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财政政策发力,商品支撑再加强
(以下内容从中原期货《增量财政政策发力,商品支撑再加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继货币政策之后,备受瞩目的财政政策“组合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10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公布了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主要涉及地方政府化债、银行资本金补充、稳地产以及重点群体补贴四大内容。此次会议聚焦了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释放了逆周期调节的决心,也给后续政策推进留出了空间。 一、化债和稳地产成为重头戏 此次发布会,财政部公布了四项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 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 二是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四是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财政部重点强调“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具体金额需要等到履行法定程序后再向社会公布,但已明确这将是近年来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措施。根据对过去财政部大规模化债的不完全统计,2015年-2018年,共计发行12.2万亿左右的置换债;2019年发行近1600亿元置换债;2020年至2022年累计发行约1.13万亿特殊再融资债;2023年至2024年安排3.4万亿地方债额度用于支持化债。由此来看,此次化债规模或有望超过4万亿。以“时间”换“空间”,化解地方债有助于后续地方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在支持房地产“止跌回稳”上,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收购存量房和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确有需要的地区也可以用于新增的土地储备项目。这项政策既可以调节土地市场的供求供需关系,减少闲置土地,增强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又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同时,廖岷强调,原来资金主要是用来支持以新建的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的房源,现在对支持的方向做出了优化调整,适当减少新建规模,支持地方更多通过消化存量房的方式来筹集保障型住房的房源。这也是对9月政治局会议中的“控制新房增量、优化存量”的进一步部署。虽然短期对地产前端相关需求的释放有限,但有利于中长期地产结构的调整和回稳。 二、四季度迎政策发布密集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定调了未来增量财政政策的方向,但并未明确具体规模和实施路径,未来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将是政策细节发布的密集期,重点关注10月底人大常委会和12月政治局会议。根据此次蓝佛安部长发布会上公布的内容,目前一揽子增量政策需要待到10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决议,届时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的具体资金量级也将明确。同时,12月政治局会议,将对2025年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定调。 此外,发布会中,蓝佛安部长多次提到“中央财政在举债和提升赤字方面是有较大空间的”这也意味着,3%的赤字率红线将再度突破,反映出当前中央加杠杆稳经济的决心。根据2023年年底扩大赤字增发国债规模来看,今年增发国债规模或有望超过1万亿。 三、增量财政政策“接棒”助力商品 继一揽子货币政策之后,财政政策“接棒”形成强力“组合拳”,宏观氛围继续推升。整体来看此次会议符合市场预期,且给后续政策发布和市场期待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对于商品市场而言,宏观强预期持续,将继续提振市场信心,支撑商品价格上涨。尤其对于依赖于国内需求定价的工业品以及地产、基建等相关领域,都将直接受益。此外,基于当前国际市场宏观扰动加剧,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在利多情绪集中释放后,更需关注商品自身基本面的支撑。 免责声明:本报告中的信息由中原期货整理分析,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报告中的信息分析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投资的建议,投资者因报告意见所做的判断,以及有可能产生的损失自行承担。期货交易有风险,投资者申请开立期货账户须满足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具备匹配的风险承受能力。
继货币政策之后,备受瞩目的财政政策“组合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10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公布了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主要涉及地方政府化债、银行资本金补充、稳地产以及重点群体补贴四大内容。此次会议聚焦了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释放了逆周期调节的决心,也给后续政策推进留出了空间。 一、化债和稳地产成为重头戏 此次发布会,财政部公布了四项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 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 二是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四是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财政部重点强调“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具体金额需要等到履行法定程序后再向社会公布,但已明确这将是近年来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措施。根据对过去财政部大规模化债的不完全统计,2015年-2018年,共计发行12.2万亿左右的置换债;2019年发行近1600亿元置换债;2020年至2022年累计发行约1.13万亿特殊再融资债;2023年至2024年安排3.4万亿地方债额度用于支持化债。由此来看,此次化债规模或有望超过4万亿。以“时间”换“空间”,化解地方债有助于后续地方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在支持房地产“止跌回稳”上,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收购存量房和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确有需要的地区也可以用于新增的土地储备项目。这项政策既可以调节土地市场的供求供需关系,减少闲置土地,增强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又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同时,廖岷强调,原来资金主要是用来支持以新建的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的房源,现在对支持的方向做出了优化调整,适当减少新建规模,支持地方更多通过消化存量房的方式来筹集保障型住房的房源。这也是对9月政治局会议中的“控制新房增量、优化存量”的进一步部署。虽然短期对地产前端相关需求的释放有限,但有利于中长期地产结构的调整和回稳。 二、四季度迎政策发布密集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定调了未来增量财政政策的方向,但并未明确具体规模和实施路径,未来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将是政策细节发布的密集期,重点关注10月底人大常委会和12月政治局会议。根据此次蓝佛安部长发布会上公布的内容,目前一揽子增量政策需要待到10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决议,届时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的具体资金量级也将明确。同时,12月政治局会议,将对2025年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定调。 此外,发布会中,蓝佛安部长多次提到“中央财政在举债和提升赤字方面是有较大空间的”这也意味着,3%的赤字率红线将再度突破,反映出当前中央加杠杆稳经济的决心。根据2023年年底扩大赤字增发国债规模来看,今年增发国债规模或有望超过1万亿。 三、增量财政政策“接棒”助力商品 继一揽子货币政策之后,财政政策“接棒”形成强力“组合拳”,宏观氛围继续推升。整体来看此次会议符合市场预期,且给后续政策发布和市场期待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对于商品市场而言,宏观强预期持续,将继续提振市场信心,支撑商品价格上涨。尤其对于依赖于国内需求定价的工业品以及地产、基建等相关领域,都将直接受益。此外,基于当前国际市场宏观扰动加剧,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在利多情绪集中释放后,更需关注商品自身基本面的支撑。 免责声明:本报告中的信息由中原期货整理分析,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报告中的信息分析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投资的建议,投资者因报告意见所做的判断,以及有可能产生的损失自行承担。期货交易有风险,投资者申请开立期货账户须满足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具备匹配的风险承受能力。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