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晨报0317】【策略】【宏观】【个股】万华化学、瑞丰新材、三峡水利、星源材质、中科创达、璞泰来、汉威科技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东吴晨报0317】【策略】【宏观】【个股】万华化学、瑞丰新材、三峡水利、星源材质、中科创达、璞泰来、汉威科技》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东吴晨报20210317 From 东吴研究所 00:00 06:25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策略 有意义的反弹还是青黄不接的震荡 策略周聚焦 报告要点: ①开年经济数据较20Q4边际走弱,叠加海外通胀输入,前期提到的短期滞胀风险值得警惕。②消费恢复缓慢,疫情后居民预防性储蓄高企,边际消费动力较弱。制造业高位回落意外且暂时,内需投资边际放缓。强生产指向外需与地产链,弱需求形成的去库压力需跟踪确认。③考虑假期、基期噪音可能形成的误判,往后焦点是21年3-4月高频数据跟踪,克强指数相关的工业用电、中长贷款、铁路货运等指标或更为有效。④短期未到进攻时刻,流动性扰动仍在,高股息策略占优,包括银行、地产、公用事业。若跟踪高频数据显示向好,市场将迎来有意义的反弹,量价齐升的顺周期板块将成为主导。⑤中期不必悲观,维持年度策略报告权益市场前低后高的判断。 正文摘要 消费复苏强劲么?数据显示消费的恢复是缓慢的。21年1-2月社消零售总额复合增速3.1%,低于20/12的4.6%,1-2月疲弱消费或拖累一季度GDP增速。中期隐忧是疫情后居民预防性储蓄高企,边际消费动力较弱。短期内消费仍将呈现分化格局,高端可选如汽车、金银珠宝消费21年1-2月复合增速仍维持在去年底水平,大众消费的恢复则依赖于疫情后,失业率下行带来的居民收入提高,这也意味着对中期增长不必悲观。 制造业拐头向下?高位回落是意外且暂时的,内需投资放缓需持续跟踪。21年1-2月制造业投资复合增速-3.0%,低于20/12的9.7%以及20年全年-2.2%。制造业的症结在于结构分化,1-2月回落指向内需偏弱,而高端制造、化工、有色仍显景气高增。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78%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1年1-2月中长贷高增,制造业趋势回暖仍将延续,但往后更需关注结构的分化,特别是内需相关投资是否会持续放缓。 强生产-弱需求=垒库存?强生产更多指向外需与地产链,库存仍需跟踪。21年1-2月工业增加值两年复合增速8.1%,高于20/12的7.3%,但相对疲弱的内需(消费、制造业、基建投资)似乎容纳不了如此强的生产,若库存累积,则春节后面临去库存、降价格的风险。从细分品类看,强生产更多指向下游外需和地产链。关键库存有待数据验证,若出现补库存-去库存传导,则需对开年强生产和往后降价保持清醒认知。 21年3-4月基本面趋势决定:有意义的反弹还是青黄不接的震荡。基本面较20Q4边际走弱,存在短期滞胀风险,但假期、基期因素使得短期数据有较多噪音。往后焦点是21年3-4月正常季节下的供需表现,若3-4月高频数据显示基本面向好,则市场经过估值盘整后再次上行,量价齐升的顺周期板块将成为主导。若内需继续走弱,则市场更可能呈现青黄不接的震荡格局。目前还不到进攻时刻,需待3-4月基本面数据确认,目前高股息策略更为有效,包括银行、地产、公用事业。 中期不悲观,全年前低后高。我们再次强调中期不必悲观,维持年度策略《通胀喜与忧》对全年权益市场前低后高的判断。两大中期需求已在趋势回暖:中国制造业投资及美国房地产周期共振向上。疫情后消费回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重要的经济稳定器。从政策层面,本轮宏观调控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使得经济增长更显韧性。从业绩看,剔除基期因素后,A股业绩弹性也更可能在下半年显现,业绩高增成为股价上行主推力。 风险提示:中美关系恶化;宏观经济不及预期;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预测与实际存在偏差。 (分析师 姚佩) 散户情绪降温,公募分化收敛 ——东吴策略·市场温度计 机构行为:内外资风格均偏向价值。过去一周外资偏好银行、电力设备、食品饮料等行业,对农林牧渔、家电、电子等行业相对谨慎。公募基金分化有所收敛,风格偏向以消费为代表的价值。 股市流动性:最近一周A股资金净流入仅92亿元,前值633亿元。资金流入放缓主要由于散户情绪降温,银证转账连续两周维持低位,杠杆资金上周净流出185亿元。此外,公募基金发行规模也有所下滑,新成立偏股型公募基金524亿元,前值914亿元。 头尾部对比:从绝对股价、净利润同比增速、市盈率角度来看,均为尾部跑赢头部。 情绪与估值:主板和创业板的融资买入额和成交额等情绪指标均有下降;行业间的分化较上周上升。 风险提示:资金入市规模为大致估算,仅供投资者参考;疫情二次爆发造成企业业绩不及预期;通胀上行超预期。 (分析师 姚佩) 宏观 史上最长大宗商品繁荣是如何炼成的? 观点 在21世纪以来的几轮大宗商品上涨中,2001-2008年的上涨是持续最长、涨幅最大的一轮。回顾这段历史,有如下三个现象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从年化收益来看,这轮上涨主要靠能源带动。这轮上涨期间,标普GSCI商品指数的年化收益为27.5%,不及2009-2011年期间的44.1%。但从结构上看,能源类商品33.1%的年化收益表现亮眼,基本金属和农产品在年化收益上均不及2009-2011年的一半。 二是这轮上涨处于美元的贬值周期,并且贯穿了美联储的加息周期。美元指数在2002-2008年期间贬值了39%,无疑是此轮大宗商品上涨的一大推手。有趣的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并无碍这轮美元贬值和大宗商品的上涨。美联储于2004年-2006年加息了17次,将政策利率提高了425bp,但整个过程中大宗商品的上涨并未停歇,这与2016-2018年那轮大宗商品上涨在美联储加息后半程出现颓势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基本金属在这轮上涨中的见顶早于能源。基本金属的上涨在2007年5月见顶后陷入震荡状态,期间回调了20%;而能源的上涨则一致持续到2008年的6月,比基本金属晚了一年。这也印证了上述能源在这轮上涨中的主导地位。 上述三个现象的产生,都可以从全球经济的基本面中寻找答案: 首先,2001-2008年间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欧美而非中国。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这一时期的亮点,但中国的经济体量刚赶上德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不及美欧。而从全球大宗消费结构来看,美欧各自对原油的需求远超中国,对铜的需求与则中国相当。因此,不难理解期间能源类商品引领了此轮大宗的上涨。 其次,欧洲和新兴经济体复苏的后来居上,是这轮大宗商品无惧美联储加息的关键。美国GDP增速在2001年的见底开启了这轮大宗商品的涨势,虽然到2006年已经开始回落,但欧元区和新兴经济体的复苏仍在加速,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在欧元区的复苏于2007年见顶后又强势复苏了一年。鉴于美国经济复苏的光芒被这两大经济体所掩盖,美元的贬值周期可以和美联储加息周期并行不悖。 至于为何这轮基本金属上涨的见顶早于能源?我们认为主要是美国投资的提前熄火,由于次贷危机开始浮出水面,美国私人投资从2007年开始深陷负增长,考虑到当时美国在全球的经济体量,这无疑拖累了全球基本金属的需求。相比之下,美国的消费在2007年仍然稳步扩张,虽然其增速在2008年显著放缓,但欧洲消费扩张的后来居上继续全球的原油需求形成支撑。 由此可见,经济基本面而非流动性主导,是2001-2008年大宗商品繁荣最为显著的特点。正是这种由美国-欧洲-新兴市场的复苏共振,使得这一轮大宗商品上涨的持续性令随后几轮都无法企及。那么,这一历史经验对我们考察当前的这轮大宗商品上涨有何借鉴? 由于全球央行的大放水,当前这轮大宗商品上涨更多受流动性的驱动。因此迄今为止更类似2009-2011年。然而,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的普及,其上涨的动能正在由流动性向经济基本面转换。我们认为后者是决定其持续性的关键,因此,未来须关注:1)在中美相继复苏之后,欧洲和其他新兴经济能否后来居上;2)美国的资本开支周期能否跟随消费的复苏;3)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房地产繁荣能够持续多久? 风险提示:美国财政刺激规模超预期,全球疫苗接种进度放缓。 (分析师 陶川) 个股 万华化学(600309) 2020年年报点评 Q4季度MDI量价齐升,业绩符合预期 事件 公司发布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734.3亿元,同比增长7.91%,实现归母净利润100.4亿元,同比下降0.87%,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68.5亿元。其中Q4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6.9亿元,同比增加110.4%,环比增加86.7%。公司同时披露利润分配预案,拟每10股派发13元现金红利。 投资要点 Q4季度MDI量价齐升,单季度业绩创历史新高:疫情影响减缓,2020Q4季度MDI需求得到较好的恢复,叠加美国部分MDI厂商因不可抗力导致工厂出现停工,助推MDI价格大幅提高,据隆众化工的数据,纯MDI(华东)和聚合MDI(江浙)2020Q4主流均价分别为2.72/1.96万元/吨,同比分别提高60%/59%,环比分别提高80%/40%。公司聚氨酯板块2020Q4销量为88万吨,同比提高35%,环比提高16%,MDI量价齐升带动四季度业绩大幅增长。 北美经济复苏支撑MDI需求,低成本产能扩张强化成本优势。北美是MDI的重要消费国,北美国家当前随着疫苗的接种和经济复苏预案的推进,我们认为其经济有望进入加速复苏通道,在此过程中基建投资带动MDI需求的刚性提升。此外,今年2月25日公司公告完成了烟台MDI装置60万吨/年至110万吨/年的技改扩能工作,项目累计投资2.84亿元,单位投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当前具备MDI产能260万吨/年,稳居全球第一,成本优势稳固。 石化及新材料板块持续资本开支,赋予公司成长性。公司石化板块于2020年11月投产大乙烯项目,业绩增量将在2021年体现;新材料业务板块动作不断,眉山一期25万吨/年高性能改性树脂项目即将建成,二期项目进入环评阶段,今年1月公示柠檬醛及衍生物一体化项目环评,尼龙6、TPU、可降解材料、锂电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群逐步完备,为公司提供长期成长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鉴于MDI行情持续向好,我们上调2021~2022年盈利预测,归母净利润分别由150.61亿元和181.22亿元上调至186.73亿元和207.66亿元,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233.87亿元,EPS分别为5.95元、6.61元和7.45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9X、17X和15X。考虑到MDI价格的持续上行和公司不断巩固的龙头地位,我们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在建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海外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 (分析师 柴沁虎) 瑞丰新材(300910) 单剂业务快速上量,复剂承载产业重任 投资要点 公司是国内润滑油单剂头部生产企业。公司目前有新乡和沧州两个生产基地,新乡基地目前产能接近10万吨,沧州基地规划15万吨润滑油添加剂,一期工程6万吨正在实施过程中。产品包括清净剂、分散剂、抗氧剂等润滑油主流单剂。据全球咨询和研究公司克莱恩(Kline & Co)及上海市润滑油品行业协会的统计,全球润滑油助剂不低于400万吨的体量,目前公司的产能及市占率还有提升空间广阔。。 技术进步带动润滑油助剂内部结构变化。分散剂、清净剂和粘指剂是占比最大的三大功能助剂,合计占润滑油助剂需求的65-70%左右。随着发动机技术进步,抗氧剂的需求增速快过其他品种的需求增长。公司清净剂起家,随着业务发展逐步在抗氧剂、分散剂、抗磨剂等领域进行系统布局。 润滑油助剂是典型的寡头垄断的产业格局。路博润、润英联、雪佛龙奥伦耐、雅富顿控制了全球85%的助剂市场,这些企业一方面影响着行业标准的制定,一方面通过单剂互供限制国内企业的发展。整体而言,国内的企业虽然成本优势明显,但是产业发展较慢。 发动机/排放标准升级带动润滑油助剂产业快速发展。国内的润滑油单剂成本优势明显,发动机技术升级带动润滑油升级,传统的润滑油发展空间相应扩大。中国政府开始关注润滑油助剂产业的自主可控问题,全方面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内相关企业中,公司具备做大做强的潜质。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72亿元、12.62亿元和18.2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亿元、2.74亿元和3.76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1.27元、1.82元和2.51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52X、36X和26X。考虑到公司在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内的头部地位,以及国产化压力下市占率增长空间大,IPO募投项目助力公司业绩高速增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润滑油复剂的市场推广不及预期,在建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油价大幅波动的风险,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风险。 (分析师 柴沁虎) 三峡水利(600116) 中央财经委员会再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公司有望率先获益 投资要点 事件: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意味着短期来看电网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的文章,在现有以火电为基础构建的电网系统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后,两类风险骤然加大:一是风光波动性、不稳定性、随机性对电力安全稳定带来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发生大面积电力系统崩溃的风险;二是大面积持续性长时间的阴天、雨天、静风天对风光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造成重大电力断供的风险。我们分析认为,如果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短期来看电网深化改革和持续扩大投资势在必行,主要依赖三条路径:特高压建设缓解三北地区的新能源消纳问题,加大调峰备用电源的建设力度以应对设备和系统故障,针对电力辅助服务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根据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的发言,未来5年,国家电网将年均投入超过700亿美元,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十四五”期间合计3500亿美元的投资力度,意味着国家电网的投资力度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基本持平(国家电网“十三五”累计投资2.38万亿元);另一方面,国家电网本身盈利能力提升空间有限,持续扩大电网投资难堪重负,2011-2019年,国网的营业收入从1.67增长至2.66万亿元,CAGR为5.95%;利润总额从0.05增长至0.08万亿元,CAGR为4.59%;其中2016-2019年利润增速分别仅为0.12%、5.08%、-14.29%、-1.26%。2011-2020年,国网投资规模从3687亿元提升至4500亿元,虽然投资额的绝对值仍在增长,但是2017年开始,增速已经显著下行,2017-2020年增速分别为-1.69%、0.64%、-9.62%、-7.33%。因此,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伴随着电网改革进程持续推进,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帮助国家电网缓解投资压力是大势所趋。 二、三峡水利作为电改龙头,顺从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有望率先获益。1)预计控股股东2月2日-2月4日开始的新一轮增持仅仅是开始,更多惊喜落地和兑现值得期待。2)业绩显著超预期,预计全年并表情况下备考业绩在7亿以上。3)国家电网再次换帅,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持续向好,电改受益标的估值有望重构。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的eps分别为0.36、0.47、0.60元,pe分别为26、20、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使得终端工业用电需求减弱,来水波动较大,发电小时数不达预期等。 (分析师 刘博、唐亚辉) 星源材质(300568) 2021年1季报点评 单平盈利提升,业绩拐点确立 投资要点 公司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0.6-0.65亿元,同比增长276.44.%-307.81%,符合预期。公司发布业绩预增公告,21Q1归母净利润0.6-0.65亿元,同比增长276.44.%-307.81%,环比270.37%~301.23%,超预期;扣非归母净利润0.55-0.6亿元,同比增长396.55%-441.85%,环比256.08%~288.56%。 2021年Q1出货量环比微增,单平利润大幅提升:我们预计21年Q1公司隔膜实现2.6-2.7亿平出货,同比增长300%左右,环比微增。产品拆分来看,公司湿法隔膜受益于宁德时代大规模采购,干法受益于比亚迪刀片电池采购,我们预计公司出货量中湿法隔膜占比60%以上,干法接近40%。从盈利水平看,Q1公司实现满产满销,若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影响,Q1扣非净利润中值在6700万左右,单平利润达0.26元/平,环比增长10%左右,主要受益于公司客户结构改善及产能利用率提升。Q2起LG湿法隔膜开始放量,全年预计贡献1亿平左右增量,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们预计随着产品结构优化,单平利润有望进一步提升,全年单平净利上修至0.3元/平左右,全年预计贡献3亿元左右利润。 加大扩产力度,长期高增长维持:公司常州湿法基地、江苏干法和涂覆基地产能基本建设完毕。目前公司湿法基膜产能合计9亿平,其中深圳基地3000万平,合肥基地8000万平,常州基地8亿(母卷)。干法隔膜方面,深圳基地近2亿平产能稳定生产,主要供货LG化学,江苏基地4亿平产能基本全部投产,合计公司产能15亿平。涂覆方面,公司江苏基地将分2期建设,一期30条线,对应6亿平,二期20条线,对应4亿平,已全部投产。考虑一些线用于打样,目前公司满产下,单月产量0.9-1亿平,产能供不应求,因此后续还将于常州、瑞典进一步扩产,瑞典基地规划7亿平,将于23年开始逐步投产,国内将规划8亿平产能,将于明年开始陆续投产。我们预计公司21年出货量有望超过11亿平,同比实现近60%增长,22年预计出货15亿平左右,同比35%左右。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与产品结构的优化,公司盈利拐点确立,我们将2020-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从1.2/2.7/4亿元上调至1.2/3/4亿元,同比分别-12%/148%/35%;EPS从0.27/0.59/0.9元上调至0.27/0.66/0.89元;当前市值对应20-22年 PE 分别89/36/27倍,维持目标价33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销量及价格不及预期,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分析师 曾朵红、阮巧燕) 中科创达(300496) 2020年年报点评: Q4业绩抢眼,业绩全年稳步向上 投资要点 事件:202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6.28亿元,同比增长43.85%,归母净利润4.43亿元,同比增长86.61%。其中2020年Q4实现营业收入8.41亿元,同比增长52.09%,实现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94.98%。公司拟每10股派发2.2元现金红利,股息率为0.11%。 Q4业绩抢眼,公司业务全线增长:2020年2020年,公司加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全面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操作系统的核心理念。在整个公司业务体系中,操作系统软件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24%。公司来自于终端厂商的收入为7.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58%。公司的软件业务仍然是整个业务体系增长的核心点。 核心竞争力凸显,经营效益不断向好:2020年度公司年度毛利率为44.22%,较2019(42.63%)上升1.59pp。同年净利率为17.12%,较2019(12.98%)下降4.15pp,2020年Q4净利率同比上升2.08pp。现金流方面,2020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3.41亿元(净利润为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9亿元。同时公司的控费能力也在逐步增强。2020年公司三费合计3.77亿元,较2019年(3.16亿元)增长0.61亿元,但2020年费用率为14.36%,较2019年Q4(17.31%)下降2.95pp。公司在整个操作系统领域的技术布局使得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毛利向好趋势明显。加上公司经营业绩状况优异,经营得当,费用率下降明显,经营现金流稳步向上。 技术+生态,深入拓展技术前沿深度: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高达4.03亿元,较2019年的2.81亿元同比上升1.22亿元。其中,智能操作系统设计等工作进展顺利并按计划有序推进,未来中科创达将在操作系统和AI智能上继续加大投入,提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智能操作系统方面,融合更多的厂商垂直整合能力,为产业链提供更多的渠道与产品线的合作范围。我们认为,随着中科创达在操作系统的深入布局,公司有望继续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生态布局有望进一步加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公司持续投入研发,以及上游芯片成本问题,我们将2021年-2022年的净利润从6.2/8.8下调至5.9/8亿元,但智能网络市场景气度高,我们预计2023年净利润10.4亿元,对应2021-2023年EPS为1.41/1.88/2.47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 78/58/44.2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5G应用不及预期;车联网产业进度不及预期。 (分析师 侯宾) 璞泰来(603659) 2020年年报点评 减值损失拖累业绩,未来扩产提速 投资要点 2020年归母净利润6.68亿元,同比提升2.54%,略低于市场预期。2020年公司营收52.81亿元,同比上升10.05%;归母净利润6.68亿元,同比上升,略低于市场预期;扣非净利润6.24亿元,同比上升2.98%。盈利能力方面,2020年毛利率为31.58%,同比增加2.10pct;净利率为13.77%,同比减少0.38pct。 Q4营收同环比增长,但会计准则改变导致毛利率下滑,且0.9亿减值损失拖累业绩:Q4毛利率为30.63%,同比下滑1.76pct,环比下滑3.45pct,主要系新会计准则下产品销售产生的运输费用调整至营业成本,若剔除该影响,毛利率水平预计环比持平;净利率13.05%,同比下滑2.92pct,环比下滑3.24pct;Q4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0.48亿,计提信用减值损失0.42亿(主要为计提天劲新能源0.38亿坏账损失),若加回,则净利率达17.7%,同环比提升,符合市场预期。 隔膜、负极盈利水平基本稳定,锂电设备承压。2020年负极收入36.28亿元,同比18.84%,20年毛利率达到31%,同比提升4pct,负极净利润预计5亿左右(不含石墨化),同比增长约10%;石墨化子公司山东兴丰20年利润1.53亿元,完成业绩对赌,预计贡献0.7亿元左右归母净利,内蒙兴丰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21.2%;涂覆膜2020年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16.57%,毛利率达42.25%,净利润预计1亿元+;锂电设备收入4.64亿元,同比-32.73%,主要由于发出商品6亿+,受疫情影响未确认,子公司新嘉拓20年净利润0.24亿,同比-31.4%。 扩产计划超市场预期,绑定头部电池厂,负极龙头地位稳固。20年年底公司产能9万吨左右,Q4开始满产满销,江西6万吨一体化项目年底投产,21年年底达15万吨左右,对应预计150gwh电池需求。目前公司石墨化产能7-8万吨,内蒙5万吨石墨化产能预计21年下半年投产,年底石墨化产能达12万吨,达到80%的配套能力。公司公告拟通过四川紫宸建设20万吨负极材料和石墨化一体化项目,预计于2023年完成一期10万吨产能建设,于2025年完成二期10万吨产能建设,据测算,公司25年产能目标达35万吨以上,对应约350GWh+电池需求,全球市占率达30%+。公司高端石墨绑定LG,中低端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且四川一体化产能就近配套宁德宜宾基地,预计供应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公司负极龙头地位稳固。 投资建议:我们基本维持原先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1-23 年归母净利润为10.6/14.7/19.8亿元,同比分别58%/39%/35%;EPS 分别2.13/2.97/4.0 元;对应现价 PE 分别39/28/21倍,给予21年55x,对应目标117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销量不及预期,盈利水平不及预期。 (分析师 曾朵红、阮巧燕) 汉威科技(300007) 2020年报点评: 传感器+IoT开花结果,成长空间广阔 事件: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19.41亿元,同比+6.69%,归母净利润2.06亿元,同比+298.05%,2020年Q4营业收入5.92亿元,同比+10.10%,归母净利润3010.24万元,同比+113.39%。 投资要点 传感器和IoT拓展顺利,业绩快速增长:2020年,公司传感器业务稳步发展,在环保传感器、热电堆传感器、柔性压力传感器等领域多点开花,业绩稳中有升。在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方面,公司智慧城市/环保/市政/安全等业务项目持续落地,物联网板块发展势头良好,推动公司业绩整体实现快速增长。 公司经营稳健,经营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公司毛利率33.47%,同比+2.06pct,费用方面,销售费率6.72%,同比-0.29pct,管理费率为8.64%,同比-1.07pct,研发费率为6.62%,同比-0.76pct,财务费率为2.09%,同比-0.46pct,期间费率为24.07%,同比-2.58pct,净利率为12.86%,同比+16.35pct,公司经营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公司经营状况持续向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86亿元,同比+80.0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20%,同比改善显著。公司持续投入传感器、物联网的产品升级和新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2020年研发费用达1.29亿元,新增专利116项。 气体传感器龙头地位稳固,物联网业务未来可期:公司掌握全球主流的气体传感器核心技术,目前可以生产17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各种传感器,可检测气体300余种,年产销各类传感器4000余万支,气体传感器、气体检测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居行业前列,行业龙头地位显著。同时,公司积极拓展传感器长尾市场,在气体/压力/温湿度等产品领域多元布局,目前,子公司能斯达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在TWS耳机、智能电动车、智慧医疗等方面取得良好的业务拓展,能斯达也已取得小米合格供应商资格。公司传感器和物联网业务的协同效应显著,依托传感器竞争优势,公司形成了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业务覆盖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市政、智慧安全、智慧环保和居家智能与健康等领域。目前,公司物联网业务项目落地和市场拓展稳步推进,物联网平台已累计服务上百家企业客户,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1/2022年营业收入预测26.91/34.77亿元,YoY+38.6%/29.2%,预计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44.68亿元,YoY+28.5%,维持公司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3.05/4.10亿元,YoY+48.2%/34.8%,预计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5.36亿元,YoY+30.6%,对应2021/2022/2023年EPS为1.04/1.40/1.83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2/2023年PE为15/1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新品推出不及预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分析师 王平阳) 三月十大金股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东吴晨报20210317 From 东吴研究所 00:00 06:25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策略 有意义的反弹还是青黄不接的震荡 策略周聚焦 报告要点: ①开年经济数据较20Q4边际走弱,叠加海外通胀输入,前期提到的短期滞胀风险值得警惕。②消费恢复缓慢,疫情后居民预防性储蓄高企,边际消费动力较弱。制造业高位回落意外且暂时,内需投资边际放缓。强生产指向外需与地产链,弱需求形成的去库压力需跟踪确认。③考虑假期、基期噪音可能形成的误判,往后焦点是21年3-4月高频数据跟踪,克强指数相关的工业用电、中长贷款、铁路货运等指标或更为有效。④短期未到进攻时刻,流动性扰动仍在,高股息策略占优,包括银行、地产、公用事业。若跟踪高频数据显示向好,市场将迎来有意义的反弹,量价齐升的顺周期板块将成为主导。⑤中期不必悲观,维持年度策略报告权益市场前低后高的判断。 正文摘要 消费复苏强劲么?数据显示消费的恢复是缓慢的。21年1-2月社消零售总额复合增速3.1%,低于20/12的4.6%,1-2月疲弱消费或拖累一季度GDP增速。中期隐忧是疫情后居民预防性储蓄高企,边际消费动力较弱。短期内消费仍将呈现分化格局,高端可选如汽车、金银珠宝消费21年1-2月复合增速仍维持在去年底水平,大众消费的恢复则依赖于疫情后,失业率下行带来的居民收入提高,这也意味着对中期增长不必悲观。 制造业拐头向下?高位回落是意外且暂时的,内需投资放缓需持续跟踪。21年1-2月制造业投资复合增速-3.0%,低于20/12的9.7%以及20年全年-2.2%。制造业的症结在于结构分化,1-2月回落指向内需偏弱,而高端制造、化工、有色仍显景气高增。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78%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1年1-2月中长贷高增,制造业趋势回暖仍将延续,但往后更需关注结构的分化,特别是内需相关投资是否会持续放缓。 强生产-弱需求=垒库存?强生产更多指向外需与地产链,库存仍需跟踪。21年1-2月工业增加值两年复合增速8.1%,高于20/12的7.3%,但相对疲弱的内需(消费、制造业、基建投资)似乎容纳不了如此强的生产,若库存累积,则春节后面临去库存、降价格的风险。从细分品类看,强生产更多指向下游外需和地产链。关键库存有待数据验证,若出现补库存-去库存传导,则需对开年强生产和往后降价保持清醒认知。 21年3-4月基本面趋势决定:有意义的反弹还是青黄不接的震荡。基本面较20Q4边际走弱,存在短期滞胀风险,但假期、基期因素使得短期数据有较多噪音。往后焦点是21年3-4月正常季节下的供需表现,若3-4月高频数据显示基本面向好,则市场经过估值盘整后再次上行,量价齐升的顺周期板块将成为主导。若内需继续走弱,则市场更可能呈现青黄不接的震荡格局。目前还不到进攻时刻,需待3-4月基本面数据确认,目前高股息策略更为有效,包括银行、地产、公用事业。 中期不悲观,全年前低后高。我们再次强调中期不必悲观,维持年度策略《通胀喜与忧》对全年权益市场前低后高的判断。两大中期需求已在趋势回暖:中国制造业投资及美国房地产周期共振向上。疫情后消费回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重要的经济稳定器。从政策层面,本轮宏观调控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使得经济增长更显韧性。从业绩看,剔除基期因素后,A股业绩弹性也更可能在下半年显现,业绩高增成为股价上行主推力。 风险提示:中美关系恶化;宏观经济不及预期;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预测与实际存在偏差。 (分析师 姚佩) 散户情绪降温,公募分化收敛 ——东吴策略·市场温度计 机构行为:内外资风格均偏向价值。过去一周外资偏好银行、电力设备、食品饮料等行业,对农林牧渔、家电、电子等行业相对谨慎。公募基金分化有所收敛,风格偏向以消费为代表的价值。 股市流动性:最近一周A股资金净流入仅92亿元,前值633亿元。资金流入放缓主要由于散户情绪降温,银证转账连续两周维持低位,杠杆资金上周净流出185亿元。此外,公募基金发行规模也有所下滑,新成立偏股型公募基金524亿元,前值914亿元。 头尾部对比:从绝对股价、净利润同比增速、市盈率角度来看,均为尾部跑赢头部。 情绪与估值:主板和创业板的融资买入额和成交额等情绪指标均有下降;行业间的分化较上周上升。 风险提示:资金入市规模为大致估算,仅供投资者参考;疫情二次爆发造成企业业绩不及预期;通胀上行超预期。 (分析师 姚佩) 宏观 史上最长大宗商品繁荣是如何炼成的? 观点 在21世纪以来的几轮大宗商品上涨中,2001-2008年的上涨是持续最长、涨幅最大的一轮。回顾这段历史,有如下三个现象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从年化收益来看,这轮上涨主要靠能源带动。这轮上涨期间,标普GSCI商品指数的年化收益为27.5%,不及2009-2011年期间的44.1%。但从结构上看,能源类商品33.1%的年化收益表现亮眼,基本金属和农产品在年化收益上均不及2009-2011年的一半。 二是这轮上涨处于美元的贬值周期,并且贯穿了美联储的加息周期。美元指数在2002-2008年期间贬值了39%,无疑是此轮大宗商品上涨的一大推手。有趣的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并无碍这轮美元贬值和大宗商品的上涨。美联储于2004年-2006年加息了17次,将政策利率提高了425bp,但整个过程中大宗商品的上涨并未停歇,这与2016-2018年那轮大宗商品上涨在美联储加息后半程出现颓势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基本金属在这轮上涨中的见顶早于能源。基本金属的上涨在2007年5月见顶后陷入震荡状态,期间回调了20%;而能源的上涨则一致持续到2008年的6月,比基本金属晚了一年。这也印证了上述能源在这轮上涨中的主导地位。 上述三个现象的产生,都可以从全球经济的基本面中寻找答案: 首先,2001-2008年间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欧美而非中国。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这一时期的亮点,但中国的经济体量刚赶上德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不及美欧。而从全球大宗消费结构来看,美欧各自对原油的需求远超中国,对铜的需求与则中国相当。因此,不难理解期间能源类商品引领了此轮大宗的上涨。 其次,欧洲和新兴经济体复苏的后来居上,是这轮大宗商品无惧美联储加息的关键。美国GDP增速在2001年的见底开启了这轮大宗商品的涨势,虽然到2006年已经开始回落,但欧元区和新兴经济体的复苏仍在加速,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在欧元区的复苏于2007年见顶后又强势复苏了一年。鉴于美国经济复苏的光芒被这两大经济体所掩盖,美元的贬值周期可以和美联储加息周期并行不悖。 至于为何这轮基本金属上涨的见顶早于能源?我们认为主要是美国投资的提前熄火,由于次贷危机开始浮出水面,美国私人投资从2007年开始深陷负增长,考虑到当时美国在全球的经济体量,这无疑拖累了全球基本金属的需求。相比之下,美国的消费在2007年仍然稳步扩张,虽然其增速在2008年显著放缓,但欧洲消费扩张的后来居上继续全球的原油需求形成支撑。 由此可见,经济基本面而非流动性主导,是2001-2008年大宗商品繁荣最为显著的特点。正是这种由美国-欧洲-新兴市场的复苏共振,使得这一轮大宗商品上涨的持续性令随后几轮都无法企及。那么,这一历史经验对我们考察当前的这轮大宗商品上涨有何借鉴? 由于全球央行的大放水,当前这轮大宗商品上涨更多受流动性的驱动。因此迄今为止更类似2009-2011年。然而,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的普及,其上涨的动能正在由流动性向经济基本面转换。我们认为后者是决定其持续性的关键,因此,未来须关注:1)在中美相继复苏之后,欧洲和其他新兴经济能否后来居上;2)美国的资本开支周期能否跟随消费的复苏;3)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房地产繁荣能够持续多久? 风险提示:美国财政刺激规模超预期,全球疫苗接种进度放缓。 (分析师 陶川) 个股 万华化学(600309) 2020年年报点评 Q4季度MDI量价齐升,业绩符合预期 事件 公司发布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734.3亿元,同比增长7.91%,实现归母净利润100.4亿元,同比下降0.87%,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68.5亿元。其中Q4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6.9亿元,同比增加110.4%,环比增加86.7%。公司同时披露利润分配预案,拟每10股派发13元现金红利。 投资要点 Q4季度MDI量价齐升,单季度业绩创历史新高:疫情影响减缓,2020Q4季度MDI需求得到较好的恢复,叠加美国部分MDI厂商因不可抗力导致工厂出现停工,助推MDI价格大幅提高,据隆众化工的数据,纯MDI(华东)和聚合MDI(江浙)2020Q4主流均价分别为2.72/1.96万元/吨,同比分别提高60%/59%,环比分别提高80%/40%。公司聚氨酯板块2020Q4销量为88万吨,同比提高35%,环比提高16%,MDI量价齐升带动四季度业绩大幅增长。 北美经济复苏支撑MDI需求,低成本产能扩张强化成本优势。北美是MDI的重要消费国,北美国家当前随着疫苗的接种和经济复苏预案的推进,我们认为其经济有望进入加速复苏通道,在此过程中基建投资带动MDI需求的刚性提升。此外,今年2月25日公司公告完成了烟台MDI装置60万吨/年至110万吨/年的技改扩能工作,项目累计投资2.84亿元,单位投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当前具备MDI产能260万吨/年,稳居全球第一,成本优势稳固。 石化及新材料板块持续资本开支,赋予公司成长性。公司石化板块于2020年11月投产大乙烯项目,业绩增量将在2021年体现;新材料业务板块动作不断,眉山一期25万吨/年高性能改性树脂项目即将建成,二期项目进入环评阶段,今年1月公示柠檬醛及衍生物一体化项目环评,尼龙6、TPU、可降解材料、锂电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群逐步完备,为公司提供长期成长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鉴于MDI行情持续向好,我们上调2021~2022年盈利预测,归母净利润分别由150.61亿元和181.22亿元上调至186.73亿元和207.66亿元,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233.87亿元,EPS分别为5.95元、6.61元和7.45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9X、17X和15X。考虑到MDI价格的持续上行和公司不断巩固的龙头地位,我们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在建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海外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 (分析师 柴沁虎) 瑞丰新材(300910) 单剂业务快速上量,复剂承载产业重任 投资要点 公司是国内润滑油单剂头部生产企业。公司目前有新乡和沧州两个生产基地,新乡基地目前产能接近10万吨,沧州基地规划15万吨润滑油添加剂,一期工程6万吨正在实施过程中。产品包括清净剂、分散剂、抗氧剂等润滑油主流单剂。据全球咨询和研究公司克莱恩(Kline & Co)及上海市润滑油品行业协会的统计,全球润滑油助剂不低于400万吨的体量,目前公司的产能及市占率还有提升空间广阔。。 技术进步带动润滑油助剂内部结构变化。分散剂、清净剂和粘指剂是占比最大的三大功能助剂,合计占润滑油助剂需求的65-70%左右。随着发动机技术进步,抗氧剂的需求增速快过其他品种的需求增长。公司清净剂起家,随着业务发展逐步在抗氧剂、分散剂、抗磨剂等领域进行系统布局。 润滑油助剂是典型的寡头垄断的产业格局。路博润、润英联、雪佛龙奥伦耐、雅富顿控制了全球85%的助剂市场,这些企业一方面影响着行业标准的制定,一方面通过单剂互供限制国内企业的发展。整体而言,国内的企业虽然成本优势明显,但是产业发展较慢。 发动机/排放标准升级带动润滑油助剂产业快速发展。国内的润滑油单剂成本优势明显,发动机技术升级带动润滑油升级,传统的润滑油发展空间相应扩大。中国政府开始关注润滑油助剂产业的自主可控问题,全方面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内相关企业中,公司具备做大做强的潜质。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72亿元、12.62亿元和18.2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亿元、2.74亿元和3.76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1.27元、1.82元和2.51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52X、36X和26X。考虑到公司在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内的头部地位,以及国产化压力下市占率增长空间大,IPO募投项目助力公司业绩高速增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润滑油复剂的市场推广不及预期,在建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油价大幅波动的风险,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风险。 (分析师 柴沁虎) 三峡水利(600116) 中央财经委员会再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公司有望率先获益 投资要点 事件: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意味着短期来看电网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的文章,在现有以火电为基础构建的电网系统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后,两类风险骤然加大:一是风光波动性、不稳定性、随机性对电力安全稳定带来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发生大面积电力系统崩溃的风险;二是大面积持续性长时间的阴天、雨天、静风天对风光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造成重大电力断供的风险。我们分析认为,如果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短期来看电网深化改革和持续扩大投资势在必行,主要依赖三条路径:特高压建设缓解三北地区的新能源消纳问题,加大调峰备用电源的建设力度以应对设备和系统故障,针对电力辅助服务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根据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的发言,未来5年,国家电网将年均投入超过700亿美元,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十四五”期间合计3500亿美元的投资力度,意味着国家电网的投资力度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基本持平(国家电网“十三五”累计投资2.38万亿元);另一方面,国家电网本身盈利能力提升空间有限,持续扩大电网投资难堪重负,2011-2019年,国网的营业收入从1.67增长至2.66万亿元,CAGR为5.95%;利润总额从0.05增长至0.08万亿元,CAGR为4.59%;其中2016-2019年利润增速分别仅为0.12%、5.08%、-14.29%、-1.26%。2011-2020年,国网投资规模从3687亿元提升至4500亿元,虽然投资额的绝对值仍在增长,但是2017年开始,增速已经显著下行,2017-2020年增速分别为-1.69%、0.64%、-9.62%、-7.33%。因此,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伴随着电网改革进程持续推进,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帮助国家电网缓解投资压力是大势所趋。 二、三峡水利作为电改龙头,顺从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有望率先获益。1)预计控股股东2月2日-2月4日开始的新一轮增持仅仅是开始,更多惊喜落地和兑现值得期待。2)业绩显著超预期,预计全年并表情况下备考业绩在7亿以上。3)国家电网再次换帅,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持续向好,电改受益标的估值有望重构。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的eps分别为0.36、0.47、0.60元,pe分别为26、20、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使得终端工业用电需求减弱,来水波动较大,发电小时数不达预期等。 (分析师 刘博、唐亚辉) 星源材质(300568) 2021年1季报点评 单平盈利提升,业绩拐点确立 投资要点 公司预告2021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0.6-0.65亿元,同比增长276.44.%-307.81%,符合预期。公司发布业绩预增公告,21Q1归母净利润0.6-0.65亿元,同比增长276.44.%-307.81%,环比270.37%~301.23%,超预期;扣非归母净利润0.55-0.6亿元,同比增长396.55%-441.85%,环比256.08%~288.56%。 2021年Q1出货量环比微增,单平利润大幅提升:我们预计21年Q1公司隔膜实现2.6-2.7亿平出货,同比增长300%左右,环比微增。产品拆分来看,公司湿法隔膜受益于宁德时代大规模采购,干法受益于比亚迪刀片电池采购,我们预计公司出货量中湿法隔膜占比60%以上,干法接近40%。从盈利水平看,Q1公司实现满产满销,若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影响,Q1扣非净利润中值在6700万左右,单平利润达0.26元/平,环比增长10%左右,主要受益于公司客户结构改善及产能利用率提升。Q2起LG湿法隔膜开始放量,全年预计贡献1亿平左右增量,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们预计随着产品结构优化,单平利润有望进一步提升,全年单平净利上修至0.3元/平左右,全年预计贡献3亿元左右利润。 加大扩产力度,长期高增长维持:公司常州湿法基地、江苏干法和涂覆基地产能基本建设完毕。目前公司湿法基膜产能合计9亿平,其中深圳基地3000万平,合肥基地8000万平,常州基地8亿(母卷)。干法隔膜方面,深圳基地近2亿平产能稳定生产,主要供货LG化学,江苏基地4亿平产能基本全部投产,合计公司产能15亿平。涂覆方面,公司江苏基地将分2期建设,一期30条线,对应6亿平,二期20条线,对应4亿平,已全部投产。考虑一些线用于打样,目前公司满产下,单月产量0.9-1亿平,产能供不应求,因此后续还将于常州、瑞典进一步扩产,瑞典基地规划7亿平,将于23年开始逐步投产,国内将规划8亿平产能,将于明年开始陆续投产。我们预计公司21年出货量有望超过11亿平,同比实现近60%增长,22年预计出货15亿平左右,同比35%左右。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与产品结构的优化,公司盈利拐点确立,我们将2020-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从1.2/2.7/4亿元上调至1.2/3/4亿元,同比分别-12%/148%/35%;EPS从0.27/0.59/0.9元上调至0.27/0.66/0.89元;当前市值对应20-22年 PE 分别89/36/27倍,维持目标价33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销量及价格不及预期,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分析师 曾朵红、阮巧燕) 中科创达(300496) 2020年年报点评: Q4业绩抢眼,业绩全年稳步向上 投资要点 事件:202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6.28亿元,同比增长43.85%,归母净利润4.43亿元,同比增长86.61%。其中2020年Q4实现营业收入8.41亿元,同比增长52.09%,实现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94.98%。公司拟每10股派发2.2元现金红利,股息率为0.11%。 Q4业绩抢眼,公司业务全线增长:2020年2020年,公司加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全面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操作系统的核心理念。在整个公司业务体系中,操作系统软件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24%。公司来自于终端厂商的收入为7.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58%。公司的软件业务仍然是整个业务体系增长的核心点。 核心竞争力凸显,经营效益不断向好:2020年度公司年度毛利率为44.22%,较2019(42.63%)上升1.59pp。同年净利率为17.12%,较2019(12.98%)下降4.15pp,2020年Q4净利率同比上升2.08pp。现金流方面,2020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3.41亿元(净利润为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9亿元。同时公司的控费能力也在逐步增强。2020年公司三费合计3.77亿元,较2019年(3.16亿元)增长0.61亿元,但2020年费用率为14.36%,较2019年Q4(17.31%)下降2.95pp。公司在整个操作系统领域的技术布局使得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毛利向好趋势明显。加上公司经营业绩状况优异,经营得当,费用率下降明显,经营现金流稳步向上。 技术+生态,深入拓展技术前沿深度: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高达4.03亿元,较2019年的2.81亿元同比上升1.22亿元。其中,智能操作系统设计等工作进展顺利并按计划有序推进,未来中科创达将在操作系统和AI智能上继续加大投入,提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智能操作系统方面,融合更多的厂商垂直整合能力,为产业链提供更多的渠道与产品线的合作范围。我们认为,随着中科创达在操作系统的深入布局,公司有望继续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生态布局有望进一步加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公司持续投入研发,以及上游芯片成本问题,我们将2021年-2022年的净利润从6.2/8.8下调至5.9/8亿元,但智能网络市场景气度高,我们预计2023年净利润10.4亿元,对应2021-2023年EPS为1.41/1.88/2.47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 78/58/44.2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5G应用不及预期;车联网产业进度不及预期。 (分析师 侯宾) 璞泰来(603659) 2020年年报点评 减值损失拖累业绩,未来扩产提速 投资要点 2020年归母净利润6.68亿元,同比提升2.54%,略低于市场预期。2020年公司营收52.81亿元,同比上升10.05%;归母净利润6.68亿元,同比上升,略低于市场预期;扣非净利润6.24亿元,同比上升2.98%。盈利能力方面,2020年毛利率为31.58%,同比增加2.10pct;净利率为13.77%,同比减少0.38pct。 Q4营收同环比增长,但会计准则改变导致毛利率下滑,且0.9亿减值损失拖累业绩:Q4毛利率为30.63%,同比下滑1.76pct,环比下滑3.45pct,主要系新会计准则下产品销售产生的运输费用调整至营业成本,若剔除该影响,毛利率水平预计环比持平;净利率13.05%,同比下滑2.92pct,环比下滑3.24pct;Q4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0.48亿,计提信用减值损失0.42亿(主要为计提天劲新能源0.38亿坏账损失),若加回,则净利率达17.7%,同环比提升,符合市场预期。 隔膜、负极盈利水平基本稳定,锂电设备承压。2020年负极收入36.28亿元,同比18.84%,20年毛利率达到31%,同比提升4pct,负极净利润预计5亿左右(不含石墨化),同比增长约10%;石墨化子公司山东兴丰20年利润1.53亿元,完成业绩对赌,预计贡献0.7亿元左右归母净利,内蒙兴丰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21.2%;涂覆膜2020年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16.57%,毛利率达42.25%,净利润预计1亿元+;锂电设备收入4.64亿元,同比-32.73%,主要由于发出商品6亿+,受疫情影响未确认,子公司新嘉拓20年净利润0.24亿,同比-31.4%。 扩产计划超市场预期,绑定头部电池厂,负极龙头地位稳固。20年年底公司产能9万吨左右,Q4开始满产满销,江西6万吨一体化项目年底投产,21年年底达15万吨左右,对应预计150gwh电池需求。目前公司石墨化产能7-8万吨,内蒙5万吨石墨化产能预计21年下半年投产,年底石墨化产能达12万吨,达到80%的配套能力。公司公告拟通过四川紫宸建设20万吨负极材料和石墨化一体化项目,预计于2023年完成一期10万吨产能建设,于2025年完成二期10万吨产能建设,据测算,公司25年产能目标达35万吨以上,对应约350GWh+电池需求,全球市占率达30%+。公司高端石墨绑定LG,中低端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且四川一体化产能就近配套宁德宜宾基地,预计供应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公司负极龙头地位稳固。 投资建议:我们基本维持原先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1-23 年归母净利润为10.6/14.7/19.8亿元,同比分别58%/39%/35%;EPS 分别2.13/2.97/4.0 元;对应现价 PE 分别39/28/21倍,给予21年55x,对应目标117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销量不及预期,盈利水平不及预期。 (分析师 曾朵红、阮巧燕) 汉威科技(300007) 2020年报点评: 传感器+IoT开花结果,成长空间广阔 事件: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19.41亿元,同比+6.69%,归母净利润2.06亿元,同比+298.05%,2020年Q4营业收入5.92亿元,同比+10.10%,归母净利润3010.24万元,同比+113.39%。 投资要点 传感器和IoT拓展顺利,业绩快速增长:2020年,公司传感器业务稳步发展,在环保传感器、热电堆传感器、柔性压力传感器等领域多点开花,业绩稳中有升。在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方面,公司智慧城市/环保/市政/安全等业务项目持续落地,物联网板块发展势头良好,推动公司业绩整体实现快速增长。 公司经营稳健,经营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公司毛利率33.47%,同比+2.06pct,费用方面,销售费率6.72%,同比-0.29pct,管理费率为8.64%,同比-1.07pct,研发费率为6.62%,同比-0.76pct,财务费率为2.09%,同比-0.46pct,期间费率为24.07%,同比-2.58pct,净利率为12.86%,同比+16.35pct,公司经营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公司经营状况持续向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86亿元,同比+80.0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20%,同比改善显著。公司持续投入传感器、物联网的产品升级和新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2020年研发费用达1.29亿元,新增专利116项。 气体传感器龙头地位稳固,物联网业务未来可期:公司掌握全球主流的气体传感器核心技术,目前可以生产17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各种传感器,可检测气体300余种,年产销各类传感器4000余万支,气体传感器、气体检测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居行业前列,行业龙头地位显著。同时,公司积极拓展传感器长尾市场,在气体/压力/温湿度等产品领域多元布局,目前,子公司能斯达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在TWS耳机、智能电动车、智慧医疗等方面取得良好的业务拓展,能斯达也已取得小米合格供应商资格。公司传感器和物联网业务的协同效应显著,依托传感器竞争优势,公司形成了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业务覆盖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市政、智慧安全、智慧环保和居家智能与健康等领域。目前,公司物联网业务项目落地和市场拓展稳步推进,物联网平台已累计服务上百家企业客户,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1/2022年营业收入预测26.91/34.77亿元,YoY+38.6%/29.2%,预计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44.68亿元,YoY+28.5%,维持公司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3.05/4.10亿元,YoY+48.2%/34.8%,预计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5.36亿元,YoY+30.6%,对应2021/2022/2023年EPS为1.04/1.40/1.83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2/2023年PE为15/1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新品推出不及预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分析师 王平阳) 三月十大金股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