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投行】军工行业动态汇总(0405-0411)
(以下内容从长江证券《【军工投行】军工行业动态汇总(0405-0411)》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一 市场动态 1.军工板块本周行情 截至本周末,上证指数报收于3450.68点,下跌0.92%,中证军工(399967)指数报收于10778.24点,上涨3.39%。我们关注的121只军工股本周平均涨幅为1.33%,?其中有74支股票涨幅为正。 表1:军工股本周行情 来源:Wind 2.军工板块本周重点公告 中航光电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60569.11万元-65480.12万元,同比增长270%-300%;基本每股收益0.5682元/股-0.6143元/股。 天银机电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9,838万元,同比减少4.97%;净利润12,757万元,同比减少9.87%;扣非净利润12,156万元,同比增长2.09%。 东华测试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0,526.85万元,同比增长15.49%;净利润5,035.66万元,同比增长65.50%;扣非净利润4,438.39万元,同比增长68.62%。 烽火电子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38,733.15万元,同比增长3.04%;净利润9,867.18万元,同比增长6.56%;扣非净利润4,783.56万元,同比减少15.04%。 宝钛股份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33,769.93万元,同比增长3.58%;净利润36,265.64万元,同比增长51.10%;扣非净利润31,875.97万元,同比增长54.82%。 光化科工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4000万元5000万元,同比增长362%-478%;扣非净利润4,100万元至5,100万元,同比增长80%-124%;基本每股收益0.0922元/股0.1152元/股。 川大智胜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18.96万元–610.54万元,同比增长70%-100%;基本每股收益0.0230元/股–0.0270元/股。 北斗星通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500万元–4500万元,同比增长66.75%-114.39%;基本每股收益0.07元/股–0.09元/股。 新光光电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2,408.62万元,同比减少35.25%;净利润2,419.28万元,同比减少60.01%;扣非净利润-198.65万元,同比减少104.97%。 兴图新科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2,408.62万元,同比减少35.25%;净利润2,419.29万元,同比减少60.01%;扣非净利润-198.64万元,同比减少104.97%。 楚江新材发布关于子公司顶立科技增资扩股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司子公司顶立科技拟进行增资扩股,楚江新材放弃本次增资扩股的优先购买权。顶立科技本次增资扩股是在引入国家产业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航证科创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共青城惠华启复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顶立科技管理团队等主体的基础上,拟同时引入其他增资方。其中:1、增资方之一为芜森海管理咨询,认缴顶立科技38.023万元的注册资本,投资总额为1,064.2638万元人民币;2、另一增资方为工善投资,认缴顶立科技114.069万元的注册资本,投资总额为3,192.7913万元人民币。 中国船舶发布关于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的公告。2021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收到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资金为3,839.51万元。主要为承担国家指定任务而收到的科研专项补助,均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爱乐达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本报告期盈利4,499.26万元-4,763.92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0%-80%。 宏大爆破发布2021年度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本报告期净利润为6,600万元至7,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27%至113.34%;扣非净利润为5,500万元至6,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98%至85.52%。 宝胜股份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000万元,上下浮动比列不超过20%。 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500万元,上下浮动比列不超过20%。 二 行业动态 1、中国船舶集团江增重工产品自主研发接连取得突破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江增重工在产品自主研发方面接连取得突破,填补国内空白。 江增重工自主研制的两级相继增压系统增压器成功完成平台性能及耐久试验考核,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填补了国产增压器在高增压系统领域的技术空白。 该两级相继增压系统增压器最高压比可达9.0,匹配功率最大可达10000kW,整机最高效率75%,技术指标比肩国际高增压系统先进水平。两级相继增压系统增压器的成功研制,进一步扩大了自主研制涡轮增压器的应用范围,为我国自主研制高增压系统增压器技术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2年的研发攻关中,研发团队通过多方案论证和大量试验,先后突破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密封性、可靠性、安全性及系统精确测量等关键技术,为推进江增重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江增重工自主研制的CTA140涡轮增压器与世界首台最小缸径双燃料低速机X40DF顺利完成匹配试验,试验各项性能指标、排放指标均达到主机设计要求,通过了CCS船级社产品认可试验。 本次试验是国产自主品牌涡轮增压器首次完成与低速机主机配套的产品认可,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是自主品牌涡轮增压器走向实船应用的重要节点,标志着船用低速机工程专项取得重大突破。 CTA140涡轮增压器流量范围7~10m3/s,最高使用压比可达4.8,可匹配主机功率范围3500~6000kW。 CX40DF发动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自主研制的5000千瓦级船用双燃料发动机,作为目前全球最小缸径的双燃料发动机,该机型采用动态氧浓度控制技术,集智能控制、经济高效、绿色环保于一体,是江海联运船舶最佳低速机产品之一。 (来源: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2、长四乙火箭成功发射试验六号03星 4月9日7时01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试验六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试验六号03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为总体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卫星的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5吨。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65次发射。 (来源: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3、中国船舶集团IMO Ⅱ型MR化学品油船4号船“海上·勇士”号命名交船 4月7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贸易联合广船国际为新加坡万邦集团(IMC)和中国船舶租赁建造的IMO Ⅱ型MR化学品油船4号船“海上·勇士”号命名交船。 该船设计总长183米,型宽35米,型深18.5米,设计吃水10.5米,满足IMO Tier III排放标准,符合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区排放要求,是一型集节能、环保、高效于一身的现代化IMO Ⅱ型化学品油船,适合装载成品油和MARPOL X,Y&Z类化学品。 据介绍,“海上·勇士”号是8艘系列船中的第4艘船。该系列船的1、2和3号船投入运营后,获得了国际大型油气贸易商的一致认可,运输合同源源不断,成为了合资双方互利共赢的典范项目,也反映了广船国际在成品油轮研发、设计与建造领域的卓越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上·勇士”号的建造过程中,项目建造团队和总装部从分段总组、焊接报验、电缆拉敷、设备安装、亮灯调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前筹划,最终于2020年11月17日如期实现上建总段吊装前亮灯,是该公司实现上建亮灯的第2艘产品船。 广船国际秉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均衡有序、绿色智造”的生产理念,为“海上·勇士”号的建造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交船仪式上,项目建造团队收到了船东1万美元的奖励。 (来源: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三 国内军情 1、火箭军某基地加速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 三级指挥员演训一线研战谋战 火箭军某基地结合部队实战化演练,组织军事训练推进会的一个场景。 “深入演训一线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定实对策,军事训练推进会才更能有的放矢、务实高效。”该基地领导介绍,他们以基地部队驻训演练为契机,将推进会从营区室内搬到硝烟弥漫的演训场,组织基地、旅团、营三级指挥员,围绕指挥所常态规范运行、作战单元集成装备运用等课题进行深研细究。 此次推进会上,该基地多个业务处室围绕重大演训任务,进行复盘检讨;多个旅团级单位结合担负使命任务,进行新课目展示;应邀参加的友邻部队领导,围绕演练过程中的协同作战、有效联调等方面,开展专题授课辅导,内容具体、针对性强。 (来源:中国军网) 2、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就美“麦凯恩”号驱逐舰穿航台湾海峡发表谈话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春晖空军大校表示,4月7日,美“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穿航台湾海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全程对其进行跟踪监视。美舰此举向“台独”传递错误信号,蓄意干扰破坏地区局势,危害台海和平稳定,我们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战区部队将严密防范警戒,随时应对一切威胁挑衅,忠实履行担负的职责使命。 (来源:中国军网) 四 国际军情 1、俄美对阵“太空新战场” 图1:美军X-37B空天飞机在轨运行想象图 近日,俄罗斯媒体分析俄美两国在太空和网络领域的战争场景,引发外界关注。报道称,双方都在加紧抢占“高新”领域技术制高点,或以克制姿态在两大空间发动小规模、低烈度的攻防战。 俄美两国是世界上率先公开成立太空和网络战部队的国家。俄在空天军编制下组建航天兵司令部和1个太空集团军,担负空间侦察和轨道管理,以及空天防御任务。 美太空部队采取“太空军-太空司令部”的双轨架构,执行轨道战、太空电子战等任务。美还拥有133支网络任务部队共计6100余人,担负网络空间攻防任务。 俄媒称,两国均拥有成建制的专业技术力量,虽然都标榜“军力建设的防御性”,但现实中都“或明或暗”实施作战行动。目前,仅有《外层空间条约》限制太空领域军备建设,网络空间领域则依靠彼此“默契”。俄专家分析称,基于“脆弱的约束条件”,一旦两国把战火“延伸”到两大空间,其破坏性类似“核战”。 俄媒列举几种可能发生的场景。其中,由常规冲突引起网络攻击,并引发空间战争“最具风险性”。太空战场方面,对侦察、导航和通信卫星的攻击,将彻底引发战争,受攻击方在失去“太空战略资源”后,可能动用包括核力量在内的手段实施报复。同时,“不可控的太空战场垃圾”将引发另一场灾难。网络空间作为特殊战场,“战火”可能引向电网、交通、金融等民生基础设施,导致“军事目的的作战行动演变为国家灾难”。轨道战、太空电子战、网络战等新型作战样式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 报道称,俄美两国或将保持克制姿态,以威慑示强、警告等方式管理战场行为。 报道称,两国“心照不宣”在公开场合展示太空战力。美正在进行X-37B太空战机第六轮轨道试验飞行,该机可在200千米至750千米高空完成迅速变轨、机动,并将航天器送入轨道,轨道巡航飞行时间可达2年。俄宣称“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可以从地球上摧毁对手卫星”。 俄美作为航天大国,天基资源丰富,大规模对抗不符合两国核心利益,毕竟“一旦发生太空战,人类将倒退几十年,这是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 在网络空间领域,两国将延续“斗而不破”的对抗态势。俄专家认为,美目前不会对俄发动网络攻击,主要原因是“不愿撕破脸”和“技术层面仍面临较大瓶颈”。俄罗斯坚持将网络战与信息战、电子战及火力战“混合”开展,则是向美方示强的重要手段。 (来源:中国国防报) 2、澳美合作研发导弹意欲何为 据美联社报道,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近日宣布,澳政府拟斥资10亿澳元(1澳元约合5.01元人民币)与美国联合研发制导导弹,在提升澳国防能力的同时,增加国防技术岗位就业机会。 莫里森表示,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中,“武器装备自主权”至关重要。澳国防部将选择一个“经验丰富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运营一家新企业,加快自身导弹制造发展计划。澳之所以将“武器装备自主权”列为国防建设优先事项,主要基于以下3点考量。 首先,补齐澳国产制导导弹领域短板。据美媒披露,澳已数十年未制造过先进导弹,主要依靠进口满足防务需求。澳战略政策研究所预计,如澳继续依赖进口,未来20年至少需花费1000亿澳元采购导弹和制导武器。而在澳领土联合研发,可填补其在导弹制造领域的战略空白。 其次,保障国防供应链,改善军工企业就业形势。在澳方看来,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全球供应链脆弱性,“武器装备自主权”提升,将在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为澳军事行动提供装备保障。军工企业就业方面,澳国防工业部部长普赖斯表示,制造国产导弹将创造约2000个就业岗位。 再次,推动军工产品出口,重塑国际竞争力。2018年,澳政府发布新国防出口战略,计划10年内投入2000亿澳元扶持本土军工产业建设,力争2028年前将军工产业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澳希望借助国产制导导弹,跻身全球10大国防出口国。 近年来,澳美军事同盟不断深化,两国的同盟关系一直是澳防务政策的基石。外媒分析,澳此次与美联合制造导弹的真正意图绕不开亚太地区。 对澳方来说,澳在《2020年国防战略更新》中,明确亚太地区是未来国防规划重点方向,拟在未来10年投入2700亿澳元,以应对亚太地区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通过合作研发进攻型打击装备,国防建设重点由本土防御型向亚太地区拓展的进攻型转变。此次合作是其强化防务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此前一系列强化亚太地区军事战略地位的延续动作。 对美方来说,澳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两国的同盟关系,使澳成为美落实“印太战略”构想,完善地区军力部署不可或缺的“棋子”。 然而,澳国家经济自2020年疲态尽显,对其研发先进武器造成较大财政掣肘。此外,澳自身尚不成熟的技术条件,极可能使其在与美方的防务合作中形成单向依赖。澳以地区局势紧张为借口,追随美军事战略调整、扩充军备的做法,不但将削弱自身安全政策的自主性,还将危及地区战略稳定大局。 (来源:中国国防报) 3、印度“潜艇国产梦”悠悠不断 图2:印度鲉鱼级潜艇 《印度时报》报道称,印度计划建造6艘本土研发的攻击型核潜艇。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安全委员会将在两个月内批准首批3艘核潜艇的建造,首艇计划于2032年建造完成。 印度潜艇严重依赖进口,目前只有一艘从俄罗斯租借的阿库拉级核潜艇达到战备标准。2019年,印度与俄罗斯达成协议,以超过30亿美元的价格租借一艘更先进的核潜艇。在常规潜艇领域,印度现役基洛级、鲉鱼级和209型潜艇,无一例外都是引进。 长期依赖海外装备让印度对潜艇国产化充满紧迫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指出,海上装备国产化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战略考量,核潜艇领域实现国产化有助于战略自主。 印度海军一直梦想拥有一支国产潜艇部队。2015年,印度第1艘国产弹道导弹核潜艇“歼敌者”号完成“弹艇结合”试验,该艇排水量约6000吨,可携带6枚533毫米鱼雷和12枚K-15弹道导弹或4枚K-4巡航导弹。 尽管印度自主建造的核潜艇已服役,但“歼敌者”号无法让印度海军满意。该艇搭载的K-15弹道导弹,射程仅750千米,不具备战略威慑能力;K-4巡航导弹至今没有定型量产。因此,外界普遍认为,印度国产核潜艇有名无实。 此次印度计划自主建造6艘核潜艇,是实现海上军备国产化的再一次尝试。在印度看来,拥有国产核潜艇是构建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体系的重要一步,其称霸印度洋的战略野心不言自明。 从目前情况来看,印度在自主研发核潜艇方面存在很大的技术壁垒,实现国产化之路不可能平坦。 一方面,生产速度缓慢。印度西部海军司令鲁特拉曾公开批评印度的潜艇生产速度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5年,印度向法国订购6艘鲉鱼级潜艇,协议在印度建造。印度企图通过鲉鱼级潜艇本土化生产建造,为印度潜艇国产化研发建造奠定基础。然而,鲉鱼级首舰比计划延迟5年入列,不仅时间上严重滞后,成本也严重超支。印度自主研发的核潜艇进展更为缓慢,“歼敌者”号从计划批准到下水耗时25年。生产效率低下使印度很难按照既定时间推进国产核潜艇的建造。 另一方面,建造能力低下。印度造船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造船厂生产效率较低,质量难以过关。印度海军希望建造国产装备,但其掌握的核心技术有限,船体材料、动力、雷达等关键技术、材料和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印度严重缺乏高屈服强度钢的制造技术,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的特殊钢材全部依赖进口。 此外,贪污腐败问题严重困扰着印度海军,阻碍印度核潜艇国产化进程,6艘国产核潜艇能否顺利建造的确是个未知数。 (来源:中国国防报) 军工投行,立足军工,辐射高端制造 欢迎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欢迎扫码关注↓↓↓↓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一 市场动态 1.军工板块本周行情 截至本周末,上证指数报收于3450.68点,下跌0.92%,中证军工(399967)指数报收于10778.24点,上涨3.39%。我们关注的121只军工股本周平均涨幅为1.33%,?其中有74支股票涨幅为正。 表1:军工股本周行情 来源:Wind 2.军工板块本周重点公告 中航光电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60569.11万元-65480.12万元,同比增长270%-300%;基本每股收益0.5682元/股-0.6143元/股。 天银机电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9,838万元,同比减少4.97%;净利润12,757万元,同比减少9.87%;扣非净利润12,156万元,同比增长2.09%。 东华测试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0,526.85万元,同比增长15.49%;净利润5,035.66万元,同比增长65.50%;扣非净利润4,438.39万元,同比增长68.62%。 烽火电子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38,733.15万元,同比增长3.04%;净利润9,867.18万元,同比增长6.56%;扣非净利润4,783.56万元,同比减少15.04%。 宝钛股份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33,769.93万元,同比增长3.58%;净利润36,265.64万元,同比增长51.10%;扣非净利润31,875.97万元,同比增长54.82%。 光化科工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4000万元5000万元,同比增长362%-478%;扣非净利润4,100万元至5,100万元,同比增长80%-124%;基本每股收益0.0922元/股0.1152元/股。 川大智胜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18.96万元–610.54万元,同比增长70%-100%;基本每股收益0.0230元/股–0.0270元/股。 北斗星通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3500万元–4500万元,同比增长66.75%-114.39%;基本每股收益0.07元/股–0.09元/股。 新光光电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2,408.62万元,同比减少35.25%;净利润2,419.28万元,同比减少60.01%;扣非净利润-198.65万元,同比减少104.97%。 兴图新科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2,408.62万元,同比减少35.25%;净利润2,419.29万元,同比减少60.01%;扣非净利润-198.64万元,同比减少104.97%。 楚江新材发布关于子公司顶立科技增资扩股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司子公司顶立科技拟进行增资扩股,楚江新材放弃本次增资扩股的优先购买权。顶立科技本次增资扩股是在引入国家产业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航证科创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共青城惠华启复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顶立科技管理团队等主体的基础上,拟同时引入其他增资方。其中:1、增资方之一为芜森海管理咨询,认缴顶立科技38.023万元的注册资本,投资总额为1,064.2638万元人民币;2、另一增资方为工善投资,认缴顶立科技114.069万元的注册资本,投资总额为3,192.7913万元人民币。 中国船舶发布关于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的公告。2021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收到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资金为3,839.51万元。主要为承担国家指定任务而收到的科研专项补助,均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爱乐达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本报告期盈利4,499.26万元-4,763.92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0%-80%。 宏大爆破发布2021年度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本报告期净利润为6,600万元至7,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27%至113.34%;扣非净利润为5,500万元至6,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98%至85.52%。 宝胜股份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000万元,上下浮动比列不超过20%。 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500万元,上下浮动比列不超过20%。 二 行业动态 1、中国船舶集团江增重工产品自主研发接连取得突破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江增重工在产品自主研发方面接连取得突破,填补国内空白。 江增重工自主研制的两级相继增压系统增压器成功完成平台性能及耐久试验考核,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填补了国产增压器在高增压系统领域的技术空白。 该两级相继增压系统增压器最高压比可达9.0,匹配功率最大可达10000kW,整机最高效率75%,技术指标比肩国际高增压系统先进水平。两级相继增压系统增压器的成功研制,进一步扩大了自主研制涡轮增压器的应用范围,为我国自主研制高增压系统增压器技术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2年的研发攻关中,研发团队通过多方案论证和大量试验,先后突破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密封性、可靠性、安全性及系统精确测量等关键技术,为推进江增重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江增重工自主研制的CTA140涡轮增压器与世界首台最小缸径双燃料低速机X40DF顺利完成匹配试验,试验各项性能指标、排放指标均达到主机设计要求,通过了CCS船级社产品认可试验。 本次试验是国产自主品牌涡轮增压器首次完成与低速机主机配套的产品认可,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是自主品牌涡轮增压器走向实船应用的重要节点,标志着船用低速机工程专项取得重大突破。 CTA140涡轮增压器流量范围7~10m3/s,最高使用压比可达4.8,可匹配主机功率范围3500~6000kW。 CX40DF发动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自主研制的5000千瓦级船用双燃料发动机,作为目前全球最小缸径的双燃料发动机,该机型采用动态氧浓度控制技术,集智能控制、经济高效、绿色环保于一体,是江海联运船舶最佳低速机产品之一。 (来源: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2、长四乙火箭成功发射试验六号03星 4月9日7时01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试验六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试验六号03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为总体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卫星的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5吨。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65次发射。 (来源: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3、中国船舶集团IMO Ⅱ型MR化学品油船4号船“海上·勇士”号命名交船 4月7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贸易联合广船国际为新加坡万邦集团(IMC)和中国船舶租赁建造的IMO Ⅱ型MR化学品油船4号船“海上·勇士”号命名交船。 该船设计总长183米,型宽35米,型深18.5米,设计吃水10.5米,满足IMO Tier III排放标准,符合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区排放要求,是一型集节能、环保、高效于一身的现代化IMO Ⅱ型化学品油船,适合装载成品油和MARPOL X,Y&Z类化学品。 据介绍,“海上·勇士”号是8艘系列船中的第4艘船。该系列船的1、2和3号船投入运营后,获得了国际大型油气贸易商的一致认可,运输合同源源不断,成为了合资双方互利共赢的典范项目,也反映了广船国际在成品油轮研发、设计与建造领域的卓越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上·勇士”号的建造过程中,项目建造团队和总装部从分段总组、焊接报验、电缆拉敷、设备安装、亮灯调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前筹划,最终于2020年11月17日如期实现上建总段吊装前亮灯,是该公司实现上建亮灯的第2艘产品船。 广船国际秉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均衡有序、绿色智造”的生产理念,为“海上·勇士”号的建造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交船仪式上,项目建造团队收到了船东1万美元的奖励。 (来源: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三 国内军情 1、火箭军某基地加速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 三级指挥员演训一线研战谋战 火箭军某基地结合部队实战化演练,组织军事训练推进会的一个场景。 “深入演训一线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定实对策,军事训练推进会才更能有的放矢、务实高效。”该基地领导介绍,他们以基地部队驻训演练为契机,将推进会从营区室内搬到硝烟弥漫的演训场,组织基地、旅团、营三级指挥员,围绕指挥所常态规范运行、作战单元集成装备运用等课题进行深研细究。 此次推进会上,该基地多个业务处室围绕重大演训任务,进行复盘检讨;多个旅团级单位结合担负使命任务,进行新课目展示;应邀参加的友邻部队领导,围绕演练过程中的协同作战、有效联调等方面,开展专题授课辅导,内容具体、针对性强。 (来源:中国军网) 2、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就美“麦凯恩”号驱逐舰穿航台湾海峡发表谈话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春晖空军大校表示,4月7日,美“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穿航台湾海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全程对其进行跟踪监视。美舰此举向“台独”传递错误信号,蓄意干扰破坏地区局势,危害台海和平稳定,我们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战区部队将严密防范警戒,随时应对一切威胁挑衅,忠实履行担负的职责使命。 (来源:中国军网) 四 国际军情 1、俄美对阵“太空新战场” 图1:美军X-37B空天飞机在轨运行想象图 近日,俄罗斯媒体分析俄美两国在太空和网络领域的战争场景,引发外界关注。报道称,双方都在加紧抢占“高新”领域技术制高点,或以克制姿态在两大空间发动小规模、低烈度的攻防战。 俄美两国是世界上率先公开成立太空和网络战部队的国家。俄在空天军编制下组建航天兵司令部和1个太空集团军,担负空间侦察和轨道管理,以及空天防御任务。 美太空部队采取“太空军-太空司令部”的双轨架构,执行轨道战、太空电子战等任务。美还拥有133支网络任务部队共计6100余人,担负网络空间攻防任务。 俄媒称,两国均拥有成建制的专业技术力量,虽然都标榜“军力建设的防御性”,但现实中都“或明或暗”实施作战行动。目前,仅有《外层空间条约》限制太空领域军备建设,网络空间领域则依靠彼此“默契”。俄专家分析称,基于“脆弱的约束条件”,一旦两国把战火“延伸”到两大空间,其破坏性类似“核战”。 俄媒列举几种可能发生的场景。其中,由常规冲突引起网络攻击,并引发空间战争“最具风险性”。太空战场方面,对侦察、导航和通信卫星的攻击,将彻底引发战争,受攻击方在失去“太空战略资源”后,可能动用包括核力量在内的手段实施报复。同时,“不可控的太空战场垃圾”将引发另一场灾难。网络空间作为特殊战场,“战火”可能引向电网、交通、金融等民生基础设施,导致“军事目的的作战行动演变为国家灾难”。轨道战、太空电子战、网络战等新型作战样式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 报道称,俄美两国或将保持克制姿态,以威慑示强、警告等方式管理战场行为。 报道称,两国“心照不宣”在公开场合展示太空战力。美正在进行X-37B太空战机第六轮轨道试验飞行,该机可在200千米至750千米高空完成迅速变轨、机动,并将航天器送入轨道,轨道巡航飞行时间可达2年。俄宣称“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可以从地球上摧毁对手卫星”。 俄美作为航天大国,天基资源丰富,大规模对抗不符合两国核心利益,毕竟“一旦发生太空战,人类将倒退几十年,这是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 在网络空间领域,两国将延续“斗而不破”的对抗态势。俄专家认为,美目前不会对俄发动网络攻击,主要原因是“不愿撕破脸”和“技术层面仍面临较大瓶颈”。俄罗斯坚持将网络战与信息战、电子战及火力战“混合”开展,则是向美方示强的重要手段。 (来源:中国国防报) 2、澳美合作研发导弹意欲何为 据美联社报道,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近日宣布,澳政府拟斥资10亿澳元(1澳元约合5.01元人民币)与美国联合研发制导导弹,在提升澳国防能力的同时,增加国防技术岗位就业机会。 莫里森表示,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中,“武器装备自主权”至关重要。澳国防部将选择一个“经验丰富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运营一家新企业,加快自身导弹制造发展计划。澳之所以将“武器装备自主权”列为国防建设优先事项,主要基于以下3点考量。 首先,补齐澳国产制导导弹领域短板。据美媒披露,澳已数十年未制造过先进导弹,主要依靠进口满足防务需求。澳战略政策研究所预计,如澳继续依赖进口,未来20年至少需花费1000亿澳元采购导弹和制导武器。而在澳领土联合研发,可填补其在导弹制造领域的战略空白。 其次,保障国防供应链,改善军工企业就业形势。在澳方看来,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全球供应链脆弱性,“武器装备自主权”提升,将在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为澳军事行动提供装备保障。军工企业就业方面,澳国防工业部部长普赖斯表示,制造国产导弹将创造约2000个就业岗位。 再次,推动军工产品出口,重塑国际竞争力。2018年,澳政府发布新国防出口战略,计划10年内投入2000亿澳元扶持本土军工产业建设,力争2028年前将军工产业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澳希望借助国产制导导弹,跻身全球10大国防出口国。 近年来,澳美军事同盟不断深化,两国的同盟关系一直是澳防务政策的基石。外媒分析,澳此次与美联合制造导弹的真正意图绕不开亚太地区。 对澳方来说,澳在《2020年国防战略更新》中,明确亚太地区是未来国防规划重点方向,拟在未来10年投入2700亿澳元,以应对亚太地区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通过合作研发进攻型打击装备,国防建设重点由本土防御型向亚太地区拓展的进攻型转变。此次合作是其强化防务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此前一系列强化亚太地区军事战略地位的延续动作。 对美方来说,澳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两国的同盟关系,使澳成为美落实“印太战略”构想,完善地区军力部署不可或缺的“棋子”。 然而,澳国家经济自2020年疲态尽显,对其研发先进武器造成较大财政掣肘。此外,澳自身尚不成熟的技术条件,极可能使其在与美方的防务合作中形成单向依赖。澳以地区局势紧张为借口,追随美军事战略调整、扩充军备的做法,不但将削弱自身安全政策的自主性,还将危及地区战略稳定大局。 (来源:中国国防报) 3、印度“潜艇国产梦”悠悠不断 图2:印度鲉鱼级潜艇 《印度时报》报道称,印度计划建造6艘本土研发的攻击型核潜艇。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安全委员会将在两个月内批准首批3艘核潜艇的建造,首艇计划于2032年建造完成。 印度潜艇严重依赖进口,目前只有一艘从俄罗斯租借的阿库拉级核潜艇达到战备标准。2019年,印度与俄罗斯达成协议,以超过30亿美元的价格租借一艘更先进的核潜艇。在常规潜艇领域,印度现役基洛级、鲉鱼级和209型潜艇,无一例外都是引进。 长期依赖海外装备让印度对潜艇国产化充满紧迫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指出,海上装备国产化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战略考量,核潜艇领域实现国产化有助于战略自主。 印度海军一直梦想拥有一支国产潜艇部队。2015年,印度第1艘国产弹道导弹核潜艇“歼敌者”号完成“弹艇结合”试验,该艇排水量约6000吨,可携带6枚533毫米鱼雷和12枚K-15弹道导弹或4枚K-4巡航导弹。 尽管印度自主建造的核潜艇已服役,但“歼敌者”号无法让印度海军满意。该艇搭载的K-15弹道导弹,射程仅750千米,不具备战略威慑能力;K-4巡航导弹至今没有定型量产。因此,外界普遍认为,印度国产核潜艇有名无实。 此次印度计划自主建造6艘核潜艇,是实现海上军备国产化的再一次尝试。在印度看来,拥有国产核潜艇是构建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体系的重要一步,其称霸印度洋的战略野心不言自明。 从目前情况来看,印度在自主研发核潜艇方面存在很大的技术壁垒,实现国产化之路不可能平坦。 一方面,生产速度缓慢。印度西部海军司令鲁特拉曾公开批评印度的潜艇生产速度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5年,印度向法国订购6艘鲉鱼级潜艇,协议在印度建造。印度企图通过鲉鱼级潜艇本土化生产建造,为印度潜艇国产化研发建造奠定基础。然而,鲉鱼级首舰比计划延迟5年入列,不仅时间上严重滞后,成本也严重超支。印度自主研发的核潜艇进展更为缓慢,“歼敌者”号从计划批准到下水耗时25年。生产效率低下使印度很难按照既定时间推进国产核潜艇的建造。 另一方面,建造能力低下。印度造船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造船厂生产效率较低,质量难以过关。印度海军希望建造国产装备,但其掌握的核心技术有限,船体材料、动力、雷达等关键技术、材料和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印度严重缺乏高屈服强度钢的制造技术,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的特殊钢材全部依赖进口。 此外,贪污腐败问题严重困扰着印度海军,阻碍印度核潜艇国产化进程,6艘国产核潜艇能否顺利建造的确是个未知数。 (来源:中国国防报) 军工投行,立足军工,辐射高端制造 欢迎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欢迎扫码关注↓↓↓↓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