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赢家点金】通胀数据扰动市场神经,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赢家点金】通胀数据扰动市场神经,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作者:微信公众号【东方证券财富管理】/ 发布时间:2021-06-1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东方证券《【赢家点金】通胀数据扰动市场神经,投资者该如何应对?》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的本信息,仅面向东方证券客户中不低于中低风险承受级别的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风险承受级别的投资者,请勿阅读、转发或使用本信息。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 6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我国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 其中5月CPI同比上涨1.30%,同比增速较上月上行0.40个百分点,环比下跌0.20%;5月PPI同比上涨9.00%,同比增速较上月上行2.20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60%。 从数据上看,5月PPI同比大超市场预期,而CPI表现不及市场预期,具体细分看,日用品、电气机械等需求稳定的行业,涨价效应进一步扩大,而耐用消费品、衣着等需求疲弱的行业,提价幅度开始收敛,未来利润率仍将承压。 分析看,生产强、需求弱,导致价格压力迟迟未能从生产端向消费端顺畅传导,随着疫苗接种持续推进,消费能否复苏,带动国内CPI表现回升?国内PPI数据进入赶顶阶段,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几何?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又需要做怎样的调整? PPI向CPI传导为何失灵? 一般认为,PPI与CPI在具体构成上存在较大区别,其中PPI主要受到中上游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影响,而CPI主要受到猪周期影响。 CPI与PPI虽然分别显示着消费与生产领域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变动,但二者显然不是处于绝缘状态,总的来看PPI对CPI肯定会有传导。 回顾2000年以来的四轮PPI上行周期我们可以发现,在2015年之前,PPI和CPI走势方向基本同步,但2015年以后,PPI与CPI走势甚至背离,细究原因,可能是源于供给端猪周期与生产资料错位以及需求端终端消费需求不足。 从供给端来看,2014年以来,环保整治和供给侧改革分别导致CPI猪周期与PPI中上游生产资料走势错位,导致CPI与PPI走势不再同步。当PPI仍处低迷时环保整治导致猪周期提前启动上升周期,当供给侧改革驱动PPI上升时生猪产能恢复猪周期开启下行周期。 从需求端来看,2016年前后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房地产持续加强调控、基建增速整体下行,转型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导致需求相对不足。同时中下游制造业竞争激烈,难以对消费者大幅提价,制约PPI向CPI的传导。 国家统计局认为,国内通胀水平并不值得过分关注,主要源于:从结构上的因素来看,随着生猪产能恢复,猪肉价格同比是下降的,这是CPI数据中的重要抑制项目;此外,因为中国的工业行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条比较长,上游向下游的传导是逐步递减的。 价格压力:国内在生产端、国外在需求端 整体看,国内CPI增速可能不会大幅走强,但海外有极大概率存在通胀超预期回升的风险。 数据显示,美国5月CPI数据,同比增长5%,预估为4.7%,超出市场预期,创2008年8月来新高,继4月份的4.2%之后再度加大了对高通胀的担忧。 需求旺盛是导致美国通胀数据超预期的主要原因,从4月份CPI细分项分析可见,由于“发钱”提振需求,芯片短缺限制供给,二手汽车价格飙升;此外,疫情好转提振酒店消费,地产韧性提振家具等生活用品,服务和商品价格都大幅上升。 综上可见,国内的价格压力在生产端,也就是PPI方面,这是由于国内疫情控制领先全球,生产能力快速复苏,叠加海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需求,国内出口持续超预期,带动工业生产走强; 而海外的尤其是美国的价格压力主要在需求端,也就是CPI存在超预期上行的风险,货币超发催生大量需求,但劳动力及供应链与需求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错配问题,恐将使美国通胀持续维持在高位。 国内:PPI上行期,A股及板块会如何演绎? 国内方面,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震荡以及基数缘由,二、三季度的PPI同比增速难以大幅回调,高位盘整或是常态。那么在PPI经历通胀期间,国内股市表现如何呢?投资者又应该如何从哪些板块入手,从而实现抗通胀呢? 华西证券通过复盘PPI同比增速与上证指数走势发现,当PPI出现明显上行趋势,尤其是同比增速超过5%之后,上证指数往往表现不佳。 PPI上行对A股市场的冲击,主要可能源于两个路径: (1)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带动PPI上行,从而引发通胀担忧,制约A股市场表现。 (2)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得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升,下游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盈利可能会受到冲击。 但归根结底,价格对股市的影响,还是落实到企业盈利上。东吴证券通过回顾三轮通胀周期的表现,发现决定股市走势的关键因素不是通胀或货币政策,而是经济增长预期。 所以不同类型的通胀,对市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国金证券研究发现: 1)成本推动型的通胀环境往往对应经济的滞涨,股票市场往往面临戴维斯双杀式的熊市。这就是2011年滞涨式通胀阶段股票市场单边下跌的原因。 2)需求推升的通胀环境往往对应经济过热,尽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会边际收缩以抑制高通胀,但这个阶段经济内生动力较强,政策的收缩对企业盈利的影响相对有限,但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不会出现戴维斯双杀的熊市,市场行情演绎取决于盈利和政策的超预期程度。 从目前的宏观数据看,国内需求端仍处于疲弱态势,如果价格端的上涨仅体现在中上游,那么全A的盈利则难免承压,届时会对市场构成一定打击,我们还需要密切跟踪国内总需求的形势变化。 板块方面,国信证券研究发现,PPI上行期间,化工、有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行业大概率具有超额收益,而像公用事业、非银金融、休闲服务等行业大概率跑输大盘整体。 虽然A股上市公司的历史经验显示,非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的确与PPI同比增速的走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大体上两者呈现同涨同跌的趋势,但并非所有的行业都会受益于通胀上行。 结构上看,资源周期品是最受益于通胀上行的行业类别,量价齐升逻辑下,行业的盈利能力将显著提升。 对于资源周期品行业来说,以PPI为主导的通胀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销售净利率的改善,另一方面,需求也有望同步增长。量价齐升的推动下,资源周期品行业的盈利在通胀上行期往往都表现优异,是典型的抗通胀行业。 从数据上来看,几乎在每一轮通胀上行前或阶段中,采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以及农林牧渔行业的ROE以及盈利增速都有显著改善。 针对目前“PPI快速上行,CPI低位震荡”的局面,光大证券研究了2016-2017年期间各行业毛利率,发现 “高PPI、低CPI”组合对各行业毛利率影响差异明显。 l 对于上游原材料行业,PPI上行将明显提升其毛利率水平; l 对于中游制造业,其产成品价格往往随着原材料价格而上涨,这也有利于中游制造业毛利率改善; l 对于下游制造业,PPI上行意味着其生产成本提升,CPI低位震荡意味着其产品提价空间有限,“高PPI、低CPI”组合将挤压其毛利率水平。 在PPI高位震荡时,中上游制造业毛利率仍有望继续提升。现在市场普遍预期国内PPI同比增速二季度见顶,下半年国内PPI或将高位震荡。与2016-2017年相比,当前PPI增速与2017年1月PPI增速(+6.9%)相近,根据2017年的情况,当PPI高位震荡时,持续上涨的产品价格仍将对中上游制造业毛利率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下游行业而言,CPI的增速更为关键。在2017年PPI见顶后高位震荡期间,除上中游毛利率有所提升外,下游制造业各行业毛利率也有所提升,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时期CPI同比增速的持续提升。 2017年2月-2017年12月,国内PPI同比增速从7.8%回落至4.9%,与此同时,CPI同比增速从0.8%升至1.8%,持续回落的PPI增速意味着下游制造业成本压力逐渐消退,不断上升的CPI意味着其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二者叠加使得下游制造业企业毛利率在该期间出现了提升。 总结来看,后续国内PPI指数大概率冲高后高位震荡,这有利于中上游尤其是上游资源板块的业绩爆发,中短期看,制造业中上游品种的业绩相对优势更确定一些。 展望下半年,要看价格能否顺利传导至下游,在目前需求端较为疲弱的背景下,CPI增速能否随之出现上行还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CPI增速也能持续回升,则下游制造业或将也会迎来盈利质量的提升。 海外:美国滞胀风险在酝酿之中 而美国通胀上行或将超预期,这预示着美股的利空因素也在逐步累积,敦和资管认为,美股年底前出现10%以上的调整概率较大。 首先,美国进入一个通胀指标超预期而增长数据表现平平的“类滞胀”阶段,这将抑制美股的风险偏好,其中“滞”的问题远大于“胀”。 4月份的数据显示,不仅是4 月份的通胀数据让人担忧,美国4月份的ISM制造业 PMI 和非制造业 PMI也 较 3 月出现下滑,略不及市场预期,领先指标—制造业PMI 新订单和产出也较 3 月出现一定下滑。 此外,欧洲经济复苏加快还会导致美德实际利差收缩和美元贬值,这对依赖进口、贸易赤字新高的美国而言,增加了未来进入滞胀的可能性。 此外,下半年预期企业税上调对远期盈利会有一次性冲击。敦和资管认为,从盈利的角度看,拜登政府的财政刺激已经“利好出尽”,接下来需要评估的是融资来源之一——企业税上调对盈利的负面冲击。 广发证券也认为,加税将削弱美国上市公司EPS。无风险利率上升与高估值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若预计EPS持续走高,那么投资者很可能忽视高估值;但若EPS低于预期,无风险利率走高将令美股进入快速杀估值的阶段。由于拜登已将基建等政策提升至战略高度,因此Q3落地基建、加税组合拳的概率非常高。一旦加税政策落地,美股就可能重演1987年10月的走势。 根据华安证券的研究,美债收益率上行周期内,美股也有可能回撤,但最大回撤幅度一般平均在10%左右,不会出现超过20%的深度调整。 真正能引发美股深度调整的,往往来源于美国经济“持续崩溃式滑坡”。 1990年至今美股4次深度调整,均对应经济崩溃,根据经验,当经济增速季均下滑0.8%以上时可以认为为崩溃式滑坡。同时1990年后的其余7次幅度更缓的经济下行周期,美股均表现为上涨,下行斜率越缓和,上涨幅度越大。 所以对于美股,未来真正的关注点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如果通胀超预期引发美联储缩表,利率上行、流动性收缩则会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损害,影响美国经济增速表现,则美股难免进入下行周期; 第二,在于政策冲击,如果加税引发市场对于未来美股EPS增长的担忧,叠加美股高估值的脆弱性,或导致美股出现短期暴跌行情,这两大风险对于现阶段的投资者而言不得不防。 以上分析结果,仅供投资者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投资顾问:朱红亮 执业编号:S0860618080006 财富管理业务总部 资产配置团队 电话:+86.21.63325888-3492 邮箱:zhuhongliang@orientsec.com.cn 【免责声明】 本报告(或刊物、资讯,以下统称:报告)由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总部编撰、制作及发布本营业部的客户。 本报告是基于本部门认为可靠的或目前已公开的资讯、信息进行摘录、汇编或撰写,本部门对报告所载内容始终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信息来源主要有wind资讯、东方财富网、中财网、证券之星等各大财经网站,本报告不能保证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请投资者阅读时注意风险。 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所载信息、意见、推测或观点仅反映本部门于发布报告当日的判断,且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亦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人发出邀请。投资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产品服务,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来判断是否借鉴、参照报告所载信息、意见或观点,独立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应风险。 在任何情况下,本部门及其员工不对任何人因援引、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及后果负有任何责任。 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部门事先许可不得就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擅自引用、刊发或转载,亦不得将报告内容作为诉讼、仲裁、传媒所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赢利或其他未经允许的用途。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