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全梳理:国内移动出行龙头,海外业务快速拓展,多元服务持续推进【天风互联网传媒】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滴滴出行全梳理:国内移动出行龙头,海外业务快速拓展,多元服务持续推进【天风互联网传媒】》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出行领域历史报告分享 【2021/05/31】 哈啰出行全梳理:共享单车切入本地生活赛道,飞轮效应最大化平台价值【天风互联网传媒】 【2021/3/1】 嘀嗒出行全梳理:轻资产共享出行平台,顺风车业务快速增长【天风传媒文浩团队】 核心观点 滴滴出行为中国移动出行龙头,也是全球布局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滴滴出行成立于2012年,经过九年发展,成长为全球多元化移动出行平台,在亚太、拉美、非洲和俄罗斯提供出租车召车、网约车、顺风车、公交、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汽车服务、配送、货运及物流、金融等多元化服务。以截至21Q1末的一年维度看,滴滴出行业务拓展至15个国家近4000个城市与地区,全球年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4.93亿,年活跃司机数已经达到1500万,日均交易4100万次,全球GTV合计达到3410亿元。 全球出行市场蕴含机遇,国内共享出行预计五年复合增速达30%。2020年,全球消费者在出行上的支出为6.7万亿美元,出行占全球GDP的8.0%。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出行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为5.7万亿元,占全球出行的13.1%,根据CIC预测,到25年中国出行市场规模将达到10.6万亿元。其中中国共享出行的总支出到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9.9%。拉丁美洲,EMEA和APAC(不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到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3.2%。 滴滴中国网约车业务实现盈利,国际业务仍在发展期,新业务持续开拓,双轮效应下运营效率有望提升。 中国业务:截止21Q1末,在中国滴滴已经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月平均活跃用户数为1.56亿;在过去的12个月中,日活跃用户数共计1300万。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GTV总额1890亿元,其中网约车是GTV主要来源,共计贡献1486亿元,其他共享出行业务贡献404亿元。从收入上看,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收入为1336亿元,调整后EBITA为40亿元。 国际业务:2018年,滴滴出行开始开拓国际市场,根据艾瑞咨询和CIC数据,从20年交易量上看,滴滴已经成为拉丁美洲第二大网约车平台以及墨西哥第二大网约车与外卖平台。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GTV为256亿元,采用净值确认的方法确认收入为23亿元,调整后EBITA为-35亿元。 其他业务:目前,滴滴已经与中国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开发和制造了D1——世界上第一辆专门为共享出行而制造的电动汽车。同时,滴滴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并尝试将其应用与共享出行业务,有望通过该技术建立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服务在18年推出,对滴滴的网约车业务有重要的“引流”作用,约40%使用共享单车或电动车服务的客户,每月也会使用至少一次滴滴的打车服务。公司在20年6月推出了同城货运服务,推出服务后6个月内在8个城市完成了1100万订单。 财务方面,2018-2021Q1,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52.88亿元、1547.86亿元、1417.36亿元、421.63亿元,对应19-21Q1同比增速分别为14.41%、-8.43%、105.95%,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营收受到影响,同比有所下滑;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由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构成。其中,中国出行业务是公司贡献营业收入的主要力量,18年-21Q1占比超过93%,其他业务贡献营收占比逐渐提升。18年-21Q1,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56.42亿元、-97.28亿元、-106.80亿元、1.96亿元,21Q1盈利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疫情后恢复,一方面来自橙心优选剥离带来的投资收益影响。 公司将在美股进行IPO,本次IPO拟募集资金将用于:约30%投资于技术(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约30%用于扩张国际业务、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扩展现有产品、剩余部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包括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和收购等),建议关注。 风险提示:反垄断及其他法律和法规风险;市场竞争激烈;用户安全问题;自动驾驶等业务的预期收益不确定;产品责任索赔的风险,IPO尚未发行。 目 录 正 文 1. 公司基本情况 滴滴出行是全球卓越的移动出行科技平台,秉承通过改变出行方式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持续发展共享出行、汽车解决方案、电动出行和自动驾驶四大领域。在亚太、拉美、非洲和俄罗斯提供出租车召车、网约车、顺风车、公交、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多元化服务。根据CIC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二个月中,按年度活跃用户和平均每日交易量计算,滴滴出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技术平台。 1.1. 历史沿革 2012年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运营,推出嘀嘀打车APP来提供打车服务。 2014年,“嘀嘀打车”更名为“滴滴打车”;上线专车服务。 2015年,收购快的,并将控股公司更名为小桔快智公司。全面品牌升级,更名为“滴滴出行”,明确构建一站式出行平台。 2016年,收购优步中国。同年,开始投资自动驾驶。 2018年,推出了汽车解决方案,并将业务依次扩展到巴西、墨西哥及其他国家。 2020年,与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推出D1(专为共享出行而设计的电动汽车)。 1.2. 融资情况 为了为公司快速扩张提供资金,公司已经进行23轮上市前融资,投资者包括蚂蚁金融、Gold Guard Investment(CEO杨磊为最终受益人)、永安行和GGV纪源资本等。 1.3. 股权结构 公司通过中国营运实体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经营业务。通过合约安排,公司可控制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所带来的所有经济利益。 1.4. 董事会及管理层情况 公司董事会由8名董事构成,董事、高管团队及相关背景如下: 1.5. 员工组成 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15,914名员工。员工中负责研发的占比高达44.7%。33.1%的员工负责运营,15.0%的员工负责行政与管理,7.2%的员工负责市场营销。 1.6. IPO投向 本次IPO拟募集资金将用于:约 30% 投资于技术、约 30% 用于扩张国际业务、约 20% 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扩展现有产品、剩余部分用于一般公司目的。 2. 行业分析 2.1. 出行市场 2.1.1. 出行模式的变革 中国城市人口密集、私家车数量有限、出行消费升级的需求等因素促使出行模式朝着共享、电动、自主、多元的方向转变。 2.1.2. 市场规模 全球出行市场蕴含着较大的机遇。2020年,全球消费者在出行上的支出为6.7万亿美元,出行占全球GDP的8.0%。城市化,经济发展和日益互联的世界继续提高了出行的重要性,并将继续推动市场的未来增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以及许多集中和密集的城市,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出行市场,2020年占全球出行的13.1%,市场规模为5.7万亿元。这一数字预计将以13.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10.6万亿元。 2.2. 共享出行市场 四轮车,出租车,顺风车和司机服务上构成了共享出行市场的整体规模。共享出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根据CIC的数据,中国共享出行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4.1%增加到2040年的35.9%;另一方面,共享出行的总支出增长迅速。根据CIC的数据,中国共享出行的总支出预计将从2020年的2330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86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9%。尽管网约车服务已经是当今共享出行中最大的细分市场,但预计到2025年仍将大幅增长至7,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2.0%。 此外,共享出行也有着增长迅速的海外机会。根据CIC的数据,拉丁美洲,EMEA和APAC(不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410亿美元,预计在2025年达到117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3.2%。 2.3. 电动出行市场 电动出行减少碳排放量的优势、政策激励、充电设备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电动汽车渗透率的增长。根据CIC的数据,预计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7.7%增长至2025年的 20.8%,复合年增长率为26.1%;到2040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预计将达29.3%。特别是在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预计将达50%以上。 此外,渗透率的增加也与充电总支出的增长有关。2016-2019年,中国的充电总支出从23.49亿元迅速增加到102.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3.6%。根据CIC的数据,到2025年,充电总支出预计将达537.07亿元,2020-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9.4%。 3. 公司业务 滴滴出行的业务可以概括为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以及其他业务“三大业务”。其中中国出行业务部分主要包括共享出行业务和部分相关的车服业务;国际业务主要涵盖网约车业务和外卖业务;其他业务则包括共享两轮车业务、车服业务、同城货运业务、社区团购业务、自动驾驶业务以及其他相关金融服务等多项业务。 从2012年到2021年,公司业务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滴滴业务已拓展至15个国家的近4000个城市与地区。截止2021年3月的一年内,全球年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4.93亿,年活跃司机数已经达到1500万,日均交易4100万次,全球GTV合计达到3410亿元。2018年至2021Q1.平台实现司机收入6000亿元。 3.1. 中国出行业务 3.1.1. 概况 滴滴出行的中国出行业务始于2012年,已经历时九年。截止2021年3月31日,在中国,滴滴已经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月平均活跃用户数为1.56亿;在过去的12个月中,日活跃用户数共计1300万。 共享出行服务是滴滴出行在出行领域的第一步尝试,包括网约车服务、出租车服务、拼车服务、代驾服务以及顺风车服务等多种类型的服务。 依据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滴滴网约车服务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车型选择。例如,滴滴针对于高端用户提供了专车与豪华车两种车型;针对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用户则提供价位更低,要求时间更为灵活的拼车服务以及花小猪打车服务;针对交易量主要来源的快车用户,则采用动态定价方式,在高峰期加价在非高峰期给予一定的折扣。 除网约车服务外,滴滴同时在平台上提供出租车打车服务、代驾服务以及顺风车服务等多种其他服务。出租车打车服务一方面提高了乘客体验,减少了司机议价、绕路等行为,另一方面,司机的效率提升,收入得到增长。代驾服务则针对于有指定司机或长途旅行等需求的客户。顺风车与拼车服务类似,不同点在于乘客支付费用更低,费用基本由司机承担。 经营数据显示,2018-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GTV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9年GTV为2023.67亿元,同比下降1.02%,2020年GTV为1890.02亿元,同比下降6.6%。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2020年疫情影响,乘客出行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是受监管处罚压力,部分网约车业务受到影响。2021年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GTV为545.65亿元,同比增长112.68%,我们认为是由于疫情后经济复苏,出行需求相比去年同期上升所致。 2018-2020年,滴滴出行业务的单价基本稳定在23-24元水平。我们认为,GTV变动主要由单量变化驱动。从单量变动情况看,2019年单量为86.69亿,同比下降1.37%,2020年单量为77.50亿,同比下降10.60%。尽管在2019年和2020年,客单价有所上升,但由于单量的下降,GTV总体依旧呈现下降趋势。 3.1.2. 平台功能简介 滴滴出行平台提供除了花小猪打车以外的所有服务入口,消费者可以根据其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 一般来说,消费者首先需要在地图上定位当前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自己的出发地与目的地,规划出行路线。完成路线规划后,消费者可以从滴滴所提供的各种车型以及服务中按需进行选择。确定所选择的服务类型之后就可以等候滴滴平台完成调度,提供服务。除此以外,滴滴提供了行程定制、乘车点建议以及紧急联系人等优化功能。行程定制方面,乘客可以根据自身偏好进行灵活选择。例如,乘客可以选择是否要需要司机在到达时电话通知;是否希望司机在行程中进行交谈对话等。 乘车点建议是针对定位不准确或者有时乘客所在地点并不方便载客等情况的一项功能。该功能会根据乘客当前定位给出几个适合的乘车点。这些乘车点通常是很容易找到的地方。 紧急联系人功能是一项针对安全出行的措施。乘客可以设置在某一时段,比如晚间,或者在某一路段通知紧急联系人;也可以向紧急联系人共享行程或者告知紧急联系人,在遭遇特殊情况时,联系滴滴客服或者及时报警。 3.1.3. 滴滴中国出行业务收入模式 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主体是共享出行业务。然而,针对不同的共享出行服务类型,滴滴采用了不同的收入确认模式。 对于网约车业务,滴滴作为委托方,委托司机向消费者提供出行服务。在收入确认时,所确认的收入为GTV减去相关税费和消费者激励。这部分收入占中国出行业务总收入的比重超过97%。在这种模式下,司机所得和激励则作为成本确认。 对于出租车打车业务、代驾业务和顺风车业务,滴滴作为中介收取佣金。在收入确认时,所确认收入为GTV减去相关税费、司机所得和激励。消费者激励则作为销售费用进行确认。 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GTV总额为1890.02亿元,其中网约车是GTV主要来源,共计贡献1486亿元,其他共享出行业务仅贡献404亿元。从收入上看,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收入为1336.45亿元,为GTV扣除相关税费共计5亿元、司机及其他合作商所得386亿元和网约车消费者激励163亿元所得。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收入在扣除滴滴作为委托方向司机提供的激励69亿元,分成1105亿元,其他成本费用122亿元,得到其调整后EBITA为40亿元。 3.2. 国际业务 3.2.1. 概况 滴滴出行国际业务包括海外出行业务和外卖业务两部分。2018年,滴滴出行开始开拓其国际市场,目前滴滴已经其业务扩展至14个除中国以外的国家。根据艾瑞咨询和CIC数据,从2020年交易量上看,滴滴已经成为拉丁美洲第二大网约车平台以及墨西哥第二大网约车与外卖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间,滴滴出行的国际业务年均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6000万。截止2021年3月31日,滴滴出行的国际业务年均活跃用户数已占全球用户总数的12%。 2018-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GTV持续增长,2019年GTV达到229.56亿元,同比增长189.96。分季度表现来看,2021Q1实现GTV77.63亿元,同比增长9.74%,增长稳定。 滴滴国际业务的单价逐年下降,从2018年的27.98元降至2019年的23.86元,又降至2020年的18.98元,同比分别下降14.70%和20.47%。2021Q1单价由2020Q1的20.99元降至18.62元。 单量方面,2018年-2020年,单量逐年增长,2020年单量达到13.48亿,同比增长40.12%;2021Q1单量为4.17亿,同比增长23.74%。因此可以看到目前促使滴滴国际业务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单量的增加。 滴滴在国际业务收入确认采用净值确认的方法。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GTV为256亿元,扣除相关税费共计9亿元、司机及其他合作商所得216亿元、激励8亿元后,剩余收入为23亿元。进一步扣除其他经营费用58亿元后,得到调整后EBITA,为-35亿元。 3.2.2. 平台功能 滴滴海外网约车平台与国内版本类似,但又有一些特殊之处。例如,在日本地区,由于司机必须佩戴手套,滴滴在其app中专门增加了AI语音助手功能,方便其在不脱手套的情况下操作app;在巴西,很多人没有银行账户,滴滴增设滴滴卡功能,帮助乘客完成结算。 滴滴海外外卖平台包括定位选择区,搜索区,食物类型选择区以及定制化推荐几个部分。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搜索或者推荐。该项业务已经在墨西哥全国范围内开展。 3.3. 其他业务 3.3.1. 车服业务 滴滴出行的车服业务包括三个方面:租赁服务、加油服务和保养维修服务。 租赁服务方面,根据CIC数据,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有中国最大的汽车租赁网络,其租赁网络中有超过60万辆汽车。滴滴租赁平台中的车辆,约有一半是由其租车合作伙伴提供。通过滴滴的车服服务进行租赁的前10款车型,平均租赁价格比直接租赁低约20%。 加油服务方面,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通过与全国超过8000个加油站合作,通过提供燃油折扣等方式为司机提供优惠服务。 保养维修服务方面,滴滴所提供的服务范围覆盖从轮胎和机油更换到汽车事故后修理的多个方面。目前,滴滴通过自身店铺和与第三方店铺合作的方式提供服务。 滴滴的共享出行业务与车服业务已经形成“双轮效应”,循环导流作用显著。在共享出行领域,随着更多的司机加入平台,乘客的等待时间和成本下降,吸引更多乘客选择使用滴滴的共享出行服务。同时,由于客单的增加,司机收入提升,使得更多司机愿意加入平台。在车服业务方面,由于滴滴利用自身平台的规模优势可以为司机争取到更优惠的服务,降低了司机的经营成本,更多的司机被吸引加入平台,从而为共享出行业务提供了更多的储备资源。 3.3.2. 电动车业务 滴滴的电动汽车业务主要是为其共享出行业务服务。目前,滴滴已经与中国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开发和制造了D1。一方面,D1通过优化车内空间,提高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D1通过更好的驾驶体验,提升了司机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3.3.3. 自动驾驶业务 滴滴目前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并尝试将其应用与共享出行业务,有望通过该技术建立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但该技术的商业可行性仍需在结合共享出行平台后才能得到验证。 目前,滴滴拥有一个超过500名成员的团队和超过100辆自动驾驶汽车的车队,同时,正在与全球多家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合作,在他们的汽车上测试其自动驾驶硬件和软件。滴滴计划将自动驾驶汽车派遣到非极端天气下的普通或略复杂的场景,而对于非常复杂的场景或极端天气条件,依旧派遣人类司机。该模式已经在2020年6月开始在上海测试。 滴滴为采用自动驾驶车辆搭载一系列硬件与软件。硬件包括雷达、照相机以及自动控制控件等;软件包括全球导航系统、路线规划系统、预警系统等。除此以外,滴滴还建设了一系列辅助自动驾驶的基础设施和模拟设备。 3.3.4. 共享两轮车业务 滴滴于2018年推出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服务。其收费模式采用免押金模式,在收取基础费用之上,按照时间收取额外费用。 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已经在中国220个城市部署了520万辆自行车和200万辆电动车。该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5亿元和2020年的32亿元;从2020Q1的3亿元增加到2021Q1的9亿元。该业务对滴滴的网约车业务有重要的“引流”作用。约40%使用共享单车或电动车服务的客户,每月也会使用至少一次滴滴的打车服务。 3.3.5. 同城货运业务 滴滴于2020年6月推出了同城货运服务。在其开展同城货运业务后的6个月里,即2020年7月到12月,我们在8个城市完成了1100万订单。 3.3.6. 社区团购业务 社区团购业务于2020年6月疫情期间启动。通过滴滴的平台,同一社区的消费者下单后,组长作为代表统一交付。购买的商品在第二天一次性发货,统一交付到一个指定的提货点。这种模式集中了消费者需求,并通过集中配送,提高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的效率。2021年3月30日,由于滴滴对社区团购业务股权减少,该业务预计不再在财报中进行披露。 3.3.7. 金融业务 滴滴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包括信贷、财富管理和支付解决方案等。 4. 财务分析 4.1. 整体财务分析 2018-2021Q1,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52.88亿元、1547.86亿元、1417.36亿元、421.63亿元。对应2019、2020、2021Q1同比增速分别为14.41%、-8.43%、105.95%。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营收受到影响,同比有所下滑。 2018年-2021Q1,公司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56.42亿元、-97.28亿元、-106.80亿元、1.96亿元,21Q1盈利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疫情后恢复,一方面来自橙心优选剥离带来的投资收益影响。 4.2. 营业收入细分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由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构成。其中,中国出行业务是公司贡献营业收入的主要力量,2018年-2021Q1占比分别达到98.46%、95.58%、94.29%、93.05%。公司其他业务贡献营收占比逐渐提升,其在2018年-2021Q1营业收入占总体营收分别为1.23%、3.15%、4.06%、5.04%。 4.3. 毛利分析 2018年-2021Q1公司实现毛利74.46亿元、151.21亿元、159.12亿元、45.66亿元;2018年-2021Q1年毛利率分别为5.50%、9.77%、11.23%、10.83%,2019年、2020年、2021Q1毛利率同比变化分别为4.27pct、1.46 pct、-4.40 pct。 4.4. 费用分析 2018-2020年公司费用率总体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但2021Q1除销售费用率外,均呈现下降趋势,体现规模效应。 运营费用主要由相关人员的薪酬费用构成,预计随着公司业务继续增长,运营费用将会增加。 销售费用方面,预计未来销售费用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同时,为了维护品牌知名度,留住客户,公司也会进一步加大销售费用投入。 研发费用方面,公司研发费用预计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未来公司计划继续招聘人员支持研发,进一步扩大平台功能和服务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管理费用方面,未来管理费用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公司将重点将管理费用用于优化流程和加强内控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内部支持能力。由于公司即将上市,预计未来作为上市公司会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 5. 风险提示 5.1. 反垄断及其他法律和法规风险 除遵守现有和新的反垄断法规外,随着公司业务扩展到其他地区,或者随着公司向平台添加新产品和服务,公司可能会受到新的法律和法规的约束。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使公司承担重大责任,包括遵守此类法律法规所需的大量费用,并可能抑制公司平台的增长和使用。 5.2. 市场竞争激烈 公司现有低成本替代品的激烈竞争,并且预计将面临来自新市场进入者的竞争。许多竞争对手拥有雄厚的资本,并有资源提供折扣服务、司机和消费者激励,以及开发创新的产品和替代定价模型。 5.3. 用户安全问题 公司的司机筛选和背景调查程序可能会失败,或者公司赖以识别过去有问题行为的数据库可能不正确或不完整,或者安全事件可能是由没有过去有问题行为记录的驾驶员或骑手引起的。如果公司无法防止或减轻安全事件,公司的业务、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5.4. 自动驾驶等业务的预期收益不确定 自成立以来,公司每个会计年度均发生净亏损。公司将来可能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随着公司开发和推出新产品和技术,在现有和新市场中扩展以及继续投资于公司的平台,公司的费用将来可能会增加。其可能不会导致收入增加或业务增长,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5.5. 产品责任索赔的风险 汽车行业通常会遇到重大的产品责任索赔。如果公司的D1电动汽车或任何未来电动汽车涉及导致死亡或人身伤害的事故,例如锂离子电池着火等,公司将遭受诉讼和巨额金钱损失、产品召回或重新设计工作,即使是无用的索赔也可能要求公司为其辩护,所有这些都可能产生负面宣传,并且昂贵且耗时。 5.6. IPO尚未发行 本次公司IPO尚未发行,存在发行不确定性风险。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滴滴出行全梳理:国内移动出行龙头,海外业务快速拓展,多元服务持续推进》 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06月30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 文浩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050002 张爽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70004
出行领域历史报告分享 【2021/05/31】 哈啰出行全梳理:共享单车切入本地生活赛道,飞轮效应最大化平台价值【天风互联网传媒】 【2021/3/1】 嘀嗒出行全梳理:轻资产共享出行平台,顺风车业务快速增长【天风传媒文浩团队】 核心观点 滴滴出行为中国移动出行龙头,也是全球布局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滴滴出行成立于2012年,经过九年发展,成长为全球多元化移动出行平台,在亚太、拉美、非洲和俄罗斯提供出租车召车、网约车、顺风车、公交、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汽车服务、配送、货运及物流、金融等多元化服务。以截至21Q1末的一年维度看,滴滴出行业务拓展至15个国家近4000个城市与地区,全球年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4.93亿,年活跃司机数已经达到1500万,日均交易4100万次,全球GTV合计达到3410亿元。 全球出行市场蕴含机遇,国内共享出行预计五年复合增速达30%。2020年,全球消费者在出行上的支出为6.7万亿美元,出行占全球GDP的8.0%。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出行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为5.7万亿元,占全球出行的13.1%,根据CIC预测,到25年中国出行市场规模将达到10.6万亿元。其中中国共享出行的总支出到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9.9%。拉丁美洲,EMEA和APAC(不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到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3.2%。 滴滴中国网约车业务实现盈利,国际业务仍在发展期,新业务持续开拓,双轮效应下运营效率有望提升。 中国业务:截止21Q1末,在中国滴滴已经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月平均活跃用户数为1.56亿;在过去的12个月中,日活跃用户数共计1300万。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GTV总额1890亿元,其中网约车是GTV主要来源,共计贡献1486亿元,其他共享出行业务贡献404亿元。从收入上看,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收入为1336亿元,调整后EBITA为40亿元。 国际业务:2018年,滴滴出行开始开拓国际市场,根据艾瑞咨询和CIC数据,从20年交易量上看,滴滴已经成为拉丁美洲第二大网约车平台以及墨西哥第二大网约车与外卖平台。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GTV为256亿元,采用净值确认的方法确认收入为23亿元,调整后EBITA为-35亿元。 其他业务:目前,滴滴已经与中国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开发和制造了D1——世界上第一辆专门为共享出行而制造的电动汽车。同时,滴滴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并尝试将其应用与共享出行业务,有望通过该技术建立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服务在18年推出,对滴滴的网约车业务有重要的“引流”作用,约40%使用共享单车或电动车服务的客户,每月也会使用至少一次滴滴的打车服务。公司在20年6月推出了同城货运服务,推出服务后6个月内在8个城市完成了1100万订单。 财务方面,2018-2021Q1,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52.88亿元、1547.86亿元、1417.36亿元、421.63亿元,对应19-21Q1同比增速分别为14.41%、-8.43%、105.95%,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营收受到影响,同比有所下滑;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由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构成。其中,中国出行业务是公司贡献营业收入的主要力量,18年-21Q1占比超过93%,其他业务贡献营收占比逐渐提升。18年-21Q1,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56.42亿元、-97.28亿元、-106.80亿元、1.96亿元,21Q1盈利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疫情后恢复,一方面来自橙心优选剥离带来的投资收益影响。 公司将在美股进行IPO,本次IPO拟募集资金将用于:约30%投资于技术(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约30%用于扩张国际业务、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扩展现有产品、剩余部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包括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和收购等),建议关注。 风险提示:反垄断及其他法律和法规风险;市场竞争激烈;用户安全问题;自动驾驶等业务的预期收益不确定;产品责任索赔的风险,IPO尚未发行。 目 录 正 文 1. 公司基本情况 滴滴出行是全球卓越的移动出行科技平台,秉承通过改变出行方式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持续发展共享出行、汽车解决方案、电动出行和自动驾驶四大领域。在亚太、拉美、非洲和俄罗斯提供出租车召车、网约车、顺风车、公交、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多元化服务。根据CIC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二个月中,按年度活跃用户和平均每日交易量计算,滴滴出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技术平台。 1.1. 历史沿革 2012年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运营,推出嘀嘀打车APP来提供打车服务。 2014年,“嘀嘀打车”更名为“滴滴打车”;上线专车服务。 2015年,收购快的,并将控股公司更名为小桔快智公司。全面品牌升级,更名为“滴滴出行”,明确构建一站式出行平台。 2016年,收购优步中国。同年,开始投资自动驾驶。 2018年,推出了汽车解决方案,并将业务依次扩展到巴西、墨西哥及其他国家。 2020年,与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推出D1(专为共享出行而设计的电动汽车)。 1.2. 融资情况 为了为公司快速扩张提供资金,公司已经进行23轮上市前融资,投资者包括蚂蚁金融、Gold Guard Investment(CEO杨磊为最终受益人)、永安行和GGV纪源资本等。 1.3. 股权结构 公司通过中国营运实体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经营业务。通过合约安排,公司可控制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所带来的所有经济利益。 1.4. 董事会及管理层情况 公司董事会由8名董事构成,董事、高管团队及相关背景如下: 1.5. 员工组成 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15,914名员工。员工中负责研发的占比高达44.7%。33.1%的员工负责运营,15.0%的员工负责行政与管理,7.2%的员工负责市场营销。 1.6. IPO投向 本次IPO拟募集资金将用于:约 30% 投资于技术、约 30% 用于扩张国际业务、约 20% 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扩展现有产品、剩余部分用于一般公司目的。 2. 行业分析 2.1. 出行市场 2.1.1. 出行模式的变革 中国城市人口密集、私家车数量有限、出行消费升级的需求等因素促使出行模式朝着共享、电动、自主、多元的方向转变。 2.1.2. 市场规模 全球出行市场蕴含着较大的机遇。2020年,全球消费者在出行上的支出为6.7万亿美元,出行占全球GDP的8.0%。城市化,经济发展和日益互联的世界继续提高了出行的重要性,并将继续推动市场的未来增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以及许多集中和密集的城市,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出行市场,2020年占全球出行的13.1%,市场规模为5.7万亿元。这一数字预计将以13.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10.6万亿元。 2.2. 共享出行市场 四轮车,出租车,顺风车和司机服务上构成了共享出行市场的整体规模。共享出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根据CIC的数据,中国共享出行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4.1%增加到2040年的35.9%;另一方面,共享出行的总支出增长迅速。根据CIC的数据,中国共享出行的总支出预计将从2020年的2330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86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9%。尽管网约车服务已经是当今共享出行中最大的细分市场,但预计到2025年仍将大幅增长至7,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2.0%。 此外,共享出行也有着增长迅速的海外机会。根据CIC的数据,拉丁美洲,EMEA和APAC(不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410亿美元,预计在2025年达到117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3.2%。 2.3. 电动出行市场 电动出行减少碳排放量的优势、政策激励、充电设备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电动汽车渗透率的增长。根据CIC的数据,预计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7.7%增长至2025年的 20.8%,复合年增长率为26.1%;到2040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预计将达29.3%。特别是在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预计将达50%以上。 此外,渗透率的增加也与充电总支出的增长有关。2016-2019年,中国的充电总支出从23.49亿元迅速增加到102.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3.6%。根据CIC的数据,到2025年,充电总支出预计将达537.07亿元,2020-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9.4%。 3. 公司业务 滴滴出行的业务可以概括为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以及其他业务“三大业务”。其中中国出行业务部分主要包括共享出行业务和部分相关的车服业务;国际业务主要涵盖网约车业务和外卖业务;其他业务则包括共享两轮车业务、车服业务、同城货运业务、社区团购业务、自动驾驶业务以及其他相关金融服务等多项业务。 从2012年到2021年,公司业务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滴滴业务已拓展至15个国家的近4000个城市与地区。截止2021年3月的一年内,全球年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4.93亿,年活跃司机数已经达到1500万,日均交易4100万次,全球GTV合计达到3410亿元。2018年至2021Q1.平台实现司机收入6000亿元。 3.1. 中国出行业务 3.1.1. 概况 滴滴出行的中国出行业务始于2012年,已经历时九年。截止2021年3月31日,在中国,滴滴已经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月平均活跃用户数为1.56亿;在过去的12个月中,日活跃用户数共计1300万。 共享出行服务是滴滴出行在出行领域的第一步尝试,包括网约车服务、出租车服务、拼车服务、代驾服务以及顺风车服务等多种类型的服务。 依据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滴滴网约车服务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车型选择。例如,滴滴针对于高端用户提供了专车与豪华车两种车型;针对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用户则提供价位更低,要求时间更为灵活的拼车服务以及花小猪打车服务;针对交易量主要来源的快车用户,则采用动态定价方式,在高峰期加价在非高峰期给予一定的折扣。 除网约车服务外,滴滴同时在平台上提供出租车打车服务、代驾服务以及顺风车服务等多种其他服务。出租车打车服务一方面提高了乘客体验,减少了司机议价、绕路等行为,另一方面,司机的效率提升,收入得到增长。代驾服务则针对于有指定司机或长途旅行等需求的客户。顺风车与拼车服务类似,不同点在于乘客支付费用更低,费用基本由司机承担。 经营数据显示,2018-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GTV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9年GTV为2023.67亿元,同比下降1.02%,2020年GTV为1890.02亿元,同比下降6.6%。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2020年疫情影响,乘客出行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是受监管处罚压力,部分网约车业务受到影响。2021年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GTV为545.65亿元,同比增长112.68%,我们认为是由于疫情后经济复苏,出行需求相比去年同期上升所致。 2018-2020年,滴滴出行业务的单价基本稳定在23-24元水平。我们认为,GTV变动主要由单量变化驱动。从单量变动情况看,2019年单量为86.69亿,同比下降1.37%,2020年单量为77.50亿,同比下降10.60%。尽管在2019年和2020年,客单价有所上升,但由于单量的下降,GTV总体依旧呈现下降趋势。 3.1.2. 平台功能简介 滴滴出行平台提供除了花小猪打车以外的所有服务入口,消费者可以根据其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 一般来说,消费者首先需要在地图上定位当前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自己的出发地与目的地,规划出行路线。完成路线规划后,消费者可以从滴滴所提供的各种车型以及服务中按需进行选择。确定所选择的服务类型之后就可以等候滴滴平台完成调度,提供服务。除此以外,滴滴提供了行程定制、乘车点建议以及紧急联系人等优化功能。行程定制方面,乘客可以根据自身偏好进行灵活选择。例如,乘客可以选择是否要需要司机在到达时电话通知;是否希望司机在行程中进行交谈对话等。 乘车点建议是针对定位不准确或者有时乘客所在地点并不方便载客等情况的一项功能。该功能会根据乘客当前定位给出几个适合的乘车点。这些乘车点通常是很容易找到的地方。 紧急联系人功能是一项针对安全出行的措施。乘客可以设置在某一时段,比如晚间,或者在某一路段通知紧急联系人;也可以向紧急联系人共享行程或者告知紧急联系人,在遭遇特殊情况时,联系滴滴客服或者及时报警。 3.1.3. 滴滴中国出行业务收入模式 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主体是共享出行业务。然而,针对不同的共享出行服务类型,滴滴采用了不同的收入确认模式。 对于网约车业务,滴滴作为委托方,委托司机向消费者提供出行服务。在收入确认时,所确认的收入为GTV减去相关税费和消费者激励。这部分收入占中国出行业务总收入的比重超过97%。在这种模式下,司机所得和激励则作为成本确认。 对于出租车打车业务、代驾业务和顺风车业务,滴滴作为中介收取佣金。在收入确认时,所确认收入为GTV减去相关税费、司机所得和激励。消费者激励则作为销售费用进行确认。 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GTV总额为1890.02亿元,其中网约车是GTV主要来源,共计贡献1486亿元,其他共享出行业务仅贡献404亿元。从收入上看,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收入为1336.45亿元,为GTV扣除相关税费共计5亿元、司机及其他合作商所得386亿元和网约车消费者激励163亿元所得。2020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收入在扣除滴滴作为委托方向司机提供的激励69亿元,分成1105亿元,其他成本费用122亿元,得到其调整后EBITA为40亿元。 3.2. 国际业务 3.2.1. 概况 滴滴出行国际业务包括海外出行业务和外卖业务两部分。2018年,滴滴出行开始开拓其国际市场,目前滴滴已经其业务扩展至14个除中国以外的国家。根据艾瑞咨询和CIC数据,从2020年交易量上看,滴滴已经成为拉丁美洲第二大网约车平台以及墨西哥第二大网约车与外卖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间,滴滴出行的国际业务年均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6000万。截止2021年3月31日,滴滴出行的国际业务年均活跃用户数已占全球用户总数的12%。 2018-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GTV持续增长,2019年GTV达到229.56亿元,同比增长189.96。分季度表现来看,2021Q1实现GTV77.63亿元,同比增长9.74%,增长稳定。 滴滴国际业务的单价逐年下降,从2018年的27.98元降至2019年的23.86元,又降至2020年的18.98元,同比分别下降14.70%和20.47%。2021Q1单价由2020Q1的20.99元降至18.62元。 单量方面,2018年-2020年,单量逐年增长,2020年单量达到13.48亿,同比增长40.12%;2021Q1单量为4.17亿,同比增长23.74%。因此可以看到目前促使滴滴国际业务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单量的增加。 滴滴在国际业务收入确认采用净值确认的方法。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GTV为256亿元,扣除相关税费共计9亿元、司机及其他合作商所得216亿元、激励8亿元后,剩余收入为23亿元。进一步扣除其他经营费用58亿元后,得到调整后EBITA,为-35亿元。 3.2.2. 平台功能 滴滴海外网约车平台与国内版本类似,但又有一些特殊之处。例如,在日本地区,由于司机必须佩戴手套,滴滴在其app中专门增加了AI语音助手功能,方便其在不脱手套的情况下操作app;在巴西,很多人没有银行账户,滴滴增设滴滴卡功能,帮助乘客完成结算。 滴滴海外外卖平台包括定位选择区,搜索区,食物类型选择区以及定制化推荐几个部分。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搜索或者推荐。该项业务已经在墨西哥全国范围内开展。 3.3. 其他业务 3.3.1. 车服业务 滴滴出行的车服业务包括三个方面:租赁服务、加油服务和保养维修服务。 租赁服务方面,根据CIC数据,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有中国最大的汽车租赁网络,其租赁网络中有超过60万辆汽车。滴滴租赁平台中的车辆,约有一半是由其租车合作伙伴提供。通过滴滴的车服服务进行租赁的前10款车型,平均租赁价格比直接租赁低约20%。 加油服务方面,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通过与全国超过8000个加油站合作,通过提供燃油折扣等方式为司机提供优惠服务。 保养维修服务方面,滴滴所提供的服务范围覆盖从轮胎和机油更换到汽车事故后修理的多个方面。目前,滴滴通过自身店铺和与第三方店铺合作的方式提供服务。 滴滴的共享出行业务与车服业务已经形成“双轮效应”,循环导流作用显著。在共享出行领域,随着更多的司机加入平台,乘客的等待时间和成本下降,吸引更多乘客选择使用滴滴的共享出行服务。同时,由于客单的增加,司机收入提升,使得更多司机愿意加入平台。在车服业务方面,由于滴滴利用自身平台的规模优势可以为司机争取到更优惠的服务,降低了司机的经营成本,更多的司机被吸引加入平台,从而为共享出行业务提供了更多的储备资源。 3.3.2. 电动车业务 滴滴的电动汽车业务主要是为其共享出行业务服务。目前,滴滴已经与中国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开发和制造了D1。一方面,D1通过优化车内空间,提高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D1通过更好的驾驶体验,提升了司机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3.3.3. 自动驾驶业务 滴滴目前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并尝试将其应用与共享出行业务,有望通过该技术建立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但该技术的商业可行性仍需在结合共享出行平台后才能得到验证。 目前,滴滴拥有一个超过500名成员的团队和超过100辆自动驾驶汽车的车队,同时,正在与全球多家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合作,在他们的汽车上测试其自动驾驶硬件和软件。滴滴计划将自动驾驶汽车派遣到非极端天气下的普通或略复杂的场景,而对于非常复杂的场景或极端天气条件,依旧派遣人类司机。该模式已经在2020年6月开始在上海测试。 滴滴为采用自动驾驶车辆搭载一系列硬件与软件。硬件包括雷达、照相机以及自动控制控件等;软件包括全球导航系统、路线规划系统、预警系统等。除此以外,滴滴还建设了一系列辅助自动驾驶的基础设施和模拟设备。 3.3.4. 共享两轮车业务 滴滴于2018年推出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服务。其收费模式采用免押金模式,在收取基础费用之上,按照时间收取额外费用。 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已经在中国220个城市部署了520万辆自行车和200万辆电动车。该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5亿元和2020年的32亿元;从2020Q1的3亿元增加到2021Q1的9亿元。该业务对滴滴的网约车业务有重要的“引流”作用。约40%使用共享单车或电动车服务的客户,每月也会使用至少一次滴滴的打车服务。 3.3.5. 同城货运业务 滴滴于2020年6月推出了同城货运服务。在其开展同城货运业务后的6个月里,即2020年7月到12月,我们在8个城市完成了1100万订单。 3.3.6. 社区团购业务 社区团购业务于2020年6月疫情期间启动。通过滴滴的平台,同一社区的消费者下单后,组长作为代表统一交付。购买的商品在第二天一次性发货,统一交付到一个指定的提货点。这种模式集中了消费者需求,并通过集中配送,提高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的效率。2021年3月30日,由于滴滴对社区团购业务股权减少,该业务预计不再在财报中进行披露。 3.3.7. 金融业务 滴滴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包括信贷、财富管理和支付解决方案等。 4. 财务分析 4.1. 整体财务分析 2018-2021Q1,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52.88亿元、1547.86亿元、1417.36亿元、421.63亿元。对应2019、2020、2021Q1同比增速分别为14.41%、-8.43%、105.95%。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营收受到影响,同比有所下滑。 2018年-2021Q1,公司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56.42亿元、-97.28亿元、-106.80亿元、1.96亿元,21Q1盈利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疫情后恢复,一方面来自橙心优选剥离带来的投资收益影响。 4.2. 营业收入细分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由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构成。其中,中国出行业务是公司贡献营业收入的主要力量,2018年-2021Q1占比分别达到98.46%、95.58%、94.29%、93.05%。公司其他业务贡献营收占比逐渐提升,其在2018年-2021Q1营业收入占总体营收分别为1.23%、3.15%、4.06%、5.04%。 4.3. 毛利分析 2018年-2021Q1公司实现毛利74.46亿元、151.21亿元、159.12亿元、45.66亿元;2018年-2021Q1年毛利率分别为5.50%、9.77%、11.23%、10.83%,2019年、2020年、2021Q1毛利率同比变化分别为4.27pct、1.46 pct、-4.40 pct。 4.4. 费用分析 2018-2020年公司费用率总体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但2021Q1除销售费用率外,均呈现下降趋势,体现规模效应。 运营费用主要由相关人员的薪酬费用构成,预计随着公司业务继续增长,运营费用将会增加。 销售费用方面,预计未来销售费用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同时,为了维护品牌知名度,留住客户,公司也会进一步加大销售费用投入。 研发费用方面,公司研发费用预计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未来公司计划继续招聘人员支持研发,进一步扩大平台功能和服务范围,提高用户体验。 管理费用方面,未来管理费用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公司将重点将管理费用用于优化流程和加强内控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内部支持能力。由于公司即将上市,预计未来作为上市公司会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 5. 风险提示 5.1. 反垄断及其他法律和法规风险 除遵守现有和新的反垄断法规外,随着公司业务扩展到其他地区,或者随着公司向平台添加新产品和服务,公司可能会受到新的法律和法规的约束。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使公司承担重大责任,包括遵守此类法律法规所需的大量费用,并可能抑制公司平台的增长和使用。 5.2. 市场竞争激烈 公司现有低成本替代品的激烈竞争,并且预计将面临来自新市场进入者的竞争。许多竞争对手拥有雄厚的资本,并有资源提供折扣服务、司机和消费者激励,以及开发创新的产品和替代定价模型。 5.3. 用户安全问题 公司的司机筛选和背景调查程序可能会失败,或者公司赖以识别过去有问题行为的数据库可能不正确或不完整,或者安全事件可能是由没有过去有问题行为记录的驾驶员或骑手引起的。如果公司无法防止或减轻安全事件,公司的业务、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5.4. 自动驾驶等业务的预期收益不确定 自成立以来,公司每个会计年度均发生净亏损。公司将来可能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随着公司开发和推出新产品和技术,在现有和新市场中扩展以及继续投资于公司的平台,公司的费用将来可能会增加。其可能不会导致收入增加或业务增长,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5.5. 产品责任索赔的风险 汽车行业通常会遇到重大的产品责任索赔。如果公司的D1电动汽车或任何未来电动汽车涉及导致死亡或人身伤害的事故,例如锂离子电池着火等,公司将遭受诉讼和巨额金钱损失、产品召回或重新设计工作,即使是无用的索赔也可能要求公司为其辩护,所有这些都可能产生负面宣传,并且昂贵且耗时。 5.6. IPO尚未发行 本次公司IPO尚未发行,存在发行不确定性风险。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滴滴出行全梳理:国内移动出行龙头,海外业务快速拓展,多元服务持续推进》 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06月30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 文浩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050002 张爽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70004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