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生猪:备战生猪期货之产业篇
(以下内容从建信期货《【专题报告】生猪:备战生猪期货之产业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生猪:备战生猪期货之产业篇 研究员:林贞磊 从业资格号:F3055047 一、猪饲料业 1.1 猪饲料的种类 按照针对的养殖对象不同,饲料可以具体分为猪料、肉禽料、蛋禽料、水产料、反刍料和其他饲料。由于我国的消费习惯,猪料和禽料生产长期占据饲料市场的主体地位,二者合计占比约为85%。猪料按照猪只成长阶段,还可以细分为母猪料、教槽料、保育料、仔猪料、中猪料和大猪料。其中母猪料主要针对后备母猪和在产母猪,确保后备母猪生殖器官发育完全,提高母猪的后续生产能力;确保在产母猪妊娠期营养要全面平衡,提高胚胎成活率。教槽料和保育料主要针对出生不久的仔猪,确保仔猪成活率,训练仔猪采食。母猪料与仔猪料统称为前端料,前端料对饲料配方、生产工艺要求高,因此相比育肥料等饲料品种能够获取更高的毛利率。 按照含有的营养物质种类,猪饲料可以分为全价料、浓缩料和预混料。(1)全价料是由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粗饲料和添加剂四部分组成的配合料,市场上销售的全价料主要是经过机器加工制粒的颗粒状饲料,部分为膨化颗粒料,能直接用于饲喂饲养对象,能全面满足饲喂对象的营养需要。(2)浓缩料是由蛋白原料和添加剂预混而成,饲喂时需补加能量料,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适合于规模大,尤其是自家有玉米等能量饲料的农户使用,目前市场上的浓缩料至少有50多种。(3)预混料是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简称,是将一种或多种微量组分(包括各种微量矿物元素、各种维生素、合成氨基酸、某些药物等添加剂)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后制成的中间型配合饲料产品,是全价配合饲料的一种重要组分。我国生猪饲料构成结构中,猪配合饲料的份额越来越大,预混合和浓缩饲料的份额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以2016年为例,猪配合饲料占比约为82.3%,猪浓缩饲料占比为13%,猪预混合饲料占比为4.7%。 1.2 饲料产量 国内饲料行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2013年饲料产量已经出现同比下降的趋势,2018年前下游受到一些区域严格的环保政策等影响,养殖量有所缩减,2018年后更是受非瘟影响,整体猪料需求有大幅下降,饲料行业供过于求,产能利用率偏低。 我国饲养行业集中度高于养殖行业,大规模饲料集团企业占比较大。从产业集中度来看,2019年,百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集团31个(其中有3家企业集团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31个集团饲料企业的集团产量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50.5%。我国饲料企业CR10已经达到35%以上,与美国持平。年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119家,山东、广州集中度最高,由于饲料具有销售半径,因此饲料生产区位分布与畜禽养殖的地理分布保持高度一致。从区域来看,根据饲料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饲料总产量22885万吨,产量千万吨以上的9个省份为山东3779万吨、广东2924万吨、广西1509万吨、辽宁1319万吨、江苏1276万吨、河北1231万吨、湖北1091万吨、四川1037万吨、湖南1034万吨,其中,山东省占比16.51%,广东省12.77%。从品种看,自2002年到2016年,我国猪饲料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在2008年-2013年,年增速保持在5%以上,猪饲料占饲料总产量比例较大,2018-19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存栏大幅下降,在这一阶段,禽类养殖迅速扩张,禽料产量占比增加,禽料占比超过猪料占比,饲料品种结构发生变化。2019年猪饲料产量7663万吨,占比33.48%(2018年占比43.94%);蛋禽饲料产量3116万吨,占比13.61%(2018年占比11.97%);肉禽饲料产量8464万吨,占比36.98%(2018年占比29.44%)。2019年猪饲料生产厂数量5432家,比上年减少238家,家禽行业受扩张影响,饲料占比有所提升,其中饲料生产厂数量4848家,比上年增加313家,反刍和宠物饲料生产厂也分别比上增加68家和38家。 1.3 猪饲料供应企业及市场份额 国内饲料品牌主要有正大饲料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希望饲料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通威饲料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正虹饲料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一诺天邦饲料 (大型饲料集团,中国驰名商标)、大成饲料 (中国名牌)、岳泰饲料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六和饲料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双胞胎饲料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禾丰饲料(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其中,猪饲料供应企业主要包括:新希望六和、正大、双胞胎、海大、正邦、大北农、通威、禾丰牧业等。 2018年从龙头公司的产量占比来看,产量位于前三的公司为新希望、海大集团和双胞胎集团,饲料产量分别为1714.8万吨、1065.4万吨和1000万吨,占我国饲料总产量比重分别为7.5%、4.7%和4.4%。但是CR3产量合计占比为16.6%,与日本、德国等国的CR3占比在30%以上的集中度相比,我国龙头企业集中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猪饲料产品的销售量和营业收入划分,总体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年销售量超过600万吨,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以双胞胎集团、正大集团以及正邦科技为代表;第二梯队是年销售量在200万吨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以唐人神、大北农为代表;第三梯队以正虹科技以及金新农等企业为代表。 二、 生猪养殖业 生猪养殖行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我国的生猪产业链具有典型的大而不强的特点,生猪生产仍然以中小规模为主,产业集中度较低,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前,养殖排名前10企业生猪年出栏占比我国年度生猪总出栏不足7%。同时,主要的生产指标距离国际水平有一定的距离。不过,2018年8月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使得全国生猪存栏大幅的下降,2019年大规模养殖企业受到资金实力雄厚、安全防控技术先进以及政策利好等因素支撑,积极扩建、扩张,同期中小散户退出较多。随着近年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19年,养殖排名前10企业生猪年出栏占比我国年度生猪总出栏10%,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高标准的生猪生产企业。非洲猪瘟加快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但规模化比例不及发达国家。 2.1 猪的繁育 我们常常所说的“生猪”实际上是商品代三元猪,所谓三元猪,实际上是指它包含了三个来源的种猪血统。三元猪的母亲是二元母猪,父亲是纯种公猪;而二元母猪,则是两种不同品种的纯种猪杂交培育而来。我们常说的“外三元”生猪就是具有“外国血统”的三元商品代猪,其中一种叫“杜大长”就是由杜洛克种公猪和二元母猪(血统为大白猪和长白猪的混血)所生产出来的。当然,市场上也有内三元等其他商品代生猪品种,同时也有非三元猪等相对小众的生产模式,但由于三元猪的良好生产性能,它集中了三个品种的优势,继承了祖代优势基因,其育肥性能比二元杂交猪更好,具有体型大、生长周期短、饲料回报率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目前是市场推广的主流品种。当前绝大部分我们所消费的生猪都是三元猪。由于生猪的育种体系,我们可以用不同代系将养殖场划分为:纯种猪场、二元种猪场、商品代猪场。当种猪完成其育种任务后,同样会经过屠宰阶段以猪肉或其制品的形式流向消费市场。 我国通常采用杜、长、大三元杂体系,主要三元杂家猪是杜长大,主要使用长白和大白猪杂家得到二元猪的母系单位,用杜洛克作为二元猪的父系单位。三元杂交方式:长白公猪×大白母猪=选留杂种母猪(长大二元母猪)×杜洛公猪=三元杂交猪(用于培育肉猪)。我国按照父系名姓在前的原则命名,长白(公)+大白(母)得到二元母猪为“长大”(跟父姓),“长大”(母)+杜洛克(父)得到三元猪“杜长大”(跟父姓)。目前国内种猪品种主要以大约克为主,占比达54.34%,长白和杜洛克占比分别为30.93%和14.73%。每头曾祖代猪年平均产仔18头,其中种母猪选出率30%,即:一头曾祖代母猪一年可产6头祖代母猪;每头祖代猪年平均产仔18头,其中种母猪选出率40%,即:一头祖代母猪一年可产7头父母代母猪;父母代猪年产仔约18-21头三元商品猪。 2.2 猪的生长周期 从补栏4 个月大后备母猪到商品猪出栏历时约14 个月。母猪8个月大可配种,经过4 个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猪,仔猪经过180天左右长成商品猪出栏。 二元母猪出生后会在种猪场内进行饲养,长大成熟后进行受精、怀孕的过程,最后诞下仔猪,随后进入恢复期,等待下一次受精、怀孕过程。这样的轮回往复,母猪在猪场一般生下8~10胎后就将被送往屠宰场淘汰。母猪诞下的仔猪则经过约5~6个月的育肥期后送往屠宰场。 从曾祖代猪到商品肉猪,累计用时37个月;从父母代猪到商品肉猪,累计用时14-15个月。 2.3 养殖模式 2.3.1根据生产组织模式划分 主要分为散养和规模养殖,规模养殖企业养殖成本包括:饲料、人工成本、疫病、设备折旧和其他管理费用。而散养户的成本主要是饲料、仔猪以及疾病成本。规模养殖企业由于考虑人工及设备折旧等内容,现阶段,规模养殖成本高于散养户养殖成本,未来随着规模养殖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成本或将低于散养户。规模养殖企业的饲料利用率高、养殖技术先进、安全防控效果好,未来规模养殖较散养殖的优势逐渐显现。散养模式目前在我国占比在加速下滑,规模养殖占比在加速增加。规模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公司自繁自养”,“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近几年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养殖合作社形式,发展也比较迅速。“公司+农户”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 “公司自繁自养”模式是生猪饲料、育种、养殖均由公司完成。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佣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到生产全环节可控。国内以公司自繁自养模式为代表并发展成功的龙头企业是牧原股份。 “公司+农户”模式是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商品猪的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公司不需要提供仔猪育肥舍,由合作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通过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代替”公司进行生猪养殖。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生猪养殖环节由农户完成,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规定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在这个过程中,生猪的产权仍属于公司,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进行统一销售,公司完成销售后根据委托养殖合同以及合作农户的养殖管理成绩等情况与合作农户进行结算,支付农户一定的托管费;保证金可以退还给农户,也可以抵用下一产期的保证金。农户的托管从传统的“雇佣农工饲养-支付工资”变为“委托农户饲养-支付托管费”,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股份是“公司+农户”模式创始者并且是发展最成功的企业。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公司自建或者租赁养殖场,培育优质种猪,部分通过委托的形式先由农户代养、公司再通过回购获得稳定的仔猪源;育肥阶段同样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养殖生产。具体来看,“公司+基地+农户”可以看到前面两种模式的叠加:进入产业链上游+大规模养殖基地+养殖阶段分离+协议锁定价格降低周期风险的影响。“公司+基地+农户”的代表企业是雏鹰农牧。 各种养殖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都相对明显。尽管能够灵活安排养殖规模和节奏,但传统中小养殖企业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都受到明显壁垒,抗风险能力较差;合作社模式能够团结农户,在采购和销售上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但分散化的养殖还是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公司+农户”模式是诸多上市公司采用的方式,这样既减轻了资产负担,又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但对于生产效率的管控仍然不及集团化养殖。不过,集团化养殖所需资金较多,灵活性受限,在大规模扩张的阶段,需要注入更多的投资才能实现同样的扩张规模。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等相关政策的推动,近十几年来,生猪养殖行业逐步呈现规模化的势头。龙头企业引领养殖模式发展,头部公司更加快速地挤占市场,尽管如此,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养殖结构仍偏散户化。 2.3.2根据养殖阶段专业分工划分 分为:专业二元母猪养殖、专业育肥、自繁自养、一体化养殖。 专业二元母猪养殖是从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进二元母猪,通过人工授精或者自然配种专业繁育仔猪,再将仔猪供应给专业育肥猪的养殖户。主要承担母猪繁育和仔猪成活风险。 专业育肥是通过外购仔猪进行专业育肥,至少需要四个月以后出栏变现。 自繁自养模式涵盖了从种猪到育肥猪的整个生产过程。按照规模不同分为小、中、大规模自繁自养。由于产业链周期覆盖较长,小规模自繁自养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行业占比在逐渐下降。中大规模自繁自养专业化水平、资金实力和盈利水平都比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行业竞争能力比较强。 一体化养殖覆盖产业链比较广,涵盖上游机械设备、饲料加工业、育种、养殖、屠宰甚至终端零售。例如温氏股份、双汇发展、中粮集团、正大(中国)、牧原股份、天邦股份等。 2.4 工厂化养猪工艺 现代化养猪生产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把养猪生产过程中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生长和肥育等生产环节,划分成一定时段,按照全进全出、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对猪群实行分段饲养,进而合理周转,这一整套的生产程序即饲养工艺。 1、三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妊娠期一泌乳期一生长肥育期。它是比较简单的生产工艺流程,猪群调动次数少,猪舍类型不多,节约维修费用,管理较为方便。但仔猪从断奶到出栏划分为一个时段,其营养供应和环境控制等显得较为粗放,不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 2、四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妊娠期一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肥育期。它的特点是在三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断奶后的仔猪加保育段(5周)的形式独立出来,待体重达18—20kg以上,再转入生长肥育舍饲养13~15周,体重达90~110kg出栏销售。这样便于采取措施满足断奶后的仔猪对环境条件要求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但转群增加1次,应激增多,影响猪的生长。 3、五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期一妊娠期+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肥育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四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空怀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分开,单独饲养。空怀种母猪经1~2周的配种期和3周左右的妊娠鉴定期,转入妊娠舍饲养12周,最后l周转入分娩哺乳舍。这种安排有利于断奶母猪的复膘、发情鉴定及配种,而且能防止空怀母猪和妊娠母猪之间的争斗引发的流产,也便于根据母猪妊娠后的膘情采取合适饲养方法·,但转群多,应激增加,应预防机械性流产的发生。 4、六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期一妊娠期一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期一肥育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五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猪的生长肥育期划分为生长期和肥育期,各饲养7周左右。由于仔猪从出生到出栏分成哺乳、保育、生长、肥育四个阶段饲养,可以根据猪的不同阶段特点,最大限度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和环境要求,有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但转群增多,应激增加,影响猪的生长,延长生长肥育期。 5、以场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流程 大型规模化猪场实行“多点式”饲养工艺,养猪生产工艺及猪场布局往往是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有利于防疫和管理,可以避免猪场过于集中给环境控制和废弃物处理带来的负担,但最大的缺点是猪场造价成本很高。 三、生猪屠宰行业 3.1生猪屠宰产能分布和集中度 由于我国17000多家屠宰企业主要分布在乡镇,机械化率偏低以及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且上游来源比较分散,屠宰市场竞争格局依然较为分散,小型屠宰厂数量较多,2017年国内屠宰企业共有20658家,主要仅规模以上的企业有3937家,年产值500万以上的半机械化规模企业仅有2076家,占全国屠宰企业总量的10.5%。加之部分养猪户和屠宰户出于利益问题不肯配合定点屠宰,导致私屠滥宰依旧普遍存在,规模以上企业生猪定点屠宰量占比目前不足35%。行业前10名企业的年屠宰能力合计约为1.7亿头,占全国生猪出栏数的23%左右。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屠宰开工率较低,约为30%-50%。58%的大型屠宰企业分布在生猪主产区,33%分布在以东北部大中城市为核心的肉品主销区。2017年四川省生猪屠宰企业有799家,山东省生猪屠宰企业有761家,这两个省份屠宰企业众多。 3.2生猪屠宰代表企业 目前我国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主要包括雨润集团、双汇发展、新希望、金锣集团、雏鹰农牧、众品集团、温氏集团、宝迪农业科技、唐人神和龙大肉食。前10名企业的实际屠宰量为7000万头左右,占中国生猪出栏量的13%。2017年双汇、雨润、众品、金锣四大龙头公司合计屠宰3806万头,仅占到全国总屠宰量的5.52%;双汇产能利用率43%,雨润产能利用率仅为10%。 3.3 生猪屠宰企业利润 生猪屠宰企业从大型生猪养殖场直接收购生猪或从中介机构收购散养的生猪,然后进入屠宰场进行屠宰。屠宰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方面,前者包括厂房和设备投入,后者包括生猪收购成本、水电、人工、检验检疫费等。 屠宰企业利润与屠宰头均利润和屠宰量紧密相关,直接受到上游生猪价格、下游肉价、屠宰单位成本、生猪供应量以及猪肉的价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屠宰生猪的数量一方面受产能影响,通常屠宰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50%以下;另一方面受市场的生猪供应量影响,在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的屠宰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另外,不同部位的分割猪肉售价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产品结构同样会带来不同的收入水平,屠宰场分割的越细致则可能带来的收入越高,冷鲜肉的售价通常也高于热鲜肉。 猪肉价格是最关键因素,猪肉的价格变动因素较为复杂,一方面受到生猪的收购价格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猪肉市场的供需情况影响。猪肉销售市场低迷,猪肉不畅销,猪肉卖不上好价钱,屠宰企业开工率会低,对屠宰企业来说,开工率和产能饱和度,也影响着屠宰成本,越是开工率低,越是淡季,屠宰企业的成本相对来说越高。屠宰企业又必须保证给客户供应猪肉,所以在生猪供应紧缺期,他们肯定会涨价收购,确保满足客户需求,但在猪肉消费低迷或者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屠宰企业必须采取压价,才能维持住利润。 长期来看,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同向变化,变化幅度基本一致,但由于猪肉的刚性消费属性,猪肉价格涨跌较生猪价格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当生猪收购价格刚开始大跌的时候,往往猪肉价格暂稳,短期内猪肉与生猪的价差会拉大,这样屠宰场的利润空间阶段性增加。反之当生猪价格收购刚开始大涨的时候,猪肉价格反应较慢,猪肉与生猪价差缩小,屠宰量的利润空间阶段性缩水。在其他因素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屠宰场利润空间主要取决于肉-猪价差。当生猪价开始下跌时,价差处于相对高位;当生猪价逐步上涨时,价差处于相对低点。价差的变化滞后于生猪价的改变,且短期内变化趋势相反。 生猪价变化的同时也会对屠宰量和屠宰单位成本产生影响,当生猪价下跌时,养殖户加速抛售生猪,终端需求边际增加,屠宰厂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规模效应下屠宰单位成本降低。由于屠宰利润=屠宰量*头均利润,而头均利润=猪肉与生猪价差-屠宰单位成本,显示短期内屠宰利润随生猪价的下跌而提高,同样也会因为生猪价的上涨而降低。 猪周期的存在,使得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选取双汇、华统、得利斯、龙大等四家肉制品上市公司,比较其屠宰业务单项的利润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屠宰毛利率与生猪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毛利率整体偏低且波动较大。 3.4 生猪屠宰的季节性 2018年我国规模型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为2.43亿头,创出近十年来的新高。规模型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市场份额自2015年触底后近几年逐渐回升,2018年达到十年新高的34.74%。月度屠宰量指标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当期生猪供应量,也能够明显地反映出猪肉消费的季节性变化。 猪肉消费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般来说,肉类消费在天气寒冷的秋冬季相对较多,而在炎热的夏季消费相对疲软,屠宰量偏低,随着气温的下降,9月份又有好转;另外,重大节假日对猪肉消费的刺激更为明显,比如中秋国庆假期,以及春节前后,我国有着南方制作腊肉、北方杀年猪的传统,屠宰及食品加工企业大量备货,生猪屠宰量大幅增长,春节期间及春节后终端需求下降,屠宰量大幅回落。从屠宰量的月份变动可以看出,每年的12月、1月的屠宰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而春节后则因普遍为需求淡季,屠宰量也相应地下降幅度较大,2月份一般是春节假期,是全年消费的最低谷,屠宰量最低,国庆节后天气转冷直至春节前,猪肉消费进入全年最旺季。从规模以上屠宰企业月度屠宰量走势来看,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1月份、9-12月份属于消费旺季,屠宰量高于其他月份。这是对猪肉消费季节性波动的直接反映。长期来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肉类消费的习惯也有变淡的倾向。 四、猪肉消费 我国下游生鲜肉品主要包括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三类。热鲜肉一般直接来源于屠宰场,通过贸易商向市场、商超渠道供货,热鲜肉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主要消费品种,热鲜肉无需冷链运输,但是对销售时间有明显限制,安全性一般。而随着国内屠宰、冷链运输技术的发展,由于冷鲜肉在安全性、营养性和保质期等方面优于热鲜肉,近年来在国内生鲜猪肉市场中的占比得到提升。冷冻肉则主要用于肉类食品加工,常见的卤制品、肉类加工品以及部分的宠物食品都常常利用冷冻肉进行制作。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 020-38909340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4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6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021-60635738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021-60635732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021-60635726 建信期货产业研究服务 ?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ID :jxqhyfb
生猪:备战生猪期货之产业篇 研究员:林贞磊 从业资格号:F3055047 一、猪饲料业 1.1 猪饲料的种类 按照针对的养殖对象不同,饲料可以具体分为猪料、肉禽料、蛋禽料、水产料、反刍料和其他饲料。由于我国的消费习惯,猪料和禽料生产长期占据饲料市场的主体地位,二者合计占比约为85%。猪料按照猪只成长阶段,还可以细分为母猪料、教槽料、保育料、仔猪料、中猪料和大猪料。其中母猪料主要针对后备母猪和在产母猪,确保后备母猪生殖器官发育完全,提高母猪的后续生产能力;确保在产母猪妊娠期营养要全面平衡,提高胚胎成活率。教槽料和保育料主要针对出生不久的仔猪,确保仔猪成活率,训练仔猪采食。母猪料与仔猪料统称为前端料,前端料对饲料配方、生产工艺要求高,因此相比育肥料等饲料品种能够获取更高的毛利率。 按照含有的营养物质种类,猪饲料可以分为全价料、浓缩料和预混料。(1)全价料是由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粗饲料和添加剂四部分组成的配合料,市场上销售的全价料主要是经过机器加工制粒的颗粒状饲料,部分为膨化颗粒料,能直接用于饲喂饲养对象,能全面满足饲喂对象的营养需要。(2)浓缩料是由蛋白原料和添加剂预混而成,饲喂时需补加能量料,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适合于规模大,尤其是自家有玉米等能量饲料的农户使用,目前市场上的浓缩料至少有50多种。(3)预混料是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简称,是将一种或多种微量组分(包括各种微量矿物元素、各种维生素、合成氨基酸、某些药物等添加剂)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后制成的中间型配合饲料产品,是全价配合饲料的一种重要组分。我国生猪饲料构成结构中,猪配合饲料的份额越来越大,预混合和浓缩饲料的份额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以2016年为例,猪配合饲料占比约为82.3%,猪浓缩饲料占比为13%,猪预混合饲料占比为4.7%。 1.2 饲料产量 国内饲料行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2013年饲料产量已经出现同比下降的趋势,2018年前下游受到一些区域严格的环保政策等影响,养殖量有所缩减,2018年后更是受非瘟影响,整体猪料需求有大幅下降,饲料行业供过于求,产能利用率偏低。 我国饲养行业集中度高于养殖行业,大规模饲料集团企业占比较大。从产业集中度来看,2019年,百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集团31个(其中有3家企业集团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31个集团饲料企业的集团产量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50.5%。我国饲料企业CR10已经达到35%以上,与美国持平。年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119家,山东、广州集中度最高,由于饲料具有销售半径,因此饲料生产区位分布与畜禽养殖的地理分布保持高度一致。从区域来看,根据饲料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饲料总产量22885万吨,产量千万吨以上的9个省份为山东3779万吨、广东2924万吨、广西1509万吨、辽宁1319万吨、江苏1276万吨、河北1231万吨、湖北1091万吨、四川1037万吨、湖南1034万吨,其中,山东省占比16.51%,广东省12.77%。从品种看,自2002年到2016年,我国猪饲料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在2008年-2013年,年增速保持在5%以上,猪饲料占饲料总产量比例较大,2018-19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存栏大幅下降,在这一阶段,禽类养殖迅速扩张,禽料产量占比增加,禽料占比超过猪料占比,饲料品种结构发生变化。2019年猪饲料产量7663万吨,占比33.48%(2018年占比43.94%);蛋禽饲料产量3116万吨,占比13.61%(2018年占比11.97%);肉禽饲料产量8464万吨,占比36.98%(2018年占比29.44%)。2019年猪饲料生产厂数量5432家,比上年减少238家,家禽行业受扩张影响,饲料占比有所提升,其中饲料生产厂数量4848家,比上年增加313家,反刍和宠物饲料生产厂也分别比上增加68家和38家。 1.3 猪饲料供应企业及市场份额 国内饲料品牌主要有正大饲料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希望饲料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通威饲料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正虹饲料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一诺天邦饲料 (大型饲料集团,中国驰名商标)、大成饲料 (中国名牌)、岳泰饲料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六和饲料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双胞胎饲料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禾丰饲料(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其中,猪饲料供应企业主要包括:新希望六和、正大、双胞胎、海大、正邦、大北农、通威、禾丰牧业等。 2018年从龙头公司的产量占比来看,产量位于前三的公司为新希望、海大集团和双胞胎集团,饲料产量分别为1714.8万吨、1065.4万吨和1000万吨,占我国饲料总产量比重分别为7.5%、4.7%和4.4%。但是CR3产量合计占比为16.6%,与日本、德国等国的CR3占比在30%以上的集中度相比,我国龙头企业集中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猪饲料产品的销售量和营业收入划分,总体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年销售量超过600万吨,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以双胞胎集团、正大集团以及正邦科技为代表;第二梯队是年销售量在200万吨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以唐人神、大北农为代表;第三梯队以正虹科技以及金新农等企业为代表。 二、 生猪养殖业 生猪养殖行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我国的生猪产业链具有典型的大而不强的特点,生猪生产仍然以中小规模为主,产业集中度较低,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前,养殖排名前10企业生猪年出栏占比我国年度生猪总出栏不足7%。同时,主要的生产指标距离国际水平有一定的距离。不过,2018年8月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使得全国生猪存栏大幅的下降,2019年大规模养殖企业受到资金实力雄厚、安全防控技术先进以及政策利好等因素支撑,积极扩建、扩张,同期中小散户退出较多。随着近年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19年,养殖排名前10企业生猪年出栏占比我国年度生猪总出栏10%,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高标准的生猪生产企业。非洲猪瘟加快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但规模化比例不及发达国家。 2.1 猪的繁育 我们常常所说的“生猪”实际上是商品代三元猪,所谓三元猪,实际上是指它包含了三个来源的种猪血统。三元猪的母亲是二元母猪,父亲是纯种公猪;而二元母猪,则是两种不同品种的纯种猪杂交培育而来。我们常说的“外三元”生猪就是具有“外国血统”的三元商品代猪,其中一种叫“杜大长”就是由杜洛克种公猪和二元母猪(血统为大白猪和长白猪的混血)所生产出来的。当然,市场上也有内三元等其他商品代生猪品种,同时也有非三元猪等相对小众的生产模式,但由于三元猪的良好生产性能,它集中了三个品种的优势,继承了祖代优势基因,其育肥性能比二元杂交猪更好,具有体型大、生长周期短、饲料回报率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目前是市场推广的主流品种。当前绝大部分我们所消费的生猪都是三元猪。由于生猪的育种体系,我们可以用不同代系将养殖场划分为:纯种猪场、二元种猪场、商品代猪场。当种猪完成其育种任务后,同样会经过屠宰阶段以猪肉或其制品的形式流向消费市场。 我国通常采用杜、长、大三元杂体系,主要三元杂家猪是杜长大,主要使用长白和大白猪杂家得到二元猪的母系单位,用杜洛克作为二元猪的父系单位。三元杂交方式:长白公猪×大白母猪=选留杂种母猪(长大二元母猪)×杜洛公猪=三元杂交猪(用于培育肉猪)。我国按照父系名姓在前的原则命名,长白(公)+大白(母)得到二元母猪为“长大”(跟父姓),“长大”(母)+杜洛克(父)得到三元猪“杜长大”(跟父姓)。目前国内种猪品种主要以大约克为主,占比达54.34%,长白和杜洛克占比分别为30.93%和14.73%。每头曾祖代猪年平均产仔18头,其中种母猪选出率30%,即:一头曾祖代母猪一年可产6头祖代母猪;每头祖代猪年平均产仔18头,其中种母猪选出率40%,即:一头祖代母猪一年可产7头父母代母猪;父母代猪年产仔约18-21头三元商品猪。 2.2 猪的生长周期 从补栏4 个月大后备母猪到商品猪出栏历时约14 个月。母猪8个月大可配种,经过4 个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猪,仔猪经过180天左右长成商品猪出栏。 二元母猪出生后会在种猪场内进行饲养,长大成熟后进行受精、怀孕的过程,最后诞下仔猪,随后进入恢复期,等待下一次受精、怀孕过程。这样的轮回往复,母猪在猪场一般生下8~10胎后就将被送往屠宰场淘汰。母猪诞下的仔猪则经过约5~6个月的育肥期后送往屠宰场。 从曾祖代猪到商品肉猪,累计用时37个月;从父母代猪到商品肉猪,累计用时14-15个月。 2.3 养殖模式 2.3.1根据生产组织模式划分 主要分为散养和规模养殖,规模养殖企业养殖成本包括:饲料、人工成本、疫病、设备折旧和其他管理费用。而散养户的成本主要是饲料、仔猪以及疾病成本。规模养殖企业由于考虑人工及设备折旧等内容,现阶段,规模养殖成本高于散养户养殖成本,未来随着规模养殖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成本或将低于散养户。规模养殖企业的饲料利用率高、养殖技术先进、安全防控效果好,未来规模养殖较散养殖的优势逐渐显现。散养模式目前在我国占比在加速下滑,规模养殖占比在加速增加。规模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公司自繁自养”,“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近几年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养殖合作社形式,发展也比较迅速。“公司+农户”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 “公司自繁自养”模式是生猪饲料、育种、养殖均由公司完成。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佣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到生产全环节可控。国内以公司自繁自养模式为代表并发展成功的龙头企业是牧原股份。 “公司+农户”模式是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商品猪的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公司不需要提供仔猪育肥舍,由合作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通过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代替”公司进行生猪养殖。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生猪养殖环节由农户完成,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规定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在这个过程中,生猪的产权仍属于公司,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进行统一销售,公司完成销售后根据委托养殖合同以及合作农户的养殖管理成绩等情况与合作农户进行结算,支付农户一定的托管费;保证金可以退还给农户,也可以抵用下一产期的保证金。农户的托管从传统的“雇佣农工饲养-支付工资”变为“委托农户饲养-支付托管费”,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股份是“公司+农户”模式创始者并且是发展最成功的企业。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公司自建或者租赁养殖场,培育优质种猪,部分通过委托的形式先由农户代养、公司再通过回购获得稳定的仔猪源;育肥阶段同样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养殖生产。具体来看,“公司+基地+农户”可以看到前面两种模式的叠加:进入产业链上游+大规模养殖基地+养殖阶段分离+协议锁定价格降低周期风险的影响。“公司+基地+农户”的代表企业是雏鹰农牧。 各种养殖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都相对明显。尽管能够灵活安排养殖规模和节奏,但传统中小养殖企业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都受到明显壁垒,抗风险能力较差;合作社模式能够团结农户,在采购和销售上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但分散化的养殖还是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公司+农户”模式是诸多上市公司采用的方式,这样既减轻了资产负担,又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但对于生产效率的管控仍然不及集团化养殖。不过,集团化养殖所需资金较多,灵活性受限,在大规模扩张的阶段,需要注入更多的投资才能实现同样的扩张规模。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等相关政策的推动,近十几年来,生猪养殖行业逐步呈现规模化的势头。龙头企业引领养殖模式发展,头部公司更加快速地挤占市场,尽管如此,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养殖结构仍偏散户化。 2.3.2根据养殖阶段专业分工划分 分为:专业二元母猪养殖、专业育肥、自繁自养、一体化养殖。 专业二元母猪养殖是从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进二元母猪,通过人工授精或者自然配种专业繁育仔猪,再将仔猪供应给专业育肥猪的养殖户。主要承担母猪繁育和仔猪成活风险。 专业育肥是通过外购仔猪进行专业育肥,至少需要四个月以后出栏变现。 自繁自养模式涵盖了从种猪到育肥猪的整个生产过程。按照规模不同分为小、中、大规模自繁自养。由于产业链周期覆盖较长,小规模自繁自养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行业占比在逐渐下降。中大规模自繁自养专业化水平、资金实力和盈利水平都比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行业竞争能力比较强。 一体化养殖覆盖产业链比较广,涵盖上游机械设备、饲料加工业、育种、养殖、屠宰甚至终端零售。例如温氏股份、双汇发展、中粮集团、正大(中国)、牧原股份、天邦股份等。 2.4 工厂化养猪工艺 现代化养猪生产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把养猪生产过程中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生长和肥育等生产环节,划分成一定时段,按照全进全出、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对猪群实行分段饲养,进而合理周转,这一整套的生产程序即饲养工艺。 1、三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妊娠期一泌乳期一生长肥育期。它是比较简单的生产工艺流程,猪群调动次数少,猪舍类型不多,节约维修费用,管理较为方便。但仔猪从断奶到出栏划分为一个时段,其营养供应和环境控制等显得较为粗放,不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 2、四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妊娠期一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肥育期。它的特点是在三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断奶后的仔猪加保育段(5周)的形式独立出来,待体重达18—20kg以上,再转入生长肥育舍饲养13~15周,体重达90~110kg出栏销售。这样便于采取措施满足断奶后的仔猪对环境条件要求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但转群增加1次,应激增多,影响猪的生长。 3、五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期一妊娠期+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肥育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四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空怀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分开,单独饲养。空怀种母猪经1~2周的配种期和3周左右的妊娠鉴定期,转入妊娠舍饲养12周,最后l周转入分娩哺乳舍。这种安排有利于断奶母猪的复膘、发情鉴定及配种,而且能防止空怀母猪和妊娠母猪之间的争斗引发的流产,也便于根据母猪妊娠后的膘情采取合适饲养方法·,但转群多,应激增加,应预防机械性流产的发生。 4、六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期一妊娠期一泌乳期一保育期一生长期一肥育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五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猪的生长肥育期划分为生长期和肥育期,各饲养7周左右。由于仔猪从出生到出栏分成哺乳、保育、生长、肥育四个阶段饲养,可以根据猪的不同阶段特点,最大限度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和环境要求,有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但转群增多,应激增加,影响猪的生长,延长生长肥育期。 5、以场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流程 大型规模化猪场实行“多点式”饲养工艺,养猪生产工艺及猪场布局往往是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有利于防疫和管理,可以避免猪场过于集中给环境控制和废弃物处理带来的负担,但最大的缺点是猪场造价成本很高。 三、生猪屠宰行业 3.1生猪屠宰产能分布和集中度 由于我国17000多家屠宰企业主要分布在乡镇,机械化率偏低以及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且上游来源比较分散,屠宰市场竞争格局依然较为分散,小型屠宰厂数量较多,2017年国内屠宰企业共有20658家,主要仅规模以上的企业有3937家,年产值500万以上的半机械化规模企业仅有2076家,占全国屠宰企业总量的10.5%。加之部分养猪户和屠宰户出于利益问题不肯配合定点屠宰,导致私屠滥宰依旧普遍存在,规模以上企业生猪定点屠宰量占比目前不足35%。行业前10名企业的年屠宰能力合计约为1.7亿头,占全国生猪出栏数的23%左右。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屠宰开工率较低,约为30%-50%。58%的大型屠宰企业分布在生猪主产区,33%分布在以东北部大中城市为核心的肉品主销区。2017年四川省生猪屠宰企业有799家,山东省生猪屠宰企业有761家,这两个省份屠宰企业众多。 3.2生猪屠宰代表企业 目前我国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主要包括雨润集团、双汇发展、新希望、金锣集团、雏鹰农牧、众品集团、温氏集团、宝迪农业科技、唐人神和龙大肉食。前10名企业的实际屠宰量为7000万头左右,占中国生猪出栏量的13%。2017年双汇、雨润、众品、金锣四大龙头公司合计屠宰3806万头,仅占到全国总屠宰量的5.52%;双汇产能利用率43%,雨润产能利用率仅为10%。 3.3 生猪屠宰企业利润 生猪屠宰企业从大型生猪养殖场直接收购生猪或从中介机构收购散养的生猪,然后进入屠宰场进行屠宰。屠宰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方面,前者包括厂房和设备投入,后者包括生猪收购成本、水电、人工、检验检疫费等。 屠宰企业利润与屠宰头均利润和屠宰量紧密相关,直接受到上游生猪价格、下游肉价、屠宰单位成本、生猪供应量以及猪肉的价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屠宰生猪的数量一方面受产能影响,通常屠宰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50%以下;另一方面受市场的生猪供应量影响,在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的屠宰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另外,不同部位的分割猪肉售价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产品结构同样会带来不同的收入水平,屠宰场分割的越细致则可能带来的收入越高,冷鲜肉的售价通常也高于热鲜肉。 猪肉价格是最关键因素,猪肉的价格变动因素较为复杂,一方面受到生猪的收购价格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猪肉市场的供需情况影响。猪肉销售市场低迷,猪肉不畅销,猪肉卖不上好价钱,屠宰企业开工率会低,对屠宰企业来说,开工率和产能饱和度,也影响着屠宰成本,越是开工率低,越是淡季,屠宰企业的成本相对来说越高。屠宰企业又必须保证给客户供应猪肉,所以在生猪供应紧缺期,他们肯定会涨价收购,确保满足客户需求,但在猪肉消费低迷或者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屠宰企业必须采取压价,才能维持住利润。 长期来看,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同向变化,变化幅度基本一致,但由于猪肉的刚性消费属性,猪肉价格涨跌较生猪价格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当生猪收购价格刚开始大跌的时候,往往猪肉价格暂稳,短期内猪肉与生猪的价差会拉大,这样屠宰场的利润空间阶段性增加。反之当生猪价格收购刚开始大涨的时候,猪肉价格反应较慢,猪肉与生猪价差缩小,屠宰量的利润空间阶段性缩水。在其他因素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屠宰场利润空间主要取决于肉-猪价差。当生猪价开始下跌时,价差处于相对高位;当生猪价逐步上涨时,价差处于相对低点。价差的变化滞后于生猪价的改变,且短期内变化趋势相反。 生猪价变化的同时也会对屠宰量和屠宰单位成本产生影响,当生猪价下跌时,养殖户加速抛售生猪,终端需求边际增加,屠宰厂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规模效应下屠宰单位成本降低。由于屠宰利润=屠宰量*头均利润,而头均利润=猪肉与生猪价差-屠宰单位成本,显示短期内屠宰利润随生猪价的下跌而提高,同样也会因为生猪价的上涨而降低。 猪周期的存在,使得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选取双汇、华统、得利斯、龙大等四家肉制品上市公司,比较其屠宰业务单项的利润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屠宰毛利率与生猪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毛利率整体偏低且波动较大。 3.4 生猪屠宰的季节性 2018年我国规模型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为2.43亿头,创出近十年来的新高。规模型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市场份额自2015年触底后近几年逐渐回升,2018年达到十年新高的34.74%。月度屠宰量指标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当期生猪供应量,也能够明显地反映出猪肉消费的季节性变化。 猪肉消费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般来说,肉类消费在天气寒冷的秋冬季相对较多,而在炎热的夏季消费相对疲软,屠宰量偏低,随着气温的下降,9月份又有好转;另外,重大节假日对猪肉消费的刺激更为明显,比如中秋国庆假期,以及春节前后,我国有着南方制作腊肉、北方杀年猪的传统,屠宰及食品加工企业大量备货,生猪屠宰量大幅增长,春节期间及春节后终端需求下降,屠宰量大幅回落。从屠宰量的月份变动可以看出,每年的12月、1月的屠宰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而春节后则因普遍为需求淡季,屠宰量也相应地下降幅度较大,2月份一般是春节假期,是全年消费的最低谷,屠宰量最低,国庆节后天气转冷直至春节前,猪肉消费进入全年最旺季。从规模以上屠宰企业月度屠宰量走势来看,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1月份、9-12月份属于消费旺季,屠宰量高于其他月份。这是对猪肉消费季节性波动的直接反映。长期来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肉类消费的习惯也有变淡的倾向。 四、猪肉消费 我国下游生鲜肉品主要包括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三类。热鲜肉一般直接来源于屠宰场,通过贸易商向市场、商超渠道供货,热鲜肉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主要消费品种,热鲜肉无需冷链运输,但是对销售时间有明显限制,安全性一般。而随着国内屠宰、冷链运输技术的发展,由于冷鲜肉在安全性、营养性和保质期等方面优于热鲜肉,近年来在国内生鲜猪肉市场中的占比得到提升。冷冻肉则主要用于肉类食品加工,常见的卤制品、肉类加工品以及部分的宠物食品都常常利用冷冻肉进行制作。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 020-38909340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4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6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021-60635738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021-60635732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021-60635726 建信期货产业研究服务 ?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ID :jxqhyfb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