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防疫前线的钢铁战士

防疫前线的钢铁战士

作者:微信公众号【华西证券股票专家】/ 发布时间:2021-01-20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西证券《防疫前线的钢铁战士》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新冠疫情对我国众多行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但疫情同时催生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染,“机器换人”的需求被激发,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配送、巡检、家用等领域走上防疫一线。防疫机器人为在原有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基础上改造提升,用于疫情中医疗、配送、巡检、家用等领域,具有测温、识别口罩佩戴情况、健康码识别、自主返回充电、远程对讲与语音播报等功能,协助医院、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进行疫情防控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行业目前处在发展早期阶段,新冠疫情下,服务机器人价值凸显,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医疗、配送、巡检等,2020年疫情有望成为行业发展的催化剂。 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是指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主要包括个人/家用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中国电子学会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在对应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相对突出的需求,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类。防疫机器人从属于服务机器人。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的统计,2019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53亿元,其中医疗机器人43.2亿元,占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的28.2%。从市场结构来看,康复机器人占比最高,为47%;手术机器人占比为17%;辅助机器人占比为23%;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为13%。移动机器人行业已经发展数年,并在酒店、餐厅、医院、写字楼等场景内探索出成功的应用模式。 一、 防疫机器人发展技术环境 1. 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感知技术是防疫机器人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机器人的地图构建、运动控制等功能息息相关,机器人一旦失去感知能力将无法完成具体的工作和任务,因此环境感知技术是防疫机器人技术体系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机器人的感知功能通常需要各类传感器来实现。借助传感器,机器人能够及时感知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参数变化,为控制和决策系统做出适当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2. 运动控制技术 运动控制指机器人为完成各种任务和动作所执行的各种控制手段,即包括各种硬件系统,又包括各种软件系统。控制系统是提高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加速度控制、转矩或力矩控制等几种控制类型。防疫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主要有电机系统和液压系统两种方式,对于防疫机器人来讲,定位导航和运动协调控制是运动控制方面两项最重要的任务。 3. 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是指借助计算机外接硬件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在人机交互中,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相关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语音、文本、图像、触控等的一种或多种模态,机器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反馈信号。在防疫机器人中,人机交互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对话、移动跟随、人员引导、身份识别、咨询问诊等场景中。 4. AI智能测温 疫情期间最重要的防疫措施之一就是要对人群进行体温检测。AI智能测温能够在无需群众配合或弱配合的情况下,完成3-5人/批次的面部温度快速检测。对体温超出一定阙值的人员,系统将以秒级发出警报,并提供人脸图像信息,帮助工作人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AI智能测温的关键在于红外测温,红外测温快速直观,能够实现24小时非接触式测温。 二、 防疫机器人应用场景 1. 医疗领域 医疗机器人归属于服务机器人分类中的专业服务机器人,是指应用于医院、诊所的医疗或辅助医疗的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够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设备。医疗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它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然后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分类,医疗机器人具体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以及医疗服务机器人四大类。目前,国内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战“疫”中的医疗机器人主要以辅助及其他医疗服务机器人为主。 当前我国医疗机器人装机分布主要集中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部分公立医院,市场普及率处在较低水平,市场规模仅占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的5%左右。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的统计,2019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53亿元,其中医疗机器人43.2亿元,占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的28.2%。从市场结构来看,康复机器人占比最高,为47%;手术机器人占比为17%;辅助机器人占比为23%;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为13%。 2. 配送领域 移动机器人行业已经发展数年,并在酒店、餐厅、医院、写字楼等场景内探索出成功的应用模式。配送机器人应用于多个细分场景。专注于某个场景的优势是能够较快地落地产品并构建在该场景中的壁垒,劣势则是行业天花板较低,可能出现增长瓶颈。移动类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可以分为四类:(1)0-10米:家庭场景。主要分为家庭作业类和家庭陪护类。该类场景的环境复杂度较低。(2)10-100米:酒店、写字楼、商场等场景。该范围多为室内环境,人员流动大、环境相对多变,对机器人的性能要求较高。(3)100-1000米:社区等场景。该范围多为室外环境,相比于室内环境,光线强度变化较大,环境复杂度更高。(4)1000米以上:自动驾驶等场景。近年来,随着低成本的导航移动方案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企业围绕导航移动开展了商用化的探索。配送机器人聚焦10-1000米领域。 3. 巡检领域 防疫机器人在巡检领域的应用场景主要为:在人流密集区域,机器人自动巡逻,监测人员体温、进出、口罩佩戴等情况。防疫机器人应用场景-巡检领域在巡检领域中,智能识别(温测)是最重要的防疫环节。智能识别(温测)产品基本实现多人同时非接触测温,并在体温异常时报警,能够在戴口罩情况下人脸识别,并对数据进行实时上云、跟踪管理。其中,智能告警和数据管理是AI测温系统区别于传统测温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AI人体测温系统评测结果,产品在测温误差、最大测温距离和人脸抓拍准确率这方面较为出色,基本保障达到各自场景使用场景的需求。 三、 防疫机器人市场空间 根据国家卫计委数据,截至2020年4月份,我国共有34464家医院,假定10%的医院配备智能导诊和消毒机器人,每家配备2台智能导诊机器人和2台消毒杀菌机器人,对应的市场需求约为13786台。参照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智能导机器人采购项目的中标价格,按照单价20万元计算,对应的市场空间约为27.6亿元 针对于巡检机器人,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铁路火车站有5752个,其中特等站51个、一等站209个、二等站313个、三等站826个,4353个四等及以下火车站;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末,民用航空通航的机场数量为238个;根据科技部统计数据,2019年底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168个。假设三等站配备1台巡检机器人、二等站配备2台、一等站配备3台、特等站配备4台、民航机场配备3台、每个园区配备3台,巡检领域防疫机器人的需求量约为3500台。按照每台机器人20万元的价格计算,巡检领域防疫机器人的市场空间约为7亿元。 对于配送机器人,根据Hospitality Technology的《2019年客户参与技术研究报告》中指出,酒店已经开始逐渐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且72%的酒店业者认为,人工智能在为未来客人提供服务和营销方面会产生巨大的效益。酒店场景下的初始客户主要为高档酒店,假设全国每一家五星级酒店均配备2台送餐机器人,按照平均每台10万元的价格计算,酒店服务场景下,防疫机器人的市场空间约为1.7亿元。 随着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后疫情时代正在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部分转成线下“接触”模式,由此无接触经济活动会减少,部分无接触经济产业发展可能会放缓,但依托数字经济和兼具绿色发展内涵的“无接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得到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产界网站 免责声明:股权专家是华西证券(SZ.002926)运营公众平台,华西证券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本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对因使用本文引发的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责任。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