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货币金融数据点评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2021年1月货币金融数据点评》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作者◇ 万昱东,天风证券固定收益总部宏观与策略研究部分析师 01. 总量与结构 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5,800亿,余额同比增长12.7%,较上月降低0.1%。分结构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当月新增20,400亿,同比多增3,800亿。企业短期贷款新增5,755亿,同比减少1,944亿。居民中长期贷款当月新增9,448亿,同比多增1,957亿。居民短期贷款当月新增3,278亿,同比多增4,427亿。票据融资当月减少1,405亿,同比减少5,001亿。非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992亿,同比减少425亿。 图1:各项贷款余额同比 图2:新增人民币贷款:当月值 1月新增社融5.17万亿,余额同比13.03%,较上月下行0.3%。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3.82万亿,同比增加3276亿。政府债券2437亿,同比减少5176亿。企业债券3751亿,同比减少216亿。股权融资991亿,同比增加382亿。表外融资4151亿,同比增加2342亿。 图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 图4:社会融资规模:当月值 1月M2余额同比增长9.38%,较上月减少0.7%。M1余额同比增长14.67%,较上月增加6%。 图5:M1和M2同比 总量上看,信贷余额增速和社融余额增速走势回落,结构上看,居民和企业部门的信用的融资需求较强。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高增长,为最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表外的未贴现承兑汇票净融资近5000亿,企业债融资也有所恢复。企业信用情况不弱,与实体经济恢复情况好,出口强劲,企业投资意愿增强有关。虽然1月房地产政策继续收紧,但是商品房销售依然强劲,居民贷款数据同样偏强。M1增速反弹较高,与春节因素、年终奖集中发放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微观经济活动活跃,存款活期化程度较高。 02. 企业部门信用现状和展望 预计2021年1季度制造业融资将会接力地产融资和基建配套融资成为企业信用扩张的主要动力。 2020年2月份受疫情冲击,国内货币金融条件放松,地产销售迅速反弹,地产部门信用扩张是2020年上半年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但是随着监管部门设置“三条红线”,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条件收紧,2020年7月以来土地成交数据连续回落。2021年1月监管部门再次发布关于限制银行对地产融资规模的文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企业融资对企业部门信用扩张的拉动作用减弱。 图6: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土地占地面积 2020年下半年基建配套融资对企业部门信用扩张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2020年新增8.5万亿政府债券,其中专项债3.75万亿,特别国债1万亿。虽然预算内财政支出结构大部分向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倾斜,但全年基建依然保持3%以上的增速,其中与新基建相关的电力投资增长高达17.6%。 我们对2021年基建增速维持中性的判断,2021年1月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财政政策的基调是“更可持续”和“提质增效”。一方面要控制支出规模,合理确定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另一方面要减少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预计2021年预算内赤字可能保持3%,地方专项债新增规模压降至3万亿左右。投向方面,根据2021年1月的发改委新闻发布会透露,2021年的重点项目领域依然是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同时传统基建项目亦有较多储备,如川藏铁路、西部陆海通道、150项重大水利工程等。十四五规划中专门提到了加强城市群建设,因此市郊铁路、高等级公路、支线机场也是重点。预计全年基建水平大概率维持平稳,而且2020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政策不急转弯,财政工作会议上亦有提到专项债资金优先保证在建工程, 基建断崖的情景大概率不会出现。 图7:基建投资累计同比 图8: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同比 2020年制造业投资总体较弱,全年累计同比仅-2.2%。上半年受全球疫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投资恢复较慢,但随着国内消费复苏以及海外出口持续景气,制造业投资在下半年有提速的迹象,比如12月的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从11月的-3.5%修复至-2.2%。制造业投资具有内生性,微观企业的投资决策取决于盈利预期、产能利用率和资金情况。从盈利预期来看,工业企业利润在2020年10月已经回正,全年增速恢复至2.4%。长江商学院BCI销售和利润前瞻指数处于趋势上行。生产方面,PMI生产指数在2020年四季度都在53以上,工业增加值在7%以上,12月部分地区限电也反应了生产活动较高。资金环境方面,2020年央行通过定向再贷款、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大了对制造业企业的支持,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成本有较大改善。 图9: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 图10:BCI指数 图11:PMI生产指数 2021年1季度实体融资大概率不弱,首先,虽然疫情还没有完全消失,但随着疫苗接种的进行,全球经济依然处于疫情后的复苏大趋势,内外需求相继修复,价格中枢有望抬升,企业利润有上行空间。另外,2021年对实体的金融支持保持延续,这在2020年4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上有专门的论述。此外,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企业更多倾斜。微观调查也显示银行对一季度制造业贷款有着不错的预期。 03. 房地产销售(居民部门信用)现状和展望 房地产销售增速趋势决定了居民中长期信用变动的趋势。2020年地产销售恢复较快,统计局口径的地产销售全年计同比修复到2.6%。目前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加大,除了限制房地产企业过度融资外,1月份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相继推出严格的限购措施。 商品房销售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作为高频市场指标,代表无风险利率水平的十年国债收益率对商品房销售具有一定的领先作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居民购房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融资成本对居民购房意愿的影响很大。虽然无风险利率较2020年4月份的低点上行了很多,但是住房贷款利率还处于下行趋势,短期内居民融资成本变化不大。此外,受监管融资政策收紧影响,房企有加快周转的诉求,会通过一定程度的优惠来加快销售回款,这有助于扩大商品房的成交量。中长期看,城镇化的置业需求、改善型住房需求也会对商品房销售形成支撑。总的来说,房地产销售下滑至2014年的水平(全年销售面积下滑了7%)的可能性不大。2014年10年国债收益率达到4.46%的高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利率高达6.96%,个人贷款购房的成本极高,使得全年地产销售情况较差,加上当时住房库存很高,给宏观经济造成了极大压力。当前十年国债收益率在3.2%附近波动,较2020年4月最低点上行了100Bp,2021年M2和社融增速要与GDP匹配,全年信用增速的趋势是向下的,因此十年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上行的空间不大,对房地产销售也不必太过悲观。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居民信贷会出现大幅坍缩,以至于需要政府调整总量政策的地步。因此当前我们对2021房地产销售的判断是总体维持在17亿平方米的水平,较2020年回落3.4%。居民信用扩张增速平稳回落,大幅下行的可能性较小, 图12: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与商品房销售的关系 04. 小结 2020年疫情冲击之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整体信用持续扩张,上半年在房地产市场景气的带动下,企业和居民部门信用大幅扩张。下半年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带动社融增速持续上行,直到12月社融增速才出现拐点。2021年1月信贷总量不弱,结构更优。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高增长,反映企业信用情况不弱,与实体经济恢复情况好,出口强劲,企业投资意愿增强有关。居民贷款偏强,与1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数据互相印证。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为12.7%,较上月下降0.1%,延续缓慢下行的趋势。社融同比增速13.03%,较上月下行0.3%。1月社融新增规模较高主要来同样自于实体融资规模大:首先1月信贷是信贷投放大月,扣除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后的实体信贷高达3.82万亿,其次表外融资方面,未贴现承兑汇票增速较高,最后信用债净融资恢复至3700多亿。 实体信用扩张主要依赖银行信贷,对新增信贷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房地产企业融资、基建配套融资、制造业融资以及房地产销售(居民购房贷款)。主要判断是:房地产企业融资会有一定收缩,基建配套融资保持稳健,制造业在一季度会是信贷的主要支撑,居民信用边际走弱但短期内不存在大幅下行的基础。总的来说,在没有较大冲击的情况下,代表实体和居民信用的信贷增速会平稳回落至12%左右,也就是全年信贷20万亿左右的规模,略高于2020年的19.6万亿的水平。但因为政府债券融资在2020年有较大的脉冲,所以财政政策回归正常化将拖累2021年的社融增速,预计2021年的社融增速回落2个百分点至10%~11%左右。 目前市场对政策和流动性拐点的问题有诸多讨论。首先应该明确拐点的概念: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判断货币政策态度的两个主要指标是看政策利率和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我们理解政策利率对标的是央行关于实体广义流动性的政策态度,DR007利率针对的是银行间市场狭义流动性。从政策利率的角度看,2020年上半年MLF和逆回购利率下调。下半年政策利率保持不变至今。从DR007的趋势来看,2020年5月份之后DR007趋势上行,11月信用事件发生后DR007趋势下行,1月底之后又上行。可以做出如下总结:从2020年5月份至今,央行对实体广义流动性的态度是维持稳健。11月底为了应对信用冲击暂时放松了狭义流动性来稳定金融市场,等到1月信用债融资恢复后又开始引导DR007回归政策利率中枢。在此也能窥见央行从战略到战术上动态平衡多种货币政策目标的方式。最后,从政策利率和DR007利率来分析央行的政策导向:虽然当前国内经济活动较强,但是依然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偶发疫情的扰动和信用风险,央行在2021年上调政策利率的概率很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货币政策对实体广义流动性的层面“收紧”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当前DR007的30日移动平均趋势在2.3左右,已经从1月的低点上升到了去年11月的水平,考虑到政策利率只有2.2%,狭义流动性已经基本调整到位,央行继续“收紧”的可能性也较低。对于政策拐点比较理性的认识是:央行从2020年5月份就已经从宽松回归稳健,中途虽然因为事件冲击有过一段战术上的宽松期,但目前已经再次回归稳健基调,未来通过加息来收紧的可能性也较低。 关于流动性拐点:1月的货币金融数据中信贷社融增速双双回落,反映的是政策逐渐回归正常化的事实。政策拐点早在2020年5月份就已确定,社融增速拐点滞后主要是受政府债券融资的影响。市场对流动性拐点的讨论主要是担心广义流动性增速的回落可能会对资产价格造成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在股市持续两年牛市的情况下。需要明确的是,流动性拐点不代表流动断崖,如果是类似2018年非标突然压降导致的流动性突然收缩,是比较容易发生系统性风险。但是2021年的政策基调是要“可持续”,这一点已经在2020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已强调。根据近期主要部委的公开信息来看,在建项目的可持续性,包括棚改的在建项目的资金接续,是要保障的对象。因此,2021年广义流动性增速的回落,更多的是政策回归正常化的必然现象。虽然在流动性收缩的大环境下,局部信用风险暴露是肯定会出现的,但是否会有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还需要观察。最近几个月实体经济活动处于较高的景气,中长期融资较强,对广义流动性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稳步回落的信用环境下,优质的上市公司将会有更强的确定性。长端利率大概率维持窄幅波动,需要一定耐心把握阶段性的交易机会。 图13:DR007利率走势 2021年2月10日 ◇免责声明◇ 本报告是机密的,仅限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 本报告是基于合法取得的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中的观点、数据、图表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所涉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本报告所载的分析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过往表现亦不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客户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文作出决策。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否则,本公司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感谢您关注天风晨曦交易视点!
◇作者◇ 万昱东,天风证券固定收益总部宏观与策略研究部分析师 01. 总量与结构 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5,800亿,余额同比增长12.7%,较上月降低0.1%。分结构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当月新增20,400亿,同比多增3,800亿。企业短期贷款新增5,755亿,同比减少1,944亿。居民中长期贷款当月新增9,448亿,同比多增1,957亿。居民短期贷款当月新增3,278亿,同比多增4,427亿。票据融资当月减少1,405亿,同比减少5,001亿。非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992亿,同比减少425亿。 图1:各项贷款余额同比 图2:新增人民币贷款:当月值 1月新增社融5.17万亿,余额同比13.03%,较上月下行0.3%。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3.82万亿,同比增加3276亿。政府债券2437亿,同比减少5176亿。企业债券3751亿,同比减少216亿。股权融资991亿,同比增加382亿。表外融资4151亿,同比增加2342亿。 图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 图4:社会融资规模:当月值 1月M2余额同比增长9.38%,较上月减少0.7%。M1余额同比增长14.67%,较上月增加6%。 图5:M1和M2同比 总量上看,信贷余额增速和社融余额增速走势回落,结构上看,居民和企业部门的信用的融资需求较强。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高增长,为最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表外的未贴现承兑汇票净融资近5000亿,企业债融资也有所恢复。企业信用情况不弱,与实体经济恢复情况好,出口强劲,企业投资意愿增强有关。虽然1月房地产政策继续收紧,但是商品房销售依然强劲,居民贷款数据同样偏强。M1增速反弹较高,与春节因素、年终奖集中发放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微观经济活动活跃,存款活期化程度较高。 02. 企业部门信用现状和展望 预计2021年1季度制造业融资将会接力地产融资和基建配套融资成为企业信用扩张的主要动力。 2020年2月份受疫情冲击,国内货币金融条件放松,地产销售迅速反弹,地产部门信用扩张是2020年上半年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但是随着监管部门设置“三条红线”,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条件收紧,2020年7月以来土地成交数据连续回落。2021年1月监管部门再次发布关于限制银行对地产融资规模的文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企业融资对企业部门信用扩张的拉动作用减弱。 图6: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土地占地面积 2020年下半年基建配套融资对企业部门信用扩张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2020年新增8.5万亿政府债券,其中专项债3.75万亿,特别国债1万亿。虽然预算内财政支出结构大部分向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倾斜,但全年基建依然保持3%以上的增速,其中与新基建相关的电力投资增长高达17.6%。 我们对2021年基建增速维持中性的判断,2021年1月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财政政策的基调是“更可持续”和“提质增效”。一方面要控制支出规模,合理确定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另一方面要减少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预计2021年预算内赤字可能保持3%,地方专项债新增规模压降至3万亿左右。投向方面,根据2021年1月的发改委新闻发布会透露,2021年的重点项目领域依然是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同时传统基建项目亦有较多储备,如川藏铁路、西部陆海通道、150项重大水利工程等。十四五规划中专门提到了加强城市群建设,因此市郊铁路、高等级公路、支线机场也是重点。预计全年基建水平大概率维持平稳,而且2020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政策不急转弯,财政工作会议上亦有提到专项债资金优先保证在建工程, 基建断崖的情景大概率不会出现。 图7:基建投资累计同比 图8: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同比 2020年制造业投资总体较弱,全年累计同比仅-2.2%。上半年受全球疫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投资恢复较慢,但随着国内消费复苏以及海外出口持续景气,制造业投资在下半年有提速的迹象,比如12月的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从11月的-3.5%修复至-2.2%。制造业投资具有内生性,微观企业的投资决策取决于盈利预期、产能利用率和资金情况。从盈利预期来看,工业企业利润在2020年10月已经回正,全年增速恢复至2.4%。长江商学院BCI销售和利润前瞻指数处于趋势上行。生产方面,PMI生产指数在2020年四季度都在53以上,工业增加值在7%以上,12月部分地区限电也反应了生产活动较高。资金环境方面,2020年央行通过定向再贷款、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大了对制造业企业的支持,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成本有较大改善。 图9: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 图10:BCI指数 图11:PMI生产指数 2021年1季度实体融资大概率不弱,首先,虽然疫情还没有完全消失,但随着疫苗接种的进行,全球经济依然处于疫情后的复苏大趋势,内外需求相继修复,价格中枢有望抬升,企业利润有上行空间。另外,2021年对实体的金融支持保持延续,这在2020年4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上有专门的论述。此外,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企业更多倾斜。微观调查也显示银行对一季度制造业贷款有着不错的预期。 03. 房地产销售(居民部门信用)现状和展望 房地产销售增速趋势决定了居民中长期信用变动的趋势。2020年地产销售恢复较快,统计局口径的地产销售全年计同比修复到2.6%。目前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加大,除了限制房地产企业过度融资外,1月份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相继推出严格的限购措施。 商品房销售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作为高频市场指标,代表无风险利率水平的十年国债收益率对商品房销售具有一定的领先作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居民购房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融资成本对居民购房意愿的影响很大。虽然无风险利率较2020年4月份的低点上行了很多,但是住房贷款利率还处于下行趋势,短期内居民融资成本变化不大。此外,受监管融资政策收紧影响,房企有加快周转的诉求,会通过一定程度的优惠来加快销售回款,这有助于扩大商品房的成交量。中长期看,城镇化的置业需求、改善型住房需求也会对商品房销售形成支撑。总的来说,房地产销售下滑至2014年的水平(全年销售面积下滑了7%)的可能性不大。2014年10年国债收益率达到4.46%的高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利率高达6.96%,个人贷款购房的成本极高,使得全年地产销售情况较差,加上当时住房库存很高,给宏观经济造成了极大压力。当前十年国债收益率在3.2%附近波动,较2020年4月最低点上行了100Bp,2021年M2和社融增速要与GDP匹配,全年信用增速的趋势是向下的,因此十年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上行的空间不大,对房地产销售也不必太过悲观。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居民信贷会出现大幅坍缩,以至于需要政府调整总量政策的地步。因此当前我们对2021房地产销售的判断是总体维持在17亿平方米的水平,较2020年回落3.4%。居民信用扩张增速平稳回落,大幅下行的可能性较小, 图12: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与商品房销售的关系 04. 小结 2020年疫情冲击之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整体信用持续扩张,上半年在房地产市场景气的带动下,企业和居民部门信用大幅扩张。下半年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带动社融增速持续上行,直到12月社融增速才出现拐点。2021年1月信贷总量不弱,结构更优。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高增长,反映企业信用情况不弱,与实体经济恢复情况好,出口强劲,企业投资意愿增强有关。居民贷款偏强,与1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数据互相印证。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为12.7%,较上月下降0.1%,延续缓慢下行的趋势。社融同比增速13.03%,较上月下行0.3%。1月社融新增规模较高主要来同样自于实体融资规模大:首先1月信贷是信贷投放大月,扣除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后的实体信贷高达3.82万亿,其次表外融资方面,未贴现承兑汇票增速较高,最后信用债净融资恢复至3700多亿。 实体信用扩张主要依赖银行信贷,对新增信贷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房地产企业融资、基建配套融资、制造业融资以及房地产销售(居民购房贷款)。主要判断是:房地产企业融资会有一定收缩,基建配套融资保持稳健,制造业在一季度会是信贷的主要支撑,居民信用边际走弱但短期内不存在大幅下行的基础。总的来说,在没有较大冲击的情况下,代表实体和居民信用的信贷增速会平稳回落至12%左右,也就是全年信贷20万亿左右的规模,略高于2020年的19.6万亿的水平。但因为政府债券融资在2020年有较大的脉冲,所以财政政策回归正常化将拖累2021年的社融增速,预计2021年的社融增速回落2个百分点至10%~11%左右。 目前市场对政策和流动性拐点的问题有诸多讨论。首先应该明确拐点的概念: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判断货币政策态度的两个主要指标是看政策利率和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我们理解政策利率对标的是央行关于实体广义流动性的政策态度,DR007利率针对的是银行间市场狭义流动性。从政策利率的角度看,2020年上半年MLF和逆回购利率下调。下半年政策利率保持不变至今。从DR007的趋势来看,2020年5月份之后DR007趋势上行,11月信用事件发生后DR007趋势下行,1月底之后又上行。可以做出如下总结:从2020年5月份至今,央行对实体广义流动性的态度是维持稳健。11月底为了应对信用冲击暂时放松了狭义流动性来稳定金融市场,等到1月信用债融资恢复后又开始引导DR007回归政策利率中枢。在此也能窥见央行从战略到战术上动态平衡多种货币政策目标的方式。最后,从政策利率和DR007利率来分析央行的政策导向:虽然当前国内经济活动较强,但是依然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偶发疫情的扰动和信用风险,央行在2021年上调政策利率的概率很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货币政策对实体广义流动性的层面“收紧”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当前DR007的30日移动平均趋势在2.3左右,已经从1月的低点上升到了去年11月的水平,考虑到政策利率只有2.2%,狭义流动性已经基本调整到位,央行继续“收紧”的可能性也较低。对于政策拐点比较理性的认识是:央行从2020年5月份就已经从宽松回归稳健,中途虽然因为事件冲击有过一段战术上的宽松期,但目前已经再次回归稳健基调,未来通过加息来收紧的可能性也较低。 关于流动性拐点:1月的货币金融数据中信贷社融增速双双回落,反映的是政策逐渐回归正常化的事实。政策拐点早在2020年5月份就已确定,社融增速拐点滞后主要是受政府债券融资的影响。市场对流动性拐点的讨论主要是担心广义流动性增速的回落可能会对资产价格造成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在股市持续两年牛市的情况下。需要明确的是,流动性拐点不代表流动断崖,如果是类似2018年非标突然压降导致的流动性突然收缩,是比较容易发生系统性风险。但是2021年的政策基调是要“可持续”,这一点已经在2020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已强调。根据近期主要部委的公开信息来看,在建项目的可持续性,包括棚改的在建项目的资金接续,是要保障的对象。因此,2021年广义流动性增速的回落,更多的是政策回归正常化的必然现象。虽然在流动性收缩的大环境下,局部信用风险暴露是肯定会出现的,但是否会有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还需要观察。最近几个月实体经济活动处于较高的景气,中长期融资较强,对广义流动性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稳步回落的信用环境下,优质的上市公司将会有更强的确定性。长端利率大概率维持窄幅波动,需要一定耐心把握阶段性的交易机会。 图13:DR007利率走势 2021年2月10日 ◇免责声明◇ 本报告是机密的,仅限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 本报告是基于合法取得的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中的观点、数据、图表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所涉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本报告所载的分析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过往表现亦不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客户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文作出决策。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否则,本公司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感谢您关注天风晨曦交易视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