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频现时,别忘“清盘基”
(以下内容从长江证券《爆款频现时,别忘“清盘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前期股市,较流行以大为美;基金市场,似也有着这种感觉。 体量规模较大,口碑效应较好的基金发行,容易吸引更多资金买入,对基金公司的发展形成正循环效果。 2018年3季度 VS 2020年3季度 头部20家公募的基金月均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Wind,上述公募基金特指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亿元) 而部分规模较小,口碑效应相对偏弱的基金,或因系列原因,出现清盘的结果,也有因知名度不够,导致募资不足无法成立情况发生。 那么基金市场的分化效应究竟是怎样的呢? 市场火热背后 那些遭遇“清盘”的基金 前期,某医药ETF基金就因规模不足,而公告清盘,这与最近常见的知名公募基金动辄数百亿资金认购的火热相比,泾渭分明。 因规模不足导致基金合同终止,进行清盘清算 图片来源:基金公司官方公告 而回顾2020年全年,同样不少基金因为规模不足、基金转型、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等原因进入基金清盘流程,规模过小导致清盘一直是基金清盘主要类型。 因政策变动导致基金合同终止,进行清盘清算 图片来源:基金公司官方公告 据Wind数据统计,2020年全年,我国公募市场,共有164只基金先后清盘,与去年的130只相比,增加了34只(只显示初始基金)。 清盘原因梳理: “主动”、“被动”平分秋色 常见基金清盘原因,主要从主动和被动方面来梳理: 2020年全年,合计164只基金清盘(仅统计初始基金)。其中保本基金到期不延续的有2只,持有人大会表决清盘的有88只,触发合同终止条款清盘的有74只。 1、基金规模不足(被动) 这是最常见的情形,根据规定: 非发起式基金连续20个交易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持有人数不足200人,基金公司即可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是否清盘;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本基金合同,并对本基金进行变现及清算程序,且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发起式基金合同生效3年后,若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即自动终止且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 2020年,年内清盘的164只基金清盘前规模主要集中在0.5亿元以下,占比约89.02%。 2、政策变动(被动) 譬如:根据“资管新规”要求,公募分级基金需在2020年底之前需要“取消分级运作机制”。即便不少分级基金可以选择基金转型,但2020年仍有不少分级基金选择了清盘方式,而并非转型存续。 3、持有人主动表决清盘(主动) 按照基金合同规定,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召开后,同意终止基金议案的基金份额占出具表决意见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或其代理人所代表的基金份额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即可获得终止基金议案通过,进入主动清盘流程。 这种情况以机构占比较大的基金为主。 那些已清盘基金的数据梳理 随着国内基金市场的快速扩容,基金公司间的运营能力、业绩表现、研究能力等愈发呈现较大差异,“基金清盘”就成为市场淘汰机制的趋势性结果之一。 2006年,首支公募基金因合同到期终止运作,拉开了公募基金清盘历史。截至目前,公募基金历史上清盘基金的数量已累计897只(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盘,只显示初始基金)。 从2020年的已清盘公募基金投资类型看,中长期纯债型与被动指数型基金清盘数量居前。 2020年国内清盘公募基金分类一览 数据来源:Wind,(只显示初始基金) 结合2020年已清盘的公募基金到期前的规模看,2020年近9成清盘基金在清盘前低于0.5亿元。 2020年清盘基金临到期日规模占比 数据来源:Wind,(只显示初始基金) 同时与2019年相比,2020年基金清盘情况有所增加,数据显示,去年公募基金市场上宣告进入清算流程的基金共有130只,比2020年基金清盘的数量少20只。 近8年清盘基金数据 数据来源:Wind,统计时间2012年~2020年,(只显示初始基金) 尽量规避清盘基金 审慎投资决策 面对清盘基金的常态化,投资者需要摆正心态,无需恐惧。 因为基金清盘前,会通过官网、监管指定公告渠道,连续发布公告提醒,投资者拥有较长的操作时间。 同时,基金由于资金的银行托管机制,基金清盘是基金公司把基金资产全部变现后,将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清算的资金的安全性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 但遇到清盘基金,投资者难免内心绪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如果遇到基金持仓部分品种停牌,清盘期可能会较长,期间投资者资金无法产生收益,丧失部分机会成本。 因而,回避可能出现清盘情形的基金,很有必要。 如何选择可避免选到清盘基金?可以参考以下三个点: 第一,看基金规模:规模在0.5亿元以下,同时业绩表现不佳的基金,慎投。 第二,看基金类型:存在政策变动风险的基金,比如在2020年,面对存在下市预期的分级基金等,慎投。 第三,看机构占比:机构占比过大的基金,若机构集中赎回发生引发规模快速下降,可能会触发清盘条款,同样需要保持谨慎。 写在最后: 重视基金行业头部聚集效应 在A股行情持续高涨、基民认购情绪高涨背景下,基金清盘数量为何反而越来越多? 随着基金市场的日渐火热,新入市投资者的财富配置观念逐渐升级,他们的理财观念也愈发成熟。同时,依托于公募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渐建立,更具备渠道优势、口碑优势、业绩优势的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产品或将更受投资者认可,可理解为“马太效应”在基金业的体现,这或将进一步挤压中小基金公司或小盘基金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基金行业头部公司在品牌、业绩、渠道、投研实力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当下基金潮中更容易出现大规模的“爆款”。 另一方面:部分小基金公司因为受不到资金的关注、规模持续收缩,导致规模不足的基金数量也越来越多。 面向未来,在公募基金发展大时代,投资者可以用更理性的心态来迎接公募基金市场分化加剧这一主旋律,这也是公募基金行业走向更成熟阶段的必然现象。在激烈竞争后,沉淀下来的优秀产品与成熟理性的投资者,相结合,更容易出现成就彼此的结果。 文:长江证券 郑凯 证券执业证书编号:S0490615080008 基金业从业证书编号:A20201201004158 温馨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文相关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买卖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负。相关参考资料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栏目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长江证券客服热线:95579或4008888999。
前期股市,较流行以大为美;基金市场,似也有着这种感觉。 体量规模较大,口碑效应较好的基金发行,容易吸引更多资金买入,对基金公司的发展形成正循环效果。 2018年3季度 VS 2020年3季度 头部20家公募的基金月均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Wind,上述公募基金特指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亿元) 而部分规模较小,口碑效应相对偏弱的基金,或因系列原因,出现清盘的结果,也有因知名度不够,导致募资不足无法成立情况发生。 那么基金市场的分化效应究竟是怎样的呢? 市场火热背后 那些遭遇“清盘”的基金 前期,某医药ETF基金就因规模不足,而公告清盘,这与最近常见的知名公募基金动辄数百亿资金认购的火热相比,泾渭分明。 因规模不足导致基金合同终止,进行清盘清算 图片来源:基金公司官方公告 而回顾2020年全年,同样不少基金因为规模不足、基金转型、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等原因进入基金清盘流程,规模过小导致清盘一直是基金清盘主要类型。 因政策变动导致基金合同终止,进行清盘清算 图片来源:基金公司官方公告 据Wind数据统计,2020年全年,我国公募市场,共有164只基金先后清盘,与去年的130只相比,增加了34只(只显示初始基金)。 清盘原因梳理: “主动”、“被动”平分秋色 常见基金清盘原因,主要从主动和被动方面来梳理: 2020年全年,合计164只基金清盘(仅统计初始基金)。其中保本基金到期不延续的有2只,持有人大会表决清盘的有88只,触发合同终止条款清盘的有74只。 1、基金规模不足(被动) 这是最常见的情形,根据规定: 非发起式基金连续20个交易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持有人数不足200人,基金公司即可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是否清盘;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本基金合同,并对本基金进行变现及清算程序,且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发起式基金合同生效3年后,若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即自动终止且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 2020年,年内清盘的164只基金清盘前规模主要集中在0.5亿元以下,占比约89.02%。 2、政策变动(被动) 譬如:根据“资管新规”要求,公募分级基金需在2020年底之前需要“取消分级运作机制”。即便不少分级基金可以选择基金转型,但2020年仍有不少分级基金选择了清盘方式,而并非转型存续。 3、持有人主动表决清盘(主动) 按照基金合同规定,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召开后,同意终止基金议案的基金份额占出具表决意见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或其代理人所代表的基金份额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即可获得终止基金议案通过,进入主动清盘流程。 这种情况以机构占比较大的基金为主。 那些已清盘基金的数据梳理 随着国内基金市场的快速扩容,基金公司间的运营能力、业绩表现、研究能力等愈发呈现较大差异,“基金清盘”就成为市场淘汰机制的趋势性结果之一。 2006年,首支公募基金因合同到期终止运作,拉开了公募基金清盘历史。截至目前,公募基金历史上清盘基金的数量已累计897只(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盘,只显示初始基金)。 从2020年的已清盘公募基金投资类型看,中长期纯债型与被动指数型基金清盘数量居前。 2020年国内清盘公募基金分类一览 数据来源:Wind,(只显示初始基金) 结合2020年已清盘的公募基金到期前的规模看,2020年近9成清盘基金在清盘前低于0.5亿元。 2020年清盘基金临到期日规模占比 数据来源:Wind,(只显示初始基金) 同时与2019年相比,2020年基金清盘情况有所增加,数据显示,去年公募基金市场上宣告进入清算流程的基金共有130只,比2020年基金清盘的数量少20只。 近8年清盘基金数据 数据来源:Wind,统计时间2012年~2020年,(只显示初始基金) 尽量规避清盘基金 审慎投资决策 面对清盘基金的常态化,投资者需要摆正心态,无需恐惧。 因为基金清盘前,会通过官网、监管指定公告渠道,连续发布公告提醒,投资者拥有较长的操作时间。 同时,基金由于资金的银行托管机制,基金清盘是基金公司把基金资产全部变现后,将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清算的资金的安全性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 但遇到清盘基金,投资者难免内心绪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如果遇到基金持仓部分品种停牌,清盘期可能会较长,期间投资者资金无法产生收益,丧失部分机会成本。 因而,回避可能出现清盘情形的基金,很有必要。 如何选择可避免选到清盘基金?可以参考以下三个点: 第一,看基金规模:规模在0.5亿元以下,同时业绩表现不佳的基金,慎投。 第二,看基金类型:存在政策变动风险的基金,比如在2020年,面对存在下市预期的分级基金等,慎投。 第三,看机构占比:机构占比过大的基金,若机构集中赎回发生引发规模快速下降,可能会触发清盘条款,同样需要保持谨慎。 写在最后: 重视基金行业头部聚集效应 在A股行情持续高涨、基民认购情绪高涨背景下,基金清盘数量为何反而越来越多? 随着基金市场的日渐火热,新入市投资者的财富配置观念逐渐升级,他们的理财观念也愈发成熟。同时,依托于公募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渐建立,更具备渠道优势、口碑优势、业绩优势的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产品或将更受投资者认可,可理解为“马太效应”在基金业的体现,这或将进一步挤压中小基金公司或小盘基金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基金行业头部公司在品牌、业绩、渠道、投研实力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当下基金潮中更容易出现大规模的“爆款”。 另一方面:部分小基金公司因为受不到资金的关注、规模持续收缩,导致规模不足的基金数量也越来越多。 面向未来,在公募基金发展大时代,投资者可以用更理性的心态来迎接公募基金市场分化加剧这一主旋律,这也是公募基金行业走向更成熟阶段的必然现象。在激烈竞争后,沉淀下来的优秀产品与成熟理性的投资者,相结合,更容易出现成就彼此的结果。 文:长江证券 郑凯 证券执业证书编号:S0490615080008 基金业从业证书编号:A20201201004158 温馨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文相关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买卖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负。相关参考资料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栏目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长江证券客服热线:95579或4008888999。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