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由平衡到宽松——2021建信期货聚烯烃年度策略报告

由平衡到宽松——2021建信期货聚烯烃年度策略报告

作者:微信公众号【建信期货产业研究服务】/ 发布时间:2020-12-25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建信期货《由平衡到宽松——2021建信期货聚烯烃年度策略报告》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由平衡到宽松 作者:彭婧霖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75681 一、行情回顾 聚烯烃期货价格于四月触底后一路震荡上行,但价格重心仍低于去年同期,全年走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020年年初至四月初,突发疫情及原油价格暴跌双重打击使得聚烯烃价格一路下行。新年伊始,全国受新冠疫情肺炎影响,需求端停工停产,物流受限,石化产业库存大幅累积,其后原油减产谈判破裂,原油期价暴跌,聚烯烃期价急剧下行。 二季度疫情管制成效显现,各行业陆续复工复产,需求逐步复苏。防疫物资需求突增,原料端熔喷料短期出现缺口,非标产品带动PP价格大幅拉升。春检临近,检修损失量逐步增加,新增产能投放速度不如预期,产业库存降至低位,期现同涨。下半年来看,聚烯烃基本面相对健康,供需矛盾并不突出,两油库存绝对值偏低,已经投产的新产能释放量已基本被市场消化,标品流通短缺局面使得市场能够一路挺价。 三季度随着计划内及临时停车检修量增多,叠加国内外疫情反复所造成的炒涨氛围支撑价格延续高位,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预期下部分塑编及膜厂的集中备货也进一步对价格形成支撑。但国外低价资源的集中到港对国内市场价格形成压制,且下游接受高价能力有限,聚烯烃期价呈现箱体震荡。 四季度产能投放较为集中,旺季之后下游开工维稳,支撑仍存,且非标品再次爆发新的刺激。BOPP利润不断突破前高,带动PP价格一波强势拉涨。此外全球疫情反复所带来的口罩外贸订单增多,小家电、服装加工等行业的外贸订单出现回流现象,部分包装、注塑厂家订单情况也出现明显好转。 二、上游产品行情回顾 1. 原油 2020年油价经历有史以来最大波动,运行中枢大幅下行。年初至 1月8日,美伊发生局部冲突,油价迅速拉涨,Brent区间最大涨幅接近10%。1月中旬至2月上旬。中国爆发新冠疫情,原油需求回落,Brent区间跌幅18.29%。2月OPEC JTC提议进一步减产60万桶日,叠加中国疫情初步控制,油价有所反弹,Brent区间涨幅13%。疫情全球扩散,且沙特打响价格战,原油供需双杀,原油测试库容极限,部分投机头寸展期时机选择存在问题,种种因素共同导致WTI一度出现负油价。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02:30,NYMEX WTI 5月原油期货结算价收报-37.63美元/桶,历史首次收于负值,下跌55.9美元,跌幅305.97%。4月下旬起,主要原油消费国疫情高峰已经过去,逐步推进复工复产,出行数据大幅改观,大部分欧美国家4月道路交通流量就已经开始逐步回升,带动原油需求回暖。国际油价同步上涨,但较年初依然有较大幅度的跌幅。6月上旬至今,需求恢复趋缓,国际油价持续震荡,波动率较上半年回落。Brent逐步上涨至40美元以上后,油价进一步上行明显乏力。主要原因在与疫情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在此背景下,原油需求恢复遇到瓶颈,油价脱离基本面上涨无法持久。 2. 煤价坚挺 2020年港口现货价格波动幅度相较于2019年振幅明显增大,全年最大涨跌幅度为146元/吨,去年为90元/吨;期货价格全年最大涨跌幅度达到168元/吨,振幅同样大于去年。春节后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动力煤价格由于疫情影响导致供给端恢复较慢,但下游用电基准需求仍在,导致价格出现快速拉升。3月份,国家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大重点行业的复工复产力度,煤炭行业的供给端恢复速度显著快于需求端,价格出现快速下跌。这一波价格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是供给端恢复速度大于需求端,短期出现供需错配。5月初开始,由于下游复工复产的力度持续加快,一方面是下游房地产和基建数据快速恢复且力度超市场预期,同时微观层面工业企业加大赶工力度,需求增长较快。对应到价格层面动力煤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同时期货价格快速拉升。8月底开始,国内原煤由于内蒙供给端出现较大收缩,全国山西、陕西原煤产量出现较大的增长但内蒙原煤产量出现下滑,这一阶段山西和陕西原煤的增量难以抵消内蒙原煤产量的较少,供需出现短时的较大缺口,价格快速拉升。但国庆之后,在国家煤炭保供政策指导下,内蒙煤炭产量恢复较快,供给宽松格局再次显现,价格走势有望趋于平稳。2021年,供给端受疫情影响和内蒙“倒查20年”对产量的收缩难以重现,而需求端虽达不到今年上半年超预期但韧性有望延续,因此明年动力煤价格有望维持高位震荡走势,难有大的回落空间。 3. 丙烯 上半年丙烯价格坚挺导致粉料利润压缩,下半年随着丙烯增量装置上马,鸿基石化PDH装置7月17号开车,配套自家下游粉料装置,将减少外购丙烯量,而浙石化PDH装置在7月20日也开车,同样有配套下游但预计会有一定单体量释放到流通市场上,预计后续丙烯供应压力会有所缓解,从而产业链利润再度向下游分化。 三、 供给侧分析 1. 产能产量 2019年聚乙烯年度行业产能达到1905.8万吨,其中LLDPE年度行业产能为731.3万吨, LDPE年度行业产能为293.5万吨,HDPE年度行业产能为881万吨。2019年聚乙烯年度行业产量达到1793.6万吨,其中LLDPE年度行业产量为736.28万吨, LDPE年度行业产量为288.4万吨,HDPE年度行业产量为768.91万吨。 截至2020年10月末,聚乙烯产量合计达到1665.13万吨,2019年同期间为1470.5万吨,同比增长13.24%。按品种区分,LLDPE产量为664.64万吨,同比增长10.75%;LDPE产量为243.7万吨,同比增长2.33%;HPE产量为756.83万吨,同比增长19.71%。2020年上半年单月月均产量约为163.02万吨,同比增加11.72%,三季度随着新增装置逐步投产,月均产量逐步上升至180万吨,预计2020年全年聚乙烯产量突破2000万吨。 2019年PP粒料产能达到2446万吨,同比增长9.00%,产量为2234.81万吨,同比增长6.82%。截至2020年10月末,PP粒料产量达到2094.91万吨,同比增加269.6万吨,增速为14.77%。2020年下半年单月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12月单月产量有望达到250万吨。 2. 新增投产装置 2020年年初聚乙烯计划扩能525万吨,聚丙烯计划产能扩张325万吨,与历年产能扩张的规模相比,2020年新增扩能数量为历年之最。从新增落地情况来看,已有385万吨产能顺利投产,产能投放率为73%。年初浙江石化新增产能75万吨聚乙烯(35HDPE+45全密度)及90万吨聚丙烯,恒力石化40万吨HDPE及40万吨PP顺利投放。辽宁宝来石化80万吨产能(45LLDPE+35HDPE),中化泉州40万吨HDPE产能也与三季度顺利产出。2020年计划新增中,下半年,尤其在四季度新增投产较为密集,但由于需求回暖,非标品需求强劲,供应面抬升的压力暂不明显。2021、2022年仍有每年280万吨左右的新增计划,相比2020年计划新增计划减少近半,产能增速逐步放缓。 聚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油制与煤制,经过最近的原油反弹后,油制成本有所回升,利润空间有所压缩。从投产装置来看,近两年多数仍是油制和煤制。聚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油制、煤制、甲醇制、PDH等路线,其中油制与煤制路线的成本变化与聚乙烯相同。目前看各路线成本由高到低分别为:外购煤、自有煤制、PDH路线、油制。从投产装置的技术看,近两年基本为油制、煤制与PDH制路线,扩能期产业整体利润被压缩仍是大趋势。 3.检修损失量 从历年检修损失量来看,由于中石油石化近两年多已经结束大修,新的一轮大修周期尚未到来,2020年整体检修损失量较少。2015年PE全年检修损失量在165万吨,2016年PE全年损失量在125万吨,2017年PE全年损失量在145万吨;2018年PE全年损失量在180万吨,2019年PE全年损失量在121万吨。2020年检修计划多集中在二季度,2020 年初聚乙烯总产能达到 1980.8 万吨,中国PE装置石化检修涉及年产能在769万吨,计划内检修损失量在97.38万吨。由于部分石为将达到121万吨,11、12月检修计划较少,预计2020全年检修损失量在130万吨附近,同比增加9.09%。 从产品种类上来看,LLDPE 是 2020 年检修损失量最大的品种,但由于2020年新投项目较多,国内LLDPE 供应量损失不大。由于聚乙烯产品尤其是乙烯单体的特殊性,聚乙烯装置开工负荷一般调整不大,对聚乙烯开工负荷影响较大的因素多属于装置计划内或计划外停车。结合新增产能投放来看,四季度检修高峰已过,且为产能集中投放期,但由于计划外的临停装置增多,供应端压力被冲抵,产能投放对基本面的压制不如预期。 2015年PP全年检修损失量在210万吨,2016年PP全年损失量在270万吨,2017年PP全年损失量在280万吨;2018年PP全年损失量在300万吨,2019年PP全年损失量在280万吨。一、二季度聚丙烯因降负荷或停车导致损失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7 月份检修装置仍较集中,但8月份之后计划内检修装置明显减少。结合产能投放来看,中科炼化 、宝来石化、烟台万华等新装置产能从四季度开始陆续释放。 4.进口 2019年至今,由于海外新增投产也处于扩张阶段,且进口PE具有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进口量逐年上升,对我国同质产品产生一定压力,2020聚乙烯进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四季度在意外检修增多及进口货料缩减消息的刺激下,PE盘面走出一段上行趋势。2019年聚乙烯进口量为1666.55万吨,环比增速为18.8.3%,2020年1-10月进口量累计达到1545.95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为1900万吨,环比增速放缓至13.44%。 2019年聚丙烯进口量为349.1万吨,环比增速为6.47%,受海外新增装置投产推迟影响,导致进口增量有限。2020年PP进口量较前期增长幅度较大,5-6月由于套利窗口大幅打开,到港货源激增,6月单月进口量达到57.6万吨,上半年累计进口量高于去年同期52.56万吨,增长近33.16%。下半年进口量恢复至40万吨附近,2020年1-10月聚丙烯进口量累计达到374.3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为450万吨。 5. 库存 两油石化作为塑料库存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一般地,在春节及国庆节后出现较大幅度累库现象。今年年初,由于疫情管控物流受限,春节期间石化库存累库现象较为严重,2月份两油石化库存一度接近160万吨,随着下游复产复工,两油石化去库幅度明显加快,至4月中旬已恢复至往年同期水平。国庆后石化短暂累库,而后受下游回暖带动,石化库存绝对值处于较低水平。石化库存是社会资源总量的一部分,国内石化有各自的设计库容,当库存水平超过正常库存时,迫于销售压力国内石化可能会采取降价的措施以促进销售。反之,当销售顺畅,库存偏低时,也意味着石化存在推涨的潜能。 四、 需求端分析 从下游消费结构占比来看,薄膜仍是聚乙烯的第一大下游商品,占比约51%,其次是管材约13%,注塑约12%。,聚丙烯下游中拉丝比例稳定在33%,共聚及均聚注塑合占约37%,BOPP占比8%。从下游行业开工率变化情况来看,2020年下游开工变化情况较2019略与不同。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需求端恢复滞缓,工厂停工停产使得开工出现明显低点,3-4月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 PE下游中,农膜生产相对稳定,包装膜比重有所上升。农膜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度较高,淡旺季特征较为明显,3-4月为上半年的旺季,开工率达到往年同期50%附近,6-7月检修期结束后迎来9-11月份生产旺季,农膜开工升高至70%。从产量来看,农膜总产量几与去年持平,卓创检测2019年度全年农膜生产近237.2万吨,截至2020年11月末,农膜产量累计达到214.4万吨,需求总量相对稳定。包装膜行业近两年电商物流行业的带动,行业体积逐年扩张,发展趋势大有由节日带动转为刚需的迹象。 PP塑编整体维稳。上半年,厂家受制于疫情停工停产,4月复工复产之后,迅速去库存,部分生产企业弥补前期生产订单。下半年伊始,前期订单逐步完场,另一方面下游抵触高价减缓采购进度,去库速度放缓。塑编较农膜相比受宏观环境影响更为强烈,季节性特征趋弱,截至11月份,塑编开工稳定在60%。 BOPP——意料之喜。2020年来看,BOPP全年处于盈利状态,且一、四季度处于高盈利水平。一季度来看,BOPP多延续2019年四季度惯性,BOPP与PP价差维持在偏高水平;但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海内外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BOPP市场需求表现一般,BOPP与PP间价差陆续缩窄,二、三季度维持低盈利水平;四季度来看,BOPP盈利空间持续加大,膜厂供不应求的局面愈演愈烈,膜厂盘面盈利较为可观。新单跟进迅速,需求强劲,支撑PP在11月供应压力逐步显现的情况走出一波逆势上涨。 塑料制品前途难判。一方面,随着物流包装行业发展,业务需求量大幅上涨,包装、塑料袋等产品迎来利好。另一方面,2021年即将迎来史上最强“禁塑令”,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管制进一步加强,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供应端逐步收紧,但由于尚未出现可完全实现替代使用的产品,如吸管等等,且考虑被限制的产品种类在聚烯烃下游消费结构中占比较小,以及具体执行力度的不确定性,短期对产业结构并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五、后市展望及策略建议 2020年基本面逐渐向供应过剩倾斜,然而突发的疫情带动出现意外的非标品需求强势拉涨带动需求端总量增长,石化库存处于中低水平,当前基本面矛盾暂不突出。 从行业格局看,部分延迟至四季度投产的新增产能装置产能逐步释放,集中检修期过后产量损失缩小,供应端压力逐步兑现。2021年疫情反复仍是未知因素,在国内疫情防控卓有成效,疫苗研发取得进展的向暖情绪下,终端需求行业逐渐复苏,需求端支撑力度虽然有所下滑,但刚需尚存,下方空间有限,略宽松格局预计在05合约上有所兑现。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 020-38909340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4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6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021-60635738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021-60635732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021-60635726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