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君产研|产业观察】医疗机器人多维驱动发展

【国君产研|产业观察】医疗机器人多维驱动发展

作者:微信公众号【国产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1-01-1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产研|产业观察】医疗机器人多维驱动发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摘要 医疗机器人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多方因素驱动需求快速增长。2017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长4.6%;预计2024年销售额将达到5,945亿美元,2017-2024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5304亿元,增速达到19.86%,远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速。从医疗行业消费比的角度,我国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27,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1:1的消费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的提升、人民快速增长的消费能力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将驱动医疗机器人市场需求高速增长。 国外市场直觉外科尽显龙头优势,日本企业积极追赶。直觉外科目前是手术机器人国外市场的绝对龙头,凭借其超过3000项专利筑起的技术壁垒,其在全球市场占据了17%的市场份额,居于行业第一位。与此同时,日本企业也在积极追赶,并在医疗机器人其他细分领域开始占据优势。日本的Cyberdyne是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知名公司。本田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深有造诣,在ASIMO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技术也帮助本田在陪护机器人市场占据先发优势。 国内纯正医疗机器人标的较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投入。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龙头企业为天智航,是唯一一家获得了CFD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国内手术机器人公司。康复、辅助机器人企业数量多,加起来占比约为58%,技术门槛相较手术机器人低、产业集中度较低,其中金山科技与安翰科技的胶囊内镜机器人值得关注。 未来单孔手术、纳米靶向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技术积累。医疗机器人未来在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纳米靶向机器人等领域可能迎来新一轮增长趋势。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相对多孔腔镜机器人具有创口更小、费用更低的特点,纳米靶向机器人有望率先运用于尿路和眼球等组织,将成为癌症等治疗领域的颠覆式新技术。在其他新技术的研发上,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联动,加快了创新成果转化进程,保证了技术研发更新换代的可持续性,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本期作者:王浩 负责人:鲍雁辛 感谢支持,后台留言可加入产业研究交流群! 以下正文 1. 医疗机器人主要分为四大类 医疗机器人,又称医用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它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然后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它有广泛的感觉系统、智能、模拟装置,从事医疗或辅助医疗工作,是基于机器人硬件设施,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诊治手段相结合,实现“感知-决策-行为-反馈”闭环工作流程,在医疗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必要服务的系统统称。 自1985年Kwoh等采用PUMA500机器人作为辅助定位装置完成首例脑部手术以来,医疗机器人已经经历了29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世界已有33个国家、800多家医院成功开展了60多万例机器人手术,手术种类涵盖泌尿外科、妇产科、心脏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耳鼻喉科等学科。 医疗机器人按照具体用途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手术机器人为外科医生提供清晰立体影像,通过灵巧机械手末端实现对有限区域的精细手术操作,可减少患者创伤区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康复机器人是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的可穿戴机械设备,可延缓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辅助机器人是在医疗环境中起到辅助诊治作用的机器人,可满足行动不便或老年患者的特定医护需求。服务机器人是帮助医护人员承担运输、配药等繁琐工作的机器人,可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2. 医疗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多方因素驱动需求增长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保持稳定增长。随着全球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医疗健康行业的消费需求持续提升,带动了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持续保持增长的趋势。根据《World Preview 2018,Outlook to 2024》统计数据,2017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长4.6%;预计2024年销售额将达到5945亿美元,2017-2024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 从区域看,美国、欧洲地区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较早,医疗器械行业知名企业较多,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新产品升级换代为主。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美国是全球医疗器械最主要的市场和制造国,约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45%的市场份额;欧洲是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和制造地区,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约30%市场份额;在亚洲,日本医疗器械产业具有较大优势。相对而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逐年上升,但目前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产品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具有价格优势的常规产品领域。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高度集中,主要由跨国公司占据领先地位。根据研究机构Evaluate Medtech数据,2017年全球排名前20的医疗器械企业占全球总销售额的比例达到54.5%。2016年至2017年前十名较为稳定,第一名美敦力医疗器械收入接近300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7.4%。全球医疗器械巨头占据了医疗器械的销售渠道,并凭借资金实力试图表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介入各个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以维持其市场地位。从增长速度看,2017年至2024年,全球前十名医疗器械企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到6.8%,预计美敦力将继续保持市场第一。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速远高于全球,医疗行业消费比优化,市场未来提升空间巨大。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统计,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5304亿元,增速达到19.86%,远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速的5.63%。从医疗器械与药品市场规模之间的比例来看,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47,发达国家基本达到1:1。相比之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2017年为4425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为20543亿元,从消费比优化的角度来看,医药和医疗器械消费比为1:0.27,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未来提升空间广阔。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相对分散,市场集中度较低。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8)》数据,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型企业在1.6万家左右,但90%的企业收入不足2000万元。同时,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7家跨国企业,排名前20的企业中有13家跨国企业,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与国外企业在规模和效益上均有较大差距。我国企业收入和市值规模偏小,根据米内网数据,2018年度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排行榜第一名为迈瑞医疗,但从营业收入规模来看,其2017年规模不足美敦力的1/18。从细分市场的情况来看,国内医疗器械细分市场中医疗设备占比最大。2018年,医疗设备市场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3013亿元,占比56.80%;其次为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市场规模约为1046亿元,占比19.72%。 我国人均寿命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推动医疗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76.3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国家卫计委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2030年平均寿命将达到79岁,我国居民人均寿命保持稳定的升高趋势。但随着平均寿命的显著提高,我国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达1.76亿,占总人口的12,57%,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而慢性病负担是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重要问题,这大大增加了老年人入院几率和手术治疗几率,老年人因年龄、体质等原因比较脆弱,需要更加精准的医疗服务,同时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医疗机器人的应用能更好的提供精准手术服务,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以实现快速康复,显著提高医疗效率,是解决医疗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 我国人均收入提高带动卫生费用增长,居民卫生健康意识提高。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年至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824元增长至42359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68%。2013年至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311元增长至30733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1%。2010年至2019年,随着对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视程度加深,我国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从1490元增长至4657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50%,其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2.71%增长至15.15%。从国家卫生总体看,我国整体在卫生健康领域关注增多,卫生总费用从2010年的1998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651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04%,超过了GDP年均10.24%的增长率。 高净值人群数量的增长将带来更多高端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据瑞士信贷《201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我国家庭财富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其中个人净资产达到100万美元及以上的有159万人,预计2021年数字将达到275万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58%。高收入人群对服务价格敏感度不高,对高端医疗需求强烈。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与高净值人群的不断增长,势必助推以医疗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医疗设备高速发展。 政策推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保制度不断完善也为医疗机器人提供有利市场环境。自2015年以来,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扶持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包括《中国制造2025》、《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将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和突破点,注重对具备重大临床价值医疗器械的投入力度,鼓励突破进口垄断技术,提高医疗设备国产占有率,实现从模仿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全力推进医疗器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划,我国将会进一步健全重大、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争取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在医保改革大方向下,未来医疗机器人的相关费用也将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为医疗机器人的使用提供有利市场环境。 3. 国内外行业竞争格局 3.1. 国外市场:直觉外科龙头优势凸显,日本企业积极追赶 技术壁垒高筑,直觉外科现已成为国际手术机器人市场绝对龙头。经过将25年的发展,直觉外科目前已经拥有超过3000项手术机器人专利,并且仍然有超过2000项专利正在申请中,高筑的技术壁垒转化为直觉外科在手术机器人市场中的绝对优势。自2000年7月首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通过FDA审核以来,直觉外科公司研发设计了五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根据Trefis研究报告,直觉外科约占据17%的手术机器人市场份额,居于行业第一位。截至2018年底,全球已经销售安装了4986个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包括美国的3196个,欧洲的872个,亚洲的651个,世界其他地区的267个,2019年全球安装量已达5582台,增长率高达12.16%。2019年全球共进行了大约122.9万次达芬奇外科手术,相对于2018年的103.8万次同比增长18.40%。 直觉外科业绩稳定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直觉外科2019年营业收入达44.79亿美元,相对于2018年的37.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27%,净利润达13.79亿美元,相对于2018年的11.28亿美元同比增长22.25%。2019年,公司毛利率达69.45%,近9年基本围绕70%上下波动,净利率为30.85%,近5年基本保持在30%左右,而相对的销售成本率也保持在30%左右,公司总体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日本企业积极追赶,在其它细分领域占据优势。医疗机器人细分领域众多,可分为外骨骼机器人、制药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尽管美国机器人的技术历来先进,但其身后紧紧追赶的日本企业实力也不容小觑,并在其他细分领域的市场格局卡位战占据优势。日本的Cyberdyne和以色列的Rewalk Robotics是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明星公司。本田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深有造诣,在ASIMO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技术将帮助本田在陪护机器人市场占据先发优势。 3.2. 国内市场:产业尚处起步阶段,产学研合作帮助技术积累 国内纯正医疗机器人标的较少,多数企业处于初级融资阶段。以医疗机器人为主营业务的纯正标的,仅天智航登陆资本市场,目前已在科创板挂牌。安翰科技借助其胶囊机器人也对冲击科创板跃跃欲试。目前已上市的传统机器人企业多数也已经拓展了医疗机器人业务,如金明精机、威高集团、博实股份、复星医药、科远股份等。 手术机器人技术门槛高,需产学研医深度结合,产业集中度较高。手术机器人属于高端医疗器械,核心技术研发、获取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安全性要求高。所以行业的核心技术需要产、学、研、医的深度结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投入,技术追赶难度很大。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龙头企业为天智航,其现有的三代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均获得了CFD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除Mazor Robotics、MEDTECH、MAKO Surgical上述三家外资企业外,在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开展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研究,但均未通过CFDA核准。 康复、辅助机器人企业数量多、技术门槛低、产业集中度较低。我国医疗机器人企业中康复机器人和辅助机器人加起来占比约为58%,数量上占据医疗机器人的“半壁江山”。辅助机器人细分领域众多,分化出胶囊、物流、采血、配药等细分领域。值得一提的是,金山科技与安翰科技的胶囊内镜机器人完成了从国内领先到国际一流的转变,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 4. 未来发展趋势:产学研技术积累,性能稳步提升 人口老龄化助推医疗机器人未来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政策扶持有利其高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慢性病负担随之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人入院几率和手术治疗几率。未来,若医疗机器人手术得以纳入医保,将大幅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大幅增加其对于以医疗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医疗的需求,利好医疗机器人未来市场空间的扩大。与此同时,国家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如《中国制造2025》,加大了对医疗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扶持,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产学研深度合作帮助技术积累,为医疗机器人发展注入活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联动,加快了创新成果转化进程,保证了技术研发更新换代的可持续性,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一是工业机器人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凭借其长期相关技术积累,与国内研究院所展开多层次技术合作,逐步向智能医疗机器人领域延伸产业链布局;二是科研院所通过孵化企业,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目前,专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天智航由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技术支撑。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成功孵化罗伯医疗、思哲睿、哈工大机器人、迈康信等多家智能手术与康复机器人企业。 单孔手术、纳米靶向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医疗机器人性能稳步提升。医疗机器人汇集全球顶尖科技成果,未来在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纳米靶向机器人等领域可能迎来新一轮增长趋势。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相对多孔腔镜机器人具有创口更小、费用更低的特点,将成为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的新型手术机器人产品。目前,直觉外科仍然在单孔手术的技术研发上占据优势,并计划未来将其作为针对价格敏感型人群的主要产品。纳米靶向机器人是微型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目前主要以胶囊机器人为代表,运用于胃镜检查等领域,使用领域相对局限。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成熟,纳米靶向机器人通过磁场控制和血管注入,能够在人体内自由移动,将药物靶向输送至人体病灶区域。此项技术有望率先运用于尿路和眼球等组织,将成为癌症等治疗领域的颠覆式新技术。 医疗机器人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符合生物医药及高端装备双扶持方向,值得关注。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5304亿元,增速达到19.86%,远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速的5.63%,未来有望稳定增长。国内医药消费远高于医疗器械,也反映医疗器械市场仍有极大提升空间。国内产业尚处发展初期,除手术机器人领域已有龙头企业天智航出现之外,其他细分领域仍大有可为的空间,可积极关注。随着未来我国相关核心技术加速积累,医疗机器人性能的逐步提升,费用的稳步下降,医疗机器人有望迎来市场爆发。 5. 风险提示 5.1. 风险提示 市场风险:从用户支付能力到对新兴技术的接受能力,市场尚处培育期;技术风险:核心零部件以及核心技术突破时间不确定;竞争风险:其他医疗器械企业和机器人企业等新进入者寻求进入市场。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产业研究中心 国泰君安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10月,旨在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研究服务,让研究回归本质。产业研究中心希望通过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做产业里最专业的金融专家。当前产业研究中心一共提供三块业务:产业研究、定制服务、定期报告。本期前瞻精译为产研中心定期产品之一。欢迎各位投资者跟我们对应销售或相关研究员咨询。 声 明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本报告仅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放,并仅为提供信息而发放,概不构成任何广告。 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作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或进而交易本报告中提及的证券。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译者声明 本报告涉及的原文获取途径,均为各机构官网公开文章,本报告仅为摘选翻译,全文请详见原文链接。本报告为翻译文章,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理解偏差,一切应以原文为准。报告正文中如果存在观点和行业判断,均为原文观点,概不代表本机构观点。本报告概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亦不适用于投资决策,请报告使用者知悉。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产业研究中心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