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新材料】可降解塑料行业专题:政策落地进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将如何发展?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天风新材料】可降解塑料行业专题:政策落地进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将如何发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金属非金属新材料 政策落地进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将如何发展? 1、一年准备期后,限塑禁塑令全面铺开,进入执行阶段。经过2020年一年的准备期,国内已形成了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禁塑限塑总规划-分管部门制定的不同领域禁塑限塑政策-可降解塑料产品检测标准-地方禁塑限塑政策的多层政策体系。2020年末以海南、成都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执行禁塑限塑政策。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重点城市限塑令开始全面落地,要求禁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超市、商场等地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我们认为进入政策执行阶段后,政策对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利好将正式落地,进入业绩兑现阶段。 2、中短期看政策推动市场发展,对应降解塑料需求空间近200万吨,增长空间达45倍。我们测算政策落地后,快递、外卖、农用地膜和包装塑料袋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分别可达到92万吨、22万吨、40万吨和44万吨,合计198万吨,对应市场超300亿元,对比我国当下4.2万吨的市场需求量,增长空间达45倍。 3、PLA:竞争格局较优,中短期看政策驱动50万吨需求空间,远期看一次性塑料外其他领域市场增长 PLA存在丙交酯技术壁垒。主流的高分子量PLA生产工艺为丙交酯开环聚合法,但我国丙交酯技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技术壁垒。目前海正、丰原公司等已初步具备聚乳酸量产技术,金丹科技已攻克丙交酯合成技术。 预计PLA行业有望维持较优竞争格局。据我们测算,禁塑限塑政策落地后,推动的PLA市场空间将近50万吨,增长空间达20倍以上。目前国内PLA在建及规划产能197.6万吨,但大部分产能由于丙交酯壁垒可能无法投产,预计未来供给有限,行业将维持较优竞争格局。 PLA材料性能优良,未来应用领域大,远期看一次性塑料外其他领域市场增长。PLA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光泽性、抗菌性、耐酸碱性、耐燃性、导电性和疏水性,此外,PLA拥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预计未来在日用品领域、纺织领域、医疗卫生等领域有大规模的应用,替代市场空间广阔。 4、PBAT:主流可降解塑料,中短期看政策驱动150万吨需求空间,远期看成本下降后市场进一步扩张 PBAT材料性能佳,是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PBAT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断裂伸长率、耐热性和冲击性能,易于成膜,可用于生产一次性日用品、包装材料、农用薄膜等领域。此外,PBAT 拥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 PBAT规划产能高于政策推动需求,有望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张。目前国内PBAT在建及规划产能超400万吨,高于政策推动下带动的近150万吨PBAT市场,将进一步为市场扩张提供有力支撑。 PBAT未来成本有望下降,推动市场扩张。目前与传统不可降解塑料PE相比,PBAT单位成本高出26%。未来成本有望下降至PE成本基本持平,随成本及价格下降,PBAT市场将大幅增长,对应需求有望达385万吨。 建议关注 :PBAT行业国内龙头金发科技,布局PBAT行业的瑞丰高材、彤程新材,布局PLA业务的国内乳酸龙头金丹科技。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可降解塑料供应商生产不及预期风险,PLA厂商技术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等 1. 一年准备期后,限塑禁塑令全面铺开,进入执行阶段 多层政策体系趋于完善,看好我国禁塑限塑政策全面落地。根据我们统计,自2020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布以来,经过2020年一年的准备期,国内已形成了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禁塑限塑总规划-分管部门制定的不同领域禁塑限塑政策-可降解塑料产品检测标准-地方禁塑限塑政策的多层政策体系。对应政策分别如下: (a) 禁塑限塑总规划:发改委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 (b) 分管部门制定的不同领域禁塑限塑政策:《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办法(试行)》; (c) 可降解塑料产品检测标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要求指南》、《绿色产品评价快递封装用品》、《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GB/T38082-2019; (d) 省级禁塑限塑实施政策:《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 (e) 地方禁塑限塑实施政策:《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加快白色污染治理行动检查方案》、《潮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方案》、《青岛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等; 2020年末以海南、晋城、成都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执行禁塑限塑政策。海南省自发布《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以来,成立海南省禁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禁塑名录、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可追溯、塑料回收利用和部门联合执法等制度。晋城市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企业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各种规格做到抽检全覆盖,责令12家企业对不符合新国标要求的产品下架停售。成都市发布《成都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的同时,将持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十大行动”。 自2021年1月1日起,以北京、上海、杭州为代表的重点城市限塑令开始全面落地,要求禁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超市、商场等地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12月25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要求到2020年底,北京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零售业门店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带。2021年1月1日开始,上海全市范围内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各类展会活动,正式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饮堂食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刀、叉、勺等塑料餐具以及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上海禁塑第一天,多家大型商场停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餐饮店的塑料吸管也换成纸质吸管和聚乳酸可降解吸管。杭州市《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方案》最大特点在于“抓落实”,聚焦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重点环节,目前率先在市区建成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销售和使用,全市塑料垃圾实现“零填埋”。禁塑令严格落地,可降解塑料时代来临。 经过2020年一年时间的政策、国家标准、供应商技术积累的准备,1月1 日起禁塑限塑令得到了有效执行。我们看好进入政策执行阶段后,政策对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利好将正式落地,公司进入业绩兑现阶段。 2. 中短期看政策推动市场发展,对应降解塑料需求空间近200万吨,增长空间达45倍 中短期看政策推动市场发展,对应降解塑料需求空间近200万吨,增长空间达45倍。我们测算了政策落地后,快递、外卖、农用地膜及包装塑料袋四个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未来以上四个领域可降解塑料需求将达到198万吨,对比我国当下4.2万吨的市场需求量,增长空间达45倍。以可降解塑料平均价格1.6-1.9万元/吨进行测算,198万吨需求量对应市场达317-376亿元。此外,预计可降解塑料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及材料本身成本迭代下降,还将推动对应市场进一步上行。 快递领域可降解塑料市场空间约92万吨。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划,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以2020年数据测算,未来用可降解塑料的快递件数达307.84亿件。按单件塑料包装30克测算,快递可降解塑料空间为92.35万吨。 外卖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约22万吨。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 2020 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2018年我国地级市辖区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35%,考虑到还需包括沿海县城建成区,以外卖用塑料袋领域,生物降解塑料渗透率为40%测算,对应可降解塑料袋替代空间将达到9.59万吨。一次性塑料餐盒属于塑料餐具,若该部分由可降解餐具替代,外卖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对应可降解塑料对应替代空间为12.59万吨。综合考虑外卖用塑料餐盒和塑料袋领域,可降解塑料市场达22.18万吨。 农用地膜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约40万吨。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工作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回收体系基本建立,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全国地膜覆盖面积基本实现零增长。到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以农用塑料薄膜重量为246万吨,可降解塑料在农用地膜的渗透率为15%进行测算,对应市场需求量约40万吨。 包装塑料袋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为44万吨。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以每年购物袋用量100-150万吨计算,2018年我国地级市辖区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35%,对应可降解塑料袋替代空间将达到43.75万吨。 未来PLA市场空间为49万吨,PBAT市场空间为149万吨。快递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预计为92.35万吨,按照PLA:PBAT为2:8的比例计算,PLA和PBAT的需求量分别为18.47万吨和73.88万吨。外卖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预计为22.18万吨,按照均采用PLA替代计算。农膜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预计为40万吨,按照均采用PBAT替代计算。包装袋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预计为43.75万吨,按照PLA:PBAT为2:8的比例计算,PLA和PBAT的需求量分别为8.25万吨和35万吨。由此可得,未来PLA的市场空间为49万吨,PBAT的市场空间为149万吨。以可降解塑料平均价格1.6-1.9万元/吨进行测算,对应PLA和PBAT的市场空间分别为79-94亿元和238-283亿元。 3. PLA:竞争格局较优,中短期看政策驱动50万吨需求空间,远期看一次性塑料外其他领域市场增长 3.1. PLA存在丙交酯技术壁垒 主流的高分子量PLA生产工艺为丙交酯开环聚合法。目前世界上生产高品质大分子量聚乳酸均采用丙交酯开环聚合法,方法分为两步:首先,乳酸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脱水缩聚成二聚体——丙交酯;丙交酯直接本体熔融聚合达到聚乳酸。该方法在第一步中将体系中的水全部除去,第二部反应为本体反应,不产生任何阻碍反应进行的杂质,因此可得到高分子量的聚乳酸。丙交酯开环聚合法较易实现。但在制备过程中,由于水、乳酸等杂质的存在,需要对粗制丙交酯进行进一步提纯才能得到得到高分子量的产品。因此,尽管国内许多厂商已经掌握了丙交酯的制备技术,但在精制、提纯方面仍然难以攻克技术难关。 我国丙交酯技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技术壁垒。国内在乳酸制备丙交酯环节中,虽然能获得高纯度丙交酯,但效率低下且需要大量溶剂而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仍缺少有效的工业化解决方案,限制了我国聚乳酸产业的发展。 海正、丰原公司等已初步具备聚乳酸量产技术,金丹科技已攻克丙交酯合成技术。国内企业中,海正、丰原公司等已初步具备聚乳酸量产技术,2020年8月14日,丰原公司成功下线聚乳酸粒子成品,随着产品的顺利产出,标志着中国第一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顺利量产。金丹科技与南大合作研发以有机胍为催化剂做丙交酯的技术,初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丙交酯项目已于近期试车成功。 3.2. 预计PLA行业有望维持较优竞争格局 禁塑限塑政策落地后,推动的PLA市场空间近50万吨。中央两度发文,地方政策频出背景下,全国性禁塑政策即将落地,将大幅加快可降解塑料对传统塑料的替代进程。根据我们的测算,未来仅外卖、快递、农膜、包装塑料袋四个领域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就近200万吨。考虑到未来PLA对降解性能较差的淀粉基降解塑料的替代效应,预计政策落地后,按照PLA:PBAT为2:8的比例计算,未来市场需求为49万吨。对比2018年我国2-3万吨的PLA需求量,需求增量达20倍以上。 PLA在建及规划产能197.6万吨,但大部分产能由于丙交酯壁垒可能无法投产,预计未来供给有限,行业将维持较优竞争格局。目前全球PLA年生产能力约35万吨,其中NatureWorks和科碧恩-普拉克产能占到了全球约7成的产能。聚乳酸的生存在我国目前仍属起步发展阶段。受国内聚乳酸行业起步晚、原材料丙交酯受限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国内企业已有产能41.7万吨,在建及规划产能197.6万吨,但是预计由于丙交酯存在壁垒,未来投产产能将相对有限,行业将维持较优竞争格局。 3.3. PLA材料性能优良,未来应用领域大,远期看一次性塑料外其他领域市场增长。 PLA性能优良,将代替部分材料成为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PLA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光泽性、抗菌性、耐酸碱性、耐燃性、导电性和疏水性,此外,PLA拥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在常温下较稳定,在稍高温环境、酸碱环境或微生物环境中容易迅速降解,将代替部分材料成为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 PLA应用领域广泛,未来可应用于日用品、纺织、医疗等领域。相较于传统石油基塑料制品, PLA具有环保、降解、无毒、抗螨、抑菌、防潮、防干燥、亲肤等独特优势。因此,PLA在日用品领域、纺织领域、婴童用品领域、养老领域、健康领域、医卫生领域有着大规模的应用,具体如下: 日用品领域,PLA因为更优的强度韧性以及隔热性能可代替PS发泡产品和PP注塑产品; 纺织领域,PLA由于其较高的强度和抗菌性,可以替代天然纤维、粘胶纤维等材料; 医疗领域,PLA因为具有更高强度和降解性,可以替代PCL和PHA等材料; 婴童用品领域,PLA在婴幼儿产品领域应用方面,能够保障产品接触的安全; 卫生领域,PLA可与纯纺,或与棉、竹纤维等混纺制作各种无纺布,加工成纸尿裤、护理垫、湿巾、医用材料等产品,具有抗螨、抑菌的效用。 PLA在这些领域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拉动PLA的需求,市场空间广阔。 4. PBAT:主流可降解塑料,中短期看政策驱动150万吨需求空间,远期看成本下降后市场进一步扩张 4.1. PBAT材料性能佳,是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 PBAT 性能佳,可实现完全降解,是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PBAT的熔点和力学性能与PE相当,其可基本覆盖PE在一次性制品行业中的应用,属于软塑料。PBAT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断裂伸长率、耐热性和冲击性能,易于成膜,可用于生产一次性日用品、包装材料、农用薄膜等领域。此外,PBAT 拥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使用后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 4.2. PBAT规划产能高于政策推动需求,有望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张 禁塑限塑政策落地后,推动的PBAT市场空间近150万吨。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中央出台禁塑限塑政策,根据测算,仅外卖、快递、农膜、包装塑料袋四个领域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就有近200万吨。考虑到未来PBAT对降解性能较差的淀粉基降解塑料的替代及布局产能的释放,预计政策落地后,PBAT未来市场需求为149万吨。对比2019年我国3.88万吨的PBAT需求量,需求增量超过38倍。 PBAT在建及规划产能超400万吨,高于政策推动需求。截止目前,国内在建/规划的PBAT产能超过400万吨,短期来看供给将大幅增长。对比可降解塑料市场中PBAT需求的测算结果,未来PBAT产能可以为政策推动以外的进一步市场扩张提供有力支撑。 4.3. PBAT未来成本有望下降,推动市场扩张 投资设备满产时,PBAT单位原材料、人工、设备折旧成本共8502元/吨。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可降解塑料龙头金发科技的PBAT项目物料平衡表、投资额、瑞丰高材PBAT项目环评书及原材料三季度平均价格,测算得出当投资设备满产时,PBAT单位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共8502元/吨。 与传统不可降解塑料PE相比,PBAT单位成本高出26%。参考中石化及上海氯碱化工的PE项目环评书、三季度原材料平均价格,PE的单位原材料成本、单位人工成本和单位制造成本共计6750元/吨,PBAT单位成本较PE高出26%。拆分项目来看,投资设备满产时,PBAT单位原材料成本较PE高出1291元/吨;单位人工成本较PE高出152元/吨;单位制造费用较PE高出309元/吨。 极限假设下,PBAT单位成本下降空间约1557元/吨,有望下降至6945元/吨,与PE单位成本基本持平。极端假设条件为: 1 随技术迭代进步,PBAT的原材料利用率大幅提高至100%; 2 ②随规模效应导致批量采购、以及受下游PBAT市场增长影响上游设备生产规模扩大,单吨设备投资额下降150元/吨至250元/吨; 3 随产业自动化水平提升,所需劳动力人数下降至4人/万吨。 在该假设下,PBAT成本将下降至6945元/吨,其中原材料成本下降至5835元/吨,人工成本下降至48元/吨,制造成本下降至1062元/吨。该预期下PBAT成本6945元/吨仅高出PE成本3%,与PE成本基本持平。 随成本及价格下降,PBAT市场有望大幅增长。如上文所述,可降解塑料前期发展受限主要原因为其价格较高(为传统塑料的2-3倍),而现阶段行业发展则主要依靠政策推动,我国政策落地带来的可降解塑料需求约198.28万吨。而未来若PBAT成本及价格下降至与PE基本持平,或较PE仅高出10%左右,相比于行业发展前期传统塑料2-3倍的高价,PBAT将具备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加上PBAT优秀的实用性和生物降解性,有望使PBAT市场在政策没有强制规定使用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获得更高的渗透率,市场有望大幅增长。 以对塑料薄膜市场25%渗透率计算,PBAT市场增长空间近百倍,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385万吨。PBAT具良好的延展性、断裂伸长率、耐热性和冲击性能,适用于塑料薄膜制造。我国2019年塑料薄膜需求量为1542万吨,成本及价格下降至与PE基本持平或较PE仅高出10%,给予PBAT对塑料薄膜市场25%的渗透率,则对应需求为385.5万吨,是2019年PBAT国内产量3.9万吨99倍。以PBAT单价下降至较传统PE高出13%,即1.13万元/吨测算,对应市场达436亿元。 5. 建议关注公司:金发科技、瑞丰高材、彤程新材、金丹科技 生物降解塑料行业,我们建议关注PLA上市公司重点标的金丹科技,PBAT行业龙头金发科技,以及将布局PBAT产线的瑞丰高材、彤程新材。 金丹科技:国内乳酸行业龙头公司,具有年产12.8万吨乳酸及乳酸盐的生产能力,2019年营业收入为8.7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5亿元。公司年产1万吨聚乳酸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公司主营业务为PLA原材料聚乳酸,下游PLA市场打开后,公司主营业务将得到强有力提升。 金发科技:国内PBAT行业龙头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为292.8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2.4亿元。目前公司在建年产6万吨PBAT合成线1条,预计2021年上半年建成;年产3万吨PLA合成线1条,预计2021年第四季度建成。 瑞丰高材:公司主要从事ACR加工助剂、ACR抗冲改性剂、MBS抗冲改性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2.1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452.5万元。公司年产6万吨的PBAT生物降解塑料项目计划于2021年6月30日前竣工。项目技术由上海聚友化工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工艺技术和设备,已在国内建成数万吨连续生产线。 彤程新材:国内特种橡胶助剂龙头,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2.0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3亿元。2020年5月28日,公司与巴斯夫签署协议,被授权根据巴斯夫高质量标准生产和销售经认证可。公司募投项目产品 PBAT 目前为市场应用最好的可降解材料,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均有较高保障。为此,公司在上海化工园区建设年产6万吨的PBAT工厂,预计在2022年投产。 注:文中报告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金属非金属新材料:政策落地进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如何发展?》 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3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彭鑫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8110002 本报告分析师:杨诚笑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20002 本报告分析师:吴立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10002 本报告联系人:叶天琳
金属非金属新材料 政策落地进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将如何发展? 1、一年准备期后,限塑禁塑令全面铺开,进入执行阶段。经过2020年一年的准备期,国内已形成了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禁塑限塑总规划-分管部门制定的不同领域禁塑限塑政策-可降解塑料产品检测标准-地方禁塑限塑政策的多层政策体系。2020年末以海南、成都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执行禁塑限塑政策。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重点城市限塑令开始全面落地,要求禁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超市、商场等地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我们认为进入政策执行阶段后,政策对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利好将正式落地,进入业绩兑现阶段。 2、中短期看政策推动市场发展,对应降解塑料需求空间近200万吨,增长空间达45倍。我们测算政策落地后,快递、外卖、农用地膜和包装塑料袋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分别可达到92万吨、22万吨、40万吨和44万吨,合计198万吨,对应市场超300亿元,对比我国当下4.2万吨的市场需求量,增长空间达45倍。 3、PLA:竞争格局较优,中短期看政策驱动50万吨需求空间,远期看一次性塑料外其他领域市场增长 PLA存在丙交酯技术壁垒。主流的高分子量PLA生产工艺为丙交酯开环聚合法,但我国丙交酯技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技术壁垒。目前海正、丰原公司等已初步具备聚乳酸量产技术,金丹科技已攻克丙交酯合成技术。 预计PLA行业有望维持较优竞争格局。据我们测算,禁塑限塑政策落地后,推动的PLA市场空间将近50万吨,增长空间达20倍以上。目前国内PLA在建及规划产能197.6万吨,但大部分产能由于丙交酯壁垒可能无法投产,预计未来供给有限,行业将维持较优竞争格局。 PLA材料性能优良,未来应用领域大,远期看一次性塑料外其他领域市场增长。PLA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光泽性、抗菌性、耐酸碱性、耐燃性、导电性和疏水性,此外,PLA拥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预计未来在日用品领域、纺织领域、医疗卫生等领域有大规模的应用,替代市场空间广阔。 4、PBAT:主流可降解塑料,中短期看政策驱动150万吨需求空间,远期看成本下降后市场进一步扩张 PBAT材料性能佳,是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PBAT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断裂伸长率、耐热性和冲击性能,易于成膜,可用于生产一次性日用品、包装材料、农用薄膜等领域。此外,PBAT 拥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 PBAT规划产能高于政策推动需求,有望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张。目前国内PBAT在建及规划产能超400万吨,高于政策推动下带动的近150万吨PBAT市场,将进一步为市场扩张提供有力支撑。 PBAT未来成本有望下降,推动市场扩张。目前与传统不可降解塑料PE相比,PBAT单位成本高出26%。未来成本有望下降至PE成本基本持平,随成本及价格下降,PBAT市场将大幅增长,对应需求有望达385万吨。 建议关注 :PBAT行业国内龙头金发科技,布局PBAT行业的瑞丰高材、彤程新材,布局PLA业务的国内乳酸龙头金丹科技。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可降解塑料供应商生产不及预期风险,PLA厂商技术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等 1. 一年准备期后,限塑禁塑令全面铺开,进入执行阶段 多层政策体系趋于完善,看好我国禁塑限塑政策全面落地。根据我们统计,自2020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布以来,经过2020年一年的准备期,国内已形成了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禁塑限塑总规划-分管部门制定的不同领域禁塑限塑政策-可降解塑料产品检测标准-地方禁塑限塑政策的多层政策体系。对应政策分别如下: (a) 禁塑限塑总规划:发改委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 (b) 分管部门制定的不同领域禁塑限塑政策:《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办法(试行)》; (c) 可降解塑料产品检测标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要求指南》、《绿色产品评价快递封装用品》、《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GB/T38082-2019; (d) 省级禁塑限塑实施政策:《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 (e) 地方禁塑限塑实施政策:《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加快白色污染治理行动检查方案》、《潮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方案》、《青岛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等; 2020年末以海南、晋城、成都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执行禁塑限塑政策。海南省自发布《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以来,成立海南省禁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禁塑名录、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可追溯、塑料回收利用和部门联合执法等制度。晋城市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企业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各种规格做到抽检全覆盖,责令12家企业对不符合新国标要求的产品下架停售。成都市发布《成都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的同时,将持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十大行动”。 自2021年1月1日起,以北京、上海、杭州为代表的重点城市限塑令开始全面落地,要求禁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超市、商场等地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12月25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要求到2020年底,北京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零售业门店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带。2021年1月1日开始,上海全市范围内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各类展会活动,正式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饮堂食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刀、叉、勺等塑料餐具以及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上海禁塑第一天,多家大型商场停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餐饮店的塑料吸管也换成纸质吸管和聚乳酸可降解吸管。杭州市《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方案》最大特点在于“抓落实”,聚焦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重点环节,目前率先在市区建成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销售和使用,全市塑料垃圾实现“零填埋”。禁塑令严格落地,可降解塑料时代来临。 经过2020年一年时间的政策、国家标准、供应商技术积累的准备,1月1 日起禁塑限塑令得到了有效执行。我们看好进入政策执行阶段后,政策对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利好将正式落地,公司进入业绩兑现阶段。 2. 中短期看政策推动市场发展,对应降解塑料需求空间近200万吨,增长空间达45倍 中短期看政策推动市场发展,对应降解塑料需求空间近200万吨,增长空间达45倍。我们测算了政策落地后,快递、外卖、农用地膜及包装塑料袋四个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未来以上四个领域可降解塑料需求将达到198万吨,对比我国当下4.2万吨的市场需求量,增长空间达45倍。以可降解塑料平均价格1.6-1.9万元/吨进行测算,198万吨需求量对应市场达317-376亿元。此外,预计可降解塑料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及材料本身成本迭代下降,还将推动对应市场进一步上行。 快递领域可降解塑料市场空间约92万吨。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划,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以2020年数据测算,未来用可降解塑料的快递件数达307.84亿件。按单件塑料包装30克测算,快递可降解塑料空间为92.35万吨。 外卖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约22万吨。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 2020 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2018年我国地级市辖区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35%,考虑到还需包括沿海县城建成区,以外卖用塑料袋领域,生物降解塑料渗透率为40%测算,对应可降解塑料袋替代空间将达到9.59万吨。一次性塑料餐盒属于塑料餐具,若该部分由可降解餐具替代,外卖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对应可降解塑料对应替代空间为12.59万吨。综合考虑外卖用塑料餐盒和塑料袋领域,可降解塑料市场达22.18万吨。 农用地膜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约40万吨。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工作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回收体系基本建立,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全国地膜覆盖面积基本实现零增长。到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以农用塑料薄膜重量为246万吨,可降解塑料在农用地膜的渗透率为15%进行测算,对应市场需求量约40万吨。 包装塑料袋领域可降解塑料空间为44万吨。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以每年购物袋用量100-150万吨计算,2018年我国地级市辖区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35%,对应可降解塑料袋替代空间将达到43.75万吨。 未来PLA市场空间为49万吨,PBAT市场空间为149万吨。快递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预计为92.35万吨,按照PLA:PBAT为2:8的比例计算,PLA和PBAT的需求量分别为18.47万吨和73.88万吨。外卖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预计为22.18万吨,按照均采用PLA替代计算。农膜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预计为40万吨,按照均采用PBAT替代计算。包装袋领域的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预计为43.75万吨,按照PLA:PBAT为2:8的比例计算,PLA和PBAT的需求量分别为8.25万吨和35万吨。由此可得,未来PLA的市场空间为49万吨,PBAT的市场空间为149万吨。以可降解塑料平均价格1.6-1.9万元/吨进行测算,对应PLA和PBAT的市场空间分别为79-94亿元和238-283亿元。 3. PLA:竞争格局较优,中短期看政策驱动50万吨需求空间,远期看一次性塑料外其他领域市场增长 3.1. PLA存在丙交酯技术壁垒 主流的高分子量PLA生产工艺为丙交酯开环聚合法。目前世界上生产高品质大分子量聚乳酸均采用丙交酯开环聚合法,方法分为两步:首先,乳酸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脱水缩聚成二聚体——丙交酯;丙交酯直接本体熔融聚合达到聚乳酸。该方法在第一步中将体系中的水全部除去,第二部反应为本体反应,不产生任何阻碍反应进行的杂质,因此可得到高分子量的聚乳酸。丙交酯开环聚合法较易实现。但在制备过程中,由于水、乳酸等杂质的存在,需要对粗制丙交酯进行进一步提纯才能得到得到高分子量的产品。因此,尽管国内许多厂商已经掌握了丙交酯的制备技术,但在精制、提纯方面仍然难以攻克技术难关。 我国丙交酯技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技术壁垒。国内在乳酸制备丙交酯环节中,虽然能获得高纯度丙交酯,但效率低下且需要大量溶剂而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仍缺少有效的工业化解决方案,限制了我国聚乳酸产业的发展。 海正、丰原公司等已初步具备聚乳酸量产技术,金丹科技已攻克丙交酯合成技术。国内企业中,海正、丰原公司等已初步具备聚乳酸量产技术,2020年8月14日,丰原公司成功下线聚乳酸粒子成品,随着产品的顺利产出,标志着中国第一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顺利量产。金丹科技与南大合作研发以有机胍为催化剂做丙交酯的技术,初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丙交酯项目已于近期试车成功。 3.2. 预计PLA行业有望维持较优竞争格局 禁塑限塑政策落地后,推动的PLA市场空间近50万吨。中央两度发文,地方政策频出背景下,全国性禁塑政策即将落地,将大幅加快可降解塑料对传统塑料的替代进程。根据我们的测算,未来仅外卖、快递、农膜、包装塑料袋四个领域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就近200万吨。考虑到未来PLA对降解性能较差的淀粉基降解塑料的替代效应,预计政策落地后,按照PLA:PBAT为2:8的比例计算,未来市场需求为49万吨。对比2018年我国2-3万吨的PLA需求量,需求增量达20倍以上。 PLA在建及规划产能197.6万吨,但大部分产能由于丙交酯壁垒可能无法投产,预计未来供给有限,行业将维持较优竞争格局。目前全球PLA年生产能力约35万吨,其中NatureWorks和科碧恩-普拉克产能占到了全球约7成的产能。聚乳酸的生存在我国目前仍属起步发展阶段。受国内聚乳酸行业起步晚、原材料丙交酯受限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国内企业已有产能41.7万吨,在建及规划产能197.6万吨,但是预计由于丙交酯存在壁垒,未来投产产能将相对有限,行业将维持较优竞争格局。 3.3. PLA材料性能优良,未来应用领域大,远期看一次性塑料外其他领域市场增长。 PLA性能优良,将代替部分材料成为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PLA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光泽性、抗菌性、耐酸碱性、耐燃性、导电性和疏水性,此外,PLA拥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在常温下较稳定,在稍高温环境、酸碱环境或微生物环境中容易迅速降解,将代替部分材料成为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 PLA应用领域广泛,未来可应用于日用品、纺织、医疗等领域。相较于传统石油基塑料制品, PLA具有环保、降解、无毒、抗螨、抑菌、防潮、防干燥、亲肤等独特优势。因此,PLA在日用品领域、纺织领域、婴童用品领域、养老领域、健康领域、医卫生领域有着大规模的应用,具体如下: 日用品领域,PLA因为更优的强度韧性以及隔热性能可代替PS发泡产品和PP注塑产品; 纺织领域,PLA由于其较高的强度和抗菌性,可以替代天然纤维、粘胶纤维等材料; 医疗领域,PLA因为具有更高强度和降解性,可以替代PCL和PHA等材料; 婴童用品领域,PLA在婴幼儿产品领域应用方面,能够保障产品接触的安全; 卫生领域,PLA可与纯纺,或与棉、竹纤维等混纺制作各种无纺布,加工成纸尿裤、护理垫、湿巾、医用材料等产品,具有抗螨、抑菌的效用。 PLA在这些领域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拉动PLA的需求,市场空间广阔。 4. PBAT:主流可降解塑料,中短期看政策驱动150万吨需求空间,远期看成本下降后市场进一步扩张 4.1. PBAT材料性能佳,是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 PBAT 性能佳,可实现完全降解,是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之一。PBAT的熔点和力学性能与PE相当,其可基本覆盖PE在一次性制品行业中的应用,属于软塑料。PBAT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断裂伸长率、耐热性和冲击性能,易于成膜,可用于生产一次性日用品、包装材料、农用薄膜等领域。此外,PBAT 拥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使用后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 4.2. PBAT规划产能高于政策推动需求,有望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张 禁塑限塑政策落地后,推动的PBAT市场空间近150万吨。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中央出台禁塑限塑政策,根据测算,仅外卖、快递、农膜、包装塑料袋四个领域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就有近200万吨。考虑到未来PBAT对降解性能较差的淀粉基降解塑料的替代及布局产能的释放,预计政策落地后,PBAT未来市场需求为149万吨。对比2019年我国3.88万吨的PBAT需求量,需求增量超过38倍。 PBAT在建及规划产能超400万吨,高于政策推动需求。截止目前,国内在建/规划的PBAT产能超过400万吨,短期来看供给将大幅增长。对比可降解塑料市场中PBAT需求的测算结果,未来PBAT产能可以为政策推动以外的进一步市场扩张提供有力支撑。 4.3. PBAT未来成本有望下降,推动市场扩张 投资设备满产时,PBAT单位原材料、人工、设备折旧成本共8502元/吨。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可降解塑料龙头金发科技的PBAT项目物料平衡表、投资额、瑞丰高材PBAT项目环评书及原材料三季度平均价格,测算得出当投资设备满产时,PBAT单位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共8502元/吨。 与传统不可降解塑料PE相比,PBAT单位成本高出26%。参考中石化及上海氯碱化工的PE项目环评书、三季度原材料平均价格,PE的单位原材料成本、单位人工成本和单位制造成本共计6750元/吨,PBAT单位成本较PE高出26%。拆分项目来看,投资设备满产时,PBAT单位原材料成本较PE高出1291元/吨;单位人工成本较PE高出152元/吨;单位制造费用较PE高出309元/吨。 极限假设下,PBAT单位成本下降空间约1557元/吨,有望下降至6945元/吨,与PE单位成本基本持平。极端假设条件为: 1 随技术迭代进步,PBAT的原材料利用率大幅提高至100%; 2 ②随规模效应导致批量采购、以及受下游PBAT市场增长影响上游设备生产规模扩大,单吨设备投资额下降150元/吨至250元/吨; 3 随产业自动化水平提升,所需劳动力人数下降至4人/万吨。 在该假设下,PBAT成本将下降至6945元/吨,其中原材料成本下降至5835元/吨,人工成本下降至48元/吨,制造成本下降至1062元/吨。该预期下PBAT成本6945元/吨仅高出PE成本3%,与PE成本基本持平。 随成本及价格下降,PBAT市场有望大幅增长。如上文所述,可降解塑料前期发展受限主要原因为其价格较高(为传统塑料的2-3倍),而现阶段行业发展则主要依靠政策推动,我国政策落地带来的可降解塑料需求约198.28万吨。而未来若PBAT成本及价格下降至与PE基本持平,或较PE仅高出10%左右,相比于行业发展前期传统塑料2-3倍的高价,PBAT将具备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加上PBAT优秀的实用性和生物降解性,有望使PBAT市场在政策没有强制规定使用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获得更高的渗透率,市场有望大幅增长。 以对塑料薄膜市场25%渗透率计算,PBAT市场增长空间近百倍,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385万吨。PBAT具良好的延展性、断裂伸长率、耐热性和冲击性能,适用于塑料薄膜制造。我国2019年塑料薄膜需求量为1542万吨,成本及价格下降至与PE基本持平或较PE仅高出10%,给予PBAT对塑料薄膜市场25%的渗透率,则对应需求为385.5万吨,是2019年PBAT国内产量3.9万吨99倍。以PBAT单价下降至较传统PE高出13%,即1.13万元/吨测算,对应市场达436亿元。 5. 建议关注公司:金发科技、瑞丰高材、彤程新材、金丹科技 生物降解塑料行业,我们建议关注PLA上市公司重点标的金丹科技,PBAT行业龙头金发科技,以及将布局PBAT产线的瑞丰高材、彤程新材。 金丹科技:国内乳酸行业龙头公司,具有年产12.8万吨乳酸及乳酸盐的生产能力,2019年营业收入为8.7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5亿元。公司年产1万吨聚乳酸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公司主营业务为PLA原材料聚乳酸,下游PLA市场打开后,公司主营业务将得到强有力提升。 金发科技:国内PBAT行业龙头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为292.8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2.4亿元。目前公司在建年产6万吨PBAT合成线1条,预计2021年上半年建成;年产3万吨PLA合成线1条,预计2021年第四季度建成。 瑞丰高材:公司主要从事ACR加工助剂、ACR抗冲改性剂、MBS抗冲改性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2.1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452.5万元。公司年产6万吨的PBAT生物降解塑料项目计划于2021年6月30日前竣工。项目技术由上海聚友化工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工艺技术和设备,已在国内建成数万吨连续生产线。 彤程新材:国内特种橡胶助剂龙头,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2.0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3亿元。2020年5月28日,公司与巴斯夫签署协议,被授权根据巴斯夫高质量标准生产和销售经认证可。公司募投项目产品 PBAT 目前为市场应用最好的可降解材料,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均有较高保障。为此,公司在上海化工园区建设年产6万吨的PBAT工厂,预计在2022年投产。 注:文中报告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金属非金属新材料:政策落地进行时,可降解塑料行业如何发展?》 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3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彭鑫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8110002 本报告分析师:杨诚笑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20002 本报告分析师:吴立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10002 本报告联系人:叶天琳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