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宏观】两会政策与“十四五”规划解读线上活动交流纪要—十四五基建投资重点与政策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宏观】两会政策与“十四五”规划解读线上活动交流纪要—十四五基建投资重点与政策》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专家】 吴亚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人】 花长春 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董琦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 陈显顺 国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师 韩其成 国泰君安建筑首席分析师 专家观点 一 固定资产投资回顾 近几年基建投资低于预期,2020年疫情扰动大。从2018年开始,我国基建投资持续低于预期,主要是受去杠杆和防风险等相关政策的叠加影响。回顾去年的经济和投资形势,本身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人口、环境和国际形势影响,再加上疫情的巨大冲击,给经济和投资的增大挖了很大的坑,经过二季度复工复产的努力,下半年基本已经接近常态的增长水平了。在此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复苏阶段,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长期来看,投资增速将向GDP增速趋近或略低。固投的三架马车中,制造业10年左右接近1/3,但此后制造业投资占比逐年单边下滑,这个趋势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是紧密相关的。去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投资增速略高于经济增速,但是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角度看,未来投资的增速还是会略低于GDP的增速。 2020年基建投资偏弱的原因。基建投资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2017年后融资政策调整对基建投资的制约明显加大。虽然2020年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如新增1万亿抗疫国债和1万亿预算赤字,全部用于地方,并且大部分用于基建投资,但疫情的冲击对政策效果影响还是很大。从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情况看,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有的专项债项目受土地和环保审批手续的影响,无法如按期开工。在此背景下,2020年基建投资偏低,只有0.9%的增速。 二 2021年发展和投资展望 经济中长期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导向。两会提出,“十四五”的奋斗目标是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于2万美金左右。简单推算,每年大约5%左右,对经济增长速度也没有那么快的要求,而是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追求速度与质量相统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必要的,考虑潜在经济增长率,以及2020年基数相对降低,预期“十四五”GDP增速在5.5%左右。 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留有余地,与目标连贯性、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有关。对于21年经济增速,大部分机构预测是8-10%。两会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为6%以上,我个人觉得是留有余地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增长目标的连贯性,去年四季度增长率为6.5%,也不至于给明后年稳增长增加太大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去年遗留问题。20年大放水后,地方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处置也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除此之外,污染治理、社会民生领域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制约。设定较低的增速目标后,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也可以更加主动。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在供给结构优化、补短板、强化公共服务的弱项。这几年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定位和作用与原来不太一样,更加强调在优化供给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其中当然包括增长发展后劲。去年加码投资力度主要是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今年投资的总体思路是两个重点方面,第一个是优化投资结构,第二个是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今年预期固投增速比经济增速低1个百分点左右。基建投资则大致与整个固投增速差不多。 制造业投资尤其看好。预期2021年制造业投资是三驾马车里增速最快的。一方面,制造业中,消费品和中间品对市场的敏感度非常高,在四季度外需和内需快速修复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反弹很快。另一方面,制造业尤其是一些重化工业产能趋紧,很多行业2020年4季度已经创历史新高。企业要扩大生产,同时还有技术改造的需求。因此整体看好制造业投资。 房地产投资有望延续高增。去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7%,2019年底预测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是6%左右,但即使有疫情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超出预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2019年房地产企业拿地创造新高,而企业从拿地到开工的周期缩短。房地产和制造业的投资逻辑不同,房地产企业投资虽然受疫情影响,但等不起,而制造业企业在疫情冲击下投资可以放慢脚步甚至取消项目。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融资结构不同,融资成本的压力非常大,必须尽早开工复工。相信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不会低。 三 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问题。要从更长远的形势看政策取向,政策将采取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实现中长期目标和处置短期问题的关系类似开车,宏观政策要以中长期目标为导向,又要与年度或短期问题相结合。今年宏观政策回归常态是必然的,去年财政赤字率在3.6%以上,2019年为2.8%,今年是3.2%,整体保持一定的可持续性,同时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财政、货币政策都将平稳过渡。第一,财政政策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保持合理稳定。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此前几年专项债项目继续建设,同时考虑部分新开工项目建设。第二,货币政策方面,M2增速和名义GDP增速回归常态,而去年显然出现了很大的背离。但今年货币供应也不能降得太多,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第三,促进投资、产业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协同,促进消费增长,拓宽投资空间。 四 基建投资展望 “十四五”基建投资的总体思路是统筹传统和新建、新型和传统基建,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在我们基础设施的存量规模大概是四百万亿。“十四五”期间,是存量盘活和增量建设的新阶段。 基建投资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个是新基建,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夯实国家竞争力。第二个是城镇化,包括县城基础设施和城市群、都市圈基础设施互利互通等。第三个是重大工程的推进,如果按照投资增速,我个人认为生态环境治理是首选,其次是通讯投资,能源电力投资可以排在第三位。 碳达峰碳中和对电力投资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我认为电力投资会在“十四五”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能源结构调整,包括核电站以及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其二是工业废气的再利用,比如煤矿瓦斯、重化工业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废气,将形成较大的电力投资需求,带动电力投资增长。公路和铁路投资,相对来说增速会相对低一些。 基建区域重点是中部地区。我比较看好中部地区,其次是成渝和关天地区。从整个西部地区来看,从工业发展角度,没有比这两个地区更好的地方。从城镇化发展阶段看,城镇化还有五六年的美好时光,之后将进入后城镇化阶段,这期间中部地区特别是省会城市和,人口流动会相对多一些,基建投资需求较大。 特别声明 本订阅号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属机构观点。涉及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应以所属机构正规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容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本订阅号内容均为原创,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发表或引用。
【专家】 吴亚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人】 花长春 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董琦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 陈显顺 国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师 韩其成 国泰君安建筑首席分析师 专家观点 一 固定资产投资回顾 近几年基建投资低于预期,2020年疫情扰动大。从2018年开始,我国基建投资持续低于预期,主要是受去杠杆和防风险等相关政策的叠加影响。回顾去年的经济和投资形势,本身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人口、环境和国际形势影响,再加上疫情的巨大冲击,给经济和投资的增大挖了很大的坑,经过二季度复工复产的努力,下半年基本已经接近常态的增长水平了。在此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复苏阶段,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长期来看,投资增速将向GDP增速趋近或略低。固投的三架马车中,制造业10年左右接近1/3,但此后制造业投资占比逐年单边下滑,这个趋势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是紧密相关的。去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投资增速略高于经济增速,但是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角度看,未来投资的增速还是会略低于GDP的增速。 2020年基建投资偏弱的原因。基建投资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2017年后融资政策调整对基建投资的制约明显加大。虽然2020年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如新增1万亿抗疫国债和1万亿预算赤字,全部用于地方,并且大部分用于基建投资,但疫情的冲击对政策效果影响还是很大。从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情况看,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有的专项债项目受土地和环保审批手续的影响,无法如按期开工。在此背景下,2020年基建投资偏低,只有0.9%的增速。 二 2021年发展和投资展望 经济中长期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导向。两会提出,“十四五”的奋斗目标是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于2万美金左右。简单推算,每年大约5%左右,对经济增长速度也没有那么快的要求,而是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追求速度与质量相统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必要的,考虑潜在经济增长率,以及2020年基数相对降低,预期“十四五”GDP增速在5.5%左右。 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留有余地,与目标连贯性、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有关。对于21年经济增速,大部分机构预测是8-10%。两会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为6%以上,我个人觉得是留有余地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增长目标的连贯性,去年四季度增长率为6.5%,也不至于给明后年稳增长增加太大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去年遗留问题。20年大放水后,地方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处置也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除此之外,污染治理、社会民生领域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制约。设定较低的增速目标后,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也可以更加主动。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在供给结构优化、补短板、强化公共服务的弱项。这几年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定位和作用与原来不太一样,更加强调在优化供给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其中当然包括增长发展后劲。去年加码投资力度主要是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今年投资的总体思路是两个重点方面,第一个是优化投资结构,第二个是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今年预期固投增速比经济增速低1个百分点左右。基建投资则大致与整个固投增速差不多。 制造业投资尤其看好。预期2021年制造业投资是三驾马车里增速最快的。一方面,制造业中,消费品和中间品对市场的敏感度非常高,在四季度外需和内需快速修复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反弹很快。另一方面,制造业尤其是一些重化工业产能趋紧,很多行业2020年4季度已经创历史新高。企业要扩大生产,同时还有技术改造的需求。因此整体看好制造业投资。 房地产投资有望延续高增。去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7%,2019年底预测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是6%左右,但即使有疫情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超出预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2019年房地产企业拿地创造新高,而企业从拿地到开工的周期缩短。房地产和制造业的投资逻辑不同,房地产企业投资虽然受疫情影响,但等不起,而制造业企业在疫情冲击下投资可以放慢脚步甚至取消项目。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融资结构不同,融资成本的压力非常大,必须尽早开工复工。相信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不会低。 三 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问题。要从更长远的形势看政策取向,政策将采取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实现中长期目标和处置短期问题的关系类似开车,宏观政策要以中长期目标为导向,又要与年度或短期问题相结合。今年宏观政策回归常态是必然的,去年财政赤字率在3.6%以上,2019年为2.8%,今年是3.2%,整体保持一定的可持续性,同时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财政、货币政策都将平稳过渡。第一,财政政策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保持合理稳定。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此前几年专项债项目继续建设,同时考虑部分新开工项目建设。第二,货币政策方面,M2增速和名义GDP增速回归常态,而去年显然出现了很大的背离。但今年货币供应也不能降得太多,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第三,促进投资、产业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协同,促进消费增长,拓宽投资空间。 四 基建投资展望 “十四五”基建投资的总体思路是统筹传统和新建、新型和传统基建,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在我们基础设施的存量规模大概是四百万亿。“十四五”期间,是存量盘活和增量建设的新阶段。 基建投资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个是新基建,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夯实国家竞争力。第二个是城镇化,包括县城基础设施和城市群、都市圈基础设施互利互通等。第三个是重大工程的推进,如果按照投资增速,我个人认为生态环境治理是首选,其次是通讯投资,能源电力投资可以排在第三位。 碳达峰碳中和对电力投资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我认为电力投资会在“十四五”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能源结构调整,包括核电站以及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其二是工业废气的再利用,比如煤矿瓦斯、重化工业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废气,将形成较大的电力投资需求,带动电力投资增长。公路和铁路投资,相对来说增速会相对低一些。 基建区域重点是中部地区。我比较看好中部地区,其次是成渝和关天地区。从整个西部地区来看,从工业发展角度,没有比这两个地区更好的地方。从城镇化发展阶段看,城镇化还有五六年的美好时光,之后将进入后城镇化阶段,这期间中部地区特别是省会城市和,人口流动会相对多一些,基建投资需求较大。 特别声明 本订阅号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属机构观点。涉及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应以所属机构正规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容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本订阅号内容均为原创,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发表或引用。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