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金工|基金研究】中证医疗指数全年表现优异,估值黄金坑点位静待修复——基金产品介绍与分析系列六十二
(以下内容从光大证券《【光大金工|基金研究】中证医疗指数全年表现优异,估值黄金坑点位静待修复——基金产品介绍与分析系列六十二》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基金产品介绍与分析系列六十二 特别声明: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金融工程研究团队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报告发布时间:2021.01.11 胡锦瑶 | 金融工程高级分析师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0080001 021-52523685 | hujinyao@ebscn.com 江涛 | 金融工程助理分析师(联系人) 执业证书编号:S0930120070009 021-52523681 | jiangt@ebscn.com 要点 国泰中证医疗ETF(159828.OF),将于2021年1月1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其跟踪的中证医疗指数(399989.SZ),旨在追踪中国A股市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等医疗主题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为投资者提供与中国医疗行业发展连接的桥梁。 随着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疫情时代的政策重点将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三医联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医药政策加速推进之时,中国医疗相关产业将加速升级,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医疗行业2020年全年表现优异,景气度上行 1)2020年回顾:医药板块表现优异,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子板块位列前二。医药生物板块在2020年四个季度中都获得了正的收益,全年获得了54.52%的收益,在所有行业板块中排名第五,仍然是2020年最好的赛道之一。医药子行业中,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子行业2020年表现分列前二。 2)医疗服务:迎发展机遇期,产业创新升级推进。医疗服务行业中,民办专科医院行业迎国内发展机遇期,全产业链布局成未来趋势,反映消费升级的“内循环”主线。CXO产业链创新升级持续推进,受益国际产能迁移,不同细分领域呈现不同的回暖阶段。 3)医疗器械:创新驱动产品进口替代与国际化步伐。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医疗器械行业景气度逐渐提升。国内器械市场结构与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长期看好医械器械行业创新驱动、进口替代和国际化的三条主线。 中证医疗指数:全年表现优异,景气度上行为业绩带来持续保证。 1)行业分布:主要覆盖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从指数成分来看,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证医疗指数的成分股主要分布于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并有少量成分股来自化学制药和计算机行业,涉及9个申万三级子行业及15个申万四级子行业。 2)成分股: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指数成分股集中度较高,截至2020年9月30日,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占比达到61.45%,权重最高的10只成分股平均流通市值为721.67亿元,其中市值最高的药明康德流通市值为1581.29亿元。 3)市值分布:市值极差较小,主要集中在中、小市值。中证医疗指数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市值极差较小。流通市值在100亿元以下的有27只,在100到500亿元之间的有18只,500到1000亿元之间的有2只,大于1000亿元的股票有3只,成分股主要集中在中、小市值股票上。 4)基本面指标:估值高于主流宽基指数,目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中证医疗指数与其他宽基指数相比,PE和PB相对较高。自2020年7月以来,估值重新回落,目前已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证医疗指数的市盈率为62.19倍,市净率为10.88倍。 5)业绩表现:牛市表现更好,2018年以来各项指标皆优于其他指数。中证医疗指数与主要宽基指数以及中证医药指数的风险收益指标对比,在2018年以前,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表现更接近于创业板指,好于其他宽基指数,2018年之后,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指数,并且涨幅大于中证医药指数。 风险提示:本报告基于基金历史数据计算业绩表现及风险特征,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指数未来业绩受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行业主题基金需关注行业特有风险,具体可参照光大证券研究所对应行业团队的相关报告。 1、医疗行业2020年表现优异,景气上行 1.1、2020年回顾:医药板块表现优异,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子板块位列前二 从整个医药生物板块来看,医药板块2020年全年与大盘涨跌趋势一致,但是幅度更大,呈现围绕疫情和医药政策的主题轮动。由于疫情的推动,医药生物板块在2020年四个季度都获得了正的收益,全年获得了54.52%的收益,在所有行业板块中排名第五(仅次于休闲服务、电气设备、食品饮料和国防军工),仍然是2020年最好的赛道之一。 从各子板块(申万三级行业分类)来看,各细分子行业全年上涨程度不一,按照全年涨跌幅前后排列医疗服务(801156.SI,98.66%)>医疗器械(501153.SI,87.84%)>生物制品(801152.SI,73.93%)>化学原料药(851511.SI,53.74%)>化学制剂(851512.SI,31.09%)>医药商业(801154.SI,23.06%)>中药(801155.SI,17.51%)。其中,医疗服务除了第一季度以外,在其余时间和全年都位于子行业排名第一,全年获得了98.66%的收益;医疗器械虽然在第三季度表现较差,但全年仍以87.84%的收益位于子行业第二。 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是本篇报告介绍分析的中证医疗指数(399989.SZ)成分股的主要来源,两个子板块的优秀表现为中证医疗指数净值在2020年获得巨大提升带来动力。在这一章的后续部分,我们将继续着重介绍中国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 1.2、医疗服务:迎发展机遇期,产业创新升级推进 1.2.1、民办专科医院:行业迎国内发展机遇期,全产业链布局成未来趋势 这一节的内容,我们参考了光大证券医药团队于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报告《医药新常态下,寻找双循环新机遇——医药生物行业2021年投资策略》。 民营医院或成为疫情得控后消费者优先选择。疫情发生时,民营医院不仅可以起到分流综合医院患者避免大量交叉感染的作用,还可尽其所能提供医务人员参与救治。随着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步伐不断加快,医疗服务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民营专科医院数量由2003年的629家已上升至2018年6155家,CAGR高达15.33%。新冠疫情之后,这种趋势有望更为明显。 疫情得控后主流民营专科医院恢复迅速。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民营专科医院的一季度业绩遭遇较大滑坡,包括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美年健康、锦欣生殖在内的专科龙头均处于亏损或盈亏平衡状态。但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开业时间更灵活、就医环境更宽松的民营专科医院业务快速恢复。进入二季度以后,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等公司的收入利润均呈现出环比上升的良好态势。这一方面说明了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偏刚性的,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民营专科医院正成为消费者的优先选择。 民营专科医院在医保控费背景下有望吸引更多优秀医生。医保控费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医用耗材领域,眼科、骨科等科室的耗材面临大幅降价的风险。降低药品和耗材收费,提高服务收费标准已经是大趋势,在公立医院收费体系尚未完全调整的情况下,收费标准更加灵活的民营医院对优秀医生的吸引力增强。2018年以来,国务院等机构已多次发文鼓励多点执业,民营专科医院有望成为分级诊疗改革背景下的重要一环。 民营专科医院充分反映了消费升级的“内循环”主线。以A股三家民营专科医院为例,2016~2019年间各家的客单价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业务结构中高毛利自费类业务的比例也在上升。以爱尔眼科为例,其2016年客单价为1078元,而到了2019年则上升为1505元,客单价2016~2019年CAGR为11.76%。从业务结构上来看,爱尔眼科的客单价上升与其高端自费的屈光、视光比例上升有较大关系。随着居民消费力的增强,民营专科医院正成为实现“内循环”主线的重要力量。 1.2.2、CXO产业链:产业创新升级推进,受益国际产能迁移 短期来看,疫情对CXO行业的影响主要在于五个方面:1)推迟复工;2)物流不畅;3)延缓临床入组;4)肺炎药物研发产业链;5)海外订单转移。随着利空CXO的逐步消除,CXO业绩自20Q2明显回暖,但不同细分领域的回暖进度不一。并且,不同细分领域呈现不同的回暖阶段:1)临床前CRO:订单充足,延续较高增长态势。2)CMO:头部公司20Q3进入订单转移兑现期。3)临床CRO:20Q3订单和业绩双提速。 中期来看,行业数据稳健,研发分散化趋势不改。根据动脉网数据库,20M1-9同比约15%,较为稳健。Biotech融资是研发分散化的核心驱动力,该数据稳健预示着未来2、3年全球CXO行业景气度较高。 远期来看,药物精准化带来研发分散化,掌握流量的小CRO公司有机会长大。一方面,药物精细化带来了研发分散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药物靶点以及给药方式被发现及发明,医疗方式也转向了个性化精准治疗。全球大药企为了药物精准化,往往倾向于通过收购来布局管线,这一诉求为投资机构提供了退出渠道,带来的一级市场医药投融资的繁荣,为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土壤,继而促进研发分散化。 根据IQVIA的研究,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在临床实验末期研发管线占比已从2009年的60%增加到2018年的72%,我们推测在立项环节占比更高,可能高达90%。另一方面,掌握流量的小CRO公司有机会长大:Biotech最大的诉求是生存(即尽快顺利融资),对于分散风险、成本控制的要求较低。如果一个细分CRO市场的客户以Biotech为主,这个市场在报价、导流、投资等方面就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如果在一个以Biotech为主要客户的细分市场(一般是临床前中的某个细分市场)中确立了龙头地位,小CRO通过向后续大市场导流、投资等方式将逐步长大。综上,我们认为借助研发分散化趋势,掌握流量的小CRO公司有机会长大。 CMO/CDMO:逐渐进入商业化订单兑现期,接力CRO开启快速增长。受益于中国完备的化工产业链和工程师红利,中国CDMO行业受益于全球产能转移趋势。CRO的放量主要在临床阶段,CMO/CDMO的放量主要在商业化阶段。我们预计随着早期项目不断向后端推进,CDMO逐渐进入商业化订单兑现期,开启快速增长。 1.3、医疗器械:创新驱动产品进口替代与国际化步伐 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医疗器械行业景气度逐渐提升。Evaluate MedTech数据显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55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304亿元(CAGR约为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医疗器械细分众多,国内器械市场结构与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我们看好医械器械行业创新驱动、进口替代和国际化的三条主线。 1) 国际化:疫情提升国产器械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加速国际化进程。疫情期间,全球市场对于呼吸机、监护仪等生命支持产品以及便携彩超、新冠检测试剂盒等的需求大大增加。国产厂家凭借优异的供应能力及时响应全球的应急需求,品牌影响力大大增加。例如,迈瑞医疗的呼吸机和监护仪产品在疫情期间被大量采购,进入海外高端医院市场,未来国际化进程有望加速。 2) 进口替代:部分品种仍具有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冠脉支架等品种在过去10多年内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目前国产化率超过80%,但是内镜、骨科、神经介入和电生理等高端器械和耗材领域,进口替代空间仍然巨大。以内镜设备为例,以奥林巴斯、富士、豪雅(宾得)为首的日本厂商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进口替代空间较大。而国产品牌在内镜的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纷纷推出高端产品,不断向主流学术市场拓展,开启进口替代的进程。我们认为医疗器械领域不会出现颠覆性创新,随着国产品牌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其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3) 创新驱动:利好技术型医疗器械公司发展。在集采常态化背景下,成熟品种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而技术型医疗器械公司凭借持续创新能力不断迭代产品和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并实现稳健增长。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国内化学发光、分子诊断和内镜三个医疗器械种类的发展情况,作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景气度提升的补充说明。 1.3.1、化学发光:进入分化时代,疫情加速进口替代,单机产出不必悲观 化学发光是IVD厂家的必争之地,化学发光满足医院技术升级、利润等诉求,是IVD中最大细分市场。我们认为,化学发光在IVD行业中的占比,将持续提高,未来3年(2021~2023年)行业增长仍将保持20%左右较高增长。凭借主流项目和流水线的优势,2019年外资市占率约80%,进口替代空间巨大。细分来看,化学发光者得流水线,得流水线者得IVD。流水线是未来检验科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成功将流水线放置到医院的厂商将把控该医院大部分的检验需求,平台价值显著。我们测算,目前流水线缺口达6000条,远期流水线将占据60%医院检验市场。 随着二级医院完成从无到有的配置化学发光设备,内资化学发光企业将迎来分化,只有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内资头部企业才能持续较高增长。疫情之下,医院招采流程大大简化,借助于新冠检测的潜在功能,国内头部化学发光企业仪器铺货量均明显提速,借此大量铺设进入三级医院。虽然市场中有对于新冠病毒检测仪器后续单机产出的担忧,我们认为,国产企业在三级医院的竞争策略主要依靠项目的补充性将仪器放进三级医院,在提高认可度之后,再向主流项目渗透,疫情将大大加速进口替代进程。 1.3.2、分子诊断:疫情推动分子诊断行业发展 分子诊断是IVD行业增速最快的子行业。分子诊断可针对产生疾病的相关基因进行准确诊断,又可在发病前对疾病易感性做出预估,相较于其他体外诊断技术具有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殖健康的遗传病检测、肿瘤早筛和伴随诊断等。分子诊断是IVD里增速最快的子行业,国内市场增速约为全球市场的3倍。 新冠疫情推动分子诊断行业发展。(1)能力建设:新冠疫情期间,卫健委多次强调要加强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2020年9月在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中,强调了“到2020 年 9 月底前,实现辖区内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各级疾控机构以及县域内至少 1 家县级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到 2020 年底前,所有二级综合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完成城市检测基地和公共检测实验室建设”。核酸实验室资源下沉短期加强了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长期来看打开了分子诊断项目的基层网点。(2)意识提升:新冠疫情期间,核酸检测成为新冠病毒确诊的最终依据,这使得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和认知进一步提高。同时,大规模的新冠核酸检测也增加了大众对分子诊断的认知,有利地提升了大众对分子诊断的支付意愿。 分子诊断目前主要有一下几个应用领域: 无创产前诊断(NIPT):NIPT是NGS技术最成熟的应用领域。相比传统的穿刺,NIPT具有检出率高、流产风险低、孕妇依从性好等优势。未来,NIPT的检测范围将不断扩大,从而满足多样化的临床需求。NIPT在多省陆续被纳入医保或降价,进入大众化时代,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内贝瑞基因和华大基因在此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各占约1/3的市场份额。 伴随诊断(CDx):伴随诊断是实现靶向用药和精准医疗的关键因素,目前主要基于PCR技术,FDA 批准的39个伴随诊断产品中有15个是基于PCR技术。艾德生物的产品管线丰富,核心竞争力强,渠道和品牌优势显著,在PCR领域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是国内伴随诊断龙头;在NGS领域,燃石医学凭借核心技术优势于2018年拿下国产“肿瘤NGS试剂盒第一证”,目前在肿瘤NGS伴随诊断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癌症早筛:癌症早筛的市场空间巨大,且目前处于蓝海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众多。贝瑞基因的肝癌早筛项目于2020年8月以LTD的形式落地,诺辉健康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于2020年11月获得NMPA颁发的创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了癌症早筛领域的“第一证”,我们认为2020年是癌症早筛兴起的元年。 病原微生物检测(含新冠病毒检测):核酸检测是未知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的检测,认知度不断提升。 1.3.3、内镜:国产品牌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进口替代进程加快 内镜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消化内镜是重要应用领域。内镜诊疗器材的丰富使得内镜的应用从诊断发展到兼具诊断和治疗。内镜诊疗需求旺盛,百亿市场再起航。内镜筛查可以显著降低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并提高其生存率,是消化道癌症筛查的金标准。消化系统疾病高发和人口老龄化使得中国内镜诊疗需求旺盛。 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将承接更多的基础诊断的职能,内镜设备的渗透率和配置率得以显著提升;同时,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诊疗(诊断性胃肠镜/EMR/ESD/ERCP/EUS等)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带动内镜诊疗器材的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国内内镜设备和诊疗器材市场规模将从当前约1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约150亿元(2020-2024E CAGR 11.1%),国内市场峰值约为200-300亿元。(详细测算过程见于2020年11月7日发布的报告《进口替代下的国产内镜突围战——内镜诊疗行业深度报告》) 内镜设备处在替代早期,部分诊疗器材进入加速替代期。当前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奥林巴斯占据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内镜的核心技术(光学成像和晶体制造)的技术迭代较慢,产品进入技术静默期,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已经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从而具备了进口替代的基础。受益于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内镜配置率的提升,国产品牌抓住增量市场,开始进行主机铺设,未来将带动镜体的销售。内镜诊疗器材:国产品牌性能达标,可发挥本土化优势快速响应医生需求,迭代产品;同时在DRGs和集采等政策下,高性价比的国产器材优势巨大。我们认为国产诊疗器材有望率先实现进口替代,部分国产产品进入了加速替代期。 2、国泰中证医疗ETF:构建与中国医疗行业共同发展的桥梁 2.1、产品基本信息 国泰中证医疗ETF(代码:159828.OF,场内简称“医疗ETF”),将于2021年1月1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医疗ETF跟踪的中证医疗指数(中证医疗,代码:399989.SZ)旨在从沪深A股医药卫生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业务涉及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等医疗主题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为投资者提供与中国医疗行业发展连接的桥梁。 新冠疫情短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疫情时代的政策重点将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三医联动”。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与医药政策加速推进之时,中国医疗相关产业将加速升级,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医药内外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医疗行业潜力有望进一步被激活,器械创新有望提速,服务行业将迎来新的赋能,支付端将推动传统诊疗变革。 2.2、基金管理人与基金经理 国泰基金成立于1998年3月,是国内首批规范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2010年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意大利忠利集团正式收购公司30%的股权,国泰基金变身为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双方就投资管理、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基金营销等多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公司的国际化步伐。目前公司已拥有包括公募基金、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等业务资格,是行业内极少数拥有“全牌照”业务资格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国泰基金ETF规模856.84亿元,ETF排名位列同行业第2。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产品类别上,国泰基金均在被动指数基金细分领域位列前列。 国泰中证医疗ETF现任基金经理梁杏女士,2007年开始从业,拥有接近14年的量化基金投资经验,自2011年7月加入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产品品牌经理、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16年6月起任国泰国证食品饮料行业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国泰国证医药卫生行业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至今基金经理任职年限 4.55 年。梁杏女士在任管理基金数11只,在管基金总规模187亿元,指数产品管理经验丰富。 3、中证医疗指数投资价值分析:全年表现优异,景气度上行为业绩带来持续保证 3.1、指数基本信息 中证医疗指数(代码:399989.SZ,简称:中证医疗),于2014年10月31日正式发布,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期。中证医疗指数从沪深A股医药卫生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业务涉及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等医疗主题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以反映医疗主题上市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 3.2、行业分布:主要覆盖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 从指数成分来看,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证医疗指数的成分股主要分布于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并有少量成分股来自化学制药和计算机行业,共9个申万三级子行业及15个申万四级子行业。三级子行业中,耗材和体外诊断行业的数量最多,分别为16只和14只,占比分别达到32.00%和28.00%,其余子行业的个数较为平均。 从成分股流通市值分布来看,虽然成分股个数较少,但CRO/CDMO行业和专科医院行业的流通市值较大,且平均流通市值分别为536.91亿元和882.60亿元,成分股总平均流通市值为225.93亿元。 3.3、成分股: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 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平均流通市值为721.67亿元:中证医疗指数成分股集中度较高,截至2020年9月30日,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占比达到61.45%,权重高的10只成分股平均流通市值为721.67亿元,其中总市值最高的药明康德自由流通市值为1581.29亿元。自由流通市值超过1000亿的三只股票权重均超过10.00%。 3.4、市值分布:市值极差较小,主要集中在中、小市值 中证医疗指数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市值极差较小,从市值分布来看,截止2020年9月30日(目前成分股权重更新的最近日期),流通市值最大的成分股为药明康德,为1581.29亿元;流通市值最小的为赛诺医疗17.5亿元;其中流通市值在100亿元以下的有27只,在100到500亿元之间的有18只,500到1000亿元之间的有2只,大于1000亿元的股票有3只,成分股主要集中在中、小市值股票上。 与其他偏重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医药指数,以及其他综合医药指数和主要宽基指数的成分股平均流通市值相比,中证医疗指数的成分股平均流通市值大于其他偏重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医药指数和创业板指,略低于综合医药指数,且介于上证50和沪深300之间。从成分股数量上来看,中证医疗指数的成分股数量大于除了医疗器械Ⅱ(申万)的其他偏重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医药指数,少于综合医药指数。 3.5、基本面指标:估值高于主流宽基指数,目前处于黄金坑点位 中证医疗指数与其他宽基指数相比,PE估值相对较高。2016到2018年,中证医疗指数市盈率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在60倍附近波动,在2018年底下降到历史低位。2020年以来,随着指数净值的增长PE估值首先出现了一波上涨,在7月超过了100倍的水平,但随后随着指数净值维持在一个震荡区间,PE估值重新回落,目前已在历史相对低位,低于创业板指,处于黄金坑点位静待修复。 中证医疗指数的市净率与创业板指相近,远高于中证500和沪深300,目前同样回落到一年以来的相对低位。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其市净率有所回升,水平为10.88倍,鉴于行业景气度上行,我们认为依然有上升回到历史高位的可能。 3.6、业绩表现:牛市表现更好,2018年以来各项指标皆优于其他指数 从中证医疗指数与主要宽基指数以及中证医药指数自2015年以来的历史净值我们可以看出,在2018年以前,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表现更接近于创业板指,好于其他宽基指数,2018年之后,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指数,并且涨幅大于中证医药指数,说明在医药行业中,涉猎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公司有更好的业绩表现,随着估值修复进程的结束,相信未来依然会有更好的表现。 从中证医疗指数与主流宽基指数以及中证医药指数的风险收益指标对比来看,年化收益和夏普比率更高,波动更大,但最大回撤好于创业板指。截至2020年12月31日,从指数风险来看,中证医疗指数波动率水平略高于其他指数,但年化收益率相比于其他指数超额显著,所以夏普比率优于其他指数。由于成分股中有一半的股票来自于创业板,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走势和创业板指更为接近,但基于成分股的良好发展潜力,其最大回撤优于创业板指。 不同市场阶段表现:牛市表现更好,2018年以来熊、牛市各项指标皆优于其他指数。 对近几年按照不同的市场阶段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发现,中证医疗指数在2015年牛市时年化收益好于其他指数,但波动和回撤较大;2018年以来的熊、牛市中,中证医疗指数表现更加稳定,各项指标都好于其他指数。这说明随着医疗行业的稳定发展,中证医疗指数相比于其他指数有更加稳定的超额表现,相比于中证医药指数表现同样更为优异,而这一趋势我们预计还将延续。 风险提示 本报告数据均来自于历史公开数据,可能的风险主要来自于: 基金历史数据:基于基金历史数据计算业绩表现及风险特征,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 指数波动:指数未来业绩受市场波动影响; 行业风险:投资行业主题基金需关注行业特有风险,具体可参照光大证券研究所对应行业团队的相关报告。 光大证券机构签约客户如需阅读完整的报告内容,请注册小程序后查看。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参考光大金工的完整报告《中证医疗指数全年表现优异,估值黄金坑点位静待修复——基金产品介绍与分析系列六十二》 联系人:江涛 邮箱:jiangt@ebscn.com 电话:021-52523681 特别声明: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基金产品介绍与分析系列六十二 特别声明: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金融工程研究团队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报告发布时间:2021.01.11 胡锦瑶 | 金融工程高级分析师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0080001 021-52523685 | hujinyao@ebscn.com 江涛 | 金融工程助理分析师(联系人) 执业证书编号:S0930120070009 021-52523681 | jiangt@ebscn.com 要点 国泰中证医疗ETF(159828.OF),将于2021年1月1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其跟踪的中证医疗指数(399989.SZ),旨在追踪中国A股市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等医疗主题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为投资者提供与中国医疗行业发展连接的桥梁。 随着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疫情时代的政策重点将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三医联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医药政策加速推进之时,中国医疗相关产业将加速升级,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医疗行业2020年全年表现优异,景气度上行 1)2020年回顾:医药板块表现优异,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子板块位列前二。医药生物板块在2020年四个季度中都获得了正的收益,全年获得了54.52%的收益,在所有行业板块中排名第五,仍然是2020年最好的赛道之一。医药子行业中,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子行业2020年表现分列前二。 2)医疗服务:迎发展机遇期,产业创新升级推进。医疗服务行业中,民办专科医院行业迎国内发展机遇期,全产业链布局成未来趋势,反映消费升级的“内循环”主线。CXO产业链创新升级持续推进,受益国际产能迁移,不同细分领域呈现不同的回暖阶段。 3)医疗器械:创新驱动产品进口替代与国际化步伐。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医疗器械行业景气度逐渐提升。国内器械市场结构与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长期看好医械器械行业创新驱动、进口替代和国际化的三条主线。 中证医疗指数:全年表现优异,景气度上行为业绩带来持续保证。 1)行业分布:主要覆盖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从指数成分来看,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证医疗指数的成分股主要分布于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并有少量成分股来自化学制药和计算机行业,涉及9个申万三级子行业及15个申万四级子行业。 2)成分股: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指数成分股集中度较高,截至2020年9月30日,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占比达到61.45%,权重最高的10只成分股平均流通市值为721.67亿元,其中市值最高的药明康德流通市值为1581.29亿元。 3)市值分布:市值极差较小,主要集中在中、小市值。中证医疗指数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市值极差较小。流通市值在100亿元以下的有27只,在100到500亿元之间的有18只,500到1000亿元之间的有2只,大于1000亿元的股票有3只,成分股主要集中在中、小市值股票上。 4)基本面指标:估值高于主流宽基指数,目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中证医疗指数与其他宽基指数相比,PE和PB相对较高。自2020年7月以来,估值重新回落,目前已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证医疗指数的市盈率为62.19倍,市净率为10.88倍。 5)业绩表现:牛市表现更好,2018年以来各项指标皆优于其他指数。中证医疗指数与主要宽基指数以及中证医药指数的风险收益指标对比,在2018年以前,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表现更接近于创业板指,好于其他宽基指数,2018年之后,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指数,并且涨幅大于中证医药指数。 风险提示:本报告基于基金历史数据计算业绩表现及风险特征,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指数未来业绩受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行业主题基金需关注行业特有风险,具体可参照光大证券研究所对应行业团队的相关报告。 1、医疗行业2020年表现优异,景气上行 1.1、2020年回顾:医药板块表现优异,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子板块位列前二 从整个医药生物板块来看,医药板块2020年全年与大盘涨跌趋势一致,但是幅度更大,呈现围绕疫情和医药政策的主题轮动。由于疫情的推动,医药生物板块在2020年四个季度都获得了正的收益,全年获得了54.52%的收益,在所有行业板块中排名第五(仅次于休闲服务、电气设备、食品饮料和国防军工),仍然是2020年最好的赛道之一。 从各子板块(申万三级行业分类)来看,各细分子行业全年上涨程度不一,按照全年涨跌幅前后排列医疗服务(801156.SI,98.66%)>医疗器械(501153.SI,87.84%)>生物制品(801152.SI,73.93%)>化学原料药(851511.SI,53.74%)>化学制剂(851512.SI,31.09%)>医药商业(801154.SI,23.06%)>中药(801155.SI,17.51%)。其中,医疗服务除了第一季度以外,在其余时间和全年都位于子行业排名第一,全年获得了98.66%的收益;医疗器械虽然在第三季度表现较差,但全年仍以87.84%的收益位于子行业第二。 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是本篇报告介绍分析的中证医疗指数(399989.SZ)成分股的主要来源,两个子板块的优秀表现为中证医疗指数净值在2020年获得巨大提升带来动力。在这一章的后续部分,我们将继续着重介绍中国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 1.2、医疗服务:迎发展机遇期,产业创新升级推进 1.2.1、民办专科医院:行业迎国内发展机遇期,全产业链布局成未来趋势 这一节的内容,我们参考了光大证券医药团队于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报告《医药新常态下,寻找双循环新机遇——医药生物行业2021年投资策略》。 民营医院或成为疫情得控后消费者优先选择。疫情发生时,民营医院不仅可以起到分流综合医院患者避免大量交叉感染的作用,还可尽其所能提供医务人员参与救治。随着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步伐不断加快,医疗服务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民营专科医院数量由2003年的629家已上升至2018年6155家,CAGR高达15.33%。新冠疫情之后,这种趋势有望更为明显。 疫情得控后主流民营专科医院恢复迅速。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民营专科医院的一季度业绩遭遇较大滑坡,包括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美年健康、锦欣生殖在内的专科龙头均处于亏损或盈亏平衡状态。但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开业时间更灵活、就医环境更宽松的民营专科医院业务快速恢复。进入二季度以后,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等公司的收入利润均呈现出环比上升的良好态势。这一方面说明了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偏刚性的,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民营专科医院正成为消费者的优先选择。 民营专科医院在医保控费背景下有望吸引更多优秀医生。医保控费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医用耗材领域,眼科、骨科等科室的耗材面临大幅降价的风险。降低药品和耗材收费,提高服务收费标准已经是大趋势,在公立医院收费体系尚未完全调整的情况下,收费标准更加灵活的民营医院对优秀医生的吸引力增强。2018年以来,国务院等机构已多次发文鼓励多点执业,民营专科医院有望成为分级诊疗改革背景下的重要一环。 民营专科医院充分反映了消费升级的“内循环”主线。以A股三家民营专科医院为例,2016~2019年间各家的客单价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业务结构中高毛利自费类业务的比例也在上升。以爱尔眼科为例,其2016年客单价为1078元,而到了2019年则上升为1505元,客单价2016~2019年CAGR为11.76%。从业务结构上来看,爱尔眼科的客单价上升与其高端自费的屈光、视光比例上升有较大关系。随着居民消费力的增强,民营专科医院正成为实现“内循环”主线的重要力量。 1.2.2、CXO产业链:产业创新升级推进,受益国际产能迁移 短期来看,疫情对CXO行业的影响主要在于五个方面:1)推迟复工;2)物流不畅;3)延缓临床入组;4)肺炎药物研发产业链;5)海外订单转移。随着利空CXO的逐步消除,CXO业绩自20Q2明显回暖,但不同细分领域的回暖进度不一。并且,不同细分领域呈现不同的回暖阶段:1)临床前CRO:订单充足,延续较高增长态势。2)CMO:头部公司20Q3进入订单转移兑现期。3)临床CRO:20Q3订单和业绩双提速。 中期来看,行业数据稳健,研发分散化趋势不改。根据动脉网数据库,20M1-9同比约15%,较为稳健。Biotech融资是研发分散化的核心驱动力,该数据稳健预示着未来2、3年全球CXO行业景气度较高。 远期来看,药物精准化带来研发分散化,掌握流量的小CRO公司有机会长大。一方面,药物精细化带来了研发分散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药物靶点以及给药方式被发现及发明,医疗方式也转向了个性化精准治疗。全球大药企为了药物精准化,往往倾向于通过收购来布局管线,这一诉求为投资机构提供了退出渠道,带来的一级市场医药投融资的繁荣,为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土壤,继而促进研发分散化。 根据IQVIA的研究,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在临床实验末期研发管线占比已从2009年的60%增加到2018年的72%,我们推测在立项环节占比更高,可能高达90%。另一方面,掌握流量的小CRO公司有机会长大:Biotech最大的诉求是生存(即尽快顺利融资),对于分散风险、成本控制的要求较低。如果一个细分CRO市场的客户以Biotech为主,这个市场在报价、导流、投资等方面就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如果在一个以Biotech为主要客户的细分市场(一般是临床前中的某个细分市场)中确立了龙头地位,小CRO通过向后续大市场导流、投资等方式将逐步长大。综上,我们认为借助研发分散化趋势,掌握流量的小CRO公司有机会长大。 CMO/CDMO:逐渐进入商业化订单兑现期,接力CRO开启快速增长。受益于中国完备的化工产业链和工程师红利,中国CDMO行业受益于全球产能转移趋势。CRO的放量主要在临床阶段,CMO/CDMO的放量主要在商业化阶段。我们预计随着早期项目不断向后端推进,CDMO逐渐进入商业化订单兑现期,开启快速增长。 1.3、医疗器械:创新驱动产品进口替代与国际化步伐 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医疗器械行业景气度逐渐提升。Evaluate MedTech数据显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55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304亿元(CAGR约为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医疗器械细分众多,国内器械市场结构与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我们看好医械器械行业创新驱动、进口替代和国际化的三条主线。 1) 国际化:疫情提升国产器械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加速国际化进程。疫情期间,全球市场对于呼吸机、监护仪等生命支持产品以及便携彩超、新冠检测试剂盒等的需求大大增加。国产厂家凭借优异的供应能力及时响应全球的应急需求,品牌影响力大大增加。例如,迈瑞医疗的呼吸机和监护仪产品在疫情期间被大量采购,进入海外高端医院市场,未来国际化进程有望加速。 2) 进口替代:部分品种仍具有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冠脉支架等品种在过去10多年内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目前国产化率超过80%,但是内镜、骨科、神经介入和电生理等高端器械和耗材领域,进口替代空间仍然巨大。以内镜设备为例,以奥林巴斯、富士、豪雅(宾得)为首的日本厂商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进口替代空间较大。而国产品牌在内镜的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纷纷推出高端产品,不断向主流学术市场拓展,开启进口替代的进程。我们认为医疗器械领域不会出现颠覆性创新,随着国产品牌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其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3) 创新驱动:利好技术型医疗器械公司发展。在集采常态化背景下,成熟品种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而技术型医疗器械公司凭借持续创新能力不断迭代产品和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并实现稳健增长。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国内化学发光、分子诊断和内镜三个医疗器械种类的发展情况,作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景气度提升的补充说明。 1.3.1、化学发光:进入分化时代,疫情加速进口替代,单机产出不必悲观 化学发光是IVD厂家的必争之地,化学发光满足医院技术升级、利润等诉求,是IVD中最大细分市场。我们认为,化学发光在IVD行业中的占比,将持续提高,未来3年(2021~2023年)行业增长仍将保持20%左右较高增长。凭借主流项目和流水线的优势,2019年外资市占率约80%,进口替代空间巨大。细分来看,化学发光者得流水线,得流水线者得IVD。流水线是未来检验科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成功将流水线放置到医院的厂商将把控该医院大部分的检验需求,平台价值显著。我们测算,目前流水线缺口达6000条,远期流水线将占据60%医院检验市场。 随着二级医院完成从无到有的配置化学发光设备,内资化学发光企业将迎来分化,只有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内资头部企业才能持续较高增长。疫情之下,医院招采流程大大简化,借助于新冠检测的潜在功能,国内头部化学发光企业仪器铺货量均明显提速,借此大量铺设进入三级医院。虽然市场中有对于新冠病毒检测仪器后续单机产出的担忧,我们认为,国产企业在三级医院的竞争策略主要依靠项目的补充性将仪器放进三级医院,在提高认可度之后,再向主流项目渗透,疫情将大大加速进口替代进程。 1.3.2、分子诊断:疫情推动分子诊断行业发展 分子诊断是IVD行业增速最快的子行业。分子诊断可针对产生疾病的相关基因进行准确诊断,又可在发病前对疾病易感性做出预估,相较于其他体外诊断技术具有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殖健康的遗传病检测、肿瘤早筛和伴随诊断等。分子诊断是IVD里增速最快的子行业,国内市场增速约为全球市场的3倍。 新冠疫情推动分子诊断行业发展。(1)能力建设:新冠疫情期间,卫健委多次强调要加强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2020年9月在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中,强调了“到2020 年 9 月底前,实现辖区内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各级疾控机构以及县域内至少 1 家县级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到 2020 年底前,所有二级综合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完成城市检测基地和公共检测实验室建设”。核酸实验室资源下沉短期加强了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长期来看打开了分子诊断项目的基层网点。(2)意识提升:新冠疫情期间,核酸检测成为新冠病毒确诊的最终依据,这使得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和认知进一步提高。同时,大规模的新冠核酸检测也增加了大众对分子诊断的认知,有利地提升了大众对分子诊断的支付意愿。 分子诊断目前主要有一下几个应用领域: 无创产前诊断(NIPT):NIPT是NGS技术最成熟的应用领域。相比传统的穿刺,NIPT具有检出率高、流产风险低、孕妇依从性好等优势。未来,NIPT的检测范围将不断扩大,从而满足多样化的临床需求。NIPT在多省陆续被纳入医保或降价,进入大众化时代,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内贝瑞基因和华大基因在此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各占约1/3的市场份额。 伴随诊断(CDx):伴随诊断是实现靶向用药和精准医疗的关键因素,目前主要基于PCR技术,FDA 批准的39个伴随诊断产品中有15个是基于PCR技术。艾德生物的产品管线丰富,核心竞争力强,渠道和品牌优势显著,在PCR领域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是国内伴随诊断龙头;在NGS领域,燃石医学凭借核心技术优势于2018年拿下国产“肿瘤NGS试剂盒第一证”,目前在肿瘤NGS伴随诊断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癌症早筛:癌症早筛的市场空间巨大,且目前处于蓝海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众多。贝瑞基因的肝癌早筛项目于2020年8月以LTD的形式落地,诺辉健康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于2020年11月获得NMPA颁发的创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了癌症早筛领域的“第一证”,我们认为2020年是癌症早筛兴起的元年。 病原微生物检测(含新冠病毒检测):核酸检测是未知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的检测,认知度不断提升。 1.3.3、内镜:国产品牌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进口替代进程加快 内镜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消化内镜是重要应用领域。内镜诊疗器材的丰富使得内镜的应用从诊断发展到兼具诊断和治疗。内镜诊疗需求旺盛,百亿市场再起航。内镜筛查可以显著降低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并提高其生存率,是消化道癌症筛查的金标准。消化系统疾病高发和人口老龄化使得中国内镜诊疗需求旺盛。 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将承接更多的基础诊断的职能,内镜设备的渗透率和配置率得以显著提升;同时,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诊疗(诊断性胃肠镜/EMR/ESD/ERCP/EUS等)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带动内镜诊疗器材的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国内内镜设备和诊疗器材市场规模将从当前约1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约150亿元(2020-2024E CAGR 11.1%),国内市场峰值约为200-300亿元。(详细测算过程见于2020年11月7日发布的报告《进口替代下的国产内镜突围战——内镜诊疗行业深度报告》) 内镜设备处在替代早期,部分诊疗器材进入加速替代期。当前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奥林巴斯占据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内镜的核心技术(光学成像和晶体制造)的技术迭代较慢,产品进入技术静默期,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已经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从而具备了进口替代的基础。受益于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内镜配置率的提升,国产品牌抓住增量市场,开始进行主机铺设,未来将带动镜体的销售。内镜诊疗器材:国产品牌性能达标,可发挥本土化优势快速响应医生需求,迭代产品;同时在DRGs和集采等政策下,高性价比的国产器材优势巨大。我们认为国产诊疗器材有望率先实现进口替代,部分国产产品进入了加速替代期。 2、国泰中证医疗ETF:构建与中国医疗行业共同发展的桥梁 2.1、产品基本信息 国泰中证医疗ETF(代码:159828.OF,场内简称“医疗ETF”),将于2021年1月1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医疗ETF跟踪的中证医疗指数(中证医疗,代码:399989.SZ)旨在从沪深A股医药卫生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业务涉及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等医疗主题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为投资者提供与中国医疗行业发展连接的桥梁。 新冠疫情短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疫情时代的政策重点将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三医联动”。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与医药政策加速推进之时,中国医疗相关产业将加速升级,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医药内外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医疗行业潜力有望进一步被激活,器械创新有望提速,服务行业将迎来新的赋能,支付端将推动传统诊疗变革。 2.2、基金管理人与基金经理 国泰基金成立于1998年3月,是国内首批规范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2010年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意大利忠利集团正式收购公司30%的股权,国泰基金变身为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双方就投资管理、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基金营销等多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公司的国际化步伐。目前公司已拥有包括公募基金、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等业务资格,是行业内极少数拥有“全牌照”业务资格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国泰基金ETF规模856.84亿元,ETF排名位列同行业第2。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产品类别上,国泰基金均在被动指数基金细分领域位列前列。 国泰中证医疗ETF现任基金经理梁杏女士,2007年开始从业,拥有接近14年的量化基金投资经验,自2011年7月加入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产品品牌经理、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16年6月起任国泰国证食品饮料行业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国泰国证医药卫生行业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至今基金经理任职年限 4.55 年。梁杏女士在任管理基金数11只,在管基金总规模187亿元,指数产品管理经验丰富。 3、中证医疗指数投资价值分析:全年表现优异,景气度上行为业绩带来持续保证 3.1、指数基本信息 中证医疗指数(代码:399989.SZ,简称:中证医疗),于2014年10月31日正式发布,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期。中证医疗指数从沪深A股医药卫生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业务涉及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等医疗主题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以反映医疗主题上市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 3.2、行业分布:主要覆盖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 从指数成分来看,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证医疗指数的成分股主要分布于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并有少量成分股来自化学制药和计算机行业,共9个申万三级子行业及15个申万四级子行业。三级子行业中,耗材和体外诊断行业的数量最多,分别为16只和14只,占比分别达到32.00%和28.00%,其余子行业的个数较为平均。 从成分股流通市值分布来看,虽然成分股个数较少,但CRO/CDMO行业和专科医院行业的流通市值较大,且平均流通市值分别为536.91亿元和882.60亿元,成分股总平均流通市值为225.93亿元。 3.3、成分股: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 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平均流通市值为721.67亿元:中证医疗指数成分股集中度较高,截至2020年9月30日,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占比达到61.45%,权重高的10只成分股平均流通市值为721.67亿元,其中总市值最高的药明康德自由流通市值为1581.29亿元。自由流通市值超过1000亿的三只股票权重均超过10.00%。 3.4、市值分布:市值极差较小,主要集中在中、小市值 中证医疗指数前十大成分股集中度较高,市值极差较小,从市值分布来看,截止2020年9月30日(目前成分股权重更新的最近日期),流通市值最大的成分股为药明康德,为1581.29亿元;流通市值最小的为赛诺医疗17.5亿元;其中流通市值在100亿元以下的有27只,在100到500亿元之间的有18只,500到1000亿元之间的有2只,大于1000亿元的股票有3只,成分股主要集中在中、小市值股票上。 与其他偏重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医药指数,以及其他综合医药指数和主要宽基指数的成分股平均流通市值相比,中证医疗指数的成分股平均流通市值大于其他偏重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医药指数和创业板指,略低于综合医药指数,且介于上证50和沪深300之间。从成分股数量上来看,中证医疗指数的成分股数量大于除了医疗器械Ⅱ(申万)的其他偏重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医药指数,少于综合医药指数。 3.5、基本面指标:估值高于主流宽基指数,目前处于黄金坑点位 中证医疗指数与其他宽基指数相比,PE估值相对较高。2016到2018年,中证医疗指数市盈率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在60倍附近波动,在2018年底下降到历史低位。2020年以来,随着指数净值的增长PE估值首先出现了一波上涨,在7月超过了100倍的水平,但随后随着指数净值维持在一个震荡区间,PE估值重新回落,目前已在历史相对低位,低于创业板指,处于黄金坑点位静待修复。 中证医疗指数的市净率与创业板指相近,远高于中证500和沪深300,目前同样回落到一年以来的相对低位。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其市净率有所回升,水平为10.88倍,鉴于行业景气度上行,我们认为依然有上升回到历史高位的可能。 3.6、业绩表现:牛市表现更好,2018年以来各项指标皆优于其他指数 从中证医疗指数与主要宽基指数以及中证医药指数自2015年以来的历史净值我们可以看出,在2018年以前,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表现更接近于创业板指,好于其他宽基指数,2018年之后,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指数,并且涨幅大于中证医药指数,说明在医药行业中,涉猎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公司有更好的业绩表现,随着估值修复进程的结束,相信未来依然会有更好的表现。 从中证医疗指数与主流宽基指数以及中证医药指数的风险收益指标对比来看,年化收益和夏普比率更高,波动更大,但最大回撤好于创业板指。截至2020年12月31日,从指数风险来看,中证医疗指数波动率水平略高于其他指数,但年化收益率相比于其他指数超额显著,所以夏普比率优于其他指数。由于成分股中有一半的股票来自于创业板,中证医疗指数的净值走势和创业板指更为接近,但基于成分股的良好发展潜力,其最大回撤优于创业板指。 不同市场阶段表现:牛市表现更好,2018年以来熊、牛市各项指标皆优于其他指数。 对近几年按照不同的市场阶段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发现,中证医疗指数在2015年牛市时年化收益好于其他指数,但波动和回撤较大;2018年以来的熊、牛市中,中证医疗指数表现更加稳定,各项指标都好于其他指数。这说明随着医疗行业的稳定发展,中证医疗指数相比于其他指数有更加稳定的超额表现,相比于中证医药指数表现同样更为优异,而这一趋势我们预计还将延续。 风险提示 本报告数据均来自于历史公开数据,可能的风险主要来自于: 基金历史数据:基于基金历史数据计算业绩表现及风险特征,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 指数波动:指数未来业绩受市场波动影响; 行业风险:投资行业主题基金需关注行业特有风险,具体可参照光大证券研究所对应行业团队的相关报告。 光大证券机构签约客户如需阅读完整的报告内容,请注册小程序后查看。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参考光大金工的完整报告《中证医疗指数全年表现优异,估值黄金坑点位静待修复——基金产品介绍与分析系列六十二》 联系人:江涛 邮箱:jiangt@ebscn.com 电话:021-52523681 特别声明: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