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迎接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几个重要的证据 (海通宏观 姜超)

迎接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几个重要的证据 (海通宏观 姜超)

作者:微信公众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6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海通证券《迎接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几个重要的证据 (海通宏观 姜超)》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迎接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 From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00:00 03:38 迎接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 —几个重要的证据 (海通宏观 姜超) 1.疫情影响持续减弱 新冠肺炎的爆发是影响今年全球经济最大的黑天鹅事件,而且到目前为止,其扩散依然没有明显减弱的迹象。截止8月第一周,全球新增感染人数为179万,维持在2月以来的周度峰值附近,似乎在有效疫苗出现之前,其影响就会持续扩大。 但如果我们看另外一个指标,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人数,其实是在今年4月初就达到了高峰。哪怕现在全球每周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是4月初的3倍,但是当前每周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在4万人左右,明显低于4月初的5万多人。这意味着虽然新冠病毒的疫苗还没有正式出现,但人类应对这种病毒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新冠病毒对人类整体伤害的高峰期或已过去。 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是全球感染新冠病毒最多的国家,其累计感染人数已经超过500万人,而且每周的新增感染人数依然维持在40万人左右的历史高峰。但是由于治疗水平等的进步,美国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人数已经从4月份6万人左右的高峰下降至当前的4.6万人。 无论是感染新冠病毒住进ICU病房的人数,还是使用呼吸机的人数,目前都远低于4、5月份高峰时的水平,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对医疗资源的占用也在明显下降。 无论是住院人数的下降,还是使用ICU和呼吸机人数的下降,都反映了人类应对新冠病毒水平的提升,最终体现为新冠病毒致死率的下降。目前美国每周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已经下降到1万人以下,比4月份最高的2万人左右下降了一半以上。 一方面是新增感染人数上升,另一方面是新增死亡人数的下降,结果就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大幅下降。目前全球新冠病毒致死率已经从峰值的7%降至3.6%,美国也从6.7%降至了3.2%,这已经远低于2003年SARS高达11%的死亡率。 在新冠病毒致死率大幅下降之后,其影响已经类似于常见慢性病。根据美国CDC的统计,今年前7月死于新冠的人数为14.2万人,而同期美国死于心脏病的人数为38.3万,还有33.5万人死于肿瘤,以及15.2万人死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排在第四位,占美国同期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不到10%。 而且根据美国CDC6月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在统计了130万新冠病例之后,发现患有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比健康人高出12倍,这意味着很多死于新冠病毒的患者本身可能也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其结果就是在7月份以后死于心脏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人数出现了明显下降。 因此,虽然新冠病毒在4、5月时导致了美国每周死亡人数从6万左右最高升至8万人,但在进入7月以后,由于死于各种慢性疾病人数的大幅下降,美国每周总死亡人数已经降至4万人。因此从累计的角度来看,美国今年的总死亡人数相比于正常年份并没有大幅增加。 我们统计了美国近两年的人口累计死亡率,发现这一数值一直稳定在9‰左右,即便是在今年疫情期间,也仅是小幅上升至9‰以上,但目前已经重新降至9‰以下,其中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总死亡率上升幅度不到0.3‰。 即便是放在过去60年的背景下来观察,今年美国的粗死亡率也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异常,位于8.8‰的历史平均水平附近。 除了美国以外,英国统计局也公布了每周的人口死亡数据。其结果与美国非常类似,也是在4月份的时候全国每周死亡人数短期飙升,但目前已经降至正常年份水平,其中死于新冠病毒的人数也从峰值的每周9000人降至目前的200人。 从我们测算的英国人口累计死亡率来看,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英国的人口死亡率从8.1‰最高升至8.7‰,但并未明显偏离正常年份的死亡率,而且目前已经重新开始下降。 因此,美国、英国的数据都告诉我们,虽然新冠病毒还在扩散,但其对人类的伤害并没有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其实是在逐渐减弱的。 2.全球复苏,外需改善 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其对经济的冲击也在持续减弱,全球经济已经开始逐渐复苏。 人口流动性恢复。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流动性下降,减少了经济活动和产出。谷歌在今年推出了人口流动性报告,追踪各国的流动性变化。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数据显示,疫情导致流动性冻结最严重的时期是今年的4、5月份,这恰好也对应了上述全球和美国的新冠死亡率的顶峰时期。而从5月份开始,美日德各国的人口流动性已经先后出现了改善,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其中德国的总体流动性已经超过了2月份的基期,而美国和日本也恢复到接近2月份的水平。 谷歌还给出了人口流动目的地的变化情况。以美国为例,在4月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去往零售店、公共交通、工作等地的比例相对于基期的降幅超过40%,只有居家的比例出现了明显上升。而8月初的数据显示,去往零售店、杂货店等地的降幅已经大幅缩窄至零左右,去往公共交通、工作等地的降幅缩窄至30%左右,而居家的比例也有明显下降,而去公园的比例大幅上升。 在今年1月份,苹果也推出了流动性报告,其主要监测的是各国驾车、乘坐公交或者徒步出行的比例变化。数据显示,今年4、5月份是美日德各国流动性的最低点,从5月份开始流动性出现明显改善,目前美日德三国驾车出行的比例已经显著超过了1月份的水平。 而从乘坐公交的数据来看,美日德的流动性低点同样是在今年4月份,之后就开始持续恢复。到8月初,日本和德国乘坐公交的比例已经比1月基期高出30%,只有美国依然低于1月份的基期,但也在持续改善。 在所有出行当中,冻结最严重的当属飞机出行。我们统计美国洛杉矶和达拉斯两大机场的客流数据,在4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其客流同比降幅超过90%,同期美国所有机场安检人数同比降幅超过95%。而从5月份开始,机场客流开始缓慢恢复,进入8月份以后,美国机场安检人数同比降幅已经缩窄到70%左右。 经济持续复苏。 人口流动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的变化。在4、5月全球流动性冻结最严重的时期,也是全球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时期,当时全球以及美日欧的制造业PMI指数均大幅跳水。但之后随着人口出行的逐渐恢复,全球经济已经悄然进入了复苏模式,到7月份,除了日本以外,美欧的制造业PMI指数均回升到了50以上的扩张区间,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也首度回升到50以上。 即便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服务业,随着人口流动性的改善,在5月份以后美日欧的服务业PMI指数也开始持续回升,7月份美欧的服务业PMI均超过50,而日本也升至45.4。 随着人口出行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恢复,美国的就业也开始改善。在疫情最严重的4月份,美国减少了约2100万个工作,但从5月份开始,美国3个月内恢复了927万个工作机会,其失业率也从最高的13.3%降至10.2%。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全球主要国家都出台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以美国为例,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台了4轮财政刺激计划,合计的财政刺激总规模达到3万亿美元,占美国19年GDP的比例接近15%。目前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正在讨论当中。为了配合财政刺激,美联储出台了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今年以来购买了近3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主要就是购买美国国债。在巨额的财政和货币刺激之下,美国的广义货币M2增速已经创出了23%的76年新高。 得益于巨额的财政货币刺激以及交通出行的恢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5月份以后已经出现了持续改善的迹象。 在今年4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美国零售总额同比降幅高达20%,但到了7月份,全国零售同比增速已经由负转正。从周度的红皮书商业零售数据来看,8月以来的零售仍在继续改善。 消费是美国经济的主体,7月份以来美国的就业和消费持续改善,预示着3季度美国经济有望明显复苏。美国亚特兰大联储8月7日的预测显示,3季度美国GDP环比年率有望达到20.5%,这意味着美国3季度有望出现强劲复苏。 外贸增速回升。 美国是全球经济的龙头,其经济复苏意味着全球经济也有望走出疫情导致的衰退。从中国、德国、韩国等主要出口国家的外贸数据来看,在5月份以后的出口增速均出现明显改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3季度全球经济正在逐渐复苏,并且拉动了全球出口的改善。 3.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中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经济也领先于全球开始复苏。 疫情可控人流恢复。 无论是从新增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还是新增死于新冠肺炎的人数,中国都是在2月份达到高峰、在3月中旬以后就持续位于低位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疫情的顶峰发生在2月份,在3月份以后疫情就开始持续改善。 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份,中国的所有出行全部大幅下滑。但从3月份开始,各类出行开始陆续恢复。其中,市内驾车出行是最先恢复正常的,高德百城拥堵指数在4月份就恢复到了正常月份的水平。 随后,以地铁为代表的市内公交出行也开始明显恢复。我们统计的北上广深等8城地铁客运数据显示,2月份的8城地铁客流同比降幅超过80%,到8月初的同比降幅已经不到20%。 之后,远途出行的铁路和民航客流也开始恢复。今年2月份,中国民航客运同比降幅高达84.5%,铁路客运同比降幅高达87.2%,到7月份的全国民航客运同比降幅缩窄至34.1%,铁路客运同比降幅缩窄至40%左右。 伴随着远途出行的恢复,酒店出租率也开始回升,江苏和上海的星级酒店出租率在2月份最低的时候只有5%左右,到6月份均恢复到了30%以上。 而即便是人流最密集的电影行业,在7月下旬也开始逐渐解封,观影人次开始逐渐恢复,8月以来的日均观影人次约为100万,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4%左右。 需求生产陆续复苏。 随着人口出行的恢复,中国经济也开始了复苏。在所有行业中,表现最好的是网上经济,因为其完全不受疫情导致的出行限制的影响。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还是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均在20年上半年持续增长。 网上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网上零售的高增长。今年的网上零售只是在前两月出现了小幅的负增长,在3月份的增速就由负转正,到7月份的增速已经接近20%。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快递业务完成量在1月出现了负增长,但2月就由负转正,4月以来的增速均超过30%。 在传统经济中,最早复苏的是必需消费,主要包括食品饮料、服装和日用品等。虽然在疫情期间限额以上必需消费也一度出现了个位数的下降,但从4月份开始必需消费增速就率先由负转正。包括汽车、家具、家电在内的可选消费受到疫情的冲击相对较大,今年前两月的限额以上可选消费降幅超过30%,而且在整个上半年都维持了负增长。但在7月份,得益于汽车消费的大幅回升,可选消费增速也由负转正。 住房和汽车是最大的两类可选消费,我们看到,从3月份开始,这两大可选消费的降幅开始缩窄,而且住房消费的复苏还要领先于汽车消费,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速就率先由负转正,到7月份的增速已经升至16.6%,而7月的全国乘用车销售增速也达到7.7%。 经济复苏的另一个印证是生产的回升,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生产指数,均从3月份开始回升。其中工业增速在4月份就率先由负转正,而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也在5月份转正,并且持续回升至7月份。 而生产的回升也得到了微观数据的印证。在所有实物指标中,最重要的是发电量增速,因为所有行业几乎都需要用电。发电增速在今年前两月的降幅高达8.2%,但4月份以后的发电量增速就回到了正值区间。此外,粗钢产量增速也在4月份以后转正,并且在7月份创出9.1%的年内新高。 另外,7月份的挖掘机和重卡销量增速分别升至55%和83%,位于近两年的高位水平,也从侧面印证了工业经济的复苏。 但如何印证服务经济的复苏?服务业主要是与人有关的经济,因而就业数据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验证。从百度和搜狗等搜索引擎中“失业金领取条件”关键词的搜索频率来看,最高峰的时期是在今年的3月末和4月初,此后搜索频率开始持续下降,这意味着4月以后中国的就业市场就出现了改善。 从统计局公布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来看,峰值出现在今年2月份的6.2%,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这也证明了中国就业在持续改善,服务业经济在持续好转。 4.货币支撑经济复苏 在货币层面,也可以找到经济复苏的线索。 首先,历史数据表明,社会融资总量余额增速是决定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领先指标,在08年之后,中国经济曾经出现过3轮经济复苏,在每一轮复苏之前的一到两个季度,都提前出现过社融增速的回升。这一次也不例外,在3月份社融增速开始回升,同时发电量增速也从底部开始反弹。 长期看,地产周期没有结束。 为什么货币对拉动中国经济依然有效,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货币依然可以拉动房地产销售,今年7月份的房地产销售额增速已经升至16.6%,领跑各项经济指标。 而房地产投资依然是决定当前中国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其与发电量增速的走势高度一致。而在房地产销售改善之后,房地产投资也有望保持高位增长,这意味着工业经济有望继续复苏。 虽然大家都不太喜欢房地产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但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房地产周期依然没有结束。从长期来看,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为60%,而成熟期的城市化率通常为80%以上。目前中国农业就业人口占比超过20%,未来随着农业就业人口占比的进一步下降,城镇化率仍有提升空间。与此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而随着政府放开中小城市落户的限制,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空间更大,这有助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 只要人口还在向城市和都市圈迁移,房地产周期就没有结束,而且人口的聚集可以带来相关的需求和产业,从而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短期看,货币融资仍将回升。 从短期来看,我们认为展望下半年,货币和社融增速回升的趋势并没有结束,主要有三点理由: 首先,剩余5个月的政府融资有望大幅增加。虽然今年前7个月的社融出现了明显增加,同比多增了6.6万亿,但其中来自于政府债券部分的贡献仅为1.2万亿,7月份的社融和货币增速低于预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7月政府债券发行同比减少了近1000亿。 但是按照今年两会的财政预算,全年政府债券的净发行规模为8.5万亿,同比多增额为3.6万亿。而今年前7个月的政府债券总发行规模为4.3万亿,这意味着后5个月政府债券总发行规模也将达到4.2万亿,同比多增额高达2.4万亿,政府融资的大幅多增将拉动社融增速继续回升。 其次,今年以来居民房贷利率也有小幅下降,6月末的房贷平均利率从去年末的5.62%降至5.42%,这有助于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速的止跌回升。 最后,中国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与库存周期高度相关,本轮库存周期的起点其实在19年年中,虽然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库存周期的回升短期中断,但在目前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库存周期有望恢复,从而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回升。 而社融增速仍是当前决定中国经济走势的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下半年的社融增速继续回升,那么就意味着不仅下半年的中国经济有望继续复苏,而且本轮经济复苏有望持续到2021年上半年。综合来看,无论是从疫情影响人口流动性、经济的需求和生产、还是货币融资的回升,均印证未来全球和中国经济均有望迎来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周期。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经济复苏:衰竭还是持续?——兼议我们处在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海通宏观 于博) 投资收益从哪里来?(海通宏观 姜超) A股贵不贵,值不值得买?(海通宏观 姜超) 牛市结束了吗——为何经济复苏而股市下跌?(海通宏观姜超) 货币超发与资产泡沫(海通宏观姜超) 风水轮流转——理解资产价格轮动(海通宏观姜超) 印钞哪有通缩,涨价不分贵贱(海通宏观姜超) 为何股市变牛、债市变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海通宏观姜超) 如何战胜印钞机——百年货币史的观察!(海通宏观 姜超) 宽松正在起变化——从宽货币到宽信用(海通宏观 姜超) 担心汇率贬值,不如关心货币贬值(海通宏观 姜超) 赤字货币化与货币大贬值(海通宏观姜超) 买黄金,抗贬值!(海通宏观姜超) 货币超增买什么?——理解资产配置变化的逻辑(海通宏观姜超) 如何避免被美元收割——货币政策独立、货币自由兑换!(海通宏观姜超) 全球放水,泡沫重来(海通宏观 姜超) 疫情之下,谁是赢家?(海通宏观 姜超) 比起通缩,我更担心滞胀(海通宏观 姜超)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