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票价,能否撑起影视股的股价?
(以下内容从华西证券《电影的票价,能否撑起影视股的股价?》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华西证券股票专家 "散户炒股助手" 104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1 电影资本正在经历狂欢 今年春节档已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 春节档电影票价上涨已经不是新鲜事,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显示,2019年大年初一当天,45.14元的平均票价比2018年同期上涨了6块钱,已经是历年春节档最高。 但到了2021年大年初一,这个数字被刷新到49.19元。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涨价仍在继续。初二49.38元;初三情人节当天,这个数字甚至突破了50元大关。 难道影院这是想要用一年春节档赚回两年的钱吗? 在高票价的支持下,截止2021年2月17日22点,2021牛年春节档留天全国影院共产出票房超78亿元,观影人次累计1.60亿。其中,《唐人街探案3》成为内地影史首部单日突破10亿元的影片,影史上也首次实现连续五天单日票房突破10亿元的奇观。 票房成绩立马也反映在了资本市场上: 2月16日周二,港股电影板块大涨,猫眼娱乐一度大涨24%,IMAX中国一度涨至88%;阿里影业一度暴涨近40%。 当然A股也不示弱,口碑和票房黑马《你好,李焕英》的出品方北京文化开盘便牢牢封住涨停。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资本的此轮狂欢,正是得益于一路高涨的票价。但高票价到底为什么出现,这对能否持续支撑起影视股的股价直观重要。 2 高票价出现的原因 供求关系+票补的消失 高票价最根本的原因在供求关系上,而影响供求的因素又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春节观影已经成为刚需。 过年看电影已经成为近几年的新年习俗之一,是大众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需求的增长,带来价格的上调,逻辑简单明了,往往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第二,在疫情之下“就地过年”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线城市人口向二三四线流动的规模。 而一线城市的人群常常会被认定为对高票价承担能力较高,因此涨价也基本具备群众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因为抗击疫情所带来的副产物,利好能否持续,完全取决于疫情的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也是出于抗击疫情的考虑,游园、庙会等人员聚集性活动停办,可供选择的娱乐活动减少。 娱乐活动的减少也从另一个侧面增加了观影需求,但这多少有些被迫的成分,如果不看电影,可能真的就没啥娱乐活动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上面影响供需的三个因素里面,有两个或难以成为趋势。 同时票补的消失,也是高票价的成因之一,而且这可能会在未来打击电影需求。 早年间,“团购”的低价热潮波及到电影票,2014年猫眼、百度糯米、格瓦拉等互联网售票方的崛起,各平台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推出大量特惠低价电影票,只需要9.9元甚至更低。平台掏腰包把差价补贴给影院,让看电影成了大众认知里物美价廉的娱乐活动。 但现在猫眼和淘票票两家大头牢牢占据市场份额,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确立,靠票补争取用户的任务已经完成,票务平台也开始逐渐减少自己的票补支出。 3 影视板块还有空间吗? 节前没上车的,节后可能要谨慎了 更危险的是,在观众消费选择日趋多元、娱乐渠道逐渐增多的今天,电影比起其他娱乐方式,已经没那么强势。有网友评论:“用看一场电影的票钱,冲个视频网站年会员,它不香吗?” 在疫情消退之后,很难想象高涨的票价还能维系,到时候,影视股强势的股价大概率也会随之消失。 因此,如果节前没有先知先觉介入影视板块的话,等节后再来追高,恐怕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风险提示 本文内容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内容所提及的市场判断、荐股等建议仅供参考,不能确保获得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本文内容所提及统计数据为理论数据,为模拟盘操作,仅作统计展示使用,过去推荐成功不代表未来也会推荐成功,我们时常会推荐失败,据此操作可能会造成亏损风险。投资者应在充分考虑自己所能承受之风险前提下,自主、谨慎地做出投资决定,一切投资风险自担。我司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对因使用本文引发的损失不承担责任。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华西证券股票专家 "散户炒股助手" 104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1 电影资本正在经历狂欢 今年春节档已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 春节档电影票价上涨已经不是新鲜事,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显示,2019年大年初一当天,45.14元的平均票价比2018年同期上涨了6块钱,已经是历年春节档最高。 但到了2021年大年初一,这个数字被刷新到49.19元。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涨价仍在继续。初二49.38元;初三情人节当天,这个数字甚至突破了50元大关。 难道影院这是想要用一年春节档赚回两年的钱吗? 在高票价的支持下,截止2021年2月17日22点,2021牛年春节档留天全国影院共产出票房超78亿元,观影人次累计1.60亿。其中,《唐人街探案3》成为内地影史首部单日突破10亿元的影片,影史上也首次实现连续五天单日票房突破10亿元的奇观。 票房成绩立马也反映在了资本市场上: 2月16日周二,港股电影板块大涨,猫眼娱乐一度大涨24%,IMAX中国一度涨至88%;阿里影业一度暴涨近40%。 当然A股也不示弱,口碑和票房黑马《你好,李焕英》的出品方北京文化开盘便牢牢封住涨停。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资本的此轮狂欢,正是得益于一路高涨的票价。但高票价到底为什么出现,这对能否持续支撑起影视股的股价直观重要。 2 高票价出现的原因 供求关系+票补的消失 高票价最根本的原因在供求关系上,而影响供求的因素又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春节观影已经成为刚需。 过年看电影已经成为近几年的新年习俗之一,是大众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需求的增长,带来价格的上调,逻辑简单明了,往往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第二,在疫情之下“就地过年”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线城市人口向二三四线流动的规模。 而一线城市的人群常常会被认定为对高票价承担能力较高,因此涨价也基本具备群众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因为抗击疫情所带来的副产物,利好能否持续,完全取决于疫情的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也是出于抗击疫情的考虑,游园、庙会等人员聚集性活动停办,可供选择的娱乐活动减少。 娱乐活动的减少也从另一个侧面增加了观影需求,但这多少有些被迫的成分,如果不看电影,可能真的就没啥娱乐活动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上面影响供需的三个因素里面,有两个或难以成为趋势。 同时票补的消失,也是高票价的成因之一,而且这可能会在未来打击电影需求。 早年间,“团购”的低价热潮波及到电影票,2014年猫眼、百度糯米、格瓦拉等互联网售票方的崛起,各平台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推出大量特惠低价电影票,只需要9.9元甚至更低。平台掏腰包把差价补贴给影院,让看电影成了大众认知里物美价廉的娱乐活动。 但现在猫眼和淘票票两家大头牢牢占据市场份额,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确立,靠票补争取用户的任务已经完成,票务平台也开始逐渐减少自己的票补支出。 3 影视板块还有空间吗? 节前没上车的,节后可能要谨慎了 更危险的是,在观众消费选择日趋多元、娱乐渠道逐渐增多的今天,电影比起其他娱乐方式,已经没那么强势。有网友评论:“用看一场电影的票钱,冲个视频网站年会员,它不香吗?” 在疫情消退之后,很难想象高涨的票价还能维系,到时候,影视股强势的股价大概率也会随之消失。 因此,如果节前没有先知先觉介入影视板块的话,等节后再来追高,恐怕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风险提示 本文内容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内容所提及的市场判断、荐股等建议仅供参考,不能确保获得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本文内容所提及统计数据为理论数据,为模拟盘操作,仅作统计展示使用,过去推荐成功不代表未来也会推荐成功,我们时常会推荐失败,据此操作可能会造成亏损风险。投资者应在充分考虑自己所能承受之风险前提下,自主、谨慎地做出投资决定,一切投资风险自担。我司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对因使用本文引发的损失不承担责任。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