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君农业】转基因玉米系列二:政策持续关注,转基因玉米商业化临近

【国君农业】转基因玉米系列二:政策持续关注,转基因玉米商业化临近

作者:微信公众号【农业凯歌】/ 发布时间:2021-01-10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农业】转基因玉米系列二:政策持续关注,转基因玉米商业化临近》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报告导读 政策推动是转基因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有必要也有能力进行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推广,相关政策会陆续出台。技术革新带来市场扩容,建议把握龙头公司投资机会。 投资要点 当前时点,政策推动是转基因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我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玉米转基因商业化,结合近期一系列会议对生物育种的重视,我们认为相关政策将陆续颁布,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渐进;技术革新带来市场扩容,生物技术公司和种企将显著受益。 从美洲和欧盟转基因推广来看,欧盟严格控制转基因推广种植的原因是欧盟本身没有粮食大幅增产的需求,欧盟居民更注重食品的多样化、种植过程有机、天然和质量,因此从农业基础和消费者基础上看欧盟的转基因推广必要性仍需探讨;美洲大陆的转基因推广速度很快,并且有稳定的产量增长和农药投入减少,转基因效益显著高于非转作物。 我国进行转基因推广的必要性:1)我国有粮食丰收和增产的需求,同时我们目前的农业技术手段无法帮助国内粮食继续大幅增产;2)转基因的增产增收顺应了目前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工作;3)草地贪夜蛾持续威胁我国玉米产量。 我国已经做好转基因玉米推广前期准备。从欧洲经验来看,没有产业化前景的情况下,基础研究工作和相关企业的工作将陷入停滞:1)我国2008年投入200亿进行转基因基础研究,从投入金额和时间来看,我国已经做好基础研究准备,2020年已经到了成果检验之年;2)2020年6月先正达已经成为国资委管理下的公司,意味着我国可以与国外先进技术接轨,且没有政治和商业上的担忧;3)2019年12月我国已经批准了两个转基因玉米性状的生物安全证书,我国企业已经做好产业化准备。 技术革新,行业扩容,龙头受益。转基因技术推广将带来玉米种子技术附加值的增长和价格提高,子市场扩容,龙头公司受益。生物技术公司将享受转基因技术专利费的快速增长;龙头种业公司享受种业更新换代中龙头企业更早占领市场,集中度提升的优势。推荐标的:大北农、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受益标的:登海种业。 风险提示 流程和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食品安全事件风险;转基因技术专利未受保护,生物技术公司的专利费增长不及预期;技术适用的风险 正文 1 从美洲和欧洲看转基因推广 转基因技术是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引入其它生物或物种的基因,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培育出品质更好的作物,培育出来的农作物也叫基因改性农作物或基因重组农作物。转基因作物的种类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其性状主要是抗除草剂、抗虫、抗病等几类。 从推广面积看: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种植,1996~2019年的二十余年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23.92%的年复合增长率从0.017亿公顷攀升至1.904亿公顷,种植面积增加了112倍。全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前是转基因作物推广的高速发展阶段,随后增长率稳中有降。2010年前年种植面积基本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近年来有所降低维持在3%左右。 从国家类别看:截止2019年,29个国家或地区种植了1.904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其中24个为发展中国家,5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种植面积的56%,而发达国家占44%。 从发展阶段看:20世纪 90 年代,美国科研机构成功培育出了第一代转基因大豆,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HT)和抗虫(Bt)作物的产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的几年间转基因技术迅速推广。 转基因玉米开始研究进程大致3 个阶段: ①转化方法的摸索阶段;②直接遗传转化方法的探究与发展阶段;③1996年起美国商业化种植发展阶段以及在全球进行推广。 从农产品种类来看: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是全球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共达到99%,其中以大豆和玉米占比80%,2019年全球转基因大豆播种面积达到9190万公顷,种基因玉米播种面积达到6090万公顷。 1.1. 美洲:转基因技术短时间内快速覆盖 从美洲转基因推广效率看:2019年,美国以715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其次是巴西(5280万公顷)、阿根廷(2400万公顷)、加拿大(1250万公顷)和印度(1190万公顷),总计1.727亿公顷,占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1%,其中巴西保持着明显的正增速,成为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 从三国转基因推广速度看,南美的推动速度明显更快,其原因是南美地区对转基因的需求更迫切,此外在美国和加拿大转基因已经通过验证,因此从巴西推广速度看,享受成熟转基因技术优势的后推广国家的推广速度更快。 通过将美国、巴西、阿根廷转基因作物面积占本国该作物面积的比例和作物产量计算出这些国家的转基因作物产量分别占全球作物产量的比重。在大豆领域,美国、巴西、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面积占全球大豆播种面积的66%,其产量总和占全球总产量的74.62%;在玉米领域,美国、巴西、阿根廷转基因玉米播种面积占全球比重为28.82%,其产量占全球产量比重40.2%。 1.2. 欧盟:对转基因推广持谨慎保守态度 从2019年欧盟在转基因作物转化体批准状况来看,美洲在转基因的态度上持支持和鼓励态度,而欧盟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上非常谨慎,批准的用于耕种的转化体只有4个。 1)根本原因:监管政策严格,流程严格,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更多 美国在转基因食品上的监管政策是“实质等同”的原则,即转与非转基因食品从营养成分、过敏性、毒性等来说是等同的,那么在实际销售中不会进行标签区分;而在欧盟,管理部门认为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是两种不同的食品,应当进行更严格监管与明确的标签区分。因此在欧盟在基本法律法规上已经实行了严格的法律框架,各国在实际执行中只会在此基础上更加严格,即使在欧盟已经通过批准的转基因品种可能也无法合法地在各国种植。 2)消费人群的不同: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只能在价格上拉开差距,转基因的消费群体也会有差异,美国以及阿根廷、巴西的贫富差异很大,当转基因食品无标识且价格低廉时,其推广难度大大降低。从转基因的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赶超发达国家就可以看出,转基因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更广阔的市场,其高产性能更受欢迎。而欧盟领先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居民更追求的是食物天然、多样化和高品质,因此转基因食品在欧盟的受众群体更小,推行难度更大。 3)良好的农业基础使欧盟提升产量的意愿比较弱: 欧盟的农业本身发达,且纬度较高使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较少受到虫害影响,因此欧盟在转基因的推广中的意愿也更低。法国一位农业部长曾这样说过:“在欧洲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过剩的农产品的情况下,根本没有理由为了提高产量而去冒卫生和环境方面的些微风险。” 从农业安全性方面来看,美国作为全球转基因第一大国,技术研发和推广面积前列,转基因的推广和美国大型种业公司往往与垄断、政治霸权、生物入侵等挂钩。欧盟不会将欧洲各国的农业安全交给美国大型种业公司,也不希望美国的高补贴农产品冲垮欧洲市场,欧洲的转基因推广一定从欧洲自己的种业公司开始。 在全球几大转基因生物技术企业(原来有六大企业,分别为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益农、拜耳和巴斯夫,后经合并后只剩拜耳、陶氏杜邦、先正达集团、巴斯夫)中,总部位于欧洲的有瑞士先正达、德国拜耳和德国巴斯夫。我们可以发现欧洲在转基因的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和企业转基因发展方面位居世界前列,而政策滞后和不统一、产业化缓慢发展、欧盟内部反对声强烈,先正达、拜耳和巴斯夫基本放弃欧洲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市场,2012年巴斯夫甚至将其作物研究部门搬到美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欧盟在转基因推广上即使与美洲大陆有宗教文化、民众认知水平上有很大差异,但是根本性原因是政策和流程上的严格管理,最终高额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使企业和研究人才流失,阻碍了欧盟在技术上的追赶。基础研究若没有及时产业化,最终造成人才流失、企业出走,当基础研究进度落后时,欧盟那时放开转基因禁令更不可能。 1.3. 从农民和企业角度看,转基因技术能带来什么 1.3.1 复合性状逐渐占据主流 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好处首先从转基因性状开始。耐除草剂性状一直是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性状,其推广面积占全球总推广面积最大,基本稳定在40%以上;复合性状(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不同目标性状)对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符合农户的多样化需求,故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从1996年的0.5%逐年增加至2019年的45%。 2018年美国转基因玉米占全部玉米作物的92%,其中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自2013年起就超过了70%,目前已接近80%。采用单一抗虫性状的转基因玉米逐渐式微,目前稳定在3%左右。 1.3.2 产量增长、投入减少,总体来看利于农民增收 使用转基因技术会对原作物的产量、农药用量和单位面积净收益产生正向影响。在科研界,大量文献表明转基因作物相对于非转基因作物,产量增长、农药用量降低,收益也随之增长。 增加产量且减少投入,转基因种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1)对农民来说,转基因相对于非转基因,产量有明显增长。即使美国在2005年后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成本也在增长,但是我们以1996年~2005年美国两个州的玉米单产来看,转基因技术显著提高了美国玉米的单产,产量的增长在10%~20%,而长期的产量提高则是技术创新和生产资料投入的双重影响。 2)对农民来说,转基因农作物与非转基因相比,在农药投入上有明显差别。从美国玉米、棉花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使用量来看,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量与未推广前有显著下降,农药成本的投入减少意味着生产资料投入减少以及潜在的人工成本降低。 3)对农民来说,转基因技术专利费使转基因玉米种子较常规种子的价格更高,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要高于种子成本增长。美国玉米种子费用从20世纪90年代的4~6美元/亩增长到最高接近18美元/亩,从占比来看,1995年种子成本仅占种植成本的7%,在2019年上升至了14%。 我们就同一年进行转和非转基因的同样面积的抗虫玉米收益进行测算,在此只考虑产量增长和种子成本上升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差距,转基因比非转基因在玉米价格高的年份收益差距更加明显。如果加上转基因减少农药投入成本,则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收益差距将会更大。 1.3.3 技术和创新加速行业洗牌,大企业加速扩张 在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进程中,种子行业通过合并和收购进行了整合。通过大规模的收购与合资,只有六家大企业(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拜耳、陶氏、巴斯夫),获得了对转基因性状的控制,主宰了市场。同时这些大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交叉许可协议,设立了专利池等方便进行大企业间的技术资源交换。 从孟山都可以看到全球大型种业公司的增长,我们以孟山都为例,将孟山都在美国、加拿大、亚太地区、欧非地区的销售收入以2004年为基期,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的销售收入以2007年为基期,2004/2007年以后的数据取当年该地区销售收入除以基期数据,以此计算各地区的收入增长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增长较大的几个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是全球转基因推广重镇,孟山都的收入快速增长,而亚太、欧洲地区的转基因推广缓慢,所以孟山都在此地区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与孟山都的快速扩张相反,中小型农业技术企业在退出。1979年以来进入农业生物技术市场的77家中小型公司,其中69家专注于作物生物技术,截至2008年,仅有30多家公司还在行业之中,退出该行业75%的公司被收购,其余已经破产或撤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企业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快速扩张,不断进行收购兼并,小企业加速退出,因此整个转基因推广过程是大企业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也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过程。 1.4. 中国推广转基因是保证粮食安全和独立性的条件下进行 1)在我国,粮食丰收和增产问题需要持续考虑的根本问题: 当我们放眼全球,美洲大陆都是转基因作物,欧洲大陆的转基因推进非常谨慎,分析之下可以发现,欧洲所考虑的是在农产品相对富足、农业本身技术和资源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是否解除转基因禁令以实现10%~20%的增产,而我国面临的局面是在有限土地内如何满足全球20%人口的粮食和肉类需求,粮食增收和丰收在我国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需要持续考虑的国家根本问题。 2)粮食安全和农业独立性同样重要,中国转基因一定由中国企业做: 2009年“绿色和平”曾经撰写过一篇文章《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文中提到转基因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专利归属问题,稍有不慎很容易陷入国际诉讼的威胁和一国粮食安全危机中。因此,我国转基因玉米性状的证书审批只向国内企业开放,目前的实际种植过程中也只放开了抗虫棉和木瓜的种植许可。在回交过程中,需要农作物亲本与性状的融合,从种质资源的保密性来看,我国未来也不太可能允许国外大型种业企业获取我国农作物亲本资源。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在80%以上,我国不可能出现第二种“卡脖子”的农产品,尤其是几大口粮,因此转基因的推广一定是伴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成熟,未来也一定是由中国企业推广。 3)考虑机会成本问题: 当我们考虑不用转基因,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是否能够达到转基因玉米10%~20%的增产效果?我们以1980年的化肥用量和粮食产量为基期,发现我们的增产是以过多的化肥用量为代价得到的,并且已经造成了土壤和水源污染,未来能够有稳定增产成绩的途径可能不多,当前能广泛利用的农业技术也不多。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在当前可用农业技术不多、粮食增产需求明显,且国内企业做好基础研究准备的情况下,我国有进行玉米转基因的商业化的必要性。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几年频繁提及的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问题,而粮食增产更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2 我国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时间临近 1)转基因的基础研究上已经投入巨额研究基金,2020年是收官之年。2008年7月,温家宝总理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从2008年~2020年国家将投入200亿进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大专项。“十二五”期间,我国获得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137个,挖掘出包含抗虫、耐除草剂、耐盐抗旱、品质改善等体现多种功能性的玉米基因;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其中包括两个玉米转基因性状。 因此截止2020年,我国对转基因的基础研究已经进行了12年,投入了200亿研究资金,时间和资金投入的条件完备。从美国的技术史可以看到,1973年美国第一次进行转基因实验,80年代末进行玉米转基因实验,1996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从时间上说中国目前条件完备。 2)我国已经为推动转基因商业化进行了一系列商业准备和流程推进。 在1.4中已经提到,我国进行转基因商业化很大概率是由中国的企业推广,2020年6月先正达集团成立,先正达的转基因资源未来有可能在中国推广和使用;从国内企业来说,2019年末到2020年,安委会陆续审批部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安全证书申请,国内企业未来也有机会参与转基因推广。因此从先正达集团的成立和国内安全证书的审批,都是在转基因推广过程中的商业准备和流程的推进,我们在技术上已经有了国内外顶尖技术储备,且技术全部国有,此外安全证书流程的适时推进也承接了我国多年基础研究工作,从任何一点来说我们的商业化推广都是水到渠成。 3)草地贪夜蛾持续威胁国内玉米生产,有必要短时间内遏制虫群壮大 2020~2021年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形势严峻,有可能造成供给波动。2020年农业部《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 》显示,2020年草地贪夜蛾疫情防控严峻,主要表现为虫源基数大和发生面积大;2021年是草地贪夜蛾来到中国的第三年,经历两年的虫卵积累,未来不排除继续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目前我国玉米临储库存基本抛售完毕,未来中国玉米的供给只能依靠每年种植和大量进口,因此从粮食安全角度看,防治草地贪夜蛾是保证国内玉米安全的重要手段,而转基因在南美已经证明了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良好效果,因此转基因推广是防治虫灾的有效手段。 3 我国转基因玉米空间测算及相关推荐标的 3.1. 中国转基因种植规模尚且较小 目前我国的转基因种植作物都是非粮食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木瓜。2019年,我国转基因种植面积达320万公顷,位列全球第七,种植作物为棉花和木瓜,其中棉花占318万公顷,木瓜种植占比不到1%,所有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不到2%。 3.2. 中国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规模283亿 以我国近5年的玉米总产量2.6亿吨和目前平均玉米亩产水平400公斤计算,以美国转基因玉米相对非转基因增产15%,则转基因玉米亩产可能到达460公斤/亩,因此在转基因100%覆盖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将预计下降到5.65亿亩,相当于3768万公顷,相比于2020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减少8.68%。 我们计算国内行业规模参照美国在转基因推广后期玉米种子价格100元/亩,那么从销售终端价格看,未来中国转基因玉米种子的终端价格市场空间是5.65亿亩*100元/亩=565亿;从种子企业出厂价角度看,以出厂价是零售价50%计,则中国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出厂价市场规模是5.65亿亩*50元/亩≈283亿。 3.3. 产业链分工及相关推荐标的 产业链分工: 1)研发和技术输出:我国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输出的是企业如大北农和先正达等以及国家农业科研机构,这部分企业和机构通过收取专利费来获取盈利,其基础研究经费来自国家科研基金支持或企业其他业务的利润。在美国和欧洲,如孟山都等众多公司能够独立进行研究,因为国外部分种业公司同时也是农化公司,农化业务的利润能够支持巨额转基因技术研究经费。国内大部分种业公司基本都是专营种业,利润无法支撑上亿的研发费用,从数量上来说,国内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在科研机构。 2)推广:种业企业负责转基因种子销售和推广。 从产业链分工来看,大北农和未来先正达集团是生物技术公司,未来享受转基因技术专利费的快速增长;龙头种业公司负责销售和推广,将享受种业更新换代中龙头企业更早占领市场,集中度提升的优势。 继续推荐转基因生物技术龙头大北农,目前已有部分性状通过农业部生物安全证书审批,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放开后专利费增长将持续贡献丰厚利润;推荐国内种业龙头隆平高科和荃银高科,公司受益于种业技术迭代中的集中度提升,种业业务盈利能力增长;受益标的登海种业。 国泰君安农业团队: 分 析 师 : 钟凯锋 分 析 师:王艳君 分 析 师:李晓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讯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做出保证。公众投资者不应将本资讯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以本资讯取代自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人、本研究小组或国泰君安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关注「农业凯歌」 你值得拥有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