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数据解读 | 化债政策加力影响新增贷款少增,10月金融数据显示稳增长、稳楼市力度加大

数据解读 | 化债政策加力影响新增贷款少增,10月金融数据显示稳增长、稳楼市力度加大

作者:微信公众号【东方金诚】/ 发布时间:2024-11-1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东方金诚《数据解读 | 化债政策加力影响新增贷款少增,10月金融数据显示稳增长、稳楼市力度加大》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事件 2024年11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000亿,同比少增2384亿;10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13958亿,同比少增4483亿。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5%,增速较上月末加快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下降6.1%,降幅较上月末收窄1.3个百分点。 摘要 总体上看,10月新增信贷、社融继续处于同比少增状态,但数据代表的经济金融含义明显不同:此前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主要反映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不旺,以及金融“挤水分”影响,而10月的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主要源于化债政策加力,城投平台置换或偿还存量贷款,10月新增社融同比少增则主要源于去年同期政府债券融资基数偏高。事实上,剔除化债政策扰动、去年同期政府债券融资基数偏高等因素,今年10月的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实际上都有所改善,显示货币政策在9月末降息降准,房地产支持政策大幅加码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加大。 展望未来,在新一轮隐债置换启动背景下,年底前两个月将出现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我们预计,年底前央行有可能再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银行体系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与此同时,大规模隐债置换会继续导致一些城投平台的中长期贷款被置换,进而下拉新增贷款数据。不过,稳增长政策发力下,新投放贷款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在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拨付有望显著加快的背景下。社融方面,11月和12月政府债券发行将再度进入高峰期,有望推动新增社融恢复同比多增。整体上看,在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推进过程中,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会显著加大。 要点解读如下 10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延续大幅少增,其中,企业贷款表现较弱,对整体信贷造成较大拖累。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化债影响,一些城投平台的存量贷款被提前偿还或置换。另外,一揽子增量政策对信贷投放的提振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显现。不过,在房地产支持政策大幅加码带动楼市回暖,以及“两新”政策加码带动耐用品消费等利好提振下,10月居民贷款有所修复。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000亿,环比季节性少增1.09万亿,同比少增2384亿,连续第6个月同比少增。10月末,贷款余额增速较上月末下滑0.1个百分点至8.0%,续创有数据记录以来新低。分部门看,10月居民贷款有所修复,同比多增1946亿;企业贷款表现则相对较弱,(剔除票据融资)同比少增2258亿,对整体信贷表现造成较大拖累。 具体来看,企业贷款方面,10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1700亿,同比少增2128亿,为连续第8个月同比少增;企业短贷负增1900亿,同比多减130亿。10月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不及预期,很大程度上受地方化债影响,部分城投平台隐债中的存量贷款被提前偿还或置换,会下拉新增贷款规模(新增贷款=新投放贷款-存量贷款偿还)。可以看到,10月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2231亿元,环比大幅增加2186亿元,所筹资金或主要用于置换城投平台中长期债务。这也意味着10月企业实际贷款需求要好于数据表现。 不过,尽管9月底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全面发力,特别是房地产“白名单”项目信贷额度大幅增加,但政策落地见效还需要一定时间,对10月信贷需求的拉动作用或仍较为有限,企业贷款需求偏弱局面有待进一步扭转。这也反映于10月新增票据融资1694亿,虽同比少增1482亿,但主要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与历史同期相比,今年10月票据融资规模要高于季节性(过去10年同期均值为1012亿),显示银行仍存在票据冲量现象。这与当月票据利率整体下行且在月底大幅走低相印证。 居民贷款方面,9月底以来房地产支持政策大幅加码,加之“两新”政策持续推进,对居民贷款的短期提振作用明显。其中,10月新增居民短贷490亿,同比多增1543亿,背后主要是“两新”政策持续推进,提振居民对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需求,并带动相关消费贷需求。10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1100亿,同比多增393亿,主要源于9月底以来房地产支持政策加码带动10月住房销售回暖——10月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降幅大幅收窄至3.8%(前值为-32.4%),其中房价较高的一线城市销售面积同比高增28.8%,对居民房贷需求会有明显提振。同时,伴随10月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居民提前还贷现象有所缓解,也有助于居民中长期贷款恢复同比多增。 10月社融同比较大幅度少增,主因发行节奏错位导致当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大幅少增。除此之外,10月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融资同比少增规模也较大,对社融同比表现也有一定拖累。 10月新增社融1.40万亿,环比季节性少增2.37万亿,同比少增4483亿。10月末,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末放缓0.2个百分点至7.8%,续创有数据记录以来新低。 10月社融同比大幅少增,主要受政府债券融资拖累——当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少增5142亿。10月专项债发行进入尾声,政府债券融资规模环比降幅较大;与此同时,去年10月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大规模发行,处于政府债券发行最高峰。这样来看,上年同期基数偏高是10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大幅少增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今年10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规模不低,高达10496亿,位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除此之外,10月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同比少增规模也较大,其中,受中美利差持续深度倒挂影响,外币贷款已连续7个月负增,10月同比多减862亿。 其他分项中,10月企业债券偿还量下降,推动新增企业债券融资回正,但同比仍少增163亿;10月IPO回暖,带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同比少增幅度收窄至38亿。另外,表外融资方面,10月表外票据融资负增1398亿,同比少减1138亿,主要原因是去年10月票据贴现规模较大,导致表外票据融资基数偏低;当月委托贷款亦同比少减212亿,信托贷款则同比少增221亿,对社融整体表现的影响有限。 10月末M2同比增速大幅上行,主要源于理财资金向存款回流,以及财政稳增长发力;10月末M1同比降幅收窄,背后是楼市回暖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修复。 M2方面,10月末M2同比为7.5%,在上年同期基数稳定的背景下,同比增速比上月末大幅加快0.7个百分点,背后有三个原因:一是近期债市波动加大,理财资金向存款回流。二是10月财政政策发力,财政存款同比多减约7800亿。据我们测算,仅此一项就可以拉高M2增速约0.3个百分点。三是随着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正式落地,10月商业银行向非银机构的融资增多,也对派生增加M2产生了直接推动作用。 10月末M1增速为-6.1%,降幅比上月收窄1.3个百分点,除了楼市回暖的推动作用外,反映出增量政策加快推进背景下,市场预期改善,企业用于经营和投资的活期存款降幅开始收窄。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货币供应统计体系进行了专题分析,预计统计口径优化后,居民活期存款、非银机构备付金等流动性很强的支付工具有望纳入M1统计范围,届时M1同比降幅会有显著收窄。 总体上看,10月新增信贷、社融继续处于同比少增状态,但数据代表的经济金融含义明显不同:此前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主要反映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不旺,以及金融“挤水分”影响,而10月的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主要源于化债政策加力,城投平台置换或偿还存量贷款,10月新增社融同比少增则主要源于去年同期政府债券融资基数偏高。事实上,剔除化债政策扰动、去年同期政府债券融资基数偏高等因素,今年10月的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实际上都有所改善,显示货币政策在9月末降息降准,房地产支持政策大幅加码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加大。 展望未来,在新一轮隐债置换启动背景下,年底前两个月将出现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我们预计,年底前央行有可能再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银行体系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与此同时,大规模隐债置换会继续导致一些城投平台的中长期贷款被置换,进而下拉新增贷款数据。不过,稳增长政策发力下,新投放贷款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在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拨付有望显著加快的背景下。社融方面,11月和12月政府债券发行将再度进入高峰期,有望推动新增社融恢复同比多增。整体上看,在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推进过程中,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会显著加大,金融“挤水分”效应影响则将明显减弱。 本文作者 | 研究发展部 王青 冯琳 阅读更多 热点关注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要点解读 数据解读 | 食品和能源价格拖累10月CPI涨幅低位回落,一揽子增量政策带动PPI走势趋稳 地方债月报 | 特殊再融资债集中发行 热点关注 | 2024年美国大选点评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的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评级结果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东方金诚书面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储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资料提供方/ 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对该等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证。 由于评级预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东方金诚对于评级预测以及基于评级预测的结论并不保证与实际情况一致,并保留随时予以修正或更新的权利。 本研究报告仅用于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并非是对某种决策的结论或建议;投资者应审慎使用本研究报告,自行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负责,东方金诚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仅授权东方金诚指定的使用者使用,且该等使用者必须按照授权确定的方式使用,相关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类似性质的修改行为。 未获授权的机构及人士不应获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东方金诚对本研究报告的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