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国产人形机器人:探索突破 未来可期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热点|国产人形机器人:探索突破 未来可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缘 起 11月6日,AI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发布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Iron采用仿人设计,双手拥有15个可动自由度,并支持触觉反馈,能够精准地执行各种精细操作。同时搭载自研AI芯片和智能系统,展示了小鹏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最新探索。 背景&逻辑 人形机器人产业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人形机器人可分为技术探索、功能突破和融合发展三个阶段。从技术探索阶段的能走不能跑到功能突破阶段的重力作业,直到进入AI+技术融合发展阶段,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的突破助力人形机器人发展,使其具备更高的环境感知、决策学习以及运动控制能力。目前,各大厂商都在探索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自主能力以及应用场景的落地。特斯拉的Optimus可跳舞、倒饮料和互动,并已在工厂执行一些任务。波士顿动力的Atlas在模拟工厂环境中可以几乎“完全自主”移动发动机盖。OpenAI旗下1X Technologies推出专为家庭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原型NEO Beta。国内的宇树科技采取基于端到端深度强化学习和仿真训练的技术路线,使得机器人可实时感知并动态处理环境中不确定因素。造车新势力小鹏近期推出的Iron将搭载多块自研图灵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支持触控反馈的拟态双手,并在广州工厂进行小鹏P7+车型生产实训。优必选Walker S也在今年2月进入蔚来汽车工厂进行“实训”。上海傅里叶智能科技公司研制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正式预售,打响了国产人形机器人量产的第一枪... 产业政策持续支持技术迭代和场景应用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2021年7月,《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发展基于5G技术的服务机器人,不断丰富5G应用载体。2022年6月,《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升级创新扫地机器人等新兴小家电、白酒酿造机器人等产品。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人形机器人整机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2024年4月18日,上海闵行区·大零号湾科创大厦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界瞩目的焦点,超1000名嘉宾和观众参加峰会。4月23日,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2024人形机器人产业应用生态大会举办,启动北京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建设,成立产业联盟标准工作组。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国产布局稳步推进 根据GGII预测,人形机器人到2026年全球市场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到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埃隆·马斯克通过视频参加2024“未来投资倡议”大会时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可能超过人类,届时全球至少有100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国内而言,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共1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11次完成数亿元规模融资,资本投资意愿持续高涨。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形成一批新业务、新模式和新业态。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催化引擎 国外人形机器人公司技术和新品超预期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及生态发展进度超预期等 风险提示 宏观和市场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 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不及预期 政策支持落地不及预期等 本文内容编辑:江浩 登记编号:S1130517110002 免责声明:本栏目刊载的信息仅为投资者教育的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本栏目力求信息准确可靠,但对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使用说明:
缘 起 11月6日,AI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发布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Iron采用仿人设计,双手拥有15个可动自由度,并支持触觉反馈,能够精准地执行各种精细操作。同时搭载自研AI芯片和智能系统,展示了小鹏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最新探索。 背景&逻辑 人形机器人产业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人形机器人可分为技术探索、功能突破和融合发展三个阶段。从技术探索阶段的能走不能跑到功能突破阶段的重力作业,直到进入AI+技术融合发展阶段,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的突破助力人形机器人发展,使其具备更高的环境感知、决策学习以及运动控制能力。目前,各大厂商都在探索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自主能力以及应用场景的落地。特斯拉的Optimus可跳舞、倒饮料和互动,并已在工厂执行一些任务。波士顿动力的Atlas在模拟工厂环境中可以几乎“完全自主”移动发动机盖。OpenAI旗下1X Technologies推出专为家庭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原型NEO Beta。国内的宇树科技采取基于端到端深度强化学习和仿真训练的技术路线,使得机器人可实时感知并动态处理环境中不确定因素。造车新势力小鹏近期推出的Iron将搭载多块自研图灵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支持触控反馈的拟态双手,并在广州工厂进行小鹏P7+车型生产实训。优必选Walker S也在今年2月进入蔚来汽车工厂进行“实训”。上海傅里叶智能科技公司研制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正式预售,打响了国产人形机器人量产的第一枪... 产业政策持续支持技术迭代和场景应用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2021年7月,《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发展基于5G技术的服务机器人,不断丰富5G应用载体。2022年6月,《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升级创新扫地机器人等新兴小家电、白酒酿造机器人等产品。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人形机器人整机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2024年4月18日,上海闵行区·大零号湾科创大厦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界瞩目的焦点,超1000名嘉宾和观众参加峰会。4月23日,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2024人形机器人产业应用生态大会举办,启动北京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建设,成立产业联盟标准工作组。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国产布局稳步推进 根据GGII预测,人形机器人到2026年全球市场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到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埃隆·马斯克通过视频参加2024“未来投资倡议”大会时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可能超过人类,届时全球至少有100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国内而言,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共1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11次完成数亿元规模融资,资本投资意愿持续高涨。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形成一批新业务、新模式和新业态。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催化引擎 国外人形机器人公司技术和新品超预期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及生态发展进度超预期等 风险提示 宏观和市场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 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不及预期 政策支持落地不及预期等 本文内容编辑:江浩 登记编号:S1130517110002 免责声明:本栏目刊载的信息仅为投资者教育的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本栏目力求信息准确可靠,但对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使用说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