性,其生产过程具有一定周期性。根据供需弹性理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周期内(如月度),生猪供给缺乏弹性,生猪及猪肉价格变动的主要驱动是年内需求的边际效应。根据历史规律,生猪及猪肉价格上半年倾向于下跌,下半年倾向于上涨,季节性因素及节假日需求左右价格波动(见图5)。具体看,春节提前预支了节后的部分需求,节后普遍需求趋淡,到清明消费略有起色,而到五一后消费将再次好转;端午节后,随着气温升高,需求再次转淡,随着气温的下降,一般自9月份需求开始逐步好转,现货价格的最高点往往出现在第三季度。 上文提到:利润压力导致的产能紧缩拐点或已经来临,同样在季节性需求增加叠加低价刺激需求的背景下,需求端正完成从“需求不足”到“消费拉动”的逻辑转变,猪价博弈的焦点正从供给核心转变为供给和需求双核要素的边际变化幅度。进入下半年,猪肉消费最清淡的季节已经过去,除非出现极端情况,下半年猪肉消费需求好于上半年属于确定性事件。根据2009-2019年10年间生猪月度屠宰量数据统计分析,下半年生猪月度屠宰量将逐月增加,7-12月份生猪屠宰量均值比6月份均值高10%左右。另外,从2007年到2019年逐月生猪平均价格走势图看,下半年消费旺季对猪肉价格有明显的提振作用,毛猪价格在二季度触底后将迎来明显的季节性抬升,三季度毛猪价格高点一般比二季度毛猪均价高20%左右。同时,考虑到猪肉价格回归后,低价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下半年猪肉消费的增加或高于历史情况。 图7:生猪产业链要素逐月上涨概率统计 数据来源:wind 鲁证期货整理 图8:2007-2019年逐月生猪平均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 鲁证期货整理 新版“储备调节机制”出台,猪肉收储是下半年生猪价格的稳定器。 农业部、发改委等五部委6月上旬联合发布《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指出加强政府猪肉储备调节工作,提升生猪和猪肉市场调控能力,合理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保障生猪生产相对稳定、猪肉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总体平稳。与2015年预案相比,新版预案对预警指标和区间、储备分类和规模、储备调节机制等核心内容作了修改完善。 从发改委官方表态及文件所述调节机制看,我们认为预案对6-7月份现货价格的托底意义不大:第一,发改委网站表述,“随着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和猪肉价格有望继续向合理水平回归”言外之意,公告发布时的现货价格还不是正常价格,政府或许容忍价格继续一定程度下跌(此处指发改委新闻公布之时)。第二,发改委在生猪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又快速反弹后发布生猪现货价格一级预警,在时间节点上拿捏的非常到位,但收储力度和 政策效果仍待观察。首先,在现货价格持续下跌后连续公布预警,突出了政府对市场的关注,并为未来调控市场打下伏笔;然后,在现货价格短期拉涨之后快速发布预警,强化市场看涨预期,通过政策引导夯实猪价底部;最后,四两拨千斤,在市场情 绪反转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市场投入推动实现较大的政策目标。但是,目前现货价格已经脱离了一级预警的区间,后续政府继续 推动收储的力度仍待观察。 2.4短期价格转折—全口径猪肉库存的去化节奏 前文提到,目前国内猪肉供给已经形成阶段性过剩局面。下半年生猪价格拐点及上涨幅度取决于消费需求复苏及全口径猪肉库存去化的节奏。下半年消费情况前文已做论述,下面对全口径猪肉库存的去化节奏做分析。全口径猪肉库存包含生猪存栏和猪肉冻品库存两部分,其中生猪存栏通过存量数量乘以出栏均重折算为猪肉库存,因此全口径猪肉库存的关键因子转化为存栏数量、出栏体重、冻品库存三个维度。针对存栏数量,当前生猪存栏基本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在当前节点基本不存在存栏量去库存的问题,因此,我们将出栏体重和冻品库存的变动趋势做重点分析。 生猪出栏体重仍处高位,现货价格拐点需要出栏体重下降验证。 四月份至今,大体重猪持续出栏压制现货价格持续走跌,市场已经形成“大肥不清,跌势不止”的共识。从近期全国生猪出栏体重变动趋势看,截至6月中旬生猪出栏均重约133.65kg,150kg以上大体重猪出栏占比19.71%,出栏均重及肥猪占比均有所下降,但是仍无法形成趋势逆转。生猪出栏均重仍处于高位说明市场大肥仍在持续出栏,在大肥需求疲弱且大肥、标猪价差明显的前提下,大肥出栏仍将持续压制现货价格,这意味着在需求未见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短期现货价格难以形成快速反弹的局面。但是目前大肥正处于加速出清的阶段,高温和低价是大肥出栏的催化剂:首先,天气越来越热,市场对大肥需求快速下降,低价倒逼养殖户出栏肥猪。另外,肥猪料肉比远高于标猪,目前毛猪单位增重价值已低于对应饲料成本,继续养殖肥猪已得不偿失。从近期市场情况看,市场大肥恐慌性抛售情绪明显,大肥进入快速出栏阶段,并且导致现货价格持续快速下滑。生猪出栏均重过高是目前全口径猪肉库存高企的重要原因,在6-10月的时间窗口内(南方腊肉消费来临前)只有观察到出栏均重回归常态,才能确认猪肉去库存取得阶段性成果。 另外,不宜高估6-7月份“断档期”价格的反弹,其中原因之一是二次育肥将在6-7月份集中出栏。从实际情况看,前期二次育肥的高峰出现在3月底到4月初,5月上旬略有减少,5月底再次出现二次育肥现象。按照增重情况看,120kg的标猪增重至150kg需要40天左右,增重至200kg大概需要110余天,按照时间推算6、7、8份仍将面临二次育肥大肥猪出栏的压力,因此至少对需求无法明显恢复的6-7月份来说,大肥抛压或仍将压制猪价形成快速上涨趋势。 图9:商品猪出栏均重周度趋势(周度)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 鲁证期货整理 冻品库存高企,冻肉择机出库压制现货价格高点 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国内生猪供应量长期处于供应偏紧的状态,为弥补国内猪肉供应空缺,低价进口猪肉类产品需求快速增加,2020年猪肉(包含猪杂碎)进口量573万吨,创历史新高。进入2021年,猪肉进口量有增无减,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 2021年4月份中国进口猪肉43万吨,同比提高8.7%,虽较3月份略有下降,但仍居于高位;1至4月份的进口量为159万吨,同比提高18.1%。近期国内生猪现货价格持续下跌,国内猪肉进口热情有所减退,但作为潜在供给,进口肉仍将是下半年影响国内猪肉价格重要变量。 从全国冻品库存率趋势来看,自2月份开始,冻品库容率快速上升,截止到4月底已经接近30%,6月初冻品库容率超过33%。供需两方面因素驱动冻品库容快速上升:第一,受冬季疫情恐慌性抛售、大肥牛猪集中出栏、猪肉进口屡创新高等因素影响,市场出现大量低价货源,屠宰厂趁机累库驱动库容率增加。第二,近期生猪现货价格持续下跌,生鲜肉与冻肉价格出现倒挂的现象,冻肉出库不畅,出现被动累库的现象。第三,近期现货价格持续处于低位,部分屠宰厂看好下半年价格,开始加大分割入库力度择机待售。 我们无法统计全市场冻品具体数值,但市场传闻当前全市场冻品库存超过500万吨,约占正常情况下我国全年消费量的10%,如果该批冻肉在下半年集中出库,或将抵消下半年猪肉消费增加对猪肉价格的提振作用。上半年现货价格持续下跌,冻品基本没有出库的机会,考虑到冻品保质期、进口商资金回笼压力、下半年猪价的不确定性,冻品出库的时间窗口将在7-8月份迎来集中出库窗口,生猪价格如果出现反弹,冻品将加速出库,必将压制后续现货价格的反弹高度。 图10:全国冻品库存率趋势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 鲁证期货整理 三、行情展望—前半程四面楚歌,后半程拭目以俟 短期看,生猪现货的市场价格或将继续探底。 综合考虑存栏及出栏均重的趋势变化,在上半年猪肉消费淡季的背景下,目前国内猪肉综合产能已经处于阶段性过剩状态,现货市场面临猪肉去库存问题。现货市场短期走势取决于全口径猪肉库存的去化节奏,现货价格的拐点需要生猪出栏均重回归常态验证。从近期全国生猪出栏体重变动趋势看,截至6月中旬生猪出栏均重连续4周下跌,但仍远高于正常水平,在料肉比及猪粮比价劣势的背景下,近期市场大肥仍在持续出栏,叠加冻肉择机出库的影响,短期现货供给的压力仍然较大,这意味着在需求未见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现货价格难以形成反弹局面,现货均价短期(6月中旬-7月上旬)或触及10-12元/公斤区间。 中期看,现货价格企稳的有利因素正在积累。 第一,消费淡季渐近尾声,猪肉需求复苏可期。在季节性需求增加叠加低价刺激消费的背景下,需求端正完成从“需求不足”到“消费拉动”的逻辑转变,下半年消费端对生猪现货价格的拉动作用值得期待;第二,市场大肥加速出栏,对现货价格的压制逐步减弱。截至6月中旬,生猪出栏均重连续4周下跌,且近期规模厂有集中出栏降体重的操作,肥猪出清利于下半年猪价轻装上阵,触底企稳;第三,不高估“断档期”,不代表无视“断档期”。前文虽指出不宜高估6-7月份“断档期”价格的反弹力度,但也不能无视春节前后生猪死淘增加形成的阶段性供给缺口。综上,我们认为目前推动现货价格企稳甚至上涨的有利因素正在积累,现货价格在三季度企稳并走出一波上涨行情是大概率事件。 长期看,价格将在触底过程中实现再平衡。 “猪周期”是生猪价格波动的宿命,但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上半年现货价格在利润修复逻辑下持续下跌,预期在扩产与非瘟的博弈中回归理性,行业经历了从“非常态”到“常态”的转变与过渡过程。常态思维下,非瘟疫情不再是限制规模扩张的底层逻辑,未来生猪产能的变化将回归市场调节。生猪养殖利润在价格和成本两端挤压下正持续萎缩,目前全行业已经陷入亏损状态,利润压力导致的产能紧缩拐点或已经来临,不宜过分高估下半年产能持续扩张的速度和幅度,在未来消费持续复苏和供给回归常态的背景下,短期下行后长期筑底或是未来半年到一年现货市场的主要节奏。下半年现货供给或重回平衡状态,市场或将在成本基础上给行业参与者以合理利润(参考非瘟前行业平均利润),下半年生猪价格走势或以综合成本为锚波动。 操作建议:持续关注现货价格走势,寻找需求增加与库存去化节奏的共振节点,一旦库存去化获得出栏体重及冻品库存率回归常态的指标验证,可以开始关注09合约(现货季节高点)及01合约(现货需求高点)的做多机会。 (本文完成于2021年6月21日) END 鲁证期货研究所 -长按二维码关注鲁证研究- 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仅供鲁证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内容所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观点及预测均反映了本公司在最初发布该报告当日分析师的判断,是基于本公司分析师认为可靠且已公开的信息,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况下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本公司其他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本公司并不承担提示本报告的收件人注意该等材料的责任。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转载,需征得本公司同意,并注明出处为鲁证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