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三胎骤然加速,首胎率低困境亦需高度重视
(以下内容从申万宏源《放开三胎骤然加速,首胎率低困境亦需高度重视》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放开三胎骤然加速,首胎率低困境亦需高度重视 ——5.31政治局会议解读 秦泰 博士 首席宏观分析师 申万宏源宏观 主要内容 儿童占比提升趋势不明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仅20天后,中央政治局即召开高规格会议专门讨论优化生育政策议题,中央政策反应速度之快超出市场预期,凸显低生育率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5月31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有三点主要内容: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调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出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要求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加快推进三孩政策,指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要求“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这意味着三胎政策已经进入实施准备层面,进度骤然加速,远超市场预期。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要配套衔接,包括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降低教育开支,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相关政策的配套。 我们认为,首先,本次会议(包括时点和议题)均有助于促进市场对儿童占比“提升”的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形成一致的解读,即原因在于生育政策的变化令“六普”存在统计误差无法解释的数据异常,而非近十年人口出生率有改善,我国人口结构忧患重重,改革刻不容缓。我们在“七普”数据解读报告中明确指出近两次普查之间存在一个数据异常:“七普”中0-14岁人口数高于此前14年新生儿人数逾3000万,但“六普”却少1000多万,差异过大,无法用统计误差所解释,成为“七普”儿童比例较“六普”异常提升1.35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同时应当注意到,“六普”时期仍处于一胎政策时期,而“七普”已处在全面二孩政策环境中,两次数据的偏差方向,可能与生育政策变化有关。我国出生率持续下滑的趋势并未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得到实质性扭转,出生率确实已经降至极低的危险水平,若持续下去,我国“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将对“双循环”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实现形成巨大的约束,改革生育制度刻不容缓。 三孩政策骤然加速远超市场预期,对中国未来人口结构再度改善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应注意到,三孩政策或仅有助于释放中高收入群体生育潜力;首胎生育率的提升更具备可持续性,导致普遍性首胎生育率持续大幅下滑的经济因素实际上更值得高度重视,而这将需要从普遍性的城镇化、人地矛盾的缓解、房价过高问题的长期缓和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的配套实施,任重而道远。统计局在“七普”数据公布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称,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中,约40%左右为二胎,这一比例实际上是比较高的,这意味着我国出生率低的主要拖累不是中高收入群体不愿多生孩子,而恰恰是首胎出生率下滑太快,导致二胎出生人口已经占比很高的情况下,仍无法遏制总体出生率持续下滑的不良趋势。究其原因,“七普”中包括的一项人口流动结构数据恰恰能指出问题的关键:跨省流动的1.25亿人中,东部城镇化率较高地区吸纳达9181万人,占比达73.54%,而越是城镇化率已经很高的地区,“人地矛盾”实际上就更为突出,衡量居民购房的支出压力的“房价收入比”就愈发走向极端。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房价负担更重的东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却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首胎生育率持续大幅下滑的群体之一。考虑到中高收入群体占比本身不大,我们预计仅依靠三胎政策可能仍无法根本性扭转当前我国总体出生率过低的问题,向更为广阔的三四线城市持续辐射、连片的城镇化过程、房价分化问题的逐步缓和、以及对应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国内大循环”高效率布局才是解决首胎生育率过低问题的关键,这些经济政策的定力、以及最终成效,将成为考验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关键变量。 相关报告: 《人口数据凸显三大失衡:老龄化、少 子化、不平衡的城镇化——第七次全国 人口普查解析》(2021.05.12) 内容节选自申万宏源宏观研究报告: 《放开三胎骤然加速,首胎率低困境亦需高度重视——5.31政治局会议解读》 证券分析师:秦泰 发布日期:2021.05.31 封面图片来自『丘建筑设计』授权使用,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放开三胎骤然加速,首胎率低困境亦需高度重视 ——5.31政治局会议解读 秦泰 博士 首席宏观分析师 申万宏源宏观 主要内容 儿童占比提升趋势不明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仅20天后,中央政治局即召开高规格会议专门讨论优化生育政策议题,中央政策反应速度之快超出市场预期,凸显低生育率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5月31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有三点主要内容: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调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出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要求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加快推进三孩政策,指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要求“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这意味着三胎政策已经进入实施准备层面,进度骤然加速,远超市场预期。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要配套衔接,包括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降低教育开支,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相关政策的配套。 我们认为,首先,本次会议(包括时点和议题)均有助于促进市场对儿童占比“提升”的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形成一致的解读,即原因在于生育政策的变化令“六普”存在统计误差无法解释的数据异常,而非近十年人口出生率有改善,我国人口结构忧患重重,改革刻不容缓。我们在“七普”数据解读报告中明确指出近两次普查之间存在一个数据异常:“七普”中0-14岁人口数高于此前14年新生儿人数逾3000万,但“六普”却少1000多万,差异过大,无法用统计误差所解释,成为“七普”儿童比例较“六普”异常提升1.35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同时应当注意到,“六普”时期仍处于一胎政策时期,而“七普”已处在全面二孩政策环境中,两次数据的偏差方向,可能与生育政策变化有关。我国出生率持续下滑的趋势并未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得到实质性扭转,出生率确实已经降至极低的危险水平,若持续下去,我国“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将对“双循环”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实现形成巨大的约束,改革生育制度刻不容缓。 三孩政策骤然加速远超市场预期,对中国未来人口结构再度改善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应注意到,三孩政策或仅有助于释放中高收入群体生育潜力;首胎生育率的提升更具备可持续性,导致普遍性首胎生育率持续大幅下滑的经济因素实际上更值得高度重视,而这将需要从普遍性的城镇化、人地矛盾的缓解、房价过高问题的长期缓和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的配套实施,任重而道远。统计局在“七普”数据公布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称,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中,约40%左右为二胎,这一比例实际上是比较高的,这意味着我国出生率低的主要拖累不是中高收入群体不愿多生孩子,而恰恰是首胎出生率下滑太快,导致二胎出生人口已经占比很高的情况下,仍无法遏制总体出生率持续下滑的不良趋势。究其原因,“七普”中包括的一项人口流动结构数据恰恰能指出问题的关键:跨省流动的1.25亿人中,东部城镇化率较高地区吸纳达9181万人,占比达73.54%,而越是城镇化率已经很高的地区,“人地矛盾”实际上就更为突出,衡量居民购房的支出压力的“房价收入比”就愈发走向极端。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房价负担更重的东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却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首胎生育率持续大幅下滑的群体之一。考虑到中高收入群体占比本身不大,我们预计仅依靠三胎政策可能仍无法根本性扭转当前我国总体出生率过低的问题,向更为广阔的三四线城市持续辐射、连片的城镇化过程、房价分化问题的逐步缓和、以及对应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国内大循环”高效率布局才是解决首胎生育率过低问题的关键,这些经济政策的定力、以及最终成效,将成为考验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关键变量。 相关报告: 《人口数据凸显三大失衡:老龄化、少 子化、不平衡的城镇化——第七次全国 人口普查解析》(2021.05.12) 内容节选自申万宏源宏观研究报告: 《放开三胎骤然加速,首胎率低困境亦需高度重视——5.31政治局会议解读》 证券分析师:秦泰 发布日期:2021.05.31 封面图片来自『丘建筑设计』授权使用,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