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之路道阻且长——2021建信期货甲醇年度策略报告
(以下内容从建信期货《去库之路道阻且长——2021建信期货甲醇年度策略报告》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去库之路道阻且长 作者:彭婧霖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75681 一、行情回顾 2020年甲醇期货市场价格走势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初至4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和原油暴跌带动化工板块整体大跌。 2019年末伊朗冬季限气,甲醇装置大范围停车,进口预期下降,期价冲高至2398元/吨。1月初出现新冠疫情,社会认知对于疫情的严重性尚未形成正确的评估,生产商对于下游需求恢复速度持乐观心态,且考虑到临近春节下游节前备货需求,生产端维持较高开工水平。随着疫情爆发,全国物流运输管制使得库存累积,需求端恢复时点后移。3月OPEC就减产方案谈判破裂,Brent区间跌幅超过50%,化工板块普跌,多因素共同作用下, 4月初期价一度下行至1531元/吨,击穿部分生产企业成本线。 第二阶段:4月至8月中旬,低估值下底部震荡。 4月初受到西北春季减产的提振,原油价格的反弹,以及口罩熔喷布紧张导致的PP纤维料大涨炒作,甲醇期价有所反弹,但是反弹的高度和力度都明显受到压制。由于企业利润持续受损,检修期时间延长,叠加国际甲醇装置短停增多,境内供应缩量叠加海外装置运行不稳定,7月份甲醇期货价格小幅修复,8月中旬完成合约换月。 第三阶段:8月中旬至今,限气题材支撑预期,西北供应面略收紧支持基本面改善,期价震荡上行。 8月中旬,主力合约完成换月,传统限气题材赋予资金面想象空间,外盘装置临停检修动态对进口预期多有扰动。11月中旬,西北主产区天然气制甲醇装置停产,境内限气预期优先兑现,少量煤制装置突发临停检修,西北供应收紧,现货市场价格攀升,期价上行受基本面支撑。 二、供给侧分析 1. 产能产量分析 2019年至今,海内外均处于甲醇产能扩张周期当中,2020年境内供应压力释放叠加海外进口激增,使得国内供给过剩的局面进一步加剧。2019年我国甲醇产能达到8812万吨,产量为6216万吨。截至2020年10月,行业产能达到8197万吨,产量累积达到5530万吨,环比去年同时段增长8.84%,预估2020全年产能在9400万吨左右,预计环比增长约7个百分点,全年产量在6500-6800万吨范围,预计环比增长约8个百分点。 2021年境内仍处于扩能节奏中,但产能增速放缓。2020年原定新增计划投产甲醇装置1300万吨,目前实际出产品的新增装置产能为530,仍有770万吨原定投产的产能推迟投产时间。目前已经公布的2021年新增投产计划达到310万吨,计划投产的新增产能装置合计将达到1080万吨。 2. 新增产能特点 新增投产装置趋向一体化、大型化,煤化工产业链中上下衔接更为连贯。根据中国氮肥协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30万吨以上的产能达到7233.6万吨/年,产能占比为80.4%,其中60万吨以上的煤基甲醇产能为4604万吨/年,占总产能的51.2%。2020年,随着宁夏宝丰、延长中煤榆林等单套百万吨产能装置的投产,产能集中度进一步增长,单套大型装置运行情况对供应面的影响放大。 西北主产区新增产能具有由产业链自下而上延伸的特点。新增中,宁夏宝丰二期、神华榆林以及中煤鄂尔多斯属于外采型MTO装置配套上游甲醇原料生产。在上下游装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甲醇仅作为中间化工品产出,实际并不流出到贸易环节,但若上游或下游装置出现意外检修,则会产生外销的增量或额外的烯烃外采需求量,对主产区的扰动增多。 从新增产能工艺来看,仍以煤制甲醇占据主导地位。近两年新增投产的装置方面天然气制甲醇的项目减少,相较于海外低廉的天然气价格,国内煤制成本存在成本的先天缺陷,在我国既定的资源结构下,若非能源使用结构发生改变,否则煤制甲醇作为成本端的价格高地这一属性不会发生变化。 3. 开工季节性特点 甲醇开工率有一定季节性特征,4-5月份例行春季检修,8-9月份进行入冬前例行检修,11-1月份天然气装置因冬季限气开工下滑。但回顾2020年,开工率波动并未完全遵循季节性规律,开工率分别在2月份和7月份出现低点。2月份由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企业停工停产,生产恢复后由于甲醇价格持续处于低位,生产企业长期处于盈亏平衡线下,迫于成本压力延长春检时长,开工度不断下滑,7月份装置检修突增,西北主产区开工率下滑至58%,低于三年均值18个百分点,为5年来最低记录。8月生产企业陆续完成检修复工复产,开工率再次迅速回升至80%以上。由于今年春检时间延后,仅有少量生产企业例行装置检查,秋检力度远不及往年同期水平,从8月至11月份,西北开工水平始终高于三年均值5-10个百分点。步入四季度,为保障居民优先用气,主产区11月初已有天然气制甲醇装置降负停产。截止11月末,国内甲醇整体开工负荷为72.87%,西北地区甲醇开工负荷率为82.19%。 2021年冬季天然气装置限气停产幅度有望缩减。随着中俄东线天然气运输项目上马,西南威远气田的发掘,我国天然气供给量得到进一步扩充,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工业用气成本下调,冬季天然气装置限气减产的幅度有望缩减。 4. 进口量级变化分析 海外产能持续扩张,我国甲醇进口量增长迅速。2019年中东地区伊朗新增投产三台大型甲醇装置,扩充产能至1221万吨,我国进口量也在2019年达到千万吨级,达到1089.6万吨。2020年1-10月份累计进口量达到1075万吨,去年同时间段累计进口量为878.16万吨,环比增长22.48%,预计全年进口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 就单月进口量来看,2019年下半年进口增量逐渐显现,单月进口量徘徊在百万吨附近;2020年1-3月份受伊朗冬季限气停产影响,进口量缩减至85万吨水平;4月份进口量恢复至107万吨高位;6-7月份,在海外疫情逐渐加剧而国内疫情扩散得到控制,率先恢复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为全球过剩产量的输出地,单月进口量达到136万吨,为历史峰值;8月份海外装置检修增多,且台风天气造成船只延迟到港,单月进口短暂回落至97.5万吨,9月份至今,尽管受外盘装置不稳定影响,转口套利窗口持续打开,分流部分原定到港货物,但单月进口量始终保持在110-120万吨水平。我国作为世界甲醇的主消耗地,进口量将直接反映我国对于全球甲醇贸易的承接能力,随着海外产能扩张的效果逐步显现,单月进口量超百万吨级别预计将成为常态。 5. 港口库存变化分析 从16-19年甲醇库存变化的季节性来看,7-9月是历年同期国内沿海地区甲醇库存走高的时段,这期间海外装置开工稳定,沿海库存有所提升。在经历季节性峰值之后,四季度库存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具体要看每年10-12月份的环保限产和天然气限气行为对焦炉气和天然气制甲醇供应的减少。 2020年4月份出现了反季节性累库。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海外疫情和国内疫情爆发时间的错峰导致原计划发往别的地区的甲醇流向中国。上半年疫情的爆发使得全球甲醇的库存压力都比较大,中国的疫情控制在四五月份卓有成效,国外疫情反复使得中国市场相对具有吸引力;二是国内外制甲醇工艺的不同使得国外抗低价能力更强,外盘的甲醇装置保持高位运行。8月份由于台风天气造成进口船只延迟到港卸货引发一轮被动去库,港口库存量骤降至90万吨。随着天气干扰因素消失,进口量再次回升至120万吨,10月进口量为为119.86万吨,11-12月份单月进口量预估为110万吨。 高产量叠加高进口,2020年甲醇港口库存高于历年同期水平,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大幅增加而传统下游受疫情影响持续处于低位,沿海地区库容紧张,多地上调了超期仓储费, 6-7月进口量骤增使得港口库存达到140万吨的历史峰值,下半年甲醇开启了艰难的去库之路。然而金九银十传统需求端表现差强人意,华东沿海外采甲醇制烯烃接近满负运行的情况下,需求端难见增量,去库拐点迟迟未现。 6. 海外产能扩张 2020年伊朗已经启动了四个大型石化项目,包括年初新增投产的Kimiya165万吨甲醇装置,Busher 165万吨甲醇装置,据悉在2021年3月20日前继续开发另外的13个项目。伊朗大力发展其石化行业旨在完善石油化工产业链,增加石油化工产品出口收入,防范再次出现原料出口受制裁而引发的危机。伊朗大力发展其石油化工产业将是长期趋势,未来仍将作为中国进口的稳定货源,且进口量有望持续增长。 美伊外交关系的不确定性可能促使贸易格局发生改变。拜登政策对于甲醇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美伊朗态度的缓和促使新的甲醇全球贸易格局。受制于特朗普时期对伊朗的强硬态度,印度等国家减少其对伊朗货源的依赖程度,而疫情加剧各国封港使得全球甲醇贸易向中国的引流显现地更为彻底。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有望重返伊朗核协议,若放松对伊朗化工运输的管制,东南亚部分国家有望再次增加对伊朗甲醇的进口量,缓解部分中国进口压力的同时,伊朗长约谈判存协商空间,我国伊朗货源的进口成本将被抬升。 三、需求端分析 甲醇下游用途广泛,主要应用领域为能源及化工品领域,一般地,我们将其下游划分为以煤(甲醇)制烯烃为代表的新兴下游,和以甲醛、醋酸、二甲醚、MTBE(甲基叔丁基醚)、DMF为代表的传统下游。 1.新兴下游 煤(甲醇)制烯烃自2010年上马以来发展迅速,经历了2014-16年第一轮产能扩张后,甲醇制烯烃超越甲醛成为甲醇下游消费占比第一位,2016年我国煤(甲醇)制烯烃产能达到千万吨级别,2019年烯烃产能进入第二轮扩张期间,全年计划新增产能达到440万吨,实际投产约240万吨,煤(甲醇)制烯烃产能达到1574万吨,其在甲醇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也上升至50%,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驱动甲醇需求增长的主力因素。2020年烯烃产能仍处于扩张阶段,但从公布的新增计划来看已然处于本轮扩张的尾声。2020年4月份吉林康奈尔30万吨/年MTO装置投产,外采甲醇量约为90万吨,天津渤化60万吨/年装置原定四季度投产,推迟至2021年一季度投产。 由于生产原料价格持续低位,产业链利润向下转移,烯烃端利润持续高位,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MTO除常规检修外,开工率维持在近几年高位。2020年1至11月烯烃装置平均开工率为82.08%,2019年同期平均开工率为79.57%,增加2.5个百分点。华东沿海MTO装置长期高负荷运转,8月至11月,国内煤(甲醇)制烯烃装置平均开工负荷在85%以上,外采甲醇的烯烃装置平均开工负荷率在95%以上。 长远来看,烯烃工艺制法上仍存改进空间,进而影响新兴下游市场格局。为满足下游聚烯烃原料端的需求,未来华东市场预计集中投放丙烷脱氢制聚丙烯,以丙烷替代各类馏分油、煤为原料集中生产丙烯。其中已公布的有江苏连云港中化瑞恒60万吨PDH项目,预计将于2021年下旬投产;宁波金发在一期60万吨PDH规划基础上,新增二期、三期各60万吨PDH装置规划;温州开金蓝天丙烷脱氢项目含2 X 9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预计3年内建设完成;江苏斯尔邦丙烷脱氢项目进展顺利,预计码头短期就将有液化气到船。目前,我国现存PDH装置12套,合计产能671万吨,PDH项目在规模及建设进度上与煤(甲醇)制烯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PDH较煤制相比具有生产成本低廉、原料单一流程短的优势,利用丙烷做原料制备丙烯的收率超过80%,对传统工艺有很好的替代作用,PDH项目的布局将扩大进口丙烷的需求,从而影响沿海甲醇制烯烃的外采需求。 2.传统下游 传统下游表现乏善可陈,年初受疫情防控影响,下游终端需求受重创,全年开启漫漫恢复之路。2020年1-11月,甲醛开工率均值为19.12%,环比同期下降7.08个百分点;二甲醚开工率均值为17.54%,环比同期下降3.77个百分点;MTBE开工率均值为45.95%,环比同期下降8.80个百分点;醋酸开工率均值为74.26%,环比同期下降3.06个百分点;甲缩醛开工率均值为9.76%,环比同期下降4.68个百分点;DMF开工率均值为55.85%,环比同期下降9.52个百分点。 受雨季及环保政策影响,甲醛终端板材开工受限,需求表现不佳,全年开工处于低位,金九银十旺季不旺,下半年缺乏利好刺激,平淡收场。国内甲醛市场产能过剩的情况依然严重,且产业集中度较低。截至2019年底,中国甲醛产能在3300万吨,2020年1-11月甲醛产量为Y,30万吨规模以上的企业产能占比在25%,15万吨以下的产能占比近40%。随着各地环保力度的逐年加大,甲醛及其下游作为重点检查对象,行业安全性、规范化水平亟待提高,行业产能置换将有利于其健康长久发展。 冰醋酸在经历的上半年的颓势之后,下半年受其下游PTA产能扩张带动,开工率较上半年均值增长近10个百分点。近年来冰醋酸行业发展较为成熟,供需相对平衡。MTBE全年国内装置开工负荷处于低位运行,且生产厂家库存多处于低位,供应面的收紧仍会给予市场一定支撑;MTBE受汽油需求影响剧烈,汽油产量保持稳定,MTBE的需求也会显得较为平稳,但同时汽油供应量的充裕也会影响批发环节出货,并进而形成对汽油原料的压制。 四、后市展望及操作建议 2020年意外频发,2021前途未卜,立足当下,我们认为甲醇要摆脱当前的困境时机尚不成熟。 供给端内忧外患齐发。其一,境内供应端持续施压。2020年年初定下的计划尚未完全兑现,产能扩张的道路仍在继续,部分12月份投产的供应压力预计明年一季度逐步显现。宁夏宝丰、中煤榆林等百万吨级装置的投产完善了煤化工上下游产业链,但不得不防的是意外停车对境内本就脆弱的供需面造成的影响。其二,海外稳定输入。鉴于沿海地区对进口货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进口货源对我国盘面价格的影响不言而喻。放眼海外,伊朗加大对石油化工产业下游产品的生产及开发力度,尽管美伊关系仍存变数,但2021年百万量级的进口或成为新常态。 需求端已竭心尽力。2020受原料端低价的影响,MTO利润丰厚,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煤(甲醇)制烯烃厂商将现有产能的潜力发掘地淋漓尽致,在2021年新增产能兑现之前,煤(甲醇)制烯烃带来的需求增量已经微乎其微。传统需求方面,甲醛、醋酸面临越来越严苛的环保政策,开工受限,从近两年开工的表现来看,维稳为主,如无意外事件难有爆发。醇基燃料由于消费零散,面临一定统计上的困难,当前难成规模。需求端后继无人的担忧萦绕心头。 长远的问题难以在一时解决,2021未知的变数也存在着机会。2021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条件下,宏观情绪转暖,历年冬季境内天然气限气逐步兑现,供应端获得喘息的机会,伊朗限气预期仍是今冬最大看点,若19年冬季情景再现,则12-2月进口大幅缩减将缓解港口压力。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天津渤化等原定2020年底投产的MTO装置于明年一季度顺利投产,注入新的需求拉动力,数多利好并发,供需格局或有希望稍稍松绑,操作上可考虑布局05多单;长远来看,失衡局面将长期维持,09合约相对乏力,关注5-9反套机会。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 020-38909340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4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6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021-60635738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021-60635732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021-60635726
去库之路道阻且长 作者:彭婧霖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75681 一、行情回顾 2020年甲醇期货市场价格走势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初至4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和原油暴跌带动化工板块整体大跌。 2019年末伊朗冬季限气,甲醇装置大范围停车,进口预期下降,期价冲高至2398元/吨。1月初出现新冠疫情,社会认知对于疫情的严重性尚未形成正确的评估,生产商对于下游需求恢复速度持乐观心态,且考虑到临近春节下游节前备货需求,生产端维持较高开工水平。随着疫情爆发,全国物流运输管制使得库存累积,需求端恢复时点后移。3月OPEC就减产方案谈判破裂,Brent区间跌幅超过50%,化工板块普跌,多因素共同作用下, 4月初期价一度下行至1531元/吨,击穿部分生产企业成本线。 第二阶段:4月至8月中旬,低估值下底部震荡。 4月初受到西北春季减产的提振,原油价格的反弹,以及口罩熔喷布紧张导致的PP纤维料大涨炒作,甲醇期价有所反弹,但是反弹的高度和力度都明显受到压制。由于企业利润持续受损,检修期时间延长,叠加国际甲醇装置短停增多,境内供应缩量叠加海外装置运行不稳定,7月份甲醇期货价格小幅修复,8月中旬完成合约换月。 第三阶段:8月中旬至今,限气题材支撑预期,西北供应面略收紧支持基本面改善,期价震荡上行。 8月中旬,主力合约完成换月,传统限气题材赋予资金面想象空间,外盘装置临停检修动态对进口预期多有扰动。11月中旬,西北主产区天然气制甲醇装置停产,境内限气预期优先兑现,少量煤制装置突发临停检修,西北供应收紧,现货市场价格攀升,期价上行受基本面支撑。 二、供给侧分析 1. 产能产量分析 2019年至今,海内外均处于甲醇产能扩张周期当中,2020年境内供应压力释放叠加海外进口激增,使得国内供给过剩的局面进一步加剧。2019年我国甲醇产能达到8812万吨,产量为6216万吨。截至2020年10月,行业产能达到8197万吨,产量累积达到5530万吨,环比去年同时段增长8.84%,预估2020全年产能在9400万吨左右,预计环比增长约7个百分点,全年产量在6500-6800万吨范围,预计环比增长约8个百分点。 2021年境内仍处于扩能节奏中,但产能增速放缓。2020年原定新增计划投产甲醇装置1300万吨,目前实际出产品的新增装置产能为530,仍有770万吨原定投产的产能推迟投产时间。目前已经公布的2021年新增投产计划达到310万吨,计划投产的新增产能装置合计将达到1080万吨。 2. 新增产能特点 新增投产装置趋向一体化、大型化,煤化工产业链中上下衔接更为连贯。根据中国氮肥协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30万吨以上的产能达到7233.6万吨/年,产能占比为80.4%,其中60万吨以上的煤基甲醇产能为4604万吨/年,占总产能的51.2%。2020年,随着宁夏宝丰、延长中煤榆林等单套百万吨产能装置的投产,产能集中度进一步增长,单套大型装置运行情况对供应面的影响放大。 西北主产区新增产能具有由产业链自下而上延伸的特点。新增中,宁夏宝丰二期、神华榆林以及中煤鄂尔多斯属于外采型MTO装置配套上游甲醇原料生产。在上下游装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甲醇仅作为中间化工品产出,实际并不流出到贸易环节,但若上游或下游装置出现意外检修,则会产生外销的增量或额外的烯烃外采需求量,对主产区的扰动增多。 从新增产能工艺来看,仍以煤制甲醇占据主导地位。近两年新增投产的装置方面天然气制甲醇的项目减少,相较于海外低廉的天然气价格,国内煤制成本存在成本的先天缺陷,在我国既定的资源结构下,若非能源使用结构发生改变,否则煤制甲醇作为成本端的价格高地这一属性不会发生变化。 3. 开工季节性特点 甲醇开工率有一定季节性特征,4-5月份例行春季检修,8-9月份进行入冬前例行检修,11-1月份天然气装置因冬季限气开工下滑。但回顾2020年,开工率波动并未完全遵循季节性规律,开工率分别在2月份和7月份出现低点。2月份由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企业停工停产,生产恢复后由于甲醇价格持续处于低位,生产企业长期处于盈亏平衡线下,迫于成本压力延长春检时长,开工度不断下滑,7月份装置检修突增,西北主产区开工率下滑至58%,低于三年均值18个百分点,为5年来最低记录。8月生产企业陆续完成检修复工复产,开工率再次迅速回升至80%以上。由于今年春检时间延后,仅有少量生产企业例行装置检查,秋检力度远不及往年同期水平,从8月至11月份,西北开工水平始终高于三年均值5-10个百分点。步入四季度,为保障居民优先用气,主产区11月初已有天然气制甲醇装置降负停产。截止11月末,国内甲醇整体开工负荷为72.87%,西北地区甲醇开工负荷率为82.19%。 2021年冬季天然气装置限气停产幅度有望缩减。随着中俄东线天然气运输项目上马,西南威远气田的发掘,我国天然气供给量得到进一步扩充,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工业用气成本下调,冬季天然气装置限气减产的幅度有望缩减。 4. 进口量级变化分析 海外产能持续扩张,我国甲醇进口量增长迅速。2019年中东地区伊朗新增投产三台大型甲醇装置,扩充产能至1221万吨,我国进口量也在2019年达到千万吨级,达到1089.6万吨。2020年1-10月份累计进口量达到1075万吨,去年同时间段累计进口量为878.16万吨,环比增长22.48%,预计全年进口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 就单月进口量来看,2019年下半年进口增量逐渐显现,单月进口量徘徊在百万吨附近;2020年1-3月份受伊朗冬季限气停产影响,进口量缩减至85万吨水平;4月份进口量恢复至107万吨高位;6-7月份,在海外疫情逐渐加剧而国内疫情扩散得到控制,率先恢复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为全球过剩产量的输出地,单月进口量达到136万吨,为历史峰值;8月份海外装置检修增多,且台风天气造成船只延迟到港,单月进口短暂回落至97.5万吨,9月份至今,尽管受外盘装置不稳定影响,转口套利窗口持续打开,分流部分原定到港货物,但单月进口量始终保持在110-120万吨水平。我国作为世界甲醇的主消耗地,进口量将直接反映我国对于全球甲醇贸易的承接能力,随着海外产能扩张的效果逐步显现,单月进口量超百万吨级别预计将成为常态。 5. 港口库存变化分析 从16-19年甲醇库存变化的季节性来看,7-9月是历年同期国内沿海地区甲醇库存走高的时段,这期间海外装置开工稳定,沿海库存有所提升。在经历季节性峰值之后,四季度库存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具体要看每年10-12月份的环保限产和天然气限气行为对焦炉气和天然气制甲醇供应的减少。 2020年4月份出现了反季节性累库。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海外疫情和国内疫情爆发时间的错峰导致原计划发往别的地区的甲醇流向中国。上半年疫情的爆发使得全球甲醇的库存压力都比较大,中国的疫情控制在四五月份卓有成效,国外疫情反复使得中国市场相对具有吸引力;二是国内外制甲醇工艺的不同使得国外抗低价能力更强,外盘的甲醇装置保持高位运行。8月份由于台风天气造成进口船只延迟到港卸货引发一轮被动去库,港口库存量骤降至90万吨。随着天气干扰因素消失,进口量再次回升至120万吨,10月进口量为为119.86万吨,11-12月份单月进口量预估为110万吨。 高产量叠加高进口,2020年甲醇港口库存高于历年同期水平,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大幅增加而传统下游受疫情影响持续处于低位,沿海地区库容紧张,多地上调了超期仓储费, 6-7月进口量骤增使得港口库存达到140万吨的历史峰值,下半年甲醇开启了艰难的去库之路。然而金九银十传统需求端表现差强人意,华东沿海外采甲醇制烯烃接近满负运行的情况下,需求端难见增量,去库拐点迟迟未现。 6. 海外产能扩张 2020年伊朗已经启动了四个大型石化项目,包括年初新增投产的Kimiya165万吨甲醇装置,Busher 165万吨甲醇装置,据悉在2021年3月20日前继续开发另外的13个项目。伊朗大力发展其石化行业旨在完善石油化工产业链,增加石油化工产品出口收入,防范再次出现原料出口受制裁而引发的危机。伊朗大力发展其石油化工产业将是长期趋势,未来仍将作为中国进口的稳定货源,且进口量有望持续增长。 美伊外交关系的不确定性可能促使贸易格局发生改变。拜登政策对于甲醇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美伊朗态度的缓和促使新的甲醇全球贸易格局。受制于特朗普时期对伊朗的强硬态度,印度等国家减少其对伊朗货源的依赖程度,而疫情加剧各国封港使得全球甲醇贸易向中国的引流显现地更为彻底。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有望重返伊朗核协议,若放松对伊朗化工运输的管制,东南亚部分国家有望再次增加对伊朗甲醇的进口量,缓解部分中国进口压力的同时,伊朗长约谈判存协商空间,我国伊朗货源的进口成本将被抬升。 三、需求端分析 甲醇下游用途广泛,主要应用领域为能源及化工品领域,一般地,我们将其下游划分为以煤(甲醇)制烯烃为代表的新兴下游,和以甲醛、醋酸、二甲醚、MTBE(甲基叔丁基醚)、DMF为代表的传统下游。 1.新兴下游 煤(甲醇)制烯烃自2010年上马以来发展迅速,经历了2014-16年第一轮产能扩张后,甲醇制烯烃超越甲醛成为甲醇下游消费占比第一位,2016年我国煤(甲醇)制烯烃产能达到千万吨级别,2019年烯烃产能进入第二轮扩张期间,全年计划新增产能达到440万吨,实际投产约240万吨,煤(甲醇)制烯烃产能达到1574万吨,其在甲醇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也上升至50%,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驱动甲醇需求增长的主力因素。2020年烯烃产能仍处于扩张阶段,但从公布的新增计划来看已然处于本轮扩张的尾声。2020年4月份吉林康奈尔30万吨/年MTO装置投产,外采甲醇量约为90万吨,天津渤化60万吨/年装置原定四季度投产,推迟至2021年一季度投产。 由于生产原料价格持续低位,产业链利润向下转移,烯烃端利润持续高位,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MTO除常规检修外,开工率维持在近几年高位。2020年1至11月烯烃装置平均开工率为82.08%,2019年同期平均开工率为79.57%,增加2.5个百分点。华东沿海MTO装置长期高负荷运转,8月至11月,国内煤(甲醇)制烯烃装置平均开工负荷在85%以上,外采甲醇的烯烃装置平均开工负荷率在95%以上。 长远来看,烯烃工艺制法上仍存改进空间,进而影响新兴下游市场格局。为满足下游聚烯烃原料端的需求,未来华东市场预计集中投放丙烷脱氢制聚丙烯,以丙烷替代各类馏分油、煤为原料集中生产丙烯。其中已公布的有江苏连云港中化瑞恒60万吨PDH项目,预计将于2021年下旬投产;宁波金发在一期60万吨PDH规划基础上,新增二期、三期各60万吨PDH装置规划;温州开金蓝天丙烷脱氢项目含2 X 9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预计3年内建设完成;江苏斯尔邦丙烷脱氢项目进展顺利,预计码头短期就将有液化气到船。目前,我国现存PDH装置12套,合计产能671万吨,PDH项目在规模及建设进度上与煤(甲醇)制烯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PDH较煤制相比具有生产成本低廉、原料单一流程短的优势,利用丙烷做原料制备丙烯的收率超过80%,对传统工艺有很好的替代作用,PDH项目的布局将扩大进口丙烷的需求,从而影响沿海甲醇制烯烃的外采需求。 2.传统下游 传统下游表现乏善可陈,年初受疫情防控影响,下游终端需求受重创,全年开启漫漫恢复之路。2020年1-11月,甲醛开工率均值为19.12%,环比同期下降7.08个百分点;二甲醚开工率均值为17.54%,环比同期下降3.77个百分点;MTBE开工率均值为45.95%,环比同期下降8.80个百分点;醋酸开工率均值为74.26%,环比同期下降3.06个百分点;甲缩醛开工率均值为9.76%,环比同期下降4.68个百分点;DMF开工率均值为55.85%,环比同期下降9.52个百分点。 受雨季及环保政策影响,甲醛终端板材开工受限,需求表现不佳,全年开工处于低位,金九银十旺季不旺,下半年缺乏利好刺激,平淡收场。国内甲醛市场产能过剩的情况依然严重,且产业集中度较低。截至2019年底,中国甲醛产能在3300万吨,2020年1-11月甲醛产量为Y,30万吨规模以上的企业产能占比在25%,15万吨以下的产能占比近40%。随着各地环保力度的逐年加大,甲醛及其下游作为重点检查对象,行业安全性、规范化水平亟待提高,行业产能置换将有利于其健康长久发展。 冰醋酸在经历的上半年的颓势之后,下半年受其下游PTA产能扩张带动,开工率较上半年均值增长近10个百分点。近年来冰醋酸行业发展较为成熟,供需相对平衡。MTBE全年国内装置开工负荷处于低位运行,且生产厂家库存多处于低位,供应面的收紧仍会给予市场一定支撑;MTBE受汽油需求影响剧烈,汽油产量保持稳定,MTBE的需求也会显得较为平稳,但同时汽油供应量的充裕也会影响批发环节出货,并进而形成对汽油原料的压制。 四、后市展望及操作建议 2020年意外频发,2021前途未卜,立足当下,我们认为甲醇要摆脱当前的困境时机尚不成熟。 供给端内忧外患齐发。其一,境内供应端持续施压。2020年年初定下的计划尚未完全兑现,产能扩张的道路仍在继续,部分12月份投产的供应压力预计明年一季度逐步显现。宁夏宝丰、中煤榆林等百万吨级装置的投产完善了煤化工上下游产业链,但不得不防的是意外停车对境内本就脆弱的供需面造成的影响。其二,海外稳定输入。鉴于沿海地区对进口货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进口货源对我国盘面价格的影响不言而喻。放眼海外,伊朗加大对石油化工产业下游产品的生产及开发力度,尽管美伊关系仍存变数,但2021年百万量级的进口或成为新常态。 需求端已竭心尽力。2020受原料端低价的影响,MTO利润丰厚,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煤(甲醇)制烯烃厂商将现有产能的潜力发掘地淋漓尽致,在2021年新增产能兑现之前,煤(甲醇)制烯烃带来的需求增量已经微乎其微。传统需求方面,甲醛、醋酸面临越来越严苛的环保政策,开工受限,从近两年开工的表现来看,维稳为主,如无意外事件难有爆发。醇基燃料由于消费零散,面临一定统计上的困难,当前难成规模。需求端后继无人的担忧萦绕心头。 长远的问题难以在一时解决,2021未知的变数也存在着机会。2021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条件下,宏观情绪转暖,历年冬季境内天然气限气逐步兑现,供应端获得喘息的机会,伊朗限气预期仍是今冬最大看点,若19年冬季情景再现,则12-2月进口大幅缩减将缓解港口压力。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天津渤化等原定2020年底投产的MTO装置于明年一季度顺利投产,注入新的需求拉动力,数多利好并发,供需格局或有希望稍稍松绑,操作上可考虑布局05多单;长远来看,失衡局面将长期维持,09合约相对乏力,关注5-9反套机会。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 020-38909340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4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6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021-60635738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021-60635732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021-60635726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