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东吴晨报1115】【宏观】【行业】国防军工、房地产、公用事业、社会服务、半导体【个股】林洋能源、国泰君安、德赛西威

【东吴晨报1115】【宏观】【行业】国防军工、房地产、公用事业、社会服务、半导体【个股】林洋能源、国泰君安、德赛西威

作者:微信公众号【东吴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4-11-15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东吴晨报1115】【宏观】【行业】国防军工、房地产、公用事业、社会服务、半导体【个股】林洋能源、国泰君安、德赛西威》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宏观 10月通胀:美联储落子何处? 今年以来,美联储政策的天平一直倾向就业,大选后政策的重心开始转回通胀。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红色浪潮席卷,“共和党横扫”下,特朗普的一揽子政策(减税+加征关税+移民收紧+监管放松)抬升美国长期通胀预期。考虑到这“四杆枪”可能加剧物价上涨的压力,因此无论是市场还是美联储,都对CPI数据变得更加敏感,也让市场开始担心通胀加剧,可能减少美联储利率的回旋余地。 2025年,美联储怎么降?长期通胀预期是答案。参考历史,作为回应通胀的恢复,美联储往往会推迟降息的时机。因此如果美联储认为通胀放缓不够快,或者长期通胀预期上升,降息节奏停滞时点或前移。但如果在特朗普就职后,迅速采取激进的贸易行动,那么美联储很可能会像2019年第一次中美贸易摩擦期间那样降息,这样的行为不仅受到特朗普的欢迎,同时对美联储政策独立性的“怀疑”也可以减轻。 此外即便降息路径上,2025年的节奏和幅度可能存在“预期差”,但美联储政策仍有继续放松的需要,退出QT也已经摆在美联储的办公桌上。主要是因为美元流动性的紧张,具体来看: 一是,货币市场深度下降。银行存款准备金/SOFR日均成交量已下降至2019年的疫情前水平,美国银行目前的流动性可能不再宽松; 二是,准备金和ONRRP加总规模回落至GDP的10%,即约2.7万亿美元,为停止缩表的合意水平。现阶段,RRP规模约0.1万亿美元,准备金规模约为3.2万亿美元,加总3.3万亿美元,离目标已经越来越近。按照这个速度,政策有继续放松的必要,退出QT或在2025年上半年。 那么具体来看,美国10月通胀表现如何,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一、整体来看,美国10月通胀符合预期: 10月美国CPI同比2.6%,预期2.6%,前值2.4%;10月CPI环比0.2%,预期0.2%,前值0.2%。核心CPI同比3.3%,预期3.3%,前值3.3%;10月核心CPI环比0.3%,预期0.3%,前值0.3%。能源价格下跌有助于解释整体 CPI 低于核心通胀。此外除住房外,二手车和卡车、机票、休闲娱乐等核心 CPI 纷纷走高。 二、核心服务方面,住房通胀小幅“卷土重来”。住房是通胀项目中,粘性最足的一类。10月美国住房通胀是最主要贡献核心通胀的分项,住房通胀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4.9%。此外,其他核心服务方面,医疗保健、运输服务和教育和通讯服务涨势放缓,环比分别下降至 0.4 %、0.4%和-0.2%,而休闲服务、杂项个人服务环比上涨至0.7 %和0.3%。 三、商品通胀“下降旋律”还在继续,但二手车价格存在扰动。10月核心商品延续负增长,同比降幅维持9月的-1.2%。环比来看,较上期下降0.2pct至0%。其他核心商品通胀方面,降速也还在继续:医疗护理商品(环比-0.2%)、休闲娱乐商品(环比0%)、教育通讯商品(环比-1.1%),降速较前值加快。自供应链压力缓解以来,商品“去通胀”便一直是降温主旋律,往后看,核心商品回落趋势暂时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10月二手车和卡车环比回升1.4pct至2.7%,成为核心商品中涨幅最大的分项。这主要是由于飓风(海伦和米尔顿)的扰动和破坏增加了对汽车和零部件更换的需求。往后看,考虑到天气及飓风的扰动难以快速消退,短期内可能仍旧对二手车价格造成扰动。 风险提示:全球通胀超预期上行,美国经济提前进入显著衰退,巴以冲突局势失控,美国银行危机再起金融风险暴露。 (分析师 陈李) 行业 国防军工: 2024年三季报总结 业绩底部,复苏在即 投资要点 2024年前三季度军工行业业绩表现承压:受多重因素影响,由于人事调整、订单推迟、产业链降价等影响,军工板块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降。此外,军工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同比均有所下降,反映出盈利能力下滑。存货规模的增加和应收票据及账款规模的提升,也反映出行业的库存积压问题和回款压力。军工行业的子行业表现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其中,航海装备受船舶大周期拉动实现正增长,而地面兵装和军工电子则承压较大,归母净利润同比均下滑超过50%。航空航天装备则相对稳健。尽管如此,展望2024年年报,行业“业绩底”正在形成,随着行业订单逐步下达,板块景气度有望恢复。 下游需求的减少是导致营收和利润下滑的直接原因:从营收和利润的表现来看,军工行业在2024年前三季度遭遇了较大的挑战。2024年1-3季度,军工行业的营业总收入降至3768.76亿元,同比增长率首次转负,为-4.85%,归母净利润也下滑至213.83亿元,同比增长率降至-2.73%。这一变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人事调整、订单推迟以及产业链降价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军工企业的销售和订单量,也导致了营收和利润的双重下滑。 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继续下滑,ROE受到周转率与净利率拖累: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下降至19.76%,而销售期间费用率则有所回升至7.53%。这反映出,在营业收入下降的背景下,企业的费用规模并未同步下降,尤其是研发费用占比最大,研发进程并未因短期需求变化而停滞。此外,ROE(净资产收益率)也受到了周转率与净利率的拖累,下降至2024年Q1-3的3.27%。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均有所下降,权益乘数也有所减少,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盈利能力的下滑。 三季报可能是全年“业绩底部”的信号:尽管军工行业在2024年前三季度面临了较大的挑战,但行业的基本面逻辑仍然确定。随着“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的逐步明朗,以及国防预算的合理增长,军工行业的阶段性需求不振现象有望得到改善。同时,产业链新产能的陆续就位也为新一轮批量采购奠定了基础。此外,部分军工上市公司的单季业绩同比高增,行业需求已经出现点状恢复,逐渐呈现复苏迹象。展望全年,军工行业下游需求有望陆续转化为实质性的合同订单,预计四季度军工行业业绩或出现较大幅度的同比、环比改善。 投资建议:1)行业权重主机厂:航发动力、中航沈飞、中航西飞等;2)精确制导弹药产业链:北方导航,菲利华,盟升电子,新雷能等;3)主战装备核心供应商:火炬电子、钢研高纳、菲利华、华秦科技等。 风险提示:1)行业订单不及预期;2)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进度不及预期;3)行业竞争加剧;4)军品降价压力增大。 (分析师 苏立赞、许牧) 房地产: 房地产税收新政点评 降税费促交易,表决心稳预期 投资要点 事件:11月1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个人交易税费方面:1)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首套住房,面积为140平方米及以下/140平方米以上的,分别减按1%/1.5%的税率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住房,面积为140平方米及以下/140平方米以上的,分别减按1%/2%的税率征收契税。2)增值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的一线城市,出售住房增值税免征年限为2年及以上。土增税方面:1)各地区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统一降低0.5pct;2)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的城市,普通住宅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继续免征土地增值税。 购房交易成本降低,引导改善需求合理释放,止跌回稳仍是主要政策目标。10月财政部提及研究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政策,本次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还涉及交易契税税率优化,政策力度略超市场预期。房地产交易税费的降低有利于减少购房环节中的摩擦成本,政策出台后购买二套住房的家庭契税税率大幅降低,非普通住宅交易满2年后出售无需再缴纳增值税,政策的主要受益对象为置换和改善客群,旨在引导改善需求合理释放。各地区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统一下调0.5pct,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企现金流压力。我们认为从近期政策路径和政策思路上来看,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制约当前房地产市场企稳止跌的核心矛盾在于置换和改善客群仍在继续观望,本次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打通购房链条,修复市场成交量。成交量的提升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并稳定成交价格,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 行业迎来政策拐点,重视板块投资机遇。我们认为9月政治局会议首提“止跌回稳”,标志着行业已迎来重要政策拐点,政府层面已充分认识到稳定房地产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政治局会议后,一线城市优化限购等行业放松政策加速出台,多部委重要会议中也多次提及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专项债收储等政策优化方向,传达了现阶段政府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的决心。我们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历充分调整,稳定房地产市场并不意味着站在新质生产力的对立面,周期规律辅以政策决心,行业实现回稳目标值得期待,提示重视板块投资机遇。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目前板块仍处于政策预期拐点后的上涨初期阶段,建议把握政策大方向顺势而为。考虑到降低购房交易成本后,房地产销售量有望修复,二手房的成交量有望率先提升,我们推荐优质房地产经纪业务公司贝壳,建议关注我爱我家。房地产开发端,推荐华润置地、保利发展、滨江集团,建议关注绿城中国等。物业管理端,推荐华润万象生活、绿城服务、保利物业、越秀服务。 风险提示:房地产调控政策放宽不及预期;行业下行持续,销售不及预期;行业信用风险持续蔓延,流动性恶化超预期。 (分析师 房诚琦) 公用事业: 全球核电深度 ——激荡七十载,后浪汤汤来 投资要点 全球碳中和及AI需求爆发的驱动下,全球核电再迎复兴,中国核电装机空间广阔。1973年国际石油危机爆发,核电成为替代能源得以高速发展。2024年全球可运行机组达439台,发电量占比9%。美国已历经70年发展,核电发电量占比约20%;中国经30余年发展后,核电占比仅5%。低碳目标和能源安全背景下,全球核电再迎复兴。2023年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22个国家达成共识,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达2020年的三倍。截至2024年8月,全球可运行机组容量约395GW,在建/计划机组容量约71GW/85GW,增量弹性18%/21%。中国在建/计划机组容量约35GW/40GW,是未来10-15年全球核电投运的主要驱动力。印度、俄罗斯、土耳其、英国、韩国也均有5GW及以上增量。 全球电改进度参差,核电电价从管制到市场化,绿色溢价增厚收益。1)美国:电力市场竞争、垄断并存,目前已完成电改的23个州实现电力市场化,核电主要通过市场集中竞价机制定价,多市场交易保障核电合理收益。政府补贴体现绿色溢价,零碳排放信用(ZEC)补贴以纽约州为例,2023年18.27 $/MWh;核电生产税收抵免(PTC)以2024年为基准,当核电厂总收入低于$43.75/MWh时,PTC可为核电厂提供税收补贴支持。2)法国:电力市场受政府监管力度较大,法国电力集团EDF具有垄断地位,监管价和市场价并行。2026年起执行新机制,控制核电平衡均价70欧元/MWh ,使EDF有足够盈利空间推动新项目;如价格飙升利润超预期,EDF将返还部分额外盈利以补贴终端。3)日本:电力市场区域垄断,五轮电力改革后进入全面市场化,由市场主导电价。2022年发出重振核电信号,执行“最大限度利用核电”的新方针。4)中国:2013年以后核电执行“两价取低”的政策,市场化比例逐年提升,约50%。核电市场化后可通过多市场交易及合理补贴保障收益,由政府管控的电价也调控至合理水平以覆盖成本。 核电具备竞争力,成本下行可期。2012年以前,美国核电站由于开展延寿和提高容量改造,实施“9.11”事件和福岛核事故专项安全改进,核电发电成本在2012年达到44.57美元/MWh的历史顶峰。随后美国提出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的“履行核电承诺”行动计划 (DNP计划),总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美国核电行业总发电成本较2012年下降30%。到2022年,美国核电总发电成本已降至20年以来最低值,约30.92美元/MWh,比2012年下降近40%。其中,1)DNP计划推动运营成本下降33.4%,2)延寿、安全升级等投资项目完成,资本成本下降50.9%,3)铀价自2008年峰值下降,燃料成本下降41.4%。 中国具备低成本优势,未来折旧成本仍有下行空间。我们分析中国核电、中国广核和美国CEG的度电成本,2023年中国核电、中国广核度电成本约0.2元/KWh,而美国CEG约0.265元/KWh,主要系CEG运维成本约为中国2倍。未来中国核电机组进入延寿期后,折旧具备下行空间。我们假设度电折旧与美国CEG目前水平相当(0.04元/KWh),核电总度电成本将下行10-20%左右。 核电延寿全球推进,优质资产长期价值再增厚。2024年全球在运核电机组平均年龄超30年,超过40年运行时间的机组多达136台,延寿需求激增。根据IEA,在假设机组能力因子为85%、折现率为7%情景下,核电新建机组LCOE平均约为70美元/MWh,延寿10年/延寿20年机组的LCOE分别为34/30美元/MWh,不及新建机组的50%。我们以单台规模为0.67GW的第二代核电机组为例,测算核电机组延寿一次对内在价值增厚效应可达11%-23%,折现率越小增厚弹性越大。延寿可降低核电成本并增厚内在价值,核电具备长期运行优势。 投资建议:全球核电迎复兴,中国核电装机空间广阔。重点推荐核电运营双寡头【中国核电】【中国广核】,建议关注【中广核电力】。 风险提示:电价波动;新项目投运不及预期;核电机组运行风险。 (分析师 袁理、任逸轩) 社会服务: OTA行业深度报告 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增速展望 投资要点 在线旅游平台(OTA,即Online Travel Agency)是全方位、多角度聚合旅游资源和信息,并将其链接至终端消费者的互联网平台。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已达到1.1万亿元,在线旅游平台渗透率达六成以上,竞争结构演化至寡占型。 规模:2023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约5.3万亿人民币,恢复至2019年的80%,仍处增长通道。 OTA平台深度参与大陆旅游市场除购物外的各项经济活动。拆分出行消费大类来看: 交通预定:国内客运交通交易规模约为1.4万亿级别,其中铁路加民航占比超过70%,按交易规模口径测算在线交通的线上化率约为54%。其中:①铁路旅客发送量10年CAGR为6.2%,资源端由国铁集团主导,常态化线上售票比例达到85%左右。②民航旅客周转量10年CAGR为6.2%,民航公司集中度高,90%以上高度线上化。由于上游资源端均由国央企主导运营,且均一定程度进行了直营化渠道布局,形成了OTA平台在出行交通部分的产业链价值比例相对较低。线上交通预定作为居民出行最为刚需的一环,对于OTA平台意味着稳定的流量来源和可能的其他出行品类转化。 住宿预定:2023年中国住宿业收入规模在8000亿元级别,年间夜量近35亿,线上化率在30-40%区间。从上游集中度角度看,酒店业CR3及CR5按房量计分别为15.7%/18.8%,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情况,相比起来,OTA平台议价权显著。根据中国住宿业门店结构来看,当前仍处于连锁化率提升的中段,我们认为“终局”连锁化率或在60-70%区间。OTA平台流量格局更佳,将长期占据住宿预订板块的议价权优势。 旅游产品预定:中国跟团游产品可线上化的规模2019/2023年分别为4897/2631亿元,按此估算2019/2023线上化率约分别为23%/30%。疫后居民休闲旅游跟团比例降低。资源端景区/产品供给端旅行社均集中度较低,产品及销售能力为先。 格局:流量格局当前已经颇为稳固。行业老大优势在于资源积累及交付能力,其他玩家背靠高频支付或社媒流量打法各有侧重。我们认为OTA平台竞争格局的稳固背后是当前移动互联网高频应用流量格局的稳固。以携程为例说明OTA平台的发展路径,流量连横、资源合纵是普遍选择。我们认为以移动互联网平台大量流入的现金流模式,在并购重组合规化监管下,将有序、进一步进行上游资源的深化布局。 展望:我们预计OTA平台面临的2024整体流量大盘增速在10-15%区间,交易规模增速或在15%左右;2025年流量大盘增速在9%左右,交易规模增速或略高于10%。 投资建议:基于居民出行意愿高、政策密集出台推动文旅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OTA平台将持续受益于出入境游的高增及国内游基本盘的繁荣,格局稳固有利于OTA平台的变现率保持平稳。建议关注同程旅行、携程集团、中国民航信息网络等OTA行业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居民出行意愿下降,地缘政治关系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 (分析师 吴劲草、石旖瑄) 半导体: 海外半导体设备巨头巡礼系列 应用材料(AMAT)内生外延 打造“半导体设备超市” 整线设备&高品质服务构筑护城河 AMAT 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光刻机除外)。自1967年成立以来至今,AMAT凭借其持续的技术引进、并购与创新能力,现为全球第一的半导体制造设备供应商(光刻机除外),被行业誉为“半导体设备超市”。作为美国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AMAT目前市值高达1522亿美元(24/10/17)。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激烈竞争中,AMAT与日本的东京电子(TEL)、荷兰的阿斯麦(ASML)、美国泛林(LAM)以及美国科磊(KLA)一同被公认为全球半导体设备的顶级企业。2023年WFE(Wafer Fabrication Equipment(晶圆制造设备))设备全球市占率位居世界第二,市占率达25%,如按产品销售数量来看则市占率世界第一。 详细解析公司如何内生外延打造“半导体设备超市”,整线设备&高品质服务构筑护城河。 风险提示:1.半导体行业投资不及预期:若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下滑,下游客户资本支出减少,则对半导体设备的需求将可能下降,将给半导体设备行业的短期业绩带来一定压力。2.设备国产化不及预期: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技术门槛较高,某些环节的技术难点或者国内设备厂商产能瓶颈可能导致设备国产化进展不及预期。 (分析师 周尔双、李文意) 个股 林洋能源(601222) 业绩稳健增长,高分红彰显信心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前三季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截至24年9月30日,公司未分配利润为人民币20.26亿元;基于公司长期稳健经营及业务长远发展的信心,兼顾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对股东合理回报的需求,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268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5.47亿元(含税),占公司24Q1-3归母净利比例约60.11%。业务稳健发展,高分红彰显信心。 三季度业绩坚挺,财务保持稳健:公司24Q1-3营收51.7亿元,同8.8%,归母净利润9.1亿元,同7%,毛利率32.5%,同0.6pct,归母净利率17.6%,同-0.3pct;其中24Q3营收17亿元,同环比10.6%/-10.8%,归母净利润3.1亿元,同环比15.4%/-18.2%,毛利率34.6%,同环比0.3/2.1pct,归母净利率18.3%,同环比0.8/-1.6pct;财务保持稳健。 智能电表稳定发展,在手订单充足。国内市场,公司国南网中标份额稳固,截至2024Q3末,公司国内中标累计约8亿元;此外,24年10月公司电能表智能制造绿色工厂正式开工,项目具备年产1000万台智能表计产品产能,建设周期12个月。公司继续深化海外市场布局,①子公司EGM在中东欧表现亮眼,截至24Q3末累计获得海外订单超8亿元,并积极培育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新兴市场;②加强与兰吉尔合作,持续扩大西欧和亚太市场市占率;③中东市场与ECC推进合作,截至24Q3末累计电表订单超10亿元,吉达合资工厂预计在24Q4实现投产;④亚洲区域紧跟央国企出海,在印尼市场已实现批量交付,并将拓展至东南亚其他国家。 电站业务稳定增长、Q3电站销售贡献主要收入。报告期内,公司河北平泉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中150MW光伏成功并网,贡献电站销售收入,24年11月风电300MW并网,预计贡献Q4业绩;截至24Q3末公司自持电站规模已达1.34GW(含187MW风电),其中24Q3新增198MW。公司电站资产优质,江苏、安徽地区电站占比超86%,整体消纳率100%。 储能订单加速落地,海外逐步突破。公司与沙特ECC合资建设储能Pack工厂已于上半年开工,预计24Q4投产。海外产品于2024Q2陆续认证结束,预计2024H2有望发货100MWh,公司预期2025年公司海外储能出货0.8-1GWh,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25%,海外储能逐步突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11.8/13.6/15.5亿元,同比+15%/+15%/+14%,考虑公司智能电表及储能业务海外市场持续拓展,以及新能源业务稳定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等。 (分析师 曾朵红、郭亚男、徐铖嵘) 国泰君安(601211) 事件点评 搭乘合并快车,看好公司前景 投资要点 2024年三季报业绩稳定增长:2024年三季度,国泰君安公司业绩稳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至290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至95亿元,归母净资产较年初增长0.34%至1,664亿元。1)轻资产业务方面,经纪收入和资管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2.73%和8.40%,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2.33%,但仍稳居行业前列。2)重资产业务方面,自营业务表现亮眼,同比大幅增长39%,资本中介业务营收稳定,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53%。整体来看,公司在三季度末市场回暖的背景下,业务表现趋于稳健。 重大资产重组进展顺利:2024年10月9日,国泰君安董事会召开会议,同意公司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并募集配套资金。1)前期进展顺利,后期仍有系列流程待完成:国泰君安于10月9日发布公告,宣布本次换股吸收合并采取国泰君安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的方式,换股比例为1:0.62。2)资产总量增幅巨大,多项指标排名跃升至行业第一。根据2024年半年报数据,两公司合并后,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行业排名分别至第二/第二/第一/第一。3)业务优势互补,各项业务水平有望快速提升。海通证券在IPO业务方面更具优势,国泰君安在债券承销领域占优。二者合并,强强联合,联通线上线下优势,客户服务能力边界形成规模效应。经纪和两融业务发挥各自相对优势,规模将为行业第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资本市场改革持续优化,宏观经济逐渐复苏,头部券商控制风险能力更强,能更大程度的享受政策红利;国泰君安作为头部券商有望抓住市场机遇强者恒强。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108/137/163亿元,对应2024-2026年PB为1.01/0.96/0.91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证券市场恢复不及预期。 (分析师 胡翔、武欣姝、葛玉翔) 德赛西威(002920) 发展复盘和行业空间视角解析德赛西威长期竞争力 投资要点 如何理解德赛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历程视角:德赛完整把握SUV时期(2017年前)与电动化时期(2020年后)行业红利,从下游车企结构角度,公司分别抓住了2014-2017年的SUV红利和2022年后的新能源红利;从行业趋势角度,公司抓住了2017年前后汽车座舱大屏化及2022年后智能驾驶行业红利。 管理层视角:德赛西威的管理层时刻保持先进性,一方面公司实控人跟随公司发展阶段调整,目前为无实控人状态更符合全球化战略,另一方面新一届管理层上任,新任管理层多为公司创始员工,公司通过员工持股平台、股权激励等方式绑定核心员工。 产业链卡位视角: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对汽车电子供应链悲观情绪有所夸大,我们复盘变速箱发展历程,发现行业发展初期主要为主机厂主导产业变革,而后会下放至供应链,我们认为汽车电子产业链也可能保持这样的发展方向,且E/E架构升级及软件定义趋势下汽车电子供应链能力边界进一步拓宽,对供应商要求进一步提高,德赛作为行业龙头最先受益。 展望汽车电子境内/境外的市场空间: 智能座舱(屏幕仪表+HUD+座舱域控):境内/境外市场空间有望从2024年的1191亿/1810亿提升到2027年的2000亿/2507亿元。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中低阶智能驾驶域控境内市场空间有望从2024年的218亿提升到2027年的253亿元,境外市场空间基本维持稳定;高阶智能驾驶域控境内/境外市场空间有望从2024年193/39亿元提升到2027年的442/301亿元。 舱驾一体:预计2025年为放量元年,中长期市场空间触及百亿以上。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智能驾驶零部件板块龙头标的,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能力,我们维持公司2024~2026年营收预测为285/369/462亿元,同比分别+30%/+30%/+25%;基本维持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22.9/30.8/39.6亿元,同比分别+48%/+34%/+29%,对应PE分别为33/24/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AI技术创新低于预期;特斯拉FSD入华进展低于预期;国内L3智能化渗透率低于预期。 (分析师 黄细里) 最新金股组合 东吴证券研究所机构销售通讯录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