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30年国债机构需求?
(以下内容从浙商证券《如何看待30年国债机构需求?》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CORE IDEA 核心观点 从机构需求角度出发,短期30年国债交易盘风险偏好下降,保险还在观望,银行在二级市场参与30年国债交易的偏好也有下降,短期资金做多动力不足;但是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保险配置盘增量资金入场,有布局2025年收益的诉求,届时超长国债可能有波段机会。 作者:沈聂萍 全文:3172 字 | 10 分钟阅读 正文 一、如何看待30年国债机构需求? 近期30年国债表现明显弱于其他期限利率品种,近期30-10年国债期限利差持续走阔,截至10月25日利差重新回到20bp以上,我们判断30年表现明显走弱的核心原因在于:1)政策预期带动债市情绪走弱,交易型机构系统性降低久期仓位以转向防守;2)中央加杠杆取代地方加杠杆的趋势基本确定,长期国债供给压力增加,以保险等机构为代表的配置盘配置需求更大程度得到满足;3)保险资金转向观望,在增量之前大量入场之前等待更合适的参与机会。 2024年以来,30年国债的机构需求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基金和非银产品户前三季度波段增持,但是8月初以来呈减仓趋势。这反映以8月初为节点,在大行卖债、政策预期调整和信用债连续多轮调整的影响下,基金对30年国债的偏好发生了明显切换。从基金季报披露的重仓券种中30年国债规模变动可以发现,“固收+”基金在三季度末可能出于对冲权益市场风险原因重仓30年国债规模还不减反增,但是纯债基金均明显减少对30年国债的重仓,尤其是中长债基。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债基在小幅减持30年国债的同时还在大量减持信用债,卖债规模甚至强于2022年理财负反馈阶段。这背后主要反映了,信用低估值、高持仓的前期背景下,基金情绪偏弱,预防性规避潜在负债端赎回驱动的流动性风险。 因此,站在当下时点,债基的高风险仓位已有降低,在政策预期没有弱化的假设下,基金保守性策略可能延续;若后续会议内容超预期,债基资金恐慌性出逃导致急跌的概率也变小。 第二,保险三季度大量增持30年国债,但是进入10月份以来继续大幅增持趋势转弱。前期保险在费率调降落地前夕,保费收入有脉冲性增长,因此在8月份地方债发行放量以来,对地方债和国债的配置需求均同步增长,但是负债端脉冲结束后,迈入四季度负债端增长可能放缓。 同时,配置型险资可能在等待四季度更合适的入场机会,季节性规律上看11月中旬和12月底可能有配置小高峰,这部分资金大概率是对明年增量资金布局的提前抢跑;心态上看,近期债市慢熊叠加四季度会议超预期召开的概率较大,当前观望情绪较强。 第三,农商行四月底至三季度末波段减持,年初至今对30年国债已经转为净卖出。前期债牛期间,农商行受监管约束,系统性降低债券组合久期,后续再大规模入场的概率偏小;虽然银行信贷投放压力逐年增加、短期难以缓解,但是10年以内长债可以部分替代对于30年国债的需求。因此我们判断农商行可能小幅参与30年国债机会,但是较难大量增持。 因此,从机构需求角度出发,短期30年国债交易盘风险偏好下降,配置盘还在观望,短期资金做多动力不足;银行在二级市场参与30年国债交易的偏好下降;但是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保险配置盘增量资金入场,有布局2025年收益的诉求,届时超长国债可能有波段机会。 二、周度机构行为复盘与展望 过去一周(2024年10月21日-2024年10月27日),机构行为主要线索如下: 交易盘: 1、 对银行赎回和对供给冲击的担忧导致基金大量卖出各类债券资产,对7-10年政金债的卖出首当其冲; 2、 非银产品户大量买入信用债和二永债,有逆势加仓的趋势,利率债参与热情不高; 3、 境外机构主要参与1年以下利率债和存单的机会,风险偏好不高; 配置盘: 1、 保险大量买入30年以上超长国债、10年以上地方债和存单,说明保险对超长债还是有需求; 2、 理财规模增长虽然有压力,近期对卖出二永债的情况有所抬头,但对短久期信用债资产的配置还在增加; 3、 农商行大量买入长利率债,主要是7-10年政金债,短久期和超长久期的参与意愿目前不是很强; 4、 “大行买债”还在进行时,过去一周国有大行大量买入3年以内国债; 5、 股份行主要买入1-7年政金债和3-7年地方债,其他债券以卖出为主; 6、 城商行主要买入存单,少量买入3-7年国债和政金债。 未来一周(2024 年11 月28 日-2024 年11 月3 日),机构行为层面值得关注的因素包括: 利多因素: 1、 理财还在持续买入信用债,短期可能不会逆转; 2、 保险托底超长国债; 3、 前期MLF大额投放和存款利率调降落地利好银行配债需求; 4、 存款利率调降导致存款脱媒,理财和债基规模压力缓解,利好中短久期信用债; 利空因素: 1、 未来一周是政策预期波动的关键窗口期,基金出于防守需求可能持续卖出长端利率债; 2、 银行年末赎回债基的预期不稳,可能导致债基对信用债的预防性赎回卖债需求出现; 3、 股市大级别上涨导致长利率债承压; 4、 “存款活期化”替代“存款脱媒”,债基和理财规模持续承压。 三、附图:微观结构关键数据 (1)机构二级市场买债情况汇总 (2)中长期债基久期 (3)机构杠杆水平 (4)期限及品种利差 四、风险提示 模型和假设不精确,导致对中长期债基久期以及债市杠杆率等指标走势误判; 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动,导致债券收益率超预期上行或下行; 二级市场成交数据不能完全反映机构持仓水平,导致对机构持债趋势误判。 END 本研究报告根据2024年10月27日已公开发布的《如何看待30年国债机构需求?》整理,如需获取完整研报,请联系对口销售。 分析师 沈聂萍 <执业证书编号:S1230524020005> 特别声明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公众号为浙商证券固收团队设立。本公众号不是浙商证券固收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浙商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的后续解读,内容仅供浙商证券研究所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应当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和解读,浙商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视其为浙商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摘自浙商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和观点,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订阅者如因摘编、缺乏相关解读等原因引起理解上歧义的,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浙商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浙商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浙商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公众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浙商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浙商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公众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浙商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廉洁从业申明: 我司及业务合作方在开展证券业务及相关活动中,应恪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的规定,遵守相关行业准则,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公平竞争,合规经营,忠实勤勉,诚实守信,不直接或者间接向他人输送不正当利益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推文新规则,不再按时间顺序推送,请关注本公众号并设置星标??,以便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CORE IDEA 核心观点 从机构需求角度出发,短期30年国债交易盘风险偏好下降,保险还在观望,银行在二级市场参与30年国债交易的偏好也有下降,短期资金做多动力不足;但是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保险配置盘增量资金入场,有布局2025年收益的诉求,届时超长国债可能有波段机会。 作者:沈聂萍 全文:3172 字 | 10 分钟阅读 正文 一、如何看待30年国债机构需求? 近期30年国债表现明显弱于其他期限利率品种,近期30-10年国债期限利差持续走阔,截至10月25日利差重新回到20bp以上,我们判断30年表现明显走弱的核心原因在于:1)政策预期带动债市情绪走弱,交易型机构系统性降低久期仓位以转向防守;2)中央加杠杆取代地方加杠杆的趋势基本确定,长期国债供给压力增加,以保险等机构为代表的配置盘配置需求更大程度得到满足;3)保险资金转向观望,在增量之前大量入场之前等待更合适的参与机会。 2024年以来,30年国债的机构需求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基金和非银产品户前三季度波段增持,但是8月初以来呈减仓趋势。这反映以8月初为节点,在大行卖债、政策预期调整和信用债连续多轮调整的影响下,基金对30年国债的偏好发生了明显切换。从基金季报披露的重仓券种中30年国债规模变动可以发现,“固收+”基金在三季度末可能出于对冲权益市场风险原因重仓30年国债规模还不减反增,但是纯债基金均明显减少对30年国债的重仓,尤其是中长债基。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债基在小幅减持30年国债的同时还在大量减持信用债,卖债规模甚至强于2022年理财负反馈阶段。这背后主要反映了,信用低估值、高持仓的前期背景下,基金情绪偏弱,预防性规避潜在负债端赎回驱动的流动性风险。 因此,站在当下时点,债基的高风险仓位已有降低,在政策预期没有弱化的假设下,基金保守性策略可能延续;若后续会议内容超预期,债基资金恐慌性出逃导致急跌的概率也变小。 第二,保险三季度大量增持30年国债,但是进入10月份以来继续大幅增持趋势转弱。前期保险在费率调降落地前夕,保费收入有脉冲性增长,因此在8月份地方债发行放量以来,对地方债和国债的配置需求均同步增长,但是负债端脉冲结束后,迈入四季度负债端增长可能放缓。 同时,配置型险资可能在等待四季度更合适的入场机会,季节性规律上看11月中旬和12月底可能有配置小高峰,这部分资金大概率是对明年增量资金布局的提前抢跑;心态上看,近期债市慢熊叠加四季度会议超预期召开的概率较大,当前观望情绪较强。 第三,农商行四月底至三季度末波段减持,年初至今对30年国债已经转为净卖出。前期债牛期间,农商行受监管约束,系统性降低债券组合久期,后续再大规模入场的概率偏小;虽然银行信贷投放压力逐年增加、短期难以缓解,但是10年以内长债可以部分替代对于30年国债的需求。因此我们判断农商行可能小幅参与30年国债机会,但是较难大量增持。 因此,从机构需求角度出发,短期30年国债交易盘风险偏好下降,配置盘还在观望,短期资金做多动力不足;银行在二级市场参与30年国债交易的偏好下降;但是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保险配置盘增量资金入场,有布局2025年收益的诉求,届时超长国债可能有波段机会。 二、周度机构行为复盘与展望 过去一周(2024年10月21日-2024年10月27日),机构行为主要线索如下: 交易盘: 1、 对银行赎回和对供给冲击的担忧导致基金大量卖出各类债券资产,对7-10年政金债的卖出首当其冲; 2、 非银产品户大量买入信用债和二永债,有逆势加仓的趋势,利率债参与热情不高; 3、 境外机构主要参与1年以下利率债和存单的机会,风险偏好不高; 配置盘: 1、 保险大量买入30年以上超长国债、10年以上地方债和存单,说明保险对超长债还是有需求; 2、 理财规模增长虽然有压力,近期对卖出二永债的情况有所抬头,但对短久期信用债资产的配置还在增加; 3、 农商行大量买入长利率债,主要是7-10年政金债,短久期和超长久期的参与意愿目前不是很强; 4、 “大行买债”还在进行时,过去一周国有大行大量买入3年以内国债; 5、 股份行主要买入1-7年政金债和3-7年地方债,其他债券以卖出为主; 6、 城商行主要买入存单,少量买入3-7年国债和政金债。 未来一周(2024 年11 月28 日-2024 年11 月3 日),机构行为层面值得关注的因素包括: 利多因素: 1、 理财还在持续买入信用债,短期可能不会逆转; 2、 保险托底超长国债; 3、 前期MLF大额投放和存款利率调降落地利好银行配债需求; 4、 存款利率调降导致存款脱媒,理财和债基规模压力缓解,利好中短久期信用债; 利空因素: 1、 未来一周是政策预期波动的关键窗口期,基金出于防守需求可能持续卖出长端利率债; 2、 银行年末赎回债基的预期不稳,可能导致债基对信用债的预防性赎回卖债需求出现; 3、 股市大级别上涨导致长利率债承压; 4、 “存款活期化”替代“存款脱媒”,债基和理财规模持续承压。 三、附图:微观结构关键数据 (1)机构二级市场买债情况汇总 (2)中长期债基久期 (3)机构杠杆水平 (4)期限及品种利差 四、风险提示 模型和假设不精确,导致对中长期债基久期以及债市杠杆率等指标走势误判; 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动,导致债券收益率超预期上行或下行; 二级市场成交数据不能完全反映机构持仓水平,导致对机构持债趋势误判。 END 本研究报告根据2024年10月27日已公开发布的《如何看待30年国债机构需求?》整理,如需获取完整研报,请联系对口销售。 分析师 沈聂萍 <执业证书编号:S1230524020005> 特别声明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公众号为浙商证券固收团队设立。本公众号不是浙商证券固收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浙商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的后续解读,内容仅供浙商证券研究所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应当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和解读,浙商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视其为浙商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摘自浙商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和观点,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订阅者如因摘编、缺乏相关解读等原因引起理解上歧义的,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浙商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浙商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浙商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公众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浙商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浙商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公众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浙商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廉洁从业申明: 我司及业务合作方在开展证券业务及相关活动中,应恪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的规定,遵守相关行业准则,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公平竞争,合规经营,忠实勤勉,诚实守信,不直接或者间接向他人输送不正当利益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推文新规则,不再按时间顺序推送,请关注本公众号并设置星标??,以便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